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弘揚和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
1.要注重運用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中的優秀特質,培養大學生的民族品格。中華民族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其中包含了許多優良的傳統道德。作為偉大的民族經驗與精華的凝結和創造,直到今天仍具有非常強大的生命力。具體來說,一要培養「治國平天下」的社會責任。二要培養「自強不息」的頑強意志。要保持積極的進取精神,特別是身處逆境時要正確認識祖國的歷史和現狀,增強信念,把愛國的深厚情感和信念轉化為愛國的實際行動。三要培養「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重義輕利,切實處理好、協調好公與私、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的關系。四要培育「懲惡揚善」的社會正義。大學生要有抵制惡言、惡事、惡行的能力,恥於做不善、不正、不誠、不敬之事,要懲惡揚善,一心向善。
3要注重運用先進的校園文化多姿多彩的形式,培育大學生的民族意識與價值認同感。校園文化通過營造一種共同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在創造性的群體活動中,使大學生人格得以升華,情感得以塑造,知識得以豐富,潛能得以發揮,行為舉止得以修正,可以使大學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崇高的價值取向和偉大的人生理想。高校本身要高度重視實施校園文化工程,充分利用校內各種新聞媒介和社團活動的陣地,開展各種有意義的宣傳教育活動和校園文化活動,不僅滿足學生的審美要求,更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充盈他們的精神世界。一要利用「一二·九」、「九·一八」、「五四」等重大紀念日,開展活動,鼓舞士氣,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二要實施「高雅文化進校園」活動,邀請專家講學交流,營造高雅的育人環境,積淀並拓展民族精神的內涵。三要著力打造「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通過類似活動,使他們能夠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接受民族的思想、觀念和先進文化的熏陶
2以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為依託,突出民族精神的豐富內涵。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其中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民族精神。在教學中應把握好以下三個方面:(1)積極引導,為我所用。採取科學的態度歷史地、客觀地評價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分清正誤、辯明良莠,增強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認同感。積極引導大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創造的燦爛文化對人類發展的貢獻,接受優秀文化傳統的陶冶。同時,對中外文化、中外民族精神進行研究、分析、比較,吸取外國優秀的思想文化來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精神,承繼開展優秀傳統,還積極吸取世界進步文明。使大學生懂得在新時期要培育什麼樣的民族精神,懂得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深厚的生命之源。(2)精心設計,突出重點。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和中國傳統文化等課程,不僅能夠傳遞優秀的傳統文化,而且能夠通過培養大學生創造出新的文化。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突出民族性、導向性,注意發掘其中所蘊涵的民族精神的深刻內涵,著重發揮課程所擁有的豐富的教學資源,通過學習使大學生對民族精神有一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讓民族精神成為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內容。(3)閱讀經典,提升修養。中華民族精神具有豐富的內涵,是從民族傳統文化中提煉出來、積淀而成的。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對於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如自強不息的民族性格、厚德載物的寬廣胸懷、崇道尚德的思想素質等歷代傳頌至今仍被人們所推崇的民族精神,是我們巨大的精神動力。大學生要在學習中體會民族精神的力量,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偉大的民族精神,最終使中華民族精神在大學生身上得以傳承、弘揚和提升。
2.。以愛國主義為核心,注重公民意識教育。愛國主義是我們的民族之魂,國家之魂。對於現代世界來說,任何一個民族要想實現繁榮富強,其成員必須要有強烈的公民意識。這種公民意識是民族責任感的來源,是民族認同感和民族歸屬感的重要保障。公民意識教育是
高校與社會之間聯系的一個重要因素,目前高校對大學生的公民教育還比較薄弱,與實際聯系不夠緊密,大多側重於義務教育。因此要將責任意識的培養,正義品格的鑄造,求是、大愛精神的提煉融入到大學生教育中,從而真正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愫[3] 【 [3]魏劍美.變味的愛國主義[J].讀者,2007,(6).】。面對世界多極化的新環境,公民的主體意識也將賦予出新的內涵,既強調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又重視公民的主體意識。因此,高校在強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培育民族精神的同時,應注重大學生公民意識的教育,即自主性和依附性的統一、權利和義務的統一、全球化與民族化的關系。主要包括:公民與傳統文化、公民意識與個人發展、公民意識與國際交往、公民意識中的道德與法等,讓公民教育成為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生長點,有助於促進大學生能動性、創造性和自律意識的形成,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此外,公民教育要與能力培養相結合,將公民教育延伸至課堂以外,在廣泛參與中接受教育,協助大學生適應社會變遷中的人際關系,促進大學生群體意識的養成和社會能力、理解他人、與人合作的共處能力的提高。
5.以大學生為主體,激起大學生自動參加塑造民族精力。要充沛應用一些新的教育辦法,激起學生的進修熱情。如新加坡在對本國青少年進行德育時採用價值清亮法,經過提出問題,讓學生比照處理問題的辦法,做出選擇,並接納舉動。這些辦法指點思維是以學生為中間,變學生被動承受為自動參加、積極考慮,這對我國教室教育有啟示意義。為了使學生自我塑造自我完美,積極自動地培養民族精力。黌舍要組織大學生積極參加社會查詢和意願者效勞運動,接觸社會、調查社會,在理論中親身感觸社會主義現代化建立成就和人民群眾艱辛創業的動人局面和感人情節,以加強對社會主義中國和人民群眾的深沉情緒,並把這種對民族的深沉情緒升華為民族精力。
4.以互聯網為平台,拓展民族精神培育的新渠道。隨著互聯網的日益普及,互聯網成為大學生掌握知識,了解信息的一種主要渠道,對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帶來了巨大挑戰。面對挑戰,一方面,加強校園網的建設,建立弘揚民族精神教育網頁和開發民族精神教育軟體,發揮校園網的育人功能,創造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信息學習環境,使校園網成為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另一方面,提升教師的信息素養,培養一批具備專業技術知識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加強與大學生溝通與交流,及時答疑,利用「防火牆」和加密技術強化對網上信息的監控、過濾,隨時屏除互聯網不良信息對大學生的影響,把互聯網建成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堅強陣地。
2、大學生應在弘揚民族精神中發揮什麼作用?
弘揚民族精神
歲月,上下五千年的歲月,消散了春秋戰國時無數飛揚的塵土;暗淡了三國兩晉時不盡的劍影刀光;模糊了五代十國時繁榮的街市;剝蝕了宋元明清殿前宏偉的琉璃。歲月已然流逝,所留下的, 是一個個英雄的名字,正是他們,挺起了中國人脊樑,凝聚了偉大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什麼?我一直在深深的思考這個古老而又深刻的問題。偉大的詩人艾青寫道「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一直以來我都覺得這是對我們民族精神的最好解釋,那就是熱愛自己的祖國——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動力和精神支撐,是民族的靈魂、國家的支撐,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是民族文化的最本質、最深刻的體現。 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創造了璀璨的文化,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些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是在未來歲月里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強大精神動力。 方圓九州,泱泱大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浩如煙海。中華兒女,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締造了強漢盛唐,領世界風騷幾千年,何等風光? 自古以來,無數仁人志士以愛國為崇高之志,以報國為終生之責。為了中華的崛起,為了雪恥報國,為了振興華夏,為了騰飛於世界,我們的前輩發憤圖強,凝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它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的積淀,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使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推動著中華民族的前進和不發展 正是靠著這種偉大的精神,億萬中華兒女迎來了嶄新的一天。
3、當代大學生如何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偉大的事業需要並產生偉大的精神,偉大的精神支撐和推動偉大的事業。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支撐,是我們不斷開辟新征程、開創新未來的不竭精神動力,是當代中國奮發圖強、不斷創造嶄新業績的力量源泉。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是和諧文化建設的主旋律,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學習和弘揚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對當代大學生建設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它是當代大學生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正確把握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科學內涵: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民族意識、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氣質的總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並且延綿不斷的一種歷史文化傳統,是民族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的民族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既植根於我國優秀民族文化傳統之中,又同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的優良革命傳統相融合,深深熔鑄在我們的民族意識、民族品格、民族氣質之中,熔鑄在我們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之中,成為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共同奮斗的價值取向和力量源泉。
時代精神是中國進入新時期,在當代中國人民的偉大奮斗中,我們不斷培育、積累和形成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與時俱進、開拓進取、求真務實、奮勇爭先的偉大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中華民族富於進取的思想品格與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相結合的偉大成果,已經深深地融入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成為各族人民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強大精神力量。
二、科學認識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關系:
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相容相生的,誰也離不開誰。它們能夠在統一的過程中,形成相輔相成、相容相生的關系。 時代精神是離不開民族精神的,因為任何一種時代精神,總是在具體的民族和國度上體現的,總是在很具體的民族群體中體現的。但是,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當時代精神體現在民族精神上時,就必然與民族精神發生關系,就必然要適應民族自身的特點,就必然要使時代精神打上民族的烙印民族精神也離不開時代精神,民族精神需要用時代精神來豐富內涵。民族精神的發展,是靠時代精神進行補充的。在民族自身的發展過程中,代表時代的進步的思想、進步的潮流不斷地為民族所吸納、所接受、所固化,最終變成民族自己的思想。
三、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重要意義:
1、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一個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不斷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把握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就把握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
2、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社會實踐中形成的民族意識、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氣質的總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並且延綿不斷的一種歷史文化傳統,是民族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
3、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與科學文化素質的核心內容,並成為提高中華民族綜合素質的核心。
4、民族精神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5、時代精神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中華民族富於進取的思想品格與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相結合的偉大成果,已經深深融入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成為各族人民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精神力量。
四、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1、堅持理想信念與愛國主義的統一,最根本的是發揮「主心骨」的作用。
2、堅持繼承與創新的統一,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堅持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統一,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與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結合起來;
3、堅持自強不息與和平發展的統一,正確地對待外來思想文化的影響。
五、我對當代大學生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理解:
當代大學生在學習和掌握這些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要把它們貫徹落實,在實際行動中踐履這些寶貴的精神,否則,無論如何弘揚和培育,也只是紙上談兵,毫無意義。
要以振興中華為己任,努力做到立報國之志、增建國之才、踐愛國之行。要自覺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把自己的真才實學同報效國家的志向結合起來,身體力行,為國家和民族作出應有的貢獻,實現做一個忠誠的愛國者的人生追求。
4、大學生如何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准確把握民族精神的深刻內涵。
中華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團結統一、獨立自主、愛好和平、自強不息都是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共同構成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思想傳統。
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要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要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要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要深入進行中國近現代史教育和革命歷史、革命傳統教育。
我們弘揚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同狹隘民族主義有著本質區別。要堅持以開放的精神面向世界,虛心學習世界其他民族的長處,從各國文化中汲取豐富養分,不斷塑造自尊自信、開放包容的民族品格。
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重在營造氛圍、潛移默化,重在聯系實際、貼近生活,重在持之以恆、久久為功。要把弘揚民族精神貫穿到各個方面,大力宣傳體現民族精神的先進典型,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功能,抓住各種宣傳教育契機、用好各種宣傳教育資源,營造濃厚社會氛圍,讓人們不斷受到民族精神的感染熏陶。
要緊密聯系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聯系各行各業的工作實際,聯系幹部群眾的思想實際,開展群眾性主題教育和實踐活動,引導人們從具體事情做起、從本職崗位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在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體現民族精神的要求,以實際行動為建設民族精神的大廈添磚加瓦。要充分調動黨政各部門、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鍥而不舍、堅持不懈地做好弘揚民族精神的各項工作,通過全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持續努力,推動民族精神綿綿不斷的傳承弘揚。
5、當代大學生如何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1
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作為崇高精神的兩個方面,相互聯系、密不可分。它們是當代中國人民不斷創造嶄新業績的力量源泉,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對於當代大學生的健康發展以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時代精神是時代發展的潮流和方向。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前進提供精神動力。作為一名大學生,我認為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方面來做:(一)增強愛國的深厚情感。愛國主義作為民族精神的核心,新世紀的大學生應通過多種途徑,愛自己的家,愛自己的故鄉,努力培養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並將這種愛國主義情感發展為愛國主義情操,做到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 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二)樹立責任意識,培育公民觀念。大學生應從其另一身份「公民」思考並做起,領會「諸公民之國家」和「國家之一公民」的精神實質,積極去行使作為一國公民所應當享有的權利,充分參與到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決策、管理及監督中來;同時應勇於承擔公民應盡的義務,要把自己置身於大集體中,同榮辱、共命運,關注他人的利益,傾聽社會的呼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不推卸、不敷衍。(三)樹立競爭、效率和創新意識。市場經濟下的激烈競爭使得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最終歸結為人才的競爭,當代大學生應當拋棄「中庸、平均、保守」的消極思想,「該出手時就出手」,敢為人先,「初生牛犢不怕虎」,當仁不讓;工作學習講求效率,尋求方法,要審時度勢,當機立斷,掌握在競爭中生存並尋求至高點的能力;創新是時代精神的核心,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大學生應當有打破陳規舊俗的勇氣和信心,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四)樹立開拓進取的時代精神。在小農經濟和封建專制統治下,長期以來國民養成了一種根深蒂固的狹隘、封閉的傳統習慣。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加入WTO 後國際交往的日益緊密,全方位、多層次的開放格局已是時代所求。大學生應當摒棄門戶之見,以包容開拓的心胸、積極進取的姿態來汲取全世界的優秀成果,來豐富和壯大自己。以振興中華為己任,努力做到立報國之志、增建國之才、踐愛國之行。要自覺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把自己的真才實學同報效國家的
6、大學生弘揚民族精神
你看 可以不
第一,增強愛國的深厚情感。
新世紀的大學生應通過多種途徑,努力培養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並將這種愛國主義情感發展為愛國主義情操,做到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 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
第二,確立報國的崇高志向。
大學生要在培養真誠的愛國主義情感的基礎上確立報效國家的遠大志向。要立報國之志,應該對祖國有正確的認識,包括對祖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深刻認識。知國才能愛國,知之深才能愛之切。
第三,培養建設祖國的聰明才智。
青年大學生,要在振興中華的偉大事業中有所作為,必須要掌握過硬的本領,掌握建設祖國和保衛祖國的基本才乾和技能。有了報國本領,才有了實現報國之志的條件,也才能實施報國行動。
第四,堅持報效祖國的積極行動。
大學生要以振興中華為己任,必須將報國之志落實到行動中,樹立主人翁觀念,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積極投身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 堅持理想信念與愛國主義的統一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弘揚民族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和發揚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傳統。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具體內容。在現階段,愛國主義主要表現為獻身於建設和保衛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獻身於促進祖國統一事業。「我們所講的愛國主義,作為一種體現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進歷史發展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是同維護國家獨立和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聯系在一起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使中華民族結束了近代以來備受列強欺凌的歷史,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使中國結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實現了國家統一和人民團結;使中國人民擺脫了貧窮落後的狀態,走上了富民強國的道路。」實踐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因此,「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本質上是統一的」。針對蘇東劇變後一些人對社會主義前途產生的懷疑,「我們認為,社會主義前途依然光明。」「人類總是要擺脫任何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而進入嶄新的社會主義社會,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廣大幹部群眾既要正視我們與發達國家存在的差距,也要看到我國社會主義實踐歷史較短的事實,同時還要看到世界上實行資本主義制度的國家那麼多,真正發達的也就是一些西方國家,更要看到社會主義給我國帶來的巨大變化,看到社會主義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在長期斗爭中反復探索比較後的必然選擇,從而不斷堅定社會主義信念。
堅持繼承與創新的統一
民族精神既是一個民族的精神紐帶,也是一種社會意識和一個民族對其社會存在、社會生活的反映,以及該民族性格的展現。這就要求每個民族只有根據時代和社會的變化,不斷對其民族精神進行發展和創新,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當今世界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世界,時代的劇烈變化對各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都提出了嚴峻挑戰,也使得改革創新成為時代精神的核心。一個民族要在當今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就必須堅持改革,不斷創新。「有沒有創新能力,能不能進行創新,是當今世界范圍內經濟、科技競爭的決定性因素。」只有堅持全面創新,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才有希望,中華民族才能在新世紀實現騰飛。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變革創新的光榮傳統。「我們的先哲通過觀察宇宙萬物的變動不居,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思想,成為激勵中國人民變革創新、努力奮斗的精神力量。」依靠這一精神力量的推動,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也是依靠這一精神力量的引導和推動,中國人民擺脫了近代以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歷史,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的輝煌成就,同樣是這一精神推動的結果。
堅持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統一
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二者相互依存。民族精神只有反映時代精神,才能使一個民族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時代精神只有與民族精神相結合,才能生根,轉化為催生民族向上的不竭動力。對我國幾千年歷史留下的豐富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時代精神加以繼承和發展,做到古為今用。」對中華民族精神,「我們世世代代都要加以繼承和發揚,並結合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要求,不斷為之增添新的內容。」根據時代要求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務,「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盪,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納入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如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呢?首先,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這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民族精神升華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信念,是今天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現實課題,也是堅持民族精神的民族性和時代性相統一的關鍵。其次,要堅持文化建設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立足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著眼於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再次,要切實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這些思想為我們實現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統一,保持民族精神的先進性和活力指明了方向。
堅持自強不息與和平發展的統一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經五千年磨礪,由中華民族共同創造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自尊、自信、自強的精神品格,是維護中華民族獨立和統一的精神脊樑和精神財富。今天,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樣需要發揚自強不息的光榮傳統。愛好和平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國先秦思想家就提出了『親仁善鄰,國之寶也』的思想,反映了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就希望天下太平、同各國人民友好相處。」正是這一理念,使中華民族與周邊鄰國長期睦鄰友好、和平共處。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願望。飽經資本主義殖民擴張和兩次世界大戰蹂躪的世界人民,迫切希望有一個長期和平的國際。將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愛好和平的優良傳統與當今世界主題和各國人民追求和平的願望有機結合起來,為我們制定了和平發展的道路。中國政府庄嚴地向全世界承諾:中國堅持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世界各國建立和發展友好合作關系;中國絕不會把自己曾經遭受欺凌的苦難加之於人;中國的發展和進步,不會對任何人構成威脅;將來中國發展和強大起來,也絕不謀求霸權;中國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力量。
7、大學生應該如何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精神
第一、學好文化知識。作為學生這是第一條,勤勉好學就是民族精神;
第二、多參加公益活動。樂於助人也是民族精神。
8、當代大學生怎樣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
不同的發展觀對經濟社會發展會產生不同的導向作用。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不協調問題,有些是在發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有些則和我們頭腦中不科學的發展觀念有關。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哲學依據。只有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論高度出發,才能科學認識和正確把握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問題。
從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思維方式出發,認識和把握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輕視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認識傾向,是一種片面的發展觀念,它離開了唯物辯證法,陷入了主觀主義、形而上學的誤區。唯物辯證法認為,一切事物都是運動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發展是事物的一種運動狀態,但又不是事物一般的運動狀態,而是特指事物向前、向上的,由低級向高級進步的,不斷推陳出新的運動狀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就是事物發展的辯證運動過程。事物發展如此,社會發展也是如此。
辯證的發展就是經濟社會對立統一的發展。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發展就是事物內部矛盾不斷產生、發展和解決的過程,辯證的發展就是經濟社會對立統一的發展過程。運用唯物辯證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就一定要認識到社會是在經濟、政治、文化的矛盾運動中,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中,在各類社會矛盾的運動中發展的。社會健康發展的過程就是解決這些矛盾的過程。要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就必須高度重視經濟社會生活中存在的矛盾,並找出辦法解決這些矛盾。
辯證的發展就是經濟社會全面的發展。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一個系統工程,系統的有機組成要素在發展中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作用,構成了系統的整體發展。辯證的發展應當是全面的、保持內在各要素相對平衡的發展,而不是片面的、畸形的、單一要素突進的發展。社會發展也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全面兼顧社會發展系統的各個組成要素。只有堅持經濟、政治、文化各構成要素全面發展,社會整體才能進步。
辯證的發展就是經濟社會協調的發展。唯物辯證法的一個普遍原則就是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一事物離開與它事物的聯系,就談不上存在,更談不上發展。普遍聯系,實質上是講事物的發展必然是兼顧的、對稱的、照顧它方的發展,否則就是畸形的發展,甚至是倒退和停頓。辯證的發展內在地要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從而保證社會公正、公平、和諧、穩定等社會協調發展的綜合目標的實現。
辯證的發展就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的發展。任何事物的發展,包括社會發展,一定要有發展的潛力和後勁,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否則發展將難以為繼。保持可持續發展能力,關鍵是保持社會資源的可持續性。社會資源可分為物的資源、人才資源、政治資源三個部分。因此,保持物的資源、人才資源、政治資源的可持續性,是辯證發展的內在要求。
從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出發,認識和把握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分析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強調歷史決定論。社會發展的最終力量是物質資料的生產、物質的生產力,社會歷史發展歸根結底是生產力、經濟、物質的因素起決定作用。把握社會發展,首要的就是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不斷滿足人民的物質生活需要。二是強調歷史辯證法。不能僅僅把社會發展的因素歸結為生產力、經濟、物質,還要講人的作用,講自然、人口、法律、政治、文化、思想等各種社會因素的作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在闡述經濟社會發展時,總是既強調社會發展的重點方面,又強調其他方面因素的反作用;既強調自然的制約作用,生產力、經濟、物質的最終決定作用,也強調生產關系、上層建築、政治、文化、意識形態的反作用,強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社會各個因素、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和諧發展。
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經濟社會形態理論,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把發展僅僅理解為經濟增長,忽視社會全面發展,在理論上的一個根源就是沒有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經濟社會形態理論。根據馬克思主義經濟社會形態理論,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生活決定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物質文明決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反過來,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精神對物質、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從而對生產力起制約和反作用,政治、文化及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對經濟、物質文明起制約和反作用。按照經濟社會形態理論,經濟增長是基礎和前提,但它只是整個社會發展的一部分,忽視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以及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最終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全面生產理論,統籌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以為馬克思主義生產理論只講物質生產而不講其他,是理論上的又一個誤區。馬克思主義全面生產理論的主要內容有:一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即物質生產;二是人自身的生產,即人口的生產;三是精神生產,主要指思想、觀念、意識、宗教、法、道德、理論等精神產品的生產;四是社會關系的生產。以上四方面的生產相互滲透、相互關聯,構成馬克思主義全面生產理論的基本內容。學習馬克思主義全面生產理論,可以劃清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同「經濟是唯一決定因素」的庸俗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本質區別,可以搞清發展不是單一的經濟增長而是社會的全面發展,人類社會生產不是指單一的物質生產而是包括人、精神、文化、社會關系的生產。
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在統籌經濟社會發展中促進人的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弄清發展的目的、動力、主體是什麼。有一種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只重視物,不重視人,是人的缺位理論。這是錯誤的。實際上,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就是從現實的人出發,以現實的人的發展為目的的社會發展理論。正是從這樣的歷史觀出發,馬克思主義把人作為社會發展的主體,作為社會發展的目的,把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創建未來社會的本質規定。
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均表明,必須以人為本,把推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目的。以人為本,就是以人為根本,以人為核心,以人為基礎,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的,滿足人的生存、安全、健康等自然需要,滿足人的民主權利、公平公正要求、素質全面提高、價值實現、精神文化等社會需要,關心人,尊重人,愛護人,解放人,發展人,把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有利於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從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出發,自覺地按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辦事
片面的發展觀還可以從認識論上找到其產生的根源。片面的發展觀實質上脫離了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按客觀規律辦事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原則。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很大程度上與一些領導幹部脫離實際,主觀臆斷,盲目追求「政績」,不按客觀規律辦事有關。
客觀規律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是哲學的一個基本問題。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受客觀規律制約的,當然人又不是無條件地受制於客觀規律,對於客觀規律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否認客觀規律的作用,認為人可以隨心所欲地創造歷史,這是歷史唯心主義;認為人在客觀規律面前毫無作為,沒有主觀創造性,這是庸俗唯物主義。人們只有尊重規律、把握規律,按規律辦事,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反之,就會受到規律的懲罰。
統籌經濟社會發展關鍵在於尊重和把握規律,按規律辦事。社會發展有其自身規律,如生產力一定要適應生產關系、上層建築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文化發展規律,政治發展規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規律,等等。這些規律昭示人們,只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類文明才能進步。違背這些規律,社會發展必然出現問題。
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出發,澄清關於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模糊認識
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與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相結合,形成了科學發展觀,提出了堅持經濟增長與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相一致、相協調的基本要求,澄清了關於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些模糊認識。
沒有經濟增長不行,沒有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也不行。在發展理論的術語中,增長和發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發展所包含的內容要比增長豐富得多、復雜得多。增長只是GDP的增長、物質財富的增加,發展則是包括經濟增長在內的,教育、科技、文化、政治等多種因素的經濟社會的綜合進步過程。
與經濟增長相關聯,沒有GDP指標不行,沒有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綜合指標也不行。經濟增長與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問題,必然涉及對GDP的看法。既不宜片面關注GDP增長,也不能忽視GDP增長的積極意義。GDP是世界通用的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指標,在正常情況下,GDP增長意味著經濟實力的壯大和社會財富的增加。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