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代美發行業的發展是什麼樣的?
在當今社會,美容美發行業可謂是發展極為迅速。尤其是發型,也成為了當下很多人關注的重點,發型美不美完全影響著個人形象的好壞,尤其是女孩子,在發型方面的要求更高,甚至做一個頭發竟然能耗去整整一天的時間,那麼在古代,美發行業的發展是怎樣的呢?這個職業是否也像現在這樣非常受歡迎?
古代美發行業的發展
其實,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一種思想,那就是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古代有個人因為手指劃破流血,就嚎啕大哭,別人問他原因,他說因為自己的頭發和身體都是父母給的,而今沒有保護好,所以很難過。
當然,這是個非常極端的案例,相信即便在古代,這個故事也定然被極端化了,因為哪有這么不真實的例子呢?但是在古代,人們不經常理發的原因確實是因為孝道。首先來看一下古代理發行業的鼻祖到底是誰?相傳武則天的兒子驢頭太子性格暴躁,尤其是在剃頭方面,他幾乎對所有的理發師都不滿意,所以也是殺了一個又一個,有一天,盧天?D親自要求為驢頭太子剃頭,但是沒想到他給太子伺候的非常舒服,所以他也挽救了全天下的剃頭師傅,於是在理發行業,公認為盧天?D為祖師爺。
但是盧天?D並不是公認的鼻祖,有人認為是呂洞賓,這就有點玄幻了。因為當時朱洪武頭上長癩疤,一位到人主動要求為皇帝剃頭,但是剃完後,竟然在脖子上出現了一道紅圈,便被拉出去砍頭三次,但是這腦袋就是砍不掉,砍完又長出來。後來人們才知道這就是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不過這兩個故事都沒有得到印證,至少這兩個故事看起來第一個還是比較靠譜的。
其實,理發行業真正的興旺是在清朝。因為清朝要求男子一律剃頭梳辮,清兵入關的時候,就下了「剃發令」,所有人都要模仿滿族人,頭發前面一圈剃掉,後面梳一條長辮子,那時不剃頭就要被砍頭。當時有一個職業就是專門監督人剃頭的,他們挑著一個剃頭的擔子,掛鐵鏈的地方原來是掛刀的,如果不理發那麼就立即被砍頭,也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理發行業空前發展,強制性理發誰敢不理,所以生意自然就好。
據歷史記載,當時的剃頭匠也並不是那麼好乾的,為皇帝剃頭就是一件隨時掉腦袋的事。每逢初一、十一、二十一、每隔十天皇帝就要理一次發,而且理發也必須要在上午10點開始。剃頭前,剃頭匠必須要經過層層案件,以防成為清朝的荊軻,然後換上特製制服。
宮里明文規定,剃頭匠只能挨著皇帝的頭皮,我們可以理解為懸空幹活,手是絕對不能碰到皇帝的腦袋的,如果違反了規定,輕則一頓毒打,重則直接削掉腦袋。在為皇帝刮鬍子的時候也只能順刮不能逆掛。就這樣,清朝的剃頭匠也不知道死了多少車。但是對於剃頭匠來說,這是一個收益和風險並存的行業,因為皇帝如果高興了,就會賞賜很多錢。
所以可見,其實理發在古代的發展是比較坎坷的,受傳統禮教影響,理發行業一直都不被重視。
2、美發行業起源於什麼時候
美發是由清朝的剃頭 ,到現代的理發 ,理容 , 發型設計演變到現代的美發。
我們再看看中國美發發展史,也許對美發的含義就會比較清楚了。
中華民族繁衍千百萬年以來,造就了光輝燦爛的文化,為世界文明進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從而享有「文明古國」的美譽。極為豐富且具有悠久傳統的中國歷代發式,在整個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占據著閃光的一頁。暢翔於我國浩瀚的史籍、文物之中,有關發式及其裝飾品的記載,簡直不計其數。這一切為我們今天研究和了解各個歷史時期的不同發式造型及發式演變,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參考資料。
遠古的舊石器時代,人類還過著極為簡陋,原始的穴居生活,其生活的目標只是最為基本的吃飽肚子。由於當時沒有發明銳利的器具.所以當時的人類都是留著長發,任其自然生長,十分零亂,出於勞動和生活的方便,把長長的頭發,用石頭砸斷、整短,保持自然垂落狀態。
到新石器時期,人類掌握了生產工具的製作和使用。至距今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人類已經趨向於較為穩定的定居生活。此時的人類,也許是出於勞動時較為方便的需要,將一貫的披發過渡到了挽髻。以後又出於交際和審美的意識,開始懂得了梳理頭發。近年我們從山東大漢口墓葬中的象牙梳等文物中所見到的梳發工具,就是歷史的佐證。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自夏、商起至西周時期,統治階級已經基本完善了一整套的冠服制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水平。
由於統治階級也日益注重自身的儀容,而發式及其裝飾則更是其中最為顯著、最為重要的部分,因此,及至春秋戰國時期,諸子興起。百家爭鳴,社會思潮趨於活躍,衣冠服飾亦呈百花齊放之態。
秦漢時期,國家統一,內外交流進一步加強,各類發式及其裝飾日趨講究。到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隋唐年代,政治開明、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生活富裕。此時的婦女發式及裝飾可謂達到了歷史上的登峰造極之勢。
自宋明始,社會發展步入低谷,人們的思想漸趨保守,發式及裝飾也基本處於停滯狀態。
自1 840年鴉片戰爭起,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西風漸進,延續二千餘年的封建習俗受到了很大的挑戰。辛亥革命後。封建統治被一舉推翻,各種束縛人們的禁錮被逐步解開,民風民俗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人們的發式妝飾也隨之變化和開放。
待到清末民國初年,封建社會走向瓦解,西洋文化藝術逐步滲透,民間的發式及裝飾受其影響,朝著明快、簡潔的方向發展。年輕婦女除部分保留傳統的髻式造型外。又在額前覆一綹短發,時稱「前劉海」。
前劉海,如追宗溯源的話,出白於古代雛發覆額發式。到清光緒庚子年後,則不論是年長年幼都時興起此種發式了。此發式最顯著的特徵是前額留一綹短發。因為這一綹短發的不同變化,還在一個不太長的流行時期中,經歷了白一字式、垂釣式、燕尾式直至滿天星式的演變過程,因此還被冠之為「美人髦」。
辛亥革命以後,時興剪發。約在上世紀30年代,國外婦女的燙發經沿海幾個通商口岸傳入國內,由一少部分達官貴人為代表的追求西方燙發而產生了時髦發式,一時間,人們的發式妝飾大多崇尚西洋,群起仿效,這一時期中國的美發受到了新的影響,從而也改變了以往民族的傳統。
隨著辛亥革命後的民族起義,中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國民的發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傳統的挽髻向簡潔的方向過渡演變。
建國時期,那時的人們受政治影響,發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男士發型根本的轉變是興起了三七、四六、中分等分縫發型,使中國的男士有了新的形象,而女士的三齊發型也相繼誕生。
60年代,由於我國的經濟還很落後,發式一直沒有什麼突破性的轉變。
70年代後,上海和全國各大城市開始興起了燙發,使中國的發式又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80年代,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形勢的展開,發式也產生了巨大的改變,人們對發式開始了新的追求,時尚發型由此時產生了。
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吹發。男士吹發三七、四六、中分、老闆頭(沈陽勒子頭);女人吹晚裝、高劉海、菊花頭.燙爆炸式、剪長碎發。一時間,發廊群起.人們的情緒高漲。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中國的美發進入了演變、改革、繁榮、進步的時期。之後隨著西方的影響,染發也再度興起。開始流行黃色(漂染頭發)。2000年至2003年,還是受西方影響,燙發、染發逐步盛行。
好多學校去國外請來美發師表演。效仿、出國學習,引進產品、設備,這無疑對中國的美發起到了帶動作用。從國外的一些如標榜、沙宣的教育,進入中國,讓我們意識到國外美發界在美發方面取得的成就。從專科學校的課程看到了扎實的基礎和專業的知識,從西方人思想的開放、大膽的創新,看到了西方美發發展所付出的努力和喜人的收獲。
但是我們將永遠跟著西方的腳步走下去嗎?
但是我們的發達程度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生活習慣不同,審美意識也不同,模仿到最後是什麼結果呢?
中國有中國的文化傳統和歷史背景,國情不同,種族不同,人體特徵不同,就該有區別於西方而有適合於我們國情的新人類發型。
後語
縱觀我們整個人類文化發展史,發式的造型是千姿百態,豐富多彩的,各種發式無不深受各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民族及不同地域之間千差萬別的影響。
發式的歷史變革及其演變的過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人類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一個民族的形象水平。因此我們說發式在人類發展史上,始終反映著社會的更替與發展,進步與繁榮。
發式在人類生活中占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和和不可磨滅的功績。現代生活中的發式,已不僅僅是人類出於勞動、生活以及社交禮儀等方面的需要,而將頭發梳理成各類需要的某種樣式。現代的發型而是人們根據不同的需求和願望為了達到特定的效果,體現不同的個性和不同的審美標准,用我們的話說,就是要提高中國男人的氣質和尊嚴,提高中國女人的形象和魅力。這就給我們中國的美發師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只有設計出更多的適合中國人的發型,才能改變中國人的整體形象。
歷史的長河,蘊育了中國民間的美發藝術。多少年來。祖國各地也都不約而同地涌現出了許多民間的優秀美發師。他們針對中國人體特徵、發質和審美意識,塑造了當地人們認可的各具特色的代表性形象和表現技巧。但由於保守的思想束縛及和外界接觸的封閉,大多沒能發揚光大,使之技藝如曇花一放。
如今中國進入了新的世紀,和國際接軌。美發也是一樣,應走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屬於我們中國自己發展的道路來。
結才有力量,願我們祖國各地的同行能在共謀發展的道路上為中國美發事業作些貢獻吧。讓我們全國各地具有一技之長的同行,放棄個人保守主義,把集體的智慧匯集到一起吧。讓我們共同譜寫中國美發現代史。讓我們共同創建中國特色的美發理論和技術,用我們這代人的努力創造明天的歷史。
3、抗戰時期八路軍武工隊的發型比現在美發廳修理的都好?那時有專門為隊員美發的嗎?
他們是血可流,頭可斷,唯獨發型不能亂,讓老八路看見能氣死。
4、誰知道理發的歷史?
理發歷史
我國很久以前是沒有「理發」一詞的,認為「頭發」受之於父母,不能
隨便剃除。故當時男女都留長發,只是盤發的方式不同。到了漢代,就有以理發為職業的工匠。
南北朝時代,南朝梁的貴族子弟都削發剃面,那時的理發業已經很發達,出現了專職的理發師。「理發」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的文獻中,朱熹在註疏《詩·周頌·良耜》中「其比為櫛」一句里說明:「櫛,理發器也。」
宋朝理發業已比較發達,有了專門製造理發工具的作坊。那時,對剃發有個特殊的稱呼叫「待詔」。後來,逐漸發展成一種技藝,一個行業。
在元明兩朝,人們理發更為普遍。到了清朝,滿族貴族為了達到長久統治的需要,強制下令男子一律剃頭梳辮,「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人們無奈去剃掉前額頂上的頭發,理發業空前發展起來。當時,到處都有理發挑子,理發工手執鐵夾(音叉)沿街叫賣,給人理發。
由於各朝代對頭發的清潔衛生處理方法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稱呼,明代叫「篦頭」,清代叫「剃頭」,還有叫「剪頭」、「推頭」等。
我國創建的第一個理發店,是清順治年間在奉天府建的。辛亥革命以後,許多在日本的中國理發師紛紛回國開設理發店。
我們所稱的理發師、美容師,古時候稱作待詔、剃工、鑷工,俗呼為理發匠、剃頭匠、整容匠等。理發與美容從遠古就已產生了,傳說伏羲時就已開始椎髻,不再散發。在發式上漢族已區別於少數民族的披發、斷發、或編發,直到清兵入關以前。古人挽發為髻,古時的理發就是沐發與梳櫛。男女梳櫛,都得用梳子和篦子。《詩經·小雅·采綠》寫女子采綠,想到丈夫要回來了,「予發曲局,薄言歸沫」。意思是說,我的頭發捲曲蓬鬆,快回家沫櫛洗梳。《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寡君之使婢子侍執巾櫛,以固子也。」這說明古時貴族有專人為其梳理頭發。古代男女到了成年,要行加冠與及笄之禮,要束發;對罪犯施髡刑,還有僅去須鬢的刑罰,這都需要專門的「櫛工」。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說南朝梁的貴遊子弟「無不熏衣剃面」。加上平民百姓也要理發,「櫛工」朝廷有櫛工外,為平民的私家「櫛工」也產生了。最遲到宋代,私家理發業已形成了規模,宋洪邁《夷堅志乙》卷十二《成都鑷工》:「政和初,成都有鑷工,出行塵間,妻獨居,一髯髻道人來求摘須毛,先與錢二百」;宋張端義的《貴耳集》中,也記載秦檜曾喚一鑷工為他櫛發,以五千當二錢嘗給鑷工。宋元的理發匠被稱為待詔,正如賣茶水的被成為「茶博士」一樣,取其隨時待命而被召喚而已。當時的理發匠不但有店鋪,而且也有了行會,宋周密的《武林舊事·社會》就記載當時的臨安(杭州)有「凈發(梳剃)社」,元代據延祐元年(1314)長興州修建東岳行宮碑,碑陰刻辭中有「凈發行」的記載。理發行會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清兵初入關時,曾下「剃發令」,將漢人束發為髻改為剃發留辮。當時有「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之舉。那時,專門有人挑著一幅剃頭擔子,後來掛鐵搭連的地方,原先是掛刀的地方,不肯剃發就立即砍頭。辛亥革命後,才把辮子革掉。中國人的頭發與發式,也曾經歷過血風腥雨的考驗。
理發,(Hair care),又名 頭發護理,常見的是修剪頭發,簡稱剪發,令人外觀清潔整齊,有美化外型、美容之功用。 理發可以是家庭生活活動,家屬及朋友互相幫助。不過理發也可視為七十二行之一種專業,是發廊、理發店的理發師之職業。 理發通常指基本的頭發護理,而頭發的美化則稱為美發。但除了剪發,「理發全套」可能包括洗頭、吹頭發、染發、恤發、定型、美甲、按摩等。
5、保定春曉西苑店有沒有出色的美發師?是誰?那時燙發價位多少?
我一直是去春曉青年路店,找阿超。春曉的價位都一樣,熱燙標價280/360/420,借個卡或者辦個卡,打六折也就一二百塊錢。
西苑店沒有去過。青年路店的店經理就是西苑過來的。
6、美發的發展史
?
7、中國理發這門手藝是從什麼年代開始的啊
我的理解是,清朝吧!滿人入關,要求漢人剃發,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那時剃頭匠挑付膽子,清兵立旁拿刀,看見漢人有留頭發的,就抓過來剃頭,不剃,就咔嚓一刀,人頭落地!所以剃頭就是怎麼來的!辛亥革命後,都學習西方發型了,就一直到現在了!在來句,一直在模仿,從未被超越!
8、中國的理發是在哪個朝代開始的?根據是什麼/
南北朝時代,南朝梁的貴族子弟都削發剃面,那時的理發業已經很發達,出現了專職的理發師。「理發」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的文獻中,朱熹在註疏《詩·周頌·良耜》中「其比為櫛」一句里說明:「櫛,理發器也。」 宋朝理發業已比較發達,有了專門製造理發工具的作坊。那時,對剃發有個特殊的稱呼叫「待詔」。後來,逐漸發展成一種技藝,一個行業。
理發的歷史和理發師的歷史:
我們現在所稱的理發師、美容師,古時候稱作待詔、剃工、鑷工,俗呼為理發匠、剃頭匠、整容匠等。理發與美容從遠古就已產生了,傳說伏羲時就已開始椎髻,不再散發。在發式上漢族已區別於少數民族的披發、斷發、或編發,直到清兵入關以前。古人挽發為髻,古時的理發就是沐發與梳櫛。男女梳櫛,都得用梳子和篦子。《詩經·小雅·采綠》寫女子采綠,想到丈夫要回來了,「予發曲局,薄言歸沫」。意思是說,我的頭發捲曲蓬鬆,快回家沫櫛洗梳。《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寡君之使婢子侍執巾櫛,以固子也。」這說明古時貴族有專人為其梳理頭發。古代男女到了成年,要行加冠與及笄之禮,要束發;對罪犯施髡刑,還有僅去須鬢的刑罰,這都需要專門的「櫛工」。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說南朝梁的貴遊子弟「無不熏衣剃面」。加上平民百姓也要理發,「櫛工」朝廷有櫛工外,為平民的私家「櫛工」也產生了。最遲到宋代,私家理發業已形成了規模,宋洪邁《夷堅志乙》卷十二《成都鑷工》:「政和初,成都有鑷工,出行塵間,妻獨居,一髯髻道人來求摘須毛,先與錢二百」;宋張端義的《貴耳集》中,也記載秦檜曾喚一鑷工為他櫛發,以五千當二錢嘗給鑷工。宋元的理發匠被稱為待詔,正如賣茶水的被成為「茶博士」一樣,取其隨時待命而被召喚而已。當時的理發匠不但有店鋪,而且也有了行會,宋周密的《武林舊事·社會》就記載當時的臨安(杭州)有「凈發(梳剃)社」,元代據延佑元年(1314)長興州修建東岳行宮碑,碑陰刻辭中有「凈發行」的記載。理發行會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清兵初入關時,曾下「剃發令」,將漢人束發為髻改為剃發留辮。當時有「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之舉。那時,專門有人挑著一幅剃頭擔子,後來掛鐵搭連的地方,原先是掛刀的地方,不肯剃發就立即砍頭。辛亥革命後,才把辮子革掉。中國人的頭發與發式,也曾經歷過血風腥雨的考驗!
作為一個行業,也有自己信奉的祖師。清紀昀在《烏魯木齊雜記》中說:「剃工所奉神曰羅祖,每賽會,剃工皆赴祠前。」舊時記載理發業行規行語與隱語的《凈發須知》,今存於《永樂大典》中,可《凈發須知》凈發業的祖師是羅祖並稱羅真人,說:「羅真人住江東,七歲學藝通。丙戌年中舉,刀鉺動玄宗。」按此說羅祖應是唐明皇時人,但《凈發須知》又說羅祖於獻宗時,曾為皇帝「整頓龍顏」,皇帝賜給金玉真珠,不受而歸。但唐朝並無「獻宗」皇帝,傳聞恐有失實之處。民間還傳說,武則天時,她的兒子驢頭太子性格暴虐,誰為他剃頭都伺候不好,他動輒殺人。羅祖雖年幼,但手藝精湛。自動替師傅去為驢頭太子剃頭,挽救了天下的剃頭師傅,因而被尊為祖師。我國創建的第一個理發店,是清順治年間在奉天府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