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發護發 » 簡述文學革命發生發展的大致過程
擴展閱讀
流行發型圖片 2020-08-19 19:50:42
梨形臉直發 2020-08-27 22:25:16
鹿晗棕色發型圖片 2020-08-28 03:41:15

簡述文學革命發生發展的大致過程

發布時間: 2021-03-01 21:31:38

1、文學革命發展的過程是怎樣的?

新文學各個部門都在創作上取得進展時,文學戰線上的斗爭並沒有停止下來。雖然20世紀20年代上中期被認為是「五四」後的「退潮期」,文學革命仍然在不斷地發展著。這主要表現在與各種封建復古主義思潮進行斗爭,保衛並發展新文學的成果;無產階級政治影響在新文學領域的擴大,一部分新文學作家思想的革命化,新文學戰線分化加劇;革命文學主張的提出,等等。整個20年代,新文學沿著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的路線向前發展。

2、簡述辛亥革命的主要過程

主要過程:

1911年夏天,湘、鄂、粵、川等省爆發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榮縣獨立,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

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武昌起義勝利後的短短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十五個省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宣布獨立。1912年2月12日,清朝發布退位詔書。

辛亥革命,是指發生於中國農歷辛亥年(清宣統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專制帝制、建立共和政體的全國性革命。

(2)簡述文學革命發生發展的大致過程擴展資料

辛亥革命以反對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為目標,是一次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隨著封建帝制的廢除,依附於封建帝制的種種丑惡制度也被次第掃除,例如世襲制度、太監制度、包衣制度等等。民族平等、民權自由、民生幸福的呼聲在中華大地回盪。空前的民主氣象,競辦實業的浪潮,形成了生機勃勃的局面。

民主共和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並在中國形成了「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的民主主義觀念。正因為如此,當袁世凱、張勛先後復辟帝制時,均受到了社會輿論的強烈譴責和人民群眾的堅決反抗 。

民主共和意識的積聚,大大促進了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空前高漲,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加速了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壯大,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掃除了最初的政治障礙。

辛亥革命沖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籠。自漢代董仲舒以來的中國思想文化,君臣關系是「三綱五常」中三綱之首。皇帝不僅是政治上的權威,也是文化中諸多價值觀念的重要依據與合法性的來源。

辛亥革命不但從行動上堅決地打倒皇帝,並從輿論上對君權神授觀念和皇權思想進行鞭撻和批判,極大地促進了人民的思想解放,為探索救國興邦的道路打開了新的思想境界 。

其次,辛亥革命傳播了民主思想。早在興中會成立前後,孫中山和其他革命志士仁人就重視學習和傳播民主思想和自然科學,特別是進化論、天賦人權學說、共和政體和自然科學。他們通過宣傳天賦人權的學說,使人民能理直氣壯地爭取民權。

通過傳播西方資產階級思想,使人們了解「自由、平等」的涵義;通過介紹西方政黨制度,倡導發揮新型政黨的作用。

這些有關民主和科學的學說,成了人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反對傳統封建文化和進行暴力革命、推翻帝制的思想武器,提高了人們的民主主義覺悟,為建立民主共和國做了思想准備。

3、概述文學革命的主要內容及歷史意義

作為現代文學和文化全面走向現代化的開端,文學革命運動的意義是巨大的。

首先,五四新文化運動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而文學革命作為這一運動的組成部分,以激進的態度否定了以封建思想為其主導的傳統文化體系,宣揚了個性解放、人性自覺、自由平等等新思想、新觀念,為新文化運動的深入展開發揮了巨大作用。

其次,在中國文化現代轉型的過程中,它為白話最終成為中國現代民族語言奠定了基礎。經由晚清的白話運動和文學革命對白話文學的竭力倡導,終於在1920年,作為現代「國語」的白話納入官方教育體制,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頒令全國國民學校,一、二年級的國文教育統一採用語體文(白話),這無疑承認了文學革命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它成為民族文化轉型的契機。

第三,打破中國文學孤立封閉的格局,建立了與世界文學的密切關系。文學革命完全改變了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它以極為開放的胸襟持續不懈地翻譯和介紹外國現代文學和文化思想,形成了一場大規模的文化吸收潮流。正是在這種文化引介的潮流中,西方自文藝復興運動以來的各種思想和學說,在20世紀初的現代中國找到了通行的市場,不僅影響和構建了現代文學創作的風貌,也影響和構造著中國對現代化的追求和憧憬,直到今天。

補充:

文學革命開始於1917年。

它是晚清文學改良運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是適應以思想革命為主要內容的新文化運動而發生的。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的轉向對封建主義文學的攻擊,反對文言,提倡白話,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成了一場文學革命運動。在中國文學史上豎起一個鮮明的界碑,標示著古典文學的結束,現代文學的起始。

1915年,《青年雜志》在上海創刊(第二捲起易名為《新青年》),新文化運動以此開始,並在1919年借「五四」運動的大勢,將整個新文化與新文學運動推向高潮。

4、求簡答題:文學革命興起與發展的主要過程

文學革命開始來於1917年。自它是晚清文學改良運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是適應以思想革命為主要內容的新文化運動而發生的。它的基本內容是反對文言,提倡白話,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初始代表人物:胡適、陳獨秀,提倡白話文,對抗「文以載道」的文學觀;1918年,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使文學革命進一步深入,代表人物:李大釗、魯迅、錢半農等。

5、簡述陳獨秀《文學革命論》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

主要內容: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隙的通俗的社會文學。

從內容到形式對封建舊文學持批判否定態度並從啟蒙的角度抨擊舊文學與「阿諛誇張、虛偽迂闊之國民性」互為因果,主張以革新文學作為革新政治、改造社會之途。

歷史意義: 陳獨秀正式舉起文學革命的大旗,對推進文學革命發生了重大影響,是當之無愧的文學革命的主將和急先鋒。

(5)簡述文學革命發生發展的大致過程擴展資料:

文學革命論於1917年2月發表於《新青年》,該論的作者是陳獨秀,其表明了更堅定的文學革命的立場,明確提出「三大主義」作為新文學的征戰目標。

陳獨秀,原名慶同,官名乾生,字仲甫,號實庵,安徽懷寧(今安慶)人。中國近現代史上偉大的愛國者、偉大的革命家與改革家、偉大的民主主義者、偉大的啟蒙思想家。

他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是五四運動的思想指導者;是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是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創始人。

他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最主要的領導人;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第一個深刻總結、反思蘇聯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經驗、教訓的人。


6、簡述五四文學革命的時代背景及大致的革命進程

五四文學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動力是五四新文化運動.
五四時期,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 ( 1915年9月在上海創刊,第一卷原名《青年雜志》 1917年遷至北京.)為主要陣地,興起了「民主」與「科學」的新文化思想啟蒙運動.
這場文學革命運動的主要內容是反對文言,提倡白話;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2卷5號上發表了重要文章《文學改良芻議》,從文學進化論的立場提出「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的文學發展觀,論證文學變革的必要性,明確地提出了以「白話文學」為「中國文學之正宗」的主張.
文章提出,文學改良要從「八事」入手,即:「須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之呻吟」、「務去濫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語俗字」.
陳獨秀於1917年2月在《新青年》發表了《文學革命論》,更為鮮明、堅定地提出了文學革命的主張.
1918年在《新青年》發表《人的文學》,以人道主義思想為本,批判封建時代的文學為「非人的文學」;倡導新文學應是人的文學,其根本目標在於能使人性得以健全發展 .
1919年1月在《每周評論》發表《平民的文學》,進而提出「為人生的文學」的口號.
李大釗發表重要文章《什麼是新文學》(《星期日》第26號,1920年1月4日).
文章中提出「我們所要求的新文學,是為社會寫實的文學,不是為個人造名的文學」,這樣的文學要以「宏深的思想、學理,堅信的主義,優美的文藝,博愛的精神」作為「土壤根基」.
李大釗的努力,促進了新文學的理論主張有了長足的進展.
為擴大新文學的影響,《新青年》編輯錢玄同化名王敬軒,匯集反對文學革命的言論,仿照舊文人的口吻,寫了《給新青年編輯的一封信》,在《新青年》4卷3號(1918.3)上刊出.
同時又刊出劉半農以記者名名義反駁王敬軒的《復王敬軒書》,將反對文學革命的這些言論逐一駁斥.此舉引起了社會的廣泛注意.
近代翻譯文學先驅林紓介紹西方文學卓有建樹.(他不懂外文,卻與人合作,一生中翻譯了歐美小說180種,共1200多萬字.)
但林紓的舊的文學觀念十分頑固,視文學革命為洪水猛獸.為維護封建道統,他撰文對白話文大加討伐,攻擊北京大學的新派人物「覆孔孟,鏟倫常」,表示要「拼我殘年極力衛道」.
新文化陣營對此進行了反擊,林紓最終只能自嘆老邁,寄慨將來,哀哀地收場.
1922年,新文學陣營又與\x0b《學衡》派進行了斗爭.
1921年,南京東南大學的梅光迪、胡先輔、吳宓等創辦了《學衡》雜志,因其觀點態度相近,而被稱為《學衡》派.他們留學西洋,在美國受白璧德新人文主義思潮影響,尊崇中國的古聖先哲,以融貫中西古今的姿態,標示「昌明國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評之職事」,批評新文化運動和文學革命,思想傾向穩健保守.
與《學衡》相呼應的,有章士釗在《甲寅》上的復古論調.「甲寅派」以1925年復刊的《甲寅》雜志而得名(1914年5月,《甲寅》月刊在東京創刊,兩年後出至十期停刊)
其主要人物是當時北洋軍閥政府的教育總長兼司法總長章士釗.
章士釗從邏輯學、語言學、文化史等方面來論證文言文的優越,歸結為「國性群德,悉存文言,國苟不亡,理不可棄」.追隨附和他的人甚至公開宣揚要取消「白話文學」這一名詞.
五四文學革命的歷史意義
其一,在內容上徹底批判、否定了整個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體系;始終貫穿、體現了現代「人」的觀念不斷解放的思想,以個性解放、民主與科學、探索社會解放道路為啟蒙思想主題;以農民、平民勞動者、新型知識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舊文學主人公帝王將相、才子佳人.
其二,文學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文學語言獲得了解放,文體形式經歷了全面革新,奠定了20世紀中國文學的基本審美價值取向和多元並存的接受心理基礎.
其三,建立了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的密切關系,自覺地借鑒、吸收外國文學及文化的營養,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脫離傳統的開放性現代文學.
文學革命的不足之處:五四新文學的部分倡導者存在著偏激的情緒,對某些傳統事物(如京劇、漢字)缺少具體分析,以致簡單否定.這些在以後的文學進程中需要逐漸給予糾正.

7、簡述文學革命發生發展過程

開始與陳獨秀創辦新青年 北大是其陣地 前期宣傳資產階級思想反封建 反傳統 俄國十月革命後 宣傳馬克思主義 李大釗帥選舉起社會主義大旗

8、簡述第一次技術革命的發展過程

1、棉紡織:(1)1773年,凱伊發明飛梭 (2)1765年,「珍妮機」的發明 (3)1769年,發明水力紡紗機 這段時間基本上專就是大大提升屬了紡織業的工作速度及效率2、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機,標志著英國由手工業生產轉化到大機械生產3、交通工具,1807年,美國富爾敦發明汽船,使水上交通有了新工具 1814年,英國史蒂芬·孫發明火車,為人類長途出行帶來極大方便 四、傳播:18世紀末19世紀初(1797年——1802年)第一次工業革命擴展到美國法國,兩個國家迅速發展成資本主義強國

9、文學革命發生的重要前提

文學革命開始於1917年。它是晚清文學改良運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是適應以思想革命為主要內容的新文化運動而發生的。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對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地轉向對封建主義文學的攻擊,反對文言,提倡白話,反對舊文學,提倡新文學成了一場文學革命運動。在中國文學史上豎起一個鮮明的界碑,標示著古典文學的結束,現代文學的起始。
胡適談文學革命發生的原因:
第一是我們有了一千多年的白話文學作品:禪門語錄,理學語錄,白話詩調曲子,白話小說。第二是我們的老祖宗在兩千年之中,漸漸的把一種大同小異的「官話「推行到了全國的絕大部分。第三是我們海禁開了,和世界文化接觸了,有了參考比較的資料尤其是歐洲近代國家的國語文學次第產生的歷史,使我們明了我們自己的國語文學的歷史,使我們放膽主張建立我們自己的文學革命。
此外,還有幾十年的政治的原因。第一是科舉制度的廢除(1905)。第二是滿清帝制的顛覆,專制政治的根本推翻,中華民國的成立(1911-1912)。這個政治大革命雖然不算大成功,然而它是後來種種革新事業的總出發點。
文學史上的變遷,其中各有多元的,個別的,個人傳記的原因,都不能用一個「最後之因」去解釋說明。
至於我們幾個發難的人,我們也不用太妄自菲薄,把一切都歸到那「最後之因」。白話文的局面,若沒有「胡適之陳獨秀一班人」至少也得遲出現二三十年。
興起
中國新文學(後來稱中國現代文學)以1917年的文學革命為開端。至此,中國古代文學終於被現代文學所取代,中國文學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學術界近些年有人試圖把百年中國文學整合貫通,認為中國文學的現代性起始於晚清(鴉片戰爭後的1895年),近代的「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等。但我認為在語言,文體,審美觀等幾個有關文學的幾個關鍵問題上的突變還是起始於1917年發端的文學革命。
文學革命並非單純的文學運動,它是以五四為標志的新文化運動的組成部分。
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一場尋求中國現代化的思想啟蒙運動,它的目的是人的解放。
它的主要內容有:高揚科學與民主的旗幟,引進西方的個性解放思想,自由平等學說,社會進化論等資產階級文化思潮,抨擊以「孔教」為代表的傳統倫理道德,批判專制制度與文化,反對外來侵略與殖民主義,主張民族的獨立解放。
五四新文化運動開端的標志:《新青年》1915年9月創刊於上海(第一卷名《青年雜志》,第二卷改名《新青年》,1917年隨主編陳獨秀遷到北京)。
1915年9月—1919年五四運動,為新文化運動初期。主要是反對中國傳統文化,引進西方的現代文化思潮。寬泛意義上的思想啟蒙運動。
從五四開始,反帝與政治的需求上升,加上馬克思主義和十月革命的影響傳入,這場思想啟蒙運動逐漸轉變為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文化運動。
《新青年》主編陳獨秀,當時還是一個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他在《新青年》的發刊詞《敬告青年》中提出了「科學」與「人權」(民主)的口號,向青年提出六點希望: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像的。1919年1月,陳獨秀把這六條歸結為「擁護德,賽兩先生」,(民主Democracy音譯德莫克拉西/科學Science音譯賽因斯)「我們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此外,李大釗,吳虞都是當時的著名人物,。李大釗寫了《晨鍾之使命》,《青春》,《青年與老人》。吳虞提出「打到孔家店」,產生了轟動效應。
新文化運動的中心,除了雜志以外,還有北京大學。1917年,著名教育學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主張「思想自由」,採取「兼容並包」主義。
革命意義

作為現代文學和文化全面走向現代化的開端,文學革命運動的意義是巨大的。
首先,五四新文化運動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而文學革命作為這一運動的組成部分,以激進的態度否定了以封建思想為其主導的傳統文化體系,宣揚了個性解放、人性自覺、自由平等等新思想、新觀念,為新文化運動的深入展開發揮了巨大作用。
其次,在中國文化現代轉型的過程中,它為白話最終成為中國現代民族語言奠定了基礎。經由晚清的白話運動和文學革命對白話文學的竭力倡導,終於在1920年,作為現代「國語」的白話納入官方教育體制,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頒令全國國民學校,一、二年級的國文教育統一採用語體文(白話),這無疑承認了文學革命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它成為民族文化轉型的契機。
第三,打破中國文學孤立封閉的格局,建立了與世界文學的密切關系。文學革命完全改變了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它以極為開放的胸襟持續不懈地翻譯和介紹外國現代文學和文化思想,形成了一場大規模的文化吸收潮流。正是在這種文化引介的潮流中,西方自文藝復興運動以來的各種思想和學說,在20世紀初的現代中國找到了通行的市場,不僅影響和構建了現代文學創作的風貌,也影響和構造著中國對現代化的追求和憧憬。

10、簡述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的歷史演變

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

成仿吾

……
新文化運動的第一種工作為舊思想的否定(Negation),第二種工作為新思想的介紹。但這兩方面都不曾收得應有的效果。這是因為從事這兩種工作的人們對於舊思想的否定不完全,而對於新思想的介紹更不負責。……
……
文學運動在它的初期大致與新文化運動有同樣的傾向。胡適之流始終不能擺脫舊的腔調,文學研究會的翻譯也大可與共學社媲美。與「國學運動」相對的有「新式標點」派,其實他們只是亂點。
維持文學革命的運動使它不至於跟著新文化運動同歸於盡的是民十以後的創作方面的努力。這時候,創造社已正式登台,不斷地與惡劣的環境奮斗。它的諸作家以他們的反抗的精神,以他們的新鮮的作風,四五年之內在文學界養成了一種獨創的精神,對一般青年給予了不少的刺激。他們指導了文學革命的方針,率先走向前去,他們掃盪了一切假的文藝批評,他們驅逐了一些蹩腳的翻譯。他們對於舊思想與舊文學的否定最為完全,他們以真摯的熱誠與批判的態度為全文學運動奮斗。
……
是這種創作方面的努力救了我們全文學革命的運動。創造社以反抗的精神,真摯的熱誠,批判的態度與不斷的努力,一方面給予覺悟的青年以鼓勵與安慰,他方面不息地努力完成我們的語體。由創造社的激勵,全國的「印貼利更追亞」常在繼續地奮斗,文學革命的巨火至今在燃,新文化運動幸而保存了一個分野。
……
關於文學革命的現階段的考察還有北京一部分的特殊現象必須一說。這是以《語絲》為中心的周作人一派的玩意。他們的標語是「趣味」;我從前說過他們所矜持的是「閑暇,閑暇,第三個閑暇」;他們是代表著有閑的資產階級,或者睡在鼓裡面的小資產階級。他們超越在時代之上;他們已經這樣過活了多年,如果北京的烏煙瘴氣不用十萬兩無煙火葯炸開的時候,他們也許永遠這樣過活的罷。
……
文學在社會全部的組織上為上部建築之一;離開全體,我們不能理解一個個的部分,我們必須就社會的全構造考究文學這一部分,才能得到真確的理解。
……
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到了最後的階段(帝國主義),全人類社會的改革已經來到目前。在整個資本主義與封建勢力二重壓迫下的我們,也已經曳著跛腳開始了我們的國民革命,而我們的文學運動——全解放運動的一個分野——卻還睜著雙眼,在青天白日里找尋以往的迷離的殘夢。
……
我們如果還挑起革命的「印貼利更追亞」的責任起來,我們還得再把自己否定一遍(否定的否定),我們要努力獲得階級意識,我們要使我們的媒質接近農工大眾的用語,我們要以農工大眾為我們的對象。
換一句話,我們以後的文學運動應該為進一步的前進,前進一步,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
……
資本主義已經到了他的最後的一日,世界形成了兩個戰壘,一邊是資本主義的餘毒「法西斯蒂」的孤城,一邊是全世界農工大眾的聯合戰線。各個的細胞在為戰斗的目的組織起來,文藝的工人應當擔任一個分野。前進!你們沒有聽見這雄壯的呼聲么?
誰也不許站在中間。你到這邊來,或者到那邊去!
……

(原載《創造月刊》第一卷第九期,1928年2月1日)

http://www.wenxue.com/T3/?q=node/1111
http://www.frchina.net/data/detail.php?id=3403
http://content.e.tw/senior/history/ks_rs/home/pag5-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