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培養孩子數學發散性思維能力
1,培養學生思維的有序性,即如何分析數量關系,找出題中已知條件和未知問題,並建立它們之間專的聯系,在計算教屬學中,教會學生思維的程序性,針對這種狀況可以採用以下方法:
1,一題多解(一道問題多種解法)
2,一題多變(一道問題多種變化形式,即一道題變化成多種不同的題型)
3.
第三,加強變式教學學語言表達能力.對於一道題,你是怎麼想的,即從哪裡算起,接著想什麼,再想什麼,培養發散思維.有的學生對見過的問題會解決,但問題稍一變化就不知所措:列表法、方向性,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把你的思考過程說出來,而且要說得正確、有條理.
第二、畫流程圖、線段圖,通過這些方法來理清思維順序,突出思維過程.
2,一圖多畫(一個圖形抓住其本質特徵,採用不同的畫法)
4,一題多問(一個問題多種不同的說法)
5,在應用題教學中,利用已知條件求出未知問題.
具體做法
2、課堂練習中怎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設疑,創造「憤」和「悱」的思維情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數學思維能力培養方面,尤為重要的是對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發散思維又名求異思維,它是創新思維的一種形式,又是思維品質——思維深刻性、廣闊性、靈活性、敏捷性和邏輯性的綜合體現。那麼,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呢?筆者認為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激發學生打破常規,轉換角度思考
趣題能把孩子們帶進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天地,尤其是按照常見的數量關系,用常用的方法求解都不能奏效的「趣題」或數學問題,此路不通,另闢蹊徑,不妨引領學生換個角度去思考,或許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效。
例如,打破常規求面積:已知平行四邊形ABCD的面積是32平方厘米,E、F分別是AB和BC的中點,求四邊形AEFC的面積。
初看,這道題難以解答,教師引發學生打破常規思考:
雖然可以知道四邊形AEFC是梯形,但上下底和高都不知道,也不知道三角形EFB的面積,所以無法直接計算梯形面積,也不能用整體減部分計算面積。我們必須調整思路,變換角度思考。
在圖形中添兩條分別平行於AB和BC的線段(如左圖)。三角形ABC被分為面積相等的四部分,梯形AEFC占其中的三份。只要知道三角形ABC的面積,就可以求出梯形AEFC的面積,解之為:
32÷2÷4×3=12(平方厘米)
二、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來觀察問題
新課程教材中,設置有大量的這方面內容,尤其是「數學課本中的圖案」。觀察是進行思維的基礎和源頭,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知覺,觀察要全面反映事物的本質。這就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來進行觀察,得出對一事物全面性的全方位的認識,才能進行全面、正確的思維活動。從不同角度來進行觀察,利於培養學生靈活處理問題、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如:現行數學教材中的位置問題、數對問題、視圖問題、統計問題以及幾何中的數形結合問題等,都要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和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三、鼓勵學生敢於質疑權威、懷疑現成的結論
教學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生成知識。如果迷信權威,迷信課本現成的結論,人類就永遠不會前進,社會就不會進步。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要局限學生的思維,應鼓勵學生敢於打破常規,進一步思考,甚至看能不能推翻現成的結論。不要讓學生以一個思維模式進行思考,而要引導學生善於從不同角度來分析問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例看規律填數:2,4,8、 、 、 、
教師給出的參考答案是 16 、 32 、 64 、 128 。
引導學生分析時找規律:21,22,23……即「規律」為:2n(即為通項公式),由此得上解。若作另一解分析:
1×0+2,2×1+2,3×2+2,……即「規律」為:n(n-1)+2(即為通項公式),由此得到:2,4,8,14,22,12,44,……
縱觀以上對比分析,此題只有寫成:①2,4,8,…,2n,……;或2,4,8,16…; ②2,4,8,…,n(n-1)+2,…或2,4,8,14,…
這樣,才是確定的數列(即「規律」)。要有唯一解,它將原題改為:
①2,4,8,16, , , , ;
②2,4,8,14, , , , 。
總之,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要從現實性、基礎性、思考性、趣味性這四個維度來創設有效的思維情境,並把握以上訓練方法,同時,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以「點燃有效興趣」為起點,以「激活知識原型」為支點,以「激揚數學思考」為重點,努力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積極穩妥地進行發散思維訓練,課堂教學將會「熠熠生輝」,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就會大大提高。
3、怎樣培養人的發散性思維?
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之一,它能夠使人們沿著各種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其結果不是惟一的,而是多種多樣的,具有新穎性、多端性、伸縮性和精細性。
數學中的一題多解,外語中的一句多譯,都屬思維發散性的范疇。學習中如果注意使自己的思維發散,那麼,思路就會變得靈活、開闊,而不至囿於一孔之見。一個人的創造能力如何,與發散性思維品質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因此每個中學生都應大力培養思維發散的能力。但是,由於傳統教育的影響,我們的教學往往更多的是注意培養學生的「聚合思維」——即培養同學們通過邏輯思維找出惟一正確答案的能力。我們出的問答題、選擇題、填空題,許多考題都注重培養聚合思維,這是傳統教育不足的一個方面。作為有志於創造的中學生,在發展聚合思維的同時,更應當主動地培養發散思維,兩種思維共同發展,才有利於創造思維的升華。只要有了這種意識,在學習和生活中培養發散性思維的機會很多。
4、如何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
英盛觀察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創新能力的培養成為教育改革的重點,創新能力的核心決定因素就是發散思維能力。而創新能力的主要決定因素就是發散思維能力。
一.發散思維的作用
保障性作用
發散思維的主要功能就是為隨後的收斂思維提供盡可能多的解題方案。這些方案不可能每一個都十分正確、有價值,但是一定要在數量上有足夠的保證。
核心性作用
想像是人腦創新活動的源泉,聯想使源泉匯合,而發散思維就為這個源泉的流淌提供了廣闊的通道。
基礎性作用
創新思維的技巧性方法中,有許多都是與發散思維有密切關系的。
二.發散思維的特點
流暢性
流暢性就是觀念的自由發揮。指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生成並表達出盡可能多的思維觀念以及較快地適應、消化新的思想概念。機智與流暢性密切相關。流暢性反映的是發散思維的速度和數量特徵。
變通性
變通性就是克服人們頭腦中某種自己設置的僵化的思維框架,按照某一新的方向來思索問題的過程。變通性需要藉助橫向類比、跨域轉化、觸類旁通,使發散思維沿著不同的方面和方向擴散,表現出極其豐富的多樣性和多面性。
獨特性
獨特性指人們在發散思維中做出不同尋常的異於他人的新奇反應的能力。獨特性是發散思維的最高目標。
三.如何培養發散性思維
1.打破常規、弱化思維定勢是培養學生創造力的前提法國生物學家貝爾納說過:妨礙學習的最大障礙,並不是未知的東西,而是已知的東西。有一道智力測驗題,「用什麼方法能使冰最快地變成水?」一般人往往回答要用加熱、太陽曬的方法,答案卻是「去掉兩點水」。這就超出人們的想像了。而思維定勢能使學生在處理熟悉的問題時駕輕就熟,得心應手,並使問題圓滿解決。所以用來應付現在的考試相當有效。但在需要開拓創新時,思維定勢就會變成「思維枷鎖」,阻礙新思維、新方法的構建,阻礙新知識的吸收。因此,思維定勢與創新教育是互相矛盾的。「創」與「造」兩方面是有機結合起來的,「創」就是打破常規,「造」就是在此基礎上生產出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來。因此,首先要鼓勵學生的「創」,如果把「創」扼殺在搖籃里,何談還有「造」呢?
2.發揮想像力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黑格爾說過:「創造性思維需要有豐富的想像」一位老師在課堂上給同學們出了一道有趣的題目「磚都有哪些用處?」,要求同學們盡可能想得多一些,想得遠一些。馬上有的同學想到了磚可以造房子、壘雞舍、修長城。有的同學想到古代人們把磚刻成建築上的工藝品。有一位同學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說磚可以用來打壞人。從發散性思維的角度來看,這位同學的回答應該得高分,因為他把磚和武器聯系在一起了。
一位媽媽從市場上買回一條活魚,女兒走過來看媽媽殺魚,媽媽看似無意地問女兒:「你想怎麼吃?」「煎著吃!」女兒不假思索地回答。媽媽又問:「還能怎麼吃?」「油炸!」「除了這兩種,還可以怎麼吃?」女兒想了想:「燒魚湯。」媽媽窮追不舍:「你還能想出幾種吃法嗎?」 女兒眼睛盯著天花板,仔細想了想,終於又想出了幾種:「還可以蒸、醋熘、或者吃生魚片。」媽媽還要女兒繼續想,這回,女兒思考了半天才答道:「還可以腌咸魚、曬魚干吃。」媽媽首先誇獎女兒聰明,然後又提醒女兒:「一條魚還可以有兩種吃法,比如,魚頭燒湯、魚身煎,或者一魚三吃、四吃,是不是?你喜歡怎麼吃,咱們就怎麼做。」女兒點點頭:「媽,我想用魚頭燒豆腐,魚身子煎著吃。」媽媽和女兒的這一番對話,實際上就是在對孩子進行發散性思維訓練。 培養創造性既要靠老師,也要靠家長。要善於從教學和生活中捕捉能激發學生創造慾望、為他們提供一個能充分發揮想像力的空間與契機,讓他們也有機會「異想天開」,心馳神往。要知道,奇思妙想是產生創造力的不竭源泉。 在尋求「唯一正確答案」的影響下,學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維越單一,想像力也越有限。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潛在因素,在課堂上啟發學生,展開豐富合理的想像,對作品進行再創造。
3.淡化標准答案,鼓勵多向思維學習知識要不惟書、不惟上、不迷信老師和家長、不輕信他人。應倡導讓學生提出與教材、與老師不同的見解,鼓勵學生敢於和同學、和老師爭辯。 單向思維大多是低水平的發散,多向思維才是高質量的思維。只有在思維時盡可能多地給自己提一些「假如…」、「假定…」、「否則…」之類的問題,才能強迫自己換另一個角度去思考,想自己或別人未想過的問題。 老師在教學中要多表揚、少批評,讓學生建立自信,承認自我,同時鼓勵學生求新。訓練學生沿著新方向、新途徑去思考新問題,棄舊圖新、超越已知,尋求首創性的思維。 有一篇題為《一切為了考試》的中學生作文,記述了一個「奇怪的夢」「記不清是哪天晚上,我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真是莫名驚詫。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別式是什麼?茅盾原名?——教科書上寫著:沈雁冰——老師說是沈德鴻,無所適從。 烈日當空。氫氧化鋁分子式。蚊子叮在脖子上,啪!電視節目是《血的鎖鏈》,父親不讓看電視。春眠不覺曉,多困啊!又是可惡的二元二次方程式,監考老師嚴峻的臉。一張53分的數學試卷,我嚇得大哭… 氫原子只有一個電子,我只有一個腦子,怎麼塞得下這么多的化學方程式。憲法為什麼是國家根本大法?一切為了考試。」 文章生動而形象地再現了一個中學生的夢境。這是一個中學生在殫精竭慮的拼掙和無奈時的吶喊。作者將強烈的創新意識,大膽的思維方式引進作文,思想信馬由韁,縱橫馳騁,內容騰挪閃錯,時空交替變換,意境奇幻詭譎,傳神地表現了一個中學生臨考前不勝重負的心理,讀後發人深思。
4.大膽質疑明代哲學家陳獻章說過:「前輩謂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質疑能力的培養對啟發學生的思維發展和創新意識具有重要作用。質疑常常是培養創新思維的突破口。
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書本上的東西,不一定都是全對的。真理有其絕對性,又有其相對性,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其可推敲之處,鼓勵學生大膽懷疑書本,引導學生發表獨特見解,這是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一環。 在質疑過程中,學生創造性地學,教師創造性地教。質疑能將機械性記憶變為理解性記憶,讓學生嘗到學習、創造的樂趣。 反省思維是一種冷靜的自我反省,是對自己原有的思考和結論採取批判的態度並不斷給予完善的過程。這實際上是一種良好的自我教育,是學生學會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
5.學會反向思維 反向思維也叫逆向思維。它是朝著與認識事物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問題,從而提出不同凡響的超常見解的思維方式。反向思維不受舊觀念束縛,積極突破常規,標新立異,表現出積極探索的創造性。其次,反向思維不滿足於「人雲亦雲」,不迷戀於傳統看法。但是反向思維並不違背生活實際。 我國生產抽油煙機的廠家都在如何能「不粘油」上下功夫,但絕對不粘油是做不到的,用戶每隔半年左右還得清洗一次抽油煙機。美國有一位發明家卻從相反方向去考慮問題,他發明了一種專門能吸附油污的紙,貼在抽油煙機的內壁上,油污就被紙吸收,用戶只需定期更換吸油紙,就能保證抽油煙機干凈如初。這就是反向思維的典型實例。
20世紀50年代,世界各國都在研究製造晶體管的原料——鍺。其中的關鍵技術是將鍺提煉得非常純。諾貝爾獎獲得者、日本的著名的半導體專家江崎和助手在長期試驗中,無論怎樣仔細操作,總免不了混入一些雜質,嚴重影響了晶體管參數的一致性。有一次,他突然想,假如採用相反的操作過程,有意地添加少量雜質,結果會是怎樣呢?經過試驗,當鍺的純度降低到原先一半時,一種性能優良的半導體材料終於誕生了。這是反向思維的又一成功事例。 美國朗訊公司的貝爾實驗室,是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名字!那裡培養了11位諾貝爾獎獲得者,產生了改變世界的十大發明。很多理工科畢業生把進入貝爾實驗室工作看做是一種無尚的光榮。貝爾實驗室作為世界一流的研發機構,它有什麼特點呢?在貝爾實驗室創辦人塑像下鐫刻著下面一段話:「有時需要離開常走的大道,潛入森林,你就肯定會發現前所未有的東西」。
5、怎樣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三、培養孩子的創造精神,讓他們自己去體驗與感悟
傳統的作文教學有著明顯的缺陷,追求形式,束縛思想,反復仿寫,壓抑興趣,缺乏創新,活動限制過度。孩子發揮不夠,老師指揮過分,引導過頭,要求太多,面面俱到,孩子無所適從,無法有自己的獨特思維,不能產生個性化的語言
,又善於變換角度,開拓思想,讓孩子興趣盎然,樂於接受,真正投入生活體驗情境,自主又自由地從觀察到表達。如,我指導周記,沒有指定觀察目標,觀察方法,觀察順序,觀察重點,僅僅告訴孩子們:你自己想寫哪裡就寫哪裡,怎麼說就怎麼寫,用自己的語言,具體表達內心的真情實感。在這樣完成周記的過程中,孩子盡情地去玩,盡興去找。有的悄悄來到小河邊,感受小河的迷人,想像河水夏之清涼與秋之晶亮;有的三五成群走進果園,觀察豐收的景象,展望家鄉的未來和自己的明天;有的呼朋引伴,游覽白求恩紀念館,描憶白求恩的偉大事跡及其足跡;有的邀上親友,登上漂流的竹排,欣賞家鄉的山水……我沒有料到我們這樣的山村小城鎮,在孩子們的眼裡竟是如此迷人!由此可見,外界環境的體驗撞擊了孩子的創作涌動的心靈,產生了表達需要,就用自己的獨特的觀察視角和極具個性化的語言表達出內心的真情實感,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也達到了發展語言能力的目的。
四、採取多種形式,讓學生樂說
說是寫的基礎,孩子們只有樂說,才回樂寫。因此,教師要創設情景,讓學生樂於「說」。例如,教學《司馬光》時,讓學生把課文中故事表演出來,學生很快地進行角色分配。可是由於課文中描寫司馬光的語言、神態等近乎沒有,這樣就給學生的表演帶來了困難。於是我讓學生想一想司馬光在救人前後會想些什麼?做些什麼呢?臉上的表情又會是怎樣?學生的思維頓時被激活了,再全班交流說一說,進而培養學生的想像說話能力。在表演的時候,學生能在表演創設的環境下,按內容的發展扮演角色, 自然 地鍛煉了說話的能力。然後再讓學生課後將這一情景用文字寫出來,這樣的習作就給人以「活」的感覺了。
另外,教師還可以利用課外活動來激發學生說話的慾望。如:帶同學們到郊外春遊時,我要求孩子們與小樹、小草對話,然後告訴老師:你與小草說了些什麼?小草對你說了什麼?有的孩子說:「小草說:小朋友,我很口渴呀!」有的說:「小朋友,你別老踩著我,弄得我可疼呢!」這樣,發展了孩子們的想像力和思維力。在他們邊說邊笑的臉上,我看到跳動的童真。每逢節假日,我都要求學生把在假日中的某一件事記好,待到上學時說給同學們聽。由於養成了習慣,孩子們都會特別留意身邊發生的事情。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跳出「作文」教作文,立足育人的高度,讓習作的過程成為學生生命歷程中一段段真實的生活。只有這樣,孩子們才會越來越喜歡寫作文,越來越有的可寫,我們的作文教學才得以成功。
6、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發散性思維
在小學教育階段,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培養學生創新思維主要就是以培養發散思維為主。
1.張開想像的翅膀,培養學生發散思維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成為知識進化的源泉。」從這句話當中,我們不難理解想像的重要性,多年的實踐經驗同樣告訴我們:小學教育階段,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是創新教育中最常用、最普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五彩池》一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像五彩池的水還可以呈現出什麼顏色,學生的想像多姿多彩:有蘋果紅、葡萄紫、乳白色、淡黃色、嫩綠色,還有半白半綠、半藍半紫、半黃半紅……五彩繽紛,美不勝收。想像是創造的源泉,小學生在天真爛漫的想像中潛移默化地培養了自己的發散思維。因此,教師在平常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留白」處,注意引導學生緊扣課文內容,充分發揮各自的想像力,從而有效地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
2. 引導多途徑思考,培養學生發散思維
思考問題,思路寬闊,不局限於某一點、某一方面,思維就不是線性的,而是沿著多條路徑思考最終到達理想的目的地。
2.1 打破傳統的定勢思維。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能只考慮一種思路,去鑽牛角尖,應提倡讓學生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去解決同類型的問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比如,認識一個新的詞語,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從意義相近的且熟悉的詞語中去領會和吸收,也可以引導學生從意義相反的且熟悉的詞語中去領會和吸收,還可以通過描述它的形狀,顏色,大小,作用,功能等方法來理解和消化。我們的許多老師在教學中都採用了這樣類似的方法,來打破傳統的定勢思維,有效的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2.2 正視不同個體的求異思維。莎士比亞曾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充分體現了文章的閱讀需要通過讀者的想像、思維、情感的參與來進行再認識、再創造。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可以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問題,有自己的獨立見解,不人雲亦雲。教師在平常的教學中,就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性別、不同的年齡特徵培養他們的個性思維,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認知同一個問題,有效的培養求異思維,進一步認識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3 培養鼓勵學生的逆向思維。逆向思維即拋開總是所提供的條件和習慣的思路導向,進行反向思維的一種方法。如《黃河象》一文中對黃河象化石的由來的假想,也就用到了逆向思維。當我們看到高大、完整的黃河象骨骼化石時,自然就會想到化石在地底下埋藏了很多年,由此想到大象怎麼會陷進泥沙里呢?那可能是去喝水吧!為什麼要喝水呢?那自然就是渴了,渴又是怎樣造成的呢?那就是當時氣溫極高,氣候炎熱。根據這個假想,科學家們推斷出了黃河象化石的來歷,在這個假想推理過程中,就充分調動了學生逆向思考的興趣,讓學生的思緒在廣闊的想像中自由翱翔。
3.延遲評判,促進學生發散思維
對學生進行延遲評價,就是當學生做出一件事或說出一種想法後,不要急於進行評價,更不要輕易做出否定的評判,而是讓它處於一種自然發展狀態,這對於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要允許學生有思考時間,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判斷和評價。還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爭議、辯論,讓學生的創造思維在爭議、交流中迸發,在充足的思考和學習交流中完善、成熟,在自我判斷和評價過程中得以進一步深入、拓展。
7、如何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發散性思維,是一種從不同的方向、途徑和角度去設想、探求多種答案,最終使問題獲得圓滿解決的思維方法。《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要求:「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發散性思維是學生「創造性閱讀能力」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發散性思維培養對於提高學生的創造思維具有關鍵作用。那麼,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呢?
一、選准切入點,培養積極性。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實際操作中,該選取知識的哪一點作為讓學生直接參與活動的「切入點」?如何把握契機收到學生參與的最佳效果?這從閱讀教學的內容上看應切口小,內涵豐。新穎巧妙的切入點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進行發散思維。
這是我教學《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一個片段,為讓學生理清課文內容,在課文內容講解上培養學生發散思維:首先以課題作為切入點,閱讀課文圍繞課題用一句話說出是「誰」在「什麼地方」「干什麼」。學生讀文後都能說出。「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車。」然後問他為什麼干?」,學生紛紛回答,但答案不盡一樣,有的說為了生計,有的說為活命,有的說為了生活得更好等等。看到學生的思維活躍,我再次提問「大家想想祥子的未來命運將如何?」學生的思維閘門被打開,課堂上爭論激烈,發言熱烈,課堂氣氛良好,這一環節的目標就在學生的熱烈興致中,主動探究中,積極思維中圓滿完成。
二、多角度多方向,培養靈活性。靈活性也叫變通性,是發散思維的較高層次,即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靈活考慮問題的良好品質。
如《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結尾處,作者通過對坐車人冷漠的語言和粗暴的動作的描寫,突出了祥子生活年代的惡劣的社會環境,揭示了祥子悲慘命運的社會原因。我在教學這部分時,學生對祥子的遭遇憤憤不平。為了加深學生對祥子悲劇命運必然性的認識,我靈機一動,設置了這樣的情境:假如你是祥子,你會怎麼做?學生紛紛舉手說:「把坐車人趕下來。」「拉到一半的時候,向坐車人多要錢。」「拉到無人處把坐車人的錢搶下來。」「先多繞一段路,再向坐車人多要錢。」為了幫學生學會冷靜的思考問題,我緊接著問:「請同學們聯系課文內容想想,祥子會那樣做嗎?」學生們又紛紛討論起來,過一會兒我讓幾位同學說說。最後他們得出了一致的意見,祥子不會那樣做的,因為祥子是一個善良的人,而且這時候他需要錢,所以也不會拒載的。
三、大膽突破,培養獨創性。獨創性也叫新穎性,是發散思維的最高層次,也是求異的本質所在,即培養學生大膽突破常規,敢於創新的創造精神。我在教學時,著重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敢於挑戰權威敢於創新的精神。創設寬松的環境和氛圍,增進民主,消除學生在課堂的緊張感、壓抑感和焦慮感。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在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勇於創新。
如趙翼的《論詩》「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一個「詩仙」,一個「詩聖」,在古代詩壇上的地位無人撼動,無人可及。然而,趙翼不畏權威,不迷信古人,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評價兩位聖人,可見其魄力與膽識之大。
8、怎樣培養孩子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如果家長能給孩子積極的暗示,給孩子輸送積極的信息,經過多次的暗示,孩子就會逐漸產生積極樂觀的心態。積極的心態能夠使孩子更加自信,快樂,堅強,能讓孩子的潛能源源不斷的湧出。首先要給孩子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在一個家庭中父母雙方都有有責任感,有了責任感就會在家庭生活中傳播正能量,這樣就會潛移默化的影響到孩子,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激發孩子的潛能。學習是每一個人都要做的事情,作為家長我們個人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除此之外還要想法設法為孩子的學習變化模式,不能千篇一律,要為孩子的學習增加新鮮感。
9、如何培養中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發散性思維是學生「創造性閱讀能力」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發散性思維培養對於提高學生的創造思維具有關鍵作用。那麼,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呢?
一、選准切入點,培養積極性。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實際操作中,該選取知識的哪一點作為讓學生直接參與活動的「切入點」?如何把握契機收到學生參與的最佳效果?這從閱讀教學的內容上看應切口小,內涵豐。新穎巧妙的切入點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進行發散思維。
這是我教學《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一個片段,為讓學生理清課文內容,在課文內容講解上培養學生發散思維:首先以課題作為切入點,閱讀課文圍繞課題用一句話說出是「誰」在「什麼地方」「干什麼」。學生讀文後都能說出。「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車。」然後問他為什麼干?」,學生紛紛回答,但答案不盡一樣,有的說為了生計,有的說為活命,有的說為了生活得更好等等。看到學生的思維活躍,我再次提問「大家想想祥子的未來命運將如何?」學生的思維閘門被打開,課堂上爭論激烈,發言熱烈,課堂氣氛良好,這一環節的目標就在學生的熱烈興致中,主動探究中,積極思維中圓滿完成。
二、多角度多方向,培養靈活性。靈活性也叫變通性,是發散思維的較高層次,即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靈活考慮問題的良好品質。
如《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結尾處,作者通過對坐車人冷漠的語言和粗暴的動作的描寫,突出了祥子生活年代的惡劣的社會環境,揭示了祥子悲慘命運的社會原因。我在教學這部分時,學生對祥子的遭遇憤憤不平。為了加深學生對祥子悲劇命運必然性的認識,我靈機一動,設置了這樣的情境:假如你是祥子,你會怎麼做?學生紛紛舉手說:「把坐車人趕下來。」「拉到一半的時候,向坐車人多要錢。」「拉到無人處把坐車人的錢搶下來。」「先多繞一段路,再向坐車人多要錢。」為了幫學生學會冷靜的思考問題,我緊接著問:「請同學們聯系課文內容想想,祥子會那樣做嗎?」學生們又紛紛討論起來,過一會兒我讓幾位同學說說。最後他們得出了一致的意見,祥子不會那樣做的,因為祥子是一個善良的人,而且這時候他需要錢,所以也不會拒載的。
三、大膽突破,培養獨創性。獨創性也叫新穎性,是發散思維的最高層次,也是求異的本質所在,即培養學生大膽突破常規,敢於創新的創造精神。我在教學時,著重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敢於挑戰權威敢於創新的精神。創設寬松的環境和氛圍,增進民主,消除學生在課堂的緊張感、壓抑感和焦慮感。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在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勇於創新。
如趙翼的《論詩》「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一個「詩仙」,一個「詩聖」,在古代詩壇上的地位無人撼動,無人可及。然而,趙翼不畏權威,不迷信古人,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評價兩位聖人,可見其魄力與膽識之大。
10、如何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從一個問題出發,突破原有的模式,充分發揮想像力,經過不同的途徑、方向,以i新的視角去探索,重組眼前的和記憶中的信息,產生出更多的設想、答案,使問題得到圓滿發散性思維具有三個特徵:變通、獨特、和流暢。在這三個特性中:變通,指的是具有創造力的人,其思考變化多端,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不易受思維定勢和功能圍著的束縛,因而能提出不同風格的新觀念。獨特,獨特能力表現為對事物有超乎尋常的獨特見解,能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觀點認識事物、反映事物。流暢,指創造能力強的人,心智活動少阻滯,能在短時間內表達出較多觀念,反應迅速而眾多。故有人把這三個特徵稱為發散思維的「三維度」:變通度、獨特度、流暢度,我認為從我縣農村目前的數學教育現狀看,要培養學生創造力,首先就應從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入手。
解決的思維方法。
以某一個問題為中心,沿著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向外擴散,尋求多個答案。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本質屬性和內在聯系的概括和間接反映.
發散思維,又稱輻射思維、放射思維、擴散思維或求異思維,是指大腦在思維時呈現的一種擴散狀態的思維模式,它表現為思維視野廣闊,思維呈現出多維發散狀。
任何事物都是從模仿開始。尤其是人類,模仿能力太強了。從小都在模仿,無時不刻的在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