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發護發 » 我國首次在哪個海域發生發現可燃冰
擴展閱讀
流行發型圖片 2020-08-19 19:50:42
梨形臉直發 2020-08-27 22:25:16
鹿晗棕色發型圖片 2020-08-28 03:41:15

我國首次在哪個海域發生發現可燃冰

發布時間: 2021-03-06 21:45:15

1、我國可燃冰分布在什麼地方

中國國內可燃冰主要分布在南海海域、東海海域、青藏高原凍土帶以及東北凍土帶。

據粗略估算,其資源量分別約為64.97x10^12m³、3.38x10^12m³、12.5x10^12m³和2.8x10^12m³。並且已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和青海省祁連山永久凍土帶取得了可燃冰實物樣品。

在本州島海岸線30英里外,科學家們發現了一條蘊藏量驚人的海溝:在海溝里的甲烷呈水晶狀,大約有500米厚,總量達40萬億立方米。這個儲量盡管還不能與沙特或者俄羅斯的石油資源相比,但也足夠日本用上一陣了。

2018年10月18日,在天津舉行的2018(第二十屆)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中國礦產資源報告2018》正式發布。據報告顯示,中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資源量約800億噸油當量。

(1)我國首次在哪個海域發生發現可燃冰擴展資料

最常見的絕大多數(> 99%)都是甲烷包覆於結構一型的包合物,而且一般都在沉澱物的深處才能發現。在此結構下,甲烷中的碳同位素較輕(δ13C < -60‰),因此指出其是微生物由CO2的氧化還原作用而來。這些位於深處礦床的包合物,一般認為應該是從微生物產生的甲烷環境中原處形成。

這些礦床坐落於中深度范圍的區域內,大約300-500m厚的沉積物中(稱作氣水化合物穩定帶(GasHydrate Stability Zone)或 GHSZ),且該處共存著溶於孔隙水的甲烷。在這區域之下,甲烷只會以溶解型態存在,並隨著沉積物表層的距離而濃度逐漸遞減。

而在這之上,甲烷是氣態的。在大西洋大陸脊的布雷克海脊,GHSZ在190m的深度開始延伸至450m處,並於該點達到氣態的相平衡。測量結果指出,甲烷在GHSZ的體積佔了0-9% ,而在氣態區域佔了大約12%的體積。

在接近沉積物表層所發現較少見的第二種結構中,某些樣本有較高比例的碳氫化合物長鏈(<99% 甲烷)包含於結構二型的包合物中。其甲烷的碳同位素較重(δ13C 為 -29 至 -57 ‰),據推斷是由沉積物深處的有機物質,經熱分解後形成甲烷而往上遷移而成。此種類型的礦床在墨西哥灣和裏海等海域出現。

某些礦床具有介於微生物生成和熱生成類型的特性,因此預估會出現兩種混合的型態。

2、如何評價我國首次海域可燃冰開采成功

我國首次海域可燃冰開采成功,這是一次戰略性的突破,使我國成為繼美回國、日本、印度之後第4個通答過國家級研發計劃在海底鑽探獲得天然氣水合物實物樣品的國家,也意味著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正式躋身國際水合物勘探的先進行列。
這一新發現,填補了我國海域可視水合物的空白,極大地豐富了我國海域水合物的賦存類型,是繼2007年鑽探航次後發現的新的水合物賦存類型,具有重大勘探實踐意義和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是我國海域水合物資源調查勘探一個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

3、首次發現可燃冰在哪個海域

我國南海海域首次發現裸露「可燃冰」。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在2017年9月22日發布消息,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關鍵區域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支持下,科學家首次在我國南海海域發現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

日前,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執行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關鍵區域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的航次中,船上搭載的「發現」號遙控無人潛水器攜帶我國自主研發的拉曼光譜探針,在我國南海海域首次發現了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並證實其為天然氣水合物。

(3)我國首次在哪個海域發生發現可燃冰擴展資料:

據了解,「科學」號共在我國南海海域發現兩個存在裸露天然氣水合物的站點,水深約1100米。一個站點分布在冷泉化能極端生物群落中,動態合成並分解的天然氣水合物可以為深海冷泉化能極端生命提供甲烷和硫化氫等能量源;

另一個天然氣水合物站點位於一個活動冷泉噴口的內壁,這也是在我國南海海域首次發現正在噴發的深海冷泉噴口。

天然氣水合物俗稱「可燃冰」,一般分布在深海沉積物或者大陸永久凍土中,而裸露在海底表面的天然氣水合物則需要大量的深海冷泉流體作為氣源,因此極難存在,在全球也鮮有報道,是研究天然氣水合物形成、分解、成藏以及和海洋環境相互作用機制的極佳天然實驗場。

4、可燃冰是哪個國家首先發現的?

前蘇聯。

1934年,前蘇聯在被堵塞的天然氣輸氣管道里發現了天然氣水合物。專由於水合物的形成,輸氣管道被堵塞。這一屬發現引起前蘇聯人對天然氣水合物的重視。

1960年,前蘇聯在西伯利亞發現了可燃冰,1965年,前蘇聯首次在西西伯利亞永久凍土帶發現天然氣水合物礦藏;並於1969年投入開發;1970年,前蘇聯開始對該天然氣水合物礦床進行商業開采。

(4)我國首次在哪個海域發生發現可燃冰擴展資料

形成原因:

1、海洋生成

有兩種不同種類的海洋存量。最常見的絕大多數(> 99%)都是甲烷包覆於結構一型的包合物,而且一般都在沉澱物的深處才能發現。

在此結構下,甲烷中的碳同位素較輕(δ13C < -60‰),因此指出其是微生物由CO2的氧化還原作用而來。這些位於深處礦床的包合物,一般認為應該是從微生物產生的甲烷環境中原處形成,因為這些包合物與四周溶解的甲烷其δ13C值是相似的。

2、大陸生成

在大陸岩石內的甲烷包合物會受限在深度800m以上的砂岩或粉沙岩岩床中。采樣結果指出,這些包合物以熱力或微生物分解氣體的混合方式形成,其中較重的碳氫化合物之後才會選擇性地被分解。

5、我國首次在什麼海域發現可燃冰?

2013年6月至9月,在廣東沿海珠江口盆地東部海域首次鑽獲高純度天然氣水合物樣品,並內通過容鑽探獲得可觀的控制儲量。可燃冰其實是天然氣水合物,屬於有機化合物。

天然氣水合物即可燃冰,是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結晶物質,因其外觀像冰,遇火即燃,因此被稱為「可燃冰」、「固體瓦斯」和「汽冰」。天然氣水合物常見於深海沉積物或陸上永久凍土中,由天然氣與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形成的類冰狀的結晶物質。

由於分布淺、分布廣泛、總量巨大、能量密度高,而成為未來主要替代能源,受到世界各國政府和科學界的密切關注。

(5)我國首次在哪個海域發生發現可燃冰擴展資料:

可燃冰主要危害:

天然可燃冰呈固態,不會像石油開采那樣自噴流出。如果把它從海底一塊塊搬出,在從海底到海面的運送過程中,甲烷就會揮發殆盡,同時還會給大氣造成巨大危害。為了獲取這種清潔能源,世界許多國家都在研究天然可燃冰的開采方法。

「可燃冰」的開采方法主要有熱激化法、減壓法和置換法三種。開採的最大難點是保證井底穩定,使甲烷氣不泄漏、不引發溫室效應。

6、我首次在什麼海域發現可燃冰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2017年9月22日發布消息: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熱帶西太平洋關鍵區域海洋系統物質能量交換」支持下,科學家首次在我國南海海域發現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

7、我國首次在什麼海域發現裸露在海底的可然冰?

我國科學號綜合科考船,首次在南海海域發現裸露在海底的可燃冰。

8、我國首次在哪個海域發現的可燃冰

我國首次在南海海域發現了可燃冰,並且成功在南海開發了開采可燃冰

9、我國首次在什麼海域發現可燃冰

南海海域

我國首次在南海海域發現可燃冰。1999~2001年,中國地質調查局科技人專員首次在南海西屬沙海槽發現了顯示天然氣水合物存在的地震異常信息(似海底地震發射波「BSR」)。2002年國務院批准設立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專項。2000年開始,可燃冰的研究與勘探進入高峰期,世界上至少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其中。其中以美國的計劃最為完善━━總統科學技術委員會建議研究開發可燃冰。

(9)我國首次在哪個海域發生發現可燃冰擴展資料:

世界上海底天然氣水合物已發現的主要分布區是大西洋海域的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南美東部陸緣、非洲西部陸緣和美國東海岸外的布萊克海台等,西太平洋海域的白令海、鄂霍茨克海、千島海溝、沖繩海槽、日本海、四國海槽、中國南海海槽、蘇拉威西海和紐西蘭北部海域等,東太平洋海域的中美洲海槽、加利福尼亞濱外和秘魯海槽等,印度洋的阿曼海灣,南極的羅斯海和威德爾海,北極的巴倫支海和波弗特海,以及大陸內的黑海與裏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