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納蘭性德一生
【人物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為武英殿大學士明珠長子,原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清初著名詞人。
性德少聰穎,讀書過目即能成誦,繼承滿人習武傳統,精於騎射。在書法、繪畫、音樂方面均有一定造詣。康熙十五年(進士。授三等侍衛,尋晉一等,武官正三品。
妻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盧氏,賜淑人,誥贈一品夫人,婚後三年,妻子亡故,吳江葉元禮親為之撰墓誌銘,繼娶官氏,賜淑人。妾顏氏,後納江南沈宛,著有《選夢詞》「風韻不減夫婿」,亡佚。納蘭性德死時,年僅三十一歲,「文人祚薄,哀動天地」葬於京西皂莢屯。有三子四女。一女嫁與驍將年羹堯。
納蘭性德與朱彝尊、陳維崧、顧貞觀、姜宸英、嚴繩孫等漢族名士交遊,從一定程度上為清廷籠絡住一批漢族知識分子。一生著作頗豐:《通志堂集》二十卷、《淥水亭雜識》四卷,《詞林正略》;輯《大易集義粹言》八十卷,《陳氏禮記說補正》三十八卷;編選《近詞初集》、《名家絕句鈔》、《全唐詩選》等書,筆力驚人。
納蘭性德以詞聞,現存349首,哀感頑艷,有南唐後主遺風,悼亡詞情真意切,痛徹肺腑,令人不忍卒讀,王國維有評:"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朱祖謀雲:"八百年來無此作者" ,潭獻雲"以成容若之貴……,而作詞皆幽艷哀斷,所謂別有懷抱者也",當時盛傳,「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納蘭詞》傳至國外,朝鮮人謂「誰料曉風殘月後,而今重見柳屯田」。
納蘭詞初名《側帽》,後名《飲水》,現統稱納蘭詞。
【納蘭詞集評】
[編輯本段]
(擬古絕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
摘自《納蘭性德詞新釋輯評》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夜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注釋】
①人生句:意思是說與意中人相處應當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那樣地(的)甜蜜,那樣地溫馨,那樣地深情和快樂。
②何事句:此用漢班婕妤被棄典故。班婕妤為漢成帝妃,被趙飛燕讒害,退居冷宮,後有詩《怨歌行 》,以秋扇為喻抒發被棄之怨情。南北朝梁劉孝綽《班婕妤怨》詩又點明「妾身似秋扇」,後遂以秋扇見捐喻女子被棄。這里是說本應當相親相愛,但卻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
③等閑二句:意思是說如今輕易地變了心,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故人,指情人。
④驪山二句:《太真外傳》載,唐明皇與楊玉環曾於七月七日夜,在驪山華清宮長生殿里盟誓,願世世為夫妻。白居易《長恨歌》:「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作連理枝。」 對此作了生動的描寫。後安史亂起,明皇入蜀,於馬嵬坡賜死楊玉環。楊死前雲:「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又,明皇此後於途中聞雨聲、鈴聲而悲傷,遂作《雨霖鈴》曲以寄哀思。這里借用此典說即使是最後作決絕之別,也不生怨。參見《浣溪沙》(鳳髻拋殘秋草生)「講解」。
⑤何如二句:化用唐李商隱《馬嵬》:「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之句意。薄倖,薄情。錦衣郎,指唐明皇。又,意謂 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願!意思是縱死而分離,也還是刻骨地念念不忘舊情。亦可通。
【講解】
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後用為詞牌。始見《花間集》韋庄詞。有不同體格,俱為雙調。但《太和正音譜》謂:《花間集》載《木蘭花》、《玉樓春》兩調,其七字八句者為《玉樓春》體。故本首是為此體,共五十六字。上、下片除第三句外,余則皆押仄聲韻。
詞題說這是一首擬古之作,其所擬之《決絕詞》本是古詩中的一種,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訴男子的薄情,從而表態與之決絕。如古辭《白頭吟》:「聞君有兩意,故來相決絕。」唐元稹有《古決絕詞》三首等。這里的擬作是借用漢唐典故而抒發「閨怨」之情。詞情哀怨凄惋(婉),屈曲纏綿。汪刻本於詞題「擬古決絕詞」後有「柬友」二字,由此而論,則這「閨怨」便是一種假託了,這怨情的背後,似乎更有著深層的痛楚,無非借閨怨作隱約的表達罷了。故有人以為此篇是別有隱情,無非是借失戀女子的口吻,譴責那負心的錦衣郎的。
【輯評】
一、於在春《清詞百首》:「題目寫明:模仿古代的《決絕詞》,那是女方恨男方薄情,斷絕關系的堅決表態。這里用漢成帝女官班婕妤和唐玄宗妃子楊玉環的典故來擬寫古詞。雖說意在『決絕』,還是一腔怨情,這就更加深婉動人。」(1984 年人民文學出版社 )
二、盛冬鈴《納蘭性德詞選》:「決絕意謂決裂,指男女情變,斷絕關系。唐元稹曾用樂府歌行體,摹擬一女子的口吻,作《古決絕詞》。容若此作題為『擬古決絕詞柬友 』,也以女子的聲口出之。其意是用男女間的愛情為喻,說明交友之道也應該始終如一,生死不渝。」(1988年遠流出版公司)
【納蘭容若之詞】
納蘭容若,名性德,容若是他的字。納蘭容若這名字風光旖旎,教人驚艷:胸納幽蘭,神容略若。一吟此名,濁世才子翩翩風貌,歷歷眼前。
納蘭容若誕於清順治十一年,正黃旗人,其祖於清初從龍入關,戰功彪炳,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權傾一時的首輔之臣。容若天資穎慧,博通經史,工書法,擅丹青,又精騎射,十七為諸生,十八舉鄉試,二十二歲殿試賜進士出身,後晉一等侍衛,常伴康熙出巡邊塞,三十一歲時因寒疾而歿。
納蘭容若著有《通志堂文集》二十卷,但大的的成就是在詞上。他的詞清新婉麗,獨具真情銳感,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後產生過「家家爭唱」的轟動效應。在他身後,納蘭被譽為「滿清第一詞人」、「第一學人」,清家詞話和學者均對他評價甚高,王國維贊曰「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到了民國時候,納蘭還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有此為證:張恨水先生的《春明外史》中寫到一位才子,死於三十歲的壯年,其友慟道:『看到平日寫的詞,我就料他跟那納蘭容若一樣,不能永年的……「
而納蘭容若的詞,或寫愛情或寫友情,根本沒有哪一首批評上層建築,也沒有哪一首關心勞苦大眾,就連他那些描寫邊塞風光的詞,也因籠罩著思鄉懷人之愁郁,套不上「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套子。
所以,當代每個選本在評論納蘭詞時都要說些「內容單薄狹窄」、「思想境界不高」之類的話;在當代人編的書里,納蘭與納蘭詞成了文學史的花邊,成了可有可無的一抹閑筆。
【納蘭世家
納蘭家族入關前可上溯至海西女真葉赫部。其部首領貝勒金台石在對抗努爾 哈赤統一東北女真的戰爭中,城陷身死。
納蘭其祖父尼雅韓隨葉赫部遷至建州,受佐領職。在滿洲入關過程中,積功受職牛錄章京(騎都尉)。尼雅韓妻墨爾齊氏,有長子鄭庫,次子明珠。
納蘭明珠生於天聰九年十月初十(1635年11月19日)早年任侍衛,従鑾儀衛治儀 正遷內務府郎中,內務府總管、弘文院學士、刑部尚書、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加太子太傅,又晉太子太師,成為名噪一時,權傾朝野的康熙朝重臣。人以 「相國」榮稱。他官居內閣十三年「掌儀天下之政」在議撤三藩,統一台灣,抗禦外敵等重大事件中,起了積極作用。同時作為封建權臣,他也利用皇帝的寵信,獨攬朝政,貪財納賄,賣官鬻爵,被參劾,在封建統治集團的內部斗爭中,經歷 榮辱興衰,有起有落。明珠妻覺羅氏為努爾哈赤第十二子英親王阿濟格正妃第五女。有三子:長子納蘭性德,次子納蘭揆敘,三子納蘭揆方。
納蘭揆敘,明珠次子,初為佐領、侍衛,後由翰林院侍讀,侍講學士擢掌院學士, 兼禮部侍郎,遷工部右侍郎,轉工部左侍郎,遷都察院左都御史,仍掌翰林院事, 著有《益戒堂集》、《雞肋集》、《隙光亭雜織》、《後識》。因為立儲問題使 康熙震怒,又被上疏以流言盛傳遭指責。至雍正朝其身後名份又進一步被貶,直 至乾隆年才得以恢復。揆敘妻耿氏為耿聚忠之女。耿聚忠是清初「三藩」之一耿 精忠三弟;靖南王耿繼茂之三子。耿聚忠娶安郡王岳樂之女和碩柔嘉公主為妻, 生耿氏。由於此種關系耿氏出入皇宮,上下以格格稱呼。耿聚忠因忠於清王朝, 未從「三藩之亂」,被加太子太保銜得善終。
納蘭揆方為明珠三子,其妻為禮親王代善曾孫和碩康親王傑書第八女,是為郡主。揆方作為和碩額附(郡馬),其禮遇與公爵同。揆方夫妻雙雙相繼而亡,留有二子:安昭、元普。後經康熙命均過繼給揆敘夫婦,並改名永壽、永福。
納蘭永壽於十六歲任佐領、侍衛,正黃旗滿洲副都統,禮部右侍郎,又改任兵部 左侍郎,永壽娶正黃旗漢軍副都統含太公之女阿氏,生有四女,其一女後來做了 乾隆弘歷的舒妃。
納蘭永福與皇九子允禟之女三格格成婚,官至內務府總管。他因與岳丈皇九子 允禟的親緣關系,先後支持允禧、允禵謀取皇位,結怨於皇四子胤禎,成為 雍正的政敵,為其所惡,被革職。後任盛京戶部侍郎,直至乾隆四年。
納蘭瞻岱為納蘭性德之孫,官至乾隆朝正紅旗滿洲副都統,提督直隸總兵都督同 知。並追贈其父福格為光祿大夫正紅旗滿洲副都統,又晉贈光祿大夫提督直隸總 兵官都督同知。其母盧氏,生母顏氏也「並誥贈一品夫人」。
納蘭家族因封建貴族制度而世代為官,並一度位極人臣,通過血緣、婚配等 與清王朝構成千絲萬縷的聯系。納蘭性德本人及胞弟揆敘和兒子福格均極具才學;父兄子弟所供職官亦文武兼俱,由此構成的家族世系,是封建上流社會的縮影,具有相當的典型意義。
【詳細介紹】
[編輯本段]
納蘭性德於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其父是康熙時期權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親覺羅氏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一品誥命夫人。而其家族——納蘭氏,隸屬正黃旗,為清初滿族最顯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後世所稱的「葉赫那拉氏」。納蘭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為葉赫部貝勒,其妹孟古姐姐,於明萬曆十六年嫁努爾哈赤為妃,生皇子皇太極。其後納蘭家族與皇室的姻戚關系也非常緊密。因而可以說,納蘭性德一出生就被命運安排到了一個天皇貴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註定是富貴榮華,繁花著錦的。然而,也許是造化弄人,納蘭性德偏偏是「雖履盛處豐,抑然不自多。於世無所芬華,若戚戚於富貴而以貧賤為可安者。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
納蘭性德因生於臘月,小時稱冬郎,自幼天資聰穎,讀書過目不忘,數歲時即習騎射,17歲入太學讀書,為國子監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其兄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徐乾學。納蘭性德18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19歲 准備參加會試,但因病沒能參加殿試。爾後數年中他更發奮研讀,並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的指導下,他在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1792卷編的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受到皇上的賞識,也為今後發展打下了基礎。他又把熟讀經史過程中的見聞和學友傳述記錄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時間,編成四卷集《淥水亭雜識》,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方面知識。表現出他相當廣博的學識基礎和各方面的意趣愛好。
納蘭性德22歲時,再次參加進士考試,以優異成績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衛的官職,以後升為二等,再升為一等。作為皇帝身邊的御前侍衛,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參與風流斯文的詩文之事。隨皇帝南巡北狩,游歷四方,奉命參與重要的戰略偵察,隨皇上唱和詩詞,譯制著述,因稱聖意,多次受到恩賞,是人們羨慕的文武兼備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隨身近臣,前途無量的達官顯貴。
但作為詩文藝術的奇才,他在內心深處厭倦官場庸俗和侍從生活,無心功名利祿。雖「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他詩文均很出色,尤以詞作傑出,著稱於世。24歲時,他把自己的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後更名為 《飲水詞》,再後有人將兩部詞集增遺補缺,共342首,編輯一處,名為《納蘭詞》。傳世的《納蘭詞》在當時社會上就享有盛譽,為文人、學士等高度評價, 成為那個時代詞壇的傑出代表。
在交友上,納蘭性德最突出的特點是其所交「皆一時俊異,於世所稱落落難合者」,這些不肯悅俗之人,多為江南漢族布衣文人,如顧貞觀、嚴繩孫、朱彝尊、陳維崧、姜宸英等等。納蘭性德對朋友極為真誠,不僅仗義疏財,而且敬重他們的品格和才華,就象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樣,當時許多的名士才子都圍繞在他身邊,使得其住所淥水亭(現宋慶齡故居內恩波亭)因文人騷客雅聚而著名,客觀上也促進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榮。究其原因,納蘭性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漢族知識分子學到他所傾慕的漢文化知識,而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有著不同於一般滿清貴族紈絝子弟的遠大理想和高尚人格,這就顯然使得他的舉動背離了社會主流,從而成為後世的一個研究焦點。
1674年,納蘭性德二十歲時,娶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為妻,賜淑人。是年盧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孌,性本端莊」。成婚後,二人夫妻恩愛,感情篤深,新婚美滿生活激發他的詩詞創作。但是僅三年,盧氏因產後受寒而亡,這給納蘭性德造成極大痛苦,從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擊使他在以後的悼亡詩詞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盡相思之情和悵然若失的懷念心緒。納蘭性德後又續娶關氏,並有側室顏氏。值得一提的是,納蘭性德三十歲時,在好友顧貞觀的幫助下,納江南才女沈宛。沈宛,字御蟬,浙江烏程人,著有《選夢詞》。集中悼亡之作「豐神不減夫婿」。可惜她在與納蘭性德相處一年之後,納蘭性德就去世了,這段短暫的愛情又以悲劇告終。納蘭性德作為一代風流才子,他的愛情生活因而被後人津津樂道,也有捕風捉影的各種市井流言,最為盛傳的是表妹入宮一事,但終不可考。
詩人落拓無羈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脫俗的秉賦,加之才華出眾,功名輕取的瀟灑,與他出身豪門,鍾鳴鼎食,入值宮禁,金階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構成一種常人難以體察的矛盾感受和無形的心理壓抑。加之愛妻早亡,後續難圓舊時夢,以及文學摯友的聚散,使他無法擺脫內心深處的困惑與悲觀。對職業的厭倦,對富貴的輕看,對仕途的不屑,使他對凡能輕取的身外之物無心一顧,但對求之卻不能長久的愛情,對心與境合的自然合諧狀態,他卻流連嚮往。他於康熙二十四年暮春,抱病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嘆,然後便一病不起,七日後於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
納蘭性德雖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卻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詞人之一。在當時詞壇中興的局面下,他與陽羨派代表陳維崧、浙西派掌門朱彝尊鼎足而立,並稱「清詞三大家」。然而與之區別的,納蘭性德是入關不久的滿族顯貴,能夠對漢族文化掌握並運用得如此精深,是不得不令人大為稱奇的。
納蘭性德詞作現存348首(一說342首),內容涉及愛情友誼、邊塞江南、詠物詠史及雜感等方面。盡管以作者的身份經歷,他的詞作數量不多,眼界也並不算開闊,但是由於詩緣情而旖旎,而納蘭性德是極為性真的人,因而他的詞作盡出佳品,倍受當時及後世好評。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就給其極高贊揚:「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而況周頤也在《蕙風詞話》中譽其為「國初第一詞手」。
納蘭性德詞作先後結集為《側帽》、《飲水》,後人多稱納蘭詞。縱觀納蘭性德詞風,清新雋秀、哀感頑艷,頗近南唐後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賞李煜,他曾說:「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貴重,李後主兼而有其美,更饒煙水迷離之致。」
【物性觀照】
[編輯本段]
在納蘭性德的詩詞中,寫景狀物關於水、荷尤其多。首先其別業就名為「淥水亭」。無論目前關於淥水亭所在地點的爭議怎樣,無論它是在京城內什剎海畔,還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沒能離開一個水字。是一處傍水的建築,或是有水的園囿。對於水,納蘭性德是情有獨鍾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把水認作有生命的物質,認為是有德的。並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滋潤萬物,以柔克剛,川流不息,從物質性理的角度賦與其哲學的內涵。這一點被納蘭性德這位詞人尤為看重。
明代定都北京後,許多達官貴人紛紛在城內外營造私人花園。如城內的英國公花園、西郊皇親李偉的清華園和漕郎米萬鍾的勺園,都是極負盛名的。到了清朝,特別是王室在西郊大興園林土木,自暢春園始,到圓明園之鼎盛,三山五園,幾成中國古代造園史上的頂峰。為了仿效,為了方便朝班,更是為了享受,王公大臣也在西郊購地,建起自己的園墅別業。明珠就在暢春園咫尺之處,興建「自怡園」。取海淀、西山一帶的山水之勝,構架了景似江南的私家花園。而納蘭性德把屬於自己的別業命名為「淥水亭」,一是因為有水,更是因為慕水之德以自比。並把自己的著作也題為《淥水亭雜識》。詞人取流水清澈、澹泊、涵遠之意,以水為友、以水為伴,在此療養,休閑,作詩填詞,研讀經史,著書立說,並邀客燕集,雅會詩書——一個的道的文化沙龍。就在他辭世之時,也沒離開他的淥水亭。與之相比,同在水泉豐沛的海淀,武夫僧格林沁卻造旱園,在園中起山神廟。權宦李蓮英於海淀鎮鬧市中置產業三處,方便起居卻無水趣。宗室商人薩利建宅通衢,招搖有餘,風雅稍遜。試想,如果這位偉大的以水為性,借水寄情的詞人沒有了水,他的情感激發和創作靈感的迸出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幾近乾涸。如果以山為題、以山為懷,那他的藝術也定是另種風度了。
納蘭性德的詩詞中,對荷花的吟詠,描述很多。以荷花來比興納蘭公子的高潔品格,是再恰當不過的。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們崇尚的境界。它起始於佛教的有關教義,把荷花作為超凡脫俗的象徵。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把梅、竹、蘭、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賦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內涵和哲學意蘊。鄭板橋的竹、金農的梅、曹雪芹的石,都成了寄託文人心態、情感的文化圖騰。而納蘭性德卻認定了荷花。他的號為楞伽山人,有禪緣者,看重荷花,更在情理之中。納蘭性德所居,所樂之處均有水存在,水中的荷花更陶冶詩人的性情。瓮山泊畔有芙蓉十里,玉泉山下有芙蓉殿,淥水亭邊碧水菱荷,皂甲屯明珠花園西花園遺址仍殘留水沼,出土蓮花紋漢白玉欄板……這無不說明它與納蘭性德的生活、創作有著密切的關聯,它與詞人的精神始終同在。
中國歷代文人追求對物質性理的認識,並把它與人生觀、世界觀等哲學概念聯系起來,指導生活、事業、並把它藝術化。在哲學的理性與藝術的熱情的交匯點上有所生發。納蘭性德也不例外,他以詩詞的形式,以傑出的藝術互為觀照著他的哲學理念。
【風物起興】
[編輯本段]
納蘭性德的詩詞中,有不少是因扈駕游歷北京西山一帶風景名勝時寫作的。這些地方至今幾乎都有跡可尋,有史可稽。這些因名勝古跡生發的感慨和情致出之有處。通過對所寫地方進行體察,能夠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認識納蘭性德此類詩詞創作的起因和他豐富的文史知識,以及對客觀事物形象准確的感受。納蘭納蘭性德曾隨康熙幸游「八大處」寶珠洞。他扈從玄燁憑高遠望,寫下《望海潮·寶珠洞》「漠陵風雨、寒煙衰草,江山滿目興亡。白日空山,夜深清唄,算來別是凄涼。往事最堪傷,想銅駱巷陌,金谷風光。幾處離宮,至今童子牧牛羊。荒沙一片茫茫,有桑乾一線,雪冷雕翔。一道炊煙,三分夢雨,忍看林表斜陽。歸雁兩三行,見亂雲低水,鐵騎荒岡。僧飯黃昏,松門涼月拂衣裳。」站在平坡山巔寶珠洞眺遠亭上,宜南向、東向眺望。南望,永定河一線漂渺如帶似紗由它千萬年泛濫沖刷形成的西山洪積扇,不但形成北京平原,在北京古地理上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而且至今在其兩岸仍可見大片荒沙,累累土崗。山下不遠是八寶山、老山、田村山、石景山,兩千年前的漢墓早以少為人知,山腳下元代翠微公主的陵墓湮沒無尋,明代貴戚葬地已被清朝王公墳塋逐漸取代。東南望,遼金殘毀的城垣尤在,元大都址上的明清北京城紫氣東來。遼宋於會城門北、紫竹院一帶進行了「高梁河會戰」遼軍鐵騎的馳援,使宋軍大崩潰。金兵攻陷遼幽州城,在其上建中都城。元人將金中都付之一炬後,東移城廓建大都城。歷史變遷,王朝更迭,都邑興廢,引發了納蘭性德的無限感慨。
納蘭納蘭性德從駕到西山黑龍潭,寫下《憶秦娥·龍潭口》「山重疊,懸崖一線天疑裂。天疑裂、斷碑題字,古苔橫嚙。風聲雷動鳴金鐵,陰森潭底蛟龍窟。蛟龍窟,興亡滿眼,舊時明月。」黑龍潭位於畫眉山北,在山嘴處東北石崖下。這里石色青黑,樹木蕭森,蔭濃苔滑。泉水従深潭底冒出,水勢較旺。這周圍山林於背陰處更高大繁茂,因為谷中土厚,陰處涵水,不似向陽坡上風大乾燥。而潭口處黛色石崖下會讓人有山岩開裂、潭深難測之感。這股泉水屬於石灰岩地區溶洞、裂隙中的暗河湧出,水量較大。這段白噩紀形成的石灰岩地層,與三里外白家曈火織蛛山(石灰山)後的大溶洞(現已無存)的地層一致,並與那個曾有水流、被稱之海眼的溶洞有直接關聯。這里的山體岩石不但與南邊一脈相連的紅色火山砂岩的「火山頭」地層結構不同,一紅一黑,而且這股泉水與香山雙清、櫻桃溝、簸箕水,七王墳後香水院等山泉不一樣,不是由山體地層涵水下滲,至山腳處形成泉水露頭,而是屬於喀斯特地貌暗河伏流的湧出。因此,這個「龍」不小,傳說是東海龍王的七子於此潛居。清代這里一度成為皇家的敕建黑龍王廟。所以說,《帝京景物略》中記述的涌水情形是正確的。納蘭性德的直觀感受也是准確的。且不說《清詞史》中評論該詞「感慨倍多,遙思騰越」。就此也能從現代科學的角度驗證納蘭性德重視真實感受,仔細觀看事物是頗為精到准確的。納蘭另外納蘭性德在大覺寺的吟唱,也使凡去過該寺的人,倍感貼切。大覺寺始創遼代。納蘭性德時見到的大覺寺是明代的規制。它是北京「八大寺院」之一,至今大雄寶殿,三世佛殿還保留著明代的木結構。大覺寺院落寬闊,殿堂高大,花木繁多,以玉蘭、銀杏最為著名。(解放後這里一直是林學院的實習林場)大殿中保留著精美壁畫、懸塑。至今主佛像、「二十諸天」、「十二緣覺」的塑像保留完好。所以納蘭性德的《浣溪沙、大覺寺》「燕壘空梁畫壁寒,諸天花雨散幽關」。篆香清梵有無間。蛺蝶乍從簾影度,櫻桃半是鳥銜殘,此時相對一言。」其中空梁、畫壁、諸天、蛺蝶、燕雀等不是作者憑空臆造的。而且從中還能讓人想見侍衛在高大殿堂的台階下巡行,在僻靜的行官跨院當值的處身角度。這種人與景物的位置感和梵天幽靜之感,是於今天都能在實地感受到的。納蘭納蘭性德在奉值宿衛龍泉寺時作的《五律·宿龍泉山寺》以區區數行,把個不大的寺院和環境,甚至作者所在的位置都勾畫出來。龍泉寺後的山峰為花崗岩,陡峭如削,其勢如列。因此詩中有「列岫」一詞。因為地形的限制,寺中殿宇,院落不深,而是一字橫向排開。從屬群房由西向東排列。如果納蘭性德晚間下崗後,聯想與明萬曆皇帝有關的佛事,並遙望明陵的地方在寺內,大約就是群房最東端。這里是最後一個小院落,屋宇不太大,従現在的警衛控制觀點看,也是設崗立哨的地方。小院東、南兩面女牆齊腰,能憑欄就高遠望。所能望出之處為東南、兼有東北。十三陵則在視野的最偏北向。女牆的高坎下有一條從山下而來的石板古道,是去妙峰山進香的古道之一。站在此高處,沿古道向東北延伸,詩人的思路由此飛向天壽山,跨越了世紀。納蘭納蘭性德寫海淀、玉泉山一帶的水域風光時,往往把它與江南並比。確也如此,這一帶水源充沛,河湖相連,菱荷舟帆、平堤沙岸,或「十里湖光載酒游」,或平堤走馬披春風。總之在寫到這類風光時,一般都是比較清新抒情的,不似前般懷古之作,比較凝重深沉。這里一方面反映他的性格與水域情結相吻合。另一方面,當時文化發達的江南對詞人的影響,使凡與此文化生發環境相一致的情調就就容易在作者的心緒上形成一種內在暗合,調動起他的舒和明朗的創作情緒。納蘭納蘭性德的這類詩詞,受著他閱歷的風光名勝的影響,有感而發,由此及彼,由有限到無限。這是他的一種生活之源,這種生活對他的創作具有提示、陶冶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也是一種生活對他創作的賜予。
【納蘭性德作品集】
太多,詳見http://ke.baidu.com/view/3507.html?wtp=tt
2、古代有沒有一個女的叫納蘭容若,促進滿漢關系的那個,在高考作文上看的,可是查的時候沒有這個人。
是個男的吧
人物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因為犯了太子的忌,改名納蘭性德。滿洲正黃旗人,康熙十五年進士。為武英殿大學士明珠長子。他淡泊名利,善騎射,好讀書,擅長於詞。他的詞全以一個「真」字取勝,寫情真摯濃烈,寫景逼真傳神。
少年性德
性德少聰穎,讀書過目即能成誦,繼承滿人習武傳統,精於騎射。在書法、繪畫、音樂方面均有一定造詣。康熙十五年進士,授三等侍衛,尋晉一等,武官正三品。
性德家人
妻兩廣總督、尚書盧興祖之女盧氏,賜淑人,誥贈一品夫人,婚後三年,妻子亡故,吳江葉元禮親為之撰墓誌銘,繼娶官氏,賜淑人。妾顏氏,後納江南沈宛,著有《選夢詞》「風韻不減夫婿」,亡佚。納蘭性德死時,年僅三十一歲,「文人祚薄,哀動天地」葬於京西皂莢屯。有三子四女。一女嫁與驍將年羹堯。
名人名事
納蘭性德與朱彝尊、陳維崧、顧貞觀、姜宸英、嚴繩孫等漢族名士交遊,從一定程度上為清廷籠絡住一批漢族知識分子。一生著作頗豐:《通志堂集》二十卷、《淥水亭雜識》四卷,《詞林正略》;輯《大易集義粹言》八十卷,《陳氏禮記說補正》三十八卷;編選《近詞初集》、《名家絕句鈔》、《全唐詩選》等書,筆力驚人。 納蘭性德以詞聞名,現存349首,哀感頑艷,有南唐後主遺風,悼亡詞情真意切,痛徹肺腑,令人不忍卒讀,王國維有評:「納蘭性德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朱祖謀雲:"八百年來無此作者" ,潭獻雲"以成容若之貴……,而作詞皆幽艷哀斷,所謂別有懷抱者也",當時盛傳,「家家爭唱飲水詞,納蘭心事幾人知」。《納蘭詞》傳至國外,朝鮮人謂「誰料曉風殘月後,而今重見柳屯田」。
編輯本段人物生平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於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其父是康熙時期權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親覺羅氏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一品誥命夫人。而其家族——納蘭氏,隸屬正黃旗,為清初滿族最顯赫的八大姓之一,即後世所稱的「葉赫那拉氏」。納蘭性德的曾祖父名金台什,為葉赫部貝勒,其妹孟古姐姐,於明萬曆十六年嫁努爾哈赤為妃,生皇子皇太極。其後納蘭家族與皇室的姻戚關系也非常緊密。因而可以說,納蘭性德一出生就被命運安排到了一個天皇貴胄的家庭里,他的一生註定是富貴榮華,繁花著錦的。然而,也許是造化弄人,納蘭性德偏偏是「雖履盛處豐,抑然不自多。於世無所芬華,若戚戚於富貴而以貧賤為可安者。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 納蘭性德因生於臘月,小時稱冬郎,自幼天資聰穎,讀書過目不忘,數歲時即習騎射,17歲入太學讀書,為國子監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其兄內閣學士,禮部侍郎徐乾學。納蘭性德18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19歲 准備參加會試,但因病沒能參加殿試。爾後數年中他更發奮研讀,並拜徐乾學為師。在名師的指導下,他在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1792卷編的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受到皇上的賞識,也為今後發展打下了基礎。他又把熟讀經史過程中的見聞和學友傳述記錄整理成文,用三四年時間,編成四卷集《淥水亭雜識》,其中包含歷史、地理、天文、歷算、佛學、音樂、文學、考證等方面知識。表現出他相當廣博的學識基礎和各方面的意趣愛好。
納蘭風光
納蘭性德22歲時,再次參加進士考試,以優異成績考中二甲第七名。康熙皇帝授他三等侍衛的官職,以後升為二等,再升為一等。作為皇帝身邊的御前侍衛,以英俊威武的武官身份參與風流斯文的詩文之事。隨皇帝南巡北狩,游歷四方,奉命參與重要的戰略偵察,隨皇上唱和詩詞,譯制著述,因稱聖意,多次受到恩賞,是人們羨慕的文武兼備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隨身近臣,前途無量的達官顯貴。 但作為詩文藝術的奇才,他在內心深處厭倦官場庸俗和侍從生活,無心功名利祿。雖「身在高門廣廈,常有山澤魚鳥之思」。他詩文均很出色,尤以詞作傑出,著稱於世。24歲時,他把自己的詞作編選成集,名為《側帽集》,後更名為 《飲水詞》,再後有人將兩部詞集增遺補缺,共342首,編輯一處,名為《納蘭詞》。傳世的《納蘭詞》在當時社會上就享有盛譽,為文人、學士等高度評價, 成為那個時代詞壇的傑出代表。 納蘭性德
在交友上,納蘭性德最突出的特點是其所交「皆一時俊異,於世所稱落落難合者」,這些不肯落俗之人,多為江南漢族布衣文人,如顧貞觀、嚴繩孫、朱彝尊、陳維崧、姜宸英等等。納蘭性德對朋友極為真誠,不僅仗義疏財,而且敬重他們的品格和才華,就象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樣,當時許多的名士才子都圍繞在他身邊,使得其住所淥水亭(現宋慶齡故居內恩波亭)因文人騷客雅聚而著名,客觀上也促進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榮。究其原因,納蘭性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漢族知識分子學到他所傾慕的漢文化知識,而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有著不同於一般滿清貴族紈絝子弟的遠大理想和高尚人格,這就顯然使得他的舉動背離了社會主流,從而成為後世的一個研究焦點。 1674年,納蘭性德二十歲時,娶兩廣總督盧興祖之女為妻,賜淑人。是年盧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孌,性本端莊」。成婚後,二人夫妻恩愛,感情篤深,新婚美滿生活激發他的詩詞創作。但是僅三年,盧氏因難產而亡,這給納蘭性德造成極大痛苦,從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擊使他在以後的悼亡詩詞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盡相思之情和悵然若失的懷念心緒。納蘭性德後又續娶官氏,並有側室顏氏。值得一提的是,納蘭性德三十歲時,在好友顧貞觀的幫助下,納江南才女沈宛。沈宛,字御蟬,浙江烏程人,著有《選夢詞》。集中悼亡之作「豐神不減夫婿」。可惜他們的愛情因納蘭性德的家庭原因以悲劇告終,沈宛回歸江南。納蘭性德作為一代風流才子,他的愛情生活因而被後人津津樂道,也有捕風捉影的各種市井流言,最為盛傳的是表妹入宮一事,但終不可考。
詩人性格
納蘭性德
詩人落拓無羈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脫俗的秉賦,加之才華出眾,功名輕取的瀟灑,與他出身豪門,鍾鳴鼎食,入值宮禁,金階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構成一種常人難以體察的矛盾感受和無形的心理壓抑。加之愛妻早亡,後續難圓舊時夢,以及文學摯友的聚散,使他無法擺脫內心深處的困惑與悲觀。對職業的厭倦,對富貴的輕看,對仕途的不屑,使他對凡能輕取的身外之物無心一顧,但對求之卻不能長久的愛情,對心與境合的自然合諧狀態,他卻流連嚮往。他於康熙二十四年暮春,抱病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嘆,然後便一病不起,七日後於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 納蘭性德雖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卻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詞人之一。在當時詞壇中興的局面下,他與陽羨派代表陳維崧、浙西派掌門朱彝尊鼎足而立,並稱「清詞三大家」。然而與之區別的,納蘭性德是入關不久的滿族顯貴,能夠對漢族文化掌握並運用得如此精深,是不得不令人大為稱奇的。 納蘭性德詞作現存348首(一說342首),內容涉及愛情友誼、邊塞江南、詠物詠史及雜感等方面。盡管以作者的身份經歷,他的詞作數量不多,眼界也並不算開闊,但是由於詩緣情而旖旎,而納蘭性德是極為性真的人,因而他的詞作盡出佳品,倍受當時及後世好評。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就給其極高贊揚:「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而況周頤也在《蕙風詞話》中譽其為「國初第一詞手」。 納蘭性德24歲將自己的詞作結集為《側帽》後更名為《飲水》,後人多稱納蘭詞。縱觀納蘭性德詞風,清新雋秀、哀感頑艷,頗近南唐後主。而他本人也十分欣賞李煜,他曾說:「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貴重,李後主兼而有其美,更饒煙水迷離之致。」此外,他的詞也受《花間集》和晏幾道的影響。
編輯本段作品賞析
納蘭容若著有《通志堂文集》二十卷,但大的的成就是在詞上。他的詞清新婉麗,獨具真情銳感,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後產生過「家家爭唱」的轟動效應。在他身後,納蘭被譽為「滿清第一詞人」、「第一學人」,清 納蘭性德
家詞話和學者均對他評價甚高,王國維贊曰「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北宋以來,一人而已。」 到了民國時候,納蘭還是很出名的才子早逝的典例。有此為證:張恨水先生的《春明外史》中寫到一位才子,死於三十歲的壯年,其友慟道:『看到平日寫的詞,我就料他跟那納蘭容若一樣,不能永年的……「 在改革開放之前的一段時期里,研究界只關注社會性而忽略藝術性,認為納蘭容若的詞,或寫愛情或寫友情,根本沒有哪一首批評上層建築,也沒有哪一首關心勞苦大眾,就連他那些描寫邊塞風光的詞,也因籠罩著思鄉懷人之愁郁,套不上「歌頌祖國大好河山」的套子。 所以,當代每個選本在評論納蘭詞時都要說些「內容單薄狹窄」、「思想境界不高」之類的話;在當代人編的書里,納蘭與納蘭詞成了文學史的花邊,成了可有可無的一抹閑筆。 這樣的觀點,在改革開放之後被重新審視,納蘭詞的藝術性得到廣泛的認可與重視。尤其自1985年值納蘭性德逝世三百周年紀念之際,承德納蘭性德研究會成立,把納蘭研究推向一個高潮。1997年8月由台灣歷史文學學會和承德納蘭性德研究會共同發起組織的「海峽兩岸少數民族文學研討會」在承德舉行,納蘭性德研究是此次會議的重要議題,交流了一批有較高質量的學術論文,納蘭的家世、生平、思想及創作等得到日益全面而精深的研究。 而對於普通大眾,納蘭性德與納蘭詞更得到了人們廣泛的認可與喜愛,甚至有人概括為「社會現象」之說。
物性觀照
納蘭性德
在納蘭性德的詩詞中,寫景狀物關於水、荷尤其多。首先其別業就名為「淥水亭」。無論目前關於淥水亭所在地點的爭議怎樣,無論它是在京城內什剎海畔,還是在西郊玉泉山下,亦或在其封地皂甲屯玉河之浜,都沒能離開一個水字。是一處傍水的建築,或是有水的園囿。對於水,納蘭性德是情有獨鍾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把水認作有生命的物質,認為是有德的。並用水之德比君子之德。滋潤萬物,以柔克剛,川流不息,從物質性理的角度賦與其哲學的內涵。這一點被納蘭性德這位詞人尤為看重。 明代定都北京後,許多達官貴人紛紛在城內外營造私人花園。如城內的英國公花園、西郊皇親李偉的清華園和漕郎米萬鍾的勺園,都是極負盛名的。到了清朝,特別是王室在西郊大興園林土木,自暢春園始,到圓明園之鼎盛,三山五園,幾成中國古代造園史上的頂峰。為了仿效,為了方便朝班,更是為了享受,王公大臣也在西郊購地,建起自己的園墅別業。明珠就在暢春園咫尺之處,興建「自怡園」。取海淀、西山一帶的山水之勝,構架了景似江南的私家花園。而納蘭性德把屬於自己的別業命名為「淥水亭」,一是因為有水,更是因為慕水之德以自比。並把自己的著作也題為《淥水亭雜識》。詞人取流水清澈、澹泊、涵遠之意,以水為友、以水為伴,在此療養,休閑,作詩填詞,研讀經史,著書立說,並邀客燕集,雅會詩書——一個的道的文化沙龍。就在他辭世之時,也沒離開他的淥水亭。與之相比,同在水泉豐沛的海淀,武夫僧格林沁卻造旱園,在園中起山神廟。權宦李蓮英於海淀鎮鬧市中置產業三處,方便起居卻無水趣。宗室商人薩利建宅通衢,招搖有餘,風雅稍遜。試想,如果這位偉大的以水為性,借水寄情的詞人沒有了水,他的情感激發和創作靈感的迸出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幾近乾涸。如果以山為題、以山為懷,那他的藝術也定是另種風度了。 納蘭性德的詩詞中,對荷花的吟詠,描述很多。以荷花來比興納蘭公子的高潔品格,是再恰當不過的。出污泥而不染是文人雅士們崇尚的境界。它起始於佛教的有關教義,把荷花作為超凡脫俗的象徵。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把梅、竹、蘭、菊「四君子」和松柏、荷花等人格化,賦予人的性格、情感、志趣,使其具有了特定的文化內涵和哲學意蘊。鄭板橋的竹、金農的梅、曹雪芹的石,都成了寄託文人心態、情感的文化圖騰。而納蘭性德卻認定了荷花。他的號為楞伽山人,有禪緣者,看重荷花,更在情理之中。納蘭性德所居,所樂之處均有水存在,水中的荷花更陶冶詩人的性情。瓮山泊畔有芙蓉十里,玉泉山下有芙蓉殿,淥水亭邊碧水菱荷,皂甲屯明珠花園西花園遺址仍殘留水沼,出土蓮花紋漢白玉欄板……這無不說明它與納蘭性德的生活、創作有著密切的關聯,它與詞人的精神始終同在。 中國歷代文人追求對物質性理的認識,並把它與人生觀、世界觀等哲學概念聯系起來,指導生活、事業、並把它藝術化。在哲學的理性與藝術的熱情的交匯點上有所生發。納蘭性德也不例外,他以詩詞的形式,以傑出的藝術互為觀照著他的哲學理念。
風物起興
納蘭性德的詩詞中,有不少是因扈駕游歷北京西山一帶風景名勝時寫作的。這些地方至今幾乎都有跡可尋,有史可稽。這些因名勝古跡生發的感慨和情致出之有處。通過對所寫地方進行體察,能夠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認識納蘭性德此類詩詞創作的起因和他豐富的文史知識,以及對客觀事物形象准確的感受。納蘭性德曾隨康熙幸游「八大處」寶珠洞。他扈從玄燁憑高遠望,寫下《望海潮·寶珠洞》「漠陵風雨、寒煙衰草,江山滿目興亡。白日空山,夜深清唄,算來別是凄涼。往事最堪傷,想銅駱巷陌,金谷風光。幾處離宮,至今童子牧牛羊。荒沙一片茫茫,有桑乾一線,雪冷雕翔。一道炊煙,三分夢雨,忍看林表斜陽。歸雁兩三行,見亂雲低水,鐵騎荒岡。僧飯黃昏,松門涼月拂衣裳。」站在平坡山巔寶珠洞眺遠亭上,宜南向、東向眺望。南望,永定河一線漂渺如帶似紗由它千萬年泛濫沖刷形成的西山洪積扇,不但形成北京平原,在北京古地理上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而且至今在其兩岸仍可見大片荒沙,累累土崗。山下不遠是八寶山、老山、田村山、石景山,兩千年前的漢墓早以少為人知,山腳下元代翠微公主的陵墓湮沒無尋,明代貴戚葬地已被清朝王公墳塋逐漸取代。東南望,遼金殘毀的城垣尤在,元大都址上的明清北京城紫氣東來。遼宋於會城門北、紫竹院一帶進行了「高梁河會戰」遼軍鐵騎的馳援,使宋軍大崩潰。金兵攻陷遼幽州城,在其上建中都城。元人將金中都付之一炬後,東移城廓建大都城。歷史變遷,王朝更迭,都邑興廢,引發了納蘭性德的無限感慨。納蘭性德從駕到西山黑龍潭,寫下《憶秦娥·龍潭口》「山重疊,懸崖一線天疑裂。天疑裂、斷碑題字,古苔橫嚙。風聲雷動鳴金鐵,陰森潭底蛟龍窟。蛟龍窟,興亡滿眼,舊時明月。」黑龍潭位於畫眉山北,在山嘴處東北石崖下。這里石色青黑,樹木蕭森,蔭濃苔滑。泉水従深潭底冒出,
編輯本段詩詞名句
一
休為西風瘦,痛飲頻搔首。 舊歡如在夢魂中,自然腸欲斷,何必更秋風。 莫恨流年似水,恨消殘蝶粉。 閑愁總付醉來眠,只恐醒時依舊到樽前。 不如前事不思量,且枕紅蕤欹側看斜陽。 人間所事堪惆悵,莫向橫塘問舊游。 當時領略,而今斷送,總負多情。 我是人間惆悵客,知君何事淚縱橫。斷腸聲里憶平生。 我是人間惆悵客
粉香看又別,空剩當時月。月也異當時,凄清照鬢絲。 靜數秋天,又誤心期到下弦。
二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一生一代一雙人,爭教兩處銷魂。 相思相望不相親,天為誰春? 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訣別
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
3、廣西賀州羅姓族譜
46世洪德公珠系(九妻十八子)諱用格,字必元,行任郎, 尚崇公次子。生宋嘉定乙亥(公元1215年)五月初十日午時景定壬戌科擢進士第,仕咸寧縣令,升撫州太守,清正廉明。47世大三公:字君蘭,居福建寧化,在南宋末年,因避戰亂,遷居福建汀州上杭縣勝運里,生二子:安公、寧公。48世寧公:字伯鏞, 大三次子。於明洪武年間與兄安由福建上杭縣勝運里移居廣東長樂縣七都榕樹前居焉。妣趙氏,夫婦生歿塟失考
子二 承宗 承祖承祖公後裔珠系58世煥元、三元、達元三兄弟遷廣西賀州桂嶺三水口立籍。長元、智元公在遷桂嶺東坪籍。49世承宗公:號法通 寧公長子,行千三郎。與弟承擔移居嘉應州長樂縣七株榕樹前,後又移居鍋口古洞尾凹背茜坑。歿塟於本地寒虎咬尾形,坐南向北。與張氏,塟共龍沖天鳳形,坐西向東 。子一 萬貴。另譜:遷居興寧刁坊黎嶺下,生三子; 季通、千四郎(弘公)、 念三郎。長子季通仍留居刁坊黎嶺下,二子千四郎遷居葉塘青榕樹下;三子念三郎遷居南鼓子石。念三郎長子千一郎,千一郎生七子,二子文瑛遷居英德。文瑛生一子:欽;欽公生三子;其二子仕祿,仕祿生一子:介;介公字景惠,自英德故居遷翁源長安鄉馬洞村;介公生四子,其二子蘭、三子首、四子芸,兄弟三人俱遷居樂昌九峰油草塘。50世萬貴公:行萬一郎,承宗公子。生於明洪武丙寅(公元1386年)。居棉洋約李洞社梁公嶺。卒葬於本約羅經壩對面山腳吊狗社右邊鉗口穴,寅山申向。配賴氏 十一娘 。子三 仕安 仕保 仕得51世仕得公:行念三郎, 萬貴三子。配葉氏五娘,夫婦生歿失考,合塟雷子坑牛窩崗猛虎抬頭子三 瑾 瑄 珪52世瑄公:行百三郎; 仕得公次子。生於明正統元年丙辰(公元1436年)。卒於正德辛未年九月初一丑時,享壽七十六歲,葬羅公嶺屋場後左,土名糞箕窩,天鳳形,坐東向西 配陳氏四娘,歿葬松樹角瓜園里,猛虎下山形,坐東向子七 綠 廣 清 緯 厚 綱 紀53世清公:行千三郎,瑄公三子。生於明天順戊寅(公元1458年)八月十六日亥時。歿於正德丙子年十一月十四未時。康熙乙丑歲十二月二十未時復葬於荒埔里蟶地形,艮山坤向配呂氏,副配盧氏,二妣合葬大都砂田裡竹頭塘。子六 日龍 日鼎 日玉 日鸞 日鳳(均呂氏出)日衍(盧氏出)日鼎公後裔珠系63世叔章公遷往台灣新竹縣關西新埔始祖;58世師堯、師爵後裔居鍾山縣英家大同龍福立籍。日鳳公後裔珠系61世延鳳兄弟;62世顯達遷昭平縣九龍、馬江、白石村、金牛坪、木格、大木、賀州蓮塘大拱橋、北陀、富羅、黃姚等地居住。大約有一萬多人。54世日衍公:行萬九郎, 清公六子。生於明弘治庚申(公元1500年)十月初一日,居長樂縣伏溪都伏一圖。卒於萬曆辛卯年正月初五子時,葬伏溪半田羅經壩塘上,亥山巳向配劉氏,生於弘治甲子年六月十一申時。卒於萬國庚辰年九月二十九日辰時,葬李洞社蝦公塘小塘面,坐東向西。子三 尚威 尚儀 尚權尚儀配張氏,生二子:萬章、萬奇。
尚權後裔珠系62世遴山公道光24年由廣東鍋口村遷廣西賀州公會新新村;63世賜發、清發、新發三兄弟道光4年遷廣西賀州公會鎮新新村;生發遷黃金龍眼;63世昌發、永發兩人遷廣東下府新寧縣深井圩;55世尚威 公 日 衍公長子。生於嘉靖辛卯(公元1531年)七月初九午時。卒於萬曆丙申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午時。葬於甲塘。配陳氏妙英,生於嘉靖辛卯十一月十三寅時。卒於萬甲午年時,葬清塘山下崩洪馬跡,庚山甲向兼酉分金子五 萬袞 萬裘 萬裳 萬戾 萬彩56世萬裳公 尚威公三子。生於明嘉請甲寅(公元1554年)八月初三寅時。卒於萬國癸卯年正月十二未時,葬橫崗排里嶺埔。配陳氏,生於嘉靖乙卯年八月初六亥時。卒於嘉靖乙丑五月十九戍時;副配刁氏,歿葬橫崗朱盆嶺角 子五 文寶 文金 文玉 文圭 文璧文圭公後裔珠系63世公俊元公、俊康公遷賀州公會清泉村,現有500多人丁。57世文玉 萬裳 三子,號鬱南。生於明萬丙戊(公元1586年)十月十七戊時。卒於清順治丙申又五月初九寅時,葬岩前窩尾辛山乙向。配楊氏,生於萬曆戍子年二月初十午時,卒於清康熙乙巳年六月初六未時 子五 聯翠 聯茂 聯升 聯發 聯雲58世聯茂 文玉 公次子,字時和,號東山。配廖氏聯荗公,葬於在廣西昭平大平鄉羅屋背土名水源沖。葬銀牌,是紀念聯荗公上廣西昭平大平鄉白泥寨買田土。後返回廣東,卒於廣東,沒能遷上來。現每年農歷八月十六為掃墓日。現後代有700多人。 子四 楊 秀 燔 裴(達史)達史公:遷往台灣59世楊公 字標史,聯茂長子。妣宋氏 子五 高英 洪英 淑英 偉英 大英60世大英 楊公五子。歿塟何婆崗黃竹峰袞龍黃龍入穴形,申山。妣何氏;副妣鄒氏,歿塟嶂背牛角隆坐東向西。英公系康熙戊子乙丑年間在梁公嶺移居橫崗居住橫崗上寨後立大埔樓屋場。子五 雲程、雲蘭 雲輝 雲鳳 雲茂61世雲輝 大英三子,妣謝氏。生於康熙五十八年庚子歲十月初十午時,卒於嘉慶十二年丁卯歲二月二十日申時。享年88歲。葬於七輋徑頂龍舡肚貴入嶂耒龍丑山未向於嘉慶十七年壬申年二月初十日丑時安葬。謝氏生於康熙五十六年戊戍年六月初七日未時卒於嘉慶十二年丙寅年四月初五日酉時享年89歲。葬於赤筶楊梅坪大道人形辛山乙向坐西向東。輝公生於長樂梁公嶺石下寨年方七歲父母攜帶橫崗居住至兄弟各買排厘屋場右邊一片後建立下鋪仔萬興樓。雲程、雲茂兩房在排厘居住。雲蘭、雲鳳在萬興樓居住,雲輝分在大鋪厘居住。生五子:登興(登發)、登鳳、 登龍、登閣、登興|、登龍、登閣、登榜四兄弟從廣東長樂揭陽橫崗,遷到廣西昭平大平鄉白泥寨,再遷往各地:登興(登發)|:遷往廣西賀州平桂區公會鎮新新村領下。現有一百三十多人丁。 登榜,遷廣西賀縣蓮塘岌沖開基 現有一百多人丁登龍:遷廣西賀縣公會鎮大姚觀音坐蓮 現在三百六十多人丁登閣:遷廣西昭平縣大平鄉水源沖 現有二百多人丁62世登龍、雲輝三子,配陳馮兩氏,生於乾隆甲戍年七月初九戍時,卒於道光十五年乙未年十二月十六日子時;享年82歲。陳祖妣氏生於乾隆丁丑年十二月初二日酉時,卒年道光十九年已亥年九月初四日申時享年84歲。葬於大姚村大田石板河,獅子頭形,坐西向東。陳馮兩氏葬於大姚水庫面,榕樹坪路面上坐東向西。原居廣東長樂縣揭陽橫崗大鋪裹,後遷廣西昭平白泥寨(大平鄉)其後再遷到廣西賀州平桂區公會鎮觀音坐蓮始祖。現有三百多人丁,分布於大姚觀音坐蓮,解元村沖口、馬路排。生四子 應謹、應開、應合、應酉63世應謹公妣李氏生四子 應謹公葬於民國九年,觀音坐蓮竹頭坪與李氏祖妣共龍各穴。
學元 學連 學田 學順 (學元公早故與李氏附葬 ,學順公過繼)
64世學田公妣鄒梁兩氏生二子 學田公1961年4月28日葬於公會鎮大姚村馬頭山頂西面下約200米。坐東向西。鄒梁兩氏葬於解元村白石牙左邊平邊約200米,坐北向南
仁明 仁通
65世仁明公白氏生一子 葬於公會解元村背田螺山。坐東向西。
義財
66世義財公吳氏生兩子 葬於解元村上馬寨金雞進籠上約50米。坐北向南。妣吳氏葬於公會東沖頂坐西北向東南。
禮進 禮九 (禮進楊氏生一子,智鏡鄒氏生信楚,信准)信楚謝氏生二子積邊、武生、信准公葉氏
67世禮九公謝莫兩氏生四子
智深 智鉅 智紹 智南
九公生於民國元年1911十二月十四日丑時卒於1988年8月23日享年76歲。1992年7月10日安葬於解元村頂,坐東南向西北。前面是田螺山為案,莫氏生於1915年4月15日卒於1994年9月7日晚上9點享壽年79歲。2006年5月初三莫氏安葬於廣西昭平白泥寨(大平鄉)水源沖羅屋背聯茂公墓左邊. 68世
智深公彭氏生三子三女:信恭信錄,信錫,秋花;燕林,碧玉
智鉅公李氏生四子一女:信柱、信粟、信春、信棟、秋姜
智紹公蕭氏生二子二女:信疆、信密、秋心、淑珍、秋香
智南公鄒氏生二子二女:信東、信仰、金玲、菲莉 69世
信恭吳氏生三子一女 女小娜、積道、 積穎、積部,
信錄公葉氏 積燦 、積恆
信錫公現有一女 雅慧。
信柱公胡氏生二女一子 雨夫; 女婷、旋
信粟公生一子一女 積松、藍妹
信春公彭氏生兩子 宏圖 、積錢
信疆公生一子 積昊
68世智南鄒氏生二子南公生於農歷1954年11月16日;鄒氏生於1954年10月20日。
信東 信仰
信東公吳氏
信仰公黃氏現有一女 羅檸
4、我的頭發本來就不是很多,可是最近經常脫發,很煩人,請各位介紹一種有效的生發的產品來,謝謝。
我也是最近有些來脫發,但是源我用過霸王和夏士蓮防脫的一點用都沒有。
不過我建議下你,先試試海飛絲的絲源復活。脫發等問題都是不健康的頭皮引起的,先用乃個做好最基本的護理,然後可以去嘗試一些強韌發根的發膜等。
同時也要配合食療,維生素A對於維持上皮組織的正常功能和結構的完善,促進頭發生長發育起著重要作用。常食用豐富的維生素A食物如胡蘿卜、菠菜、小油菜、韭菜、芹菜、莧菜、杏等,維生素B6對於調節脂質的代謝、抗皮脂、刺激毛發再生均有一定的功能。含有豐富維生素B6的食物有馬鈴薯、蠶豆、青魚、橘子、芝麻等。多食蛋白質高、維生素含量豐富的食物,如奶類、蛋類、瘦肉、魚、豆製品、海產類、新鮮的蔬菜、水果等。
我就是這么做的。不能說不掉發了,但是確實是比以前少得多得多了。
堅持著,應該是有效果的。
5、關於納蘭性德?
最近正在看一本關於他的書,可以推薦給你,書名叫《納蘭性德全傳》很版全面。
納蘭權性德原名叫納蘭成德,為避皇太子之諱改名為性德,生於順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酉時三刻,字容若,小名冬郎,滿洲正黃旗人,母親覺羅氏,父親納蘭明珠,是清初一代詞宗,滿族風流才子納蘭性德六歲時聰明過人,會背詩,寫詩,康熙十四年進士並得到賞識,娶盧尚書之女為妻,五年後,盧紫薇去世,又娶其陪嫁丫鬟秋萍為妻,康熙24年,5月30日年僅31歲的納蘭性德去世。留有三子四女
他還與他的表妹舒穆祿雪梅,有過一段戀情,不過因為封建的禮數,最終,他的表妹被他的母親騙進宮,並吞金自殺了。
他的詩用詞非常好,讓人覺得很浪漫,尤其是寫給他表妹的詩更浪漫!
6、納蘭性德詳細資料
納蘭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滿清第一回詞人。二十二歲中進士,選答授三等侍衛,後授一等侍衛,文武雙全,與康熙私交甚好。一次陪同康熙游山海關,得風寒,後惡化,不治而終,那年三十一歲!
《清史》中只說他娶兩廣總督尚書盧興祖之女盧氏,賜淑人,後誥贈一品夫人,成婚三年後妻子亡故。後繼娶官氏,賜淑人。其妾顏氏,後納沈宛,江南才女,著有《選夢詞》。對於沈婉兒只在野史中提到,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中也曾提到,其餘估計是電視劇中的杜撰。
7、什麼食物防止脫發,生發養發,羅氏生發是真的
其實大部分食療養發的方法,都只能起到輔助的作用,斑禿脫發的話,可以試試生薑擦頭皮專,我之前是斑禿,後屬來擦著長頭發了,也可能是減小了壓力讓脫發逐漸緩解了,如果是脂溢性脫發,不能用生薑,可以參考一下:養發護發相關知識
8、羅氏洪德公玄孫承宗公世系
福建寧化石壁是世界客家羅氏的總祖地,石壁羅氏開基祖景新公(珠系33世)第十四世孫洪德公(珠系46世),娶九妻生十八子,後裔播遷全國,遠徙海外,其分支已不可完全枚舉。在四川、重慶的客家羅氏中,亦有不少支派世傳為洪德公九妻十八子之裔。特據相關資料,專以為文,以為尋宗線索。鑒於各地譜記不一,取捨請自勘定。
一、洪德公上源世系(景新公至洪德公)
珠系卅三世
寧化石壁羅氏開基祖景新公,字文新,號大慶,為儀貞公長子。生於唐中和辛丑(公元881年)九月十七日午時。隨父避黃巢之亂,由西山徙虔州(寧都)太平鄉鴉鵲林,後遷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洞葛藤村紫源里居焉。卒於後周廣順癸丑(公元953年),壽六十三。葬鴉鵲林。配鄔氏,生於咸通癸巳年,歿葬興教里曹隆坊林園前。後遷葬石壁洞仙人提壺形,酉山卯向。子七:仕倫、仕偉、仕俊、仕傑、仕傳、仕仁、仕儀。
卅四世
仕倫,名強修,字對山,行第一,景新公長子。生於唐乾寧丙辰(公元896年)十月初六日丑時。仕至宣教郎,宋舉孝廉。曾居吉水縣巷口,為起居始祖。宋開寶乙亥年歿,壽七十歲。葬寧化縣石壁村二十四都東山下麻油坑,王母點兵形,丑山未向。配吳氏,寧都大布人女,葬黃沙羅潭;繼配呂氏,葬寧化縣石壁村二十四都曹頓麻油坑。子三:元傑、元升、元捷。
卅五世
元傑,諱振,字養晦,名先政,行二九郎,仕倫公長子。生於後晉高祖天福丙申(公元936年)十二月二十日戌時。宋初擢進士第。歷翰林學士。仕江南揚州刺史,調任虔州太守,即今贛州會。當其貨書入廣,偶遭厄,海涯不通。後欲還鄉,蒙傅平章相公吩咐灣太守馬公送回,辭官不仕。於雍熙甲申年八月葉瓊還家。因鹽鐵史儀貞公所遺世系,主修家譜,督侄立行纂修並集歐陽修、劉敞二先生作序。公嘗在永平、襄陽、長沙、豫章西山、山東、浙江等處訪問宗族,立明世譜以垂後世。卒於宋至和乙未(公元1055年)十一月十五日未時,壽一百二十歲。葬寧化縣十二都黃土板宮前,鵝形,午山子向。配陳氏,封夫人,葬楊源社,人形,乙山辛向。繼配楊氏,封夫人,葬本村宮前夫墓側;三配李氏,葬楊源社陳氏墓側。子六:子遵(楊出)、子遺(陳出)、子違、子建、子遠、子達(皆李出)。
卅六世
子建,字鼎,行六郎,元傑公四子。生於宋乾德丙寅(公元966年)二月十三日酉時。擢進士第世襲承事郎,官至禮部尚書。卒於景佑丁丑年,壽七十二歲。卒葬寧化縣石壁村高坑,幡花龍形,丑山未向。配殷氏,繼配鄧氏,續配陳氏,三妣同葬石壁村廣昌牛角灣,走馬攀鞍形,午山子向。子二:仲太、伸太。
卅七世
仲太,諱迪,行五郎,子建公長子。生於宋淳化庚寅(公元990年)九月十二日巳時。例授承事郎。卒於宋仁宗皇佑己丑年,壽六十一歲。葬上冷田,蟹形,丁山癸向。配王氏,葬夫墓。子二:謀、謨。
卅八世
謀囗,字權周,行少七郎,仲太公長子。生於宋真宗祥符丙辰(公元1016年)三月二十五日巳時。卒於大觀己丑年,壽九十四歲。例授承事郎。葬本里白竹山,海螺形,甲山庚向。配黃氏,葬夫墓。子二:俊、傑。
卅九世
俊囗,字希賢,號秉仁,謀公長子。生於康定元年庚辰(公元1040年)。例授承事部郎,大學士。卒葬天師逕,東南向。配陳氏,合葬興都里白坑,象形,山巽向。繼配劉氏葬夫墓。子二:仲權、仲柄。
四十世
仲權,字淵,號澹湖,俊公長子。生於宋仁宗嘉祐壬寅(公元1062年)十月二十三日子時。仕至山西參軍。偶遭時厄,致仕還鄉。結廬對泉,潛心力學,不求仕進。士林重其名節,一時學者多師之,稱澹湖先生。卒於南宋高宗紹興乙丑年,壽八十四。葬於金壩上水,游魚形,巽山乾向兼巳亥。配賴氏,合葬夫墓,巽山乾向。繼配李氏,葬十四都蝦塘。載配黃氏,葬於黃金壩。子三:安慶、樂慶、榮慶。
四十一世
榮慶,字恭,仲權公三子。生於宋元祐己巳(公元1089年)十月廿七日酉時。為人寬洪厚重。八十高齡祝壽時,朝廷賜匾,授耆民修職郎。歿於南宋孝宗淳熙乙未年,享壽八十七歲。妣謝氏,合葬本都岳源高岡,丁山癸癸向。子四:思珩、思純、思傳、思廣。
四十二世
思珩,字真,榮慶公長子。生於南宋高宗紹興四年甲寅(公元1134年)二月二十一日巳時。仕至吏部員外郎,轉御史中丞。歿於南宋中宗嘉定辛巳年,壽八十八。葬上頂源羅家園,旗形,巳山亥向。配龔氏。葬上頂源黃家坪。繼配劉氏,葬黃家壠,南向。子三:奉先、奉初、奉生。
四十三世
奉初,字盛賢,號仲,思珩公次子。生於宋高宗紹興二十八年戊寅(公元1158年)三月二十日寅時。任行台倉部郎中,仕至御史中丞。配張氏,合葬羅家園。繼配曾氏,葬夫墓。再配湯氏。子五:昌齡、延齡、元齡、宏齡、享齡。
四十四世
昌齡,諱文,字應朝,號鶴山,奉初公長子。生於宋淳熙甲午(公元1174年)九月十五日巳時。配曾氏,合葬羅屋背。繼配歐氏,合葬夫墓。載配李氏。子三:尚古、尚崇、尚立。
四十五世
尚崇,諱史,又名崇古,字實高,昌齡公次子。生於南宋寧宗慶元丁巳(公元1197年)七月二十四日酉時。配謝氏,合葬羅屋背父墓傍。子三:洪源、洪德、洪敬。
四十六世
洪德公,諱用格,字必元,行五郎,尚崇公次子。生於南宋寧宗嘉定八年乙亥(公元1215年)五月初十日午時。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壬戌科擢進士。仕湖北咸陽縣令,升撫州太守、桂林太守,累官至朝善大夫。為官清正廉明,百姓謳歌雲:「細閱後裔派系長,簪纓綿亘世流芳;孝子忠臣昭冊史,才人學士著朝堂。章台樹歷風霜古,桂籍名增日月光;試問根源何處是?豫章溝起姓無雙。」以直言忤旨,退休林下。歿於元武宗至大乙酉年,享壽九十有五。葬寧化縣城東重岡巔,大坐人形,乙山辛向。配九妻,生十八子,悉皆顯達。
二、洪德公九妻十八子
●一妣,錢氏,歿葬石壁村。生女一:鶯,號小乙娘。
●二妣,程氏,生子一:大一。
◎大一公,字君崇,洪德公長子。生於宋紹定壬辰(公元1232年)五月十八日酉時。考取明經進士。配曹氏,諱大娘,生於宋端平乙未年三月二十九日未時。因避蔡九五之亂,自寧化石壁故居遷入廣東大埔湖寮。考妣合葬大埔縣高橋杭,丑山未向。繼配梅氏,生於宋端平乙未年,歿葬夫墓處。生子三:次一郎、次二郎、次三郎(乾元)。裔居大埔、豐順、興寧、梅縣、河源、惠州、英德、清遠、陽山等縣。
●三妣,古氏,生二子:大三、仲五。
◎大三公,派名君蘭,洪德公三子。生於宋淳佑丁未(公元1247年)。元朝郡庠生。居福建寧化,南宋末,因避戰亂,遷居福建汀州上杭縣勝運里。配邱氏,生歿葬失考。生二子:安公、寧公。長子安公,仍留居祖地,寧公於明洪武年間遷居廣東長樂(今五華縣)七都榕樹下,後裔分支興寧縣刁坊黎嶺、葉塘雷公嶺、石陂、葉池等地。
◎仲五公,洪德公十三子,未詳。
●四妣,董氏,生三子:孟二、小六、仲八。
◎孟二公,洪德公十一子。生三子:華敬、華信、華時。八世裔孫法忠,由閩遷粵大埔縣黃貢壩。
◎小六公,又稱伯六公,諱旋行,號梅溪,洪德公十五子。生於南宋末期,元朝歲進士。由福建汀州連城縣瓜田裡,赴任廣東潮州府通判(相當於今專區檢察長),解組後因世亂乃與弟伯七遷居梅縣梅溪都下寨。卒葬興寧縣佛子嶺。配吳氏,葬佛子嶺亂墓岡。
◎仲八公,洪德公十七子,未詳。
●五妣,鄭氏,生三子:大二、大七、小三。
◎大二公,字傑,諱彥豪,行十三郎,洪德公次子。配李氏,考妣生歿葬失考。子二:仲二郎、仲八郎。
◎大七公,洪德公七子。配蔣氏,生子四:仲一郎、仲四郎、仲十郎、仲十二郎。三子仲十郎居廣東興寧。
◎小三公,諱福清,洪德公十二子。生於宋寶佑乙卯(公元1255年)。元歲貢進士,仕至宣教學錄。卒葬興寧縣東門外黃嶺上。原配未育,立九一郎為嗣。繼配劉氏,鄉科劉貴元公女,生於宋開慶己未年,卒葬黃嶺,東向。生一子:九二郎字孟通,被奉為興寧洋塘圍開基祖。孟通生二子:聰、惠(庠生、無嗣)。裔孫居住興寧縣新陂鎮、壢陂鎮、永和鎮、葉塘鎮、龍田鎮等處,至今已歷二十三世,丁口繁盛。
●六妣,饒氏,歿葬南山。生一子:大四。
◎大四公,洪德公四子,生歿配失考。生三子:谷泰、谷富、谷安。谷泰公遷居五華縣伏一都玉茶鄉,至其五十四世祖,永海公之妻戴太,帶孫伯瓊公遷陸河歐田珠嶺開基,在珠嶺建有祖祠安奉,大四公之孫法游公,作開基始祖,至六十六世止,各房共建有祠二十二座。
●七妣,白氏,生子二:大六、大十。
◎大六公,字君瑞,行四十三郎,洪德公六子。生於南宋理宗紹定六年(1233),原居福建寧化石壁村,南宋理宗嘉熙年間舉於鄉,授官廣東大埔縣學正。任滿解組時,因戰亂梗阻,遂定居大埔楓朗。卒於元順帝至元壬午年,享壽九十一歲。葬大埔楓朗坎下羅浮里,蛇形,丁山癸向。原配王氏,名六娘,卒葬夫墓所,庚山甲向。繼配龔氏,再配張氏葬夫墓山。祭期:春二月十八日,秋八月十五日。生子:循規、循矩、循簡。長子循規,生一子有富,由大埔遷居廣東五華縣潭下百安,為開基始祖。二子循矩,生於南宋理宗寶佑三年(1255),遷居廣東興寧縣鄭崗、矮崗、羅崗等處,為興寧縣肇基始祖。三子循簡,遷居廣東興寧縣徑心油坑、菜畲、三楓樹、竹絲湖等地,為遷興寧開基祖。
◎大十公,字君琳,洪德公十子。配楊氏,考妣生歿葬失考。生子一:帝旺,字德元,為上猶開基始祖。帝旺生子一:千二郎。
●八妣,蔣氏,生子四:大八、伯四、伯七、小九。
◎大八公,字君環,洪德公八子。配彭氏,考妣生歿葬失考。生子四:孔吾、奎吾、明吾、亮吾。次子奎吾配鍾氏,生子二:賓所、禮所。長子賓所字瑞生,配梅氏,生子一:星秀。星秀配雷氏,生子一:維藩。余未詳。
◎伯四公,諱元佑,洪德公十四子。生於宋寶佑丙辰(公元1256年)七月十九日申時,由福建石壁村遷居上杭縣蠟石下,卒葬本村峒尾蝦公背,龍形,清朝乾隆元年五月初六日重修,寅山艮向。配陳氏,名四娘,生歿失考,葬翁源縣周坡藤山,癸山丁向。生三子:千一、千二、千三。長子千一,名志用,生四子:宗智、宗達、宗榮、宗華;始由上杭遷居廣東翁源周陂騰山。次子千二,名志聰,於明初洪武三年(1370)由上杭遷居廣東新豐縣大席石下。其三子千三,名志惠,由上杭遷居廣東連平縣忠信鎮石砌塘。
◎伯七公,字君垂,洪德公十六子。以文學聞鄉里,元朝至元甲申科鄉試舉入,歷官奉直大夫,癸巳年任廣東潮州府同知。解組回鄉,道出興寧,見山川秀麗,乃卜南門社地址落業開基,為本派始祖。與同母弟小九公望衡而居,情好愈篤,友恭之化,埀裕後昆。配徐氏,封宜人,生歿失考,合葬興寧東門外黃嶺上張克贊公園內,仰天海螺形,壬山丙向。生三子:均美、均綬、均章。均章遷居潮州湯坑縣礱巷等處。伯七公自肇基寧邑,至今已歷二十餘世,丁口繁衍,人才輩出,遂成名族。
◎小九公,名君姿,字盛齡,洪德公第十八子。生於南宋理宗景定二年辛酉(1261)十月初八日卯時,原籍福建寧化石壁村,派分江西寧都鴉鵲林。南宋末,由貢生任廣東循州學正,解組道出興寧,見山川秀美,遂築室縣城東郊落業,即今寧新鎮東風九廳十八井,意為紀念洪德公九妻十八子盛事也。世人稱之為九廳樓,屋宇保留至今。小九公被奉為肇建興寧東門羅的開基祖。歷傳至今約三十世,以望族著名興寧。卒於元至正癸未年十月初五日未時,壽八十三歲。葬興寧城東馬戰岡爪墩嶺,艮山坤向。配黃氏,本邑黃貢元公女,卒葬東廓之田墩矮壩,鯰魚形,又雲蝦蟆浮水形,艮山坤向。生一子:振翰。繼配胡氏,生於宋景定重戌年七月十六日申時。生一子:新翰。再配曾氏,生於宋咸淳庚午年四月二十二日辰時。生一子:升翰。胡、曾二妣後遷合葬東廓甲墩黃妣墓所,艮山坤向,立碑為記。小九公第七世孫維公娶曾氏生八子為左八房、又娶胡氏生八子為右八房,乃小九公第八世孫也。(按:另說為新翰公至八世,分左八房;升翰公當七世,分右八房。)
●九妣,韓氏,生子二:大五、大九。
◎大五公,行八一郎,謚敦藝,洪德公五子。生於宋末福建寧化石壁村,因避戰亂,於元文宗天歷二年(1329)由福建寧石壁村偕弟大九遷入廣東大埔弓砂開基。歿葬於大溪背魚藤沙崗頂上轉崗海螺形,坤山艮向兼未丑分金。生一子:細弟。細弟生三子:友直、友亮、友忠。傳至五世孫西峰公,生五子:松林、木林、祿林、柏林。長子松林,遷居滸田下村;二子竹林,留居弓砂祖居;三子木林,遷居興寧寶山;四子祿林,遷居三河,後又回遷弓砂故居;至十三世元興,失傳;五子柏林,遷居廣陵青坑。
◎大九公,洪德公九子。行八二郎。生於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因避兵亂,自福建寧化石壁村遷居廣東潮州大埔安樂渡。配楊氏十三娘,歿葬於潮州大埔安樂渡,鼠子落田形,庚山甲向兼申。一九九九年因修梅坎鐵路,故遷葬於安樂渡,與妻楊氏合葬安樂渡大座人形,壬山兼子。其四世孫福廷,再遷居程鄉縣(今梅縣)小鄉村,至十一世廷章,又移居西岩,至今已歷傳二十一世。又據廷章公九世孫江雲宗長稱:「其三世祖誠實公,原住梅縣城社旬背,自四世祖起,遷居大竹堡溝湖,至廷章公,始分遷西岩」。
三、川渝洪德公派支系
●重慶市榮昌縣安富鎮羅家壩奕遴公支
奕遴公,謚端睦,復瑞次子。原籍廣東省惠州府長樂縣黃龍約湯湖裡,為洪德公六子大六公之裔。大六公居大埔楓朗,生子:循規、循矩、循簡。長子循規,生一子有富,由大埔楓朗遷居廣東五華縣潭下百安,為開基始祖,生一子廷亮,廷亮生一子洋梅,四世至七世名諱事跡失考。八世法選,遷居百安上羅竹頭圍,生四子:仕弘、仕華、仕鑒、仕美。仕弘、仕華遷居河源七樹岩。其十一世(珠系58世)奕遴,於康熙五十七年戊戌歲遷居四川重慶府榮昌縣古橋里安富場卜居而創業焉。
公生於康熙丙午年正月初七日亥時,卒於乾隆庚申歲九月初九午時,享年七十五壽,葬於羅家壩下屋背後,丁山癸向兼午子分金。妣陳氏,生於康熙丁未年四月十六日申時,卒於康熙己亥年十月十七日巳時,享年五十二壽其時在安富場身故,曾上庄後遷葬於石燕子壩上,丁山癸未丑分金。第二世即衍生仕先、仕元、仕光、仕亮、仕九、仕乾(它徙)、仕坤(早卒)七大房,遂為西蜀望族。民國三十六年(1947),客家學奠基者羅香林收集到一部該支系民國三年(1914)的《羅氏族譜》木刻本,更即聲名遠播。
長、二房舊字派為:奕仕裕毓在世守承先志;三、四房為:奕仕裕瑞應德作征濟安;五房為:奕仕裕聲明世朝國永亨。民國三年甲寅譜撰立新字派為: 富貴尊榮集禎祥吉慶崇,文章常煥彩理學允光宗,
大道敦和順彝倫啟孝忠,紀綱昭祖澤仁義紹興隆。
●重慶市榮昌縣漢槐公支
漢槐公(珠系63世),字良村,號雲軒,謚文惠,賡先公之季子,為洪德公長子大一公派下谷賢—彥邦公所發派的後裔。清「雍正」四(1726)年丙午歲三月初一日辰時,生於廣東省惠州府長樂縣水塞約太平甲沙葛村;自清「乾隆」八(1743)年癸亥歲,遠適台番,航海跋涉,共往外邦貿易三載;迨「乾隆」十(1745)年乙丑歲元宵之日始獲順風歸家;配陳氏,生廷華一子;繼後於「乾隆」三十七(1772)年壬辰歲臘月間,偕妣氏陳孺人與其年方九齡之長子廷華公,由粵入蜀,遷來四川省重慶府榮昌縣,始居吳家鋪,旋移城內大南街立業諸處;先後再生廷芳、廷饒二子。入川至今,「珠系」64代廷芳公分支已在榮昌及其鄰近地域發派十來代後人。
該宗支自「珠系」63代漢槐公起的字輩序列為: 漢廷高士志能成,守道行仁大本明,
永振家聲紹祖德,觀光上國紀昇平。
本支族人重視家族源流,珍惜祖宗功績。至今仍珍藏著於百來年前轉抄的、有秦代凌甫公、宋代元傑公等歷次修譜撰序記載,有從始祖祝融公直至入蜀鼻祖漢槐公連續各代直旁系祖宗世系記載,並有宋代大文學、史學家歐陽修題詞《題羅氏世譜》的稀世譜牒《琳琅羅氏族譜》。
漢槐公歷三朝目睹四世,壽享八十五齡,於「嘉慶」十五(1810)年庚午歲十二月初一日酉時終老牅下。有嘉慶己卯(1819)科舉李國崇撰《漢槐公墓誌》傳世。
●重慶壁山丁家文萬公支
文萬公,洪德公十八子小九公之裔。以小九公為始祖,二世祖新翰公,三世祖漢公,四世祖應午公,五世祖文立公,六世祖祖賢公,七世祖維公。維公娶曾氏生八子,又娶胡氏生八子,為左八房右八房,但不知其祖為左右八房幾公。下傳以有信公為始祖,二世祖文公,三世祖曲川公,四至九世不祥,十世祖賢位公,十一世祖贊公,十二世祖文儀公。立儀公之子文萬公於清乾隆二十餘年由廣東長樂縣入川重慶壁山縣丁家鎮,繁衍生發至今。沿襲宗譜字派為: 立萬有興洪世榮,君載朝廷福長春,
道德傳家詩書禮,文章治國啟後昆。
2009年,丁家文萬公後裔重新修整了「豫章宗祠」,成立了監事會。並成功舉辦了清明祭祖聯誼會,有500族人參加。
(註:另有一支屬左右八房的小九公第十八代子孫,於乾隆年間入川在重慶市璧山縣丁家鎮,現在為小九公第三十代子孫和三十幾代子孫 。字輩為:「興京合元名,雲永萬世昌,書香維正道,璧定發真祥」。情況不詳,待查)
●重慶壁山丁家應俊公支
應俊公,老譜記載為洪德公之裔,但具體上源不詳。原籍江南蘇州,始祖鑒公,於大明洪武元(1368)年,以軍功調鎮湖廣長沙郴州,解組後,落業宜章縣笆籬堡,子孫世以家焉。
鑒公傳下應俊公,配宋淑人,生子賢臣、賢佐、賢位、賢文、賢卿、賢相六人。於清康熙四十八(1709)年,六子由楚入蜀,落業重慶府璧山縣登里五甲二郎廟石家屋基,後置田業彭家屋基,張家屋基,八字牆,長五間等處。越五載,返湖迎祖妣宋孺入永川就養。時俊祖歿,葬先祖墓檀樹下,繪像入川奉為鼻祖。五十七(1718)年宋妣壽終,卜葬彭家屋基宅右。六房分灶,未留祭產,只於宋妣墓前提熟土一幅,每年收租以作祭掃。由茲而後,賢等六房嗣裔,雲囗相承,螽斯衍慶,迄今已分居永(川)、璧(山)、銅(梁)、江(津)、巴(縣)等邑,亦雲盛矣。宗譜字輩為: 廷貴宗榮顯,應賢仕德崇,
文亨通大聖,福祿萬代興。
該支羅氏於清同治年間在丁家石河間建立宗祠,同治八(1869)年告竣,並倡修新譜,未成。光緒癸未(1883)年間,再事重修,歷經三十八年,於五零年歲次庚寅仲秋告竣。現熱心族人正在著手清理家族資料,准備續修新族譜。
●四川三台茂敬公支
茂敬公(珠系65世),維旺公之子,原籍廣東省嘉應州長樂縣,其資料記為洪德公三子大三公之裔,上源為:
洪德公─大三公─寧公─承祖─萬惠公─若錦公─祖生公─瓊公─尚德公─法略公─重公(大一郎公)─縉聲公─珍公─全公─停仕公─銳公─大財公─忠公─維旺公─茂敬公。
茂敬公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歲出生於東粵嘉應州長樂縣董源硚(今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華城鎮董源,小地名揚波),清乾隆二十三年 (1758年)戊寅歲響應清廷號召,舉家遷入西蜀,居住於潼川府三台縣東路陳家溝(今四川省三台縣忠孝鄉五村一隊)。卒於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乙未歲十月初四日子時,享年79歲,葬陳家溝。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壬寅歲三月初九日被興隆鄉支系遷葬於今興隆鄉七村劉家灣半山上,葬制合廣東豫章羅氏傳統,乾山巽向,有碑,碑文尚可辨識。妣李氏孺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戊子歲二月初三日戌時出生於東粵嘉應州長樂縣(今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戊寅歲隨夫(茂敬公)遷蜀,卒於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癸巳歲十二月初一日戌時,享年66歲,葬忠孝鄉五村一隊墳山灣(又名一隻燕、洗澡堂)半山上。生六子:長子九朝、次子九明、三子九成、四子九彬、五子九煌、六子九德,遂為一大派系。沿用字派為: 茂九思文登,興朝國元清,
廣東嘉應德,一手定乾坤。
現已發派十一代,至珠系第76世。
●成都龍泉驛長安鄉玉欽公支
玉欽公,洪德公九妻十八子之裔,具體上源不詳。其譜載「元末明始,洪德公九妻十八子,有因冠而遷於江南者,有避亂而從居於湖廣陝西者」。繼後,由閩入粵,遷廣東惠州府永安縣烏石約大陂甲龍樹堂里。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玉欽公自永安縣烏石約大陂甲龍樹堂里率長子起麟及妻白氏入川,路經數月,歷經風霜……其咸酸苦難言。路過資州,隔龍泉驛區四日之程,時值白氏臨產,寸步難行,即在斯地暫扎四十日……此辛苦往川者莫不皆然。羅玉欽落業簡州後,白氏獨立支撐該家族創業發達,成為當地極受尊敬的人物。她去世後,位於龍泉驛區金龍鎮石碾村的墓道兩邊立有石人石馬,顯赫一時。至今白氏祖婆的墓地仍在龍泉驛區金龍鎮石碾村境內,前些年險遭盜墓。
該支羅氏至今已發派12代,有後裔200多人,主要分布在石碾村。在石碾村羅家新祠里,至今供奉著一個香爐,據說「此香爐為(白氏)祖婆上川從廣東原籍帶來,供奉至今」。
(註:在東山木蘭鄉還有一支羅氏,入川始祖如乃公,洪德公長子大一公派下谷賢公之裔,於康熙至雍正年間自龍川直徙今木蘭鄉,人數約100多人。)
9、介紹一下納蘭容若生平事跡
納蘭抄性德(1655年-1685年),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一度因避諱太子胤礽的本名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之後又改回納蘭性德之名,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自幼飽讀詩書,文武兼修,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文元賞識,推薦給內閣學士徐乾學。十八歲參加順天府鄉試,考中舉人。十九歲參加會試中第,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
拜徐乾學為師。他於兩年中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匯編——《通志堂經解》,深受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他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與好友一聚,一醉一詠三嘆,而後一病不起。七日後,於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