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麼理發師會稱關公為剃頭師的祖先???
理發師的祖先不是:呂洞賓和羅真嗎? 過去,手藝人都很尊崇本行的祖師,把他當作社來崇敬。三十六行,行行有自己的祖師,象木匠業的魯班,鐵匠業的老君,制筆業的蒙恬,縫紉業的軒轅,造紙業的蔡倫等等。有趣的是,許多行業只有一位祖師,而理發業卻有兩個祖師。這是什麼原因呢? 也不知哪朝哪代,有個皇帝頭上長著三隻虱子。這三叫虱子非同一般,它們趴在皇帝頭頂上,弄得皇帝一身癢酥了,覺得十分舒服。久而久之,這位皇帝嗜癢成癖,頭上也就少不得這三隻虱子。 皇帝老子喜歡三隻虱子,沒啥了不得。可他頭發長了要理呀,那些理發師傅可不懂皇帝的虱癖。他的頭發理好了,虱子也剃到地上去了。皇帝頭上沒了虱,渾身都難過,就象得了病。結果生起氣來,殺了理發匠解恨。 說來也怪,那掉到地上的虱子過不了多久,又會自動爬回到皇帝頭上,給皇帝癢癢。這樣一來,理發匠死在皇帝手上的可就不是一個兩個了。遠遠近近的理發匠都懼怕被召進宮去替皇帝理發。年復一年,眾從屈死的理發匠冤魂直沖牛頭,驚動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便派神仙呂洞賓下凡查問。 呂洞賓下到凡間,化作一個半大小子,直奔當地一位年最長、藝最高的理發師傅羅真家,請他收留為徒。羅真見來人面慈目善,便答應了。呂洞賓學藝勤快,敬師如父,不多久就學成一手好功夫,在當地很有些名氣。
一天, 太爺派師爺手持聖旨來找羅真,要羅真派一位高徒急速到京給皇帝理發。縣太爺為啥不要羅真自己去呢?因為他心裡明白,羅真此去必然凶多吉少。縣里沒了羅真,理發一行的高檔絕技就要失傳,那不是要遭全縣人罵幾輩子的事嗎?呂洞賓在旁聽見,趕緊手遂自薦,願意上京。羅真雖捨不得高徒,卻抗不得聖旨,只好悲悲戚戚又強裝笑顏地打發他上路。 呂洞賓到了皇宮,不待休息,便擺開架式為皇帝理發。他是神仙,一眼便看出皇帝頭頂的秘密和皇帝的心思。不消片刻,他給皇帝理完發,又將收攏在手心的三隻虱子放回到皇帝頭上。這下皇帝再沒有失去癢癢感,很是高興。待正要黃門官宣旨詔封呂洞賓為三品官時,階下卻報理發匠不知去向。氣得皇帝老子恨恨地說:「這些個剃頭匠,生成不是做大官的料。」聖旨口一開,從此理發匠再難出人頭地,而淪下九流。 呂洞賓隱形疾走,頃刻回到羅真面前。羅真見了驚喜不已,忙問其情。呂洞賓將此行經歷細細告訴師父,叮囑他轉達諸位師叔伯、師兄弟,以及滿天下理發匠,日後若輪到給皇帝理發,務必如此這般,方可無虞。說完,化作一縷青煙去了。羅真這才醒悟過來,知道高徒原是天帝派來護佑理發匠人的。於是,提議公立呂洞賓為理發業祖師。不過,這呂洞賓既然拜過羅真為師,大家自然也就把祖師之師尊為祖師。這樣,理發業便有了兩個祖師。
2、剃頭匠給皇帝剃頭的時候,為什麼規定要屏住呼吸?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成冠軍」,在古代皇權至上的社會,並不是每個行業的「冠軍」都那麼優秀。我們都知道,皇帝是中國古代最可敬的人,所以他周圍的人都非常優秀。今天,我們要談的是這個職業在生活中很普遍,但在清朝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那就是剃須刀。
我們在許多古裝影視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明清時期的男人入關後都很喜歡「大辮子」「大辮子」的頭,顧名思義,就是留在頭後的長辮子,頭的前半部分要剃成光頭。為了保持這一形象,男性經常需要剃頭,因此剃頭成為明清街頭非常普遍的職業。
1.是明清時期男性的標准匹配。
即使是極有聲望的皇帝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為了保持皇帝的發型,故宮里有剃須刀的工作。你應該知道,在中國古代,當皇權至高無上的時候,與故宮有什麼關系?它必須來自所有的榮華富貴。因此,作為世界上最高貴的男人,剃須刀也有著很高的聲譽和無數的財富。
2.逢重大節日祭祀等。
那麼理發的時間只能推遲。除了嚴格按照時間為皇帝理發外,在真正剃須的過程中還有很多規則等著剃須刀。每個月的理發日結束時,必須對剃須刀進行嚴格的檢查。連衣服都不能穿。他必須穿法院專用剃須刀的衣服。當然,剃須刀也是專用的。當太陽升到東南角時,你就可以開始刮鬍子了,意思是「像東方的太陽一樣升起」。
皇室剃須刀的身份肯定能帶來巨大的繁榮,但也有一句古話「君臣如虎」如果剃皇帝的頭有任何錯誤,可能會伴隨死亡。所以,在古代做剃須刀並不容易。
3、以前皇帝的理發師怎麼稱呼
清朝以前沒有理發師(剃頭匠)這個職業!
4、清朝皇帝怎麼剃發,他不怕理發師趁機行刺呢?
在《宰相劉羅鍋》里,剃頭匠的小徒弟平時拿冬瓜練手。因為冬瓜表皮上有一層白色的絨毛,剃功練好了,很鍛煉腕力。
不過徒弟吃穿是師父的,就得隨時被驅使。師父師娘一叫,就得麻溜地扔下手中的活,去聽差遣,只能在間隙時練手。所以養成了個壞習慣,只要有人叫他,他立馬把剃刀往冬瓜上一插,轉身便走。
結果劉墉為了懲罰一個撅著辮子的紈絝子弟,故意讓小徒弟給他剃頭,正剃著,師娘一叫喚,小徒弟非常自然地把剃刀往人腦袋上一插,便跑開了。結果那紈絝子弟便被開了瓢,鮮血直流。
所以即便技術再好的剃頭匠,各種突發狀況也是控制不住的。給皇帝剃頭自然馬虎不得,因為腦袋附近的大血管主動脈實在太多。
而清朝的皇帝每個月縫一(初一、十一、二十一),是必須剃頭的,不然那像冬瓜表皮絨毛一樣的小發茬不受控制地長出來,很是會影響皇帝形象的。清朝的皇帝命苦,不能像明朝皇帝那樣躲著不上朝,所以剃頭和修面是必須的項目。
宮里200多號負責清發、按摩的服務人員,每天拿著自己的左胳膊當冬瓜,剃得光溜溜的,就恨體毛長得慢。
這樣練習的目的,其實有4個:第一個是可以很好地控制腕力,以及落刀的輕重;第二個人側身操作,鼻息呼氣就避免直噴被剃頭人的腦門;第三個,剃左臂,也就意味著剃頭的時候左手幫不上忙,全靠右手。第四個,因為姿勢的原因,它只能順著一個方向剃。
其實這也就是專門按照給皇帝剃頭訓練的,因為給皇帝剃頭,左臂必須自然下垂,不能用手觸碰龍頭,目的就是為了防止不軌的剃頭匠,左手按頭,右手一拉,搞出大麻煩。說白了,這么練的目的,就是為了形成肌肉記憶,避免任何一個舉動犯“疑似刺殺”的錯誤,從而給自己帶來殺身之禍。
雖然這么多人隨時准備替皇帝服務,但是就像翻綠頭牌一樣,不是每個剃頭匠都有機會的。和皇帝用膳,喜歡的也不能超過3筷子性質一樣,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別有用心之人,掌握了皇帝的喜好,從而動手腳。
給皇帝剃頭的剃頭匠是不固定的,甚至是不確定的,非常隨機抽選。也就是說剃頭匠在見到皇帝之前,都不知道今天是安排的自己給皇帝剃頭。清朝早期的皇帝,甚至直接皇城根下,隨機拉一個正在給人剃頭的剃頭匠,進宮給皇帝剃頭。
5、剃發師不能用他們的左手摸到皇帝的頭,那清朝皇帝怎麼剃發?
在中國民間,有這樣的一個說法,為了圖吉利,所以正月里人們是不能夠剃發的。因此許多人都特別的期待「二月二,龍抬頭」的幸福日子。但這個時候,皇帝的理發師們那可就格外的憂傷了,為什麼呢?
劉振超說,皇帝的頭是最難剃的。誰敢在皇帝頭上動刀子呢?清朝皇帝對於剃發要求特別的高,給皇帝們剃頭的時間一般要選在太陽升到東南角時,意為:如日之升。而且對於給皇帝剃頭的人他們也有很高的要求。
他們為為皇帝剃頭的人們定了幾條硬性戒律,比方說,如果要開始剃頭的話,剃頭的師傅就要經過重重檢查。然後他們必須換上宮中特別的衣服,做好一切的准備工作以後,然後被太監領到皇帝面前叩頭,請刀子。
為皇帝剃發的刀子是特製的,外套黃雲龍套。剃刀由侍衛檢查好後拿給剃頭師,剃頭過程中剃頭師要一直被侍衛盯著,而且他們只能用右手拿著刀剃發的,他們的左手不允許碰到皇帝的任何位置。
如果手碰到了皇帝的頭,那麼就是犯了一個大罪,如果把皇上的頭弄出血了,又要被嚴刑拷打。剃發師也被要求要屏住呼吸,不許將自己的污濁之氣噴到黃帝的頭上。所以,每當皇帝要剃發時,剃發師們往往戰戰兢兢。
剃完發之後也差不多沒了半條命,需要好幾天才能緩過來。但是因為它是個高危職業,所以當皇帝高興時,他們也會得到非常多的賞錢。傳說,在清朝時期,雍正皇帝的頭上長了一個癩疤。
所以他的頭發一直都非常的難剃,因此有很多的剃發師被殺。看到這種情況,有一個手藝很好的剃發師非常的心疼那些無辜慘死的人。於是便毛遂自薦,主動提出來要替皇帝理發。於是他便進宮了。
他剃頭很好,皇帝非常的滿意,雍正皇帝只是脖子上出現一道紅圈,而那道紅圈是為雍正皇帝治癩瘡的。從此之後,雍正答應不再殺剃頭師。並且還對剃頭師有所嘉獎,敕封剃頭師為「半副鑾駕,小執事」。
6、在古代給皇上剪頭發的叫什麼?
中國古代的皇帝,一直也是如此,唯有幾少數民族政權,前期的皇帝仍是剃頭,後期大都學習漢人習俗,開始蓄發盤頭,只有清朝皇帝,堅持民族標識發型。傳清代雍正年間,雍正頭上長癩疤,很難剃,不少匠人被殺。一天來了一位道人自動為皇帝剃頭,剃得很好,只是脖子上出現一道紅圈,便被拉出去連砍三次頭,砍完又長了出來。著才知道理發的道人是仙人呂洞賓,那道紅圈是為皇帝治癩瘡的。雍正這才答應今後不再殺剃頭師傅,並敕封理發師為「半副鑾駕,小執事」,並贈對聯:「做天下頭等事業,用世間頂上功夫」。呂洞賓還把理發絕技傳給理發師傅,因此呂洞賓也就被尊為祖師了。這些傳說有許多虛構的東西,有的傳說還把前面呂洞賓理發的事,說是清代羅真人所為,這位真人姓羅名隱。
7、古代給皇帝剃頭的叫什麼地方
古代講究發膚受之於父母,不敢毀傷,所以皇帝一般都不怎麼理發的。
只有清朝的皇帝理發,清宮內設「按摩處」,不光給皇上按摩,還要負責給皇上剃頭
8、清朝皇帝怎麼剃發,他不怕理發師趁機行刺嗎?
理發師沒有機會行刺,清朝皇帝剃頭對理發師是有嚴格的審查流程的,如下:
1.會對理發師的背景進行調查
皇帝在挑選理發師的時候,都會對其進行政治背景調查,看看家中人有沒有犯過什麼案等,一般都會挑選普通的小老百姓,尤其是那種在街上名聲比較好的理發師傅,這種人相對來說是比較安全的。
2.進宮時的搜身檢查
在進宮時,理發師會受到嚴格的搜身檢查,一般是要脫光衣服進行檢查,看其有沒有私藏凶器等,然後還要凈手,也就是對手進行消毒處理,避免把細菌或病毒帶給皇上。之後還要穿上專門的剃頭服,才能開始給皇上剃頭。
3.動刀時受到侍衛監視
理發師在給皇上剃頭的過程中,身邊一圈都是站著侍衛的。這些侍衛時刻盯著理發師手中的刀,只要稍微有小動作,侍衛會以最快的速度將其拿下,理發師根本沒有行刺的時間。普通人身處大內侍衛的包圍之中,恐怕站都站不穩了,就更別提敢動什麼行刺的念頭了。
4.理發的動作受到約束
給皇帝理發,自然和給普通人理發不一樣了。首先,在剃頭的過程中,理發師只能用一隻手拿著剃刀挨著皇上的腦袋,另一隻手是保持自然下垂的,一旦有抬起來的動作,就會被視為犯了大不敬之罪。更為嚴重的是,剃頭的過程中是絕對不能割破頭皮流出血來的,否則就算不是行刺也會當做行刺來處理的。
在如此嚴格的流程下,理發師一般都會找經常用的人,不會輕易更換,這樣很大程度上會避免出現意外。因此,在皇帝剃發的過程中,理發型的行為受到了嚴格的制約和監視,絕對不可能會給他有行刺的機會的。
9、皇帝怎麼理發
以漢民族為主的古代中國人,自古是留發的,就是說不理發,只是把頭發洗盡,古代洗頭叫「沐」,洗澡叫「浴」,而古代人只是把頭發洗干凈了,然後盤到頭頂上,中國古代的皇帝,一直也是如此,唯有幾少數民族政權,前期的皇帝仍是剃頭,後期大都學習漢人習俗,開始蓄發盤頭,只有清朝皇帝,堅持民族標識發型。而袁世凱如果算皇帝的話,他倒也是剃光頭的。
所以,可以這樣說,古代皇帝是不剃頭,理發也只限於宮女或太監為他來洗頭、盤發。
附:理發簡史:
我們現在所稱的理發師、美容師,古時候稱作待詔、剃工、鑷工,俗呼為理發匠、剃頭匠、整容匠等。
理發與美容從遠古就已產生了,傳說伏羲時就已開始椎髻,不再散發。在發式上漢族已區別於少數民族的披發、斷發、或編發,直到清兵入關以前。
古人挽發為髻,古時的理發就是沐發與梳櫛。男女梳櫛,都得用梳子和篦子。《詩經·小雅·采綠》寫女子采綠,想到丈夫要回來了,「予發曲局,薄言歸沫」。意思是說,我的頭發捲曲蓬鬆,快回家沫櫛洗梳。《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寡君之使婢子侍執巾櫛,以固子也。」這說明古時貴族有專人為其梳理頭發。古代男女到了成年,要行加冠與及笄之禮,要束發;對罪犯施髡刑,還有僅去須鬢的刑罰,這都需要專門的「櫛工」。
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說南朝梁的貴遊子弟「無不熏衣剃面」。加上平民百姓也要理發,「櫛工」朝廷有櫛工外,為平民的私家「櫛工」也產生了。最遲到宋代,私家理發業已形成了規模,宋洪邁《夷堅志乙》卷十二《成都鑷工》:「政和初,成都有鑷工,出行塵間,妻獨居,一髯髻道人來求摘須毛,先與錢二百」;宋張端義的《貴耳集》中,也記載秦檜曾喚一鑷工為他櫛發,以五千當二錢嘗給鑷工。
宋元的理發匠被稱為待詔,正如賣茶水的被成為「茶博士」一樣,取其隨時待命而被召喚而已。當時的理發匠不但有店鋪,而且也有了行會,宋周密的《武林舊事·社會》就記載當時的臨安(杭州)有「凈發(梳剃)社」,元代據延祐元年(1314)長興州修建東岳行宮碑,碑陰刻辭中有「凈發行」的記載。理發行會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四十年代。
清兵初入關時,曾下「剃發令」,將漢人束發為髻改為剃發留辮。當時有「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之舉。那時,專門有人挑著一幅剃頭擔子,後來掛鐵搭連的地方,原先是掛刀的地方,不肯剃發就立即砍頭。辛亥革命後,才把辮子革掉。中國人的頭發與發式,也曾經歷過血風腥雨的考驗!
更為有趣的是,舊時的理發業,還把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拉來當了祖師。傳清代雍正年間,雍正頭上長癩疤,很難剃,不少匠人被殺。一天來了一位道人自動為皇帝剃頭,剃得很好,只是脖子上出現一道紅圈,便被拉出去連砍三次頭,砍完又長了出來。著才知道理發的道人是仙人呂洞賓,那道紅圈是為皇帝治癩瘡的。雍正這才答應今後不再殺剃頭師傅,並敕封理發師為「半副鑾駕,小執事」,並贈對聯:「做天下頭等事業,用世間頂上功夫」。呂洞賓還把理發絕技傳給理發師傅,因此呂洞賓也就被尊為祖師了。這些傳說有許多虛構的東西,有的傳說還把前面呂洞賓理發的事,說是清代羅真人所為,這位真人姓羅名隱。
http://ke.baidu.com/view/5639.htm#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