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東坡肉發展史
東坡肉來歷】 宋朝蘇東坡(1036-1101年),四川省眉山人,作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作詞與辛棄疾並為雙絕;書法與繪畫也都獨步一時。就是在烹調藝術上,他也有一手。當他觸犯皇帝被貶到黃州時,常常親自燒菜與友人品味,蘇東坡的烹調,以紅燒肉最為拿手。他曾作詩介紹他的烹調經驗是:「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 。」不過,燒制出被人們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東坡肉」,據傳那還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時發生的一件趣事。 那時西湖已被葑草湮沒了大半。他上任後,發動數萬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來的泥堆築了長堤,並建橋以暢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現,又可蓄水灌田。這條堆築的長堤,改善了環境,既為群眾帶來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後來形成了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的「 蘇堤春曉 」。 當時,老百姓贊頌蘇東坡為地方辦了這件好事,聽說他喜歡吃紅燒肉,到了春節,都不約而同地給他送豬肉,來表示自己的心意。蘇東坡收到那麼多的豬肉,覺得應該同數萬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對,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塊塊,用他的烹調方法燒制,連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冊分送到每家每戶。他的家人在燒制時,把「連酒一起送」領會成「連酒一起燒」結果燒制出來的紅燒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贊蘇東坡送來的肉燒法別致,可口好吃。眾口贊揚,趣聞傳開,當時向蘇東坡求師就教的人中,除了來學書法的、學寫文章的外,也有人來學燒「東坡肉」。後農歷除夕夜,民間家家戶戶都製作東坡肉。相沿成俗,用來表示對他的懷念之情。現在成為杭州一道傳統名菜。樓外樓菜館效法他的方法烹制這個菜,供應於世,並在實踐中不斷改進,遂流傳至今。
2、蘇東坡為什麼發明了東坡肉?
東坡肉相傳為北宋詞人蘇東坡(四川眉山人)所創制(實為其小妾王版朝雲創制(蘇被貶黃州之權際王為改善其飲食所創)),最早發源地是四川眉山。原型是徐州回贈肉, 為徐州「東坡四珍」之一。
相傳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四月,蘇軾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黃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帶決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圍困徐州,水位竟高達二丈八尺。蘇軾以身卒之,親荷畚插,率領禁軍武衛營,和全城百姓抗洪築堤保城。經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終於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百姓無不歡欣鼓舞,他們為感謝這位領導有方,與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收下後親自指點家人製成紅燒肉,又回贈給參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致稱他為「回贈肉」。此後,「回贈肉」就在徐州一帶流傳,並成徐州傳統名菜
3、東坡肉起源於哪個年代,為什麼叫東坡肉
相傳元豐二年十二月(1080年),蘇東坡被貶於黃州時,馬正卿為他購得黃州城東廢地專數十畝,築有屬東坡雪堂,在貧困的生活中,仿製前人的做法改良,將燒豬肉加酒做成紅燒肉小火慢煨而成,豬肉色澤紅潤,湯質稠濃,味道醇厚。蘇東坡有首《豬肉頌》:「洗凈鐺,少著水,柴頭罨煙餡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此菜在黃州發起,後傳至南宋首府杭州,發揚光大,遂成杭州名菜。由於是蘇東坡改良而成,被稱為東坡肉。
另有一說,相傳北宋元佑年間(約公元1090年),蘇東坡出任杭州刺史,發動民眾疏浚西湖。大功告成,為犒勞民工,吩咐家人將百姓饋贈的豬肉,按照他總結的經驗「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烹製成佳餚,與酒一起分送給民工,家人誤將酒肉一起燒,結果肉味特別香醇可口。人們傳頌東坡的為人,又將此獨特風味的塊肉命以東坡肉。經歷代廚師的不斷總結發展,而被公推為杭州第一名菜。
4、介紹下蘇軾和東坡肉的關系(什麼情況下發展的,以及做法)
"東坡肉"的來歷
宋朝蘇東坡(1036-1101年),作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作詞與辛棄疾並為雙絕;書法與繪畫也都獨步一時。就是在烹調藝術上,他也有一手。當他觸犯皇帝被貶到黃州時,常常親自燒菜與友人品味,蘇東坡的烹調,以紅燒肉最為拿手。他曾作詩介紹他的烹調經驗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不過,燒制出被人們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東坡肉",據傳那還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時發生的一件趣事。
那時西湖已被葑草湮沒了大半。他上任後,發動數萬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來的泥堆築了長堤,並建橋以暢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現,又可蓄水灌田。這條堆築的長堤,改善了環境,既為群眾帶來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後來形成了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的"蘇堤春曉。"
當時,老百姓贊頌蘇東坡為地方辦了這件好事,聽說他喜歡吃紅燒肉,到了春節,都不約而同地給他送豬肉,來表示自己的心意。蘇東坡收到那麼多的豬肉,覺得應該同數萬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對,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塊塊,用他的烹調方法燒制,連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冊分送到每家每戶。他的家人在燒制時,把"連酒一起送"領會成"連酒一起燒"結果燒制出來的紅燒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贊蘇東坡送來的肉燒法別致,可口好吃。眾口贊揚,趣聞傳開,當時向蘇東坡求師就教的人中,除了來學書法的、學寫文章的外,也有人來學燒"東坡肉"。樓外樓菜館效法他的方法烹制這個菜,供應於世,並在實踐中不斷改進,遂流傳至今。
附帶送你它的做法:
東坡肉
配料:豬五花肋肉1500克、蔥100克、白糖100克、紹酒250克、姜塊(拍松)50克、醬油150克。
製作方法:
1、將豬五花肋肉刮洗干凈,切成10塊正方形的肉塊,放在沸水鍋內煮5分鍾取出洗凈。
2、取大砂鍋一隻,用竹箅子墊底,先鋪上蔥,放入姜塊,再將豬肉皮面朝下整齊地排在上面,加入白糖、醬油、紹酒,最後加入蔥結,蓋上鍋蓋,用桃化紙圍封砂鍋邊縫,置旺火上,燒開後加蓋密封,用微
火燜酥後,將近砂鍋端離火口,撇去油,將肉皮面朝上裝入特製的小陶罐中,加蓋置於蒸籠內,用旺火蒸30分鍾至肉酥透即成。
注意:
1、 豬肉選以金華"兩頭烏"烏豬為佳。
2、 100克蔥其中50克打蔥結。
5、東坡肉的起源,蘇軾的簡介,關於蘇軾的奇聞
典故:
相傳為北宋詩人蘇東坡(四川眉山人)所創制。東坡肉的最早發源地,是湖北黃岡。1080年蘇東坡謫居黃岡,因當地豬多肉賤,才想出這種吃肉的方法。宋代人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記載:「東坡性喜嗜豬,在黃岡時,嘗戲 東坡肉作《食豬肉詩》雲:『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後來,1085年蘇東坡從黃州復出,經常州、登州任上返回都城開封,在朝廷里任職,沒過多久,受排擠,1089年要求調往杭州任太守,這才將黃州燒肉的經驗發展成東坡肉這道菜餚。作為漢族佳餚,後流行於江浙。
東坡肉據考是為紀念東坡所做,並不是蘇東坡本人所創制。
東坡肉的原型是徐州回贈肉, 為徐州「東坡四珍」之一。
北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秋,黃河決口,七十餘日大水未退。徐州知州蘇軾親率全城吏民抗洪,終於戰勝洪水,並於次年修築「蘇堤」。百姓感謝蘇東坡為民造福,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送至州府感謝蘇公。蘇公推辭不掉,將這些肉加工成熟後再回贈百姓
蘇東坡的烹肉之法在其《燉肉歌》中可見奧妙:「慢著火、少著水,柴火罨焰煙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回贈肉」的特點是鮮香醇厚,油而不膩。蘇東坡在徐州留下了四道名菜,除回贈肉外還有金蟾戲珠、五關雞、醉青蝦、後人將這四道菜稱之為「東坡四珍」。 如今在徐州街頭的各家飯庄,您仍然可領略到東坡肉帶給您的回味無窮的滿口醇香。
「東坡肉」最早在徐州創制,《徐州古今名饌》記載,蘇軾任徐州知州時,黃河決口,蘇軾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築堤保城。徐州人民殺豬宰羊,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便指點家人燒成紅燒肉回贈給老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便稱之為「回贈肉」。蘇軾貶謫黃州時,作有煮肉歌:「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人們開始競相仿製,並戲稱為「東坡肉」。蘇軾二任杭州知州時,因疏浚西湖有功。大家抬酒擔肉給他拜年,蘇軾便命將豬肉和酒燒好後給民工吃,家人誤聽為黃酒和豬肉同燒,大家吃後反而覺得更加酥香味美。「東坡肉」美名便慢慢傳遍全國。
蘇軾:
字:子瞻、和仲
號:東坡居士
父:蘇洵
弟:蘇轍
民族:漢
所處年代:北宋
詩歌類型:宋詞、宋詩
詩派:豪放派
代表作品:《水調歌頭》《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飲湖上初晴後雨》 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有《東坡樂府》。
奇聞:
1、河東獅吼
蘇東坡在一首詩里,開朋友陳季常的玩笑說:「龍丘居士亦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為這首詩,在文言里用「河東獅吼」就表示懼內,而陳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因此這個名字也就千古流傳了
2、蘇軾「欺」師
蘇軾考進士,作了篇春秋文,叫《刑賞忠厚之至論》,其中有段落如下:
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
四岳曰「鯀可用」,堯曰「不可,鯀方命圮族」,既而曰「試之」。何堯之不聽皋陶之殺人,而從四岳之用鯀也?然則聖人之意,蓋亦可見矣。當時的判官梅聖俞,對蘇軾的文章十分贊賞,但是有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跟堯有關系嗎?梅聖俞不明白這點,反復讀過後,便去問蘇軾,蘇軾說答案在《三國志·孔融傳》中,可是梅聖俞將反反復復讀了很多遍後,依舊沒有發現出處,便又去問蘇軾。蘇軾只好老老實實答是自己的杜撰,梅聖俞更不解,蘇軾便說《三國志·孔融傳》中言道孔融跟曹操說商紂王將妲己賞了周公,曹操問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應該有。蘇軾便據此杜撰了這么一個故事,這使梅聖俞更加贊賞蘇軾。
3、蘇軾退房
蘇軾居於常州,他花掉了最後一點積蓄,買了一所房子,正准備擇日遷入住,一個偶然的機會,聽到一老婦哭得十分傷心。他問老婦哭什麼,老婦說,她有一處房子,相傳百年了,被不孝子孫所賣,因此痛心啼哭。細問之下,原來蘇軾買的房子,就是老婦所說的祖傳老屋。於是蘇軾對她說:「嫗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當以是屋還嫗。」蘇軾當即焚燒了房契,只是租房子住。
4、吟詩赴宴
蘇軾二十歲的時候,到京師去科考。有六個自負的舉人看不起他,決定備下酒菜請蘇軾赴宴打算戲弄他。蘇軾接邀後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動筷子,一舉人提議行酒令,酒令內容必須要引用歷史人物和事件,這樣就能獨吃一盤菜。其餘五人轟聲叫好。「我先來。」年紀較長的說:「姜子牙渭水釣魚!」說完捧走了一盤魚。「秦叔寶長安賣馬!」第二位神氣地端走了馬肉。「蘇子卿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張翼德涿縣賣肉!」第四個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過來。「關雲長荊州刮骨!」第五個迫不及待地搶走了骨頭。「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傲慢地端起了最後的一樣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個舉人興高采烈的正准備邊吃邊嘲笑蘇軾時,蘇軾卻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並吞六國!」說完把六盤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諸位兄台請啊!」六舉人呆若木雞
6、胸有成竹
文同,字與可,奇聞軼事。是北宋畫墨竹的名家,也是大詩人蘇軾的至友,二人交情頗深。蘇軾也喜歡畫墨竹,曾向文同求教。文同在指點蘇軾畫竹時說:「畫竹必先得成竹在胸,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蘇軾對此說深以為然。宋人晁補之也有詩雲:「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這就是「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這一成語的出處。此後,人們常用這個成語比喻在做事之前已有通盤的成熟考慮。
7、出人頭地
北宋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蘇軾在全國選拔進士的會考中,以《刑賞忠厚之至論》的論文獲得了歐陽修等主考官的高度贊賞。歐陽修見卷子獨占鰲頭,便想評為第一,點為狀元,又怕卷子是自己的得意門生曾鞏所作,評為第一,點為狀元,有瓜田李下之嫌,就判為第二名。等開了卷,才知是蘇軾的試卷,很是後悔。在禮部舉行的口試復試中,蘇軾以《春秋對義》獲得第一名。後來歐陽修在讀蘇東坡的感謝信時對老友梅堯臣說:「捧讀蘇軾的信,我全身喜極汗流,快活快活!此人是當今奇才,我應當迴避,放他出人頭地。請大家記住我的話,三十年後沒有人會再說起我來的!」當時歐陽修名滿天下,天下士子進退之權全操在歐陽修一人之手,歐陽修這一句話,蘇軾之名頃刻傳遍全國,「出人頭地」這一成語就是從這里來的。後以「出人頭地」比喻超出一般人,高人一籌。
6、蘇軾當初被貶到哪裡發明的東坡肉
蘇軾的這種紅燒肉最早在徐州的創制,在黃州時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杭州時聞名全國。
相傳為北宋詞人蘇東坡(四川眉山人)所創制。東坡肉的最早發源地是江蘇徐州。1080年蘇東坡謫居黃州,因當地豬多肉賤,才想出這種吃肉的方法。
宋代人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記載:「東坡性喜嗜豬,在黃岡時,嘗戲作《食豬肉詩》雲:『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後來,1085年蘇東坡從黃州復出,經常州、登州任上返回都城開封,在朝廷里任職,沒過多久,受排擠,1089年要求調往杭州任知州,這才將黃州燒肉的經驗發展成東坡肉這道菜餚。作為漢族佳餚,後流行於江浙。
東坡肉 (4張)
東坡肉據考是為紀念東坡所做,並不是蘇東坡本人所創制。
東坡肉的原型是徐州回贈肉, 為徐州「東坡四珍」之一。
北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秋,黃河決口,七十餘日大水未退。杭州知州蘇軾親率全城吏民抗洪,終於戰勝洪水,並於次年修築「蘇堤」。百姓感謝蘇東坡為民造福,紛紛殺豬宰羊,擔酒攜菜送至州府感謝蘇公。蘇公推辭不掉,將這些肉加工成熟後再回贈百姓。
蘇東坡的烹肉之法在其《燉肉歌》中可見奧妙:「慢著火、少著水,柴火罨焰煙不起,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時它自美。」「回贈肉」的特點是鮮香醇厚,油而不膩。蘇東坡在徐州留下了四道名菜,除回贈肉外還有金蟾戲珠、五關雞、醉青蝦、後人將這四道菜稱之為「東坡四珍」。 如今在徐州街頭的各家飯庄,您仍然可領略到東坡肉帶給您的回味無窮的滿口醇香。
「東坡肉」最早在徐州創制,《徐州古今名饌》記載,蘇軾任徐州知州時,黃河決口,蘇軾身先士卒,和全城百姓築堤保城。徐州人民殺豬宰羊,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便指點家人燒成紅燒肉回贈給老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便稱之為「回贈肉」。蘇軾貶謫黃州時,作有煮肉歌:「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人們開始競相仿製,並戲稱為「東坡肉」。蘇軾二任杭州知州時,因疏浚西湖有功。大家抬酒擔肉給他拜年,蘇軾便命將豬肉和酒燒好後給民工吃,家人誤聽為黃酒和豬肉同燒,大家吃後反而覺得更加酥香味美。「東坡肉」美名便慢慢傳遍全國。[2]
蘇軾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大文學家。他不但對詩文、書法造詣很深,而且堪稱我國古代美食家,對烹調菜餚亦很有研究,尤其擅長製作紅燒肉。
回贈肉便是蘇軾在徐州期間創制的紅燒肉,宋神宗熙寧十年四月,蘇軾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黃河在澶州曹村埽一帶決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圍困徐州,水位竟高達二丈八尺。蘇軾以身卒之,親荷畚插,率領禁軍武衛營,和全城百姓抗洪築堤保城。經過七十多個晝夜的艱苦奮戰,終於保住了徐州城。
全城百姓無不歡欣鼓舞,他們為感謝這位領導有方,與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紛紛地殺豬宰羊,擔酒攜菜上府慰勞。蘇軾推辭不掉,收下後親自指點家人製成紅燒肉,又回贈給參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後,都覺得此肉肥而不膩、酥香味美,一致稱他為「回贈肉」。此後,「回贈肉」就在徐州一帶流傳,並成徐州傳統名菜。這都在《徐州文史資料》、《徐州風物志》、《徐州古今名饌》中有記述。
元豐三年二月一日,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他自己開荒種地,便把此地號稱「東坡居士」。這就是「蘇東坡」的由來。在黃州期間,他親自動手烹飪紅燒肉並將經驗寫入《食豬肉詩》中。蘇軾在徐州及黃州時烹制的紅燒肉,只是在當地有影響,在全國並沒有多大名氣。真正叫得響並聞名全國的紅燒肉,是蘇軾第二次在杭州時的「東坡肉」。
宋哲宗元祐四年七月三日,蘇軾來到闊別十五年的杭州任知州。元祐五年五、六月間,浙西一帶大雨不止,太湖泛濫,莊稼大片被淹。由於蘇軾及早採取有效措施,使浙西一帶的人民度過了最困難
的時期。他組織民工疏浚西湖,築堤建橋,使西湖舊貌變新顏。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謝蘇軾做的這件好事,人人都誇他是個賢明的父母官。聽說他在徐州、黃州時最喜歡吃豬肉,於是到過年的時候,大家就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蘇軾收到後,便指點家人將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分送給參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們吃,大家吃後無不稱奇,把他送來的肉都親切地稱為「東坡肉」。
追本窮源,蘇軾的這種紅燒肉最早在徐州的創制,在黃州時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杭州時聞名全國。
7、東坡肉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馳名全國的「東坡肉」,這一楚鄉湖北特有的傳統名菜,素為人們所熟知,它是由蘇軾親手制專作始創屬於黃州。後來,隨著蘇軾的升遷,此菜傳遍大江南北,曾相繼被介紹流傳於蘇、杭等。並受到人民的崇高贊譽。在湖北,乃至在杭州、四川都是上等名菜。據說在廣東和江浙以及海南島一些地方,也盛行吃「東坡肉」,而雲南、大理的少數民族在結婚時,還有新娘新郎合吃「東坡肉」的習俗呢。盛而不衰的「東坡肉」,流傳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 (1085年蘇東坡從黃州復出,經常州、登州任上返回都城開封,在朝廷里任職,沒過多久,受排擠,1089年要求調往杭州任太守,這才將黃州燒肉的經驗發展成東坡肉這道菜餚。作為漢族佳餚,後流行於江浙。也就是2011-1089=?答案是多少就有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