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是數學課堂發展性評價?
數學發展性的課堂教學評價是針對傳統課堂教學評價而提出的一種新的評價思想和理念,它是指隨著課堂教學評價實踐的深入,人們對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過分關注教師教學的等級評定,忽略對教師個體自身教學水平和教學能力的提高,忽視評價的激勵、改進功能而提出的一種以促進評價對象發展為根本目的,重過程、重評價對象主體的教學評價。
其與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的區別有:
1.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強調多元性,表現為:一.評價主體多元,強調多方參與和互動、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相結合,由其是將學生的自我評價作為一個重要的評價環節;二.重視綜合評價,關注個體差異,實現評價內容多元化。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在評價內容中重視認知因素評價,而輕視對情感、意志等因素的評價;而在認知因素內部,又比較重視對知識的評價,而輕視對學生能力的評價,而且在學科知識因素之間,往往比較重視核心學科知識,而輕視非核心學科知識,總之,評價過多的倚重學科知識,特別是課本知識,而忽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心理素質以及情感、價值觀等綜合素質的考察。
2.發展性課堂教學評價倡導成長記錄袋、學習日記、情景測驗等質性的評價方法,提倡形成性的而非終結性的評價,這是針對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只注重量化評價、終結性評價這一弊端而說的。
2、如何提高初中數學作業的高效性的研究的結題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作為「課堂教學延伸和補充」的課外作業,仍停留在以「練」為主的機械操作式的作業模式中。數學作業設計客觀性太強,忽視學生的主體性;過多注重知識的反復練習,忽視學生能力的發展;過多的考慮作業量大小,忽視作業的優劣;過多的單一化、機械化作業,忽視作業的多樣性。這種作業形式不但深深的扼殺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使學生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導致作業的實效性差,不利於學生數學素養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與此同時,農村學校的家長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在外打工的也較多,平時不能很好地督促子女認真完成課外作業。於是,也出現學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課外作業的問題,甚至出現抄襲作業的情況。這種不良的學習嚴重影響著學生的有效學習,阻礙著學生的發展。
二、原因的分析
基於以上問題與困惑,筆者曾進行一定的調查並深入地思考,並加以反思其原因。
1、作業認識缺乏深度。 對於教師來講,為了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對於家長來講,為了提高自己孩 子的學習成績,於是除了老師布置2—3中課外作業外,家長還會給自己的孩子補充一些課外作業,這種作業越多越好的認識誤區,導致盲目的「題海戰術」,從而使學生思維活動空間減小,不利於能力的發展,並且使學生作業效果降低,作業抄襲現象嚴重,造成了很大負面影響。
2、作業設計缺乏靈性。
(1)作業布置的專制性。 為方便期間,一般作業的布置採用「一刀切」的方式,對於優等生無論從作 業的時間看,還是從作業的難易程度看,都處於非常輕松地狀態,導致學業上有「吃不飽」的現象,而學困生作業的時間和作業的難易程度都處於非常堅難的地步,整天埋頭於這些非常難的作業,幾乎沒有玩的時間,做不對又得不到教師的理解,甚至得到教師的謾罵。長些以往,這些後進生對數學失去信心,數學成績越來越差。
(2)作業內容的封閉性 從家庭作業布置現狀來看,現在我們小學數學的家庭作業從內容上來講, 基本上以同書本配套的數學作業本為主,在此基礎上配以適度地同步練習。但這些作業內容是以大部分同學的接受能力為依據的,這樣的作業雖然使大部分同學掌握知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限制了優秀學生的更好發展,而對於中下生來講又過於困難。如此的作業設計,缺乏層次性,違背了「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的原理。
(3)作業形式的單一性。 絕大多數的作業都是書面作業(筆頭作業),基本上都是計算或列式解答, 書上的題目做完了就再做作業本或補習卷上的題目,給學生的印象:做數學作業就是解題,學生成了機械解題的「工具」。長此以往,這種清一色的練習型作業,缺乏理解、應用以及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容易是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乃至對這門學科失去興趣。這與新課程所倡導的「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顯然是相悖的。
3、初中數學課中如何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實踐研究
數學的本質是人們為了解決數學問題,經過創造性思維,從現實世界數量關系中得出來的思想材料。數學教育其實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育。在數學思維過程中具有最高品質、最高層次、而又最可貴的是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是人們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進而發明創造過程中所特有的思維活動,是一切具有嶄新內容的思維形式的總和,它不僅能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內在聯系,而且還可以產生新穎獨特的思想,至少能提出創造性的見解。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生能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因此,數學教師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培養他們學會從多角度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使他們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創造性的想像、獨特的知識結構及活躍的靈感等思維品質;在問題解決過程中,引導學生打破常規、獨立思考、大膽猜想、質疑問難、積極爭辯、尋新求異、放開思路、充分想像、巧用直觀,探究多種解決方案或新途徑,使他們能快速、簡捷、准確地解決數學問題。下面,我談談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方面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1.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基礎
觀察是認識事物最基本的途徑,它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前提,是聯想和創新的基礎。任何一道數學題都包含一定的數學條件和關系,要想解決它,就必須依據題目的具體特徵,對題目進行深入的、細致的、透徹的觀察,然後認真思考,透過表面現象看其本質,探求解題思路,擬訂解題策略。
正如著名心理學家魯賓斯指出的那樣,「任何思維,不論它是多麼抽象的和多麼理論的,都是從觀察分析經驗材料開始。」觀察是智力的門戶,是思維的前哨,是啟動思維的按鈕。觀察的深刻與否,決定著創造性的形成。因此,引導學生明白,一個問題不要急於按想的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觀察,去偽存真、去粗存精,這不但為最終解決問題奠定基礎,而且,可能有創見性的找到解決問題的契機。
2.提高學生的猜想能力,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關鍵
喬治 利亞在《數學的發現》一書中曾指出:「在你證明一個數學定理之前你必須猜想這個定理,在你搞清楚證明細節之前,你必須猜想出證明的主導思想。」所以,猜想點燃創造性思維的火花,猜想對於創造性思維的產生和發展起到關鍵的作用。科學上許多「發現」都是憑直覺作出猜想,而後才去加以證明或驗證,在數學研究裡面,「先猜測後證明」幾乎是一條規律。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根據教材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開動腦筋,激發學生猜想的慾望,培養學生猜想的興趣,鼓勵學生勤於觀察,大膽地提出猜想,允許學生提出各種「異議」,啟發學生進行多向猜測、多向思考。在我們的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進行猜想,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直覺思維,掌握探求知識方法的必要手段。我們要善於啟發、積極引導、熱情鼓勵學生進行猜想,以真正達到啟迪思維的目的。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想像,往往能獲得數學發現的機會。
4、初中數學研究性學習備選課題
生本教育,作為學科教育的根本出發點與歸宿,是數學學科教育教學的基礎理論。但是,生本教育在學科教育教學過程的體現缺失較多,或者實現的方式不到位,導致形式化的生本教育。
1、生本教育的理論指導缺失。在很多學校的生本教育實踐過程中,筆者發現,雖有許多「生本化」模式的教育教學活動,但是缺乏學校或者專家型領導、教師對實踐者的理論指導和學習教研活動。實踐者也缺乏對實踐生本教育模式理論的學習與研究,這些現象讓裎者有跟隨性之嫌疑。
2、生本教育立足學科性不強,具有「抄襲」性質。在參與幾次具有生本教育形式的課堂教學探討中發現,一部分教師雖然承擔的課堂教學模式是「生本教育的觀摩課」,但是存在的問題是:生本教育怎樣根據學科特點、課型開展示威做深入思考,生本教育開展方式與學科之間的比較沒有思考,拋開學科性質差異較多。問其原因,回答的大部分都是:我看見別人都是這樣做的,我也這么做。
3、生本教育的形式化過於嚴重。縱觀諸多的生本教育課堂教學,無非都是在「小組探索、小組討論、教師巡視適當指導」等形式上做文章。如果立足生本教育之本質目標,真正考究其課堂實效性,可能就會發現其形式的背後缺失「生學習之實效性」。
4、缺乏對生之學情的具體分析,教學全程對學生無「數」。其表現為:教學目標預設缺失「目標的具體性」;教學行為失去「可控制性」;教學試題或例題的設置缺乏「適合生之本的層次性」;教學效果盲目性或者說教師心中「無知性」;教學檢測的盲目性等。
診斷性教學是教育現實的需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學校資源配備均衡的失調,邊緣化的家庭大量的,厭學的學生大量的出現,學生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而目前的大班情況限制了經驗型因材施教的教學策略的發揮,教師要根據不同階段、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准備狀況、學習策略以及心理發展的不同程度對教學做出診斷,以便「對症下葯」,據此進行教育設計。診斷性評價的內容主要有:學習風格、能力傾向及對本學科的態度;學生對學校學習生活的態度、身體善及家庭教育情況等。其作用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
1、 確定學生的學習准備情況,明確學生發展的起點水平,為教學活動提供設計依據。
2、 識別學生的發展差異,適當安置學生。
3、 診斷個別學生在發展上的特殊的障礙,以作為採取補救措施的依據。
4、 診斷教師教學中存在的與學生不相適應的教學和管理策略。
診斷性評價,一般是指在某項教學活動開始之前對學生的知識、技能以及情感等狀況進行了的預測。通過這種預測可以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和准備善,以判斷他們是否具備實現當前教學目標所要求的條件,為實現因材施教提供依據。認識至此,筆者以為實施診斷性教學實際上就是實現生本教育融數學科教學實踐的一種重要方式。下面就初中數學學科教學實際問題,提出一些立足於學生分析與診斷教學的實踐建議。
一、 以生本教育理念為基礎,充分認識學科性生本教育的意義。
生本教育理論要求學生要善於研究學習、探究學習。這些學習方法充分體現學習的自主性。即:規律上學生自主發現,方法讓學生自主尋找,思路讓學生自主探究,問題讓學生自主解決。實踐生本教育必須樹立生本教育的「五觀」,即倫理觀:高度民主尊重學生;行為觀:全面依靠學生,學生是教育對象,更是教育資源,是動力之源泉;課程觀:小立課程,大作功夫;評價觀:評價的主體應該是學生個體,評價的結果是學生可以自己反思、可以自己研究的,評價的功能不是控制,而是激勵學生更多的創造。方法論:先做後學,先會後學;先學後教,教少學多;以學定教,不教而教。
實踐生本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其目標的達成需要在學科年級集備組教師內、學科教研組內、班級學科教師之間、學校教學管理目標上等分級目標的認識上達成共識,在實踐目標的實施過程中達成行為上的一致。以行為主義理論指導實踐。
二、實踐生本教育必須進行學情的診斷——實現生本教育的針對性。要實現有針對性教學,教師必須對學生做到「三個數」。
第一、 必須做到對學生的知識基礎掌握情況有「數」。
第二、 應該對學生的能力程度有「數」。
第三、應該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習慣素養的養成教育,是實現生本教育的最起碼要求。
從生本教育的直接目標分析,生本教育的直接實現目標,必須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糾正其不良行為習慣。其實現的措施可以採用針對性地不同要求。
三、 注重「生本教育開展形式」的課堂實效性。
實現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形式與方法多樣,然而對實踐生本教育模式的課堂教學形式,其
實效性目標更容易被形式所蒙蔽或掩蓋,這種結果有時確實不是實踐者故意的,而是被課堂熱鬧形式淡化的。因些實踐者必須時刻提醒自己,在實踐過程中需保證實效性的達成目標。否則,生本教育模式下的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會經常「遺失」,出現學生在一節課的熱鬧之餘「一無所獲」現象。
那麼如何才能檢驗自己的教學成效以及學生對單元或者章節學習內容的效果?筆者以為:診斷性檢測是一種重要措施。
實施診斷性檢測,第一: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學生之「數」,將數學章節的各級目標化為數學試題的層次性;第二:答卷要求盡可能完成;第三:分析評價需要分級鼓勵、分級批發甚至批評;第四:測驗評價結束後,再次做出不同的改正要求,實施「異質糾正改錯」。
總之,實施生本教育模式,對於數學學科特點來說,盡量避免模式套化,避免空談無效。有針對性地分析,針對學生在某一方面的學習內容或認知能力發展上的嚴重困難,運用某種特殊的評價手段而作的診斷,目的是找出造成嚴重困難的原因,進而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應立足學生之本,將學生「數」在心中,對學生「如數家珍」,教師心中有數,學生才能學生好數。實現真正情境下具有實踐意義的生本教育。
5、如何提高初中數學作業的有效性的研究的結題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作為「課堂教學延伸和補充」的課外作業,仍停留在以「練」為主的機械操作式的作業模式中。數學作業設計客觀性太強,忽視學生的主體性;過多注重知識的反復練習,忽視學生能力的發展;過多的考慮作業量大小,忽視作業的優劣;過多的單一化、機械化作業,忽視作業的多樣性。這種作業形式不但深深的扼殺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使學生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導致作業的實效性差,不利於學生數學素養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與此同時,農村學校的家長文化素質相對較低,在外打工的也較多,平時不能很好地督促子女認真完成課外作業。於是,也出現學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課外作業的問題,甚至出現抄襲作業的情況。這種不良的學習嚴重影響著學生的有效學習,阻礙著學生的發展。
二、原因的分析
基於以上問題與困惑,筆者曾進行一定的調查並深入地思考,並加以反思其原因。
1、作業認識缺乏深度。
對於教師來講,為了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對於家長來講,為了提高自己孩
子的學習成績,於是除了老師布置2—3中課外作業外,家長還會給自己的孩子補充一些課外作業,這種作業越多越好的認識誤區,導致盲目的「題海戰術」,從而使學生思維活動空間減小,不利於能力的發展,並且使學生作業效果降低,作業抄襲現象嚴重,造成了很大負面影響。
2、作業設計缺乏靈性。
(1)作業布置的專制性。
為方便期間,一般作業的布置採用「一刀切」的方式,對於優等生無論從作
業的時間看,還是從作業的難易程度看,都處於非常輕松地狀態,導致學業上有「吃不飽」的現象,而學困生作業的時間和作業的難易程度都處於非常堅難的地步,整天埋頭於這些非常難的作業,幾乎沒有玩的時間,做不對又得不到教師的理解,甚至得到教師的謾罵。長些以往,這些後進生對數學失去信心,數學成績越來越差。
(2)作業內容的封閉性
從家庭作業布置現狀來看,現在我們小學數學的家庭作業從內容上來講,
基本上以同書本配套的數學作業本為主,在此基礎上配以適度地同步練習。但這些作業內容是以大部分同學的接受能力為依據的,這樣的作業雖然使大部分同學掌握知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限制了優秀學生的更好發展,而對於中下生來講又過於困難。如此的作業設計,缺乏層次性,違背了「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的原理。
(3)作業形式的單一性。
絕大多數的作業都是書面作業(筆頭作業),基本上都是計算或列式解答,
書上的題目做完了就再做作業本或補習卷上的題目,給學生的印象:做數學作業就是解題,學生成了機械解題的「工具」。長此以往,這種清一色的練習型作業,缺乏理解、應用以及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容易是學生產生厭學情緒,乃至對這門學科失去興趣。這與新課程所倡導的「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顯然是相悖的。
3、評價模式缺乏人文。
作業評價是向學生反饋學習情況的一種形式,其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全面
發展。我們也發現,我們的數學教師為了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批完作業,往往忽視一種人文性的評價,認為數學不是對就是錯,這樣的批改、評價方式枯燥乏味,缺乏激勵性,不能全面評價學生的基本素質、學習潛力。
三、實施的計劃
(一)課題的界定
課外作業(extra—curricular work),又名家庭作業(homework)。
早在中國古代教育文獻《學記》記載「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其中「正業」即正式課程,「居學」即課外作業。
本課題所指的「課外作業」是指學生不在老師直接監督下,在課後所完成
的作業;「有效性」是指確實起到效果並得到更好的作用。「有效的課外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補充,有助於學生消化、理解和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培養學生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養成良好的學習技能、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課題研究的目標
1、通過調查,了解當前我校學生課外作業的現狀,結合現狀,深入分析原因,並制定合理的教學策略,為課題的實施與展開提供科學的依據。
2、通過實踐,在課外作業優化設計、多樣化設計等方面有所突破,既適合於學生的作業形式與內容,又體現教育教學目標的要求,為廣大一線教師將課改新理念落實於教學實踐,提供有價值的可借鑒的小學數學課外作業設計。
3、通過探究,探索出多樣化的課外作業評價方式和批改方式。
4、通過實踐,讓學生能夠真正體會到數學課外作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解決一些學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課外作業的實際問題。
5、通過互動,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性、實踐性和創造性。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
結合課題研究的目標,本課題主要分成四大塊的研究內容。
1、通過調查部分教師、學生課外作業的布置,以及完成數學作業的情況、數學作業的批改,對數學作業的情感態度以及家長的問卷調查,了解當前農村學生數學作業的現狀,並進行科學的分析,從而進行深入反思並制定相應的對策。
2、以人教版五年級教材為實驗版本,如何提升課外作業有效性的實踐探索。
(1)豐富作業形式,突出多樣性。
(2)優化作業設計,關注發展性
3、如何批改和評價作業,促使每位學生最大的發展。
傳統的作業批改,特別是數學作業的批改,只有兩種結果,「√」或是「×」
沒有人情味的批改是學生不喜歡作業的另一個原因。我們思考作業批改和評價形式的多樣性,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行批改的能力。
4、如何解決學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家庭作業的問題。
盡管家庭作業非常重要,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在我們農村學校的學生中,往往可能會出現學生不完成或不能完成家庭作業的問題,為避免這些問題再次出現或蔓延,通過各種措施,採取相應的對策。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有關文獻,學習有關理論,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經驗教訓,為
課題研究提供理論框架和方法論。
2、調查研究法:通過對學生、家長、教師的調查,進行結果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分析原因,並加以總結,形成一份調查研究報告,指導研究活動。
3、個案研究法:找出研究對象中有代表性的人物進行個案研究,積累資料,然後總結經驗。
4、個案研究法:選取班級中1-2名有代表性的學生對他們進行全面、系統的連續觀察,並按時間進程記錄其發展變化情況。
5、經驗總結法:把研究過程中的事實資料和依據通過理性歸納,將局部的、個性化的經驗上升為具有普遍意義的原理性認識。
(五)課題研究的過程
1、准備階段(2011.9—2011.12)
(1)第一階段:根據實際情況,確定研究內容。
(2)第二階段:查閱和收集文獻資料,制定課題研究方案。
2、實施階段(2012.1—2012.12)
(1)第一階段
①通過對學生、家長、教師的調查,了解當前課外作業的現狀,並加以深入分析研究,完成一份調查研究報告。
②在調研的基礎上,通過組員討論,制定一份具體可行的課題實施方案。
(2)第二階段
①通過家長會、我的學習我做主行動月活動、校通訊等方法,解決不完成作業和不能完成作業的這兩類特殊情況的學生。
②閱讀有關課外作業的相關資料,在課外作業多樣性、發展性、層次性等方面加以設計,並進行實踐操作。
③通過對評價主體、評價方式和評價方法的研究,改善課外作業的評價模式。
3、總結階段(2013.1—2013.3)
①全面收集、整理與課題有關的材料。
②對課題進行系統、全面的總結,撰寫出課題結題報告。
(六)實施計劃的框架結構
6、小學低年級數學表現性評價的實踐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以下三個方面的數學實踐活動中實施表現性評價:
(1)一至六年級各冊教材中的「數學實踐活動內」。容
(2)根據學生學習的需求,將現行數學教材中的知識拓展而進行的小調查、小統計、小實驗、小研究等。
(3)有關測量與計算的內容。
表現性任務就是在表現性評價過程中評價者要求學生完成的任務,它一般包括任務的目的、任務指導語、評價標准等幾個主要方面。
7、初中數學研究性學習與數學課題學習的區別?
研究性學習不僅僅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先進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不論從學生發展的角度,教師發展的角度還是從初中數學學科自身的特點來說,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都將成為一種必然。
當今的社會是一個信息充斥的社會,研究意識與能力已經成為人的一項基本素質,研究問題的能力也成為衡量人才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課題學習在中學教學中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作用。通過第一講的學習我充分認識到,在數學學習中課題學習需要更先進的學習方法,研究性學習對課題學習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方法。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全國范圍內的實施,教育界十分重視對中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培養。作為現代教育理念集中體現的研究性學習,除了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課程形式存在外,還必將作為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和教學策略滲透於各學科教學之中,對我國教育的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因此,能否在初中數學課題教學中適切性地開展研究性學習,已經成為當前初中數學教師必須要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研究性學習注重學習的過程,關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方式、個人體驗及對信息、資料的整理與綜合。它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究過程來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增強了研究意識、問題意識,學會了如何學習、如何去解決問題。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通過親身實踐獲取直接經驗,其過程是一個開放的教學過程。而數學開放題體現了數學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過程是探究的過程,可以用來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發散性,使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成就感,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美感。
在新的課程理念中,學生學習知識不再是簡單地對教材中既定知識結論的接受和記憶,課程知識成為學生反思、批判、運用並促進學生重新理解的材料。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走向「研究性學習」,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順應了這種趨勢。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適切性地開展研究性學習既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數學學科、數學教師發展的需要,更是學生發展的需要。
課題學習是初中數學課程新設置的數學學習領域,也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它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中以知識記憶為主的陳舊方法,而且有鮮明的實踐性、過程性、挑戰性、綜合性、開放性等特徵。要提高課題學習的教學效果,教師需要十分注意講究教學策略。
一、要有全新的教學觀念
要順利實施課題學習,教師觀念的轉變是前提。教師要著力樹立正確的課程理念、教學觀念、教學目標觀念以及新型的教師觀。課程,不再只是特定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教學,不再是教學生學,而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堂教學目標,不再是單一的知識與技能,而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的整合。課堂教學功能,不再是以知識為本位,而是以發展為本位。這就要求教師要注重結論與過程的統一、認知與情感的統一,使數學過程成為激情與智慧綜合的過程。
二、要精心進行課題學習素材選擇
課題學習的素材最注重實踐性和問題性。因此,選擇課題學習題材時要注意從學生的生活實踐性出發,通過切合學生生活實際和認知實際的現實問題,加強數學學習與學生生活聯系,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數學應用的意識,幫助學生對數學知識主體的掌握。同時,具有現實背景的課題學習題材,也容易體現課程的人文精神和德育價值。課題學習的實際目的是通過活動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這就要求這一學習形式能夠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體現對學生的興趣、才能、志向的理解和尊重。選擇的課題既要含有通過探索才能解決的未知問題,又要有一定的梯度或層次,滿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學生需求。
三、靈活選擇合適的形式
課題學習的開展形式是多樣化的,如數學調查、數學製作與設計、問題解決、數學探究等等。它既可以通過課堂學習方式完成,也可以通過作業形式,要求學生經過一段時間實踐去完成。選擇課內學習的方式展開課題學習的活動時,要注意以探索為活動主線,並在探索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加強學生的自主性,從而真正讓學生經歷自主的問題解決和研究過程,獲得一定的「微科研」的研究經驗。為此,在具體教學時,應給予學生較為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同時增大問題設置的梯度,保證學生有較大的探索餘地和思考空間。
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課題學習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學習過程;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確定研究課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自己得出結論的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不論是備課,還是實施教學,都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盡量使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創設愉悅和諧的學習氣氛,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要盡可能地使教學內容的設計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促使學生有意識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維方式、學習技能和學習策略。要通過觀察、思考、討論等形式誘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形成發展的全過程,讓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討論,在實踐中發展智力,在實踐中培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