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說經濟全球化是由發達國家主導的?你能舉例說明嗎?
本來經濟全球化就是有發達國家提出的,這樣他們就能佔領別的國家的市場了!從而獲得專更大的利益!由於殖民屬主義的歷史影響和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存在!比如日本的電子產品和汽車充斥這世界每個國家,這就使得當地的行業無法發展,只能依靠別人。發展中國家因此債台高築,飢荒不斷等
2、什麼是"全球治理"?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角色發生了那些重要變化
全球治理屬於多邊外交范疇,現代全球治理起始於1945年以聯合國及其專門機構和附屬職能部門為中心的雅爾塔體系。這個體制形態包括聯合國和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的世界銀行集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等。
20世紀70年代以後,7國集團成為主要由發達國家協調世界經濟與政治的「大國俱樂部」。
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中國、印度、巴西為代表的部分發展中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新興經濟體與發達國家的力量差距明顯縮小。自2003年後,7國集團根據不同議題邀請新興發展中國家代表進行對話,逐步形成G7+5等對話機制。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證明,現有的國際體系和全球治理機制已經無法適應全球化新形勢,也無法破解全球化快速發展引發的新挑戰和新問題。
在參與全球治理與制度建設的過程中,中國經歷了從參與者到建設者,再到引領者的三重身份轉換。從1971年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開始,中國真正地參與到了國際制度建設之中;而改革開放使得中國成為全球發展的利益相關者和制度建設者;2000年以後,中國努力成為國際制度建設的引領者。G20峰會在杭州的圓滿召開,體現了中國聲音、中國責任、中國擔當和中國主張,證明中國在二十國集團這樣的國際制度框架內參與全球治理的作用明顯增加。
中國的角色轉變建立在國際制度不斷發展演進的大背景下。陳岳將國際制度分為傳統型、改良型和創新型三種。傳統型是指二戰以後,在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的基礎之上建立的國際制度,例如聯合國體制、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改良型國際制度指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後新出現的國際合作制度,以及那些對傳統型制度進行過適當改革與調整的制度,例如亞太經合組織、東盟與中日韓的「10+3」機制以及世界貿易組織等;而目前的創新型國際制度則是由中國和其他新興發展中國家倡導建立的。創新型的國際制度與原有國際制度的最大區別在於,它是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來推動新國際制度的誕生,而中國在其中應當發揮引領、主導的作用。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袁正清認為,現在的全球治理模式主要由西方國家主導,具有很強的排他性,但隨著新興國家的群體性崛起,原有的治理模式已不適應國際形勢的變化,合法性明顯不足。當前的國際社會需要一種著眼於當前和長遠的治理挑戰,更包容、更平衡的全球治理方案。中國在全球治理方面應發揮更大作用,積極參與治理規則的制定工作,為全球治理提供創造性的中國方案,增強中國在全球治理活動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3、全球經濟治理怎麼由新興國家主導
當今時抄代,對於任何事情,襲主導權是依靠自身實力決定的。不可否認,中國、俄羅斯、印度等新興國家的經濟幾年來得到高速發展,但在全球總的經濟總量和貿易總量中占的份額還不夠多。例如外貿量最大的中國,佔全球貿易量的比重約六分之一,而其他貿易量較大的泰國、俄羅斯、印度、墨西哥等國家加起來也不足中國的80%,其它一多半是發達國家佔有。美國、歐盟的貿易量加起來就相當於兩個中國。就算加上韓國,新興國家在經濟總量、外貿總量方面仍然難以達到與發達國家匹敵的程度。加上全球幾個著名的金融中心都在發達國家,這樣全球經濟主導權暫時還難以轉移到發展中國家手中。等新興國家將來在經濟總量、外貿總量方面明顯超過發達國家之後,也就是說自身實力達到了,全球經濟主導權自然就到手了。這個規律就如同個人,你在單位里工作能力強大了,業績明顯突出了,就容易被提拔到領導崗位上。
4、全球治理打破了二戰結束後什麼主導的國際體系下的「
如何認識中國在全球治理演變中的作用
然而國際政治與安全秩序尚內未完全改變「一超容多強」的形態,全球層面的兩極對抗宣告結束,又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世界經濟呈現美日歐三強鼎立的格局、建立全新的秩序,多強地位提升。在這一輪秩序變遷中、發達國家經濟優勢地位的下降中國推動國際秩序更趨合理
現今的國際秩序很大程度上是二戰結束後建立的,中國也在地區政治與安全事務中發揮越來越活躍的作用.,20國集團取代八國集團成為討論世界經濟的主要平台。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推進和周邊外交力度的加大。
5、國際體系的歷史演變
國際體系也就是在國際社會中,各個國際行為主體之間相互影響與作用所形成的有機統一整體。其中,國際行為主體分為國家和非國家兩類。相互影響與作用主要表現為行為體之間的相互沖突、競爭、合作和依存。在國際體系中,基本狀態是無政府狀態。
國際體系是隨著資本主義在全球的擴張而逐步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的殖民行為將世界各地原本相互隔絕的地域連接起來。
從而在以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確立為標志而最終形成。國際體系按照地域范圍和規模分為局部結構層次和總體結構層次兩類。
(5)傳統全球治理體系由歐美發達國家主導擴展資料:
國際體系的特點:
1、領域性分體系
是從全球范圍內對各行為體在安全、經貿、能源、文明等相關領域關系的概述,是國際體系的延伸和細化。
國際安全體系最主要的特點是安全要素多向擴展,綜合安全概念正占據主導;安全威脅多樣關聯,非傳統安全威脅日益凸現;安全結構日趨多樣、復合,行為體互動模式和理念不斷變化,「軟均勢/平衡和戰略防範」模式正在取代傳統的「均勢/平衡和聯盟」模式。
此外,安全體系中的意識形態內容日益凸現,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安全體系中強調「民主和評論」,力圖主導構建國際安全體系的話語權。
2、地區性分體系
從某一地區的具體情況出發,構建地區內各行為體的互動機制和規范。地區分體系受制於國際體系,但又反映了該地區的綜合特點。
亞洲國際體系正在多重復合中逐步成型。亞洲地區性組織自冷戰結束以來發展較快,如綜合性的上海合作組織,經濟性的亞太經合組織和「東盟+3」,安全性的東盟地區論壇等,此外還有非官方的組織和論壇。
亞洲國際體系的另一特點是區內和區外國家(美國)聯系密切,互動頻繁。
6、什麼樣的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對世界好,對世界各國人民好是由誰決定的
中國主張,為完善國抄際秩序注入力量
「什麼樣的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對世界好、對世界各國人民好,要由各國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說了算,不能由少數人說了算。」
當前,世界經濟低迷不振,中東亂局交替升溫,逆全球化暗流涌動,既亂又變的局勢給世界帶來極大不確定性。「全球治理格局取決於國際力量對比,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源於國際力量對比變化。」隨著全球性挑戰增多,加強全球治理、推進全球治理體制變革已是大勢所趨。這不僅事關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而且事關給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定規則、定方向;不僅事關對發展制高點的爭奪,而且事關各國在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長遠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與作用。全球治理供給落後於治理需求,根本原因在於治理理念嚴重滯後。
中國理念旨在推動全球治理規則民主化。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署長海倫·克拉克表示,在改善全球治理方面,發展中國家正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特別是中國對全球治理的貢獻越來越顯著。
7、分析發達國家在全球化過程中佔主導地位的原因
美國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冷戰結束之後,國際體系的結構呈一超多強的格局:美國是一超,綜合實力超出任何一個其他國家;中、俄、德、法、英、日等國可以稱為多強。金融危機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國際體系的權力分布狀態,美國一超的地位也沒有受到根本的挑戰。但反恐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對美國軟硬實力的損耗、金融危機對美國綜合實力的負面影響等等,都對美國的能力和領導力提出質疑,使其軟硬實力出現了走弱的態勢。 與此同時,多強地位也發生了變化。歐盟一體化深入發展,成為重要的國際力量。雖然歐盟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國家,但在倡導國際規范、制定國家制度方面表現出很強的影響力。新興大國整體力量上升也在後金融危機時期更加顯現。新興國家整體實力上升,並開始進入國際體系的核心,這是世界權力消長和格局變化的明顯標志,也是多極化雛形的實質性顯現。盡管如此,一超多強格局還沒有出現拐點。國際格局的變化也使得治理模式發生了變化,冷戰結束伊始那種基本上是西方大國壟斷國際治理體系的模式開始松動。西方主導國際治理體系的態勢還會持續,但新興國家參與全球治理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實力結構、制度結構和文化結構都已經成為世界格局中的要素。有形實力是力量,同時,制度是力量,文化也是力量,並且都是構成世界格局的要素。誰主導了這些力量,誰就占據制高點,誰就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和更強的發言權。
8、如何理解發達國家主導經濟全球化進程?
美國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冷戰結束之後,國際體系的結構呈一超多強的格局:美國是一超,綜合實力超出任何一個其他國家;中、俄、德、法、英、日等國可以稱為多強。金融危機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國際體系的權力分布狀態,美國一超的地位也沒有受到根本的挑戰。但反恐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對美國軟硬實力的損耗、金融危機對美國綜合實力的負面影響等等,都對美國的能力和領導力提出質疑,使其軟硬實力出現了走弱的態勢。 與此同時,多強地位也發生了變化。歐盟一體化深入發展,成為重要的國際力量。雖然歐盟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國家,但在倡導國際規范、制定國家制度方面表現出很強的影響力。新興大國整體力量上升也在後金融危機時期更加顯現。新興國家整體實力上升,並開始進入國際體系的核心,這是世界權力消長和格局變化的明顯標志,也是多極化雛形的實質性顯現。盡管如此,一超多強格局還沒有出現拐點。國際格局的變化也使得治理模式發生了變化,冷戰結束伊始那種基本上是西方大國壟斷國際治理體系的模式開始松動。西方主導國際治理體系的態勢還會持續,但新興國家參與全球治理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實力結構、制度結構和文化結構都已經成為世界格局中的要素。有形實力是力量,同時,制度是力量,文化也是力量,並且都是構成世界格局的要素。誰主導了這些力量,誰就占據制高點,誰就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和更強的發言權。
9、全球治理體系與全球化發展有哪些結構性的矛盾
首先,治理體系有失均衡。發達國家的經濟模式在金融危機中雖受到沖擊,但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掌握著全球治理機制,主導國際規則制定權和解釋權,壟斷著全球化進程和利益分配的主動權,因而可望通過資本鏈與貨物鏈向下游國家轉嫁危機。危機發生以來,20國集團成為全球治理的主要載體,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首次以平等地位在全球治理進程中嶄露頭角,但仍不足以抗衡發達國家的優勢地位。
第二,治理主體存在缺失。全球范圍逐漸形成了數以百計的政府間組織,這些組織從不同領域、不同層次推進國際治理。但是,現行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缺乏主權國家享有的排他性公共權力,因而無法有效行使話語權。
第三,治理機制缺乏彈性。此次國際金融危機表明,聯合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治理機制均有待於適應全球治理新形勢。20國集團雖已成為全球經濟治理的主要平台,但仍停留在「臨時性政治俱樂部」階段,尚待建立和完善全球化監管機制、政策執行機制、治理主體結構,等等。
第四,治理客體存在爭議。後金融危機時期,世界各國面臨各種不同的問題,因而需要通過國際制度或非制度安排,就需要治理的領域和具體問題達成一致。然而,世界各國對各類問題的關切度不同,因而圍繞全球治理的議題設定展開激烈的博弈,圍繞治理規則展開較量。
第五,治理效果有待彰顯。缺乏監管機制的經濟全球化不具有可持續性,同樣,缺乏「同舟共濟」精神的全球治理也不具有可持續性。長期以來,發達國家受國內政治或本國利益驅使,紛紛利用其政治和經濟優勢,利用全球治理推銷西式政治體制和價值觀,維護本國既得利益,而置他國利益於不顧。
第六,治理理論存在爭議。回顧歷史,全球化主要由跨國公司推動。然而,迄今為止,全球經濟治理的理論主要停留在國家層面。進而言之,現行全球治理理論由發達國家學術界率先提出,因而有悖於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
第七,需要適應國際法規。全球治理需要各主權行為體依法讓渡一定的主權,並容納更多的非主權行為體成為全球治理的夥伴。顯然,上述行為直接與聯合國憲章關於主權獨立的原則相違背。如何處理好國際法和全球治理之間的關系,已構成各利益攸關方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
第八,國際社會亟待培植集體行動意識。從全球范圍看,受政治周期和經濟周期影響,各主要大國在全球治理領域各行其是傾向愈益明顯。未來,南北國家之間在國際政治和經濟體系中地位失衡的狀態均難有改觀,任何新的治理機制和規則的創立,只要無法得到美國和主要發達國家的認可和支持,只得「繞道走」。
10、全球治理體系和全球化之間存在著怎樣的結構矛盾
首先,治理體系有失均衡。發達國家的經濟模式在金融危機中雖受到沖擊,但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掌握著全球治理機制,主導國際規則制定權和解釋權,壟斷著全球化進程和利益分配的主動權,因而可望通過資本鏈與貨物鏈向下游國家轉嫁危機。危機發生以來,20國集團成為全球治理的主要載體,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首次以平等地位在全球治理進程中嶄露頭角,但仍不足以抗衡發達國家的優勢地位。
第二,治理主體存在缺失。全球范圍逐漸形成了數以百計的政府間組織,這些組織從不同領域、不同層次推進國際治理。但是,現行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缺乏主權國家享有的排他性公共權力,因而無法有效行使話語權。
第三,治理機制缺乏彈性。此次國際金融危機表明,聯合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治理機制均有待於適應全球治理新形勢。20國集團雖已成為全球經濟治理的主要平台,但仍停留在「臨時性政治俱樂部」階段,尚待建立和完善全球化監管機制、政策執行機制、治理主體結構,等等。
第四,治理客體存在爭議。後金融危機時期,世界各國面臨各種不同的問題,因而需要通過國際制度或非制度安排,就需要治理的領域和具體問題達成一致。然而,世界各國對各類問題的關切度不同,因而圍繞全球治理的議題設定展開激烈的博弈,圍繞治理規則展開較量。
第五,治理效果有待彰顯。缺乏監管機制的經濟全球化不具有可持續性,同樣,缺乏「同舟共濟」精神的全球治理也不具有可持續性。長期以來,發達國家受國內政治或本國利益驅使,紛紛利用其政治和經濟優勢,利用全球治理推銷西式政治體制和價值觀,維護本國既得利益,而置他國利益於不顧。
第六,治理理論存在爭議。回顧歷史,全球化主要由跨國公司推動。然而,迄今為止,全球經濟治理的理論主要停留在國家層面。進而言之,現行全球治理理論由發達國家學術界率先提出,因而有悖於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
第七,需要適應國際法規。全球治理需要各主權行為體依法讓渡一定的主權,並容納更多的非主權行為體成為全球治理的夥伴。顯然,上述行為直接與聯合國憲章關於主權獨立的原則相違背。如何處理好國際法和全球治理之間的關系,已構成各利益攸關方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
第八,國際社會亟待培植集體行動意識。從全球范圍看,受政治周期和經濟周期影響,各主要大國在全球治理領域各行其是傾向愈益明顯。未來,南北國家之間在國際政治和經濟體系中地位失衡的狀態均難有改觀,任何新的治理機制和規則的創立,只要無法得到美國和主要發達國家的認可和支持,只得「繞道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