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發護發 » 埃里克森把人生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
擴展閱讀
流行發型圖片 2020-08-19 19:50:42
梨形臉直發 2020-08-27 22:25:16
鹿晗棕色發型圖片 2020-08-28 03:41:15

埃里克森把人生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

發布時間: 2021-02-22 14:53:53

1、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為8個心理階段,舉例闡述

(0-2)信任對不信任(0-1.5)
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發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嬰兒是否得到了充滿愛的照料,他們的需要是否得到了滿足,他們的啼哭是否得到了注意,這都是生命發展中的第一個轉折點。需要得到滿足的兒童,會產生基本的信任感,這種信任感指對他人的信任感,也指對自己的信任感。對那些受到適當關注的兒童來說,世界是美好的,人們是充滿愛意的,是可以接受的。然而,有一些嬰兒從沒有得到他們所需要的關愛和照顧,這使他們產生一種基本的不信任感,這些兒童在一生中對他人都會是疏遠的,退縮的,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如果兒童得到較好的撫養並與父母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兒童將對周圍世界產生信任感,否則將產生懷疑和不安。嬰兒必須學會信任別人對他們基本需要的照料。如果照料者拒絕或前後不一致,此時不要認為嬰兒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動物,只要吃飽不哭就行,這就大錯特錯了。此時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沖突期,因為這期間孩子開始認識人了,當孩子哭或餓時,父母是否出現則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問題。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這一品質,它起著增強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兒童敢於希望,富於理想,具有強烈的未來定向。反之則不敢希望,時時擔憂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艾里克森把希望定義為:對自己願望的可實現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勢力、標志生命誕生的怒吼。嬰兒可能認為世界是危險的,這里的人是不可信任或不可靠的。主要的社會動因是照料者。
參考故事:
薛女士做了新媽媽以後,婆婆就趕來伺候她做月子,照顧小孫子。婆婆從農村來,身體好,能幹也能說,一開始婆媳之間相處還挺好。但是半個月以後,薛女士的奶水就很少了,不夠孩子吃的,需要添加奶粉。白天還沒有關系,到夜裡,人累了一天,睡得迷迷糊糊,孩子半夜餓了要吃奶,婆婆覺得自己年紀大了不便起床熱奶,薛女士身體虛弱很不適應半夜起來「工作」,於是面對孩子的哭聲,有時婆媳倆都木木的,遲遲不願起床給孩子餵奶,倆人心裡開始有一種心照不宣的推諉和對對方的責備。
一天中午,婆婆哄寶寶玩的時候,有意無意地說了幾句話,讓薛女士心裡很難受。婆婆對著孩子說:「你看你這個媽媽呀,連奶水都沒有了,算什麼媽媽,奶奶年輕的時候奶水多得你爸爸都吃不完!」有時,婆婆會邊喂寶寶邊對寶寶說:「我的小孫子好命苦噯,連奶水都吃不上!」雖然婆婆說的都是事實,但是薛女士有一種針扎般的心痛:自己怎麼就那麼無能呢。遭到婆婆的奚落,一向要強的薛女士不得不認輸,但心裡有時對婆婆、孩子甚至丈夫都有一種無名的惱火。
更為關鍵的是,寶寶屬於難養型氣質的孩子,特別愛哭,白天不睡長覺,醒了就哭,夜裡則是個「夜哭郎」,把大人搞得筋疲力盡。每次寶寶哭的時候,婆媳倆常常會等待對方先做出反應,這時候,寶寶就會一聲高於一聲地哭,有時候,薛女士氣得對寶寶大聲嚷:「哭什麼哭,煩死人了!」寶寶彷彿理解了媽媽的怨氣,哭得聲音更大了。
寶寶兩個月大的時候,被發現兩側腹股溝疝氣,其他方面的發展也有一點麻煩,比如對陌生環境的適應非常緩慢。薛女士非常著急,覺得自己的寶寶簡直是「孺子不可教」。
像薛女士婆媳之間這種心理上的「明爭暗鬥」,在不少家庭中都存在。這種「較勁」必然會反映到養育寶寶的態度和行為上,對寶寶的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2、埃里克森把人生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下列選項屬於此八個階段的是A:發展被動型階段B:學習信任階段

A:發展被動型階段
主動對內疚的沖突
在這一時期如果幼兒表現出的主專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屬,幼兒就會形成主動性,這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如果成人譏笑幼兒的獨創行為和想像力,那麼幼兒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心,這使他們更傾向於生活在別人為他們安排好的狹窄圈子裡,缺乏自己開創幸福生活的主動性。
當兒童的主動感超過內疚感時,他們就有了"目的"的品質。埃里克森把目的定義為:"一種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目標的勇氣,這種勇氣不為幼兒想像的失利、罪疚感和懲罰的恐懼所限制"。

3、埃里克森把個體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劃分為哪些階段

埃里克森的人格漸成論把個體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劃分為八個相互聯回系的階段:
第答一階段 獲得基本信任感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第二階段 獲得自主感而避免懷疑感與羞恥感 
第三階段 獲得主動感而克服內疚感 
第四階段 獲得勤奮感而避免自卑感 
第五階段 獲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亂   
第六階段 獲得親密感而避免孤獨感
第七階段 獲得創造力感,避免「自我專注」 
第八階段 獲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

4、艾里克森將人的畢生發展分為八個階段及年齡階段分別是什麼?

艾里克森家人的畢生發展為八個階段,其實是出生階段成長階段,還有老去階段,還有很多五個階段。

5、埃里克森人格發展八個階段

(一)、童年階段

1、嬰兒期(0~1.5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沖突

此時嬰兒根本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所以當他們餓了或者難受的時候就會哭鬧,這種哭鬧實際上就是提出了「希望」這一品質,如果這個時候父母能夠及時出現,那就是滿足了孩子的希望,父母的聲音啊、與孩子的身體接觸啊、表情啊使得孩子感覺到這個人是可以信任的;

於是建立起了信任感,那麼如果家人沒有及時出現,孩子發出的希望信號無人理會,那麼這個環境就無法信任了,所以沖突沒有解決好獲得的是不信任的話以後一旦去了陌生環境中就會充滿焦慮。

2、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或懷疑)的沖突

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說話等。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堅持或放棄,也就是說兒童開始"有意志"地決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這時候父母與子女的沖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個反抗期的出現,一方面父母必須承擔起控制兒童行為使之符合社會規范的任務,即養成良好的習慣,如訓練兒童大小便,使他們對骯臟的隨地大小便感到羞恥,訓練他們按時吃飯,節約糧食等;

另一方面兒童開始了自主感,他們堅持自己的進食、排泄方式,所以訓練良好的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時孩子會反復應用"我"、"我們"、"不"來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決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這將不利於兒童的社會化。反之,若過分嚴厲,又會傷害兒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對兒童的保護或懲罰不當,兒童就會產生懷疑,並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問題,才有利於在兒童人格內部形成意志品質。埃里克森把意志定義為:"不顧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懷疑心理而堅定地自由選擇或自我抑制的決心"。

3、學齡初期(3~5歲):主動對內疚的沖突

在這一時期如果幼兒表現出的主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幼兒就會形成主動性,這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但是如果幼兒主動行為結束後卻受到了負面的反饋(如成人譏笑幼兒的獨創行為和想像力),那麼幼兒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心,這使他們更傾向於生活在別人為他們安排好的狹窄圈子裡,缺乏自己開創幸福生活的主動性。

在這里,咱們來區分下上面的兒童早期和學齡初期。學齡早期是孩子做了這件事後獲得的反饋,而,兒童早期呢是說,我還沒做,家長就干預或者包辦,所以我們用下面這個截圖幫大家區分。

4、學齡期(6~12歲):勤奮對自卑的沖突

這一階段的兒童都應在學校接受教育。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後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就會產生自卑(如孩子在學習經常無法順利完成任務是老師多次批評)。當兒童的勤奮感大於自卑感時,他們就會獲得有"能力"的品質,否則這個孩子以後幹事呢就會畏縮,不自信。

(二)、青春期階段

5、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

同一感就是我們說的青春期的「心理我」,青春期關注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我是誰,我能幹什麼」等這些問題在自己回答的時候如果和別人心目中的感覺相稱,那麼他就是獲得了自我同一性。反之,這些問題很困擾自己,那麼就是出現的暫時的角色混亂導致生活會感到彷徨迷茫。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機理論用於解釋青少年對社會不滿和犯罪等社會問題上,他說:如果一個兒童感到他所處於的環境剝奪了他在未來發展中獲得自我同一性的種種可能性,他就將以令人吃驚的力量抵抗社會環境。在人類社會的叢林中,沒有同一性的感覺,就沒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寧做一個壞人,或乾脆死人般的活著,也不願做不倫不類的人,他自由地選擇這一切。

(三)、成年階段

6、成年早期(18~25歲):親密對孤獨的沖突

在戀愛中建立真正親密無間的關系,從而獲得親密感,否則將產生孤獨感。這個時候對應於咱們上大學時期,按照各位同學自己的經歷,我們的父母經常會鼓勵我們「找對象要趁早,剩男剩女不太好」,甚至還會給我們戀愛經費鼓勵戀愛,其實就是鼓勵我們在這個階段干該乾的事兒--獲得親密感。

7、成年期(25~65歲):繁殖感對停滯感的沖突

當一個人順利地度過了自我同一性時期,以後的歲月中將過上幸福充實的生活,他將生兒育女,關心後代的繁殖和養育。埃里克森認為,生育感有生和育兩層含義,一個人即使沒生孩子,只要能關心孩子、教育指導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

反之沒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貧乏和停滯,是一個自我關注的人,他們只考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關心他人(包括兒童)的需要和利益。在這一時期,人們不僅要生育孩子,同時要承擔社會工作,這是一個人對下一代的關心和創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人們將獲得關心和創造力的品質。

8、成熟期(65歲以上):完善感與絕望期的沖突

當老人們回顧過去時,可能懷著充實的感情與世告別,也可能懷著絕望走向死亡。完善感是一種接受自我衰老的事實、承認現實的感受;一種超脫的智慧之感。所以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老人們回顧這一輩子「開枝散葉,兒女孝順,生活充實,不白活一回」等描述。

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調整大於絕望,他將獲得智慧的品質,埃里克森把它定義為:"以超然的態度對待生活和死亡。"老年人對死亡的態度直接影響下一代兒童時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階段和第1階段首尾相聯,構成一個循環或生命的周期。

6、1、埃里克森把個體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劃分為哪些階段

其理論中涉及的諸如「自主感」、「羞恥感」、「主動感」、「內疚感」等概念,都是個體自我意識的重要內容。埃里克森把個體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劃分為八個相互聯系的階段。茲分述於下: 第一階段 獲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從出生到十八個月左右是嬰兒期。這是獲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階段。所謂基本信任,就是嬰兒的需要與外界對他需要的滿足保持一致。這階段嬰兒對母親或其他代理人表示信任,嬰兒感到所處的環境是個安全的地方,周圍人們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會擴展為對一般人的信任。嬰兒如果得不到周圍人們的關心與照顧,他就會對外界特別是對周圍的人產生害怕與懷疑的心理,以致會影響到下一階段的順利發展。 第二階段 獲得自主感而避免懷疑感與羞恥感 從十八個月到三、四歲是童年期。這是獲得自主感而避免懷疑感與羞恥感階段。個體在第—,階段處於依賴性較強的狀態下,什麼都由成人照顧。到了第二階段,兒童開始有了獨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飯、走路、拿玩具等,他們開始去探索周圍的世界。這時候,如果父母及其他照顧他們的成人,允許他們獨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並且表揚他們完成的工作,就能培養他們的意志力,使他們獲得了一種自主感,能夠自己控制自己。 相反,如果成人過分愛護他們,處處包辦代替,什麼也不需要他們動手;或過分嚴厲,這也不準那也不許,稍有差錯就粗暴地斥責,甚至採用體罰。例如,孩子由於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尿濕了褲子,成人就對其打罵,使孩子一直遭到許多失敗的體驗,就會產生自我懷疑與羞恥之感。 第三階段 獲得主動感而克服內疚感 四到五歲是學前期。這是獲得主動感而克服內疚感階段。個體在這階段的肌肉運動與言語能力發展很快,能參加跑、跳、騎小車等運動,能說一些連貫的話,還能把自己的活動擴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圍。除了模仿行為外,個體對周圍的環境(也包括他自己的機體)充滿了好奇心,知道自己的性別,也知道動物是公是母,常常問問這,動動那。這時候,如果成人對於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為不橫加阻撓,讓他們有更多機會去自由參加各種活動,耐心地解答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而不是嘲笑;禁止,更不是指責,那麼,孩子的主動性就會得到進一步發展;表現出很大的積極性與進取心。 反之,如果父母對兒童採取否定與壓制的態度,就會使他們認為自己的游戲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閥題是笨拙的,自己在父母面前是討厭的;致使孩子產生內疚感與失敗感(所謂內疚感,就是認為自己做錯了事情,做壞了事情),這種內疚感與失敗感還會影響下一階段的發展。 第四階段 獲得勤奮感而避免自卑感 從六歲到十一、二歲是學齡初期。這是獲得勤奮感避免自卑感階段。學齡初期兒童的智力不斷地得到發展,特別是邏輯思維能力發展迅速,他們提出的問題很廣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他們的能力也日益發展,參加的活動已經擴展到學校以外的社會。這時候,對他們影響最大的已經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鄰居,尤其是學校中的教師。他們很關心物品的構造、用途與性質,對於工具技術也很感興趣。這些方面如果能得到成人的支持、幫助與贊揚,則能進一步加強他們的勤奮感,使之進一步對這些方面發生興趣。埃里克森勸告做父母的人,不要把孩子的勤奮行為看作為搗亂,否則孩子會形成自卑感,認為自己不如別人,應該鼓勵孩子努力獲得成功,努力完成任務,激發他們的勤奮感與競爭心,有信心獲得好成績;還要鼓勵他們盡自己最大努力與周圍人們發生聯系,進行社會交往,使他們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聰明的,任何事情都能做得很好,即使是參加賽跑,也會認為自己是跑得很快的。總之,使他們懷有一種成就感。 第五階段 獲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亂 從十一、二歲到十七、八歲是青春期。這一階段的核心問題是自我意識的確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同一性」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發展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廣泛的含義。它可以理解為社會與個人的統一,個體的主我與客我的統一,個體的歷史性任務的認識與其主觀.願望的統一;也可理解為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和將來,即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全面認識到意識與行動的主體是自己,或者說能抓住自己,亦即是「真正的自我」,也可稱為「核心的自我」。 青少年對周圍世界有了新的觀察與新的思考方法,他們經常考慮自己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他們從別人對他的態度中,從自己扮演的各種社會角色中,逐漸認清了自己。此時,他們逐漸疏遠了自己的父母,從對父母的依賴關系中解脫出來,而與同伴們建立了親密的友誼,從而 進一步認識自己,對自己的過去、現在、將來產生——種內在的連續之感,也認識自己與他人在外表上與性格上的相同與差別。認識自己的現在與未來在社會生活中的關系,這就是同一性,即心理社會同一感。埃里克森認為,這種同一感可以幫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與各種人、事、物的關系,以便能順利地進入成年期。否則就會產生同一性的混亂。如:懷疑自我認識與他人對自己認識之間的一致性;做事情馬虎,看不到努力工作與獲得成就之間的關系。同一性混亂,還表現在對領導與被領導之間的共同點與差異看不清,要麼持對立情緒,要麼盲目順從等。在兩性問題上也會發生同一性的混亂,認識不到兩性之間的同一與差異等。 第六階段 獲得親密感而避免孤獨感 從十七、八歲至三十歲是成年早期。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階段,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階段。親密感,是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包括友誼與愛情。親密的社會意義,是個人能與他人同甘共苦、相互關懷。親密感在危急情況下往往會發展為一種互相承擔義務的感情,它是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如果一個人不能與他人分享快樂與痛苦,不能與他人進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相互關心與幫助,就會陷入孤獨寂寞的苦惱情境之中。 第七階段 獲得創造力感,避免「自我專注」 這是中年期與壯年期,是成家立業的階段。這是獲得創造力感,避免「自我專注」階段。這一階段有兩種發展的可能性,一種可能是向積極方面發展,個人除關懷家庭成員外,還會擴展到關心社會上其他人,關心下一代以至子孫後代的幸福。他們在工作上勇於創造,追求事業的成功,而不僅是滿足個人需要;另一種可能性是向消極方面發展,即所謂「自我專注」,就是只顧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幸福,而不顧他人的困難和痛苦,即使有創造,其目的也完全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第八階段 獲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 這是老年期,亦即成熟期。這是獲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階段。如果前面七個階段積極的成分多於消極的成分,就會在老年期匯集成完美感,回顧—生覺得這一輩子過得很有價值,生活得很有意義。相反,如果消極成分多於積極成分,就會產生失望感,感到自己的一生失去了許多機會,走錯了方向,想要重新開始又感到為時已晚,痛不勝痛,於是產生了—.種絕望的感覺,精神萎靡不振,馬馬虎虎混日子。 埃里克森在分析每個階段肘,都提出一些積極的建議。例如,他認為,一個人不應該對任何人都信任,不信任感也有一點用處,有了不信任感後,對於外界的危險會有一種准備,對於外界不愉快的事情可有一種預期,否則一遇社會挫折就感到不可思議或束手無策,不利於自我的成長。但埃里克森認為,在人際關系中信任與不信任感要有一定的比例,信任感應該多於不信任感,以有利於心理發展。 他還認為,自主感也不能無限制地發展,也必須有—定的懷疑感與羞恥感,如果過分相信自己,以後就不容易適應社會准則,變得獨斷孤行。埃里克森認為,自主感應強於懷疑感與羞恥感。兒童的勤奮感中也應該有一點失敗的經驗,以便今後能經受住失敗的挫折,但又不能過分地經常地遭受失敗,經常失敗就會產生自卑感。 以上是埃里克森自我發展的八個階段,從中可以看到自我的形成與社會文化因素的關系,也可以看到自我與社會生活在個體人格發展中的作用。他的八個階段是他臨床經驗的總結,尚缺乏嚴格的科學事實作依據,但比起弗洛伊德強調本能的生物學觀點來,側重了社會文化因素在自我意識形成與發展中的作用,他的理論有相對的合理性,在西方心理學界有相當太的影響。

7、艾里克森把人生的發展分為八個階段,初中生正處於什麼階段

艾里克森的八個人格發展階段概述:
各階段的年齡段及其良好的人格品質:
階內段年齡 發展危機 品質容 積極結果 消極結果
0~1歲 基本信任對基本不信任 希望 內在好的感覺, 壞的感覺,
信任自己和他人,樂觀 不信任自己和他人,悲觀
1~3歲 自主對羞怯和疑慮 意志 能作決定 積極嚴厲 自負懷疑,關注自我,空虛
4~5歲 主動對內疚 目標 成功的歡樂,主動、方向和目的性 對深思的目標和取
得的成就感到內疚
6~11歲 勤奮-自卑 能力 被生產性工作吸引,因完成工作而自豪 不適合感和自卑
感,不能完成任務
12~20歲 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亂 忠誠 對內在一致性和連續性有信心 角色混亂,沒有固
生活充滿憧憬標准 定的標准 ,感到虛偽
20~24歲 親密-孤獨 愛 感情的共鳴,分享想法、工作和感情 避免親密,關系淡漠
25~65歲 撫育後代-自我關注 關心 能投人工作,有建立親密人際關系的能力 失去對工作的興趣
人際關系貧乏
65~死亡 自我整合-失望 智慧 有秩序感和意義感 怕死, 對生活及生活中已得到
的或沒發生的事情感到痛苦、失望

8、8.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的發展劃分為()個階段。 A.8 B.6 C.5 D.4

選A 八階段的心理社會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