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一、 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科學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理解科學的本質以及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在生物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外,還應該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科學品質、科學態度、科學精神、正確的科學觀和科學能力。知識的正確理解是對科學發展的認識而形成的科學信念和科學習慣。每一個學生都是天生的「科學家」,他們生來就對周圍的世界、尤其是對自然界中那些有生命的東西充滿好奇。從小他們就對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生命現象充滿了熱情,並在探索自然的過程中能夠產生充實感和興奮感。生物學教師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對科學產生好奇,並將這種好奇心保持下來,使之進一步轉變成對科學和對學習科學的正確態度。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多發言,並及時給予恰當的評價;對學生的提問盡量正面回答,不能回答的應告訴他們獲得答案的途徑。 探究性的學習是指學生在開放的現實生活情景中,通過親身體驗進行的,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是在生物學教學中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通過探究性課題的研究和實施,加強對學生進行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重要的意義。 1、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傳統的教學,知識量大,面面俱到,嚴重擠壓了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學習方法,不利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離開了科學探究就根本談不上什麼科學素養,科學素養不可能單純地依靠知識的傳承,講授灌輸來的形成,必須改變學習方式。也就是要變被動地聽講為主動學習和自主探究。如:在上開花和結果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已動手拼合花的結構圖,在主動學習和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富有個性化。 2、讓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一般科學的探究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提出問題後,可以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嘗試著對這一問題的答案作出假設。然後設計探究的方案,包括選擇材料、設計方法步驟等。按照探究方案進行探究,得出結果,再分析所得的結果與假設是否相符,從而得出結論。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散發思維和想像是關鍵。引導質疑,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索問題是教師引導教學的出發點。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如:在上「光對鼠婦生活有影響」這一探究實驗,教師可以通過學生捕捉鼠婦開始,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親身體驗來發現問題:鼠婦為什麼會跑?是被嚇著了?是怕光?還是喜歡在潮濕的環境?這是科學探究的前提,也是關鍵。接著探究的過程才能順利進行,通過探究,學生不僅獲得了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同時提高和培養了科學探究的養成和發展。 3、重視生物科學實驗。生物科學實驗能使我們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通過主動參與和體驗各種探究活動,可以提高我們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實現學方法式轉變切入點和突破點,是學好生物知識的重要手段。也是探究式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更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等生物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對促進青少年科學素養的培養和品質的形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然科學探究是一種多側面的活動,既有較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也有讓學生參與科學探究的某些側面的活動。探究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既有實驗的方法,也有觀察,調查,測量的方法,這我需要我們在今後的學習中不斷用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素質教育就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重點的教育,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科學素養基礎。好的教學方法能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會使學生感知到獲取知識不能只依靠老師在課堂上講解,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師引導下靠自己獨立思考問題和積極動腦領悟。才能懂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因此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過程中必須: 1、注意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觀察是信息通道,是思維探索的大門,敏銳的觀察力是創新思維的起步器。可以說沒有觀察就沒有發現,更不能有創造。我們都知道細菌的發現,如果沒有列文·虎克敏銳的洞察力和辯析力,就不可能有巴斯德的細菌的自然發生學說和為人類防病治病的貢獻。 2、注意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想像是思維探索的翅膀。如:在「觀察植物細胞結構」一課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植物細胞後,發揮學生的想像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學生的想像特別的豐富,有的學生用塑料泡沫做植物細胞的「細胞質」,有的同學用塑料殼做植物細胞「細胞壁」,有的同學用熟透的香蕉做「液泡」,有的同學用巧克力做「細胞核」,有的用綠豆做「葉綠體」。一個完整的植物細胞結構模型很鮮明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學生通過觀察、動手、想像力。掌握了知識點。培養了「創造」的成功愉悅。 學生的這種求新,求異的精神,是創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質,是科學素養的基礎,我們應給予鼓勵和發揚。
三、引導學生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教育的新進展。科學技術的社會化和社會的科學技術化已成為當今社會生活的熱點之一,了解科學,技術,社會的相互關系,關注和參與生物科學技術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討論和決策。是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的重要途徑。了解科學「科學家的故事」、了解與「社會倫理問題」、了解「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等等。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生命科學的發展歷程和進展。了解科學家的工作和科學家堅韌不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及生物科學技術在社會中各領域的應用及科學技術的應用帶來的一些問題。如:我國科學工作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實現了水稻育種的實破。給社會經濟生產來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不僅解決了自己國家吃飯問題,同時也解決了人類面臨的飢餓問題,做出了更大的貢獻。通過對科學、技術社會的了解,促進青少年科學素養的培養和現代人品質的形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回顧科學研究的思維過程,並學習科學家堅韌不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及生物科學技術在社會中各領域的應用及科學技術的應用帶來的一些問題,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健康發展。 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初中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三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既是課程和教學課改的理念,也是指導教學實施的基本理念,我們可以用它來規范自己的教學行為,啟迪我們無盡的教學智慧。
2、如何通過生物教學,提高學生的素養
在科學技術不斷改變我們的生活、改變著我們的世界的今天,具有科學素養是每一個公民必不可少的能力。因此新的《生物課程標准》把提高生物科學素養作為基本理念之一。「生物學素養」主要是指參加社會活動,經濟活動,生產實踐活動和個人決策時所需的生物學概念及科學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理解科學的本質以及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可以概括出生物學素養主要是由科學知識、科學能力、科學方法、科學意識和科學品質等要素構成、可見,具備生物學素養有助於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科技的關系,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 課程改革後的中學生物教材,內容更貼近生活,貼近自然,貼近社會,更具有科學性、趣味性。這不僅有利於學生對生物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於促進學生智力和能力的發展,有助於學生對科學的本質和客觀世界的認識,有助於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中學生物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特點,充分利用教材中關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材料,加強對學生科學素質培養,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以下是在教學中注重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的一些具體做法。 一、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是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的前提。 農村中學生源素質參差不齊,學生學習主動性也有差異,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顯得尤為重要。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呢? (一)新穎的導入新課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課堂教學的導入如同戲曲的引子,影視劇的序幕,精心設計的導入能扣響學生的心弦,使學生情緒高漲。生物學知識豐富多彩,教師要善於將生物學知識用精湛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教學內容不同,導入新課的方法也會不同,但形式要力求新穎、獨特,富有情趣。例如,在學習「水中生活的動物」時,先讓學生觀察活鯽魚的外形、體色、體表結構及其運動狀態,然後分別剪掉它們的胸鰭、背鰭和尾鰭,再讓學生觀察其運動狀態的變化。學生們看到剪掉背鰭的魚會失去平衡而側翻,剪掉胸鰭的魚只能向前游動而不會轉彎,剪掉尾鰭的魚游動速度明顯減慢,身體搖擺不定。這些現象使學生們異常興奮,自然激發了他們對理論學習的濃厚興趣。 (二)通過落實教材中的「活動」內容培養學生勤於探究、樂於探究的生物學素養。 課改後的教材中,安排了較多的「活動」內容,教師要根據實際,對「活動」的內容、難度和形式要靈活掌握。探究性活動盡量讓學生自己去做。而在活動中要著重強調過程,而不是結果,重在使學生認識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比如,講「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這一節時,教材安排「自製泡菜」的活動,教師可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在有經驗的家長指導下,自己動手製作泡菜和自釀美酒、米酒。學生品嘗到自己製作的泡菜和米酒,使學生有一種成就感。這樣,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掌握生物學知識,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奠定了基礎。 二、以豐富的生物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生命科學意識。 一個人如果對生物學知識一無所知,就更談不上對生物學有什麼興趣。只有生物學的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學生才能對生物學產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不斷開拓學生的視野,適時地掌握好教材基礎知識與生命科學研究動態的銜接,有利於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科學的意識。例如,對細胞這一章內容的學習,通過細胞全能性的介紹,引入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應用的實例,如利用組織培養技術快速繁殖花卉和樹苗。在「遺傳的物質基礎」一節中,引入遺傳工程和基因工程的成果、人類基因組計劃等生命科學的前沿知識。如我國通過基因技術獲得的快速生長的轉基因魚;抗擠壓耐保存的轉基因西紅柿;人類基因組計劃將完成人類全部23對染色體的遺傳圖譜的繪制工作,困擾人類的頑疾如艾滋病、惡性腫瘤、遺傳病將被攻克,從而大大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在教學中滲透這些知識不僅能拓展學生的生物學知識的視野,同時也增進學生對生物科技與社會關系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實踐和探究能力,而且喚起了學生的時代感,樹立了生命科學的意識。 三、利用生物科學發現史,培養學生科學研究方法。 生物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生物科學的概念、原理,無不來自於客觀的實踐,來自於科學家的科學研究。通過探究科學家的科學研究來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科學的研究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例如:在分析1880年德國科學家恩格爾曼用水綿和好氧菌進行光合作用實驗時,先請學生自己閱讀「實驗過程」,然後提出如下探究問題:(1)科學家為什麼選用水綿作為實驗材料?引導學生從觀察水綿的結構出發:具有細而長的帶狀葉綠體,並呈螺旋狀分布,不僅受光面積大,也便於觀察,經討論分析,認識到科學家選擇水綿作為實驗材料的目的,進一步認識到:選擇理想的實驗材料也是實驗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2)恩格爾曼在設計實驗步驟時,為什麼要把載有水綿的好氧細菌的臨時裝片放在沒有空氣並且黑暗的環境里呢?學生經過討論,一致認為:排除氧氣和光線的影響,提高實驗的嚴密性。(3)為什麼要選用極細的光束照射,並且用好氧細菌檢測?學生回答:這樣能夠准確判斷水綿細胞中釋放氧氣的部位。保證實驗結論的准確性。⑷為什麼要做黑暗、局部曝光的對比實驗?學生回答:可明確結果全是由光照引起的,確保實驗結論的唯一性。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通過啟發誘導使學生明確:提出問題→創立假設→設計實驗→分析結果→再實驗再觀察,直到找出事物內在的必然聯系,這不僅是光合作用發現的基本過程,也是生物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這不僅能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科學的研究方法。而且幫助學生樹立科學實驗導致科學發展的觀點,從而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四、通過實驗課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 中學生物學實驗課是生物教學中的重要環節,通過實驗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實驗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夠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操作、觀察、表達能力,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一)培養學生規范的操作能力 1、教師以規范的操作讓學生模仿。初中的學生剛剛接觸生物學實驗,實驗的操作還不太熟練、不太規范,此時特別需要教師耐心、細致地進行示範操作,對學生進行指導。例如在「顯微鏡的使用」這一實驗中,我們就取鏡和安放、對光、調焦、觀察等一系列的操作進行規范的實驗示範,做到每講一點就規范地做一步,學生模仿地操作一步。就拿取鏡和安放來說,我們一邊講道:「左手托住鏡座右手握住鏡臂」,一邊進行示範操作,學生跟著我們進行實驗。這樣,容易培養學生規范的實驗操作能力。又如觀察物象時,我們在屏幕上投影:「先轉動粗准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此時眼睛應該密切注視物鏡;當物鏡接近玻片標本時,再轉動粗准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見物像為止;最後略微轉動細准焦螺旋使看見的物像更加清晰。」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規范的實驗操作能力,而且能夠保證學生安全、快速地觀察到物像。
2、提出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與顯微鏡相關的實驗常常因為操作能力較差而直接影響到觀察實驗的效果,為此,我們在生物實驗課教學時,常常採取提出一些問題進行有針對性訓練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比如,在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之前提出:「在顯微鏡下只能看清楚一層植物細胞,如果葉的橫切片切的太厚,你能不能看清葉片的構造?如果看不清楚該怎麼辦?」利用這個問題很自然地引發學生用雙面刀片在觀察之前製作葉片橫切面的臨時玻片標本,而且學生也很用心地挑選最薄的切片。這樣,就能提高學生徒手切片的技能上實驗課時學生就能夠有更多的時間觀察葉片的內部結構。 (二)使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 中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對實驗對象或標本的觀察往往帶有盲目性,教師應該細致而明確地告訴學生「看」(觀察)什麼、怎樣「看」。教師只有這樣正確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學生的觀察效果才會好。例如在觀察綠色開花植物的結構層次時,教師要求學生按照從整體到局部、從上到下的順序觀察自己帶來的綠色開花植物的各個器官;然後在用放大鏡觀察自己帶來的果實時,要求學生按照由表及裡的順序觀察其組成情況。 植物的觀察解剖實驗要嚴格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比如解剖和觀察花的各部分結構時,如果先解剖和觀察花蕊(雄蕊和雌蕊),那麼,花蕊以外的萼片和花瓣就會遭到嚴重破壞,從而不利於觀察花蕊以外的萼片和花瓣的形態。所以,解剖和觀察花的各部分結構時應該按照從下到上、由外向內的順序進行,即先看花柄、花托、花萼、花冠,將花托上的萼片和花瓣摘下,再看內部的雄蕊和雌蕊,最後將雌蕊的子房剖開,觀察子房內胚珠的結構。 (三)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所謂實驗中的表達能力,是指運用生物學的概念和原理對實驗中出現的現象和結果,進行分析並做出解釋,得出正確結論的能力。探究實驗的關鍵就是能夠根據實驗現象得出正確的結論。這就要求教師加強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首先教師必須加強生物學基礎知識的教學,使學生理解初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概念和原理。其次,教師不斷地給學生提供表達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在平時的交流活動中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為此,我們在每一個探究實驗中都安排了小組間進行表達與交流這一環節。平時教師應多要求學生撰寫實驗報告、調查報告,鼓勵他們利用櫥窗、黑板報展示自己的實驗報告、調查報告,極大地調動學生撰寫的激情和慾望。 總之,在生物學科的日常教學中,應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落到實處,抓住一切有利時機,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不斷充實學生的生物學知識,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樹立學生的科學意識,從而促進他們的科學素養的形成、發展和提高。
3、如何培養學生生物學素養
生物是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一門自然科學,但由於比較抽象,往往讓人感覺很難聽懂、不易明白,學生有時會產生不想學、不願學、不敢學、學不會的心理。如何讓高中生物這門課程變「難」為「易」,讓學生能夠聽清楚搞明白,是教學的基本層次,而如何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們的生物學素養則是每個高中生物教師應當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學生生物學素養的含義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通過自身學習能夠掌握的適應社會形勢發展要求,推動自身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的意志品質和內在能力。一般包含了知識、思想、方法、品質和能力。讓學生通過學習獲得知識是教育培養的基本目標,也是最低層次的目標,培養學生良好的核心素養讓學生們能夠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則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和最高境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繼輝教授認為,生物學科核心素養是一個系統性、體系化的定義。而學生生物學素養中最核心的就是學生對於生物的學習感知力、理解運用力和有效思考力。
二、在培養學生生物學素養上的一些較為有益的創新嘗試
(一)注重生物課堂情境導入培養學生生物學素養
科學研究表明人們往往在熟悉的環境中對新知識的接受更為迅速,對新事物的感知更加准確。脫離日常生活的生物教學不僅枯燥無味而且學生學習的趣味不濃、效果不理想。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新課程學習之前,筆者非常重視生活化情景導入,借著學生的思考、順著學生們的思維,然後不知不覺、循序漸進地把學生引到新內容的學習當中。比如,在雜交育種與誘變育種內容的學習之前,筆者用多媒體放映了一段准備好的短片,就是「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幾十年來在雜交水稻研究上的做法和取得的一系列成果。通過播放短片,學生們對雜交水稻有了一定了解,筆者順勢導入雜交育種與誘變育種內容的課堂學習之中。在光與光合作用的學習上,我提前製作了幻燈片課件向學生們展示,主要內容就是溫室大棚的栽培與種植,在課件中我有意識地加入蔬菜生長中需要的光合作用的條件,燈光、水、二氧化碳、葉綠體等,並以圖片加標準的形式呈現,讓學生們對光合作用及其條件有了初步的印象,接著再向學生講授光合作用的知識。結果學生們不僅對光合作用的條件記憶清楚,而且對整個章節學習內容的把握很到位,這樣學生們的生物學素養就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4、如何培養學生生物學科素養
如何培養學生生物學科素養
新的《生物課程標准》把提高生物科學素養作為基本理念之一。「生物學素養」主要是指參加社會活動,經濟活動,生產實踐活動和個人決策時所需的生物學概念及科學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理解科學的本質以及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可以概括出生物學素養主要是由科學知識、科學能力、科學方法、科學意識和科學品質等要素構成、可見,具備生物學素養有助於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科技的關系,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 課程改革後的中學生物教材,內容更貼近生活,貼近自然,貼近社會,更具有科學性、趣味性。這不僅有利於學生對生物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於促進學生智力和能力的發展,有助於學生對科學的本質和客觀世界的認識,有助於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中學生物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特點,充分利用教材中關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材料,加強對學生科學素質培養,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以下是在教學中注重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的一些具體做法。 一、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是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的前提。 農村中學生源素質參差不齊,學生學習主動性也有差異,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顯得尤為重要。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呢? (一)新穎的導入新課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課堂教學的導入如同戲曲的引子,影視劇的序幕,精心設計的導入能扣響學生的心弦,使學生情緒高漲。生物學知識豐富多彩,教師要善於將生物學知識用精湛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教學內容不同,導入新課的方法也會不同,但形式要力求新穎、獨特,富有情趣。例如,在學習「水中生活的動物」時,先讓學生觀察活鯽魚的外形、體色、體表結構及其運動狀態,然後分別剪掉它們的胸鰭、背鰭和尾鰭,再讓學生觀察其運動狀態的變化。學生們看到剪掉背鰭的魚會失去平衡而側翻,剪掉胸鰭的魚只能向前游動而不會轉彎,剪掉尾鰭的魚游動速度明顯減慢,身體搖擺不定。這些現象使學生們異常興奮,自然激發了他們對理論學習的濃厚興趣。 (二)通過落實教材中的「活動」內容培養學生勤於探究、樂於探究的生物學素養。 課改後的教材中,安排了較多的「活動」內容,教師要根據實際,對「活動」的內容、難度和形式要靈活掌握。探究性活動盡量讓學生自己去做。而在活動中要著重強調過程,而不是結果,重在使學生認識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比如,講「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這一節時,教材安排「自製泡菜」的活動,教師可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在有經驗的家長指導下,自己動手製作泡菜和自釀美酒、米酒。學生品嘗到自己製作的泡菜和米酒,使學生有一種成就感。這樣,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掌握生物學知識,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奠定了基礎。 二、以豐富的生物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生命科學意識。 一個人如果對生物學知識一無所知,就更談不上對生物學有什麼興趣。只有生物學的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學生才能對生物學產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不斷開拓學生的視野,適時地掌握好教材基礎知識與生命科學研究動態的銜接,有利於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科學的意識。例如,對細胞這一章內容的學習,通過細胞全能性的介紹,引入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應用的實例,如利用組織培養技術快速繁殖花卉和樹苗。在「遺傳的物質基礎」一節中,引入遺傳工程和基因工程的成果、人類基因組計劃等生命科學的前沿知識。如我國通過基因技術獲得的快速生長的轉基因魚;抗擠壓耐保存的轉基因西紅柿;人類基因組計劃將完成人類全部23對染色體的遺傳圖譜的繪制工作,困擾人類的頑疾如艾滋病、惡性腫瘤、遺傳病將被攻克,從而大大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在教學中滲透這些知識不僅能拓展學生的生物學知識的視野,同時也增進學生對生物科技與社會關系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實踐和探究能力,而且喚起了學生的時代感,樹立了生命科學的意識。 三、利用生物科學發現史,培養學生科學研究方法。
5、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反思在生物課堂上應用
自己還是很想好好學習的,學習對我來是最重要的,對今後的生存,就業都是很重要的,我現在才很小 ,我還有去拼搏的能力。我還想在拼一次,在去努力一次,希望老師給予我一個做好學生的一個機會,我會好好改過的,認認真真的去學習 ,那樣的生活充實,這樣在家也很耽誤課程,學校的課程本來就很緊,學起來就很費勁,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我一定會好好學習,各課都努力往上趕
記得剛進入學校時,班主任老師和副班主任對我抱有很大的期望,學習還能接受,可在紀律方面卻出現了問題,在學校三令五申的鐵律下,在嚴明校紀校規的大環境下,我犯下這么嚴重的錯誤,學校對我是應該嚴懲的,我不知多少次大聲說,校長,老師我錯了,我錯了。媽媽,爸爸我錯了,我錯了。在這半月中,我每天還是按時就起床,想想我在學校也生活了近兩年了。對學校已有很深的感情,在今後學校的我,會已新的面貌,出現在學校,不在給學校和年級還有我的班主任摸黑。無論在學習還是在別的方面我都會用校規來嚴格要求自己,我會把握這次機會。將它當成我人生的轉折點,老師是希望我們成為社會的棟梁,所以我在今後學校的學習生活中更加的努力,不僅把老師教我們的知識學好,更要學好如何做人 ,
犯了這樣的錯誤,對於家長對於我的期望也是一種巨大的打擊,家長辛辛苦苦掙錢,讓我們可以生活的比別人優越一些,好一些,讓我們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但是,我犯的錯誤卻違背了家長的心願,也是對家長心血的一種否定,我對此很慚愧。
6、中學生物學主要培養學生的哪些基本素養
1、善於傾聽,培養科學的生命觀念
生命是源於自然隨機事件且能在與環境互作中保留下來的具有新陳代謝和自我復制特徵的物質形態,生命是結構與功能的統一體,無貴賤之分。生命觀念是指對觀察到的生命現象及相互關系或特性進行解釋後的抽象,是經過實證後的想法或觀點,有助於理解或解釋較大范圍的相關事件和現象。
2、耐心示範,訓練科學思維方式
科學思維,指崇尚並形成科學思維的習慣;能夠運用歸納與概括、演繹與推理、模型與建模、批判性思維等方法探討生命現象及規律,審視或論證生物學社會議題。
3、啟發科學探究的熱情
科學探究,指能夠發現現實世界中的生物學問題,針對特定的生物學現象,進行觀察、提問、實驗設計、方案實施以及結果的交流與討論。在開展不同的工作中,都樂於並善於團隊合作。
(6)生物素養與學生發展擴展資料
中學生物學教學方法:
生物學圖解教學法,顧名思義,是以生物學圖解為主要教學手段的教與學的方式與方法。生物學圖解一般由生物圖形、符號、指示線或箭頭和說明文字等用實虛線條組合而成。
種類多種多樣,由圖鑒、圖譜、插圖、掛圖、幻燈片、錄影片、影片等。總的特點是側重於用圖來進行解釋和分析。圖解的形象和整體特點超出了文字。第一,許多生物學信息,單用文字是不能表達清楚地的,還需用圖解來表達。第二,圖解的容量大,整體認讀效益高。
7、如何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
《》 井岡山大學附屬中學 羅斌 在科學技術不斷改變我們的生活、改變著我們的世界的今天,具有科學素養是每一個公民必不可少的能力。因此新的《生物課程標准》把提高生物科學素養作為基本理念之一。「生物學素養」主要是指參加社會活動,經濟活動,生產實踐活動和個人決策時所需的生物學概念及科學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理解科學的本質以及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可以概括出生物學素養主要是由科學知識、科學能力、科學方法、科學意識和科學品質等要素構成、可見,具備生物學素養有助於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科技的關系,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 課程改革後的中學生物教材,內容更貼近生活,貼近自然,貼近社會,更具有科學性、趣味性。這不僅有利於學生對生物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助於促進學生智力和能力的發展,有助於學生對科學的本質和客觀世界的認識,有助於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中學生物教師應充分利用教材特點,充分利用教材中關於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材料,加強對學生科學素質培養,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以下是在教學中注重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的一些具體做法。 一、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是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的前提。 農村中學生源素質參差不齊,學生學習主動性也有差異,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顯得尤為重要。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呢? (一)新穎的導入新課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課堂教學的導入如同戲曲的引子,影視劇的序幕,精心設計的導入能扣響學生的心弦,使學生情緒高漲。生物學知識豐富多彩,教師要善於將生物學知識用精湛的藝術形式表現出來,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教學內容不同,導入新課的方法也會不同,但形式要力求新穎、獨特,富有情趣。例如,在學習「水中生活的動物」時,先讓學生觀察活鯽魚的外形、體色、體表結構及其運動狀態,然後分別剪掉它們的胸鰭、背鰭和尾鰭,再讓學生觀察其運動狀態的變化。學生們看到剪掉背鰭的魚會失去平衡而側翻,剪掉胸鰭的魚只能向前游動而不會轉彎,剪掉尾鰭的魚游動速度明顯減慢,身體搖擺不定。這些現象使學生們異常興奮,自然激發了他們對理論學習的濃厚興趣。 (二)通過落實教材中的「活動」內容培養學生勤於探究、樂於探究的生物學素養。 課改後的教材中,安排了較多的「活動」內容,教師要根據實際,對「活動」的內容、難度和形式要靈活掌握。探究性活動盡量讓學生自己去做。而在活動中要著重強調過程,而不是結果,重在使學生認識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比如,講「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這一節時,教材安排「自製泡菜」的活動,教師可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在有經驗的家長指導下,自己動手製作泡菜和自釀美酒、米酒。學生品嘗到自己製作的泡菜和米酒,使學生有一種成就感。這樣,可以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為學生進一步學習和掌握生物學知識,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奠定了基礎。 二、以豐富的生物學知識,培養學生的生命科學意識。 一個人如果對生物學知識一無所知,就更談不上對生物學有什麼興趣。只有生物學的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學生才能對生物學產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不斷開拓學生的視野,適時地掌握好教材基礎知識與生命科學研究動態的銜接,有利於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科學的意識。例如,對細胞這一章內容的學習,通過細胞全能性的介紹,引入植物組織培養技術應用的實例,如利用組織培養技術快速繁殖花卉和樹苗。在「遺傳的物質基礎」一節中,引入遺傳工程和基因工程的成果、人類基因組計劃等生命科學的前沿知識。如我國通過基因技術獲得的快速生長的轉基因魚;抗擠壓耐保存的轉基因西紅柿;人類基因組計劃將完成人類全部23對染色體的遺傳圖譜的繪制工作,困擾人類的頑疾如艾滋病、惡性腫瘤、遺傳病將被攻克,從而大大提高人類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在教學中滲透這些知識不僅能拓展學生的生物學知識的視野,同時也增進學生對生物科技與社會關系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實踐和探究能力,而且喚起了學生的時代感,樹立了生命科學的意識。 三、利用生物科學發現史,培養學生科學研究方法。 生物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生物科學的概念、原理,無不來自於客觀的實踐,來自於科學家的科學研究。通過探究科學家的科學研究來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科學的研究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例如:在分析1880年德國科學家恩格爾曼用水綿和好氧菌進行光合作用實驗時,先請學生自己閱讀「實驗過程」,然後提出如下探究問題:(1)科學家為什麼選用水綿作為實驗材料?引導學生從觀察水綿的結構出發:具有細而長的帶狀葉綠體,並呈螺旋狀分布,不僅受光面積大,也便於觀察,經討論分析,認識到科學家選擇水綿作為實驗材料的目的,進一步認識到:選擇理想的實驗材料也是實驗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2)恩格爾曼在設計實驗步驟時,為什麼要把載有水綿的好氧細菌的臨時裝片放在沒有空氣並且黑暗的環境里呢?學生經過討論,一致認為:排除氧氣和光線的影響,提高實驗的嚴密性。(3)為什麼要選用極細的光束照射,並且用好氧細菌檢測?學生回答:這樣能夠准確判斷水綿細胞中釋放氧氣的部位。保證實驗結論的准確性。⑷為什麼要做黑暗、局部曝光的對比實驗?學生回答:可明確結果全是由光照引起的,確保實驗結論的唯一性。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通過啟發誘導使學生明確:提出問題→創立假設→設計實驗→分析結果→再實驗再觀察,直到找出事物內在的必然聯系,這不僅是光合作用發現的基本過程,也是生物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這不僅能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還培養了學生科學的研究方法。而且幫助學生樹立科學實驗導致科學發展的觀點,從而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四、通過實驗課提高學生生物學素養 中學生物學實驗課是生物教學中的重要環節,通過實驗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學生掌握最基本的實驗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夠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素養。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操作、觀察、表達能力,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一)培養學生規范的操作能力 1、教師以規范的操作讓學生模仿。初中的學生剛剛接觸生物學實驗,實驗的操作還不太熟練、不太規范,此時特別需要教師耐心、細致地進行示範操作,對學生進行指導。例如在「顯微鏡的使用」這一實驗中,我們就取鏡和安放、對光、調焦、觀察等一系列的操作進行規范的實驗示範,做到每講一點就規范地做一步,學生模仿地操作一步。就拿取鏡和安放來說,我們一邊講道:「左手托住鏡座右手握住鏡臂」,一邊進行示範操作,學生跟著我們進行實驗。這樣,容易培養學生規范的實驗操作能力。又如觀察物象時,我們在屏幕上投影:「先轉動粗准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下降,此時眼睛應該密切注視物鏡;當物鏡接近玻片標本時,再轉動粗准焦螺旋使鏡筒緩緩上升,直到看見物像為止;最後略微轉動細准焦螺旋使看見的物像更加清晰。」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規范的實驗操作能力,而且能夠保證學生安全、快速地觀察到物像。
2、提出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與顯微鏡相關的實驗常常因為操作能力較差而直接影響到觀察實驗的效果,為此,我們在生物實驗課教學時,常常採取提出一些問題進行有針對性訓練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比如,在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之前提出:「在顯微鏡下只能看清楚一層植物細胞,如果葉的橫切片切的太厚,你能不能看清葉片的構造?如果看不清楚該怎麼辦?」利用這個問題很自然地引發學生用雙面刀片在觀察之前製作葉片橫切面的臨時玻片標本,而且學生也很用心地挑選最薄的切片。這樣,就能提高學生徒手切片的技能上實驗課時學生就能夠有更多的時間觀察葉片的內部結構。 (二)使學生掌握正確的觀察方法 中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對實驗對象或標本的觀察往往帶有盲目性,教師應該細致而明確地告訴學生「看」(觀察)什麼、怎樣「看」。教師只有這樣正確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學生的觀察效果才會好。例如在觀察綠色開花植物的結構層次時,教師要求學生按照從整體到局部、從上到下的順序觀察自己帶來的綠色開花植物的各個器官;然後在用放大鏡觀察自己帶來的果實時,要求學生按照由表及裡的順序觀察其組成情況。 植物的觀察解剖實驗要嚴格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觀察。比如解剖和觀察花的各部分結構時,如果先解剖和觀察花蕊(雄蕊和雌蕊),那麼,花蕊以外的萼片和花瓣就會遭到嚴重破壞,從而不利於觀察花蕊以外的萼片和花瓣的形態。所以,解剖和觀察花的各部分結構時應該按照從下到上、由外向內的順序進行,即先看花柄、花托、花萼、花冠,將花托上的萼片和花瓣摘下,再看內部的雄蕊和雌蕊,最後將雌蕊的子房剖開,觀察子房內胚珠的結構。 (三)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所謂實驗中的表達能力,是指運用生物學的概念和原理對實驗中出現的現象和結果,進行分析並做出解釋,得出正確結論的能力。探究實驗的關鍵就是能夠根據實驗現象得出正確的結論。這就要求教師加強對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首先教師必須加強生物學基礎知識的教學,使學生理解初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到的概念和原理。其次,教師不斷地給學生提供表達交流的機會,讓他們在平時的交流活動中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為此,我們在每一個探究實驗中都安排了小組間進行表達與交流這一環節。平時教師應多要求學生撰寫實驗報告、調查報告,鼓勵他們利用櫥窗、黑板報展示自己的實驗報告、調查報告,極大地調動學生撰寫的激情和慾望。 總之,在生物學科的日常教學中,應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落到實處,抓住一切有利時機,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不斷充實學生的生物學知識,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樹立學生的科學意識,從而促進他們的科學素養的形成、發展和提高。
8、為什麼中學生要提高自身的生物學素養
因為生物學是探索生物圈的科學,人類處於生物圈中,生物學與人類息息相關。而中學生,則更應擔當起人類繁衍種族、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只有提高自身的生物學素養,才能與地球和諧相處。
從教學的角度看,學生是一個吸收知識、有自己對信息的否決權、有自己的價值觀念的自主系統。新教材引導教師改進教學方法,模擬知識的發現和發展過程,讓學生成為知識的主動探索者,主動去求知。例如,在講種子萌發需要的環境條件時,我採取了以下四個步驟。
1. 模擬知識的發現過程,即提出疑問:「種子為什麼會萌發?種子萌發需要哪些環境條件?」這時學生提出自己的種種假說。
2. 然後讓學生討論他們提出的假說的可行性,鼓勵他們多問「怎麼辦」和「怎麼樣」等問題,這時許多學生提到「怎樣驗證空氣對種子萌發的影響」「怎樣驗證溫度對種子的影響」「怎樣驗證水對種子萌發的影響」等。
3. 讓學生根據問題設計相應的實驗計劃。
4. 進行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獲得新知識。
課後經過考查,學生學習效果很好。又如,在講植物體的結構層次時,
1. 提出問題:任何一株植物體各個部分是完全一樣的嗎?
2. 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植物體的各部分。
3. 討論觀察結果說明什麼問題,鼓勵他們多問「怎樣證明」,這時學生就會回答出:通過根怎樣證明,通過葉怎樣證明,通過花怎樣證明等。
4. 把植物體的各部分整合成一個植物體,讓學生共同歸納出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這樣,我改變了過去老式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根據提出的問題,自己去尋找學習知識的方法,最終獲得知識,從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總之,教學改革是一場思想觀念的改變。任何一種新的教學方法或模式都是在一定教學思想的指導下進行的,單是機械地模仿幾個步驟和技巧,不在思想上、觀念上改革是不行的。
9、如何培養學生的生物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傳統的基本素養指標包括語言能力、數學素養、學會學習、問題解決能力。現代的基本素養指標包括溝通與交流、團隊合作、國際視野、信息素養、創新與創造力、社會參與貢獻、自我規劃與管理等。」
1、育人導向發生變化:更加註重學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養的培養,關注學生的生命質量和價值,突出終身發展的核心素養。
2、課堂教學發生變化:更加關注課程建設綜合化、主體化發展趨勢,強調課程整體育人功能和價值。3、實踐活動發生變化:更加關注學生學習體驗、動手實踐及創新意識的培養,注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及其包含的學科實踐活動課程、開放性科學實踐活動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突出實踐育人的價值。4、課業負擔發生變化:學生課業負擔將會進一步減,課後作業形式及總量發生較大變化。5、課程發生變化:學校課程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提供滿足孩子現實生活、未來發展的課程,特別關注核心價值觀、生涯指導、金融理財素養,突出學生是現實生活中「完整的人」。
3、課程適應發生變化:未來將更加註重增加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適應性,進一步突出地方、校本課程的時代性、開放性和靈活性。
10、舉例說明中學生物學教師應具備哪些素養才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生物學核心素養
隨著時代的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社會對人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教育的發展要跟上時代的潮流,經過多年的教育改革,素質教育成效顯著,但是仍然還存在許多不足的地方,主要表現在當前的教育單純的追求分數和升學率,而忽視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師是教育工作的直接承擔者和實施者,教師的教育思想、教育科學、教育藝術水平以及自身的基礎素養水平,對教育改革起著直接而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教師的核心素養至關重要。
(一)文化底蘊
也可以稱作學科底蘊,再通俗一點就是指做教師的功底—專業技能。
1、生物學教師的功底首先是要熟練掌握《教學大綱》和《考綱》的要求和內容,針對不同的學生分析找出每堂課的重難點,努力探究教材中的潛在知識,提高解讀文本的能力。
2、多讀與本專業相關的書籍,不斷豐富充實自己的頭腦。
3、時刻關注國內外有關生物學方面的進展,能做到及時向學生傳遞最新的科研動態,提高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
4、同伴互助開展教研活動,經常開展聽課及備課活動,相互之間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二)教學藝術
1、課前精心設計教案。教師在備課時不僅要仔細研究課標和大綱的要求,還要了解學生,針對不同的學生來調整重難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並預測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以便能更好的把握課堂。
2、巧設導入,激發學生興趣。一個好的導入能讓學生迅速進入狀態,並對本堂課的內容產生興趣,生物學科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善於運用生活常見的例子來導入新課,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3、循循善誘,以學生為主體。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善於傾聽,發現學生回答的閃光點和答非所問的點,將閃光點放大,對答非所問的點能做到准確點撥,使人豁然開朗。
4、注重語言表達技巧,提高課堂趣味性。教學語言的使用在生物學教學中十分重要,首先語言要簡單明了,不拖泥帶水,其次要靈活有趣,能夠拉近學生與老師之間的距離,而且生物學科與我們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在教學過程中生活中的小案例也會為課堂增色不少。
5、巧用課堂小結,總結課堂重難點。一堂課的總結會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回顧本堂課,並對重點知識有所掌握。
(三)社會參與
作為教師,主要任務不只是要傳道、授業、解惑,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有高尚的師德、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准確的依法執教的理念、優良的職業品格和遠大的職業理想等等,要樹立終身學習,終身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並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予以貫徹。
(四)破除陳舊的教學觀念,採用新的教學方法
1、核心素養的提出就是我國素質教育的另一個新台階,這對傳統教學模式下的教學方法和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能夠轉變教學觀念,調整教學策略,改
變教學行為,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給予學生自主討論解決問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