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生發護發 » 牛氏生發王
擴展閱讀
流行發型圖片 2020-08-19 19:50:42
梨形臉直發 2020-08-27 22:25:16
鹿晗棕色發型圖片 2020-08-28 03:41:15

牛氏生發王

發布時間: 2021-02-21 16:47:38

1、歷史上有名的牛氏人物都有誰,並說出他們的一些生平事跡來

牛金星(約1595-1652),字聚明(一說字啟東),原籍河南寶豐縣石橋鄉大牛庄。自小天資聰穎,滿腹文才,常抱經邦濟世之志,二十餘歲中秀才,天啟七年(627年)中舉人(明朝嘉靖舉人)。約崇禎十年(1637年),因與王姓親戚起釁被誣陷以抗稅革去舉人,充軍盧氏當差服役。
崇禎十三年(1640年)冬,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抵達豫陝邊境,因仰慕牛金星高才,就千方百計尋找他,開導他認清形勢,共圖大業。牛金星最終下定決心,帶領全家老少加入了起義軍。
牛金星參加義軍,向李自成建議:「可刑殺,賜飢民,收人心」,他的博才多學,精於計謀,很快得到李自成的嘗識和重用,成為義軍的一名重要謀士。按照牛金星等人主張的北進計劃,起義軍於1641年正月,一舉攻克軍事重鎮洛陽,活抓了福王朱常洵,並火燒福王府,散發了王府大量金錢與糧食,使廣大飢民得到賑濟。義軍佔領襄陽後,改為襄京,金星為之建政設官。同年十月,義軍「據河洛」之勢已定,金星同眾謀士設定「取天下」的戰略戰術。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自成入陝,以西安為西京,國號大順。這時,金星為天佑閣大學士(丞相)。幫助自成建政設宮,籌劃進軍北京。1644年3月19日,農民起義軍打進北京,李自成在牛金星、劉宗敏等文武官員陪同下,從大明門進皇城,行至「承天之門」(今天安門)時,李自成對「承天之門」四字匾額射了一箭說:「如能安定天下,則一箭射中四字中心。」據說一箭射出,射中「天」字下稍偏一點,未能正中。牛金星賀道:「中共下,當中分天下。」李自成投弓大笑。3月29日,義軍佔領北京,崇禎自溢,明朝滅亡。進京後,金星整日忙於籌備登基大典,建政權,設科舉,迎來拜往,未能對時局作出正確決策,以致清軍入關,自成阻擊失敗。4月29日,李自成在清軍先頭部隊已進入北京近郊時,匆匆在武英殿舉行即位大典,由已授為天佑閣大學士的牛金星代行祭天禮。4月30日,義軍被迫撤出北京。退兵路上,自成殺李岩,更導致將士離心,在清軍追擊下,節節失利。清順治二年(1645年)夏,李自成從西安退至湖北,死於通山縣九宮山。義軍敗後,金星藏在降清後任湖廣黃州知府的兒子牛佺的官署中。
約在順治九年(1652年)金星病危,囑佺曰:「負彌縫之巧,得不膏荊棘,可幸。要,不可恃之,吾死,必葬香山之陽,閉之教子勿再出」。佺遵囑,葬金星於香山之陽,即致仕旋里。

牛嶠〔唐〕(約公元八九0年前後在世)字松卿,一字延峰,隴西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昭宗大順初前後在世。他自己說是牛僧孺的孫子。乾符五年,(公元八七八年)進士及第。歷官拾遺,補尚書郎。曾到過越中。王建鎮蜀,辟判官。及稱帝,為給事中。嶠的著作,以詞著名,詞格類溫庭筠。原有歌詩集三卷,今存詞三十三首,(見《花間集》)詩六首。

牛弘(545-610) 隋朝大臣。字里仁,安定鶉觚(今陝西長武縣一帶)人。襲封臨涇公。少好學,博覽群書。北周時,專掌文書,修起居注。隋文帝即位後,授散騎常侍、秘書監。牛弘鑒於前朝紛亂,南北分離,圖籍大量流失,遂上書建議搜訪圖籍,開獻書之路。文帝於是下詔,凡獻書一卷,獎縑一匹。不到兩年,圖書漸出。又設專人抄錄副本,原本或歸本人,或由國家珍藏。牛弘也因此進爵奇章郡公。開皇三年(583年),拜禮部尚書,請修明堂,定禮樂制度。又奉敕修撰《五禮》百卷,從此儒家文化復興。牛弘又任吏部,掌選舉用人,倡先德行而後人才,眾咸服之。牛弘生活儉朴,事奉皇帝盡禮,對待下屬以仁厚,不善言談而恪盡職守。政務繁雜,仍書不釋手。大業六年(610年),死於江都。有文集傳世。

2、牛氏在古代是什麼姓氏

出自子姓,是抄商朝開國帝王湯的後裔。始祖為宋微子啟。周朝建立以後,封商朝皇族微啟於宋地(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國。微子之後有人名牛父,官宋國司寇(掌管刑獄)。宋武公時,游牧民族長逖人進攻宋國,牛父率軍抵禦,不幸戰死。他的兒子便以他的字為姓,稱牛氏。2、寮姓改為牛姓。隋代牛弘,其父閤允。在魏做官時,賜姓牛。古代閤、古、寮、了常通用,故閤也作寮、了等姓。3.在北方有一種說法,砸鍋牛是一家.還有一種說法,姓牛的祖先是以放牛為生,故以職業為姓.二、堂號【堂號】:"太史堂":唐朝牛鳳及,撰《唐書》。

3、牛氏家譜排序

牛弘後裔河南濟源市西許村「牛氏家譜」:

青芝龍源,林萃田豐

正恆懷宗,慧澤棟英

四川省營山縣清源鄉梨子村,牛氏家譜:

元啟俸芝興,世文大天明。

人能紅道遠(有德洪先緒),安邦定乾坤。

(3)牛氏生發王擴展資料:

家譜溯源:牛氏家譜宗祠

追溯牛姓起源,是西周宋微子後裔的一支。

微子本名啟,因做王子時,封在微(今山東聊城一帶,一說在山東微山一帶),爵位屬子,所以稱微子。微子與暴虐無道的紂王,本是親兄弟,微子為兄,紂王為弟。

紂王從小就能說會道,才思敏捷,長大後體格健壯,力大無比,深得其父喜愛。待立太子時,其父和太史等便借口「立嫡以貴不以長」,把紂立為太子。

紂繼承王位後,啟便做了他的卿士。紂王殘暴奢侈,荒淫無道,微子多次規勸,他都充耳不聞。眼見國家行將滅亡,微子十分痛苦,他「欲死之,及去未能自決」,於是求教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師(箕子)。

父師說:「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微子聽了父師的勸告,為保存宗嗣,便毅然離開王宮。傳說微子離宮出走時,在正午時分,便將「午」字出頭為「牛」字作為姓氏。

如河南省濟源市南官莊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牛氏家譜·族譜舊序》載:「殷商無道,狎侮無常,毒痛四海。其庶兄微子隱而去之,以存宗嗣。去之時,舉目過午,以午字出頭,因以為姓。此牛姓之所由來也。」

此外,清道光元年(1821年)河南鄢陵牛集《牛氏譜序》、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河南偃師楊村《牛氏家譜·序言》等眾多的《牛氏家譜》中,都有類似上述的記載。雖然這種說法目前還查不到原始史料,但牛姓是微子之後,應是毋庸置疑,而春秋時宋國的司寇牛父則是牛姓的得姓始祖。

如《唐書·世系表》載:「周武王討商紂,立其子武庚,更封微子為宋公,以奉湯祀。其裔宋司寇牛父之後,以王父字為氏。」「王父」就是祖父。

4、牛氏的宗族遷徙路線是怎樣的?

春秋戰國至隋唐時期

木有本而後生千枝萬葉,水有源而後分東流西派。
宋微子公元前十一世紀建國,經歷廠西周、春秋、戰國三個時期,到公元前286年被齊、魏、楚吞並,建國時間長達近800年。其前期和中期,政權比較鞏固,經濟、軍事勢力比較強大,積極參與了大國之間的爭霸活動,在歷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牛姓產生後,隨著宋國的強大,其子孫不斷發展壯大,並不斷向外遷徙。從那時到現在有2700餘年,牛姓子孫已從發祥地宋國北渡黃河,南徙長江,縱橫萬里,散居九州,且輾轉播遷,走向世界。
[春秋戰國至隋唐時期]牛姓在得姓以後,便以宋國故地為中心向四周發展。根據史料記載,至少在春秋時期,牛氏已有人離開宋國,到其它諸侯國做事和做官,如當時的晉國(今山西曲沃西北),有牛談,為趙簡子家臣,有勇力」。戰國時,趙有賢士牛畜、將軍牛翦;秦有大儒牛缺、豪族牛雙;楚有牛臣巢等人。
到了漢代,牛氏發展至甘肅省隴西一帶(今甘肅臨洮),名人輩出,有護羌校尉牛邯,主簿①牛祟等,牛邯、牛祟的子孫旺盛,在隴西很快形成望族。根據唐《元和姓纂》記載,商湯這一支以牛為氏的家族,過去是以隴西地區為繁衍中心的。
從《唐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可以看出:牛崇世居隴西,牛邯始居隴西,後徙安定,再徙鶉觚(今甘肅省平涼市靈台縣),三國牛金將軍之子為避禍也逃至安定,這些牛姓子孫,繁衍到南北朝至隋唐時,大至可分為三支。一支為:牛興(牛邯孫)、牛遵、牛元亮……至牛肅為岳州刺史,唐開元二十八年到懷州,曾祖、大父皆葬河內(今河南省沁陽市)。二支為牛元定(牛金之子)……遼熾、遼允至牛弘為隋吏部尚書。三支為牛通、牛會、牛意至牛仙客為唐玄宗時宰相。可見到隋唐時,牛姓從隴西、安定的繁衍中心已播遷到首都長安及全國許多地方。

①主簿:古代官名,負責文書、印鑒等,中央、地方郡縣都設有。
唐宋至元末明初時期

唐宋以來,由於經濟發展,兩個封建王朝都有較長時期穩定的政治局面,因此人口得到迅速發展。牛姓的分布地也就更廣,今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陝西、甘肅、江蘇、浙江、安徽等省的許多地方都有牛姓子孫聚族而居。牛姓出現了不少歷史名臣、詩人、詞人等,如唐後期宰相牛僧孺、五代後梁宰相牛存節、詞人牛嶠、牛希濟等著名人物。
元代是牛姓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許多牛姓人在朝中當官,史稱「牛氏元半朝」,意思是朝中有近一半的官員姓牛,這顯然為誇張之詞,但也從側面說明,這一時期牛姓人口發展較快當官較多。元末明初,由於種種原因出現了一支遷徙到五省十八縣的「打鍋牛」,也出現了「扁擔牛」、「鞭桿牛」等遷徒分家的史實,這既是牛姓家族史上的一次悲劇,也為牛姓大發展帶來了又一次機遇。
相傳六百多年前,河南滎陽汜水鎮(古汜水縣)十里村(當時叫十里亭牛占村)有一牛姓大戶人家。據說是元末從山西洪洞遷來住在此處。長者叫牛川,元朝泰定乙丑年(1325)進士,任過洪洞縣令。他有三個兒子,分別叫牛洪、牛裨、牛超,都曾在元朝做過大官。他們三兄弟又各有六個孩子。牛洪六個孩子叫楷、炳、來、杭,捷、銓;牛裨六個孩子叫青、健、郁,秦、穎、堡;牛超六個孩子叫鵬、子、園、翼、欒、遷。全家堂兄弟共——十八人。不但人口眾多,而且家大業大,正所謂「名宦寄籍,大家遷來,財賄多有,倉粟必豐。」據濟源市南官莊《牛氏族譜舊序》記載,當時有「地百頃,牛千俱」,一家人遷此居住,「歡欣鼓舞」,和睦相處。
誰料好景不長。元末明初,朝代更替,戰亂頻繁,盜賊峰起。滎陽這一帶也極為動盪。據道光十八年(1838)滎陽穆溝村《牛氏宗譜序》記載:當時「一門濟美」的十八兄弟,遇「紅軍作亂,勢不能聚,而又恐後日無可考據也,遂將食鍋分為十八片,兄弟各持其一,投親友而去。故當時號為十八鍋牛家,又號為打鍋牛家」。這就是「打鍋牛」的起源。濟源、溫縣、密縣,鞏縣、林縣以及山東、山西等全國各地的「十八鍋牛家」後代,族譜上也都大體作了這樣的記載。
相傳弟兄十八個,與賊人打了三天三夜後,知難以再住在一起,被迫「懷揣鍋片,手持利刃」,逃往他鄉。後來明朝政權,逐步鞏固,天下太平。十八兄弟中的老大牛楷由「濟源回汜水縣,兄弟難忘,互通音信,擇期會於城西十里亭」,於農歷十月十九日,在十里亭山寨門前,築一高台,舉行了隆重的對鍋認親會。
十八兄弟通過對鍋認親會,乃知當年離散後,跑到黃河南岸、北岸的都有,「居中州者十四人,居外省者四人」,到外省的有:牛穎到河北完縣(現改名順平縣),牛堡到江蘇盱眙縣,牛遷到山東冠縣,牛翼又回到山西老家洪洞。「兄弟難忘」,於是約定每年對鍋這一天聚會。不想事與願違,根據濟源南官莊《牛氏族譜舊序》記載:「其後子孫繁衍,縣官恐生事端,因詐呼為白蓮教,眾兄弟畏懼,不敢再聚,始書家譜,州城府縣,確切說明,各帶一本,以昭示來許。」這就形成了古今家族史上少有的《十八祖遷居地址歌》:
楷濟源,丙洛陽,來在固始鹿邑,捷居鄭州地,銓在西華鄉。六祖洪爺後子孫記莫忘。
青祥符 ,健林縣,郁居密縣穎居完,秦居夏邑地,堡在盱眙縣。六祖裨爺後子孫記心間(祥符即現在的開封)。
鵬溫邑,子鄢陵,園居上蔡翼洪洞,欒庄太康南,遷在冠縣東。六祖超爺後子孫記心中。
(上述黑體字是十八弟兄名,有橫杠的字是遷居地址。)
這首遷居地址歌,打鍋牛氏代代相傳,子孫大都能詳背此歌,有的地方還把祖上拿的鍋片也編成歌,留給子孫。如:濟源楷祖後代的「鍋片歌」:「上有邊,下有尖,六寸長,八寸寬,重量一斤貳錢叄。」(見濟源石露頭《牛氏家譜》)。所有這些已成為同宗之間相識、相認、相互團結的有力紐帶,極大地增加了同族之間的凝聚力。
這首遷居地址歌說明:當時打鍋牛氏已播遷到五省十八縣,已從汜水,走向中原,開始走向全國。難得的是這十八弟兄又生了整整一百個兒子。使這個家族迅速興旺起來,這百名後代,個個有名有姓,家居何方,遷往何地,家譜中大都有明確的記載。下邊舉三例,略加說明:
l、牛楷一支,六個兒子
長子牛翔後代主要分布在滎陽、鞏義、武陟、偃師等地。次子牛林後代主要分布在滎陽、鞏義、濟源、原陽、唐河、山東菏澤,陝西寶雞、福建、湖南、雲南、新疆等地。三子牛春後代主要分布在新安縣、黃河南岸元山等地。四子牛諶後代主要分布在濟源、沁陽等地。五子牛廣後代主要分布在濟源等地。六子牛景後代可能到唐河一帶。
2、牛丙一支,四個兒子
長子牛水彩後代主要分布在洛陽、洛寧、偃師等地。次子牛貴彩後代主要分布在伊川、宜陽、偃師、登封、欒川等地。三子牛坤彩後代主要分布在洛陽、宜陽等地。四子牛繪彩後代主要分布在孟津、溫縣、新安、陝縣、寶豐、南陽等地。
3、牛鵬一支,四個兒子
長子牛得泉後代主要分布在溫縣等地。次子牛得茂後代主要分布在孟縣等地。三子牛得材後代主要分布在沁陽等地。四子牛得林後代主要分布在鞏義等地。
以上列舉了十八兄弟中三支後代播遷概況,觀其一斑,略知全貌。可以看出,打鍋牛氏子孫,枝繁葉茂,家族興旺,已繁衍成一個遍及五湖四海的大家族,這個大家族,以「打鍋」為特殊標志,聚有極強的親和力和凝聚力。

明清至近現代時期

這是牛姓人口逐步向南方、向邊疆、向誨外發展的時期。
明末清初,有牛姓人口移居台灣,清朝中葉以後,有牛姓人口去海外謀生,有僑居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的。國民黨離開大陸退守台灣時,也有部分牛姓人口去了台灣。1979年前後,一些去台牛姓人員倡議成立了「牛氏宗親會」。1982年在去台人員牛方仁等同族人員的主持下,恭修了《牛姓十八鍋支系家族歸譜》,為台灣、東南亞等地牛姓子孫尋根問祖做出了積極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多年來,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更有不少牛姓子孫到海外經商、求學、辦企業、搞科研……有些人已成為世界知名人士,如現居美國的著名生物學家牛滿江,就是河北人。可以說,牛姓子孫同全國各族人民一樣,不但在原籍奮發圖強,摘好家鄉建設,而且也有不少人走出家門、走向世界,為祖國建設、為人類發展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5、牛氏的祖先是誰

1、出自子姓,是商朝開國帝王湯的後裔。始祖為宋微子啟。周朝建立以後,封商朝皇族微啟於專宋地屬(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國。微子之後有人名牛父,官宋國司寇(掌管刑獄)。宋武公時,游牧民族長逖人進攻宋國,牛父率軍抵禦,不幸戰死。他的兒子便以他的字為姓,稱牛氏。2、寮姓改為牛姓。隋代牛弘,其父閤允。在魏做官時,賜姓牛。古代閤、古、寮、了常通用,故閤也作寮、了等姓。3.在北方有一種說法,砸鍋牛是一家.還有一種說法,姓牛的祖先是以放牛為生,故以職業為姓.二、堂號【堂號】:"太史堂":唐朝牛鳳及,撰《唐書》。

長期以來,不少牛氏族人中,都流傳著這樣一種傳說:牛姓始自微子。不僅在口頭上流傳,而且載之家譜,代代相傳。這種傳說寄託著人們對微子的無限崇敬之情。

6、牛氏的祖先是誰

牛氏,商湯後裔也。殷微子封於宋,去之日曰:為人不可無姓。時日當正午,即以「午」字出頭「牛」字為姓,此牛氏命姓之本源。

7、牛氏來歷

起源一

源於牛國,出自西周時期「牛醫先生」的封國,屬於以國名為氏。據文獻《靈台牛氏家譜·序》中記載:「當周盛時,文王之小子子之子遇牛醫先生,封牛國,為太常卿、協律郎。祖牛孝參定雅樂,後附帝意,銷設前代金石,以自異議,以作武舞,以象功德,至是樂成,詔行之樂,常有新樂,孝義此一志也。」這在《靈台縣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起源二

源於子姓,出自商王朝開國帝王成湯的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該支牛氏始祖為西周初期宋國君主微子啟(一說為微仲衍)。
商時紂王殘暴奢侈,荒淫無道,微子多次規勸,他都充耳不聞。眼見國家行將滅亡,微子十分痛苦,於是求教朝中三公之一的父師(箕子)。父師說:「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微子聽了父師的勸告,便毅然離開王宮。傳說微子離宮出走時,在正午時分,便將「午」字出頭為「牛」字作為姓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以及《唐書·世系表》等的記載,周王朝建立以後,周公旦封商朝皇族微子啟(紂王庶兄)於宋地(今河南商丘),以奉湯王之祀,建立宋國。有「宋微子之後,司寇牛父,子孫以王父字為氏」之記載。
清代著名的姓氏研究專家張澍編著的《姓氏尋源》載:「牛出隴西,本自殷,周封微子於宋,其裔司寇牛父帥師敗狄長丘死之,子孫以王父字為氏。」
起源三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牛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牛人,是西周時期所設官位,專職負責飼養國家牛畜,然後按典制貢送諸侯,保障諸侯的肉食、祭祀之用。牛人隸屬於地官府司管轄,職位上大夫。在牛人之下還設有中士二人,下士四人,史四人,丞四人,徒十二人,役若干,是兩周時期很重要的官職。
在典籍《周禮·地官》中記載:「牛人,掌養國之公牛,以待國之政令。」
起源四

源於改姓,出自尞姓回復為牛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隋書》及《路史》記載,隋朝時期的牛弘,其父名為尞允,曾在北魏朝廷做侍中時,被賜恢復祖姓牛氏。古代尞、寮、了三字通假,故尞氏也稱寮氏、了氏。
另外,還有記載說三國時期,魏國名將牛金被司馬懿毒殺,其家人避難逃亡,因祖先名為宜僚,遂改姓尞氏。至尞允被賜復本姓後,也都隨著一起改回為牛氏。
起源五

源於民間,屬於以職業技能為氏。農家與牛為伴,終日不離,有的就以牛為姓;在北方有一種說法,砸鍋牛是一家;還有一種說法,姓牛的祖先是以放牛為生,故以職業為姓氏,稱牛氏,世代相傳至今。
起源六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藏族、土家族、東鄉族、回族、朝鮮族、彝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牛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牛氏,世代相傳至今。

8、牛氏有沒有名人啊?比如:皇帝,功臣了,大將軍啊?有木有?

牛姓起源於。與其姓氏一樣,牛姓多勤苦勞作,踏實肯干之人;牛姓源於北而盛於北版。據《明清進士題名權碑錄索引》所載,明清進士牛姓及第者共有六十五名,其中南方人僅有兩名,人言江南才子山東將,其寥寥幾人足以表明牛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
牛僧孺以方正敢言進身的唐代名相;
牛金三國時南陽人,曹仁麾下部將,官至魏後將軍;
牛存節戰功赫赫、威名遠揚的五代後梁宰相;
牛金星明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的主要謀士,字啟東,河南寶豐人;

9、誰知破鍋牛氏族譜及字輩

1、牛弘後裔河南濟源市西許村字輩譜(從37世起):青芝龍源,林萃田豐,正恆懷宗,慧回澤棟英。前兩答句述祖蔭,祖上擇福地而物華天寶,樹榜樣而人傑地靈。後兩句是教子孫,要健身潔心,緬懷宗訓,以大智大睿潤澤東方,成為國家的棟梁英才。

2、菏澤市定陶區孟海鎮牛集村、牛屯村、牛庄村、胡牛村、牛樓村等牛氏族人姓氏字輩譜:錫效興啟爾,輝光月作立,自安恆易正。



(9)牛氏生發王擴展資料

牛姓得姓始祖:牛姓的得姓始祖是周代宋國君主宋微子後代、宋國司寇牛父。牛父。牛姓出自子姓,是商朝開國皇帝商湯的後裔。周武王滅紂後,封商朝貴族微子於商丘(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國。微子之後有牛父,官任宋國司寇(掌管刑獄)。

宋武公時,游牧民族西戎長狄人屢次犯宋,牛父曾率軍敗敵於長丘。後在一次作戰中,不幸壯烈殉國。因其為國而死,後世子孫即以其字為氏,稱牛姓。他們尊牛父為牛姓的得姓始祖。

10、牛氏祖先是誰啊

 1、出自來子姓,是商自朝開國帝王湯的後裔。始祖為宋微子啟。周朝建立以後,封商朝皇族微啟於宋地(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國。微子之後有人名牛父,官宋國司寇(掌管刑獄)。宋武公時,游牧民族長逖人進攻宋國,牛父率軍抵禦,不幸戰死。他的兒子便以他的字為姓,稱牛氏。2、寮姓改為牛姓。隋代牛弘,其父閤允。在魏做官時,賜姓牛。古代閤、古、寮、了常通用,故閤也作寮、了等姓。3.在北方有一種說法,砸鍋牛是一家.還有一種說法,姓牛的祖先是以放牛為生,故以職業為姓.二、堂號【堂號】:"太史堂":唐朝牛鳳及,撰《唐書》。

長期以來,不少牛氏族人中,都流傳著這樣一種傳說:牛姓始自微子。不僅在口頭上流傳,而且載之家譜,代代相傳。這種傳說寄託著人們對微子的無限崇敬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