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花生是哪的特產?
花生不屬於特產,全國各地及國外都有種植。
國內分布:
花生為豆科作物,優質食用油主要油料品種之一,又名「落花生」或「長生果」。落花生源於山東乳山,花生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起源於南美洲熱帶、亞熱帶地區。約於十六世紀傳入中國,十九世紀末有所發展。現今全國各地均有種植,主要分布於遼寧、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福建、廣東、廣西、貴州、四川等地區。
【營養分析】
花生果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內含豐富的脂肪和蛋白質。據測定花生果內脂肪含量為44%-45%,蛋白質含量為24-36%,含糖量為20%左右。花生中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2.PP、A、D、E,鈣和鐵等。並含有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等多種維生素。礦物質含量也很豐富,特別是含有人體必須的氨基酸,有促進腦細胞發育,增強記憶的功能。
1.控制食慾
花生是「高飽腹感」食物,能讓你感覺更飽,或者飽的時間更長。發表在《營養與代謝》期刊上的一篇文章發現,用花生當零食的人吃得更少。美國普度大學營養科學系教說:「花生的高飽腹感並不僅僅是脂肪、膳食纖維和蛋白質含量的原因,而是所有因素協同作用的結果。」
2.有助減鹽
鹹味零食通常是高鹽食物。但鹹味花生的鹽含量,比同樣重量的切片麵包、冰凍華夫餅還要少。因此,鹹味花生不但能滿足你吃鹹的愛好,還不容易導致攝入食鹽過量。
3.穩定血糖
研究發現,如果人們把飲食中的一份紅肉換成花生,患糖尿病的風險會降低21%。花生會減緩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如果早上吃點花生,那麼你一天的血糖都不會過高。
4.保持心臟健康
吃花生最多的人,患冠心病的風險能減少35%。研究人員認為,花生中的脂肪酸構成,再加上其他成分的作用,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的含量,讓心臟更加健康。
5.減少結腸癌風險
研究發現,每周至少吃兩次花生的女性,患結腸癌的風險能降低58%;而每周至少吃兩次花生的男性,能降低27%的風險。科學家分析,可能是花生中的葉酸和其他抗癌的營養物質起了作用。
2、老舍的好文
宗 月 大 師
在我小的時候,我因家貧而身體很弱。我九歲才入學。因家貧體弱,母親有時
候想教我去上學,又怕我受人家的男侮,更因交不上學費,所以一直到九歲我還不
識一個字。說不定,我會一輩子也得不到讀書的機會。因為母親雖然知道讀書的重
要,可是每月間三四吊錢的學費,實在讓她為難。母親是最喜臉面的人。她遲疑不
決,光陰又不等待著任何人,荒來荒去,我也許就長到十多歲了。一個十多歲的貧
而不識字的孩子,很自然的去做個小買賣——弄個小筐,賣些花生、煮豌豆、或櫻
桃什麼的。要不然就是去學徒。母親很愛我,但是假若我能去做學徒,或提籃沿街
賣櫻桃而每天賺幾百錢,她或者就不會堅決的反對。窮困比愛心更有力量。
有一天劉大叔偶然的來了。我說「偶然的」,因為他不常來看我們。他是個極
富的人,盡管他心中並無貧富之別,可是他的財富使他終日不得閑,幾乎沒有工夫
來看窮朋友。一進門,他看見了我。「孩子幾歲了?上學沒有?」他問我的母親。
他的聲音是那麼洪亮,(在酒後,他常以學喊俞振庭的《金錢豹》自傲)他的衣服
是那麼華麗,他的眼是那麼亮,他的臉和手是那麼白嫩肥胖,使我感到我大概是犯
了什麼罪。我們的小屋,破桌凳,土炕,幾乎禁不住他的聲音的震動。等我母親回
答完,劉大叔馬上決定:「明天早上我來,帶他上學,學錢、書籍,大姐你都不必
管!」我的心跳起多高,誰知道上學是怎麼一回事呢!
第二天,我像一條不體面的小狗似的,隨著這位闊人去入學。學校是一家改良
私塾,在離我的家有半里多地的一座道士廟里。廟不甚大,而充滿了各種氣味:一
進山門先有一股大煙味,緊跟著便是糖精味,(有一家熬製糖球糖塊的作坊)再往
里,是廁所味,與別的臭味。學校是在大殿里,大殿兩旁的小屋住著道士,和道士
的家眷。大殿里很黑、很冷。神像都用黃布擋著,供桌上擺著孔聖人的牌位。學生
都面朝西坐著,一共有三十來人。西牆上有一塊黑板——這是「改良」私塾。老師
姓李,一位極死板而極有愛心的中年人。劉大叔和李老師「嚷」了一頓,而後教我
拜聖人及老師。老師給了我一本《地球韻言》和一本《三字經》。我於是,就變成
了學生。
自從做了學生以後,我時常的到劉大叔的家中去。他的宅子有兩個大院子,院
中幾十間房屋都是出廊的。院後,還有一座相當大的花園。宅子的左右前後全是他
的房屋,若是把那些房子齊齊的排起來,可以佔半條大街。此外,他還有幾處鋪店。
每逢我去,他必招呼我吃飯,或給我一些我沒有看見過的點心。他絕不以我為一個
苦孩子而冷淡我,他是闊大爺,但是他不以富傲人。
在我由私塾轉入公立學校去的時候,劉大叔又來幫忙。這時候,他的財產已大
半出了手。他是闊大爺,他只懂得花錢,而不知道計算。人們吃他,他甘心教他們
吃;人們騙他,他付之一笑。他的財產有一部分是賣掉的,也有一部分人騙了去的,
他不管;他的笑聲照舊是洪亮的。
到我在中學畢業的時候,他已一貧如洗,什麼財產也沒有了,只剩了那個後花
園。不過,在這個時候,假若他肯用用心思,去調整他的產業,他還能有辦法教自
己豐衣足食,因為他的好多財產是被人家騙了去的。可是,他不肯去請律師,貧與
富在他心中是完全一樣的,假若在這時候,他要是不再隨便花錢,他至少可以保住
那座花園,和城外的地產。可是,他好善。盡管他自己的兒女受著飢寒,盡管他自
己受盡折磨,他還是去辦貧兒學校,粥廠,等等慈善事業。他忘了自己。就是在這
個時候,我和他過往的最密。他辦貧兒學校我去做義務教師。他施捨糧米,我去幫
忙調查及散放。在我的心裡,我很明白:放糧放錢不過只是延長貧民的受苦難的日
期,而不足以阻攔住死亡。但是,看劉大叔那麼熱心,那麼真誠,我就顧不得和他
辯論,而只好也出點力了,即使我和他辯論,我也不會得勝,人情是往往能戰敗理
智的。 在我出國以前,劉大叔的兒子死了。而後,他的花園也出了手。他入廟
為僧,夫人與小姐入庵為尼,由他的性格來說,他似乎勢必走入避世學禪的一途。
但是由他的生活習慣上來說,大家總以為他不過能念念經,布施布施僧道而已,而
絕對不會受戒出家。他居然出了家,在以前,他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
他也嫖也賭。
現在,他每日一餐入秋還穿著件夏佈道袍。這樣苦修,他的臉上還是紅紅的,笑聲
還是洪亮的。對佛學,他有多麼深的認識,我不敢說。我卻真知道他是個好和尚,
他知道一點便去作一點,能作一點便作一點。他的學問也許不高,但是他所知道的
都能見諸實行。
出家以後,他不久就做了一座大寺的方丈。可是沒有好久就被驅除出來。他是
要做真和尚,所以他不借變賣廟產去救濟苦人。廟里不要這種方丈。一般的說,方
丈的責任是要擴充廟產,而不是救苦救難的。離開大寺,他到一座沒有任何產業的
廟里做方丈。他自己既沒有錢,他還須天天為僧眾們找到齋吃,同時,他還舉辦粥
廠等等慈善事業。他窮,他忙,他每日只進一頓簡單的素餐,可是他的笑聲還是那
么洪亮。他的廟里不應佛事,趕到有人來請,他便領著僧眾給人家去唪真經,不要
報酬。他整天不在廟里,但是他並沒忘了修持;他持戒越來越嚴,對經義也深有所
獲。他白天在各處籌錢辦事,晚間在小室里作工夫。誰見到這位破和尚也不曾想到
他曾是個在金子里長起來的闊大爺。
去年,有一天他正給一位圓寂了的和尚念經,他忽然閉上了眼,就坐化了。火
葬後,人們在他的身上發現許多舍利。
沒有他,我也許一輩子也不會入學讀書。沒有他,我也許永遠想不起幫助別人
有什麼樂趣與意義。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但是,我的確相信他的居心
與言行是與佛相近似的。我在精神上物質上都受過他的好處,現在我的確願意他真
的成了佛,並且盼望他以佛心引領我向善,正像在三十五年前,他拉著我去入私塾
那樣!
他是宗月大師。
取 錢
我告訴你,二哥,中國人是偉大的。就拿銀行說吧,二哥,中國最小的銀行也
比外國的好,不冤你。你看,二哥,昨兒個我還在銀行里睡了一大覺。這個我告訴
你,二哥,在外國銀行里就做不到。
那年我上外國,你不是說我隨了洋鬼子嗎?二哥,你真有先見之明。還是拿銀
行說吧,我親眼見,洋鬼子再學一百年也趕不上中國人。洋鬼子不夠派。好比這么
說吧,二哥,我在外國拿著張十鎊錢的支票去兌現錢。一進銀行的門,就是櫃台,
櫃台上沒有亮亮的黃銅欄桿,也沒有大小的銅牌。二哥你看,這和油鹽店有什麼分
別?不夠派兒。再說人吧,櫃台里站著好幾個,都那麼光梳頭,凈洗臉的,臉上還
笑著;這多下賤!把支票交給他們誰也行,誰也是先問你早安或午安;太不夠派兒
了!拿過支票就那麼看一眼,緊跟著就問:「怎麼拿?先生!」還是笑著。哪道買賣
人呢?!叫「先生」還不夠,必得還笑,洋鬼子脾氣!我就說了,二哥:「四個一
鎊的單張,五鎊的一張,一鎊零的;零的要票子和錢兩樣要按理說,二哥,十鎊錢
要這一套羅哩羅嗦,你討厭不,假若二哥你是銀行的伙計?你猜怎麼樣,二哥,洋
鬼子笑得更下賤了,好像這樣麻煩是應當應分,喝,登時從櫃台下面抽出簿子來,
刷刷的就寫;寫完,又一伸手,錢是錢,票於是票子,沒有一眨眼的工夫,都給我
數出來了;緊跟著便是:「請點一點,先生!」又是一大「先生」,下賤,不懂得買
賣規矩!點完了錢,我反倒愣住了,好像忘了點什麼,對了,我並沒忘了什麼,
是奇怪洋鬼子幹事——況且是堂堂的大銀行——為什麼這樣快?趕喪哪?真他媽
的!
二哥,還是中國的銀行,多麼有派兒!我不是說昨兒個去取錢嗎?早八點就去
了,因為現在天兒熱,銀行八點就開門;抓個早兒,省得大晌午的勞動人家;咱們
事事都得留個心眼,人家有個伺候得著與伺候不著,不是嗎?到了銀行,人家真開
了門,我就心裡說,二哥:大熱的天,說什麼時候開門就什麼時候開門,真叫不容
易。其實人家要楞不開一天,不是誰也管不了嗎?一邊贊嘆,我一邊就往裡走。喝,
大電扇忽忽的吹著,人家已經都各按部位坐得穩穩當當,吸著煙卷,按著鈴要茶水,
太好了,活像一群皇上,太夠派兒了。我一看,就不好意思過去,大熱的天,不叫
人家多歇會兒,未免有點不知好歹。可是我到底過去了,二哥,因為怕人家把我攆
出去;人家看我像沒事的,還不攆出來么?人家是銀行,又不是茶館,可以隨便出
入。我就過去了,極慢的把支票放在櫃台上。沒人搭理我,當然的。有一位看了我
一眼,我很高興;大熱的天,看我一眼,不容易。二哥,我一過去就預備好了:先
用左腿金雞獨立的站著,為是站乏了好換腿。左腿立了有十分鍾,我很高興我的腿
確是有了勁。支持到十二分鍾舉不能不換腿了,於是就來個右金雞獨立。右腿也不
弱,我更高興了,晦,爽性來個猴啃桃吧,我就頭朝下,順著櫃台倒站了幾分鍾。
翻過身來,大家還沒動靜,我又翻了十來個跟頭,打了些旋風腳。剛站穩了,過來
一位;心裡說:我還沒練兩套拳呢:這么快?那位先生敢情是過來吐口痰,我補上
了兩套拳。拳練完了,我出了點汗,很痛快。又站了會兒,一邊喘氣,一邊欣賞大
家的派頭——真穩!很想給他們喝個彩。八點四十分,過來一位,臉上要下雨,眉
毛上滿是黑雲,看了我一眼,我很難過,大熱的天,來給人家添麻煩。他看了支票
一眼,又看了我一眼,好像斷定我和支票像親哥兒倆不像。我很想把腦門子上簽個
字。他連大氣沒出把支票拿了走,扔給我一面小銅牌。我直說:「不忙,不忙!今
天要不合適,我明天再來;明天立秋。」我是真怕把他氣死,大熱的天。他還是沒
理我,真夠派兒,使我肅然起敬!
拿著銅牌,我坐在椅子上,往放錢的那邊看了一下。放錢的先生——一位像屈
原的中年人——剛按鈴要雞絲面。我一想:工友傳達到廚房,廚子還得上街買雞,
湊巧了雞也許還沒長成個兒;即使順當的買著雞,面也許還沒磨好,說不定,這碗
雞絲面得等三天三夜。放錢的先生當然在吃面之前決不會放錢;大熱的天,腹里沒
食怎能辦事。我覺得太對不起人了,二哥!心中一懊悔,我有點發困,靠著椅子就
睡了。睡得挺好,沒蚊子也沒臭蟲,到底是銀行里!一閉眼就睡了五十多分鍾;我
的身體,二哥,是不錯了!吃得飽,睡得著!偷愉的往放錢的先生那邊一看,(不
好意思正眼看,大熱的天,趕勞人是不對的!)雞絲面還沒來呢。我很替他著急,
肚子怪餓的,坐著多麼難受。他可是真夠派兒,肚子那麼餓還不動聲色,沒法不佩
服他了,二哥。
大概有十點左右吧,雞絲面來了!「大概」,因為我不肯看壁上的鍾——大熱的
天,表示出催促人家的意思簡直不夠朋友。況且我才等了兩點鍾,算得了什麼。我
偷偷的看人家吃面。他吃得可不慢。我覺得對不起人。為兌我這張支票再逼得人家
噎死,不人道!二哥,咱們都是善心人哪。他吃完了面,按鈴要手巾把,然後點上
火紙,咕嚕開小水煙袋。我這才放心,他不至於噎死了。他又吸了半點多鍾水煙。
這時候,二哥。等取錢的已有了六七位,我們彼此對看,眼中都帶出對不起人的神
氣。我要是開銀行,二哥,開市的那天就先槍斃倆取錢的,省得日後麻煩。大熱的
天,取哪門子錢?不知好歹!
十點半,放錢的先生立起來伸了伸腰。然後捧著小水煙袋和同事的低聲閑談起
來。我替他抱不平,二哥,大熱的天,十時半還得在行里閑談,多麼不自由!憑他
的派兒,至少該上青島避兩月暑去;還在行里,還得閑談,哼!
十一點,他回來,放下水煙袋,出去了;大概是去出恭。十一點半才回來。大
熱的天,二哥,人家得出半點鍾的恭,多不容易!再說,十一點半,他居然拿起筆
來寫賬,看支票。我直要過去勸告他不必著急。大熱的天,為幾個取錢的得點病才
合不著。到T+點,我決定回家,明天再來。我剛要走,放錢的先生喊:「一號!」
我真不願過去,這個人使我失望!才等了四點鍾就放錢,派兒不到家!可是,他到
底沒使我失望。我一過去,他沒說什麼,只指了指支票的背面,原來我忘了在背後
簽字,他沒等我拔下自來水筆來,說了句:「明天再說吧。」這才是我所希望的!本
來嗎,人家是一點關門;我補簽上字,再等四點鍾,不就是下午四點了嗎,大熱的
天,二哥,人家能到時候不關門?我收起支票來,想說幾句極合適的客氣話,可是
他喊了「二號」;我不能再耽誤人家的工夫,決定回家好好的寫封道歉的信!二哥,
你得開開眼去,太夠派兒!
3、請問「漿聲燈影連十里,歌女花船戲濁波」是誰的詩句
沉溺江南名街的小吃叢林
江南自古繁華地, 名街、老店、美食不勝枚舉,曾有上海城隍廟、蘇州玄妙觀、南京夫子廟、無錫崇安寺並稱為江南四大小吃叢林,當然江南的名街遠不止這些。到了現代,口味變了,吃法變了,傳統被許許多多的滄桑巨變肢解的支離破碎,但還有人忘不了那些老街老店,歸根結底,吃不僅僅是吃,還在於品環境,品氛圍,老街在這方面具有先天的優勢。
人們惦記著這些老街,不論它是否舊容漸逝,也不論它是否在粗糙的商業包裝下顯得不倫不類,或許我們可以期待,在人們孜孜以求的熱情當中,在對傳統文化的回歸之中,這些昔日的老街能更加細膩起來、精緻起來。
南京夫子廟,食在槳聲燈影中
中國文壇著名的兩位才子曾在上個世紀的20年代結伴同游秦淮,回來寫了同名的文章《槳聲燈影中的秦淮河》,兩篇文章一起讀,可以還原當時的場景:文藝青年在歌妓雲集的畫舫上張望和局促,船家忙活著掙錢急不可待,歌妓和伙計穿梭往來兜攬生意……距今近一個世紀的文人們也已然尋覓不到那種夜曲悠揚、夜半微醺、紅粉知己的詩情畫意,如果現在還有誰是沖著許許多多著實風流,又著實雅緻的諸如桃花扇等歷史影象去的秦淮河,回來也只有慨嘆:美景當然還在,風味是早已不同了。
烏衣巷、王謝古居、魁光閣……這些名字只能存在於人們的想像中。現實中的夫子廟景區以夫子廟為中心,秦淮河為紐帶,包括瞻園、夫子廟、白暨洲、中華門,以及從桃葉渡至鎮淮橋一帶的秦淮水上遊船和沿河樓閣景觀,是集古跡、園林、畫舫、市街、樓閣和民俗民風於一體的旅遊線,也是居民和遊客喜歡的購物和品嘗小吃的場所,雖然娛樂的內容遠比不上當日之風雅,但熱鬧程度毫不遜色。
秦淮河有著太久遠的來歷,秦始皇時鑿通方山引淮水,橫貫城中,故名秦淮河。秦淮河分內河和外河,內河在南京城中,是十里秦淮最繁華之地。追溯夫子廟秦淮河最有光彩的時候,數六朝時代,那時秦淮河人文匯聚、商賈雲集,相當繁華,烏衣巷、朱雀街、桃葉渡等處,都是高門大族所居之所。在明代,夫子廟作為國子監科舉考場,考生雲集,因此這里集中了許多服務行業,有各種酒樓、茶館、小吃……與此同時,青樓妓院應運而生,從此秦淮河上「漿聲燈影連十里,歌女花船戲濁波」,再後來有了知情知性的李香君和柳如是,有了俠骨芳心的馬湘蘭和寇白門,《桃花扇》里描繪此時景象「梨花似雪草如煙,春在秦淮兩岸邊,一帶妝樓臨水蓋,家家粉影照蟬娟」,現在的秦淮河邊還可以看到李香君的故居,只是很大一部分改成了新式建築。民國時期,這里曾經是流行歌曲、京戲、文明戲、大鼓、好萊塢電影、新式話劇、評彈、說書,以及其它各種藝術形式的匯聚地。
往前走不遠,便是夫子廟了,夫子廟是孔廟的俗稱,原來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說來有趣,民國時期的市府所在地,就在夫子廟,緊鄰的秦淮河燈紅酒綠、繁榮「娼盛」曾令市政府大丟面子。景區現有1034座各具風姿的假山,為明代遺物。白鷺洲公園據說是中山王徐達的東花園。園中有藕香居、煙雨軒、水榭、假山等景點,其中尤以橋為特色,園內宛如襟帶的小橋竟有15座之多。中華門為明都城南門,明清兩代叫聚寶門,是南京城門中最雄偉的一座,也是我國現存最大、最為完整的堡壘瓮城。城門規模宏大,設計巧妙,結構復雜,共有四道券門,三道瓮城,另外還有27個藏兵洞,並有馬道可騎馬登城,在我國城門建築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貢院西街不可不去,這里有南京地道的風味小吃:板鴨,小籠包,酥燒餅、鴨血湯等。南京人嗜食鴨,以桂花鴨最為有名,因於每年桂花盛開季節製作而得名,據《白門食譜》記載:「金陵八月時期,鹽水鴨最著名,人人以為肉內有桂花香也。」 咸鴨肫筋道爽口,鴨血湯清清爽爽,都是溫柔秀美的南京姑娘鍾愛的小食。
夫子廟的點心小吃似乎生來就是為秦淮畫舫中笙歌夜半的人們用來點飢的。七家點心店的點心,以工藝精細、造型美觀、選料考究、風味獨特而著稱,他們是魁光閣的五香茶葉蛋、五香豆、雨花茶;永和園的開洋干絲、蟹殼黃燒餅;奇芳閣的什錦菜包、油干絲、鴨油酥燒餅 ;六鳳居的豆腐澇、蔥油餅;蔣有記的牛肉湯、牛肉鍋;瞻園面館的薄皮包餃、紅湯爆魚面;蓮湖甜食店的桂花夾心小元宵、五色糕團。
黃裳在《金陵五記》中曾說過:「那擁擠的人群,繁盛的市場,那種特有的氣氛,是只有夫子廟才有的」。此話不假。
杭州河坊街,咂摸古都會風味
杭州自唐以後,商業日漸興旺,經過五代吳越、南宋的經營,到明清兩代,以清河坊為中心輻射形成了獨具風格的商業街區。清河坊確切的地理位置是今天的中山中路與河坊街交叉的四拐角處,當年這里分布著孔鳳春香粉店、宓大昌旱煙店、萬隆南肉火腿店、天香齋茶食糖果店、張允升百貨店、方裕和南北貨商店、瓮隆盛茶號等著名的老字型大小,無論是居家生活的杭州人,還是匆匆而過的外地遊客,這里是他們首選的購物場所。最值得一提的是富可敵國的紅頂商人胡雪岩在這里建起了與北京"同仁堂"遙相呼應的"慶余堂"中葯房;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直到1956年才關門的保和堂葯店也在杭州河坊街的華光巷口,傳說中與白娘子有過一段愛情的許仙曾在這里當過伙計……當年,河坊街不僅是都城杭州的皇城根兒,更是南宋的文化中心和經貿中心。有「五花兒中心」的美稱,直到20世紀80年代,這里一直是杭州最繁華的商貿中心。
現在的河坊街連接延安南路和中山中路,經過整體的策劃布局,房子煥然一新,雖然這種「修舊如舊」的方式因為沒有時間積累的文化底蘊而顯得生硬和單薄,但那些老字型大小老房子還有保留,值得一訪。
在四拐角的西南面屋頂帶有西式露台的三層樓建築,是孔鳳春香粉店,創始人是清朝咸豐年間的孔氏三兄弟,三兄弟瞅准杭州女性愛美的心理,前店後場,生產鵝蛋粉,生發油、雪花膏等化妝品,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其鼎盛期,除了杭州城內的老主顧外,每到香汛季節,大批香客來杭州燒香還願,大多數人也要到孔鳳春買點化妝品帶回去,櫃台前經常人擠人擁。
宓大昌葯店與孔鳳春隔街對峙,創辦於同治八年(1869),從產地新昌購來色純味厚的煙葉,來自蕭山、紹興一帶挑腳和代客帶貨的航船齊集於河埠,異常壯觀,同時它的郵購范圍遍布全國,在外商卷煙傾銷中國市場的二十世紀初期,宓大昌始終保持著興旺的銷售勢頭,被譽為馳名全國的「杭煙」鼻祖。
與宓大昌煙店毗鄰的翁盛隆茶號,創始於清雍正三年(1725),以經營西湖優質龍井茶聞名。這是一座門楣上飾有綉球注冊商標的五層高大洋房,翁盛隆茶號進茶必采頭茶,加工精細,名茶薈粹,當年可是門庭若市。
對面的五層洋房是南北貨店方裕和。創辦人方仰峰為滬上巨商,他看中這里一年四季西湖遊客不斷,離杭前必會購買土特產,所以專營「雪舫蔣腿」、蠟燭、乾果、蜜餞等百貨,果然聲譽日隆。
四拐角西北處的萬隆南肉火腿店經營正宗金華火腿和其他醬鴨、蔣肉、香腸、醉瓜等。坐落在孔鳳春邊上的方回春堂葯店是典型的明清江南傳統建築,外有青磚石庫門牆,有高大闊氣的營業大廳、制葯作坊、主人住房。張允升百貨商店是杭州最早的百貨店,相傳有二百多年歷史,前店後場,產銷絲線、帽子等,主要貨源來自上海,還和上海無敵牌牙粉、牙膏、蝶霜及其他城市等店聯合。
四拐角不遠的大井巷中的朱養心膏葯店、王老娘木梳店、張小泉剪刀店也都有數百年歷史。巨商胡雪岩的胡慶余國葯號更是弛名遠近,中山中路的邵芝岩筆庄經營各類毛筆、畫筆和文房四寶,九芝齋為老字型大小食品店,經營糕點、月餅、蜜餞等。
在杭州河坊街祠堂巷還可尋訪到一處老式宅院,它就是和岳飛、張蒼水同稱「西湖三傑」的於謙故居。故居由入口空間、主體院落、內院及附屬用房構成。入口設在西面,進門為門廳,迎面牆壁上刻有當代著名書法家沙孟海手寫的於謙「石灰吟」詩。過小門便是故居主體部分,包括忠肅堂、於氏古井等。忠肅堂坐北朝南,風格簡潔莊重。由主院落向東穿過圓洞門進入內院為一小園,內有水池、琴台、思賢亭,是一個具江南特色的院中園林。
4、四十年前的漢中是什麼樣的簡介。??????????????????????????????????
1935年6月5日,李文一與洋縣縣長等十多人乘坐汽車,從西安出發前往漢中洋縣。
汽車出西安北門,途徑咸陽古渡、武功縣、扶風縣、岐山縣,傍晚在鳳翔縣西北旅舍下榻,沿途的一個個古跡、大片的罌粟田,讓作者感慨不已。由於汽車被軍隊徵用,他們在鳳翔縣耽誤了一天,正好藉此機會參觀了蘇東波祠、東湖、開元寺、張載祠、秦穆公陵,留下了難得的文字記錄。第三天一大早,他們雇了大車從鳳翔出發,中午在虢鎮吃了陝西特色的涼粉、鍋盔,下午到達寶雞東關。因為沒有良民證,無法入城,只好在歐亞旅舍住宿。晚上,旅店老闆幫他們僱到了華(滑)桿,騾子。天剛光(亮)的時候,旅館門前有幾個說著四川口音的人們。掌櫃喊起我們,說是華桿到了。我走出房門,七八個衣衫襤褸,鳩形鶴面的窮光蛋,正在綁扎華桿,一看見我們,便不住地喊著「老爺」。心想他們骨瘦如柴,在幾百里的路途上,那裡抬得動呢?這種東西那裡可以乘坐呢?可是也會出人意料的,他們在兩根竹棍上系著篦床,把被褥枕頭裝成籐椅一樣;又在前面吊著一根短棍,作為擱腳之用;再把被單紮成弧篷遮蔽太陽。整個華桿,就算綁扎妥當,沒後(最後)吊上他們不可或少的兩袋吸鴉片的用具。他們吸飽鴉片,抬起華桿,開步上路,一氣就是二十餘里。坐在華桿上,可躺可坐,左右前面,隨時都可領略風景。而且轎夫遇著人物,便前唱後和的說著頗有音韻的對白。如「天上亮光光,地下一口塘」,遇女人也;「左邊一個,馱靠右偏一下」,遇牲口也。這些轎夫,平日所賺的錢,一大半都花在吸鴉片上,在半路上休息時,無暇燃燈吸鴉片,便將小指粗細半寸長的生煙,塞入口中,也不會中毒。我們是在早晨六時出發的,由寶雞渡渭水,到益門鎮十五里,都是平坦的野原,罌粟仍然很多。《益門鎮》過此南行,已進秦嶺山谷,清家河蜿蜒而北,兩岸綠蔭繽紛,農舍亦不少,所謂「山明水秀,風景天然」。西漢公路(西安至漢中)正在修築,曲曲彎彎,向山上盤繞。西漢公路修築現場入山愈深,村莊愈稀少。十一時半,抵楊家灣,村舍數間,破落不堪。略坐片刻,繼續前行,至二里關,已一時三刻,購買鍋盔雞蛋充飢。
自二里關南行,滿谷野草雜樹,鳥語花香,溪澗中的潺潺流水,清瀝可愛,整個心靈,已被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了。大散關附近由此經大散關,形勢頗險要。至松樹梁,路旁有古松二株,可三合抱,濃蔭滿地,坐下休息,倦意全消。再行五里,至秦嶺最高峰,已是夕陽西斜,游鳥歸林了。下嶺行五里,即東河橋,居民三十餘戶,為棧道大站之一,是夜即宿於此。總計今日共走七十里,或乘華桿,或徒步緩行,並不疲倦,這也許所以過的道路,都是傾斜的山坡,而未遇到陡峻的高山吧?東河橋的住戶,多半是開客店的。這種客店,房屋非常古舊,污物垃圾,到處皆是。清潔衛生,在這里是談不到的。客店後院,關住牲口,前院每房有一個大土炕,便是行旅們睡覺的地方。不過價錢很便宜,住宿一夜,連晚飯茶水在內,只要一毛大洋。而掌櫃娘子(客店主婦)招待旅客,也頗周到,燒茶煮飯,一應都是她照管的。六月九日 初夏火炕時令雖入初夏,但在秦嶺山巔,入夜氣候極冷。掌櫃娘子在炕內燒起火來,故不覺得寒冷。可是臭蟲,跳蚤,蚊子,就大舉進攻,弄得一夜不能安眠。我躺在炕上,看見晨光慢慢地從壁縫中偷進時,夫頭已在叫喊掌娘子燒燉茶水了。而他的夥伴們,也都點起油燈,吞雲吐霧地抽足鴉片,才慢慢騰騰地裝起華桿,准備上路。清晨的曉風,掠過我的耳邊,卻像當頭潑了一盆冷水。路旁草上枝頭,凝著一層乳白的薄霜,宛似晨妝初罷的少女,愈加明媚而皎潔。一會兒金黃色的太陽,從山峽中爬起,照遍了山谷大道,那乳白的薄霜,凝成一顆顆的珍珠,凝在草上枝頭,閃爍發光。秦嶺人家九時至黃牛鋪,已行三十里,有居民數十家,商店十餘片,寶雞、鳳縣,即以此為分界點。鎮上食物尚多,以雞蛋滾酒釀為最可口,下坡行三十里,至紅花鋪,也有一二十家住戶,但充飢的食物很少,只有包穀(即玉蜀黍)湯,每碗約大洋一分,而大銅板已不能使用,另有油布印成一串二串的「漢中帖子」,也稱「錢留」當輔幣。陝南布幣自紅花鋪南行,山谷狹小,柳叢懸密,鼾睡其下,舒適無比。至草涼驛,僅五時許,參觀初級小學,學生們還在念著詩雲子曰。三十餘家居民中,也和東河橋一樣,半數開著客店。六月十日 借力山神今晨五時半出發,經五星台,白家店,黃家台等處,都是七八家破落的小村,惟道路尚屬平坦。下午沿金沙灣南行,羊腸鳥道,山徑崎嶇,而重巒疊嶂,形勢至為險要。在兩山聳立中,橫阻一座石山,其上築有石門關,棧道經過其下,真有「一夫當關,萬夫莫入」的形勢。石門東側路上遇到苦力極多,他們有些挑著食鹽(自鳳翔購買,每百斤九元左右,挑至漢中各縣售賣,可得一本一息,但往返需十七八日),有些背上馱負上大下小的大簍,各種貨物,就裝在裡面。他們行至山巔,常把一片石塊放在山壁上,詢問原因,才知因擔負疲勞,將重量寄交山神,此後可健步如車的繼續行走,他們如此愚蠢,可笑又復可憐!秦嶺山中的苦力四時半抵鳳縣,住宿東關,計自寶雞至此,已行二百十里,此後南行,都是高山大嶺,而且每站都有八九十里以上,我們雖然輪流坐華桿,但畢竟是文弱的人,經起不連日步行,於是決定再雇兩乘華桿。鳳縣全景鳳縣的城池,築在鳳嶺北麓,城牆尚屬堅厚,東門城頭,寫著「古鳳州」三字,我們沒有「良民證」,不能進城游覽,殊覺遺憾!所幸東關,有酒有肉出賣,喝酒吃肉,於願已足。六月十一日 鳳縣古跡晨五時,沿鳳縣城東行數十步,即入鳳嶺的土谷中,紆回陡峻的山路,步步高升,雖然天氣還很寒冷,因為上嶺步行的緣故,滿身熱汗橫流,寒意全消。通過南天門後景色上嶺二十餘里處,有一所三四里長的石級,直達山巔,便是南天門。我到了山巔,翹首觀顧,但見四處的山脈,像波濤洶涌似的橫卧山下;陳倉山脈嵯峨蒼翠,屏障其西南,誠所謂「天險之地也」。南天門上,南面有古朝廟,清果親王所書殘碑,字畫蒼老勁健,傾倒廟前,廟內塑著一尊泥像,是滿清政府時代鳳縣的正堂,不知在何年代,卻無從考證。由鳳嶺山巔南行二三里,下嶺經新紅鋪,三義驛,都是重重疊疊的石山,而道路為山洪沖毀,久年失修,非常難走,爬山過嶺,都要親自行走,雖有華桿,也不能代步,真是「行不得也哥哥」。秦 嶺 俯 瞰下午至留鳳關,路旁有「楚項羽封章邯處」的石碑,古廟數間,匾對輝煌。自此上坡南行,又是鳥道青山。至南星,已經夕陽西下了。南星有五十餘家居民,是數日未曾遇到的大市集,有初級小學校一所,民團十餘人。我們住宿客店內,民團就來檢查護照,詢問來頭去路,客店中已無土炕,而代以兩凳擱板的床鋪;其中污穢奇臭,與前數日所住的客店,一模一樣。六月十二日 留侯古祠今天由南星到留壩,要走一百里路,故在四時半即動身上路。經連雲寺,柳林鋪之後,山景漸增秀麗,但總是上坡下嶺,過了一山又一山行至柴關嶺,嶺上有小關,但已無人居住。南望紫柏山中,蔥蘢綿密的森林,秀色可餐。留 侯 祠下嶺十餘里,將至留侯祠(相傳為張良辟穀處),蒼翠的亦松,環繞著它的四圍,潺潺的流水,淌過它的東邊,而鳥語松濤,唱鳴不休,那種優美的風景,確實不易多見的。留 侯 祠及至踏入祠內,殿宇樓台,富麗堂皇,亭榭花卉,無一不美,如此勝景,我真要「借問路旁名利客,無如此處學長生」了!留侯祠中,祠產極富,祠北十餘里的鐵礦,經常有幾十名工人鑄造用具,由苦力運往漢中各售賣,是該祠的私產之一;附近各村鎮的店鋪,據說都是留侯祠的資本。數年前祠中主持,曾被土匪綁一次,敲去數萬元。現在祠內住有道士數十人,往來的遊客,可在祠內住宿,酒食鴉片,一應俱全。下山行七八里,即榆林鋪,市面極為蕭條。過小留壩中途大雨驟至,衣服甚濕。及雨霽雲消,繼續前行,至留壩,已掌燈時候了六月十三日 蕭條留壩留壩是一個縣城,但城內除縣政府外,並無一家居民,僅在西關有三四十家住戶,但也窮得夠像樣。雖然全縣面積極大,可是到處崇山峻嶺,耕種的土地,尚不及十分之一。每年糧額,僅七百餘元,其貧瘠的程度,概可想見。留 壩 晨行十餘里,至八里關,形勢極險要,略進早點,繼續前行,到武關河,才看到幾畝稻田。過鐵佛店,武曲河,至馬道驛,都沒有高大的山嶺,而所謂「二十四個馬鞍橋」,乃是不高的山嶺。馬道驛也是一個較大的村鎮,它在兩座高山之間,大白河之西,其北有樊河,河上有鐵索橋,橋畔立著「漢相蕭何追韓信至此」石碑一方。初級小學校和民團,都在橋南。馬 道 驛 我們投入客店,掌櫃娘子告訴我們,去此西北二十餘里的山巔,有土匪四五十人。各人聞訊,面面相窺,前去既無住宿之所,而且時候已不早,只有聽天由命的住下。六月十四日 紅軍過境 昨夜幸有民團追剿,土匪不曾光顧,但已吃驚不少了。今日再走一天,就出棧道,已無匪患之憂了。上午經過的道路,還算平坦。但沿途各村店,飲食全無,為南行後最苦的一日。下午至褒氏店,有褒氏娘娘廟,相傳褒氏即生於此(褒氏就是褒姒,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女主角)。若照這里那四五家窮困的女子來說,雖只蓬頭垢面,衣破鞋穿,但各有天然風致,足稱「小家碧玉」的。倘使褒氏真的生在那裡,也許是個絕代美人吧?至木龍溝,才有面出賣,縱然無油無醬,清水煮成,但各人還是狼吞虎咽地搶著吃。由木龍溝南行,過十餘里的七級坡,盤旋繞至山巔,雞頭關就在這里。雞頭關渡船 關前關後,石碑壘壘,大都寫著「有求必應」之類。關的四圍,有十二峰巒,遙遙雄峙。其所以名為雞頭關的原故,想因關北一個個十餘丈的石壁,很像雞冠所致。關下大白河旁邊,石壁上有曹操所寫的石刻,棧道故址,經過那裡,因道路險,未曾往看。褒 城 下嶺行十里,就是褒城,城外房屋數十家,因二月間徐向前率領「赤軍」(紅軍)進攻褒城時,城內駐軍恐怕那些房子,有利於「赤軍」(紅軍)的攻城,故把它們完全燒掉。城內駐軍數連,戰壕碉堡,都很整齊,證之雞頭關上「大敗徐賊於此」(指徐向前所部紅軍)的石碑,足見當時戰爭的劇烈。現在赤軍雖已西去,但城內十室九空,市面蕭條,老百姓的胸前,男女老幼,都掛著良民證三字。守城門兵士,看到我們一大隊人進城,盤問一清二楚,才行放入。而我們的內心,至此也把提心吊膽的恐怖放下了。六月十五日 農村破敗 今天只要走四十里路,便可到漢中,故起床後和同伴們巡視城內(褒城)一周,那所初級中學,因為荒災兵匪的緣故,早已關門大吉了;幾所初級小學,也因無人上學,門前貼著「暫停」的字條。七時由褒城渡大白河南行,氣候、農村、曠野……一切的景物,都有江南的風味。我邊走過看,向那彎曲的道路行去。路旁叢叢的野草,被風吹日曬,蒙上厚厚的灰塵,失掉青綠鮮嫩,宛像乾枯了似的。已刈未刈(已割未割)的麥隴中,夾雜著正在開花結果的罌粟,和一些翡翠似的秧田。疏落而纖弱的垂楊,被微風鼓盪,婀娜地搖曳不停。貫串冗長的電線桿上,靜息著幾只燕子,它們的身段修長而苗條。古 鎮 遠 眺 我緩緩地走上高崗,暖和的太陽,靜靜地在碧空旋轉,發射出壯麗的光暉,普照萬物。從高崗上遠望,秧苗麥穗罌粟,農夫牲口,樹木農舍,戰壕碉樓,高高低低地交織著一幅無際的大自然的畫圖,遠近都掩映至我的倦眼中。經過好些農村,小屋草舍旁邊,總是堆著畜糞和垃圾。那些無人照管的小孩們,赤裸的躺在階沿門檻睡覺;逐臭的蒼蠅,凝集在他們的眼膛嘴角,吸吮除垢;也有些小孩,和豬玀同睡在一起。東倒西歪的房子,四周被風雨剝落了的土牆,又難看,又不齊。褒城附近的村莊 這種凄涼的景象,顯然表現農村經濟完全破產,農民們無力修繕他們的住所。較完整的牆壁上,刷了長方形的石灰,寫著「中央軍不拉夫不派餉不擾民」之類的口號。較大的村鎮,店前樹下,總有賣茶的草棚。三五個煙鬼蹬在凳上搖麻雀(與馬吊相似),似乎完全不知有農忙這回事;後來才知這些人,都是幫助政府收煙畝捐錢糧,以及派糧派餉征調夫役的承辦紳。這種村鎮,有店鋪,有攤販,麵食米飯,都可買到,價錢也不昂貴。而茶館中的茶水,和蘇常的茶館一樣,茶葉中放有菊花,滋味極佳。漢 中 北 門 十二時,到漢中,城牆極為雄壯,可與西安城相並稱。城內教學的鍾樓,矗立雲霄,可見西人傳教的勢力,已普及到這樣交通不便的地方,或許「醉翁之意不在酒」吧?漢 中 城 牆 漢中城北半里許,築有極整齊的戰壕和碉樓,均有兵士把守。經過戰壕,路旁有古虎頭關石碑,相傳為三國時馬岱斬魏延處。一進城門,兵士搜查極嚴,箱篋鋪蓋,都詳細檢查,然後放行。大都街道,改成泥沙馬路了。南鄭(漢中)是陝南經濟文化的樞紐,現在陝西第六行政專員公署,第三十八軍司令部,都設在城內。我們因十餘日長途跋涉,已感極度疲勞,故抵城後,住宿大華旅館,決定休息半日,再去游覽。六月十六日 漢中調查 上午,吳君(洋縣縣長)去接洽他自己的事,我閑著無事,便出門去浪盪(閑逛)了。漢中城牆 南鄭(漢中)的市面,還算熱鬧,但可以稱述的商店,卻沒有,最能引人注意的,便是鴉片館和零拆上土鋪的眾多。據說全城共有煙館一千五百餘家,每家平均有煙燈五盞,營業非常發達,足見鴉片流毒之深。南鄭(漢中)街道 我曾到各機關去調查,南鄭(漢中)目前的情況,有如下列所述: 漢 江 交通——城南的漢水直達漢口,但沿江灘礁極多,秋冬水滅,民船不能行駛。土產及工業品的運輸,全靠我們所走的棧道。幾年前,漢褒(漢中到褒城),漢寧(漢中至寧羌通四川),漢沔(漢中至沔縣)及漢城(漢中至城固,達安康,為漢白公路的起點)等路,已由南鄭(漢中)建設局開辦,惟路基狹窄,路線曲折,只能行駛人力車及自由車,汽車勉強可以通過。現在西漢及漢寧兩公路,早已測量就緒,動工建築,決定在年底完成,將來對於漢中的經濟文化上,是有極大利益的。漢江中裝載貨物的渡船 1938年漢中至西安的公交車 西漢公路上行駛的卡車 教育文化——南鄭(漢中)城內,有省立南鄭(漢中)中學、聯立漢中中學、省立南鄭(漢中)女子師范及縣立南鄭(漢中)農職學校各一所,共有學生五百餘人。初級小學,全縣一百九十餘所。據說全縣識字的人數,不到百分之十。漢中教堂遠景 漢中教堂內景 民國時期期刊《漢中訓導》 兩所報館——《漢中博報》與《南鄭(漢中)日報》,都是石印的,每日出報千餘份,尚不能全數銷盡。文化團體,有三民主義研究會、青年文藝社、古物保管委員會及戲劇審查委員會。娛樂地方,中天舞台及新漢學社,所演均系秦腔。雖有民眾教育館及圖書館,但書報紙極少,看閱的人也不多。 地形與物產——南鄭(漢中)的天然富源極多;礦產以梁山的煤炭,石灰及銀礦等為最著名,但用土法開掘,生產量不多。 漢中煤礦工人挖煤 漢水沿岸,有金礦甚多;其他各處的鐵、銅、錫,煤礦,青土及硫黃等,都未開采,貨棄於地,殊屬可惜!葯材有白芷、柴胡、紫蘇、烏葯、前胡、升麻、葛根、杜仲等,每年運銷外省,總數達十萬余斤。眺望漢中原野 惟全縣(今漢中市)的地域,雖正當漢中平原,不過西北多山,土地平痟,東南及沿漢水流域,土質最為肥沃。全縣面積,有一萬六千七百二十餘方里,耕地面積約二百九十八萬五千餘畝,全境人煙稠密,荒地極少。耕地分水田、旱田兩種,其價格有上中下三等:上等田每畝值洋八九十元,中等田值洋五六十元,下等田值洋三十元左右;上等地每畝四十餘元,中等地每畝二十元,下等地每畝僅十餘元。漢江邊的巨型水車 農業——漢中的水田,分塘田與堰田二種;塘田專靠塘水,並用人力或牲口引水灌溉;堰田系築渠成堰,引導江水和河水灌溉,稻麥的收獲量,較塘田為多。不過南鄭(漢中)農民的施肥,大多使用垃圾及樹葉,人糞畜糞極少使用。漢中的農田 各種農具,都是幾千年遺傳下來的東西。種子方面,現在南鄭(漢中)縣府擬命各鄉聯保主任徵集,交農職學校試驗選擇,加以改良。農產物以鴉片,小麥米及棉花為主體,蠶絲、蜂蜜、桐油、生漆、黃蠟等次之;其生產量,大概每年能產米五萬石,小麥十萬石,棉花百餘斤,蠶絲五千斤,蜂蜜二千斤,桐油二十萬斤,生漆三千斤,黃蠟五百。 漢中土槍 農村有民團,所有武器,以刀矛土炮居多,故力量極薄弱。而正在組織的農村合作社,是有名無實的東西,農民很少加入。 工商業——南鄭(漢中)的特產固然極豐富,地域又處於漢中區的中心,但各種工業,都不發達。僅有棕箱一項,算是南鄭(漢中)的名產,可是也太重笨了。第二監獄及平民工廠所制的竹絲屏簾和對帳,尚屬精緻,但價值也不很低廉;木器陶器,均極粗劣。 漢中 造紙廠 私人經營的工廠,有裕漢紡紗廠,出產線氈、毛巾、襪子、官布及柳條布等;漢興製革廠,有皮鞋、皮帶及皮箱出產;益秦有限公司,其生產品為雪花膏、生發油、花露水及肥皂等。但這些工廠,資本有限,出貨均系手工業製造,並不精緻,故銷有限。而民間婦女,平時都以紡織為生,這要算特異的。 漢中手工制瓦作坊 商業方面,城內及城關尚稱發達,惟旅店澡堂太少了,僅有的一所大華飯店,房屋也很狹小,如果將來西漢及漢寧兩公路通車以後,此等營業,大有經營的希望。 漢江邊,正在接載渡船上的貨物 輸入的貨品,如綢緞、洋布以及各種工業品雜貨等,都由上海、天津、漢口、四川、甘肅等處運來,出售價格,異常昂貴。出口貨以鴉片為主體,運銷漢口、河南;生漆、桐油、葯材等,則銷行鳳翔、西安等處。 市面所流通的貨幣,有陝西省銀行印發的十元五元一元及一角二角的鈔票。自今年中央軍至此間以後,上海各銀行的紙幣及一角二角的輔幣,都可通行。漢中商會印有油布點的輔幣(漢中區十二縣,各商會均印有此種輔幣),分為一串二串,每元可換三十餘串。銅元有一分二分二種;一串換一分銅元四枚。漢中城牆 南郊城郊,沒有什麼古跡與名勝(也許我不知道),僅在南門城內的韓信點將台,故址尚存。東南城角的飲馬池,不過二三畝大,駐有軍隊,禁止游覽,不知是何出典。漢 台 然而奇異的事情也有,城內的大街小巷中,總築著四方形的亭子,下麵塑看兩尊菩薩,唇邊嘴角,都塗著一層鴉片煙,真使我莫明其妙。後來詢問本地人,才知有煙癮的過往行旅或本地窮人,一時煙癮發作,無可過癮,就在這兩尊菩薩的嘴上挖掘些鴉片過癮,以後有錢時,加倍奉還,經年累月,把土地公婆都塗成發黑的菩薩了各飯店茶館中,都貼著「請勿談論軍情」的字條,而我們這些異乎本地裝束的人,不願任意遊玩,免得多生麻煩。晚上八時,街上禁止行人,於是坐在旅館中,寫下今日游覽的所得,准備明日僱人力車到洋縣。六月十七日 城固鴉片 從南鄭(漢中)到洋縣,有一百二十里路,乘坐人力車,也要一天時間。早晨六時,我們九輛人力車,出南鄭(漢中)東關,向洋縣進發。漢中的木質牛車 1938年漢中至城固最早的公交車 田野中的農夫正在工作。田畔水車拖上來的污水,不像引擎打起的那末急湍,它潺潺地流入准備耕犂的稻田。農夫把污舊的褲管拉到大腿跟,赤著兩腳,戴著龐大的麥桿帽,遮蔽了黝黑的臉孔;他右手捏著犂柄,左手豎起長長的鞭子,時時「哧噓」地趕著黃牛。犂頭拖過,帶水的污泥,從犂壁湧起,沉入灰黑的水中,浮起一層薄薄的白沫。老烏、喜鵲、八哥,在農夫背後飛著跳著,尋找那些藏在泥下被犂頭翻起的蟋蟀、蚯蚓。有些農夫農婦拿著「丁字規」式的鐮刀,彎身割著成熟了的麥子。還有一些農夫,身邊掛著小竹筒,正在收獲鴉片煙。漢中 山色 初夏睛朗的氣氛,籠罩著那些勞苦的人們。和煦的陽光,照著人們的臉兒,微微有些汗珠。醉人的微風,用它無形的翅膀,趕除了身上的熱氣。好些農夫似乎忘掉了工作的勞苦,高高地唱著山歌俚曲;他們的音浪,不像南方民間所流行的「毛毛雨」一類的肉麻,而是雄壯的,激昂的。城固縣古路壩天主教堂 東行二十餘里,至十八里鋪,那是一個最大的市鎮,商業的繁盛,與南鄭(漢中)東關相似,居民有二三千家。復前行,經柳林鋪、施家鋪,至城固,已十一時了。漢中 城鎮 城固在陝南也是一個最富庶的縣份,每年絹米出產極多,城關的商業,也很發達,南北二區,有南沙河及湑水注入漢水,河江沿岸,都是種植米麥棉花最好的區域。文化事業,還算發達,有縣立中學一所,學生百餘人。惜時間不多,未便詳細調查。百年前的漢江支流洪水 由城固東行數里,至湑水,其上流築有堤壩,可灌溉城固洋縣農田二萬余畝,為陝南唯一的水利工程。沿漢水東行,路旁桑樹極多,蠶桑之發達,概可想見據說附近的馬暢,出產土絹,名為「馬暢絹」,是城洋兩縣的各產,陝南各縣的財東,冬夏的衣衫,常用「馬暢絹」縫制,以示富有。 城固縣 張騫 墓 下午三時,至榭村鎮,雖有七八十家民,但已不如城固各村鎮的情狀,農村破產的實況,隨處都可看見。而鴉片煙的種植,卻較南鄭(漢中)城固沿途所見為多,連想到各處張貼著「禁止種植鴉片煙」的標語,不覺惘然! 由七里鋪前行,洋縣城池,即可看見。過漟水時,(離城半里許),已有好些老百姓跪在路旁,呼冤遞冤呈。這種玩意兒,真使我有點莫明其妙!不料在「青天白日之下的國民政府時代」,還有所謂「攔轎告狀」的情狀,那末,縣政府平時對於民政的處理如何,於此可見一斑了。 六月十八日 洋縣貪官 洋縣在宋朝的時候,曾經熱鬧過的文與可(即文同,北宋畫家)做洋縣州官時,蘇東坡兄弟和當時的一班風流名士們,都到過這里來遊玩,所以一時「人傑地靈」。名勝風景,應時而生,洋州三十景,也就在那時出現的。後來經過許多次兵燹,什麼風景名勝,都已毀滅殆盡,現在有些地方,連一點影子也沒有了。只有西南城角的五雲宮,規模浩大,遺址尚存,那巍峨的高樓,還是聳立雲霄,然而斷粱破瓦,無復當日的壯麗了。東岳廟中,有晉葛洪所書龍蛇草石刻,相傳呂純陽曾在此講過學。縣政府二堂兩壁,有唐韓干畫馬石刻,及東坡洋州三十景詩,都已剝落不全。 洋縣開明寺及寶塔 至於說到洋縣現時的經濟文化,那真可憐得很!全城僅有的幾間商店,真像百貨公司一樣,但貨物並不多。飯店菜館,在這里是找不出的;可是茶館煙鋪之多,真會出乎意料之外,而且滿滿地擁擠著不衫不履的人們,據說都是縣政府班兒(即政務警察)里的人。洋縣一座道觀前的琉璃照壁 幾條狹小污穢的街道,兩邊擺著許多攤販,閑游經過,也會使人生厭,許多婦女拿著竹製的水煙筒,坐在門檻上,閑情雅緻地抽吸。額前留著五六寸的短發,分披兩鬢,算是摩登的婦女。全縣最高的學府,便是城內兩所男女高小(西鄉還有一所),學生不過五六十人,但學生們都已屆高中畢業的年齡了。今年春間,徐海東由安康率領「赤軍」(紅軍),經漢陰、石泉進攻洋縣時,城內高小有些赤化嫌疑的學生,都被軍警逮捕槍決,所以學生愈加減少了。圖書館中,有幾十本書,好些還是原封未動。《申報》和《西京日報》,都是三個月以前的。 1931年,洋縣 陳家河 附近之峽谷 洋縣的稅收,每年糧賦不到二萬元,煙畝捐十三四萬元,連同各種雜稅在內,也不過是十五六萬元;行政費每月七百元。但前年的張某做了一年半洋縣縣長,卻賺了二十萬元;正卸委的王縣長,任職九個月,亦得六萬元,如此發財的機會,真不容易!但我恐怕老百姓太受累了!連想昨日「攔轎告狀」事件,愈加相信他們的冤曲。
選自《長安道上》(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出版),由楊博先生整理
有更多1936的老照片,可私下找我分享
5、西安的北院門、南院門的稱呼的由來?
所謂南院門是跟一個叫南院的名字有關。
南院原是清初陝甘總督行署的的駐地,座落在西大街中段的南面。光緒十四年(1888年)陝西巡撫部院由西大街鼓樓北面移駐到這里以後,叫做南院,南院大門前的街道也因而得名。南院大門前的廣場南面有一條東西向的500多米長、約13米寬的街道,東接粉巷,西連五味什字,這便是南院門正街。由南院大門向東,順著院牆往北拐,有一條甬道通馬坊門和正學街;向西也有一條甬道通南廣濟街,叫院門巷。作為商業區來說,南院門這一地名,其實也是這些街道的泛稱。由南院門正街的東、西兩端向北拐,分別叫竹笆市、南廣濟街,再加上剛才說過的正學街,就形成南院門通往西大街的三條孔道。
清代的西安城,東半部被八旗駐防城(滿城)和漢軍駐防城(南城)占據,變成了一座龐大的兵營,西北隅的大部分為撫標中營、副中營衙門和南、北校場等軍事單位所佔據,只有西南隅才是居民最集中的地方。由南院門一帶向北到西大街中段,正好是這一人口相對密集地區的中心部位,多少行商坐賈紛至沓來,列肆設邸,百物匯集,經過長期地發展,逐漸形成西安城內最大的老商業區。據《長安咸寧兩縣續志》記載,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陝西撫巡升允「復於署外甬道左右建樓十楹,招商住居,規模王大」,這對南院門商業的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在重農輕商的封建社會也還是比較少見的。進入民國以後,南院先後為陝西省議會、國民黨省黨部、西安行營等機關所佔駐。民國15年(1926年)又把南院西側的箭道開辟為小百貨市場,叫西安第一市場,由廣場通到南廣濟街。到本世紀30年代,特別是隴海鐵路通車西安以及抗日戰爭爆發後西安外來人口突增,消費也隨之增加,南院門商業區進入最繁榮的時期。
那時的南院門一帶,不僅集中了全城幾乎所有的老字型大小,全國著名的幾家大書店也在這里開設有分支機構,給這古城的商業街滲透了濃厚的文化氣息。每年春節前後開始的燈市,人山人海,元霄夜的焰火、燈謎,五彩紛呈,彷彿又使這里一時成為全城的文化娛樂中心。
南院門外圍的商業街
本世紀30年代是南院門最繁榮的時期。人們由西大街前往南院門,可以經過前面提到的那三條通道,這三條商業街都是當時遠近聞名的專業市場。竹笆市早在明代就是竹器作坊集中的地方,屢經改朝換代而歷久不衰。路東的阿房宮大戲院,是西安最早的電影院;澇巷
,是傳統的書畫裝裱、紙扎、棚坊、剪刀五金等工藝作坊區;還有個克利西服店,門面雖小,裁縫工藝竟是西北第一。路西的達仁堂是天津來的分店,牛黃安宮丸、虎骨葯酒享有盛名;普太和,是西安著名的京幫中葯老店;廬真照相館也頗有名氣。竹笆市走到頭,往西拐就
到了南院門正街的東口;如果由中段的克利西服店對過往西拐,走完馬坊門,迎面就是「亮寶樓」,這里在清代是南院東花園的一部分。走到這里,實際上就已經進入南院門商業區了。馬坊門路北的鴻安祥,是西安最有名的鞋店;天生園是食品老字型大小;民光電影院也是西安
的老電影院,加上竹笆市的阿房宮,30年代西安僅有的兩個電影院就都集中在南院門附近了。
正學街是一條文化商業街,因明代有正學書院而得名。清代這里開了許多筆店,曾一度改名筆店街。民國時期,又成了小型石版印刷業和篆刻圖章、製作徽章、印製名片等手工藝集中的地方——50年代以後,又逐漸發展成為製作錦標、旗幟和印製運動衫等專業的中心——正學街走到頭,正好又在「亮寶樓」門前與馬坊門相丁,再繼續往南走,通過一條甬道向西拐,就進入了南院門廣場。甬道路東有一間遠近聞名的算卦小屋「禮泉黃」,當時據說已經家傳好幾代了。每年農歷正月十五前後三天晚上,南院門的燈謎大會由正街、廣場一直延伸到這里,而「禮泉黃」的謎面、謎底都不離經、史、詩、文和古典文藝,推陳出新,匠心獨運,首屈一指。由這條甬道往西拐,路南的新履鞋店,是西安最早的新式製革廠和老牌皮鞋名店;還有一家只有兩小間門面的「摩登商店」,專賣各種香粉、雪花膏、生發油、花露水等化妝品,是全城女士們嚮往的去處。路北的陝西圖書館創建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是全國最早的圖書館之一,原先也是南院東花園的一部分,「亮寶樓」就是它的後院。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來西安逃避八國聯軍,第二年回京後,巡撫升允利用沒有被帶走的各地貢品,在這里修建了一處勸工陳列所,俗稱「亮寶樓」。30年代又在那裡開辦了民眾教育館,添設了閱報室和生理衛生等展覽室,還開辟了一個小小的動物園,一時成為人們文化濟憩的熱點。
南廣濟街原是元代的葯市街,明、清時南頭叫五味什字,民國時期,路東還有一家廣育堂,制配的痧葯和杏核眼葯很有名氣;往西拐過彎,藻露堂的婦科良葯培坤丸久負盛名,至今暢銷不衰。南廣濟街也是銀號、錢庄集中的地方。30年代又為刀剪作坊所佔領,其中最有名氣的是「梅花張」。當時,幾乎每家刀剪鋪的門匾上都是一個大「張」字,兩邊各有一朵梅花,有的還寫上「老張家」、「老『老張家』」、「真正老張家」等等,弄得誰也搞不清究竟哪一家才是真正的「梅花張」,大概仿名牌、爭招牌的商場惡習歷來如此吧。路東還有胡全林刀剪鋪,打制的鐮刀頗負盛名,夏收之前是買賣的鼎盛時期。由南廣濟街東側還有兩條甬道通到南院門廣場,第一市場是一處小百貨商場;院門巷是裁縫店和旗幟店的集中地。
那時初到西安的人,如果要去南院門購物、觀光,無論由哪條街道走過去,還沒到目的地,單是外圍的這些名店、老字型大小,以及西洋景般的大小玻璃櫥窗陳設諸如達仁堂的大老虎和普太和的梅花鹿標本,鴻安祥的三尺多長的巨型鞋王等等,還有「亮寶樓」的動物園和生
育模型展覽等等,這些當時的新鮮玩意兒,就夠你眼花繚亂上大半天的了。
南院門商業區的繁榮與衰落
30年代,南院大門前的廣場和它南面那條東西向的正街,是南院門商業區的中心。
先看看廣場四角吧:東北角世界大葯房的四層樓房(頂層只有一間大),是當時西安最高的「洋樓」,南鄰是五洲大葯房;西北角也有一座三層高樓,是亨達利鍾錶行,南鄰是亨得利;西南角有個僅佔一間門面的「上海王明山」,是一家貨品最全的五金店;東南角的鑫記是全城最大的帽店,西葯、鍾表、五金、帽子這幾個行業的榜首一下子全集中在這里了。
從鑫記帽店往左拐,順正街路北向東走:蘇州老九章綢緞庄、浙江老鳳樣金店、德華齋眼鏡行、裕興祥紙張文具店、西京國貨公司;過街、順路南往回走:上海醬園、浙江南華(糖果糕點)公司、上海三友實業社(專營毛巾、被單等日用針織品),這些都是遠近聞名的大字型大小、老字型大小。走到廣場南面,有一家上海理發店,檔次最高,博得小姐、太太、交際花和高等妓女們的青睞;再向西,正街西段路南有一家大芳照相館,給楊虎城將軍照過相,名噪一時。
當時西安共有八家全國著名大書店的分店,其中五家就設在南院門正街;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在東段路南,世界、大東和北新書局在西段路北。這些書店每年兩季為全省的中小學生供應各具特色的課本和大量的課外讀物,也是全城師生節假日常去的地方。
至於南院門的傳統小吃,除了本文開頭提過的三原粉蒸肉之外,還有第一市場的「醪糟大王」、羊肉餅;正街東段牛市巷口的王記粉湯羊血,西段盧進士巷二老樊家的臘汁肉(鹵豬肉);南廣濟街口「老韓家」的掛粉湯圓、老何家「春發生」的葫蘆頭(清燉豬大腸)泡
饃,還有油酥餅、炒蕎粉、辣子蒜羊血、棗肉模糊等,都是地方風味十足,而且物美價廉,至今有口皆碑。
南院門商業區的衰落是西安城商業重心大轉移的結果。辛亥革命以後,民國元年(1912 年)陝西都督張鳳翙下令拆除滿城的城牆,開辟了東大街,接著又修建了兩側的街房,這是城內商業區逐漸向東半部轉移的開始。民國17年(1928年)西安建市以後,市政府把滿城區劃為新市區,規劃道路,標賣荒地,開辟了東、西、南、北四條新街,溝通了新市區與主要街道的交通。民國23年(1934年)隴海鐵路通車西安以後,新市區的東半部逐漸發展成為新工業區,北新街附近也建設了不少新村,成為城內最闊綽的住宅區。東大街由於距離火車站和西一路的汽車總站都比較近便,成為西安交通的樞紐,於是新開設的商店、旅館業也越來越向這里集中,逐漸成為一處新的商業區。民國26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特別是第二年武漢失守以後,大批工廠內遷,接著是淪陷區的難民也大批地湧入西安,新市區的人口不斷地增長,直通火車站的尚仁路(今解放路)一帶,也很快地發展成為又一處新的商業區。後來居上,直到1949年解放前夕,西安城內的商業重心已經大部轉移到東半部,南院門已經逐漸失去了往日的繁華。
解放後,隨著50年代中期私營工商業的公私合營和手工業的合作化,一些店鋪、作坊合並,有些業主歇業、改行、遷走,南院門就再也不可能回復往昔的熱鬧景象了。這種情況是不能與蘇州玄妙觀、上海城隍廟的商業街相比的,盡管那裡同時也經歷過同樣的社會改造過程。不同的是,後二者都位於舊城的中心附近,不像南院門那樣偏處城西南隅;而且也都不是什麼全城的商業重心(蘇州商業最發達的地方在閶門一帶,上海的在南京路),不存在什麼轉移的問題;蘇州的玄妙觀、上海的城隍廟加上近旁的豫園,原本就是人們游覽的熱點,那裡的商業是依託旅遊天發展起來的,而南院門就缺乏這樣的依託。倒是有兩種傳統小吃生意做得越來越大:今天南院門正街東段路北的葫蘆頭泡饃館已經蓋起了幾層大樓,仍然掛著「春發生」的招牌:「老樊家」臘汁肉鋪遷到竹笆市中段路東,居然擴大到兩間門面。雖然主廚都早已不是老把式了,位置也仍嫌偏辟,但是由於調制地道,貨真價實,慕名而來的顧客盈門,有時還得排隊購買,供不應求。到底是「酒香不怕巷子深」,更何況「民以食為天」呢。
6、月里嫦娥的老包裝有收藏價值嗎?
月里嫦娥是民國時期的化妝品牌,從民國七年開始創立至今已有百年歷史了。從最初牙粉、牙膏,到後來的生發油、香粉、撲粉、雪花粉等有很多產品,不知你的老包裝是哪種,作為愛好來收藏的話有一定價值。
7、中華老字型大小是什麼?
老字型大小就是比較老的字型大小被!也就是說傳承了幾十年的老牌或者是百年的老牌、就是馳名商標的叫法唄
8、德化街的歷史是什麼?
德化街,是鄭州市二七區二七塔商業圈的一條商業街,建成於1905年,回與大同路、福壽答街一起成為鄭州市最為悠久的商業街道。全長600米,寬20米,北起著名的二七廣場,南至大同路,西接火車站廣場。
德化街始建於公元1905年。1901年京漢鐵路建成通車後,帶動了鄭州商
業的發展。河南巡撫陳龍奏請清政府批准,將鄭州辟為商埠,並在鄭州周圍著手規劃道路建設,形成了德化街。當時的街道以苑陵街為界,南名天中里,北名惠人街。後因「惠」與「毀」諧音受商人忌諱,清末舉人劉邦驥與眾 商合議,取「德化育人」之意,定名德化街,並沿用至今。
解放前,德化街是鄭州市最繁華的街道之一。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德化街是當時鄭州的主要商業街道,十分繁榮。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德化街進行舊城改造,北端有亞細亞商場,中段有德化街百貨大樓、三得利商場、德化街浴池、婦幼用品大樓、劉胡蘭副食品大樓等。德化街的改造築就了一個新的商業巨頭—亞細亞,隨之而來的就是聞名全國的二七商戰,鄭州的現代化商業格局也逐漸形成。
9、王寶蓮 清朝末年大家閨秀
20世紀30年代的天津素有「夜上海」之稱,在人們眼中,那時的天津已經是開放、時尚、繁華的大都市,笙歌夜夜,燈火通明。據老人們講,當時天津的大飯店、西餐廳都設有豪華舞廳,舞女、女招待、舞客等經常出入於此。據了解,舊天津的舞場,始於1923年前後。那時建立的平安飯店、天津飯店、起士林飯店以及後來建立的大華飯店、國民飯店、西
湖飯店等均設立舞場。國人在津經營的首家舞場當屬1927年舊歷正月初十,廣東商人在法租界27號創設的福祿林舞場……
禁舞之聲見報端
開放天津辦舞廳
舞場的出現,引起不小的轟動,吸引很多人。但是一些人反對跳舞,關於禁舞的消息先後見諸報端。1927年5月28日,王小隱在《北洋畫報》上發表《打倒跳舞之運動》一文,文中描述一人在某飯店裡不懂規矩亂跳舞。飯店經理很難堪,所以打倒跳舞運動已經成為現在津門的主要問題。「一男一女手拉手跳舞是一件傷風敗俗的事情,跳舞和曲線美是兩回事。不過這僅僅是我個人意見,大家可以各抒己見……」
針對此文,1927年6月1日《北洋畫報》再次出現《飯店跳舞會應否取締之商榷書》一文,指出近日出現一些傷風敗俗的事情,確實是人類的難堪。但是,跳舞運動是中外古今一直延續下來,無論文明野蠻時期都存在,從來沒有廢除過,況且跳舞不外乎是一種娛樂方式……
那個期間,《北洋畫報》上這類文章此起彼伏,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1927年7月20日《北洋畫報》刊登「禁舞運動的尾聲」:「近日接到名流某某來信,稱『跳舞有傷風化……如果該區內有跳舞場,應該立即禁止營業。』起士林是外國人經營,而且是外國人運動的公共娛樂場所,不便於禁止……這幾天特三區的天升屋頂花園甚為熱鬧,由此可見禁舞運動歸於失敗……」
幾曲周折終不滅
天津思想最開放
1931年春,在社會各界的一片爭論中,巴黎舞場開幕了,又為天津增添一處休閑娛樂的好地方。巴黎舞場即現在的中原公司樓上。據報載,這家舞場當時是天津最摩登的跳舞場,前面是舞技嫻熟、如花似玉的平、滬舞女伴舞,配以婉轉悠揚的美妙音樂助興,舞客購票跳舞,門票5角,舞票1元3角。
1933年10月,日本人在日租界壽街的浪花食堂開設金船舞場,專以日本舞女為招牌。此後,隨著特三區天升影戲院中的天升、意租界的福樂麗舞場的相繼開幕,天津舞業漸呈規模。1934年冬,天升奉令停業。時隔不久,福樂麗也宣告倒閉。
1936年春,在卡爾登舊址又建起了櫻花館,特一區出現了加利奧加、北平以及意租界回力球場原有的宴舞廳等舞場,天升趁機再度復業。1936年7月,聖安娜舞場的出現標志著天津舞業步入成熟階段,而永安、麗都、仙樂、小總會等舞場的相繼建立,將天津舞場業推上鼎盛。
胡曼麗、笑憶等是天津第一代舞女的領軍人物。1933年7月,北平市長袁良發起禁舞運動後,北平舞女無處謀生,王寶蓮、董慧君,張麗麗等相繼來津。舞女由此分成了平、津兩派:平派以王寶蓮為首,津派則以胡曼麗領軍。1936年選舉舞後時,兩派競爭異常激烈,王寶蓮終於成為天津第一個舞後。後王寶蓮嫁人,胡曼麗遂以老牌舞星而稱雄舞壇。同年,天升舞場復業,為振興業務又將以鄧愛娥為代表的諸多滬上舞女邀請來津,好比為天津舞業吹來了縷縷南國之風。
為了吸引舞客,各舞場使出渾身解數。金船舞場有日本舞女表演日本舞蹈,巴黎舞場和回力球場也常有外籍男女兩人的精彩表演。夢不來兮舞場則每兩年發起一次天津小姐的選舉。最為出奇制勝的當屬大華飯店的舞場,它數度邀請西洋舞蹈家梵天閣女士表演極其暴露的跣足香艷舞,觀者蜂擁而至。巴黎舞場時尚選美吸引眾人目光,讓人為之一震,其中1936年舉辦的選美活動很吸引眼球。
巴黎選美出新意
鮮花數量定皇後
1936年7月8日晚,巴黎舞場燈火通明,當一個個身穿旗袍的靚麗女子先後出現在觀眾面前時,台下一片驚呼,人們立即將目光聚集在這些面帶微笑、體態豐盈的舞女身上。每個舞女身前有一個紙糊的花籃,上面有寫著各自名字的紙片……
原來這是在夏季舉行的一次夏令皇後競選,當時名媛名花濟濟一堂,競選方式別具一格。如果有人為舞女購花隨即插在花籃上。以現場定價兩角的花朵為計分單位,凡購買5元的花朵即算25票,購買10元的花朵為50票。據1936年7月14日《北洋畫報》記載,當晚有3朵花的人寥寥無幾,胡曼麗、郝安娜、高安娜、沈美秋等名花都請假沒有來,所以市面不振。那些號稱「大頭」的有錢人不肯為這些舞女出錢,平常的舞客覺得用自己的錢購花很不值,所以當時購花數量也不多,勝負難以預料。
11日晚上決賽的時候,這些舞女雖然到場,大都預感不會有人送花,突然有幾個舞女的盤中突破零的紀錄。午夜3時,答案揭曉,最後競選結果出人意料,就像賭博一般開出「冷門」,平日生意極佳的兩三個舞女竟然名落孫山,最終落選,原來一直推捧她們的熟客都沒有到場。最終,舞女郝幼娜以1410分被選為夏令皇後,得到銀制梳鏡一套;徐愛利以751分為第二名,得到指甲器具一套;李露露以650分為第三名,得到粉撲一個。郝領獎的時候表情羞澀,音樂師漢士君為她加冕,郝逃避,硬塞給她,她將冕冠用手臂夾著,加冕成了「夾」冕。
選美標准分時段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據悉,早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化妝品的使用以皮膚美白、頭發潤黑為目標,冬季有雪花膏,夏季用雪花粉、爽身粉、香水,護發則有生發油、凡士林等。
天津早期選美的評判標準是人們永遠談論不完的話題。每一個時期,每一個階段的標准各不相同。雖然每個人的眼光和角度不同,但是大體還是將解放前的美女劃分為三個階段:
1920~1929年 這個時期的評判標准可以概括為有身段的才女。這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時代,「五四」運動就像一陣清勁的風,一下子給曾經壓抑沉悶的社會注入了新鮮空氣。人們認為這個時期的美女應該是活潑、靈動的窈窕淑女。
1930~1939年 因為借鑒很多國外的東西,這個時代是中西合璧的女裝佔主角。巴黎的新款漂洋過海,幾個月後上海就開始流行。其後,全國其他城市也開始流行。作為發達的商埠城市,天津吸收接納比較快。通過紅極一時的月份牌時裝美女圖更是讓人感受到這時候的美女是西方體態豐盈的身材與東方女性的文靜相結合。
1940~1949 這個時候的美麗標准可以概括為知識型女性。因為戰爭,40年代是很難界定美麗標準的。1937年日本入侵中國,在物資貧乏、人心不穩的時候,很多愛國女性投入到救國運動中,因而受到更多人的尊敬,所以人們的審美角度也開始由單純的外表美轉向內在的氣質與修養的選擇中。
發式流行求時尚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人們身著時髦服裝,發式也很有特色。為此,記者采訪了天津圖書館民國研究室王向峰。據介紹,當時天津比較流行垂絲劉海,這又分為兩種。一種是將前面的齊眉穗兒剪成一條直線,一直延續到今天。另一種是將前面的齊眉穗兒剪成圓弧形,就像前一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風聲鶴唳》中梅玲的發型。
「短發在那時是主流,將額前的頭發用卡子別在兩側,顯得很精緻。另外在20世紀30年代,一些雜志上女士燙發的照片很多,這和當時理發技術設備的引進有關,也與開放的審美趣味有關。另有一些齊肩的長發燙成波浪式的花紋,給人以成熟的美感。」王向峰拿著一張短發照片給記者看。
「比如這張照片,一頭烏黑的卷發,配上一頂米色的編織帽,青春氣息很濃。手編帽子在當時很流行,勾出來的花紋十分精細,戴在頭上顯得歐味十足。」
「當年我也愛跳舞」
20世紀30年代前後,各個舞廳生意興隆,除了巴黎舞場,平安飯店等地方,還有一處名門顯貴經常聚會的地方,它位於賽馬場旁邊的英租界。一幢古香古色的小洋樓內,委婉動聽的音樂不絕於耳,室內富麗堂皇的設計,地面鋪設細木彈簧地板,兩側設有連列式柱子,木製編花屋頂,頂上吊掛吊扇,英式壁燈裝點,粉色荷花的手工式樣,讓人備感溫馨與浪漫,一對對情侶手牽手在優美旋律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我很快就學會了跳舞」
這個格調高雅的地方就是當時達官顯貴濟濟一堂的「鄉誼會」俱樂部。據97歲高齡的原女青年會總幹事鄭汝銓回憶:「俱樂部的二層是當時很流行的大舞廳,木結構彈簧地板,舞池可以容納三百人齊舞,這在當時已經是很有檔次的聚會場所,後來這里改名為天津幹部俱樂部,女青年會在這里經常搞活動,我也很喜歡跳舞,經常和同事們一起到舞廳去玩。開始,我不會跳舞。一有時間,我就到一個義大利朋友家裡和她學,我已經不記得她的名字了。在我的印象當中,她的交際舞跳得相當棒,名師出高徒,我感覺交際舞很好學,只要根據節拍記下舞步就可以,再加上舞廳里有男舞伴帶著,不久我就學會了。」
「那時女裝旗袍佔主流」
舞會上,每個舞女的打扮光彩照人,婀娜多姿。那時時尚服裝是什麼樣子的呢?20世紀初,也是我國清末民初的那一段,服飾文化的面貌最能反映當時東西文化交匯的特徵,尤其是天津。看慣了當今最時尚的另類服裝,我們回頭看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天津的服裝。
鄭汝銓向記者講述了服裝歷史:「一般參加舞會的人都會身穿旗袍。旗袍指清代的旗人的袍子,當時有單、夾、襯絨和絲綿袍之分。清代的旗袍重於掩飾身體,所以大都腰身寬松、平直,袖口寬大,衣長及腳。現代意義的旗袍誕生於20世紀初,到了三四十年代頗為流行,是當時中國女性服裝的代表。30年代旗袍受西方短裙的影響,衣長縮短,袖口相應縮小,比以前更貼身了。到了30年代中期,旗袍盛行,加了長度,兩邊還開高衩,腰身緊綳,著意凸顯女性的曲線美。旗袍式樣趨向於縮短衣長,大高領,袖子短至肩下2至3寸,甚至沒有袖子。如今的旗袍加入了很多現代設計元素,不同的設計師也都有各自的喜好和不同的表現方法。主要表現在下擺的變化,有A式的、不對稱的、拼圖式的等等,用料也更為講究。」
「舞場男裝多西裝」
「男士的服裝一般選擇西裝。天津、上海等地的租界也是各國最新時尚薈萃的舞台。洋人的生活方式、衣著打扮,無不開風氣之先,而常與他們打交道的中國人也不甘寂寞,男人們的新款西裝,小姐太太們花枝招展的女裝,十分自然地與歐美電影中的服飾潮流呼應著。那一時期的服裝也是越來越簡潔、舒適。摩登的男男女女們總是出現在最熱鬧的場合,乍一看,往往讓人誤以為古老的中國文明已然與西方文明同步了。雖然這還限於一些小圈子,而它的影響很廣泛。」「我們平時穿短上衣,大衣襟,右邊系扣子,分為單層、夾層和棉質、皮質。下身一般會穿肥褲角的褲子,質地是棉布,穿在身上很舒適,動作方便。」
隨手翻翻當年的《北洋畫報》果然看到不少新款服裝及其插圖。服裝式樣變化最快的是旗袍,幾乎是一年流行一個款式,搭配方式也是中西合璧,旗袍外配西式大衣或西式服裝。衩高及臀、且腰身也變得緊窄的旗袍使中國女性第一次展露出服裝中的性感成分。服飾是文化,不是僅僅被表面的美所吸引,它蘊含著人的心理、民俗、藝術審美、記載並體現著人類的進步和發展。
10、關於清朝皇帝的愛情故事
1931年9月的盛京氣象
沈陽,是溥儀的祖先當年曾經駐留的「帝京」。不過1931年9月的沈陽氣象已經完全不同。沈陽是當時東北地區最大的都市,人口70萬,城市規模、功能與北京、上海、天津相比還略遜一籌,但已是中國當時的第四大城市,氣象繁華,各國人流熙來攘往。「原因就是國際化程度高,說句實話,比起現在的沈陽都要更國際化:當時領事館有16家,僑民有30餘萬。火車直接通往國外。」遼寧社科院專門研究30年代東北歷史的研究員張志強介紹。
當然,所謂國際化,並不僅僅是硬體,更多的是市民心態。9月16日《盛京時報》的一條花邊新聞評論了「近來沈陽青年男女受歐風西化之影響,皆醉心男女歡合事,尤以學校男女學生為最多。每年臨時快樂的父母,用敏捷毒辣的手段,導致嬰孩死亡,其數目不可計算。」這條新聞的標題是大字的「棄子」。沈陽正為它的國家化歡喜而煩惱著。
與東北其他城市相似,沈陽奉行的是二元政治體制:日本人在日俄戰爭後,以滿鐵附屬地為名,管轄著自己佔領的區域;張氏政權在另外的區域忙於建設:從交通、城市規劃、商業、教育等方面野心勃勃地製造一個繁華的都會。也許就是雙方的競爭之心,才造成了沈陽飛速的發展。「按照現在的說法,張氏政權搞了不少開發區。」張志強說。張作霖和張學良長年聘請義大利和比利時的市政規劃人員和建築師在沈陽破土動工,先後建設了大東新市區、惠工工業區等。「裡面的建築群落全是歐洲風格的,你看老沈陽北站,高穹薄殼,現在也不落伍。」車站外是筆直輻射出去的大道,旁邊是高大的樹木。完全歐化的新區域使得人們在目睹當時的沈陽照片時仍不習慣。
當時沈陽工商業均具備國際化特徵,除了為數眾多的日韓企業外,英、美、法、德均在此地開設有銀行和企業。國內也有江浙幫、閩粵派、直隸幫等各種商業團夥在此地競爭。沈陽當時也是東北鐵路樞紐,五條鐵路通向北韓、蘇聯、北京、阜新和大連。市民交通以追逐新潮為樂,當時有軌電車在沈陽已常見,而小汽車數量不輸於北京。關於坐火車到城外域外旅行的廣告,也開始出現在這時間的沈陽報紙上。
說到工業,「沈陽的近代城市工業體系可不是日本人造起來的,這種觀念一定要糾正。」張志強說。上世紀20年代是沈陽重工業的形成期,當時日本在自己完全控制的大連搞「大大連主義」,張氏政權因而在沈陽大力發展重工業:3萬多人的東三省兵工廠佔地1000畝;服務全中國的無線電通訊業直通歐美;全中國的第一個造幣廠、第一台載重汽車都出現在這里。大量的民族資本家也在此地發展。「從某種程度來說,正是沈陽的發展,導致了日本更大的貪婪。」沈陽作家馬秋芬說,因為「九一八」之後,這些企業無一例外地落到了日本人手中。
9月16日的沈陽報紙上,「奉天肇新陶瓷公司」的廣告占據了一席之地。這是肇新陶瓷常做的廣告,它生產的磚瓦和陶瓷是當時東北一帶的名牌產品。所有者杜重遠是沈陽一直在鼓吹反對日貨的民族資本家。作為陶瓷專家的他設立奉天肇新陶瓷公司,首創中國機械制瓷,將日本的「大華」等工廠擊垮。他被日本人告到法庭上,在法庭上,他的著名演說是「泣血告同胞書」。
9月16日的東北,還在忍受著日本軍隊的頻繁演習。「長春日軍示威演習,城郊又遭蹂躪」。《北平晨報》報道當日的日軍演慣用了這樣的標題。「東北各地日軍,不時演習野操,駐長春之日軍第三旅團第四聯隊,與獨立守備隊,分為二組,此前未通知我地方當局,竟演習攻防長春戰。劃城西北散步關,五里堡,新立屯,及城西南之黃瓜溝,田家油坊,城後堡等地為戰場,幾日槍炮聲最烈,晝夜不息,鄉民飽受驚虛,而田禾菜圃,又多被蹈毀。」
溥儀的家事與國事
9月16日的《北平晨報》登出這樣一則新聞:《溥儀家庭風波可望和平了結》。文章說,當天午後2時,雙方律師約見,「淑妃(文綉)大勢已趨脫離一層」,「承諭:事已至此,只
可照脫離協商條件。」
家庭危機好像並沒有影響在天津靜園內的溥儀的日常生活。這一天,除了照例召見了鄭孝胥、胡嗣瑗、陳寶琛這些前清的遺老遺少外,溥儀與一個侍從打了兩場網球——溥儀喜歡高爾夫和網球,寄居天津還在靜園修建了一個小型高爾夫和網球場,兩者當中又尤其熱衷網球,「凡有網球名手來天津比賽,他總要前往一觀」,溥儀的二妹、三妹以及他的幾個隨侍都是他的球伴,今天雖然兩局分別以4:6和5:7輸掉了。但「在這一點上他還算民主,絕不像慈禧那樣輸棋也要殺人」,自1979年便開始研究溥儀的吉林社科院研究員王慶祥說。
就在一天前,溥儀與文綉各自的代表終於就離婚贍養費達成一致。最初要求15萬的文綉做了很大讓步,接受了5.5萬這個數目,只要求一次交付現金,並在短時間內辦理手續。文綉是在8月25日向溥儀提出離婚的,當天下午,她藉口外出看戲散心,得到「恩准」後,文綉、文珊並一貼身太監,乘坐溥儀汽車馳出靜園大門,直奔國民飯店,與早已等待在此的三位律師協商起訴離婚之事。當晚的靜園上下亂成一團,而在文綉逃出靜園的第二天——1931年8月26日,這條新聞便不脛而走,「前清廢帝家庭之變」的消息占據了當時天津各報的顯要版面。
與文綉素來不睦的婉容此時堅定地陪伴在溥儀身邊,不僅如此,兩人還積極為席捲大半個中國的水災賑災——溥儀捐贈了一棟樓房,婉容則捐出自己的珍珠項鏈和大洋,這成為轟動一時的事件,京、津、滬的報紙上都刊登了「皇後」的玉照和那串珍珠,其中《大公報》以「溥浩然(溥儀)夫人捐珍珠賑災」為題做了專題報道。於是在1931年的夏天,溥儀因「離婚」和「賑災」而兩度成為媒體主角。在水災已經成為這兩個月中國的公共事件的時候,幾乎所有的捐獻者都能夠在報紙上得到彰顯——9月16日,北平花市大街的張姓醫師決定從當日起捐獻所有診金的新聞也上了報紙,和當時「皇帝」的捐獻新聞並列。
這場蔓延中國南方的大水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月。所有的報紙都已經被鬧到疲倦,大水的新聞已經從主角淪為花邊,只有《湖北水災日刊》還在細心地報道當地水災的一切:三天內,湖北省接到浙江、上海、湖南等地遣送回來的災民1184人;荊沙地區災情嚴重,「一片汪洋,災區擴大;高原下濕,共嘆淪胥」:嘆的是湖北監利一號堤終於在長江大水的沖擊下崩潰,「人畜室糧同時飄零」。世界紅十字會組織在漢陽覓得義地一大塊,為收埋浮棺之處,到9月16日,已經收埋了158具。「漢口街市水漸退,洋車數百又行活動於各主要市區,居民驟觀陸地復現,皆甚珍奇,睡落中一大問題為腐爛,指貨物與死屍,救濟人員現正督促工人清除,平漢車一部已開通,通車一周內可復雲。」
遠在江淮流域的洪水被一個人的奇思妙想和東北聯系起來:9月10日,總司令部的宣傳處長蔣堅忍,提議將江淮一帶的災民500萬應急送東三省屯墾,據說「各方對此案現正鄭重討論中,原因為長江流域人口過擠,送往邊疆自屬於國家有利,且長江受災農民,既已將田產一概損失,若由政府給資,運往邊疆,更屬計之得也」。
雖然還有一個多月才到自己的生日,但9月16日這天,婉容收到了榮惠和敬懿兩位太妃送的衣料、香皂、手絹、生發油、香水等「千秋貢品」。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手下的鹿鍾麟趕出故宮時,身邊還有光緒、同治留下的4位太妃,彼時送禮的兩位都是同治之妻。按照規矩,長輩太妃給「皇後」的貢品要在生日前早早送出。
1931年已廢除帝制20年,但在遺老遺少們眼中,溥儀仍是高高在上、凜然不可侵犯的「清朝宣統皇帝」。文綉的一個哥哥在得知其妹要求與「皇帝」離婚後,曾在天津《商報》上發表公開信,稱「我家受清帝厚恩二百餘載」,且不說皇帝並無虐待之事,「即果然虐待,在汝應耐死忍受」。他痛心疾首地訓斥文綉「糊塗、荒謬、大膽妄為、辱沒祖宗,終不免為社會上人唾罵而死!」
「靜園」之外的軍閥混戰
「說起文綉和我離婚這一段,我想起了我的家庭夫婦間的不正常的生活。」若干年後,被成功改造成共和國公民的溥儀極其誠懇地挖掘了自己的靈魂深處,他認為婚姻失敗的原
因在於「我的興趣除了復辟,還是復辟」。天津的靜園成了溥儀復辟夢想的策源地。
1929年,溥儀就搬到了陸宗輿的這所房子,並將原名「乾園」改為「靜園」。「我給它改了名字,是含有一層用意的」,溥儀回憶。
1931年9月前兩月,溥儀正在日本留學的二弟溥傑和妹夫潤麒,被鹿兒島駐軍某聯隊吉岡安直大隊長邀請做客。臨告別時,對方曾說:「回到天津,請轉告令兄,別看張學良在東北為所欲為,不久中國東北也許會發生什麼事情。令兄是大有前途的,希望他多保重,等待時機到來。」之後,為了探聽虛實,溥儀曾接連派出三批人員,一批在天津市內,一批派到日本國內,還有一批前往東北。9月16日前後,溥儀手下的一個重要人物——警衛處長佟濟煦被派到奉天。「據我所知,上東北的有兩人,一人專門了解關東軍及日方其他部門的消息,另一人則以聯絡東北遺老為目標,此即佟濟煦。」溥儀的隨侍李國雄後來向王慶祥回憶。
佟濟煦在奉天面見袁金鎧和熙洽等人以後,萬分激動地返回天津,向溥儀報告說:「時機已至,切莫遲疑,東北乃我大清龍興之地,數千萬臣民正翹首以待,盼皇上幸臨!」聲淚俱下中,佟濟煦還把在東北帶來的一塊土用手帕包著獻給溥儀,「皇上得到這塊土,預兆將得到整個滿洲的領土!」溥儀後來還多次動情地向周圍人描述這一場景,「我接過土來,用鼻子聞聞,實有一股祖居龍興聖地的芳香……」
當「九一八事變」的消息9月19日傳到天津時,溥儀傳下諭旨:「關外之變是否影響到我尚不可知,但不能不先有籌劃。」「我從一聽見事變的消息,每分鍾都在想到東北去」,但身邊忠誠的「老臣」鄭孝胥倒是很老道地提醒他不必太急,他說,「日本人遲早會來請皇上」。
很難說當時的軍閥混戰與溥儀的復辟有什麼明確的直接聯系,但是,混戰的局面確實給了溥儀以新的機會。
9月16日,閻錫山在通過各家報紙表明他的「心跡」。因為張學良東北軍對蔣的支援,中原戰局急轉直下,反蔣聯軍土崩瓦解,閻錫山被蔣介石要求出國,他在《心跡》中卻表明願意「去西北辦實業,不願出國,俟父病癒,放能離晉。無其他企圖,不可相逼太甚」。這天的《華北日報》報道顯示:公開表明的心跡是閻手下大將徐永昌根據他的話草擬的通電稿,據說閻不日將自己親自表明心跡。
「張是最瞧不起文人的,他大概從年輕時候就覺得文人不能成事。」采訪過張學良的台灣學者郭冠英說,但是,此時的張大約處於人生得意期,並沒有制止報紙上連篇頌揚的表示。張學良進入關內,目的是進一步的發展,雖然帶走的軍隊不多,還是給東北防務造成了空虛。
張學良支援蔣介石,聲討閻錫山、馮玉祥的「巧」電,是1930年9月18日發出的,而日軍恰恰在一年後的同一個「巧」日發動了「九一八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