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問:患者的這個檢查報告是什麼意思,病情的發展到什麼程度了?謝謝!
病灶開始變得嚴重起來了,病症處於這個階段非常不穩定,有可能平穩病變,也有可能急劇惡化
2、何謂細菌的生長曲線,有哪幾個時期?有何醫學意義
細菌生長曲線,是將少量的單細胞微生物接種純種到一定容積的液體培養基後,在適宜的條件下培養,定時取樣測定細胞數量,以細胞增長數目的對數做縱坐標,以培養時間做橫坐標,繪制一條如圖所示的曲線。
生長曲線顯示了細菌的生長繁殖的4個時期:遲緩期、對數期、穩定期、衰亡期。
遲緩期:又叫調整期。細菌接種至培養基後,對新環境有一個短暫適應過程(不適應者可因轉種而死亡)。此期曲線平坦穩定,因為細菌繁殖極少。遲緩期長短因素種、接種菌量、菌齡以及營養物質等不同而異,一般為1~4小時。此期中細菌體積增大,代謝活躍,為細菌的分裂增殖合成、儲備充足的酶、能量及中間代謝產物。
對數期:又稱指數期。此期生長曲線上活菌數直線上升。細菌以穩定的幾何級數極快增長,可持續幾小時至幾天不等(視培養條件及細菌代時而異)。此期細菌形態、染色、生物活性都很典型,對外界環境因素的作用敏感,因此研究細菌性狀以此期細菌最好。抗生素作用,對該時期的細菌效果最佳。
穩定期:該期的生長菌群總數處於平坦階段,但細菌群體活力變化較大。由於培養基中營養物質消耗、毒性產物(有機酸、H2O2等)積累pH下降等不利因素的影響,細菌繁殖速度漸趨下降,相對細菌死亡數開始逐漸增加,此期細菌增殖數與死亡數漸趨平衡。細菌形態、染色、生物活性可出現改變,並產生相應的代謝產物如外毒素、內毒素、抗生素、以及芽胞等。
衰亡期:隨著穩定期發展,細菌繁殖越來越慢,死亡菌數明顯增多。活菌數與培養時間呈反比關系,此期細菌變長腫脹或畸形衰變,甚至菌體自溶,難以辯認其形。生理代謝活動趨於停滯。故陳舊培養物上難以鑒別細菌。
體內及自然界細菌的生長繁殖受機體免疫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多方面影響,不會出現象培養基中那樣典型的生長曲線。掌握細菌生長規律,可有目的地研究控制病原菌的生長,發現和培養對人類有用的細菌。
3、了解疾病發展過程中的共同規律有何意義
疾病發生發展的一般規律主要是指各種疾病過程中一些普通存在的共同的基本規律。
(一)損傷與抗損傷
損傷與抗損傷兩者之間相互聯系又相互斗爭。例如,燒傷,高溫引起的皮膚、組織壞死,大量滲出引起的循環血量減少,血壓下降等變化屬損傷性變化,與此同時體內出現白細胞增加、微動脈收縮、心率加快、心輸出量增加等屬抗損傷反應。損傷與抗損傷貫穿於疾病的全過程,雙方作用力量對比,決定著疾病的發展方向和結局,當損傷性變化占優勢時,病情就惡化,甚至造成死亡,反之,病情趨向緩解或痊癒。
損傷與抗損傷之間無嚴格的界線,有些變化可有雙重作用,並且可以相互轉化,例如,燒傷早期的血管收縮有助於維持動脈血壓具有抗損傷意義,而持續收縮,就會加重組織器官的缺血、缺氧,甚至造成組織的壞死和器官的功能障礙。
(二)因果交替
因果轉化是指在原始病因作用下,機體發生某種損傷性變化,這種變化一方面作為結果,同時又作為新的原因引起新的變化,原因、結果交替出現,互相轉化,推動疾病的發展,現以外傷性急性大出血為例:
大出血→血容量減少、血壓下降→反射性小血管收縮→組織缺氧→微循環淤血→回心血量銳減→心輸出量減少→加重組織缺氧→大量血液瘀積在微循環內→心輸出量進一步減少…如此循環,致使每一次因果轉換均可使病情進一步惡化。
疾病中因果交替規律的發展,常可形成惡性循環(viciouscycle),從而使疾病不斷惡化、直到死亡。但如經過恰當的治療,在疾病的康復過程中也可形成良性循環,從而促進機體的康復。
(三)局部與整體
任何疾病,基本上都是整體疾病,任何疾病都有局部表現和全身反應。在疾病過程中局部與整體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例如,肺結核病的病變主要在肺,但一般都會出現發熱、盜汗、乏力及血沉加快等全身反應。如肺結核病變越重,全身反應也會越大,反之,肺部病變輕,全身反應也會小;另一方面,當機體抵抗力增強時,肺部病變可以局限化甚至痊癒,抵抗力下降時,肺部病變可以發展,甚至擴散到其它部位。因此,只有正確認識疾病中局部與整體的關系,才能無誤地採取有效措施。
4、布魯姆的智力發展曲線圖,
由圖可以看出,兒童早期教育是最關鍵的一個時期!
特別是3歲之前是一個內人大腦發育容的重要時期。一個人出生時腦重量只有370克,第一年年末時,嬰兒腦重就已經接近成人腦重的60%;第二年年末時,約為出生時的 3倍,約占成人腦重的75%;到3歲時,嬰兒腦重已接近成人腦重的范圍,以後發育速度就變慢了。所以孩子在出生後2~3年內,無論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良好的育兒刺激對大腦的功能和結構都有重要的影響。
詳細兒童教育方面的你可以去網上查一下兒童早教信息!
5、職業病發病曲線有三個條件
職業病
編輯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規定[1] :職業病是指企業、事業單版位和個體經濟組織等用權人單位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各國法律都有對於職業病預防方面的規定,一般來說,凡是符合法律規定的疾病才能稱為職業病。
在生產勞動中,接觸生產中使用或產生的有毒化學物質,粉塵氣霧,異常的氣象條件,高低氣壓,雜訊,振動,微波, X射線,γ射線,細菌,黴菌;長期強迫體位操作,局部組織器官持續受壓等,均可引起職業病,一般將這類職業病稱為廣義的職業病。對其中某些危害性較大,診斷標准明確,結合國情,由政府有關部門審定公布的職業病,稱為狹義的職業病,或稱法定(規定)職業病。
中國政府規定診斷為法定(規定)職業病的,需由診斷部門向衛生主管部門報告;規定職業病患者,在治療休息期間,以及確定為傷殘或治療無效而死亡時,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或職業病待遇。有的國家對職業病患者給予經濟賠償,因此,也有稱這類疾病為需賠償的疾病。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規定職業病的診斷應當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醫療衛生機構承擔。
6、腫瘤發展的三個時期各有什麼意義
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常經過的三個階段分別是:轉化、克隆性增生和演進。
癌症治療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也就是初級階段,癌症發生後,到醫院確診後,如果是早中期,符合開刀手術的條件,一般可以選擇手術開刀,術後可以進行相應的放化療。此期也有不符合手術的病人,但是體質還好也可以進行放化療,這個時期屬於初期階段,這個時期的治療簡單,就是手術和放化療,這個治療的措施屬於對癌症的打擊階段,對整個身體而言是破壞階段,病人可以承受這樣的破壞打擊,關鍵是病人的體質還沒有垮。這里要強調的是此時期的化療不可能治好癌症,只是我們的願望而已。因為癌症的治療是長期的,手術後的幾個月或幾年內都有可能復發和轉移。
第二階段也就是中級階段,是經過第一階段治療的時期,這個時期是腫瘤治療的關鍵時期,治療措施正確,就可以穩定癌症的病情,甚至向好的方向轉變。這個時期我們可以看到病人的體質在下降,會出現很多因為第一階段治療產生的伴隨症狀:體虛、食慾下降、身體疼痛、白細胞下降、貧血、失眠、大小便不暢等等。這個時期的治療是增強體質,防止復發和轉移,防止出現並發症,治療就是以中醫為主,只有中醫才能防止復發和轉移。針對這個階段我們要突出強調的是癌症病人不能掉以輕心,認為已經經過手術和放化療就可以放心了,往往幾個月後病情就復發和轉移了,出現並發症和新的病灶。因此,我們只有立即進行中醫的干預治療可以改變這個時期的病情預期發展,讓癌症病人能穩定病情,提高生活質量,延長較好的生活狀況。
第三階段,我們也稱終末階段或者後期階段,這個時期是癌症病人已經明顯感覺體質的下降和逐漸崩潰,腫瘤繼續快速生長,並發症加重著痛苦,治療非常棘手,西醫已經處在放棄治療階段,病人和家屬處於絕望的時期,希望有靈丹妙葯,但是是天上的月亮。此時的治療措施是用最簡單的方法,維持生命,補充人體的需要,用中醫的無創方法進行對症治療,減輕痛苦,改善食慾,恢復生機,盡最大可能治療癌症,挽救生命。
三個階段中,初期的治療最簡單,病人感覺不到危險,心態較好,容易忽視病情的鞏固治療。第二階段是重要的治療時期,關鍵所在,這個階段選擇正確和堅持中醫治療,可以維持第一階段的成果。第三階段是痛苦階段或者是絕望階段,中醫治療是唯一的選擇,放化療的治療只能加速惡化,因此選擇中醫治療是明智的,也是有可能改善痛苦的治療。
為了防治,可將腫瘤的發生發展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1、癌前階段:細胞已經發生一定改變,但仍然不是癌,可以雙向發展;
2、原位癌(一般稱為0期):細胞剛剛發生惡變;
3、侵入癌(一般用T代表):細胞已由發生的部位向深處侵潤;
4、局部或區域性淋巴結轉移(一般用N表示):細胞由發生的組織沿淋巴管轉移到淋巴結;
5、遠處播散(一般用M代表):指腫瘤細胞隨血液流傳到遠處器官。
7、梅毒的病情發展有哪些階段?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菌所引起的,它是性病當中最嚴重的一種。性交是梅毒主要的感染途徑,但是接吻也可能接觸對方嘴上的黏膜而受到感染。一般而言,梅毒的進行可分成4期:一期梅毒感染之後3個星期,沒有任何症狀出現,是為第一潛伏期。
二期梅毒感染大約過了3個月之後,梅毒血清呈陽性反應,淋巴腺已變腫,並有輕微的發燒現象。同時,身體也出現梅毒疹,但是並不會發癢。此外,在腹下、肛門部位及外陰部周圍會出現扁平濕疣。
三期梅毒感染大約3年之後,就進入晚期梅毒。此期皮膚、肌肉或是內臟會出現梅毒瘤。
四期梅毒感染經過10年以上,病原體侵入腦部及脊髓,會引起腦梅毒及脊髓癆等疾病,有時也會造成精神異常。
梅毒的感染初期可以很快治好,但是時間拖得愈久,就愈難治癒。所以一旦知道感染了梅毒,一定要盡快接受完全治療。
在治療方面,主要是使用盤尼西林,如果盤尼西林過敏,則可使用紅黴素。經過長期治療之後,若血清反應還是沒有呈現陰性,就得大量地使用紅黴素。
8、病人起病情況、主要症狀特點、病情發展演變過程等描述屬於?
一般患者到醫院就診時,醫生都要了解病人起病情況、主要症狀特點,病情發內展演變過程等,容有助於醫生綜合判斷患者的病情,患者提供的越清楚,幫助醫生給予的診斷越及時,那麼治療也就越規范准確。醫生也會詳細記錄病歷,這些在醫院都屬於客觀資料,就是大家能夠看到,或者通過檢查能夠測量到的,為醫生提供診斷治療依據的部分。
9、現病史的病情的發展與演變
④病情的發展與演變:在疾病過程中,主要症狀的變化或新症狀的出現,都可視為病情的發展與演變。如慢性腎小球腎炎病人出現嚴重貧血、惡心嘔吐、皮膚瘙癢等新症狀,可能是發生了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症期);心絞痛病人突然轉為心前區持續性壓榨性疼痛時,則應考慮發生心肌梗死的可能;又如慢性支氣管炎病人,可進一步發展為肺氣腫和肺心病,出現氣緊、心累、雙下肢水腫等。因此,問清楚疾病的發展與演變有助於診斷與鑒別診斷。
⑤伴隨病狀:是指在主要症狀的基礎上又同時出現的一些其他症狀,伴隨症狀常常是鑒別診斷的依據。如咯血可為多種病因所引起,單憑此症狀則難於明確診斷,問清伴隨的症狀則診斷的方向會豁然明確。如大量咯血伴反復發熱、咳嗽、吐膿臭痰,則可能為支氣管擴張症;如咯血伴長期低熱、盜汗、乏力、消瘦等結核中毒症狀者,應考慮肺結核的可能;咯血伴心悸、呼吸困難、左房室瓣面容者,應考慮風濕性心臟病左房室瓣狹窄的可能。反之,按一般規律應出現的伴隨症狀實際上沒有出現時,也應記錄於現病史中,以備進一步觀察,因為這種陰性表現往往具有重要的診斷意義。如急性病毒性肝炎的病人鞏膜無黃疸、腎炎病人無水腫等。一份好的病史不應放過任何一個主要症狀之外的細小伴隨症狀,因為這往往是明確診斷的重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