當前位置:首頁 » 生發護發 » 論述一切為了學生發展
擴展閱讀
流行發型圖片 2020-08-19 19:50:42
梨形臉直發 2020-08-27 22:25:16
鹿晗棕色發型圖片 2020-08-28 03:41:15

論述一切為了學生發展

發布時間: 2021-03-08 07:38:58

1、一切為了學生和教師的發展的辦學理念有何看法

作為學校系統工作者中的一員,做任何事,都須以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將學生的利益放在首位,「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辦學理念即需站在承認每一位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有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有各自發展潛能的基礎之上。
辦學理念是關於學校整體發展的價值追求和理性認識,它決定著學校群體的教育行為,指導學校辦學的方向,定位學校的品牌形象。經過一中人孜孜不倦的探索,結合教育實踐和辦學經驗,我們在承傳學校辦學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從人本、校本和發展三個角度出發,經過精心概括和提煉,升華成富有時代內涵的辦學宗旨——「一切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校突顯學生的主體地位,重知識,更重能力,承認並尊重學生的差異和發展潛能,把全面與個性發展統一起來,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
「一切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就是確信每一位學生都有不斷發展的動機和潛能,每一個學生都有自我實現的價值追求,都有獲得尊重、選擇學習、自主發展的權利,必須尊重、關愛、相信、發展每一個學生;依據學生身心成長規律、基礎教育的性質和時代對中學教育的基本要求,培養做人、求知和創新等基本的素質,為學生終身發展提供充足的營養和動力,為學生的和諧發展、持續發展和能夠創新奠定基礎;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學校的校園建設、教師發展、課程實施、組織活動、管理制度都是為了給學生的發展提供空間,搭建舞台。辦學理念的基本內涵包括以下幾層含義:
把學生看成學校生存之本。學校是因學生而設,優秀、合格的學生愈多,學校就愈能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學校的生存空間就愈顯廣闊。
把學生看成學校發展之本。學校要發展,取決於學生的發展水平。「學生發展」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概念,從對象上講,既包括少數精英的成功,也包括全體學生的成才;從內容上講,既包括個性發展,也包括全面發展;從時間上講,既包括學生在校期間的發展,也包括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學校教育要關注和促進學生的發展。
把「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的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作為推進學校教學工作的動力之本。我們關注的是全體學生。無論是「優等生」還是「待進生」,我們都一視同仁地予以尊重,並努力發展他們的個性,絕不放棄一個學生。在班次設置、教育方法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為每個學生創造條件,使他們的特長得以展示。

2、如何理解「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的一切」

但是細細想來,教育理念也就是指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想與觀念。我認為,所謂的新課程理念只不過是教育本旨的回歸,並沒有太多所謂的「新理論」。它既不像某些專家所說的那麼神秘莫測,也不像部分教師理解的那樣難以實施。我們平常要注意學習新課程的主要精神,逐步將之轉化為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之中。1.變傳統的教教材為學生學教材。現在很多教師都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自信、最能乾的,許多人都相信教材是用來『教』的,而不是教學生學會使用教材,學會自學教材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減少了教師講課的時間,精心准備了學生地理課前預習方案,告知學生如何預習,課堂學習應達成的目標,以大量由淺入深的問題來主導課堂,讓學生在答疑中完成學習過程。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課堂學習模式,並注重了課堂學習小結,學生課堂學習反饋檢測,真正做到了學生每節課有收獲,實現課前的學習目標。 2.變傳統的被動學習為學生的主動學習。傳統學習方式往往具有「被動性、依賴性、統一性、虛擬性、認同性」的特點,而學生現代學習方式應該具備「主動性、獨立性、獨特性、體驗性與問題性」特徵。因此,我在教學中重點嘗試新課程主要學習方式「自主、合作、探究」。通過教師的設計,提出課堂學習目標,課堂學習要求,逐步實現學生自覺地、主動地、獨立地完成教師所安排的學習任務。通過與同學、老師的共同合作質疑解疑,來共同解決舊問題、產生新問題。學生在學校里養成與人合作的意識,將來才能在社會上獲得與他人合作、和睦共處的能力;最終讓師生共同學習的過程更多地成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3.理解了「一切為了學生」的真正含義。「一切」,指的是學校的所有教育教學方略的制訂,教師方式方法的使用,都要建立在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礎之上;這里的「學生」,顯然是指學校里的每一位學生;這里的「發展」,指的是學校的教育教學及一切課外活動,都要把目標鎖定在能夠有利於學生終身發展之上,有利於學生在學校獲得今後走向社會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與處理能力,學會辦事的能力,獨立生存的能力,以保證我們的下一代能夠在未來社會生存與發展。只有真正理解了這句話,我們才能避免「教師可以替代學生的一切」、「學生的一切行為都要在教師的指示下進行」等傳統教學行為。澳大利亞未來學家伊利亞德說過:「如果你今天不生活在未來,那麼你的明天將生活在過去。」因此,新課程改革的最終目標不能是:把每一位普通人都培養成「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人」、「雷鋒式的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與接班人」,而應當首先完成基礎教育的主要任務:全力打造合格的公民。所以,教育理念的改革就是讓學生在學校快樂健康地成長。

3、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

以人為本,把人的發展放到第一位。

4、安源中學的辦學理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1993年2月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首次明確提出中小學要「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全黨、全社會必須從我國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局出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2001年6月,國務院在《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再次指出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扎實推進素質教育。
經過學習和探索,學校形成了這樣的共識:素質教育就是人的主動發展,加全面發展,加所有人的發展。素質教育就是全面發展的教育,就是要造就終生發展的生命主體。
學生的發展包括思想發展、道德發展、思維發展、智能發展、情感發展、知識發展、能力發展、方法發展等。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學會生存》報告中說:「發展的目的在於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豐富多彩,表達方式豐富多樣;使他作為一個人,作為一個家庭和社會成員,作為一個公民和生產者、技術發明者和有創造性的理想家,來承擔各種不同的責任。」教育是一個內心的旅程,是一個非常個人化的過程。
高中生即將步入社會,他們將成為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必須面對各種挑戰,獨立作出判斷和選擇,要不斷地對自己的學習、發展、前途、人生作出規劃。高中階段教育不是大學的附屬階段,不能僅僅為升大學作準備,我們既要為高一級學校輸送人才,又要為每一個學生的終身發展打好基礎,使學生具有繼續學習的能力、規劃人生的意識、創業的基本能力、面對未來生活的能力。
教育就是服務,就是一切為學生服務,一切為學習者服務。辦學的核心目標就是一切為了學校的主體——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綜合上述認識,結合學校的歷史和現實情況,鄧小波校長提出了安源中學的辦學理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5、如何理解「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首先,學生是人, 要尊重學生
其次,學生是單獨的個體,要挖掘其潛能
最後,要注重培養學生與家長、學校、社會的溝通交流能力

6、如何落實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著一新課程核心理念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
是新課改的核心理念
——青年教師研修班培訓材料
美國教育家布魯姆曾經說:「教育者的基本態度是選擇適合兒童的教育,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兒童。」這是對「以人為本」教育思想的最好詮釋。強調教育要面向所有的學生,實現教育的公平化、平等化。2001年我們國家實施新課改以後,也提出了一條重要的理念——即「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一理念同布魯姆的觀點同出一轍,其實質就是「面向全體」,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健康地發展。但它的內涵絕不是指按著一個模子培養人,搞一刀切或齊步走,而是使所有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提高的過程。
要使這一理念得到很好的落實,我認為,起碼應樹立以下幾方面的意識:
1、樹立「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的意識
應試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以犧牲大多數學生為代價,使少數學生成才。把大多數學生拒之於校門外,使他們帶著「我不行」的失敗心態走向社會,他們在社會上總認為低人一等,強烈的自卑心伴隨著他們的一生,這實質是對人格的摧殘。我國2500年前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有教無類」的思想,強調教育的社會化、大眾化。實施素質教育後,提出以人為本,其實質就是使受教育者的起點平等——「有教無類」,尊重學生的個性,不禁錮人的思想,讓所有受教育者都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愉快生活、學習、成長,讓人人都接受平等的教育。
多年來,上海洋思中學的生源都是三流的,但經過他們的教育後,學生的質量並不低,原因就是長期以來有一個理念在支撐著——即「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師」。他們的這一理念的提出,是受農夫的啟發:農民看見莊稼生蟲子,他不會怪莊稼不好,他會想,我為什麼沒有及時除蟲呢?看見莊稼瘦了,他會想,我為什麼沒有及時施肥呢?看見莊稼枯了,他會說,我為什麼沒有及時澆水呢?一句話,他們相信,每一棵小苗本來都可以長好,如果出了問題,是農民自己的責任。農夫種莊稼如此,教育亦然。因此,他們確定了「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的思想。
這樣看來,作為一個真正的學校,不應該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作為一個合格的教師,眼裡不應該有差生,在教育行為中應該善待每一位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能成功。只不過他們所取得成功的方面不一樣而已。如果我們的教育失敗的話,首先要反思教育的本身,要從自身找原因。
2、樹立學生是有個性差異的意識
以往我們曾一度認為,面向全體、全面發展,就是使所有的學生按著統一的標准去發展,因此,把學校當成了「鑄模」,硬性地將學生按一個標准去培養,忽視學生的個性特長。正如盧梭早就批評的那樣,由於「往往不加區別,使具有不同愛好的兒童從事同樣的練習,我們的教育毀滅了特殊的愛好,留下死板的千篇一律的東西。」最終成為事事「聽話」,時時、處處、低眉順眼的「好學生」,把一個個富有鮮活個性的孩子培養成一具具規格相同、功能相似的「標准件」,使學生失去了應有的創造性。曾經看過一份報道:八十年代初,大連市曾有一位中學生,愛好體育且有跳高的特長,據專家測試其各項身體素質和體能指標都優於同年齡時的朱建華(當時的世界跳高冠軍),如能創造條件,精心培養,充分發展其特長潛能,完全有可能為國家培養出又一個世界跳高冠軍。然而,學校領導、家長教師、社會卻協同一致地要求該生同大家齊步走,向「門門優秀」的方向奮斗,結果,不僅「短」沒有補上來,而且由於錯過了最好的培養時機,「長」也被去掉了,個性特長就這樣被扼殺掉了。美國前任總統尼克松在《領導者》一書中曾經這樣評價中國的教育:「中國的教育制度可以為群眾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卻失去了中國的達爾文和愛因斯坦。因為中國的教育過分地強調了每個人樣樣都好,樣樣都統一,從小就把他們訓練的十分馴服,從小就灌輸讓他們聽大人話的思想,不允許有獨立見解,更不允許有愛因斯坦那樣『離經叛道』的現象出現,這樣就只能培養出守業型的人才。」這不能不說是我國教育的悲哀。原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強調:「學校是培養人的,而不是製造機器的,學校不是工廠,如果學校培養出來的是一具具『規格』相同、『功能』相似的考試機器,那麼只能說,這所學校的教育是失敗的。當時南開中學之所以被推為』巨擘』,正因為他們不強調考試成績,而注重於對學生素質的培養,南開之所以成為一代名校,就是因為她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日後在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領域叱吒風雲的豪傑才俊。」哈佛大學350周年校慶時,有人問學校里最值得自豪的是什麼,校長回答說:「哈佛最引以自豪的不是培養了6位總統、3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最重要的是給予每個學生以充分選擇的機會和發展的空間,讓每顆金子都閃閃發光。」我國建國50多年,但本土沒有一個諾貝爾獎得主,這不能不說與我們以往那種一味地「惟師」、「惟書」乃至整齊劃一的教育有關。
從人的心理需要來看,教育就是促進人的發展。培養人,說到底就是要發展受教育者的個性。人都有各自的智慧潛能,只有你善於發現並給予適當的培養教育

7、如何理解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必須承認學生是發展的人。所以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須是終身學習者。新課中強調學生與新課程一同成長,要求教師不但是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學習者,更應是研究者;二要相信學生潛藏著巨大的發展潛能。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的命運和生活掌握在學校和教師手裡,教師是學生幸福生活的締造者。其的人生能否幸福,需要教師去引導、激勵、喚醒其追求幸福生活的願望。教師必須樹立發展性評價觀,不能用同一標准衡量具有多元智慧的學生。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必須承認學生是獨特的人。學生不僅僅是學習者,更是教育生活的體驗者和豐富者。而且因遺傳素質、社會環境、家庭條件和生活經歷不同,每個人在興趣、愛好、動機、需要、品質、性格、智能和特長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側重,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也是出色的,教育正是因為學生的獨特性而更需要激情和創造。獨特性同時也意味著差異性。差異是一種財富,教育因此而異彩紛呈、多姿多彩。每個學生的發展方向各異,應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自由、充分地、盡可能地發展。所以,教育必須改變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重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新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就要承認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軀體、感官、頭腦、性格、意願、知識和思想基礎及行動規律,這些都是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現。教師不能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也包括知識,所以,教師只有想方設法了解學生需要,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動機,引導、組織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學生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

8、怎樣理解「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核心理念

對於教育者來說教育孩子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以學生發展為本」,也就是「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理想的課堂教學應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台。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一、充分調動學生的潛能「沒有教不出的學生,只有不成功的教育。」老師要表揚,會表揚。恰如其分的表揚能鼓勵學生,增強他們的信心,激起他們的學習慾望,帶給他們學習的動力,揚起他們前進的風帆,引領他們駛向成功的彼岸。表揚要有一顆誠摯的愛心,有一雙贊美的慧眼,有一顆適度的寬容之心。要一改挑剔、批評的態度,多從學生成長的角度來看待他們。要辯證地看問題,盡量地多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這是進行表揚的前提。表揚必須實事求是。對學生的行為評價要力求客觀、公正。對是對,錯是錯。不誇大,不縮小。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都要實事求是,注重實際效果。表揚要力求公平、一致。對不同的學生,無論是優生還是暫差生,只要任何學生有著相同的良好表現,都要及時給予表揚,體現教師的一視同仁,公平、公正。表揚應該適時、適度。在學生表現出良好行為、取得一定進步時,一般應馬上給予表揚,及時強化。表揚也應該有個度,太多的表揚會造成學生浮躁的心理,表揚變成了一種公式,這樣的贊賞就失去應有的價值和意義。表揚不能太廉價,也不能太過度。表揚要講究方式、方法。公開表揚和私下表揚要雙管齊下。對一些帶有導向性、典型性的學生行為,應有意識地公開加以表揚。對一些高年級的學生,在身旁低聲的稱贊可能比在全班表揚更令他感到愉快,因為這會使他避開被議論、被嫉妒的境地。表揚不要隨便把學生進行比較。這是一種並不高明的教育手段。表揚的語言要隨機應變,含蓄又不失具體。二、力促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營造課堂人文環境。要尊重學生,樂於接納學生,給他們以自由的寬松的心理空間。讓學生在課堂上願意和你「交流」,主動地想「說」什麼。只要是學生真誠的、發自內心地發表自己的意見,老師都要尊重理解,並且讓他認識到是有價值的。如果老師放不掉自己「高高在上」的位置,或者固守著自己的「權威」,學生說的不符合自己事先擬定好的「標准答案」,就加以否定,甚至給以批評,那麼交流是很難進行的。要讓趣味性、開放性、綜合性的「對話式」教學成為培養學生創造性的廣闊天地。尊重學生個性特點。人生的美麗在於個性的獨特性,只有承認個性差異,尊重個性差異,才可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使學生走上自己的人生旅途,展示輝煌的一生。教師要做到「以生為本」,針對個性特點,採用相應的教學方法,鼓勵質疑問難。因為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要重要得多。三、切實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相信學生,盡量給學生機會。新課程不但從理論上提出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而且在實際操作上也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創造了條件,如教材內容減少、難度降低,目的是給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提供更大空間。教師要甘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領導者,捨得給學生機會,最大限度地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關注學生的弱勢群體。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屬於挫折承受力差,所以要幫助學生增強挫折承受力。讓學生認識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在挫折面前不灰心、不退縮。要總結經驗教訓,及時找出症結所在,發現弱點,力爭改進;發現優點和長處,振奮精神,樹立信心。學生將來都要走上社會,都要生存,必須從過去的精英教育真正轉向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

9、如何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的生存與發展

無法做到,因為這個世界除了學生還有很多比這更加重要的事情等待著我們去做。畢竟學生只是社會組成的一個部分或小部分而已!

10、怎樣理解「一切為了學生發展」的理念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必須承認學生是發展的人。所以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須是終身學習者。新課中強調學生與新課程一同成長,要求教師不但是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學習者,更應是研究者;二要相信學生潛藏著巨大的發展潛能。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的命運和生活掌握在學校和教師手裡,教師是學生幸福生活的締造者。其的人生能否幸福,需要教師去引導、激勵、喚醒其追求幸福生活的願望。教師必須樹立發展性評價觀,不能用同一標准衡量具有多元智慧的學生。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必須承認學生是獨特的人。學生不僅僅是學習者,更是教育生活的體驗者和豐富者。而且因遺傳素質、社會環境、家庭條件和生活經歷不同,每個人在興趣、愛好、動機、需要、品質、性格、智能和特長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側重,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也是出色的,教育正是因為學生的獨特性而更需要激情和創造。獨特性同時也意味著差異性。差異是一種財富,教育因此而異彩紛呈、多姿多彩。每個學生的發展方向各異,應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自由、充分地、盡可能地發展。所以,教育必須改變單一的人才培養模式,重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新的教育教學管理模式。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就要承認學生是具有獨立意義的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軀體、感官、頭腦、性格、意願、知識和思想基礎及行動規律,這些都是不以教師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現。教師不能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也包括知識,所以,教師只有想方設法了解學生需要,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動機,引導、組織學生自己讀書,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觀察、分析、思考,從而使學生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