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發護發 » 情緒情感對學生發展的作用
擴展閱讀
流行發型圖片 2020-08-19 19:50:42
梨形臉直發 2020-08-27 22:25:16
鹿晗棕色發型圖片 2020-08-28 03:41:15

情緒情感對學生發展的作用

發布時間: 2021-02-26 17:57:42

1、學前兒童情緒情感對其心理發展有什麼作用?

下載到一篇文章,也許一次貼不完,看對你有用不。(果然沒有貼完,給你地址吧,是百度文庫里找到的,還有第四節和第五節。http://wenku.baidu.com/view/4e348ac689eb172ded63b725.html?from=rec&pos=4&weight=5&lastweight=5&count=5)
學前兒童情緒情感的發展
重點 :學前兒童基本情緒和社會性情感發展的特點。
第一節 情緒情感在學前兒童心理發展中的作用
一、情緒的動機作用
情緒是兒童認知和行為的喚起者與組織者,也就是說情緒對嬰幼兒心理活動和行為具有非常明顯的動機和激發作用。嬰幼兒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的情緒色彩非常濃厚。情緒直接指導、調控著兒童的行為,驅動、促使著兒童去作出這樣或那樣的行為,或不去作某種行為。例如,讓兒童學會早上來園時跟老師說:「早上好」,下午離園時說「再見」,結果許多兒童先學會說「再見」,而問「早上好」則較晚才學會。其重要原因是由於兒童早上不願意和父母分離,缺乏向老師問早的良好情緒和動機,下午則願意立即隨父母回家,所以趕快說「再見」。雖然同樣是學說話,在不同情緒影響下,學習效果並不相同。
到了學前晚期,情緒對行為的動機作用仍然相當明顯。
二、情緒對認知發展的作用
情緒與認知之間關系密切,一方面,情緒是隨著認知的發展而分化和發展,另一方面,情緒對兒童的認知活動及其發展起著激發、促進作用,或抑制、延緩作用。
孟昭蘭曾以嬰幼兒為被試,研究了不同情緒狀態包括了快樂、痛苦、興趣、懼怕、憤怒和大怒等,對其智力操作活動的影響。結果表明,嬰幼兒不同情緒狀態對其智力操作的影響是明顯不同的,具有顯著的差別。具體表現為:
①在外界新異刺激作用下,嬰幼兒的情緒可以在興趣與懼怕之間浮動。當這種不穩定狀態游離到興趣一端時,激發兒童探索活動;當游離到懼怕一端時,則引起逃避反應。
②愉快情緒有利於嬰幼兒的智力操作及效果,而痛苦、懼怕等對嬰幼兒智力操作不利。不同性質的情緒對嬰兒智力操作影響不同。積極情緒起推動、促進的作用,而消極情緒起破壞、干擾的作用。
③同一情緒在不同強度水平時對智力操作效果的影響也不同。過低或過強的情緒水平不如適中的情緒狀態,後者才能導致最佳的操作效果。
④愉快情緒強度差異與操作效果間呈倒U字相關,即適中的愉快情緒能使智力操作達到最優。
⑤痛苦、懼怕情緒強度差異與操作效果間呈直線相關,即痛苦、懼怕強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操作效果隨其強度的增加而下降。
總之,不同性質和不同強度水平的情緒對認知活動起著不同程度的推進或破壞的作用,直接影響著智力活動的效果。
三、情緒是人際交往的重要手段
每一種情緒都有其外部表現,即表情,它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嬰幼兒與人的交往中,尤佔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
新生兒幾乎完全藉助於他的面部表情、動作、姿態及不同的聲音表情等,與成人進行著信息交流,相互了解,引起其與成人的交往,或者維持、調整交往。兒童在掌握語言之前,主要是以表情作為交際的工具,在嬰幼兒初步掌握語言之後,表情始終仍是嬰幼兒重要的交流工具,它和語言一起共同實現著兒童與成人、兒童與同伴間的社會性交往。
四、情緒對兒童個性形成的作用
嬰幼兒是個性形成的奠基時期,兒童情緒情感對其具有重要影響。兒童在與不同的人、事物的接觸中,逐漸形成了對不同人、不同事物的不同的情緒態度。兒童經常、反復受到特定環境刺激的影響,反復體驗同一情緒狀態,這種狀態就會逐漸穩固下來,形成穩定的情緒特徵,而情緒特徵正是個性性格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綜上所述,可以看到學前兒童的情緒情感對其心理發展具有非常重要而廣泛的意義,影響、涉及到兒童心理的諸多方面的發展。

第二節 學前兒童情緒的發生和分化
一、情緒的發生
觀察和研究普遍表明,兒童出生後就有情緒。
初生的嬰兒即可有情緒反應,如新生兒或哭,或安靜,或四肢舞動等,可以稱為原始的情緒反應。
經過多年的研究,現在人們普遍傾向認為,原始的、基本的情緒是進化來的,是不學就會的,天生的,兒童先天就有情緒反應。這種情緒反應與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有直接關系。
二、初生情緒的分化性
對初生嬰兒的情緒是否分化,是僅僅只有一般性的、未分化的情緒,還有具有各個分化的、不同的情緒,這一直是個有爭議的課題。下面,我們介紹幾個有代表性的研究。
(一)華生的研究
行為主義的創始人華生(1919)根據對醫院500多名嬰兒的觀察提出了:新生兒有三種主要情緒,即怕、怒和愛。華生還詳細描述了這些情緒的原因和表現:
1.怕
華生認為新生嬰兒的怕是由於大聲和失持引起的。當嬰兒安靜地躺著時,在其頭部附近敲擊鋼條,會立即引起他的驚跳,肌肉猛縮,繼之以哭;當身體突然失去支持,或身體下面的毯子被人猛抖,嬰兒會發抖、大哭、呼吸急促、雙手亂抓。
2.怒
怒是由於限制兒童運動引起的。如,用毯子把孩子緊緊地裹住,不準活動,嬰兒會發怒,他把身體挺直,或手腳亂蹬。
3.愛
愛由撫摸、輕拍或觸及身體敏感區域產生。如,撫摸孩子的皮膚,或是柔和地輕拍他,會使嬰兒安靜,產生一種廣泛的鬆弛反應,或是展開手指、腳趾。
隨著行為主義的興起,關於新生兒有三大基本情緒的推論也隨著流行起來。但是後來的一些研究都未能證實華生對原始情緒的劃分。有人將新生兒自由落下2尺的距離,85個新生兒只有2個號哭,有些新生兒根本就沒有發生明顯的身體反應。謝爾曼(Shermen,1927)曾用四種不同的刺激情境(針刺、過時不喂,身體突然失去支持,束縛手和腳的運動)來引起新生兒的情緒反應,然後叫醫生、大學生進來觀察新生兒的反應情況,要求他們指出嬰兒的哭有什麼不同,這些不同的哭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結果這些觀察者對嬰兒表現出來的情緒以及造成這些反應的可能原因,都未能取得一致意見。因此,一些學者認為新生兒的情緒狀態是籠統的。
(二)布里奇斯(K.M.Bridges)的研究
布里奇斯於1932年提出一個新的觀點:新生兒的情緒只是一種彌散性的興奮或激動,是一種雜亂無章的未分化的反應。主要由一些強烈的刺激引起,包括內臟和肌肉的不協調的反應。在以後學習和成熟的作用下,各種不同的情緒才逐漸分化出來。
(三)林傳鼎的研究
我國的心理學家林傳鼎於1947~1948年期間,親身觀察了500多個出生1~10天的新生兒的動作變化,根據其觀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1963)。他認為,新生兒已具有兩種完全可以分清的情緒反應。一種是愉快情緒反應,代表生理需要的滿足(如吃飽、溫暖和舒適等),愉快的反應是一種積極生動的反應,它表現為某些自然動作,尤其是四肢末端的自由動作的增加,且不僵硬;一種是不愉快的情緒反應,代表生理需要的未滿足(飢餓、寒冷、疼痛等),其表現是:自然動作的簡單增加,如連續哭叫、腳蹬手刨等。
近年,隨著情緒研究技術,特別是早期嬰兒情緒研究技術的發展,藉助於新的現代化的研究儀器和客觀化、量化的測量工具,特別是伊扎德利用嬰兒被試所制訂的兩個面部肌肉運動和面部表情模式的測查、分析工具,使得人們得以對早期嬰兒情緒進行廣泛的、客觀的研究。這些年相繼有許多心理學家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獲得了許多實質性的進展。其中最突出、有代表性的是伊扎德所作的研究(1982)。
(四)伊扎德的研究
伊扎德運用錄像技術和其兩套面部肌肉運動和表情模式測查系統,將新生嬰兒的面部表情進行了全面、詳細的錄像,並進行了精細、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人類嬰兒在其出生時,就展示出了各種不同的面部表情和情緒,它們是驚奇、痛苦、厭惡、最初步的微笑和興趣等五種。
總的來說,基於目前的研究,我們可以認為新生嬰兒的情緒反應已經分化。
三、兒童情緒的分化
嬰兒在出生一段時間後,在成熟和後天環境的作用下,情緒不斷分化,這點是公認的。但是,到底嬰兒在何時出現何種情緒、先後次序如何,則各家意見不同。下面,介紹幾種有代表性的有關早期情緒分化的理論。
(一)布里奇斯的情緒分化理論
布里奇斯的情緒分化理論是早期比較著名的理論。布里奇斯認為,初生嬰兒只有未分化的一般性的激動,表現為皺眉和哭的反應; 3個月時分化為快樂、痛苦兩種情緒; 到6個月時,痛苦又進一步分化為憤怒、厭惡、害怕三種情緒;到12個月時,快樂情緒又分化出高興和喜愛;到18個月時,分化出喜悅與妒忌。
布里奇斯的理論在上個世紀80年代伊扎德等提出其理論前,一直為較多的人所接受。但現在這一理論由於缺乏有效判斷情緒反應的客觀指標,難以根據嬰兒情緒反應本身來判別嬰兒情緒,因而受到不少批評。
(二)林傳鼎的情緒分化理論
該理論認為兒童情緒分化的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泛化階段(0~1歲)
這一階段兒童的情緒反應比較籠統,而且往往是生理需要引起的情緒占優勢。
0.5~3個月,出現了6種情緒:欲求、喜悅、厭惡、忿急、煩悶、驚駭。但這些情緒不是高度分化的,只是在愉快與不愉快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面部表情。4~6個月,開始出現由社會性需要引起的喜歡、忿急。
2.分化階段(1~5歲)
這一階段兒童情緒開始多樣化,從3歲開始,陸續產生了同情、尊重、愛等20多種情感,同時一些高級情感開始萌芽,如道德感、美感。
3.系統化階段(5歲以後)
這一階段的基本特徵是情緒生活的高度社會化。這個時期道德感、美感、理智感等多種高級情緒達到一定的水平,有關世界觀形成的情緒初步建立。
林傳鼎的情緒發展理論對我國情緒發展研究和理論產生過很大的影響,直到今日,不少觀點,如新生兒已有兩種完全可以分清的情緒反應,4~6個月嬰兒出現與社會性需要有關的情感體驗,社會性需要逐漸在嬰兒情感生活、交流中起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始終為人們所接受,並不斷為今天的研究證實是正確的。
(三)伊扎德的「情緒動機分化理論」
伊扎德是當代美國和國際著名的情緒發展研究專家。他關於嬰兒情緒發展的研究及據此提出的情緒分化理論,在當代情緒研究中有很大的影響。
伊扎德認為嬰兒出生時具有五大情緒:驚奇、痛苦、厭惡、最初步的微笑和興趣; 4~6周時,出現社會性微笑;3~4個月時,出現憤怒、悲傷;5~7個月時,出現懼怕;6~8個月時,出現害羞;半歲~1歲,出現依戀,分離傷心、陌生人恐懼; 1.5歲左右,出現羞愧、自豪、驕傲、操作焦慮、內疚和同情等。
伊扎德特殊的貢獻在於,編制了面部肌肉運動和表情模式測查系統(最大限度辨別面部肌肉運動編碼系統(Max,1979)和表情辨別整體判斷系統(Affex,1980)),給表情識別提供了一個客觀依據。 他把面部分為三個區域:額眉—鼻根區,眼—鼻—頰區,口唇—下巴區,共列出29種肌肉活動單位,編輯成號,表情是由面孔這三個區域的肌肉運動組合而成的。例如:No.25為額眉區——雙眉下壓、聚攏;No.33為眼鼻區——雙眼變窄、微眯;No.54為口唇區——口長大呈矩形,三個組合起來,從Affex中辨別為憤怒的表情。
伊扎德的研究較之前人的研究,無論在科學性和可測性上都大大提高了一步,每一種新出現的情緒反應都有一定的具體、客觀指標,易於鑒別、判斷。

第三節 學前兒童情緒情感發展的一般趨勢
學前兒童情緒的發展趨勢主要有三個方面:社會化、豐富和深刻化、自我調節化。
一、情緒情感的社會化
兒童最初出現的情緒是與生理需要相聯系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情緒逐漸與社會性需要相聯系。社會化成為兒童情緒情感發展的一個主要趨勢。
(一)情緒中社會性交往的成分不斷增加
學前兒童的情緒活動中,涉及社會性交往的內容,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例如,一個研究發現,學前兒童交往中的微笑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兒童自己玩得高興時的微笑;第二類,兒童對教師微笑;第三類,兒童對小朋友笑。這三類中,第一類不是社會性情感的表現,後兩類則是社會性的。該研究所得1歲半和3歲兒童三類微笑的次數比較見下表:
表1 1歲半和3歲兒童三類微笑的比較
年齡 自己笑 對教師笑 對小朋友笑 總數
次數 % 次數 % 次數 % 次數 %
1歲半 67 55.3 47 38.84 7 5.79 121 100
3歲 117 15.62 334 44.59 298 39.79 749 100
從上表中,可以看到,從1歲半到3歲,兒童非社會性交往微笑的比例下降,社會性微笑的比例則不斷增長。
(二)引起情緒反應的社會性動因不斷增加
引起兒童情緒反應的原因,稱為情緒動因。
嬰兒的情緒反應,主要是和他的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滿足相聯系的。例如,溫暖的環境、吃飽、喝足、尿布干凈等,都常常是引起愉快情緒的動因。1~3歲的兒童情緒反應的動因,除了與滿足生理需要有關的事物外,還有大量與社會性需要有關的事物。 但總的來說,在3歲前兒童情緒反應動因中,生理需要是否滿足是其主要動因。
3~4歲幼兒,情緒的動因處於從主要為滿足生理需要向主要為滿足社會性需要的過渡階段。在中大班幼兒中,社會性需要的作用越來越大。幼兒非常希望被人注意,為人重視、關愛,要求與別人交往。與人交往的社會性需要是否得到滿足,及人際關系狀況如何,直接影響著幼兒情緒的產生和性質。成人對幼兒不理睬,之所以可以成為一種懲罰手段,原因即在於此。
不僅與成人的交往需要及狀況是制約幼兒情緒產生的重要社會性動因,而且,同伴交往的狀況也日益成為影響幼兒情緒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見,幼兒的情緒情感與社會性交往、社會性需要的滿足密切聯系,幼兒的情緒情感正日益擺脫同生理需要的聯系,而逐漸社會化,其與成人(包括教師、家長)和同伴的交往密切聯系,社會性交往、人際關系對兒童情緒影響很大,是左右其情緒情感產生的最主要動因。
(三)表情的社會化
表情是情緒的外部表現。有些表情是生物學性質的本能表現。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逐漸掌握周圍人們的表情手段,表情日益社會化。
兒童表情社會化的發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理解(辨別)面部表情的能力,二是運用社會化表情手段的能力。
1.理解(辨別)面部表情的能力
表情所提供的信息,對兒童與成人交往的發展與社會性行為的發展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近1歲的嬰兒已經能夠籠統地辨別成人的表情。例如對他微笑,他會笑,如果接著立即對他拉長臉,作出嚴厲的表情,嬰兒會馬上哭起來。有研究表明,小班的幼兒已經能夠辨認別人高興的表情,對憤怒表情的識別,則大約在幼兒園中班開始。
2.運用社會化表情的能力
富切爾對對5~20歲先天盲人和正常人面部表情後天習得性的研究發現,最年幼的盲童和正常兒童相比,無論是面部表情動作的數量,還是表達表情的適當程度,都沒有明顯的差別,但是,正常兒童的表情動作數量和表達表情的逼真性,都隨著年齡增長有進步,而盲童則相反。這說明,先天的表情能力只能保持一定水平,如果缺乏後天的學習,先天的表情能力會下降。盲童由於缺乏對表情的人際知覺條件,其表情的社會化受到了障礙。
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解釋面部表情和運用表情手段的能力都有所增長。一般而言,辨別表情的能力一般高於製造表情的能力。
二、情緒情感的豐富和深刻化
從情緒所指向的事物來看,其發展趨勢是越來越豐富和深刻。
(一)豐富
所謂情緒的日益豐富,可以說包括兩種含義。其一,情緒過程越來越分化。其二是情緒所指向的事物不斷增加。
1.情緒過程越來越分化
這一點在前面的情緒的分化中已經涉及,剛出生的嬰兒只有少數的幾種情緒,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分化、增加。
2.情感指向的事物不斷增加
有些先前不引起兒童體驗的事物,隨著年齡的增長,引起了情感體驗。例如,2~3歲年幼的兒童,不太在意小朋友是否和他共玩,而對幼兒,小朋友的孤立、不和他玩,以及成人的不理,特別是誤會、不公正對待、批評等,會使幼兒非常傷心。
(二)深刻化
所謂情感的深刻化是指指向事物的性質的變化,從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更內在的特點。如,年幼兒童對父母的依戀,主要由於父母是滿足他的基本生活需要的來源,而年長兒童則已包含對父母的尊重和愛戴等內容。
學前兒童情感的深刻化,與其認知發展水平有關。根據與認知過程的聯系,情緒情感的發展可以分為以下幾種水平:
1.與感知覺相聯系的情緒情感
與生理性刺激聯系的情緒,多屬此類。例如,嬰兒聽到刺耳的聲音或身體突然失持,都會引起痛苦和恐懼。
2.與記憶相聯系的情緒情感
陌生人表示友好的面孔,可以引起3~4個月嬰兒的微笑,但對於7~8個月的嬰兒,則可能引起驚奇或恐懼。這是因為前者的情緒尚未和記憶相聯系,而後者則已有記憶的作用。沒有被火燒灼過的嬰兒,對火不產生害怕情緒,而被火燒灼過的兒童,則會產生害怕情緒。兒童的許多情緒都是條件反射性質的,也就是和記憶相關聯的情緒。
3.與想像相聯系的情緒情感
兩三歲以後的兒童,常常由於被告知蛇會咬人,黑夜有鬼等,而產生怕蛇、怕黑等情緒,這些都是和想像相聯系的情緒體驗。
4.與思維相聯系的情緒情感
5~6歲幼兒理解到病菌能使人生病,從而害怕病菌;理解蒼蠅能帶病菌,於是討厭蒼蠅。這些懼怕、厭惡的情緒,是與思維相聯系的情緒。
幽默感是一種與思維發展相聯系的情緒體驗。 3歲兒童看到鼻子很長的人,眼睛在頭後面的娃娃都報之以微笑。這是兒童理解到「滑稽」狀態,即不正常狀態而產生的情緒表現。幼兒會開玩笑,即出現幽默感的萌芽,是和他開始能夠分辨真假相聯系的。
5.與自我意識相聯系的情緒情感
受到別人嘲笑而感到不愉快,對活動的成敗感到自豪、焦慮,對別人的懷疑和妒忌等,都屬於與自我意識相聯系的情感體驗。這種情感的發生,更多地不決定於事物的客觀性質,而決定於主觀認知因素。
三、情緒情感的自我調節化
從情緒的進行過程看,其發展趨勢是越來越受自我意識的支配。隨著年齡的增長,嬰幼兒對情緒過程的自我調節越來越強。這種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情緒的沖動性逐漸減少
幼小兒童常常處於激動的情緒狀態。在日常生活中,嬰幼兒往往由於某種外來刺激的出現而非常興奮,情緒沖動強烈。兒童的情緒沖動性還常常表現在他用過激的動作和行為表現自己的情緒。比如,幼兒看到故事中的「壞人」,常常會把它摳掉。
隨著幼兒腦的發育及語言的發展,情緒的沖動性逐漸減少。幼兒對自己情緒的控制,起初是被動的,即在成人要求下,由於服從成人的指示而控制自己的情緒。到幼兒晚期,對情緒的自我調節能力才逐漸發展。成人經常不斷的教育和要求,以及幼兒所參加的集體活動和集體生活的要求,都有利於逐漸養成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減少沖動性。
(二)情緒的穩定性逐漸提高
嬰幼兒的情緒是非常不穩定的,短暫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情緒的穩定性逐漸提高,但是,總的來說,幼兒的情緒仍然是不穩定、易變化的。
嬰幼兒的情緒不穩定,與其情緒情感具有情境性有關。嬰幼兒的情緒常常被外界情境所支配,某種情緒往往隨著某種情境的出現而產生,又隨著情境的變化而消失。例如,新入園的幼兒,看著媽媽離去時,會傷心地哭,但媽媽的身影消失後,經老師引導,很快就愉快地玩起來。如果媽媽從窗口再次出現,又會引起幼兒的不愉快情緒。
嬰幼兒情緒的不穩定還與情緒的受感染性有關。所謂受感染性是指情緒非常容易受周圍人的情緒所影響。新入托的一個孩子哭泣著著媽媽,會引起早已習慣了托兒所生活的其他孩子都哭起來。
幼兒晚期情緒比較穩定,情境性和受感染性逐漸減少,這時期幼兒的情緒較少受一般人感染,但仍然容易受親近的人,如家長和教師的感染。因此,父母和教師在幼兒面前必須注意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
(三)情緒情感從外顯到內隱
嬰兒期和幼兒初期的兒童,不能意識到自己情緒的外部表現。他們的情緒完全表露於外,絲毫不加以控制和掩飾。隨著言語和幼兒心理活動有意性的發展,幼兒逐漸能夠調節自己的情緒及其外部表現。
兒童調節情緒的外部表現的能力的發展比調節情緒本身的能力發展得早。往往有這種情況,幼兒開始產生某種情緒體驗時,自己還沒有意識到,直到情緒過程已在進行時,才意識到它。這時幼兒才記起對情緒及其表現應有的要求,才去控制自己。
幼兒晚期,能較多地調節自己情緒的外部表現。但其控制自己的情緒表現還常常受周圍情境的左右。
嬰幼兒情緒外顯的特點有利於成人及時了解孩子的情緒,給予正確的引導和幫助。但是,控制調節自己的情緒表現以至情緒本身,是社會交往的需要,主要依賴於正確的培養。同時,由於幼兒晚期情緒已經開始有內隱性,要求成人細心觀察和了解其內心的情緒體驗。

2、情緒對學習的影響

人的基本情緒:抄喜,怒,哀,懼
那麼情緒對人有什麼影響呢?(1).積極的情緒可以提高人體的機能,能夠促進人的活動,能夠形成一種動力,激勵人去努力,而且,在活動中能夠起到促進的作用。(2).消極情緒會使人感到難受,會抑制人的活動能力,活動起來動作緩慢、反應遲純、效率低下;消極的情緒會減弱人的體力與精力,活動中易感到勞累、精力不足、沒興趣;消極的情緒還會降低人
1、情緒對智力的影響 積極的情緒有助於智力的發展,消極的情緒會抑制智力水平的提高。科學研究表明,情緒積極、樂觀的兒童的智力水平要比情緒悲觀、憂郁的兒童的智力水平高。智力水平不只體現在智商(IQ)上,而且體現在記憶、思維、創造、想像等眾多方面。在學習中,應該保持一種積極的情緒,做到「樂學」,這樣會提高學習效果。因為,消極的情緒不僅對提高學習成績沒幫助,而且會影響學習的效果。積極良好的情緒有利於人的智力的發展,有助於人取得好成績。2、情緒對健康的影響 3、情緒對理智和正常水平的影響 情緒猶如雙刃劍。一

3、什麼是情緒智力?它在學生情緒情感中具有什麼作用?

情緒智力就是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在學生情緒感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有一個自律性。

4、情緒和情感對兒童認知發展有什麼作用

好的情感對他認識世界有幫助,對他的世界觀,價值觀等都有重要影響,所以人物性格和他的生活環境有關呢

5、情緒對大學生的主要作用體現在哪三個方面

1、影響智能的發揮影響學習和辦事效率
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中小學生的情緒同其智力活動呈正相關。精神愉快、情緒樂觀的人,智力發揮處於最佳狀態,積極地情緒會激發人們學習辦事的動機和熱情,提高效率;情緒低沉,心情憂郁,對思維加工過程會產生破壞作用,使知覺范圍狹窄,思維活動呆板,影響正常水平的發揮。如考試焦慮影響成績發揮;不喜歡某教師或某學科影響聽課效果;心情抑鬱不願吃飯易失眠等。
2、影響人際關系的協調
有一個壞脾氣的男孩,他父親給了他一袋釘子。並且告訴他,每當他發脾氣的時候就釘一個釘子在後院的圍欄上。第一天,這個男孩釘下了37根釘子。慢慢的,每天釘下的數量減少了,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要比釘下那些釘子容易。於是,有一天,這個男孩再也不會失去耐性,亂發脾氣。他告訴父親這件事情。父親又說,現在開始每當他能控制自己脾氣的時候,就拔出一根釘子。一天天過去了,最後男孩告訴他的父親,他終於把所有釘子給拔出來了。
父親握著他的手,來到後院說:」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圍欄上的洞。這些圍攔將永遠不能回復到從前的樣子。你生氣的時候說的話就像這些釘子一樣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別人一刀,不管你說了多少次對不起,那個傷口將永遠存在。話語的傷痛就像真實的傷痛一樣令人無法承受。
中小學生生活在群體之中,協調好人際關系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之一。情緒健康,心胸開闊,個性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是維系正常人際關系的紐帶。一個微笑,一次握手,一個誠摯的眼神,一個友好的動作,一句溫暖的話語,會起到溝通心靈、增進友誼的效果,而冷漠、自卑、暴躁等不良情緒會影響人際交往,妨礙團結和友誼。
3、影響身心健康
古代阿拉伯學者阿維森納,曾做過情緒實驗,他把一胎所生的兩只羊羔置於不同的外界環境中生活:一隻小羊羔隨羊群在水草地快樂地生活;而在另一隻羊羔旁拴了一隻狼,它總是看到自己面前那隻野獸的威脅,在極度驚恐的狀態下,根本吃不下東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
醫學心理學家還用狗作嫉妒情緒實驗:把一隻飢餓的狗關在一個鐵籠子里,讓籠子外面另一隻狗當著它的面吃肉骨頭,籠內的狗在急躁、氣憤和嫉妒的負性情緒狀態下,產生了神經症性的病態反應。實驗告訴我們:恐懼、焦慮、抑鬱、嫉妒、敵意、沖動等負性情緒,是一種破壞性的情感,長期被這些心理問題困擾就會導致身心疾病的發生。一個人在生活中對自己的認識與評價和本人的實際情況越符合,他的社會適應能力就越強,越能把壓力變成動力
情緒是一種心理活動,也是一種生理活動。情緒的變化會引起生理上的變化,大量事實表明,良好的情緒是維護青少年生理機能正常運行的前提,是防病治病的重要因素。情緒處於高度的喚起狀態,特別是長期處於不良情緒之中,如憤怒、恐懼、悲傷、憂郁等,對青少年健康成長十分有害,有時甚至會誘發各種疾病包括精神病。在《內經·素問》中談道:「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現代生理學、心理學和身心醫學的研究表明,胃病、高血壓、冠心病、癌症等都與不良情緒有關。
此外,情緒還是觀察一個人對於某人或某事真實情感的窗口,是衡量一個人的思想覺悟的尺度之一,它能反映一個人的志向、抱負水平、胸襟和度量以及意志和性格。

6、情緒情感在幼兒心理發展中有什麼作用

眾多研究表抄明,情緒襲情感是幼兒發展的核心方面,在幼兒生活、整個心理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對幼兒生存和發展的意義重大。情緒情感分積極與消極兩種,凡能引起愉快體驗的,如興趣、快樂、安全、自主、幽默、舒服等可稱為積極情感。積極的情緒情感有助於幼兒智力發展,自我意識的形成及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產生,對幼兒的發展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那些能引起痛苦體驗的,如:生氣、傷心、憤怒、恐懼等可稱為消極情感。少量的消極痛苦的情感體驗,對情感發展有益而無害,少量的挫折感,更能使幼兒想像和體驗別人的痛苦感受,培養關愛和同情,懂得給與和回報:但是,如果一個幼兒經常處在恐懼不安之中,整天心事重重,或經常有很多刺激惹他生氣和憤怒,就會影響身心健康和活潑開朗性格的形成。因此讓幼兒經常處於愉快平衡的情緒之中,少受壞脾氣的干擾,並能理解別人的情感和適度控制自己的情感,能使大腦的情感潛能得到充分和全面的開發。

7、情緒和情感在學生學習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工作學習動力上的保證,情緒可以讓你更有創造性,情感能幫你樹立堅定的方向

8、情緒情感對兒童心理發展有什麼作用

情緒的轉換、情感的波動 對孩子有益 不管好壞 都能端正其生活態度和加深事物認知回 更聰明些的更是能優先考慮答如何讓自己快樂 處於一種積極樂觀的狀態下 比如經常做一些室外游戲 多做自己感興趣的事兒 在一種積極的心態下慢慢建立起正確的三觀
多傳遞給孩子正能量 如通俗易懂的古代正能量的故事 適當穿插一點給人負面影響的事件 畢竟不可能十全十美 要從小培養危機感 但要有度 不能讓孩子感到太多壓力 或者自己有辦法解決、分擔這些壓力
在孩子惹事闖禍後 可以適當責罵 但最好不要打或開玩笑的打 要不會給孩子帶來莫大的心理陰影 善良和邪惡只有一線之隔
長輩是榜樣或歪路牌 不管接觸多少都對孩子有一定的心理影響 甚至會讓孩子走上不歸路

反觀長期處於一種情緒 對情感麻木 容易精神失常心理變態 做一些不正常甚至危害他人的事 如小孩兒縱火導致他人意外死亡也是有的 最可怕莫過於自閉 自閉後會給家庭帶來極大負擔 也有可能加大自殺的幾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