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發護發 » 社會對小學生發展的要求
擴展閱讀
流行發型圖片 2020-08-19 19:50:42
梨形臉直發 2020-08-27 22:25:16
鹿晗棕色發型圖片 2020-08-28 03:41:15

社會對小學生發展的要求

發布時間: 2021-02-23 13:34:51

1、社會教育環境在小學生身心發展過程中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

社會教育環境在小學生身心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學校教育更多的是理論知識,而社會是一個大課堂,社會環境對一個小學生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耳濡目染給小學生留下的印象遠遠要超過你嘞學習帶來的影響。

2、教育部根據社會發展的變化,公布了新的中小學生行為規范守則。中學生與小學生生活、學習環境相似,對學生

(12分)
(1)根據社會復變化發制展要求,修訂《中小學生守則》說明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堅持用變化發展的觀點看問題。(3分)
(2)人的成長過程中,小學階段、中學階段有前後相繼的聯系,將原來小學生、中學生守則合二為一,堅持了 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3分)
(3)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互聯結。對中小學生要求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具體要求,就體現了這一點。(3分 )
(4)對中小學生針對其特點所作不同要求體現了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道理。(3分)

3、小學生注意力發展需要怎樣的社會環境

1.注意的目的性
剛剛進人學校,小學生的注意力水平是有限的,注意的目的性還很低,無回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答小學生的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被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和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所吸引。上課時,他們會思想" 開小差 」 ,做小動作;做作業時,也需要教師或家長的督促。隨著學習活動的進行,大腦不斷成熟,神經系統活動的興奮與抑制過程逐步協調起來,有意注意逐漸在學習和其 他活動中占據主導地位。四五年級小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根據學習活動和教師的要求將注意指向學習對象,有意注意由被迫狀態提高到了自覺狀態。
2 .注意的品質
小學生的注意品質也在不斷發展,主要表現為注意的集中性和穩定性增加,注意的范圍有所擴大,注意的分配和轉移能力逐漸提高。

4、社會教育對孩子有哪些影響

一個孩子就是一個世界,在他的成長過程中會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影響。當代教育應該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結合整體的育人系統;在這個系統工程裡面學校,家庭和社會都擔負著重要和不可推卸的責任。 隨著現代化社會的發展,「學習社會化,社會學習化 」 正逐步成為現代社會和現代教育發展的重要趨勢。現代教育不僅在時間上將擴展到一個人的終生,而且在空間上將擴展到全社會。在這種趨勢下,學校,家庭,社會將構成兒童成長的一體化環境,對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發生重要的影響。整個社會要擔負起教育的責任,學校要向社會開放。因此,了解學校,家庭,社會三者之間的聯系,對開展教育教學具有重要的作用。
學校教育是主體,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最重要場所,它不同於家庭、社會的影響,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長,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著不可替代的而且是不容忽視的優勢。從學校育人功能來看,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教師)依據一定的教育方針,有目的、有計劃和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進行培養教育的社會化活動,它能按一定社會需要,根據教育大綱的要求,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教育和訓練;從學校育人環境來看,學校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氛圍,給學生們的學習創造一個和諧舒適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奮發向上,努力拚搏的精神;從受教育的時間來看,學生在學校受教育的時間最集中,更利於全身心接受各種知識的傳授,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健體。
家庭教育是基礎,是對學校教育進行必要的調整和補充。它具有早期優勢,是子女成長的搖籃,良好的家庭教育不僅有益於增強兒童的身體素質,而且可使兒童的智力得到盡可能早的開發,使他們從小就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形成最初的倫理道德觀念、審美觀念和勞動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它最能根據孩子的智力發展特點實施個別教育,最能培養孩子的情感,也最能有針對的對各種社會信息景進行整理、篩選。此外,家庭教育是終生教育,具有長期性、持久性,一個孩子從出生到步入社會前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家庭中渡過的,甚至走向社會後仍然離不開家庭的影響,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終身受益,是非常重要的。瑞士教育家斐斯塔洛齊講「道德教育最主要的場所是家庭」孩子對母親的愛進而發展到對兄弟姐妹、鄰里的愛,這就是道德發展的基本原則。
社會教育是學校和家庭教育的繼續延伸和發展,是學校和家庭以外的社會文化機構以及有關的社會團體或組織對社會成員特別是青少年所進行的教育。社會教育組織機構繁多,其教育內容具有廣泛性、適應性、及時性與補償性,其方式方法具有靈活多樣性,若善於利用,引導得力,必然會對不同興趣、愛好、特長的青少年的素質提高產生廣泛而積極的影響。通過社會教育,學生可以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不斷增強分析能力和應變能力,可以在社會大課堂,體驗各種不同的社會角色,學習社會規范,擴大社會交往,養成現代素質,適應市場經濟和現代科技的需要,為參加現代化建設做准備。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合作、相互促進,缺一不可。建立健全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未成年人教育網路,實現 「三位一體」的整體教育格局,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有重要意義。 它是促進學校教育整體化,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實現德育目標的需要;是形成整體教育的思想保證,是對教育改革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推動和發展;是把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根本途徑,是把全黨重視、社會共同參與結合在一起的重要舉措。因此,構建學校、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教育網路勢在必行。
總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 結合起來對學生進行思想和品德教育,從而形成多功能,全方位,網路化的社會教育隊伍,適應二十一世紀的發展需要。使學校教育工作得到社會,家庭有力的支持和積極配合,三位一體,形成同心,同步,同向,全員,全程,全方位的教育模式;使學校教育呈現「事事有人關心,處處有人留心,時時有人操心」的大好局面。我想,只要我們教師和家長的配合,社會的關心,必定迎來教育的春天。

5、小學兒童社會性發展的特點

1、自我意識的發展
表現形式:
①自我認識,先認識自己身體的各個部分,然內後知道自己的名字。對「我」容字的掌握;。
②自我情感體驗,包括自尊,自信,自我價值感,成功感,自我效能感等等,比如3歲孩子對自己能力的認識和自信,常要求自己獨立干一些事情。
③自我控制與調節 。
④自我管理 。
2、社會認知的發展
表現形式:
對自我的認知,對社會關系的認知,對他人的認知,對社會環境和現象的認知,對性別角色、行為方式的認知,對社會規范的認知。
3、社會行為的發展
表現形式:
親社會行為,包括幫助、合作、共享、謙讓等行為。
攻擊性行為,包括言語和身體侵犯。
社會退縮行為,撒謊行為,嬉戲行為,告狀行為等等 。
這些社會行為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聯系的。
4、 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
表現形式:
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對陌生人的適應能力,對同伴交往的適應能力,獨立克服困難、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等 。
5、 社會情緒情感的發展
表現形式:
依戀感,同情心,責任感,羞愧感以及各種情緒的表達和控制。各種情緒包括高興、生氣、傷心等。
6、 道德品質的發展
表現形式:
道德認知,道德行為習慣和道德情感。

6、論述中小學生發展具有哪些時代特點,針對這些特點教育者應如何進行教育?論述

答、時代特點:(1)生理成熟期提前 (2)思維活躍,但學習興趣不高 (3)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具有較高的職業理想和務實的人生觀 (4)自我意識增強,具有一定的社會交往能力 (5)心理問題增多 (參照教師資格證考試的相關答案要點,已確認是正確的,論述部分自由發揮,給了你點參考框架)
針對性教育:
1、心理教育
一、建立心育導向機制
充分發揮教務處、年級組長、學生會、班主任、班幹部的作用,狠抓校風、班風,人際關系及校園文化等。以班級為單位,每周進行「班級管理」量化評化,評比內容包括儀容儀表、考勤、紀律、衛生、宿舍內務、好人好事等,並在每周的升旗儀式上進行小結,對先進班級頒發「流動紅旗」進行表彰。通過心理輔導講座、主題班會、心理活動課等多種途徑,加強學生心理承受力、抗挫折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面對危機時的心理應對能力,教給學生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使學生初步形成一套心理自助機制。採用團體心理輔導的方法,對貧困學生窘迫抑鬱心理狀態進行干預,對成績落後學生的自卑無望心理進行鼓勵,對單親家庭學生的父母之愛缺失的心理給予溫暖關懷,對早戀學生的朦朧情感給予正確引導等。通過團隊活動培養學生高尚的品德,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培養學生互助互愛的情操,組織學生觀看愛國主義影片,開展讀書活動,培養學生高雅的情趣等等。這些導向手段對促進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創設良好的心理教育環境
良好的心理教育環境對中學生的健康心理形成與發展起著暗示熏陶的作用。通過美化、凈化校園,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消除不健康的東西,對學生心靈的污染,以豐富的校園文化佔領學生思想陣地。學校教學樓、運動場、花園、旗台、舞台等的設計都符合教育學生的特點。我們把一些能力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的標語掛在教學樓,宿舍樓和餐廳,比如「了解自我、正視自我、欣賞自我、完善自我」、「微笑可以縮短心靈之間的距離」、「敞開心扉,讓陽光灑遍心房」等。學生隨時都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中,落實在行動中。我們還通過宣傳欄,黑板報、團隊之聲廣播站等宣傳設施,定時刊登、播報時事和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人和事,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形成健康的輿論導向。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用健康有益的東西佔領校園空間,感染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高雅的情趣、積極向上的進取心理,使學生在耳濡目染中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在各班創建民主、平等融洽的師生關系,創建和諧的同學關系和開放、合作、寬松、積極的學習氣氛,創建優美的教室環境等。可以通過創設良好的群體心理氣氛,使班集體成為一個充滿愛心、團結協作、自由快樂、積極向上、滿足學生交往和歸屬的「情感家園」。良好的風氣催人積極向上,人際關系融洽使學生具有安全感,並獲得愉快的情緒體雅,減少各種心理行為問題的發生,對學生心理健康產生深刻的影響,使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得到改善和提高。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學生厭學是現代中學生普遍存在的一個心理問題,教師要本著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主的原則,不斷更新理念,不斷改變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促使學生心得到健康調整。教師教學方法不靈活、嘲諷、相互間缺乏心理溝通,都會給學生造成心理壓抑。俗話說: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寬松、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消除師生心理障礙的關鍵,當老師把學生當作知心朋友,師生之間駕起了溝通的橋梁,學生就會喜歡上你的課,學習就有了興趣,學業成績也就隨之有了提高;與老師關系親密了,也就會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和自信心,又能培養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這有利於完善學生情緒狀態、人格的健康發展。
三、開設心理輔導課
學校可根據專項計劃開設心理輔導課,並保證每班每個月開設一節心理輔導課。心理輔導課內容的選取建立在對本校學生心理需求充分了解的基礎之上。在確定心理輔導課內容時強調針對性、科學性和實效性,做到四個考慮:①考慮學生成長過程中必然遇到的問題;②考慮不同年齡階段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③考慮學校對學生教育的整體規劃的需要;④考慮學生所處的環境和他們的實際需要。學校心理輔導活動課的內容主要包括學習心理,社會交往、自我意識、青春期心理、消費休閑心理等方面。學校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徵組織心理輔導課的教學活動,充分注重學生的內心體驗達到增進學生心理素質的目的。學校心理輔導課有定期跟蹤進的研討機制,有開課記錄,並有對心理輔導課的效果評價以及改進措施。
四、設立心理輔導室
學校結合現時期青少年良好心理缺乏的需要,開設心理輔導室,設立專職心理輔導老師。心理輔導室個別輔導是採取教師和學生通過一對一的溝通方式,對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直接的指導,排解心理困擾,並對有關心理行為問題進行診斷、矯治。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輔導:①發展輔導,即幫助心理上比較健康、無明顯心理沖突、能基本適應環境的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和開發潛能,提高學習和生活的質量,以獲得更完善的發展;②適應輔導,即幫助心理比較健康、但在學習生活中存在各種煩惱和心理矛盾的學生解除困擾,減輕壓力,改善和提高適應能力;③障礙輔導,即幫助有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的學生克服障礙,緩解症狀,恢復心理健康。心理輔導室每周一到周五進行個體輔導,提供學生在適應、發展學習、壓力、人際關系等方面的輔導。心理輔導室為廣大學生提供了診斷、矯治心理行為的有效途徑和健康成長的空間,增強了心理輔導工作的實效性。
五、開展校園特色活動
在日常工作中,我校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開展校園活動。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自身特點,我們精心設計、巧妙安排一些生動活潑、健康積極、豐富多彩的敝開心扉,快樂生活活動,摸索出了「分時期,有重點、分層次、成系列」的成功經驗。在課間引導學生開展班際跳繩比賽,「看誰跳得遠」比賽、羽毛球比賽、三人籃球賽等等,增強友誼;採用升旗儀式上開設「學生訴心語」時間;每月舉辦一次專題心理講座或輔導工作小結,每學期開展寫「三信」(給老師一封信、給家長一封信、給同學一封信)活動;每年舉行校運會、元旦聯歡、歌舞書畫活動、特別是留守兒童的書畫展,讓他們備受溫暖。我們堅持不懈地開展這些活動,使學生郁積的心結得以開解,緊張繁重的學習生活得以放鬆,心情變得輕松,心胸變得豁達。
六、創新方法,改進心理教育手段
以前,學校的心理輔導工作較多地停留在「堵」的方式中,哪班哪人哪方面發生了心理危機,就往哪裡突擊。教務處、班主任、心理輔導老師充當著「救火隊」、「消防員」的角色,輔導效果總是不夠理想。為此,學校應該不斷進行研究、討論、尋求對策,找到了一條心育秘訣:變「堵」為 「疏」主題引領,活動涵托,使心育工作達到防患於未然。可採取以下方法:
①實施「心理教育導師制」,即把一個班的學生心理輔導工作分工承擔,由各個科任教師分別承擔幾個學生的心育導師,以利於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人疏導。
②定期開設心理健康講座,即針對學生心理上存在的主要的共性問題,定期開設心理健康講座,指導學生自覺進行心理調適。
③開展主題月活動,即緊緊抓住當代中學生活潑、好動、求新、求異、開放、民主等心理特徵,每月突出一個活動主題,形成系列,異彩紛呈,以促使學生克服孤僻、自私、脆弱等不良心理特徵,養成守紀、合群、自製、頑強等心理品質。
④架設「學校——家庭」橋梁,即通過多種方式把心育環境的建設延伸到家庭和社會,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使其不良心理行為得到很好的矯正。
⑤建立心育檔案,實行監督跟蹤,使學生得到心理上的指導和幫助,盡早地從心理危機中解脫出來。
未來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對人的心理素質的需求也就更高。可以說,心理教育是使每一個學生獲得生動活潑全面發展的一條「高速公路」,它需要社會上的有效教育資源充分利用,需要個人多一點辛勤耕耘,才能共同創造出更加有利於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心理環境。
七、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施對策
對於廣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視和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應成為當務之急的重要任務,根據心理學發展的規律和要求,依據當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加強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⒈全面滲透,全方位推進。加強學校心理健康狀況,加強其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適應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質教育模式。學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個重要屬性,即就是教育性,因此,調動學校各個方面的力量,全面滲透、多渠道、全方位推進心理健康教育應是學校首選策略,構建一個專門渠道與非專門渠道有機結合的教育網路。專門渠道就是要開展心理教育專業課,實施心理輔導,開展心理咨詢和實施心理治療;非專門性的就是在學科教學中,在德育活動中,在課外活動中、在勞技課中,在學校的各項管理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⒉加強家庭教育,家長注意引導孩子身心全面發展。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教育,每一個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樣有著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觀念、教育方式、家庭的環境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為家庭應從下面幾個方面注重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為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人才。以身作則、率先示範。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會健康。注意鍛煉孩子的吃苦耐勞,戰勝挫折的意失和堅強的品德,有意識地創設些困難、障礙、曲折、增強其自信,培養其獨立的人格,尊重孩子,不走兩個極端。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為家長,應該從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當作私有「財產」,愛之則寵,恨之則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嚴重影響,溺愛型和打罵型的教養方式可直接導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發生,家長要經常和學校聯系,取得與學校教育的一致性。要積極參加學校對孩子的教育活動。如家長會、家長學校、座談會等。對孩子進行的教育內容要與學校一致,對孩子進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不能給孩子灌輸不健康的內容。⒊營造一個寬松、健康、向上的社會環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僅不能離開學校、家庭的教育和輔導,而且也離不開社會環境的熏陶。環境育人不良的社會環境會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會各界和社區應關心青少年的成長,支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並促進其發展,形成一個有益於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只有為青少年的成長建立一個全社會的「保護網」過濾社會有害物質,還青少年一個潔凈的藍天,同時加大社會對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傳和教育,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和造就二十一世紀人格健全的創新人才,促進社會的進步。
總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全社會都應高度重視,政府要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學校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工作的重點,抓緊抓好;家長要提高認識,配合學校做好工作;使少年兒童都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為將來踏上社會打下堅實的心理基礎。

2、思想道德(或思想品德)的教育
首先,要掌握新時期中小學生的行為特點,思維方式,從而找到適合的教育方法新時期的中小學生,他們所處的環境和70後甚至80後的教師是很不一樣的。我們那一代人,思想都比較保守,視野也比較受到限制,所以我們一般都比較循規蹈矩,按部就班的。90後的青少年則不同,由於網路的普及,知識更新加快,孩子們每天獲得的信息很多,這些信息也是良莠不分的。這些孩子的語氣、衣著、發型和行為都可能會有些怪異,有些另類,比如說,他們敢叫胡錦濤為「胡哥、濤哥、濤濤」等,實際上我們那一代人是不能容忍的,可是現在必須得適應社會這個大環境。我們是承前啟後的一代人。老師必須得加強學習,否則我們可能跟不上孩子的步伐,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我們當教師的,要學會和新生代的孩子交朋友,和他們平等對話,不能老擺「師道尊嚴」的架子,否則他們會不買賬的。要善待他們,同時也要引導他們,不能過於包容和放縱。第二、引導孩子們用好網路,而不要讓他們沉溺於網路。我認為,網路應用得好,就是一個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學習、生活、提高,非常有用、有效。在緊張的學習中,網路可以提供給我們太多的方便,可以讓我們進步的步伐走得更快。同時,網路也是個玩具,沉溺於其中而不能自拔者大有人在。所以,教育學生明辨是非,正確對待網路,把它作為我們的工具加以應用,而不要把它作為玩具,玩物喪志就是這個道理。如果說孩子們沉溺於網路和游戲之中,荒廢了學業,那就對不起養育我們的父母,關懷我們的老師,更會自毀大好前程,那太不值得了。
三、幫助孩子們樹立責任感。現在的孩子,由於獨生,家庭環境優越,往往缺乏責任感。有些孩子只要父母服務,而不知感恩父母,關心和回報父母。對別人更是以自我為中心,對父母對家庭都沒有責任心,又何談對社會、對國家有責任感呢?所以,從小就要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對某人負責,對某事負責,只有養成了凡事負責的習慣,將來才會對社會對國家負責。
四、教育孩子做有愛心的人。人都有自私自利的弱點,但是,社會往往經常出現各種災難、意外等,人總會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何況社會到任何時候都存在貧富不均,總是存在弱勢群體的。培養學生具有樂於助人的品德十分有意義。一個具有愛心的人總是樂善好施,充滿活力,現實社會我們總是報怨人心不古,報怨物慾橫流,好心人太少,熱心人不多,人情冷漠。在我們的學生身上,必須要注入愛心的教育,教師必須要言行一致,為學生做好表率。
五、加強法制教育。加強法制教育勢在必行,但不要只是空洞的說教,最好能結合實際,利用鮮活的案例來讓學生討論,發表看法,教師加以點撥,從而使學生得到正確引導,減少和避免青少年犯罪當然,新時期如何開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這個話題,是個很大的話題,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因為這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必須要與家庭、社會緊密配合,而不能孤立地依靠學校。

3、關於中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或人生觀世界觀(因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所以,選擇怎麼說都可以的)
一、注重交流,促進師生互為信任,增進情感。
從事教育工作的教師必須具備 「干一行、 愛一行」的精神,只有對本職工作無比熱愛,才能對學生產生深厚的感情;學生反過來才能把教師當成知心朋友,才能使學生從 「親其師」 ,到「信其道」,進而「樂其道」。因此,我十分重視他們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注意從細微之處入手,處處事事體貼他們,如感情上的親近、學習上的幫助、生活的關懷,盡量滿足他們自尊需要。這樣,使他們真正感受到老師的誠意,消除了他們的疑懼、自卑等心理障礙,融洽師生的感情,促使這些學生把老師的要求轉化為行動。教師和學生之間只有知識的多與少、先知與後知的差別,沒有人格上的差別。所以課堂教學中一定要保持師生之間的和諧,因為教學過程本身就包含著豐富的人際關系。師生之間的密切交往是促進學習進步的一個強勁的因素。和學生能夠交流溝通得像朋友一樣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往往會比較高,良好的教學環境,和諧的課堂氣氛才是教學相長的境界。當然,學生所學的功課不可能每章每節都能和生活聯系起來,但只要有聯系的就會使學生學得親切,感到學了有用,這也是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重要措施。從學生的感情入手,幫助學生樹立生活的信心、學習的信心,教學活動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掌握學生的心理特點,把握教育的時機,激發學習熱情。
贊美是人人都喜歡的,當我們贊美一個人的時候他必定會按照你所贊美的方向去做。只要我們多用贊美代替譏笑,多用鼓勵代替嫉妒,只要我們多講一句鼓勵的話,就會給別人以極大的支持與鼓舞。所以、我們應創造更多的表現機會,也應給予他們更多的成功體驗,老師在他們獲得每一點進步時,都應及時給予表揚與肯定,讓他們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自尊、樹立自信。此外,還要注意到講課時,要把他們放在主要的視線里,而且要多提問,多讓他們演示,讓他們有更多的參與機會,這樣才不至於讓心裡產生自己是陪客,或以為被老師遺忘的心態。在個別輔導時要主動接近學生,常常多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關懷,使他們在愉快的氣氛中樂於學習,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每個學生都具有各自的特點。
三、開拓心理教學,培養孩子樹立正確地人生觀。
家庭是培育愛的學校。在人生旅途上,家庭無疑是他們的第一所學校。要使每個學生在家庭覺得溫暖,必須讓其家庭真正成為他們健康成長的源泉。在家庭里,父母應當成為真正的老師,不僅要以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去指導子女,而且能夠以身作則,展示出道德准則的典範,從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學校與社會是家庭教育的深化與延伸。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第二大影響力的地方是學校。當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不容忽視,要給他們更多的關心、教育與矯正。能通過交友方式, 打通學生的心扉, 教會他們學會學習、 學會做事、學會與人交往、相處、溝通的人際關系;達到與社會和諧、與自然和諧、與身心和諧,從而激發他們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另一方面學校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 內容包括學生個人簡歷、家庭成員情況、個性的心理特點等。使學生生的意志品格、審美觀、道德觀得到健康的發展,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p.s.資料確實不好找,沒有現成的,我雖然學師范專業,但是有些問題也不太了解。結合自己所學,再參考了一下別人的文章,大體上就是這么個框架,我沒有仔細的修改,因為你這個題目還是比較寬泛的,我不知道你是做論文還做論述,所以,具體的修改只能你自己動手了。不過框架還是比較清晰的,很好修改。

7、未來的社會對我們的孩子要求是什麼呢?

未來的社會對我們的孩子要求具備六方面能力:
1、設計力
設計感是蘊含意義的實用性,是典型的全新思維能力,即人類以自然界史無前例的方式塑造和改善著我們所處的環境,以滿足我們的需求,並使生活充滿意義的能力。這是一個難以外包或自動化的高概念能力,給商業領域帶來了越來越大的競爭優勢,現在,優秀的設計比以往更多,能消費得起這些設計的人也更多,優秀的設計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樂趣、意義和美感。更重要的事,培養設計敏感性會使我們共同生活的地球更加美好。
2、故事力
故事力是存在於高概念和高感性的交匯處,是一種該概念和高感性能力,它將通過一件事置於另一種情境的方式來加深我們的理解。當今時代,信息時時處處可得,因此價值也就相對減小,現在越來越重要的一種能力是:把這些信息置於某一情境中,使之具有某種情感沖擊力,這就是故事力的本質,即情感化的情境。故事力能夠捕捉情境和情感,是重要的認知行為,能夠對信息、知識、情境和情感進行整合。
3、交響力
交響力是把獨立的要素組合在一起的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是發現看似無關的領域之間聯系的能力,是識別大模式而不是解答某個具體問題的能力,是把別人都認為無法匹配的因素組合起來,得出某種新觀點的能力。一般來說,那些擁有廣闊背景、多學科思維以及豐富個人經驗的人,才回具備這一能力。所有成功的企業家都擅長系統思維,所有渴望成為企業家的人都需要學習如何調動系統思維,以激發其縱觀全局的本能。
4、共情力
共情,是深入他人的思想從他人的角度體驗世界。它不是同情,不是惋惜別人的不幸,而是與他人產生共鳴。共情力是一種大膽的假想性行為,是虛擬現實的最高境界,即深入他人的思想從他人的角度來體驗世界。共情力是設計感不可或缺的因素,優秀的設計師總是以消費者的眼光來審視自己的設計,具有共情力的人會從整體上審視一個人,這與具備交響力的人會綜合把握全局的行為是一致的,故事力也有涉及,故事是提升共情力的有力途徑。
5、娛樂感
喜歡玩游戲的人可以和高智商的人一樣行事高效。娛樂感已成為工作、企業和個人幸福的重要因素,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游戲、幽默和快樂。幽默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效率,培養高情商,並開發右腦思維。自發的笑聲是快樂的標識,快樂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使我們得到更大的滿足。
6、意義感
意義感,人類生存的根本動力是對人生意義的追求,每個人都有探尋意義的慾望,而外部環境和內在意志相結合後會激發我們的這種欲求。從別人的文字中,你永遠也不會找到人生的意義。只有自己用心思考,給生活增添色彩,才會發現它。商業領域會越來越重視精神性,人們也越來越渴望在賺錢的同時,還可以從工作中找到生活的意義。

8、小學生社會性交往發展的特點有哪些

1、自我意復識的發展
表現形式:
①自我制認識,先認識自己身體的各個部分,然後知道自己的名字。對「我」字的掌握;。
②自我情感體驗,包括自尊,自信,自我價值感,成功感,自我效能感等等,比如3歲孩子對自己能力的認識和自信,常要求自己獨立干一些事情。
③自我控制與調節 。
④自我管理 。
2、社會認知的發展
表現形式:
對自我的認知,對社會關系的認知,對他人的認知,對社會環境和現象的認知,對性別角色、行為方式的認知,對社會規范的認知。
3、社會行為的發展
表現形式:
親社會行為,包括幫助、合作、共享、謙讓等行為。
攻擊性行為,包括言語和身體侵犯。
社會退縮行為,撒謊行為,嬉戲行為,告狀行為等等 。
這些社會行為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聯系的。
4、 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
表現形式:
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對陌生人的適應能力,對同伴交往的適應能力,獨立克服困難、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等 。
5、 社會情緒情感的發展
表現形式:
依戀感,同情心,責任感,羞愧感以及各種情緒的表達和控制。各種情緒包括高興、生氣、傷心等。
6、 道德品質的發展
表現形式:
道德認知,道德行為習慣和道德情感。

9、社會對小學生的需求是什麼

德智體全面發展健康成長,長大後成為對祖國對社會對家庭有用的人。

10、社會比較研究如何促進小學兒童的自我發展

在新的社會生活中,新的要求、新的環境都促使兒童進一步加深對自我的認識和了解。調查結果發現:第一、小學三年級兒童已能在喜歡或不喜歡項目上認識自己,這表明兒童的自我情感在小學期已能很好地建立起來了;第二、兒童對其不同領域的能力作出重要區別,因此其自我評價依賴於情境。例如一個學生可能認為自己的運動能力較差,但學習能力較強;第三、兒童對自我的評價與教師評價、同伴評價一致。這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逐漸能較客觀的評價自己了。事實上,小學兒童自我概念的發展趨勢視性別而異。男生的自我接受程度與自我諧和程度並不隨著年齡變化而變化。女生的自我接受程度與自我諧和程度表現為隨著年齡變化而漸減的趨勢:年齡愈大,自我接受度愈弱,且真實自我符合理想自我的程度愈小,也就是說年齡愈大,對自我的印象愈差。所以,我們教師對於男女生的評價引導要做適當的傾斜調整才對。

自我評價與兒童的交往有重要關系。根據庫珀斯密斯的研究發現,高自我評價的男孩更富創造性,能更快地被社會團體所接受並成為領導者,他們更為自信,坦率,願意表達自己的意見,善於接受批評,學業成績也比較好,而低自我評價的男孩,往往比較孤獨,有不良行為習慣,學習成績不好。據此,教師對於女生的評價應該更加積極、富鼓勵性些才對。

學生關心自己也體現在對自我體驗的了解和把握上。自我體驗是自我意識中的情感問題,發生於學前期4周左右,在小學階段有了較大的發展。研究指出,自我體驗的發展也與自我意識的發展總趨勢比較一致,在小學階段,自我體驗與自我評價的發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可見,這個時期,自我情緒體驗的發展與自我認識、自我評價發展密切相關。隨著兒童的理性認識的增加和提高,他們的情緒體驗也逐步深刻。教師在教學中若能增加體驗教學的力度,則能較好的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