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發護發 » 我國社區衛生發展的思考
擴展閱讀
流行發型圖片 2020-08-19 19:50:42
梨形臉直發 2020-08-27 22:25:16
鹿晗棕色發型圖片 2020-08-28 03:41:15

我國社區衛生發展的思考

發布時間: 2021-03-04 19:48:33

1、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思考的論文

深化西崗區衛生服務工作
為進一步促進我區公共衛生體系建設和社區衛生事業的發展,緩解和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當前衛生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在區委、區政府的支持和指導下,在區政協的統一組織和協調下,由區政協文法委與區政府衛生局組成調研小組,就我區衛生服務事業發展的問題開展了為期三個多月的專題調研活動。調研組深入有關衛生服務機構進行了走訪,組織部分政協委員就我區公共衛生硬體建設和使用情況開展了專題視察,分別召開政協委員、專家學者、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負責人、衛生服務管理部門和事業單位負責人座談會,並到重慶、成都等地的友好城區進行學習考察,廣泛收集了有關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現將調研的基本情況報告如下。

一、 基本情況

在摸底調查中,我們重點就我區衛生資源、人口結構、參保情況、慢病人數、醫患比例等情況進行了調查,初步摸清了與我區衛生服務服務工作有關的一些基本情況。

1、衛生服務資源基本情況。截至今年一季度,轄區共有醫院18家,按所有制劃分,公有制醫院13家,占總編制床位數的94.3%;非公有制醫院5家,占總編制床位數的5.7%。按隸屬情況劃分,省屬1家,市屬3家,區屬1家,部隊所屬2家,企事業單位所屬6家,個體所屬5家。除醫院外,轄區有婦幼保健所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1家,社區衛生服務站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公有制4家,社會聯辦7家。此外,轄區另有門診部、診所139家,全部為非公有制醫療機構。配置相對密集的醫療機構使我區的千人口床位數和醫生數保持了較高水平。現我區每千人口擁有病床數和執業醫師數分別為12.9和5.97,兩項指標都高於市內其他城區和全市4.46、2.48的整體水平,也大大超過了《遼寧省貫徹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所提出的「原則上城市應控制在每千人口病床6.5張、醫師3.0名」的標准。

2、居民群眾享受醫保情況。參保情況是衡量居民群眾基本醫療保障水平、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指標。西崗區現有戶籍人口33.67萬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7萬人,占戶籍人口總數的20.8%。參加基本醫療保險21.36萬人,占戶籍人口總數的63.4%;參加商業醫療保險4.9萬人,占戶籍人口總數的14.6%;自費醫療7.4萬人,占戶籍人口總數的22%。低保人員0.84萬人,其中參加醫保0.63萬人,占低保總數的75%;未參加醫保0.18萬人,占低保總數的21.5%。外來常住人口1.9萬人,其中參加醫保0.18萬人,占外來常住人口總數的9.5%;未參加醫保1.72萬人,占外來常住人口總數的90.5%。患九種常見慢性病的2.8萬人,其中參加醫保2.29萬人,佔81.4%;未參加醫保0.52萬人,佔18.6%。

3、社區衛生服務開展情況。社區衛生服務是增加醫療服務供給、改進醫療服務質量、緩解和破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在這方面,區委、區政府不斷加強領導、加大投入,有關部門創新思路、狠抓落實,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努力構建「服務網路」體系。根據「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優化配置、方便居民」的原則,對我區的醫療機構進行撤並改造和布局調整,規劃建設了1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各街道設立了衛生防治站,為社區衛生服務服務提供了資源保障。1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家社區衛生服務站在各自服務半徑內基本實現了「十分鍾內方便就醫」的目標。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我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共建立家庭病床135張,家庭健康檔案7.8萬份。去年家庭病床使用為861人次,門診及巡診服務量33.6萬人次,占轄區醫療門診總量的14%。現各社區平均日就診量已達83.6人次。二是不斷加大「規范化」管理力度。加強內涵建設,健全管理機制,實行了一體化和標准化管理。嚴格依法監督,實施量化管理,促使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依法行醫、規范執業。強化質量管理,提高服務效能,通過多種手段和形式促進社區衛生醫療服務質量的提高。同時,著力抓好「引進、培訓、管理」三個環節,積極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現社區衛生服務的從業人員343人,平均每萬人擁有3.6個醫生、4個護士。三是深入開展「衛生進社區」活動。在積極改善就診服務的同時,加大宣傳引導和走出家門、深入社區,為群眾送健康、送服務的力度,開展了以健康干預、疾病預防、婦幼保健、醫療康復、紅十字服務進社區和送醫送葯、醫療回訪、危病護理、臨終關懷、家庭病床、健康普查、康復指導、免疫接種、產後訪視、溫暖救助進家庭為主要內容的「五進社區,十進家庭」活動,使居民群眾真切感受到了社區衛生服務帶來的便利。四是不斷完善「優惠服務」措施。以降低群眾就醫成本為目標,推出「四項減免」措施。以提升醫療服務質量為目標,推出「十項承諾」措施。以減免低保人員醫療支出為目標,推出「十項優惠」措施。同時,推行「一狀一證一卡」,對低保戶、傷殘戶、邊緣戶、農民工等特殊群體實行「醫療救助」服務,使居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五是不斷強化「健康管理」措施。堅持「教育在先,防病在前」的原則,充分發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作用,積極加強對轄區居民的健康教育與管理。建立轄區居民健康檔案,為開展健康管理提供基礎依據。加強社區健康教育宣講,在社區、公共場所開展健康知識和疾病防治知識講座,提高了轄區居民健康知識知曉率和健康行為形成率。

二、存在問題
我區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和社區衛生服務方面盡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由於主客觀條件限制,仍存在一些影響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和影響居民群眾看病、治病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仍然存在。轄區醫療資源配置雖然相對飽和,常見病、多發病就診相對比較便利,但一些大醫院專家診、住院就診等方面還存在號位子、排長隊的現象,一些疑難病的診治難以在本地完成,看病難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仍困擾著轄區群眾。為緩解群眾看病貴的問題,市、區政府雖對一些困難群眾實行了醫療救助措施,但受宏觀體制、醫療保險發展緩慢等因素的影響,群眾看病貴,尤其是一些未參加醫保的慢性病患者、城市邊緣人群看不起病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另外,我區人口老齡化問題相對嚴峻,60歲以上老年人佔20.9%,高於大連市15.6%的平均水平,客觀上導致轄區慢性病率較高、醫療支出數額較大,加劇了我區群眾看病貴的問題。二是社區衛生服務工作還存在薄弱環節。由於服務設施、醫療設備、技術力量等方面限制,加之醫療保險等政策制度不完善,「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的就醫習慣和流程還未形成,社區服務機構與大醫院的雙向轉診機制還未真正建立起來,影響了社區衛生服務的健康發展。我區現有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以民營為主,隨著醫療保險政策放開、慢病管理放開、集體個體醫療機構准入放開、葯品價格放開,其原享受的政策優勢逐步弱化,生存壓力逐年增大。出於生存壓力與逐利本性,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公益服務沒有得到充分體現,「以葯養醫」情況十分突出,應承擔的公共服務職能未完全到位。三是人才隊伍建設還有不足。衛生系統事業人員年齡偏高、學歷偏低、專業技術人才短缺的現象比較嚴重。完善的用人機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影響工作人員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缺乏合理的人才流動機制,好的人才難引進,現有的人員難調出,影響了衛生系統隊伍的整體活力。由於社區衛生服務人員來源渠道較窄,加之工作強度較高、待遇相對較低,致使人才不足、人員不穩,影響服務質量和水平。四是政策投入機制不完善。雖然我區已經實施了按每萬人每年4萬元的公共服務補助政策,但是與社區衛生服務發展需求相比投入仍顯不足,影響社區衛生服務公益性的發揮。

三、思路對策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我們以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為目標,借鑒友好城區經驗和做法,並綜合方方面面的意見建議,就我區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社區衛生服務服務發展等方面,提出以下思路和對策。
1、進一步提高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水平。一是應注意整合轄區公共衛生服務資源。充分總結「非典」期間公共衛生服務尤其是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的經驗,加強同市級預防保健機構的配合,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依託轄區市級公共衛生服務機構集中的優勢,進一步加大轄區衛生資源整合力度,努力形成「資源共享、區域聯動」的良好局面,為我區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提供資源支持。二是應充分提高區屬公共衛生資源使用效率。近年來,我區加大公共衛生硬體建設投入力度,對區疾控中心、婦幼保健院、衛生監督所等設施進行了改建或改造。為此,應堅持建、管、用並重的原則,確保好的硬體產生好的效果。同時,可採取內部共享、有償外租等做法,提高新配置設備使用率,防止資源閑置和浪費,充分發揮這些資源設施在公共衛生服務中的應有作用。三是應充分挖掘和調動事業單位活力。加強工作指導,細化工作職責,搞好工作考核,引導和促使衛生系統各事業單位立足各自職能,搞好分工協作,承擔起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探索建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用人機制。根據事業單位改革原則,按照精幹、效能的要求,加大人事用工管理制度改革,採取雙向選擇、競爭上崗、擇優聘用、合同管理等辦法,激發事業單位內部活力,建立起有利於調動工作積極性的用人機制。嚴格績效考核,將考核成績與收入掛鉤,採取考核不合格人員待崗培訓或調離崗位等做法,為引進人才騰出位置,逐步解決人員有序進出等問題,為公共衛生服務提供人才保障。

2、進一步深化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一是應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有利於社區衛生發展的配套政策。我區應學習借鑒重慶等地的做法,認真落實大連市關於社區衛生補助相關規定,足額安排補助經費,逐步建立科學的政策補償機制,減輕社區衛生機構生存壓力,使其有餘力兼顧好公共衛生服務職能。二是應著力建立和完善社區衛生機構與其他醫療機構的協作制度。繼續加強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宣傳,提升群眾認可度與信任度,努力引導群眾形成小病在社區就醫的習慣,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揮好在全區綜合衛生保障中的基礎作用。加強引導和協調,促進社區衛生機構與轄區大醫院建立長期穩定的雙向轉診合作關系,使二者合理分工、錯位服務、密切協作、相互支持,努力形成分級醫療、雙向轉診的機制和「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的格局。鑒於社區衛生服務人才力量相對薄弱的實際,可協調引導社區衛生機構與大醫院合作建立人才培訓和交流制度,安排社區醫院的醫護人員輪流到大醫院培訓進修,也可安排大醫院的醫護人員到社區衛生機構實習,促進我區衛生服務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三是應繼續加強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規范管理。繼續加大軟硬體建設和人才引進力度,進一步強化社區衛生服務規范化建設,優化就醫環境、就醫流程,努力創造便捷化、親情化的衛生服務。在落實服務規范、鞏固現有服務成果的基礎上,創新服務方式,採取社區巡診、跟蹤服務等形式,進一步提升社區服務水平。培育特色,構築優勢,扶持發展一批以中醫、康復等為服務特色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增強競爭優勢,提升效益水平。搞好監督檢查和業務指導,促使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完善服務功能,提升服務水平。建立政府購買服務制度,圍繞社區衛生機構六項功能,制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目標責任制管理考核方案,量化考核指標,尤其把群眾滿意率作為考核的重要依據,將公共服務職能完成情況與政府投入結合起來。建立考核獎勵制度,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衛生經費中提取一定比例作為考核獎勵經費,根據考核結果,採取以獎代補的方式,調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開展公共衛生服務的積極性,推動其由偏重逐利型向公益與營利並重型轉變。

3、在能力所及的范圍內解決群眾看病貴的問題。一是應關註解決重點人群的看病問題。以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貧困居民為重點,深入開展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對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服務。二是應繼續開展惠民醫療服務。繼續落實好我區現有的「四項減免」、「十項承諾」、「十項優惠」等醫療救濟和補助政策,並在市政府出台的城市困難居民醫療救助辦法的基礎上,根據我區權力所及和財力允許的范圍,加大對特殊群體醫療救助力度,以低保戶、城市邊緣人群、未參加醫保的慢性病患者為救助對象,採取門診醫療補助、就診減免部分費用、一次性救濟等方式,逐步建立健全優先向重點人群傾斜的醫療救助長效機制,緩解這部分人看病貴或看不起病的問題。三是應探索推行葯品集中招標采購做法。鑒於葯價在群眾醫療支出中佔有很大部分的實際,我區應探索加強對葯品的統一監管與調控。可考慮協調轄區醫療機構結成葯品采購同盟,盡可能地壓低葯品進價,為居民群眾提供實惠。

2、我國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背景體現在哪些方面

我國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背景:
1、城市化進程加快
2、合理配置和利用衛生資源需要發展社 區衛生服務需要發展社區衛生服務
3、醫療費用增長過快,各方負擔增 加,需要發展社區衛生服務;
4、疾病譜的改變,面臨雙重疾 病負擔。慢性病成為中國重要的公共 衛生問題;新舊傳染病對國民健康形成 威脅。
5、人口 老齡化需 要發展社 區衛生服 務

3、我國當前應該如何發展社區衛生服務

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歸政府,屬於全供事業單位,國家按服務人群總數下撥資金專,居民屬看病取葯從資金中扣除,(若年終「資金」有剩餘,剩餘部分作為中心工作人員「分紅」只用,無剩餘則無分紅。)解決以前葯品加價幅度過高以及亂開葯等現象,這是一個好的做法。如果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上班,首先要取得醫師、護士、葯師等專業資格證書,這樣更容易進步了。

4、我國社區衛生服務存在哪些問題

一、 基本情況

在摸底調查中,我們重點就我區衛生資源、人口結構、參保情況、慢病人數、醫患比例等情況進行了調查,初步摸清了與我區衛生服務服務工作有關的一些基本情況。

1、衛生服務資源基本情況。截至今年一季度,轄區共有醫院18家,按所有制劃分,公有制醫院13家,占總編制床位數的94.3%;非公有制醫院5家,占總編制床位數的5.7%。按隸屬情況劃分,省屬1家,市屬3家,區屬1家,部隊所屬2家,企事業單位所屬6家,個體所屬5家。除醫院外,轄區有婦幼保健所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1家,社區衛生服務站3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公有制4家,社會聯辦7家。此外,轄區另有門診部、診所139家,全部為非公有制醫療機構。配置相對密集的醫療機構使我區的千人口床位數和醫生數保持了較高水平。現我區每千人口擁有病床數和執業醫師數分別為12.9和5.97,兩項指標都高於市內其他城區和全市4.46、2.48的整體水平,也大大超過了《遼寧省貫徹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所提出的「原則上城市應控制在每千人口病床6.5張、醫師3.0名」的標准。

2、居民群眾享受醫保情況。參保情況是衡量居民群眾基本醫療保障水平、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重要指標。西崗區現有戶籍人口33.67萬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7萬人,占戶籍人口總數的20.8%。參加基本醫療保險21.36萬人,占戶籍人口總數的63.4%;參加商業醫療保險4.9萬人,占戶籍人口總數的14.6%;自費醫療7.4萬人,占戶籍人口總數的22%。低保人員0.84萬人,其中參加醫保0.63萬人,占低保總數的75%;未參加醫保0.18萬人,占低保總數的21.5%。外來常住人口1.9萬人,其中參加醫保0.18萬人,占外來常住人口總數的9.5%;未參加醫保1.72萬人,占外來常住人口總數的90.5%。患九種常見慢性病的2.8萬人,其中參加醫保2.29萬人,佔81.4%;未參加醫保0.52萬人,佔18.6%。

3、社區衛生服務開展情況。社區衛生服務是增加醫療服務供給、改進醫療服務質量、緩解和破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在這方面,區委、區政府不斷加強領導、加大投入,有關部門創新思路、狠抓落實,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努力構建「服務網路」體系。根據「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優化配置、方便居民」的原則,對我區的醫療機構進行撤並改造和布局調整,規劃建設了1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各街道設立了衛生防治站,為社區衛生服務服務提供了資源保障。1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家社區衛生服務站在各自服務半徑內基本實現了「十分鍾內方便就醫」的目標。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我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共建立家庭病床135張,家庭健康檔案7.8萬份。去年家庭病床使用為861人次,門診及巡診服務量33.6萬人次,占轄區醫療門診總量的14%。現各社區平均日就診量已達83.6人次。二是不斷加大「規范化」管理力度。加強內涵建設,健全管理機制,實行了一體化和標准化管理。嚴格依法監督,實施量化管理,促使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依法行醫、規范執業。強化質量管理,提高服務效能,通過多種手段和形式促進社區衛生醫療服務質量的提高。同時,著力抓好「引進、培訓、管理」三個環節,積極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人才隊伍建設。現社區衛生服務的從業人員343人,平均每萬人擁有3.6個醫生、4個護士。三是深入開展「衛生進社區」活動。在積極改善就診服務的同時,加大宣傳引導和走出家門、深入社區,為群眾送健康、送服務的力度,開展了以健康干預、疾病預防、婦幼保健、醫療康復、紅十字服務進社區和送醫送葯、醫療回訪、危病護理、臨終關懷、家庭病床、健康普查、康復指導、免疫接種、產後訪視、溫暖救助進家庭為主要內容的「五進社區,十進家庭」活動,使居民群眾真切感受到了社區衛生服務帶來的便利。四是不斷完善「優惠服務」措施。以降低群眾就醫成本為目標,推出「四項減免」措施。以提升醫療服務質量為目標,推出「十項承諾」措施。以減免低保人員醫療支出為目標,推出「十項優惠」措施。同時,推行「一狀一證一卡」,對低保戶、傷殘戶、邊緣戶、農民工等特殊群體實行「醫療救助」服務,使居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五是不斷強化「健康管理」措施。堅持「教育在先,防病在前」的原則,充分發揮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作用,積極加強對轄區居民的健康教育與管理。建立轄區居民健康檔案,為開展健康管理提供基礎依據。加強社區健康教育宣講,在社區、公共場所開展健康知識和疾病防治知識講座,提高了轄區居民健康知識知曉率和健康行為形成率。

二、存在問題
我區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和社區衛生服務方面盡管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由於主客觀條件限制,仍存在一些影響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和影響居民群眾看病、治病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仍然存在。轄區醫療資源配置雖然相對飽和,常見病、多發病就診相對比較便利,但一些大醫院專家診、住院就診等方面還存在號位子、排長隊的現象,一些疑難病的診治難以在本地完成,看病難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仍困擾著轄區群眾。為緩解群眾看病貴的問題,市、區政府雖對一些困難群眾實行了醫療救助措施,但受宏觀體制、醫療保險發展緩慢等因素的影響,群眾看病貴,尤其是一些未參加醫保的慢性病患者、城市邊緣人群看不起病的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另外,我區人口老齡化問題相對嚴峻,60歲以上老年人佔20.9%,高於大連市15.6%的平均水平,客觀上導致轄區慢性病率較高、醫療支出數額較大,加劇了我區群眾看病貴的問題。二是社區衛生服務工作還存在薄弱環節。由於服務設施、醫療設備、技術力量等方面限制,加之醫療保險等政策制度不完善,「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的就醫習慣和流程還未形成,社區服務機構與大醫院的雙向轉診機制還未真正建立起來,影響了社區衛生服務的健康發展。我區現有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以民營為主,隨著醫療保險政策放開、慢病管理放開、集體個體醫療機構准入放開、葯品價格放開,其原享受的政策優勢逐步弱化,生存壓力逐年增大。出於生存壓力與逐利本性,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公益服務沒有得到充分體現,「以葯養醫」情況十分突出,應承擔的公共服務職能未完全到位。三是人才隊伍建設還有不足。衛生系統事業人員年齡偏高、學歷偏低、專業技術人才短缺的現象比較嚴重。完善的用人機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影響工作人員積極性、主動性的發揮。缺乏合理的人才流動機制,好的人才難引進,現有的人員難調出,影響了衛生系統隊伍的整體活力。由於社區衛生服務人員來源渠道較窄,加之工作強度較高、待遇相對較低,致使人才不足、人員不穩,影響服務質量和水平。四是政策投入機制不完善。雖然我區已經實施了按每萬人每年4萬元的公共服務補助政策,但是與社區衛生服務發展需求相比投入仍顯不足,影響社區衛生服務公益性的發揮。

三、思路對策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我們以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為目標,借鑒友好城區經驗和做法,並綜合方方面面的意見建議,就我區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社區衛生服務服務發展等方面,提出以下思路和對策。
1、進一步提高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水平。一是應注意整合轄區公共衛生服務資源。充分總結「非典」期間公共衛生服務尤其是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的經驗,加強同市級預防保健機構的配合,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則,依託轄區市級公共衛生服務機構集中的優勢,進一步加大轄區衛生資源整合力度,努力形成「資源共享、區域聯動」的良好局面,為我區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提供資源支持。二是應充分提高區屬公共衛生資源使用效率。近年來,我區加大公共衛生硬體建設投入力度,對區疾控中心、婦幼保健院、衛生監督所等設施進行了改建或改造。為此,應堅持建、管、用並重的原則,確保好的硬體產生好的效果。同時,可採取內部共享、有償外租等做法,提高新配置設備使用率,防止資源閑置和浪費,充分發揮這些資源設施在公共衛生服務中的應有作用。三是應充分挖掘和調動事業單位活力。加強工作指導,細化工作職責,搞好工作考核,引導和促使衛生系統各事業單位立足各自職能,搞好分工協作,承擔起在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中的主力軍作用。探索建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用人機制。根據事業單位改革原則,按照精幹、效能的要求,加大人事用工管理制度改革,採取雙向選擇、競爭上崗、擇優聘用、合同管理等辦法,激發事業單位內部活力,建立起有利於調動工作積極性的用人機制。嚴格績效考核,將考核成績與收入掛鉤,採取考核不合格人員待崗培訓或調離崗位等做法,為引進人才騰出位置,逐步解決人員有序進出等問題,為公共衛生服務提供人才保障。

2、進一步深化社區衛生服務工作。一是應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有利於社區衛生發展的配套政策。我區應學習借鑒重慶等地的做法,認真落實大連市關於社區衛生補助相關規定,足額安排補助經費,逐步建立科學的政策補償機制,減輕社區衛生機構生存壓力,使其有餘力兼顧好公共衛生服務職能。二是應著力建立和完善社區衛生機構與其他醫療機構的協作制度。繼續加強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宣傳,提升群眾認可度與信任度,努力引導群眾形成小病在社區就醫的習慣,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發揮好在全區綜合衛生保障中的基礎作用。加強引導和協調,促進社區衛生機構與轄區大醫院建立長期穩定的雙向轉診合作關系,使二者合理分工、錯位服務、密切協作、相互支持,努力形成分級醫療、雙向轉診的機制和「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的格局。鑒於社區衛生服務人才力量相對薄弱的實際,可協調引導社區衛生機構與大醫院合作建立人才培訓和交流制度,安排社區醫院的醫護人員輪流到大醫院培訓進修,也可安排大醫院的醫護人員到社區衛生機構實習,促進我區衛生服務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三是應繼續加強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規范管理。繼續加大軟硬體建設和人才引進力度,進一步強化社區衛生服務規范化建設,優化就醫環境、就醫流程,努力創造便捷化、親情化的衛生服務。在落實服務規范、鞏固現有服務成果的基礎上,創新服務方式,採取社區巡診、跟蹤服務等形式,進一步提升社區服務水平。培育特色,構築優勢,扶持發展一批以中醫、康復等為服務特色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增強競爭優勢,提升效益水平。搞好監督檢查和業務指導,促使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完善服務功能,提升服務水平。建立政府購買服務制度,圍繞社區衛生機構六項功能,制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目標責任制管理考核方案,量化考核指標,尤其把群眾滿意率作為考核的重要依據,將公共服務職能完成情況與政府投入結合起來。建立考核獎勵制度,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衛生經費中提取一定比例作為考核獎勵經費,根據考核結果,採取以獎代補的方式,調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開展公共衛生服務的積極性,推動其由偏重逐利型向公益與營利並重型轉變。

3、在能力所及的范圍內解決群眾看病貴的問題。一是應關註解決重點人群的看病問題。以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貧困居民為重點,深入開展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對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服務。二是應繼續開展惠民醫療服務。繼續落實好我區現有的「四項減免」、「十項承諾」、「十項優惠」等醫療救濟和補助政策,並在市政府出台的城市困難居民醫療救助辦法的基礎上,根據我區權力所及和財力允許的范圍,加大對特殊群體醫療救助力度,以低保戶、城市邊緣人群、未參加醫保的慢性病患者為救助對象,採取門診醫療補助、就診減免部分費用、一次性救濟等方式,逐步建立健全優先向重點人群傾斜的醫療救助長效機制,緩解這部分人看病貴或看不起病的問題。三是應探索推行葯品集中招標采購做法。鑒於葯價在群眾醫療支出中佔有很大部分的實際,我區應探索加強對葯品的統一監管與調控。可考慮協調轄區醫療機構結成葯品采購同盟,盡可能地壓低葯品進價,為居民群眾提供實惠。

5、我國為什麼要發展社區衛生服務

1. 為更廣大基層居民服務!2. 滿足民眾需求+提高健康水平的保障!3. 適應新常態下的衛生體系!4.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制度!5. 精神文明建設+社會穩定!

6、我國目前大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的原因及意義

原因:解決城市居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根本出路在於大力發展社區醫療衛生服務。

意義:社區衛生服務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不完善,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特有的客觀情況,是事物發展的必然。

社區衛生服務在發展中,只要堅持政府的正確領導、社會的全面重視,同時配以相關政策,完善補償機制,加速人才培養,引入競爭機制,進一步探索新的服務模式,完善管理體制和操作規范,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整體素質和服務水平,合理配置、利用和管理社會資源。

構築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框架,努力滿足社區群眾日益增長的基本衛生服務需求,社區衛生服務事業就會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就會蒸蒸日上,蓬勃發展,成為社會進步和社區文明的重要標志。

(6)我國社區衛生發展的思考擴展資料:

發展社區衛生服務,要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堅持新時期衛生工作方針,深化衛生改革,滿足人民衛生服務需求,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同步,構築面向21世紀的、適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情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現代化城市衛生服務體系。

到2000年,基本完成社區衛生服務的試點和擴大試點工作,部分城市應基本建成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框架;到2005年,各地基本建成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框架,部分城市建成較為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

到2010年,在全國范圍內,建成較為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成為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城市居民能夠享受到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衛生服務,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要合理調整和配置社區衛生資源。新增城市衛生投入要重點用於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既要將現有的一批小醫院轉型或改造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又要引導社會力量興辦社區衛生服務機構。

一方面要強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激勵機制,另一方面要加強監管和監督,不斷改進社區衛生服務工作。

特別是要建立和完善相關的配套政策,建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大中型醫院合理分工、密切協作、相互支持的機制,將符合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確定為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大力發展社區醫療衛生服務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社區衛生服務

7、我國新型醫療衛生體系改革對我國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有哪些影響

新醫改改變了衛生籌資途徑,提高了國家和社會的投入力度,減輕了群眾負擔,推動內了群眾容使用醫療資源尋求健康,使各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發展。尤其是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比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從葯店的替身逐步轉變為具有基本醫療功能、初級保健功能和初級公共衛生防範功能的醫療服務終端。

8、制約我國社區衛生發展的因素是什麼

1、政府投入較少來,社區衛生服務自機構經費不足,買不起設備,無法保障人員工資;
2、由於經費不足,留不住人才,買不起設備,越沒有人才和設備,診療技術水平越差,水平越差,收入越少,經費越不足,形成惡心循環;
3、由於診療水平差,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信任度不高,信任度越不高,就診人數越少,水平越差,又是一個惡心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