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課堂教學如何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求解答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環節,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過去如此內,現在也不會因為容實施新課程而改變。課堂改革的終極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和諧、持續的發展,而這種發展必須落實到每一堂課的具體實施過程中。傳統的課是以知識為本位的,新課程取而代之的是以學生發展為本位。那麼,位呢? 一、變壓抑為張揚,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傳統的課,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著,教師教,學生學,天經地義。
2、信息技術對小學數學課堂的優化作用 摘 要 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應是以學生發展為本,以思維
有力促進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
3、如何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關系?
據報道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並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意見》指出,要完善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的體制機制。強調要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型教學關系。改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變革教學組織形式,創新教學手段,改革學生評價方式。要切實減輕學生過重課外負擔。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嚴格按照課程標准開展教學,合理設計學生作業內容與時間,提高作業的有效性。建立健全課後服務制度,鼓勵各地各校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家長需求,探索實行彈性離校時間,提供豐富多樣的課後服務。改善家庭教育,加強家庭教育指導服務,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合理安排孩子的學習、鍛煉和休息時間。規范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嚴格辦學資質審查,規范培訓范圍和內容。
營造健康的教育生態,大力宣傳普及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面發展、人人皆可成才、終身學習等科學教育理念。要著力解決義務教育城鄉發展不協調問題。統一城鄉學校建設標准、城鄉教師編制標准、城鄉義務教育學校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加快建立義務教育學校國家基本裝備標准。實施消除大班額計劃。切實改變農村和貧困地區教育薄弱面貌,著力提升鄉村教育質量。要多措並舉化解擇校難題。加快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加強教師資源的統籌安排,實現縣域優質資源共享。改進管理模式,試行學區化管理,探索集團化辦學,採取委託管理、強校帶弱校、學校聯盟、九年一貫制等靈活多樣的辦學形式。完善入學制度,統籌設計小學入學、小升初、高中招生辦法。
希望以後的孩子學習沒有那麼辛苦了。要開放式的教育啊
4、在課堂教學中怎樣體現"以學生為本
無論哪門學科,課堂教學都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過去如此,現在也不專會因為實施新課程而改變。課屬程改革的終極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和諧、持續的發展,而這種發展必須落實到每一堂課具體的教學目標上。教學目標是課的靈魂。它反映教師對學生在已有基礎上要取得哪些進步與發展的期望與追求,並且「課的一切方面、組成部分和階段都必須服從它。」(蘇霍姆林斯基:《怎樣聽課和評課》)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確定課的目的是很困難的,即使對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也是如此。「問題並不在於在課時計劃里寫上本節課的目的。這種形式的規定可能是被照做了,但是教師並沒有認識課的真正的目的。」(蘇霍姆林斯基:《怎樣聽課和評課》)從新課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看,在確定與描述課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的一致性方面,的確存在一些值得反思與商榷的問題。傳統的課是以知識為本位的,新課程取而代之的是以學生發展為本位。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目標首先體現在目標的三維結構上,但是是否在課時計劃寫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後,學生在這些方面發展就能兌現呢?
5、漫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怎樣以學生發展為本
學校的教育要「以人為本」,學校的存在是因為學生的存在,老師的存在也是因為學生的存在,總之,所有教育事業的存在都是因為學生的存在而存在的,科學的教育觀念認為只有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學校等教育機構才能徹底發揮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作用,才能體現教育機構的價值,因此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都要以學生的利益為根本,只有強化這種理念,才能更好推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出學生們對學習的慾望。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模式也是如此,我們應該重視起來,小學屬於啟蒙教學,啟蒙教學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因此,小學的教育工作者們應該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來帶動學生們的發展,下文就此課題進行了研究。
1、堅持一切發展為了學生的原則
學生的利益大於一切,這種教育依靠的管理理念正是一種人性化的體現,學校真正做到了關心體貼每一位學生,只有這樣,學生的教育問題存在的缺陷才會得到解決。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模式也要貫徹落實這個理念,小學的教育問題並不是一件容易解決的事情,小學生畢竟是一群心智不成熟的孩子,對知識的理解和消化並不是很透徹,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拿出自己的耐心,仔細並且詳細的教導孩子們,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基礎教育必須得扎實牢靠。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孩子們在課堂中成為自己的主人,才能主導自己的學習,新課改有著屬於它的獨特魅力,豐富的學生互動、師生互動使課堂氛圍不再枯燥無味,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也使孩子們在學習上動力十足,這正是堅持貫徹一切發展為了學生的原則起到的裨益。
教學過程當中,教育工作者們要充分尊重學生們的意願,盡可能的採納孩子們的建議和想法,發揮出學生們充當主體的作用,讓學生們真正成為自己學習的主導者,調動起自己的積極性和求知的慾望,來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2、小學數學課堂存在現狀
小學數學學習的是一些基本知識,譬如圖形的認知、簡單的四則運算、還有數字和單位換算等較為簡單的概念,因此就出現很多小學的教育工作者認為小學的教材簡單而不用准備什麼教案,正是這種錯誤的認識才會使小學的教育逐步陷入誤區,一些小學老師的教學目標並不明確,一個班級五六十位學生,接受知識的水平、消化理解的水平也大不相同,老師一味的統一授課會使得成績差的越來越差,成績好的學習態度也會越來越不端正,這正是大班教學的弊端。
小學數學的學習是為了更高水平的學習而奠定的基礎,基礎教育十分重要,老師應該根據每位學生的特點來選擇不同的教育模式,因材施教是流傳至今的儒家教育模式,這種教學模式適合中國的國情,教育工作者應該學習並且落實。小學生的注意力很難集中,據科學調查研究表明,小學生在一堂四五十分鍾的課上,真正能集中精力的時間只有七到十分鍾,因此,提高課堂效率是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
現在小學生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動手能力差,不僅體現在實踐操作當中,日常生活中有所體現,眼高手低這種高分低能的現象是要不得的,我們要加強學生們的動手操作能力,要增加實踐操作課,這樣不僅鍛煉了孩子們的動手能力,還讓孩子們進行了腦力活動,只有在操作中學習,學生們才能在探索中發現問題並且解決問題,無論試驗的結果是好是壞,重要的是參與的過程,玩出好成績,何樂而不為呢?
3、課堂效率的提高
要想從根本上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效率,教育工作者們要對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有一個很明確的認知,要分清主次,有規劃的完成每一節課,教育工作者們要正確使用教材,不能依照傳統模式照本宣科,讓教學氛圍變得索然無味,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當一個教材的編寫者,要完全理解教材編寫的意圖,要掌握教材的精髓,合理加工教材內容,用創造性思維讓每節課要傳授的知識生動活潑的出現在課堂當中,這種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助於課堂效率的提高,學生們只有真正沉浸到這種課堂當中,才會學到更多的東西。
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有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要善於把教材中的內容還原到生活當中去,學習不僅僅是在課堂,教育工作者應該學會把課堂搬到生活當中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只有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也體會到數學的存在,這才是真正意義上活學活用,這樣的小學數學學習才會具有高效性。譬如,在學習圖形的那個章節當中,老師們可以引導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圖形的蹤跡,太陽是圓的、桌子是方的等等典型例子,還可以在沒有安全隱患的指導下教給孩子們圖形的簡單製作;再深一步,還可以交給孩子對圖形面積的簡單推導,孩子們的想法是極具創造力的,可以根據對長方形的分割推導出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積。最重要的是,老師一定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贊賞,鼓勵是最好的老師,老師的贊揚和鼓勵會讓孩子們真切的體會到成功地喜悅,這種身心上的愉悅會讓課堂效率越發提高,也會讓孩子們愛上課堂生活。
4、結語
小學數學的課堂教育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教育工作者們應該採用恰當的教學模式來傳授給孩子們只是,教育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永遠不會過時,教育工作者們要在不影響教學內容的前提下,創新教學模式,讓小學數學的課堂效率得到提升,總之,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應該不斷總結自己的經驗,吸取各種教訓,不斷地進行創新來豐富自己的課堂內容,真正提高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效率。
6、簡述"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應包含哪些內涵
以學生為本就是要以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從學生根本出發,確立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主要包括:
1.以學生本體為本。教育本質就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
2.以學生發展為本。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就是指以學生的進步發展為理念。
3.以學生整體為本。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是讓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
拓展資料自20世紀中期以來,「以學生為中心」教育理念在西方國家教育界產生並得以迅速發展,本科教育正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已成為西方國家教育界的主流教育理念及教學模式。這一轉變帶來了一系列的變革,如學習方法、教學方法、教學組織管理、教育質量評估體系等。
世界高等教育大會通過了與主題同名的大會宣言:《21 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以及相配套的《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優先行動框架》。
《宣言》中要求各個國家和高等學校的決策者「把學生及其需要作為關心的重點;把學生視為教育改革主要的和負責的參與者,包括參與教育重大問題討論、評估、課程及其內容改革,制訂政策與院校管理等等」,並預言「以學生為中心」的新理念必將對整個世界21世紀高等教育產生深遠影響。
7、在課堂教學中怎樣體現「以學生為本」
無論哪門學科,課堂教學都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過去如此專,現在也不會因為實施新屬課程而改變。課程改革的終極目的是促進學生全面、和諧、持續的發展,而這種發展必須落實到每一堂課具體的教學目標上。教學目標是課的靈魂。它反映教師對學生在已有基礎上要取得哪些進步與發展的期望與追求,並且「課的一切方面、組成部分和階段都必須服從它。」(蘇霍姆林斯基:《怎樣聽課和評課》)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確定課的目的是很困難的,即使對有多年教學經驗的教師也是如此。「問題並不在於在課時計劃里寫上本節課的目的。這種形式的規定可能是被照做了,但是教師並沒有認識課的真正的目的。」(蘇霍姆林斯基:《怎樣聽課和評課》)從新課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看,在確定與描述課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的一致性方面,的確存在一些值得反思與商榷的問題。傳統的課是以知識為本位的,新課程取而代之的是以學生發展為本位。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目標首先體現在目標的三維結構上,但是是否在課時計劃寫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後,學生在這些方面發展就能兌現呢?
8、如何構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高中政治課堂教學
主體性,是指作為對象性活動的主體所具有的本質特性。它的基本結構是由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三個因素組成的。學生主體性發展的基本條件:一是內因即主體素質結構,這是決定主體性水平與發展的因素;二是指教育環境,它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個方面。作為個體能動性的具體表現,它是主體的參與性、主動性為基礎,以創造性為最高境界。主體性是學生作為人的發展的核心部分,主體性的發展需要通過主體的活動實現。高效課堂構建的關鍵在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得全面發展。那麼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如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自主、主動發展,促使他們自覺參與、自我選擇、自我組織、自我指導、獨立思考、自我評價等一系列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使他們真正成為具有主體意識和自主能力的人呢?這是從事高中政治教學與研究的工作者必須研究與探索的問題。 一、教給學生閱讀教材的方法 政治教學的任務是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教會學生學習,也就是把學法教給學生,讓學生今後在社會上能自主探索與進行創新活動。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構建師生互動平台,為學生提供討論、表演的機會,在活動中要善於設疑,討論前要給出提綱,以引導學生實現自己預設的目標。在討論中要注意學生的立場觀點是否正確,條理是否清晰,論述是否符合邏輯,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獨立地、多角度地展示其真實才能,但討論必須朝一致性方向引導,討論的問題必須與生活相結合,使彼此的思想能夠溝通。在小組討論中要注意導、讀、議、講、練、評的發揮,這樣才能體現教法與學法的高度統一。政治教學中,要提高效率,方法非常重要,方法正確,學習效率事半功倍,方法欠佳,學習效率事倍功半或徒勞無功。不少學生學習成績差不是不下苦功,而是學習方法有問題,導致學習困難越來越大,最後放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會學,而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則是使學生會學習的根本途徑。 二、指導學生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 新課程要求教師做引導者,一切以學生為主。因此,教學時,教師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一定要給予肯定。無論是什麼樣的問題,教師都要細心地加以解答,不能嚴肅地把學生的問題一帶而過。這樣不僅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而且會影響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更會引起學生對政治學科的厭惡。當學生提出問題時,教師一定要先投以贊許的目光,並激勵其他學生向其學習。只有這樣,學生的提問意識才能得到提高,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才能更加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理應在適當的時候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將學生一步步地領向真理。這就需要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很多學生在考試時,面對題目和材料往往無從下手,這說明他們平時缺乏這方面的鍛煉。 如我在講「依法治國和思想道德建設」時,採用了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後辯論的教學模式。分組後,我設置了「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哪個更重要」的辯論題目,先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自由討論,期間我會參與到學生的談論中,及時發現學生討論中出現的問題,並給予正確的引導,然後全班分為兩個大組針對這一主題展開辯論。學生為了在辯論中獲勝會收集材料,明確觀點。在這樣輕松的學習氛圍下,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而且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高高興興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教給學生答題技法 政治中考命題,題型多樣,既有選擇題,又有辨析題、分析題,各類試題有的以文字的形式出現,有的以漫畫、圖表的形式出現。縱觀近幾年政治學科的中考情況,學生在答題時普遍存在的問題是不會提取有效信息,以至於失分過多。學生普遍反映不會解答政治主觀題。這個責任主要在教師,教師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獨立思考,沒有教會學生如何分析解決問題。政治課屬於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相比,它具有不確定性、多元性,同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同一個觀點可以用不同的語言表述。這是學生感到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盡管如此,它也有規律可循。如「談談這一材料對你的啟示」一類的題,一是弄清材料的主題是什麼;二是明白「啟示」就是「依據主題,我們應該怎麼做」,它有一個統一的句式,即「我們要……」或「我們應該……」。只不過這些規律應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總結。在這方面,我們過去恰恰做得不夠,今後應借鑒理科的教學法――通過例題解析,總結解題的規律和思路。 政治試題的主客觀題目往往都是通過運用新材料、設置新背景考查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各種能力的,因此要教會學生審題、篩選信息、找到切入點等。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我還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
9、以發展學生的學科能力為重點 怎麼全面提高課堂教學
如何有效利用信息技術資源,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一、新課改下,教師應加強對信息技術教育應用的認識,了解信息技術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作用
當前教學以網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基礎,實現現代教育和新課程改革。信息技術在現代教育中會從不同維度同時刺激人們的多種認知感官,使學習者更容易建構起自己的知識體系。教師要從觀念上更新、理解信息技術教育的內涵。要具備良好的信息技術操作技能,以人為主體,以信息技術為手段,積極探索信息技術在工作中的有效應用,才能實現自身職業專業化的全面發展。教師專業發展是以信息技術為環境、手段、途徑、方式和方法,促使教師在專業知識、教學技能、職業態度等方面不斷完善的一個系統的、復雜過程。
教師專業發展是課程改革的重要支撐,而課程改革也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機會並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只有提升教師素質,促進專業成長,才能充分的開發教師的潛能。信息技術促進教師專業素養提升,促進教師專業知識更新和知識結構優化,如學科專業知識、教育學知識、心理學知識、學科教學法知識、教學管理知識、教研教改知識,以及教育技術知識引發等。提高教師績效、教育變革和促進教育觀念轉變。可以對檢索工具的應用,遠程協助,交流社區,游戲平台,電子期刊、教育網站、網路投稿、投票、網路課程、教育資源庫、教師網聯、教師博客圈等進行網路化學習與利用。另外還有課改示範課、學科帶頭人觀摩課,
配套課件作品,各校名師教案、課堂設計、教研論文,以及電子圖書館等豐富的優秀教育教學資源,為教師的講備課、教研提供了強有力的資源支持。
二、多實踐,通過繼續教育培訓、信息教育培訓等途徑,加快教師專業發展進程
教育部門每年都組織教師大量開展現代化教育理論學習,方式靈活,如遠程教育與網上培訓相結合,統一組織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式。介紹現代化教育改革的趨勢,提高教師教育信息化觀念。還通過聽課評課、實踐反思、教學研究,更新補充知識、提高技巧,不斷擴展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能力。依靠信息網路技術,最大限度地吸納借鑒成功的教育教學模式,迅速投入實踐,並在網路上公開交流探討,有效提升專業技能。教師藉助信息技術,利用網路,可實現不同空間,不同時間,不同層次的專業技能提升。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中各要素進行優化組合、互為作用,以發揮教學系統的最大效益。
教師的專業發展對信息化教學的質量和效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教師專業化的成長,要求每位教師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在信息技術環境和資源支持下的遠程自我提升學習。以選擇任何時間、地點、層次、方式,有選擇地修煉。教師的教育觀和專業知識的更新,及對信息技術掌握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方式的變革都有著很大的影響。教師直接可以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過程的反思性實踐,通過網路觀摩優秀的視頻教學案例,還影響著教師制度建設的完善,教師的終身學習與自我發展。
三、學以致用,利用信息技術資源優化教學
把現代教育技術應用到教學中,學以致用。這些技術手段的運用對於教師來說,既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豐富了教育信息資源以及促進了教育手段的多樣化。在信息化教學中,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者、組織者和促進者,起著頂樑柱的作用。通過教師個人對一個主題下的相關教學資料的收集和整理,並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認識、反思,通過他人的評價和建議等,使教師個人對教學過程、教學目標的達成度都有一個深入地總結、反思以及對未來教學計劃的預期安排,並通過數字化的形式加以表現。這樣,教師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優勢與不足,將內隱性的經驗外顯化,成功實現個人的知識管理,促進個體專業成熟。
第2/4頁
信息技術已經成為教學准備的重要工具,推動了教學手段和方式的變革,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從備課查找資料,到設計、製作教學軟體都可以應用信息技術。有利於工作效率和質量等綜合專業素質的提升。在學科教學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來創設教學環境、改變教學行為,使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
要實現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 教師教學中運用各種現代教育技術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各種教學媒體的光、音、色等信息輸出功能,立體地刺激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認識活動,使抽象變得具體,使復雜變得簡明,使不可見變為可見,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求知慾,激發學生創新,從而達到教學過程的優化。在教學中師生互教互學,共同探討。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對於豐富教學內容,擴大學生眼界,引起學生對學習科學、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增進思考力、想像力和創造力,都有積極作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的運用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通過區域性跨學科、跨年級、跨學校互動活動形式,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地開展校際教研活動,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在實踐中,運用信息技術能起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課件情境教學,音、色、形、空間等表現得淋漓盡致,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能動能靜的教學情景,努力把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的作用和提高,在信息技術創設的藝術情境中體驗、感知、審美,從而全面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還有模擬試驗,使學生印象加深。還比如講解艾滋病細胞等微觀世界的精細結構用信息技術就比較方便,使學生興趣大增。
四、幾點建議
1、加強建設,加強進修學校這一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重要基地的建設。利用師資培訓基地進行教育資源實踐。
2、加強投入,加強各地區電教館資金與設備的投入。重點建設成當地先進的電教機構。負責各地區的電教、信息科研、資源配置等工作。
3、優化農村信息技術環境,完善基礎設施,使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資源建設得到有效發展。信息化應用環境的建設必須適合學校實際的應用理念,才能切實有效地為教育教學服務。
4、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工作。提高教師的應用技能、信息安全意識、信息化應用理念。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合理安排、最好分批次和水平,分層次地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技能培訓。使之能真正成為合格的掌握信息技
第3/4頁
術的專業教師。有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培養創新性人才更具有深遠的意義。
5、有效利用信息技術資源的意義提醒我們,必須加大對教育信息技術資源的建設,使中國的信息技術教育真正提升到一個高度,極大地促進了教育改革。
五、結束語
有效利用信息技術資源的關鍵在於教師的信息化,在於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教師。所以,要實現教師專業化,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在師資培訓基地進行教育資源建設實踐,加強進修學校這一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重要基地的建設。加強各地區電教館的資金與設備的投入,在師資培訓基地上加強教育資源建設,為中小學教師提供優質資源,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教學實踐、教改教研、繼續教育、提升自我資源服務,這可以使教師整體素質、教師專業化發展得到有效的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設是個巨大的工程,它不是短期就能做好的,而是一個相當長的適應教育發展、服務社會的過程。需要我們共同奮斗,拼搏。我們對未來信息化資源建設的前景充滿信心。
有效合理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我們廣大教育同仁要認識到位,認真實踐,不斷積累經驗,優化教學,同時肩負起 「資源建設」的重任。相信我們的前景會無限光明。
有效利用遠程資源 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隨著教育改革向縱深推進,我國的基礎教育已經進入內涵發展階段,在中國廣闊的農村天地,如何實現教育的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成為擺在農村學校校長面前的一大課題。管理學大師德魯克說:「能夠增大的資源只能是人力資源,在人類所有能夠運用的資源中,只有人才能生長和發展」。基於此,在學校教師才是最根本、最積極、最豐富的資源,只有提升教師素質,促進專業成長,才能充分的開發教師的潛能。我校在長期發展中,遇到以下突出問題(1)教師觀念陳舊,走不出傳統教學的陰影。(2)在信息技術掌握與多媒體運用水平方面,教師尚未大面積提升,農村遠程運用技術不嫻熟,「有效課堂」未能形成校園主流。(3)教研工作封閉在局部小天地,需要構建學科高層面良性互動研討的格局。為此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有效利用農遠資源,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一)有效利用農遠資源,搭建教師專業成長的學習平台
對於地域較偏僻的我校,農遠工程既給予我們硬體基礎設施,又給予我校海量的「從天而降」的寶貴資源,實現了與大都市一樣共享優質資源的夢想。它真正實現施教者和受教者跨越空間的實時或非實時交互,成為我校信息技術普及的助推器,為此學校乘借東風(1)開展立體式信息技術知識培訓,構建學習型的集體,採取理論培訓與教學示範相結合,集中培訓與分散培訓相結合,天網與地網信息相結合,遠程教育與網上培訓相結合,統一組織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方式,使教師在掌握傳統教學技能的基礎上又掌握新形勢搜集、處理、整合信息的能力,與信息技術能力。(2)組織大規模地課堂教學聽課評課活動,發揮骨幹教師的示範引領、輻射普及的作用。(3)開展典型案例研討活動。學校充分引導教師利用現代教育資源,組織教師集中觀看課堂教學視頻錄像,藉助優秀教師或名師的課堂教學視頻錄像來提高學科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在教研活動時讓教師們一邊觀摩,一邊根據需要,隨時回放教學片段,定格了解細節,反復解讀反復研討;引領教師在反復研討優秀案例的過程中,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與方法、教學行為與理念,發揮集體研討的優勢,提升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智慧。
(二)有效利用農遠資源,搭建教師專業化實踐平台
教師的學習是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但同樣重要的是教育教學中進行實踐探索,實現遠程教育資源與學科課程資源整合,幫助教師增強教學能力,提高信息素養,創新教學模式,從而創建有效課堂,具體做法如下:
(1)運用遠程教育資源的信息與技術,實現情景化教學。
在語文、英語、歷史、思想品德學科教學中,為了再現或創設具有情緒感染力的生活形象與場景,使學生在愉悅氛圍中學習知識,受到感染教育的方法。如:九年級思想品德《實施科教興國的發展策略》一節,我校教師成功截取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神七飛天、嫦娥二號奔月行動的視頻資料,使學生如身臨其境,於耳聞目睹中油然而生愛國主義豪情,諸如此類情景,極大地拓展了教育時空界限,空前提高了教育資源的傳播廣度與教育效能。
(2)運用遠程教育資源信息與技術實現模擬化教學。
在物理、化學、地理、生物學科教學中,由於我校物理、化學實驗設備葯劑不足,或有時實驗儀器不夠精準,為達到預想的教學效果,此時,可以借用他山之石——遠程教育資源,播放相關實驗的視頻資料,把復雜實驗過程直觀地展現到學生面前,如電流的形成、人體血液循環、太陽的公轉、葉的光合作用、內燃機的工作原理、高錳酸鉀制氧氣實驗過程等,提供給學生無法感知的事實與現象,建立理解知識的經驗。
(3)運用遠程教育資源信息與技術實現微格化教學。
在體育、音樂、勞技等涉及運動技能的教學中,可以運用電視機、DVD、教學光碟,專門指導學生各種技能技巧。如學生學習健美操,為了使動作更規范、更連貫,展現美的形狀,微格化教學則彰顯農遠資源力量,達成遠程教育信息與技術和學校素質教育的有機結合。
(4)運用遠程教育資源信息與技術實現探究式教學。
在物理、化學、數學、歷史等學科教學中,從生活中的故事與現象入手,形象地設問質疑,通過富有探究性典型問題,引導學生探求新知,促進思維。如《物理》講解《大氣壓強》一節,老師再現馬德堡半球實驗歷史一幕,相背運動十六匹馬奮力去拉被抽成真空狀態的兩個半球,但都紋絲不動,是什麼神秘力量起主導作用,激發學生探索問題主動性,分析原因,尋找規律。從而於獲取知識中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方式。
(5)運用遠程教育資源信息與技術,有力推行「三大板塊六個環節」教學模式。
為了打造有效課堂,我校多年來一直探索「三大板塊六個環節」的教學模式。即:創設情景,激趣導入——板書課題,出示目標——問題引領,引發思考——面向全體,基礎檢測——設疑設障,突出重點——立足生活,拓展提升,此教學模式,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問題為主軸,思維為主攻,訓練為主線」的教學理念,完全置學生於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之中,使學生在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認知規律中獲得自信與成功感,而該模式的運行完全依託遠程教育資源信息采擷與加工,依靠信息技術嫻熟運用。經過實踐,該模式對於數學、物理、化學學科有很好的效果。
(三)有效利用農遠資源,搭建教師專業成長的交流平台
教師的專業化成長離不開交流,而交流的主要內容應該是教學經驗和教學反思,美國學者波斯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對後續的行為產生影響」。在農遠資源的推動下,我校構建了全方位多層面的教師交流研討格局。
(1)首先每個教師依據所代學科建立個人學科資源庫,與同科教師可以合作共贏,為同課異構交流奠定基礎。
(2)科任教師建立個人博客,利用博客空間,可以自由發展自己觀點、教學反思及心得體會。
(3)科任教師加入QQ群,與學科交流群,實現網路教研,突破校園「同僚文化」的拘囿,教研方式由一對一擴大為一對多,面對面,層對層的立體化教研,在互動中實現思維的碰撞,靈感的迸發,自由輕松的交流中長善救失。
(4)教師利用業余時間積極參加區學科教研,網路論壇,使學科交流成為互動的舞台。
(5)學校創建學校資源庫,為不同學科教師互相學習借鑒,奠定基礎。
農遠資源是火炬,點燃了廣大教師投身課改、實現專業成長熱情,農遠資源是催化劑,加快不同年齡結構教師提升信息技術運用水平的速度,農遠資源是寶庫,為教師開發潛能,提升自身素養,提供不盡資源。在農遠工程推動下,學校工作環境熏陶下,出現以下可喜形勢:
(1)教師確立了新的教育理念,更新專業知識結構。
(2)在學校示範引領、輻射普及策略實施過程中,全體教師深切認識到遠程資源與信息技術對課堂教學效益的巨大作用。
(3)學校通過制度考核、賽講評優活動,點燃了更多教師有意識自發運用多媒體手段實施課堂教學熱情,使傳統教學模式,學生學習方式有了極大地改觀。主動收集教學信息的老師多了,自覺研究的多了,自主學習的多了。課堂教學效率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師教學研究水平提高了。
展望:
未來五年,是國家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科學發展的攻堅時期,是深入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時期,更多優惠政策將落戶農村,我們教師將依託網路優勢,參與到教育界博客協會、QQ群協會,使網路教研,與名師遠程交流成為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學生也依託網路開闊視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成為一道校園風景線,大面積提升學生能力同時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農村將是教育人才蓬勃催生的沃土。
10、以學生為本的高效課堂具備哪些優點
現在強調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因此有人認為教師在教學中只是起個輔助作用就可以了。我也曾面臨這樣的問題:光以學生為主,到時候老師還怎麼樣來教呢?尤其是現在很多學生存在著厭學的情緒。通過培訓使我認識到:所謂以學生發展為本,是指注重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差異相統一的個性需求,從而把學生個性的健康成長作為課程實施的著眼點和目標。而不是說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教師一切以學生為中心一昧地迎合甚至討好學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始終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二者相輔相成。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因為教師經過專門訓練,對於所教育的知識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對於課程經過專門的培訓,知道自己任教的課程需要掌握到什麼樣的程度。在教育過程中先進行仔細去分析,了解學生學習中已有的水平,在學習中將會有哪些困難等都做到心中有數。因為從事過多年的教學,對於內容的處理,已經把握做到心中有數。教師是成人,很多事情考慮問題都比學生全面,學生表現出來的不成熟性等也決定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在對教學活動的領導、組織、指導和檢查。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在課前對一節的內容,以及要達成什麼樣的目標要做到心中有數。對學生的情況要進行詳細的了解,以及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合理組織教學使學生能更好理解教學的內容,對於學生中存在的問題要進行相應的指導,為了鞏固教學那樣還要布置學生作業,並進行檢查。同時還要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和檢查指導功能。
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主體。所謂以學生為本,我想,強調的應該是要重視學生。而不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課堂上的關系的問題。
教學應該把兩方面的作用有機地結合起來。如果只看到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會影響教學效果。而且如果一味順從學生的主體地位,一切都以學生說了算,這其實是抹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對學生不負責任的表現。學生還是未成年人,很多看法還是片面的,如果不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勢必要多走很多彎路。學生的很多行為還需要規范,良好的學習習慣還沒有養成。這都需要老師的指導。需要老師的指導,但是又不能一切都以老師說了算,盡可能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時刻都不要忘了學生是獨特的個體。教師的教學就是為了學生服務,在教學中眼裡始終有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