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發護發 » 影響草地發生發展三項因子群
擴展閱讀
流行發型圖片 2020-08-19 19:50:42
梨形臉直發 2020-08-27 22:25:16
鹿晗棕色發型圖片 2020-08-28 03:41:15

影響草地發生發展三項因子群

發布時間: 2021-02-27 17:55:34

1、一 舉例分析不同空間尺度的地形因子對生物的影響(大中小地形各舉一

山體尺度上,群落地上生物量受地形因子影響的順序為海拔>坡向變率≈坡度回變率≈坡度;利用答坡向作為劃分條件將山體尺度縮小為坡面尺度後,東、西兩個坡面群落地上生物量受坡向變率的影響最大,南、北坡則分別受海拔和坡度變率的影響最大,其中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在東坡隨坡向變率的增大先減少後增加,西坡隨坡向變率的增大先增加後減少,南坡隨海拔的上升而增加,北坡隨坡度變率的增大先不變後減少;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空間格局在山體尺度和坡面尺度上具有明顯的尺度依賴特徵。

2、草地發生與發展的生物因素(包含有哪幾個因素、作用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有的地方沙漠化嚴重之後就需要種植草地,所以草地的發生與發展和我們整個的生態環境關系是非常密切的。

3、影響彈跳的因素有哪些

彈跳力的好壞,可從以下三個地方可以看出來.

1 腳踝:如果你的腳踝象青蛙腳踝那樣:從後面看很小,側面看略寬.那很好,你有了出色彈跳的第一個特點.因為腳踝小,起跳的時候腳部發出的力就能更集中的由腳踝經腿傳向身體。

2 腳指頭:如果你的大腳指很長,那對不起,你註定跳不高.因為長腳指頭縮短了腳弓的距離,分散了許多力度。並且也影響到了落地的彈性.

3. 後跟肌腱:再看你腳跟後上,向上生長的那根肌腱,如果粗細得當,有韌性,並且是望很高的地方生長,幾乎是貼到膝關節下面才有小腿肚.那你很幸運,你可以高來高去,象青蛙一樣.跳躍。這點從很多NBA彈跳大王身上一眼可以看出來。

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我們都知道的影響彈跳的因素,比方說扁平足,O型,蘿卜腿,這些是大家都熟悉的,就不用多說了.

其次黑、白、黃,三色人種的彈跳力也個有不同.

黑色人種:四肢比較靈活,柔韌性也好.肌腱中白肌纖維比較豐富.骨骼結合比較較緊密.再加上黑色人種特有的爆發力,他們都是彈性十足.正常黑色人種,在經過訓練或鍛煉,彈跳力都能達到80-90以上.

白色人種:相比較黑色人種要遜色許多.他們主要體現在「穩」字上.下盤扎實.爆發力度不夠.肌肉以紅肌纖維居多,所以肌肉稍微顯得松垮.他們的關節比較大,因此,白人選手彈跳力好的不多.和喬丹一屆的布論特-巴里,他能從罰球線起跳扣籃,白人選手有這樣的彈跳已經很特殊的了.

黃色人種:我們都知道黃色人種的素質,其實是介於黑、白色人種之間.爆發力力要稍強於白色人種.肌肉和骨骼適中.黃色人種最見長的運動是靈巧性運動.如體操,小球類.因此黃色人種彈跳力要高於白色人種,於黑色人種. 但力量和耐力卻要遜色不少.正常的黃色人種,經過訓練基本上能達到70-85CM的彈跳高度。

男性和女性的彈跳能力也有不同

女性在結婚前,有經過系統訓練的女性運動員,彈跳力度要普遍高於男性。這就是肌肉和肌腱以及關節的韌性的原因了。但是結婚生子以後,擴大的盆腔,髖關節分散了腿部傳來的力度。因此任何女性的運動生涯高峰期幾乎都是出現在婚前。

4、草坪病害發生的三大因素有哪些

草坪

 

(草本植物)來

 編輯

綠化草坪是源用多年生矮小草本植株密植,並經修剪的人工草地。18世紀中,英國自然風景園中出現大面積草坪。中國近代園林中也出現草坪,主要品種有早熟禾,高羊茅,四季常青 ,冷季型草坪,混播草坪等。

5、2017年中國草地學報影響因子是多少

湯森路透的JCR(期刊引證報告)一般於當年的6月份公布前一年的期刊影響因子數據。也就是說2016年6月份將公布2015年的期刊影響因子,2016年的影響因子將於2017年6月份公布。

6、大家來幫我預測下彈跳

那很復雜,只要還是看你能長多高了,練是18歲以後的事了
你是想知道如何增高,如何增加彈跳,還是純粹炫耀你的天分呢,炫耀的話,恩,你真的巨牛無比
如果想知道如何增高,增加彈跳的話看以下資料

你沒滿18歲,一定還有機會長的,先按這個做

1.每天堅持打籃球1-2個小時,打完後去做向上牽引運動,連續做8次 每次20秒後面4次腳要有負重,然後開始拉韌帶,每個腿100下,拉完後對雙腿進行按摩,休息2分鍾,再向上跳100-200下,不要過量,否則不僅不會長高,反而會阻礙長高

2.有拉伸器或長高器的可以在我上面說的之後用,用拉伸器的最好在我上面說的10分鍾後拉15-25分鍾,沒拉伸的也沒關系,這項就省略.

3.每天在運動完後要吃鈣片,晚上睡覺不要有夜尿的習慣,這樣對長高有很大害處.要在11點之前睡覺,人體11.30-- --4.30的身長激素是最多的

4.最重要的一點,不要有手淫,會影響腎氣的盛衰,腎氣對骨骼身長有很大的影響

我是樓主,下面補充一下,如果你人比較肥,建議去減肥,肥胖對長高有是很大影響的。還有,如果你鍛煉完後感到腿有點疼,可以減減運動量,不要太急,肥的朋友注意運動前要喝一大瓶水,讓長運動時能和你的脂肪充分燃燒。使你變得更加修長。
大家可以吃一些補腎的食品,如田七 等褒水喝。加強自己的腎氣。
剛開始效果不算很明顯,但只要你努力,很快就有效果。
還有建議象搖有負重運動和如踢足球,舉重的朋友放棄這些運動,會影響長高的。
我17歲才1.70,現在有1.80了,希望大家能跟我一樣,支持的頂一下
以後有什麼心得我會很快來發布,大家頂頂哈!!!

~~~~~~我直接在這里說好了 總是沒時間加你們噢 不好意思拉~
1.早晚一袋牛奶
2.先做伸展運動(早晨一起來就跳繩可不是很好的噢)
3.接著跳繩(至少15分鍾噢)
4.順便呼吸新鮮空氣(這樣對身體很有益處的噢)
5.一天3頓的吃 晚飯盡量少吃噢 (以免發胖噢)
6.天天堅持吃鈣片(那樣增高會更快)
7.睡眠至少要8小時~

這可是我經過多年的經歷以後才告訴你們的噢~
開始我也是一點也不長 可是後來按照上面的那麼做以後 就開始慢慢長了 相信我 葯物根本就是坑錢 不要相信它
如果我說的你很認同 ,那就頂一下咯~ 謝謝…

忘了再告訴你們拉
沒事就多跳一跳 最好晚上喝牛奶
一般長高的時候都在晚上
早晨起來第一件事就是要喝溫水噢~
這樣的話你一天的毒素都會被排出來的! 一天至少8杯水噢

想增高的朋友 一定要按找我的方法去做
不但會增高 而且 你健康和皮膚會更好噢~
想增高的朋友 一定要堅持堅持再堅持~ 我相信你們會成功的!

要是你滿了18歲,那就按照上面那幾位說的做,向我就滿了18歲,所以我就按上面那位所說的練 美國最著名縱跳訓練計劃[圖文]
現在練了一周了,效果雖然不明顯,但是明顯,我彈跳的慾望增強了,沒事就想跳起來摸東西,我還會繼續練的,連的時候,你最好看圖,不然光是文字,不好理解的
18歲前不要練,切記!切記!

7、有關 彈跳能力

我以前有個同學是練跳高的
我看他訓練的時候,是抗著個杠鈴練半蹲
你可以從輕點杠鈴練起,不過不要勉強,量力而為!

8、地球科學前沿研究

利用先進的地球物理探測技術,重點對青藏高原進行了深部地球物理調查,進一步加深了對岩石圈深部結構、組成與演化的認識,提出了一系列大陸碰撞的地球動力學模型,深化了大陸動力學研究。在地球生命的早期演化研究等方面,獲得了一些重要新發現和新突破。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研究

中國大陸科學鑽探自2001年6月25日正式開鑽,於2002年4月9日13時30分,先導孔以2028.17米深度勝利終孔。該井從地表至井深101米為全面鑽進,通過岩屑錄井來獲取岩層資料。從井深101米處開始連續取心鑽進,至2028.17米,取心進尺1927.17米,平均日進尺7.2米,平均機械鑽速0.93米/小時,平均回次取心長度2.94米,平均採取率88.66%。200米處井斜角為4.1°。利用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提供的2000米連續的極為珍貴的岩心、流體及其氣體樣品、1300米的岩屑樣品和2000米的原位測井資料,建立了岩性剖面、構造剖面、岩石物性剖面、岩石伽馬異常剖面、礦化剖面、流體地球化學剖面以及十多種類型的測井剖面,完成了孔區三維地震探測,沿鑽孔的垂直VSP地震剖面已經建立,揭示了孔區精細的地殼結構。

岩心深度及方位歸位

2000米的鑽孔岩心中,具有特殊地學意義的超高壓金紅石榴輝岩(綠色)的累計厚度為1000米以上,地幔橄欖岩(紫色)的厚度為80餘米,部分熔融形成的片麻岩(深紅色)厚度達400米,在原定的金紅石榴輝岩礦體下又發現了400米厚的達到工業品位的金紅石礦體。結合測井資料,解決了岩心的定向和歸位問題,建立了1200米可信度高的構造柱狀剖面圖。通過對先導孔100~1200米岩心物理性質的系統測定,已經查明先導孔500米岩心的7項物理參數(密度、電阻率、地震波速度、熱導率、平均磁化率、孔隙度、滲透率)以及部分物性參數的各向異性信息。

超深鑽鑽孔剖面

在排除鑽進及泥漿干擾的前提下,從先導孔發現了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等烴類氣體,以及氦氣及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氣體的異常。初步研究表明,地下流體可能有多種來源。經DNA分析,初步在1080米深的榴輝岩岩心中發現了極端條件下形成的微生物,為生命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中國和德國合作最新研製的DIS資料庫錄入了2000米的全部岩心圖像信息和工程數據,通過互聯網站向國內外發布信息上萬頁。

通過鋯石的拉曼光譜及礦物包體的微構造研究,獲得了超高壓變質作用的指示礦物柯石英在蘇魯南部地區三維空間大面積分布,表明巨量物質曾發生過超深俯沖作用。按照成因、產出及組合重新劃分了不同種類的超高壓變質岩石單元,並已標在新填繪的1:25萬地質圖上,據此建立了新的構造格架。超高壓變質峰期的流變學研究也取得了新的進展。地震層析剖面揭示了250公里深度范圍內蘇魯超高壓變質帶的結構特點及郯廬斷裂和響水斷裂超岩石圈斷裂的性質。

在先導孔中發現可能來自於深部的CH4、He和CO2氣體異常

經過DNA分析,在先導孔岩心1068米處榴輝岩中發現的地下微生物

青藏高原岩石圈深部探測及動力學

青藏高原北部碰撞造山作用及岩石圈動力學

對青藏高原北部岩石圈開展了新的地球物理-天然地震方法的探測,揭示了青藏高原北部各地體的物理狀態、岩石圈「多明治」結構及中地殼透鏡狀低速層的存在,確定了阿爾金、昆南、金沙江等數條切入地下150~250公里的岩石圈剪切斷層;發現了與可可西里新生代火山活動有成因聯系的深部200~360公里的大型低速密度異常體以及塔里木地塊向南俯沖於阿爾金山之下的地球物理證據。

在青藏高原北部祁連山南緣發現一條350公里長(大柴旦—錫鐵山—都蘭)的早古生代超高壓變質帶,並提出中國南北板塊之間存在一條長4000公里的巨型高壓超高壓變質帶(蘇魯—大別—秦嶺—祁連南緣—阿爾金山),其形成時間為加里東期和印支期。這些重要發現及認識不僅有利於青藏高原北部構造格架的建立及中國西部古亞洲體系的重塑,而且對解決中國南北板塊匯聚動力學具有重要意義。

發現了中亞最大的阿爾金走滑斷裂中早期形成的糜棱岩帶,並獲得阿爾金斷裂形成年齡為220~240百萬年。

通過對某些關鍵疑難地層問題和各種地質現象的研究,提出了青藏高原北部前新生代三次重要岩漿事件及造山作用,「擠壓轉換」的新構造類型和華力西期以來大型平移作用及塊體旋轉的新認識,初步建立了青藏高原北部基本構造格架及新的碰撞造山模式。

2002年國土資源科技發展報告

2002年國土資源科技發展報告

阿爾金斷裂帶早期形成具左行走滑特徵的糜棱岩中定向生長鋯石的U-Pb測年(SHRIMP)數據:240~220百萬年

INDEPTHⅢ項目

野外共布設77台REFTEK寬頻地震儀,其中57台在野外進行了為期1年的天然地震觀測,取得了高質量的深部地震探測巨量數據。初步建立了青藏高原腹地不同地塊地殼速度結構模型和深部構造模式,高精度地確定了藏北高原地殼厚度,分析了拉薩地塊與羌塘地塊上地幔各向異性及其空間展布,為青藏高原大陸動力學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觀測資料。

沿德慶—龍木錯測線布置26個長周期大地電磁(LIMS)測點和57個寬頻MT測點;沿那曲—格爾木長約600公里測線布設25個長周期大地電磁測點和47個寬頻MT測點。初步查明青藏高原腹地由南向北,上地殼普遍存在高導體,但高導體分布是間斷的、不連續的,其埋深由淺變深,導電性逐漸減弱;進一步證實青藏高原50公里深度以下,地殼的電性較均勻,表現出區域性良導背景。發現可可西里—金沙江縫合帶在100公里深度以上產狀向北傾斜。以可可西里—金沙江縫合帶為界,高原殼幔電性結構有明顯變化。縫合帶以北,即昆侖地塊的殼幔電阻率增大,為高阻區,其深部向南陡傾,下延大於200公里。

在多格錯仁湖北岸發現長180公里、寬25公里的新第三紀陸相紅層盆地與晚喜馬拉雅期近東西向褶皺帶;在羌塘北部-可可西里南緣新第三紀火山岩帶發現來自於上地幔、下地殼、中地殼不同深度、不同時代的深源包體;通過高精度測年工作,精確測定出藏北鹼性火山岩時代為25~32百萬年,測得青藏高原腹地區域性NE、NW向走滑與近SN向伸展作用開始時代約為5~6百萬年;發現西藏可可西里中部出露6百萬年侵位的花崗岩。

中國大地構造演化及中國大陸在羅迪尼亞超大陸中的位置

新一代中國大地構造回——中回及鄰區大地構造圖

1:5000000中國及鄰區大地構造圖,以多旋迴演化論為指導,吸收了板塊構造精華,並強調地球多層圈相互作用和地質作用的非均變性和非線性,全面闡述了阿帕拉契亞古亞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三大全球性動力體系的依次作用以及它們的疊加、復合,揭示了同一地帶在不同階段經受不同的動力體系作用,使中國大地構造顯示出十分復雜的多旋迴分階段演化過程,造成中國及鄰區地殼十分醒目的鑲嵌式結構和地殼—上地幔不同層次間的非耦合關系,即立交橋式結構,從而使中國大陸成為全球大陸構造中最為復雜的一個區域。東亞大陸顯生宙演化總趨勢為岡瓦納大陸北緣之裂解和西伯利亞大陸南緣的增生,以及古亞洲、環太平洋和特提斯三大構造域的形成。微陸塊的軟碰撞、疊覆造山和多旋迴縫合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多旋迴復合造山帶,多旋迴疊合盆地和多旋迴構造、岩漿、成礦作用是中國大地構造的突出特徵。

2002年國土資源科技發展報告

2002年國土資源科技發展報告

華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演化——兼論與羅迪尼亞超大陸解體的關系

長期以來,華南大地構造性質問題一直是中國地質學家爭論的焦點。先後提出多旋迴說、板溪洋說、華南洋說和裂谷說等。本項目採用多學科多手段綜合研究方法,運用當代先進的高精度測年技術,獲得了一批重要的精確測年數據,提出板溪群與蓮沱組不是上下接觸關系,也不完全是「同期異相」關系,兩者擁有等時的頂界面和不等時的底界面,即同頂異底的對比原則,提出了長安冰磧岩的區域對比方案,即除湘桂以外的華南絕大部分地區因大陸冰蓋而缺失了可與長安組相對比的地層單元;提出了「晉寧-四堡」運動不整合面是劃分中、新元古界的重要界線,明確指出傳統的「晉寧‖」劃分不具構造-地層意義;首次提出了中國南方新元古代「華南裂谷」模式,並系統闡述了盆地形成、發展與消亡過程及其動力學模式,通過華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與南澳、北美等同期裂谷盆地的對比研究,提出了華南在羅迪尼亞超大陸中的可能位置,分析並討論了華南在羅迪尼亞超大陸拼合及解體中的作用,為探討新元古時期全球超大陸的形成與演化提供了重要、翔實的資料。

華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演化動力學模式示意圖

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及其地層研究

遼西首次發現真正會飛的「恐龍」——中華神州鳥

2002年春,在遼寧義縣境內早白堊世地層中發現了一塊保存完整的小型獸腳類「恐龍」化石,並共生著其他脊椎動物化石。新發現的「恐龍」化石嘴裡無牙,前肢明顯長於後肢,尾巴大約由25節骨質尾椎組成,叉骨呈「U」字形,飛行羽毛超過了身體的長度。根據新化石的肩帶、腰帶、四肢、羽毛發育等特徵,認為新發現的「恐龍」真正具有了一定的飛行能力,應歸於初鳥類,正式命名為中華神州鳥(新屬、新種)(Shenzhouraptor sinensisgen.et sp.nov.),代表了恐龍向鳥類演化過程中的又一中間環節。中華神州鳥顯示出明顯的鑲嵌演化特點。在某些特徵上,中華神州鳥要比德國的始祖鳥進步,如嘴裡沒有牙齒,前肢比後肢長得多等。德國的始祖鳥嘴裡長有銳利的牙齒,前肢與後肢近乎等長。但是,中華神州鳥的另外一些特徵卻顯示出濃厚的原始色彩,如其尾巴比德國始祖鳥略長,腳的第一趾像其他典型的獸腳類恐龍那樣沒有反轉,趾爪仍舊朝後,表明其腳趾還不具有「對握」或「抓握」功能。中華神州鳥的發現有力支持了鳥類的「陸地奔跑」飛行起源理論。這為進一步研究鳥類的起源和早期演化、鳥類的定義、鳥類的飛行起源、羽毛的起源和演化等重大科學問題提供了十分難得的古生物資料。

遼寧義縣境內早白堊世地層中發現了保存完整的小型獸腳類「恐龍」化石

我國發現世界最原始的被子植物化石新類群

最近,在我國遼西地區首次發現了迄今世界上最原始的被子植物化石新類群「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兩種化石,並據此建立了一個被子植物的新科——古果科。

中華古果化石刊登在《Science》封面上

2002年5月3日出版的《Science》雜志以封面文章刊登了這一研究成果。發現於我國遼西地的「古果科」化石,距今為1.45億年。由吉林大學古生物研究中心主任孫革教授和中國地質科學院季強研究員等領導的研究小組最新研究表明,迄今發現最早的被子植物是水生植物,並可能起源於現已滅絕的種子蕨類植物,國際學術界將其譽為「目前全世界保存最完整的時代最早的被子植物」。

一個多世紀以來,古生物學界一直存在有關被子植物起源時間和地域問題的爭論。英國植物學家達爾文將此稱為「討厭之謎」。「遼寧古果」和「中華古果」化石的發現,不僅將人們對被子植物起源的認識提前了1500萬年,同時也對歐美學者所持的「熱帶起源說「提出了挑戰,「古果科」的研究成果將成為揭開達爾文「討厭之謎」的鑰匙。雲南東部澄江動物群及其生態環境研究

通過系統研究澄江動物群在滇東地區的分布,發現了一批新的化石點,研究了澄江動物群109個屬和122個種,發現新屬44個,新種59個,其中已發表新屬37個、新種49個。首次發現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化石,即早寒武世海口魚化石,將脊椎動物起源時代的認識至少提前了3000萬年。雲南省地質研究所與西北大學等單位聯合,於1999年11月4日將該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刊物《Nature》第402期上,引起了國內外的關注。此項成果,發現了早寒武世脊索動物——中新魚和海口華夏魚化石,填補了由雲南蟲、海口蟲演化到昆明魚、海口魚之間的空白,這對研究脊索動物起源和演化以及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具有重要意義。首次建立了該動物群的食物鏈模式及生態金字塔。對含澄江動物群的地層進行了同位素年齡測定,結果表明澄江動物群產出年齡約在540~530百萬年之間。

雲南澄江發現的海口華夏魚化石

通過古地磁學的研究,獲得澄江動物群生存時期的古緯度為11.3°。建立了玉案山段古地磁極性序列,揭示出在澄江動物群時期地磁場曾發生過頻繁極性反轉的事實,這可能直接或間接影響了澄江動物群的出現與發展。

2002年國土資源科技發展報告

貴州關嶺生物群研究

貴州省關嶺縣新鋪鄉一帶所發現的關嶺生物群,以其化石保存的多樣性和完整性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被認為是全球晚三疊世獨一無二的化石庫,詳細的調查和研究證實,關嶺生物群中既有分布廣泛的魚龍,亦有僅限於特提斯生物地理區的海龍和齒龍。魚龍的形態結構顯示其處於向侏羅紀魚形轉化的過渡階段。保存精美的海百合化石填補了晚三疊世卡尼期海百合動物從底棲型向浮游型轉變的演化間斷。上述海生爬行動物、海百合與長達1米的輻鰭魚類和大量軟骨魚類以及菊石類、雙殼類、海參、牙形動物、腕足類和諧共處,共同構成了一個美妙的生態系統。它是繼二疊紀末期生物大絕滅之後,在獨特的古地理和古環境條件下,生物重新輻射發展而在距今2.2億年前海洋中形成的一個新的海洋動物世界。

營假浮游生活的海百合

黃果樹安順龍化石

全球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研究

在華南廣泛發現和證實了「過渡層」或「混生層」的地層意義,證明了我國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地層的連續性;提出了以微小欣德牙形石Hindeos parvus取代菊石Otoceras作為界線定義的建議,並引起國際學者的重視。因為我國南方廣大地區沒有可靠的耳菊石記錄,因此這一建議對於我國爭取該層型具有特別重要性。

通過大量研究,在浙江長興煤山剖面發現了關鍵的牙形石帶化石,建立了最完整的二疊系—三疊系界線牙形石生物地層序列;2001年3月中國浙江長興煤山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剖面和點得到了國際地科聯的正式確認,成為全球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剖面和點位(俗稱金釘子),最終被確認為國際地層界線研究的標准層型和界線層型,成為國際界線地層剖面研究的標准,這是我國地層學研究可載入史冊的實質性進展,為國家爭得了榮譽。同時,2001年,浙江長興煤山地區,被正式批准成為國家地質公園。

2002年國土資源科技發展報告

專欄5

大規模成礦作用與大型礦集區預測

本項目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首席科學家由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毛景文研究員和中國科學院貴陽地球化學研究所胡瑞忠研究員擔任。本項目2002年取得三項突出進展:

(1)根據華北地區及其鄰區(包括長江中下游地區)金屬礦床Re-Os和40Ar-39Ar及其個別高精度流體包裹體Rb-Sr等時線測年數據,以及與成礦相關的花崗質岩石的鋯石SHRIMP和單顆粒鋯石測年數據的收集、可行性分析和總結,提出中國東部大規模成礦作用出現在180~160百萬年、140百萬年左右和130~110百萬年三個時期。通過對中生代地球動力學演化的研究,認為三大成礦事件所對應的地球動力學背景為碰撞造山過程、構造體制大轉折和岩石圈大規模拆沉作用。

(2)在雲南麗江地區發現了兩處苦橄岩。這兩處苦橄岩產地均存在三層噴出的苦橄質熔岩,呈夾層產於峨眉山玄武岩系的近底部位置,與其直接接觸的是輝斑玄武岩,並且接觸界線清楚,不呈漸變過渡關系。三層苦橄質熔岩中以第二層最厚,達10~15米,而第一、三層只有1米左右。三層苦橄岩的礦物組成基本相似,呈斑狀結構,斑晶主要為橄欖石,有少量斜方輝石,基質半晶質,主要由橄欖石、單斜輝石和斜長石組成。這項發現為我國西南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是地幔柱演化產物的觀點,提供了重要的證據。

(3)運用地球化學急變帶理論和方法,在大火成岩省東南部的滇東北魯甸地區預測發現了面積較大的銅礦靶區。其中銅礦化在小寨向斜東西兩翼連續出露長達1~2公里,厚50~80米。礦化從上到下大體上可以看到7層:①最上部三疊系砂岩中的輝銅礦、孔雀石礦化層;②宣威組角礫岩自然銅、輝銅礦礦化層;③峨眉山玄武岩組頂部火山凝灰岩與有機質有關的自然銅、赤銅礦、黑銅礦礦化層;④峨眉山玄武岩組上部第一層火山凝灰沉積層的上鐵下銅礦化層;⑤峨眉山玄武岩組頂部氣孔狀玄武質熔岩黑銅礦、自然銅礦化層;⑥峨眉山玄武岩組上部第二層火山凝灰岩層的黑銅礦、自然銅礦化層;⑦峨眉山玄武岩組底部與茅口組灰岩接觸界面的黑銅礦、黃銅礦礦化層。這7層礦都與玄武岩密切相關,構成一個統一的成礦系列。這項成果已被中國地質調查局採用,列為國家重點找礦勘查評價區。

長江中下游地區地球動力學演化與成礦模式圖

a.揚子與華北克拉通對接後,在秦嶺造山帶南側發育坳陷帶b.構造應力場大轉換地幔隆起、岩漿底侵形成的斑岩型-夕卡岩型-Manto型銅金鐵礦成礦系統;c.岩石圈大減、薄軟流層物質上侵大規模岩漿-火山活動和120百萬年的玢岩鐵礦成礦系統

專欄6

北京首都地區大氣、水、土環境污染機理與調控原理

本項目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項目,首席科學家由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黃懷曾研究員和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徐祥德研究員擔任。2002年本項目取得的主要進展如下:

(1)在大氣污染方面,採用單點激光雷達,太陽光度計,系留汽艇,TOVS、TOMS和MODIS多類衛星遙感綜合探測手段,對空氣污染物連續監測,獲取了北京冬季城市邊界層大氣動力結構綜合觀測數據,初步建立了北京城郊南北剖面城市邊界層大氣動力三維結構。

密雲水庫底積物沉積狀況圖

(2)在水污染方面,密雲水庫流域土壤侵蝕、小型礦山開采、農業活動等點源和面源污染所攜帶的化學物質對水庫水質已造成影響,水體中污染物含量逐年增加,但尚未超過污染容量,水質目前還算潔凈,但水庫底泥內已蓄積了一定量相對穩定的污染物。對官廳水庫研究表明,多年來點源排放活性磷,排污渠道積淀與析出活性磷,不斷流入水庫。水庫內常年積累的活性磷,通過生物、物理、化學作用,形成一個循環體系,水體中無機的和有機的不同形態磷彼此間的轉化,可不斷供給藻類繁衍所需的活性磷,這是導致水華的主要原因;水庫蓄水量減少,磷濃度增加,有利於藻類繁殖,這是引發水華的另一因素;底積物中磷的貯存與釋放以及流通量是誘發富營養化的另一重要原因。

(3)在地下水污染研究方面,以城市近郊地下水為例,排污河渠對地下水污染的影響不大,垃圾填埋場淋濾液對地下水污染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污水草地中氮的動態分布特徵表明,滲灌比滴灌更易造成硝態氮污染。

(4)在土壤污染方面,詳細確定了北京城近郊區較大范圍內重金屬、持久性含氯有機污染物等的種類,圈定了空間分布范圍,發現了嚴重污染點。通過土壤鑽孔精細剖面,確定了重金屬污染物的主要累積層位。研究表明,盡管已禁止使用有機氮農葯DDT,但仍存在區域性的污染。

(5)為防治加油站的污染,馴化出具有較強降解多環芳烴能力的優勢菌種,對芳烴、非烴、飽和烴和瀝青質降解率分別達30%~80%。針對重金屬鎘污染,培育、馴化了富鎘微生物酵母菌和絲狀真菌各一株,絲狀真菌干菌體鎘含量達28%,明顯高於國外細菌富集能力20%。

9、草地退化環境地質指標體系

一、體系構建原則

草地退化環境地質指標體系的建立應該基於我國現有草地退化指標、標准,綜合反映我國草地退化的研究現狀與水平。在構建草地退化環境地質指標體系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科學性與系統性原則

草地退化環境地質指標體系必須立足於我國草地退化的實際狀況,指標的概念、物理意義必須明確,測定方法標准,統計分析方法規范。指標體系既能較客觀和真實地反映草地退化的內涵,又能較好地量度草地退化的程度。另外,指標體系的建立必須基於系統性原則,體系中的各種指標應能相互獨立,各司其職,具有層次結構,從屬分明。

2.綜合性與主導因素原則

草地生態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它既受各種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綜合影響和制約,因而在進行建立調查指標體系時必須全面分析這些因素,選取多種指標進行綜合劃分,全面、客觀、准確地反映草地退化的影響因素、退化過程和形成後果等。但要全部概全,既不現實也無必要,因而需要選取能夠反映草地退化的主導性因子作為監測指標,建立科學、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既簡便靈活又准確客觀地進行草地退化的調查與監測。

3.實用性與可操作性原則

建立草地退化環境地質指標體系的最終目標是為草地退化的調查與監測使用,要反映草地退化發展的現狀和趨勢,為政策制定和科學管理服務,因此指標體系的建立要考慮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則.指標的設置要避免過於繁瑣,具有可測性和可比性,計算方法簡單,數據易於獲得和進行定性或定量的表達。

4.動態性與穩定性原則

草地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的系統,客觀上需要指標體系具有一定的彈性,能夠適應不同時期、不同草地生態系統的特點,在草地變化過程中能較為靈活地反映草地生態系統的狀況。但同時又應保持指標在一定時期內的穩定性,以便於調查與監測工作的開展。

依據以上這些原則,應針對全面掌握草地退化的形成原因、狀態變化和形成後果的要求,即進行草地退化調查的需要,構建一套完整的草地退化地質環境調查指標體系,體系中的環境地質指標應能從各方面描述草地退化的狀況。但從現實性和重要性來說,研究掌握所有環境地質指標既不現實也無必要,因此,選取能夠反映草地退化的主導性因子作為草地退化地質環境監測指標,意義更為重大。

二、指標體系構建思路

草地退化的是一個草地生態系統演化過程,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草地退化嚴重的生態脆弱區,人類必須考慮如何應對這一實際而又非常嚴峻的問題。但是,人類如何進行針對性的「響應」,將成為是否能成功有效地防止草地生態系統進一步惡化的關鍵。

因此,在人類進行響應之前,需要全面把握草地退化的實質與內涵,通過充分的調查工作掌握其影響因素,分析影響因素對其演化過程的控製作用,進一步認識草地生態系統在退化過程形成的各種響應關系。基於此思路,在對草地退化成因和影響因素分析的基礎上,依據因果關系進行構建環境地質指標調查指標體系。該體系由「CSR模型」構建,包括影響(Cause)指標、狀態(State)指標和後果(Result)指標3類指標。其中影響指標是指觸發草地退化的各種驅動力以及與之相關的影響因素;狀態指標是指描述地質環境狀態和表徵的參數;後果指標是各種驅動力和影響因素對地質環境作用的結果。

在通過調查認識草地退化的規律、現狀及各種後果的基礎上,我們才能了解草地退化的這一環境地質問題所產生的一系列後果(Result)對人類究竟產生了什麼樣的壓力(Pressure),從而對環境變化的過程或狀態(State)進行針對性的監測,再反演草地退化各種關鍵的影響因素,進行針對性的響應(Response)。因此,該體系可依照「PSR模型」構建,通過關注和了解地質環境對人類有什麼壓力、壓力狀態如何、人類如何響應等,採用「壓力(Pressure)—狀態(State)—響應(Response)模型(PSR模型)」來構建地質環境監測指標體系,並通過監測響應措施的實施效果來檢驗地質環境監測指標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需要強調的是,調查和監測盡管層次不同、目標不一,但彼此之間必然密不可分。通過調查,可以全面掌握草地退化的各種基礎信息,對揭示其規律及進一步防治有重要的意義,往往開展於大中區域尺度的地區;而在調查的基礎上,進行草地退化監測,對於揭示草地變化規律,闡明草地生態系統結構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科學利用、保護草地資源以及維持草地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草地退化監測的內容往往包含在調查內容之內,但必是關鍵性的內容。長期動態監測對於揭示自然界存在的內在規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草地生態系統隨著自然界的變化,會發生正向或逆向的演替變化,這種變化差異是絕對的,並且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尋找這一規律,依靠一年、兩年或幾年的資料是絕對不夠的。僅僅依靠短期的資料得出的結果往往帶有片面性,甚至產生誤導作用,而長期動態監測資料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正在於此。長序列的資料積累,對於闡述我國草地多年來的變化以及與氣候、水文、土壤等因子之間的關系,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通過前述的構建思路,可以形成如下的體系框架(圖4-1)。

三、草地退化地質環境調查和監測指標體系

依據上述構建原則,分別建立草地退化地質環境調查指標體系(表4-6)和草地退化地質環境監測指標體系(表4-7)。草地退化地質環境調查指標主要涉及草地退化過程中的地表系統的物理、化學作用,以及生物/非生物演化過程,以狀態值或短時間尺度的變化來測量或監測草地退化過程。而草地退化監測指標主要在調查指標范疇內抽取關鍵性的指標應用於監測。

圖4-1 草地退化地質環境調查指標體系構建框圖

(一)調查指標體系

1.影響指標

前述影響草地生態系統的主要因素包括地貌、水文、地質、氣候和社會經濟等。其中地貌因素包括地形特徵指標,水文因素包括地表水量與水質指標,地質因素包括地下水位與水質兩項指標,氣候因素包括溫度和風蝕兩項指標,社會經濟因素主要是人類活動。

2.狀態指標

伴隨著草地退化的進程,會出現一些地貌、植被和土壤上的變化。其中地貌上體現為地表特徵的變化,植被上表現為地表植被的變化,土壤上表現為土壤的理化性質和土壤養分的變化。

3.後果指標

草地退化的結果不可避免地將產生土地的退化。植被退化是草原土壤退化的直接原因,而土壤進化也必然引起植被的退化,二者是互為因果的,廣大天然草原是畜牧業生產基地,長期以來,牧民在草原進行放牧、刈草等生產活動,在適度利用的情況下,草原生態系統的能流與物流基本上處於平衡狀態,生產水平比較穩定。土壤系統保持良好的結構,能夠正常地發揮其功能,為植物生長提供所需的空間及養分、水分,同時植物地上和地下的殘落物和牲畜的排泄物歸還給土壤,使消耗得到補充,這時草—畜—土三者維持著良好的物質循環與平衡。它們互相促進,協調發展,而在草地退化的過程中,植被發生了逆向演替,草群變得矮小稀疏,組成結構改變、蓋度減少、產量下降,與此同時,土壤也向退化方向發展。

表4-6 草地退化地質環境調查指標體系框架

(二)監測指標體系

通過對草地退化環境地質指標體系中的各項指標進行深入分析和篩選,最終選擇地形特徵、地下水位與水質、土壤理化性質、土壤養分以及土地沙化、沙漠化5項指標作為草地退化的地質環境監測指標。

表4-7 草地退化地質環境監測指標體系框架

四、重要環境地質指標概述

(一)地表特徵

地表特徵指標主要測量或監測地表面的裸露程度,是衡量草地退化程度最為直觀的指標之一。基本上所有的研究都將其作為表徵草地退化進程的內容,但大多為定性描述,對於精確刻畫草地退化的等級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論及地表特徵這個指標,地表面的裸露程度是最為常用的一個參數。

如仝川(2000)根據地被物明顯減少、地被物消失以及表土裸露,甚至出現鹽鹼斑為臨界值,將草地退化程度劃分為輕度、中度、重度3個等級。李博(1997)以地被物明顯減少、地被物消失、地表裸露、呈現裸地或鹽鹼斑為臨界值,劃分出輕度、中度、重度和極度退化4個等級。我國現行的國家標准——天然草地退化、沙化、鹽漬化的分級指標(GB 19377—2003)其中也包括對地表特徵的監測參數(表4-8)。

表4-8 草地退化、沙化、鹽漬化的地表特徵監測指標

(二)地下水位與水質

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地下水位與水質和生態環境的關系十分密切。尤其對於植物的生長發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我國西北地區是典型的乾旱半乾旱地帶,乾旱少雨,蒸發量大,年降水一般在400mm以下,荒漠地帶則在250mm以下,局部地區甚至只有30~40mm,其地帶性植被為荒漠植被,十分稀疏。對生態環境起主要作用的是依靠地下水維持生存的非地帶性中生和中旱生植被。國內的眾多學者對植物與地下水位之間的關系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有學者提出把滿足乾旱區非地帶性天然植被生長需要的地下水位埋藏深度稱作生態地下水位(簡稱生態水位)。還有學者從不同角度研究了植物生長與地下水位的關系,提出了適宜水位、最佳水位、鹽漬臨界深度、生態警戒水位等等。

如楊澤元、王文科等(2006)從陝北風沙灘地區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深入探討了地下水位埋深與植被生長及土地荒漠化的關系,提出了「生態安全地下水位」的概念,將其定義為「在乾旱半乾旱地區,維系植被的正常生長,維系河流、湖泊、沼澤(或濕地)正常的生態功能,且不發生土地荒漠化、水質惡化、地面沉降等生態環境問題的地下水位埋深」。通過研究表明:陝北風沙灘地區地下水位埋深小於1.5m為鹽漬化水位埋深,1.5~3m為最佳地下水位埋深,3~5m為喬灌木承受地下水位埋深,5~8m為警戒地下水位埋深,8~15m為喬木衰敗地下水位埋深,大於15m為喬木枯梢地下水位埋深。

張麗、董增川等(2004)以生態適宜性理論為基礎,根據塔里木河幹流流域典型植物的隨機抽樣調查資料,建立了乾旱區幾種典型植物生長與地下水位關系的對數正態分布模型。根據建立的模型得出乾旱區典型植物的最適地下水位。結果表明:①最適地下水位:乾旱區典型植物出現頻率最高的地下水埋深分別為:胡楊2.51m,檉柳2.2m,蘆葦1.36m,羅布麻2.51m,甘草2.39m,駱駝刺2.84m。最適宜區間為2~3m。②生態地下水位:適宜乾旱區植物正常生長的地下水位為2~4m。因此,乾旱區合理的生態地下水位應保持在2~4m之間,這樣才有利於植被生長和生態環境恢復。③植物的生態幅度:不同的植物對地下水位的忍耐范圍不同,胡楊、怪柳、駱駝刺的方差較大,說明它們可以在較大的地下水位范圍內生存,生態幅度較大;蘆葦、羅布麻、甘草的方差較小,說明它們可以在較小的地下水位范圍內生存,生態幅度較小。④植被蓋度、頻率與地下水位的關系:植被蓋度!出現頻率與地下水位存在一定的關系,在植被最適地下水位附近,植被生長最好,出現頻率最高,相應的植被蓋度最高;在植物的適宜地下水范圍內,植被生長良好,出現頻率較高,相應的植被蓋度也較高;在其他地下水范圍內則植被長勢受水分虧缺或土壤鹽漬化的影響,生長相對不好,出現頻率相應就低,蓋度也低。

紀連軍、高洪彬等(2006)研究了半乾旱地區地下水位埋深對楊樹生長發育的影響,結果表明在半乾旱地區,當地下水位埋深在1.2~2.5m時,楊樹幼樹生長發育正常,幼樹基本無枯梢枯乾現象;當地下水位深度超過3m時,幼樹枯梢枯乾現象隨地下水位下降而增多。

周緒、劉志輝等(2006)研究了新疆鄯善南部地區地下水位降幅對天然植被衰退過程的影響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地下水位降幅位於5~8m之間為天然植被覆蓋變化敏感區間,降幅超過10m天然植被將會出現嚴重衰敗。

以上大量的研究表明,地下水位和水質與植物的生長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不同植物種屬對於地下水位有著不同的需求,地下水位和水質的變化直接決定著地上植被群落的演替。近年來,我國北方的大部分地區地下水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伴隨著這個過程,大量的親水性植被開始凋落,耐旱型植被逐漸占優勢,若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很可能導致大面積的植被凋謝和死亡,促成草地退化和土地退化。

(三)土壤理化性質

土壤的理化性質是反映土壤與地表植被間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特性。主要包括土壤結構、土壤質地、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酸鹼度(pH值)、土壤含鹽量等參數。

1.土壤結構

土壤結構是指土壤顆粒(包括團聚體)的排列與組合形式。土壤結構是成土過程或利用過程中由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多種因素綜合作用而形成,按形狀可分為塊狀、片狀和柱狀3大類型;按其大小、發育程度和穩定性等,再分為團粒、團塊、塊狀、棱塊狀、稜柱狀、柱狀和片狀等結構。簡單來說,對植物出苗和紮根以團粒狀土壤最好,粒狀、屑粒狀、柱狀次之,核狀和塊狀土壤不良。

2.土壤質地

土壤質地即土壤機械組成,是指土壤中各級土粒含量的相對比例及其所表現的土壤砂粘性質。可劃分為3大質地類型,即沙土類、壤土類和粘土類。

3.土壤含水量

指土壤中所含水分的數量。一般是指土壤絕對含水量,即100g烘乾土中含有若干克水分。也稱土壤含水率。草地退化過程中,土壤含水量下降,尤其是上層(0~20 cm)土壤含水量下降明顯。

4.土壤容重

指一定容積的土壤(包括土粒及粒間的孔隙)烘乾後的重量與同容積水重的比值。它與包括孔隙的1cm3烘乾土的重量用克來表示的土壤容重,在數值上是相同的。一般隨著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劇,土壤容重呈上升趨勢。土壤容重的增加必然影響土壤中水分和空氣的移動及植物根系的發育。

5.土壤酸鹼度(pH值)

又稱「土壤反應」。它是土壤溶液的酸鹼反應。主要取決於土壤溶液中氫離子的濃度,以pH值表示。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的農作物和牧草需要pH7.0~8.5的微鹼性土壤,低於或高於此pH值時,植物生長將受到抑制。

6.土壤含鹽量

主要指土壤中鹽分的含量。土壤含鹽量是衡量草地鹽漬化的一個重要參數。

前人就土壤的理化性質和草地退化之間的聯系有著大量的研究。如陳有君、紅梅等(2004)研究過渾善達克沙地不同植被下的土壤水分狀況,結果表明植物的生長使根層土壤含水量下降,而且不同植物利用水的土層及利用土壤水的量不同。在乾旱半乾旱地區,植被影響著降水在土層中的分布及地表的蒸散條件,使土壤有效水向淺層分配。而降水在土壤不同深度的分配及入滲深度,決定著地表植被的生活型,從而影響地表植被的演替方向及頂級類型。朱志梅、楊持等(2007)以內蒙古多倫縣為例,進行了草地退化對土壤理化性質質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隨著草地退化的加劇:①土壤顆粒組成發生變化,黏粒含量趨於減少,砂粒增多。不同粒徑對土壤團粒結構形成和保水保肥的貢獻不同,黏粒的減少抑制了土壤的膨脹、可塑性及離子交換等物理性質。②土壤含水量下降。上層(0~20cm)土壤含水量下降明顯,隨著沙漠化梯度的增加,表層土壤含水量下降速度加快,從而深層土壤含水量逐漸高於表層。③土壤容重呈上升趨勢。容重的增加必然影響土壤中水分和空氣的移動及植物根系的發育。不同深度的土壤容重與草地退化也存在一定的關系,潛在階段深土層(30~50cm)的容重最小,而嚴重階段表土層(0~5cm)容重最小。④土壤有機質、C、N含量下降,方差分析顯示各沙漠化梯度間均差異極顯著。且土壤N的衰減要快於C。土壤C/N比呈增加趨勢,說明伴隨著土壤C,N的顯著下降,質地變粗,植物N素供應不足更為突出。⑤土壤容重與土壤全N,C及黏粒含量的相關分析表明,細顆粒物多,有機質含量高,土壤容重減小,從而有助於提高土壤的穩定性,且5~10cm土層的性質表現突出。⑥土壤的顆粒組成狀況與土壤營養元素之間有著同增同減性,但黏粒與N的關系要密切於黏粒與C和C,N間的關系。因此,土壤中細顆粒物的減少會導致N素的衰減十分明顯,從而導致土壤穩定性降低。

(四)土壤養分

土壤養分是土壤化學性質的體現。但與土壤的酸鹼度等參數相比,土壤養分指標對植物生長的過程具有相當的控製作用,植物生長發育主要取決於土壤中有機質和氮磷鉀含量,且還受這幾者之間供給比例的影響。J.von Liebig(1843)提出了植物生長的最小養分律,意指植物的產量由含量最少的養分所支配的定律。如果相對增加最少的某個因子(最少因子),那麼產量將與此成比例地增加。其次如果其他某個因子成為相對最少時,產量也不會增加,一旦增加這個因子,則產量就會再次增加。例如氮供給不充足時,即使多施磷等,但植物產量仍受氮的施用量所決定。

另外,除主要的養分因素之外,土壤還提供植物體生長發育的一些微量元素。微量元素雖然在植物體內的含量不多,但與其生長發育息息相關。微量元素最突出的作用是與生命活力密切相關,能發揮巨大的生理作用。其中B、Mo、Cu、Zn、Fe、Mn等微量元素對植物的生長具有重要意義。

國內的研究者對土壤養分與地表植被退化的相關性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如趙利君、王艷榮等(2005)進行了土壤養分在草原退化過程中的變化分析,研究了三個不同退化強度草原的有機質含量和全磷含量的差異及其季節變化,結果表明,不同群落土壤有機質和全磷含量大小順序都為:未退化群落>中退化群落>重退化群落,方差分析指出中度退化群落與不退化群落土壤有機質的最大差異出現在0~10cm土層處,而重度退化群落與中度退化群落土壤有機質的最大差異出現在10~20cm土層處。在0~10cm層次三種群落全磷含量之間都沒有顯著差異。在10~20cm和20~40cm層次上,未退化群落與中度、重度退化群落之間存在極顯著差異。中、重度退化群落之間差異不顯著。閆順國(1991)對河西走廊鹽漬化草地土壤生態環境進行了研究,分析了土壤鹽分組成對植被生長的影響,對土壤鹽分組成(Mg2+、Ca2+、K+、Na+、、及Cl-),pH及有機質含量(OM)進行了主成分分析,結果表明,各變數在環境分類中的作用秩序為:。鍾志祥、萬開元等(2006)研究了武漢植物園遷地保護植物樟科和木蘭科21 種珍稀植物的營養狀況,及其所生長土壤的營養條件。結果表明:酸性土壤中Fe、Mn、Cu、Zn、B、Mo6種微量元素的有效態含量順序為Fe>Mn>Cu>Zn>B>Mo,其平均值大小與全國平均值相差不大;植物葉片中微量元素含量大小順序為Fe>Mn或(Mn>Fe)>B>Zn(或Zn>B)>Cu>Mo,與正常含量范圍相比,所有植物Mn含量偏高,部分植物Fe含量較大,Cu、Zn、B含量較為正常,Mo含量偏低,生物吸收系數大小順序為Zn>Fe>Mn>B>Cu。

(五)土地退化

草地退化與土地沙化、沙漠化有密切關系,應該說土地沙化是草地退化的直接後果之一。凡是退化中的草原,土壤的物理、化學與生物等不良性狀也充分表現出來,其中土壤有機質含量、土體厚度、表層硬度及沙化程度與草地退化程度關系最為密切。不過土壤的變化不像植被變化那麼直觀和易為人們察覺,同時表現出一定的滯後的效應,可以說隨著草地退化進程的加劇,地表面的土壤將遭受不同程度的侵蝕作用,進而形成土地沙化、沙漠化。

草地退化引起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土壤侵蝕

土壤侵蝕是指在水力、風力等外力作用下,使陸地表層的土壤和土壤母質等發生破壞、磨損、分散、搬運和沉積的過程。由於風力搬運的分選作用,導致土壤質地的變化,最細的土壤物質以懸移狀態隨風漂浮到很遠距離;躍移物質則沉積在地邊及田間障礙物附近;粗粒物質停留在原地或蠕移很短的距離。這種侵蝕分選過程使土壤細粒物質損失,粗粒物質相對增多,原有結構遭受破壞,土壤性能變差,肥力損失,地力衰退,導致整個生態系統退化並出現風沙微地貌。這種粗化過程隨風力的變化而間隙式發展,在大風初期持續一定時間,當風力不再增加,處於相對穩定狀況時,風蝕強度隨之減弱,只有當風力再度增加時,粗化又重復出現。

在我國北方的乾旱半乾旱地區,主要以風力侵蝕為主。內蒙古是我國風力侵蝕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據全國1∶50 萬環境地質調查資料(2002)顯示,內蒙古風力侵蝕面積達58.19 萬km2 ,在國內僅次於新疆,約佔全國風蝕總面積的28.6%。風力侵蝕的程度可以用風蝕厚度、侵蝕模數等來劃分。

表4-9 風蝕強度分級

2.土地沙化

沙化是草原土壤最為普遍的現象,當裸露面積增加以後,表土極易遭到風蝕,細土被吹走,粗粒相對積累.開始是質地變粗。進而隨著沙粒移動,表土出現不同厚度的覆沙層。土壤沙化現象與土壤質地及母質類型有密切關系。在河流沖積物、風積沙黃土及沙質風積物上形成的土壤沙粒含量高,質地較粗,極易發生土壤沙化。此外。不合理的墾殖沙質草場,亂砍濫伐森林、無節制地栗掘野生葯材等,更是加速了土壤沙化。我國的國家標准從地表特徵、0~20 cm土層的土壤理化性質2個方面規定了草地沙化程度的監測指標。

表4-10 草地沙化程度分級與分級指標

3.土地鹽漬化

鹽漬化是指水灌地由於鹽分積聚而緩慢惡化的過程。當土壤含鹽量太高(超過0.3%)時,形成鹽鹼斑塊。土壤的鹽漬化主要是由於氣候乾燥,強烈的蒸發作用使土地的水分減少,在地下水淺埋地段,地下水中的鹽分隨著蒸發而不斷向地表遷移聚集。鹽分大量積累,積鹽在地表形成鹽鹼土。在我國北方的草原地區,微鹼性的土壤適宜植物的生長發育,但鹽分的過度積累(pH>9),將開始抑制植物的生長,同時植物群落發生改變,耐鹼性植被開始佔主體,群落結構向退化方向發展。我國的國家標准天然草地退化、沙化、鹽漬化的分級指標(GB 19377—2003)從地表特徵、0~20cm土層的土壤理化性質、地下水3個方面規定了草地鹽漬化程度的監測指標。

表4-11 草地鹽漬化程度分級與分級指標

10、蛙跳的問題

彈跳對於人類來說復百分之制70是天生的,只有百分之30可以後天訓練得到.
挖跳可以很好的增強腿部力量,但是與長高沒有任何關系,如果你的骨逢還沒有癒合那麼多做牽拉練習是有助於長個的!其他的就是營養跟上!
其實你蛙跳是為了長個但是,運動請注意方法!18還有的是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