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的理發業起源哪個朝代
在中國古代,由於人們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一直沿襲著留發的傳統,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即便是頭發也不能隨意剃除,否則就是不肖子孫。所謂「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jī]」,正體現了古人對頭發的重視。
古時候,只有犯法的人,才會被剃去頭發和胡須。當時,剃去頭發被稱為「髡[kūn]刑」,剃去胡須被稱為「耐刑」,相比而言,剔去頭發要比剔去胡須嚴重許多。
秦漢時,這兩種刑法非常普遍。據《三國志》記載,曹操在行軍的時候,嚴令士兵不許損壞田間的麥苗,不料他自己的戰馬闖入麥田,於是他「援劍割發以置地」,以此表示對自己的懲罰。
以理發為職業的工匠,最早出現於漢代。南北朝時期,理發業已經比較發達了,並且出現了專職的「理發師」,貴族子弟們都削發剃面。到了宋代,出現了專門製造理發工具的作坊,「理發」一詞也由此而產生。
清代,貴族為了達到長久統治的目的,強制下令男子一律剃頭梳辮。順治二年,朝廷下令剃發編辮,所有人都要效仿滿族人的發式,剃去頭發前邊的一圈,後邊梳一條長辮子。
此時,理發業空前發展起來,到處都有流動服務的「理發挑子」,理發師手執鐵夾,沿街招攬生意,給人理發。由於各朝代對頭發的處理方法不同,所以對理發行業的稱呼也不同,比如,明代叫「篦頭」,清代叫「剃頭」,還有叫「剪頭」、「推頭」等。
清順治年間,我國第一家理發店在奉天府正式建立。當時,理發店的設備比較簡陋,技術也很低,來理發的都是男人。辛亥革命以後,許多客居日本的中國理發師紛紛回國,自己開辦理發店。隨著「五四」運動進步風潮的影響,理發業空前繁盛了起來,許多思想進步的女子也加入了剪發的風潮中。
2、美發最早出於那個年代
遠古時代
3、發型最早是哪個年代?
導語:每個時代都有屬於它的經典,發型顯現著每個時代的魅力。發型從以前千篇一律演變成了無數令人眼花繚亂的流行樣式,今天就讓我們來細數不同年代的美發造型與特色細護用品吧!
70年代的經典——流行麻花辮
70年代流行麻花辮
中國的女性向來有留長發的習慣,所以麻花辮成了上世紀70年代的經典發型。而那些已經工作了的年輕女孩卻紛紛剪掉了長長的大辮子,取而代之的是短短的卷發。有的留起「招手亭」式的硬硬劉海,有的還將頭頂的頭發稍稍拱起後用發夾固定。
70年代的經典——香皂洗頭
70年代香皂洗頭
小時候就用鹼面來洗頭,後來還用那種紫紅色的「嬰兒皂」(好像就是現在的葯皂),慢慢的條件好一點了,就有了簡易洗發水:像肥皂液一樣,可以零拷,藍的綠的,帶點香味,裝在塑料瓶裡面,到底比肥皂和洗衣粉好多了,沒有那麼傷頭發,洗後還有淡淡的清香,不過用過以後頭發仍舊不是特別柔順。
70年代的經典——頭油保養
上世紀70年代的女生,一般愛美的女性都是用玻璃瓶裝的頭油、頭膏,用梳子把頭發梳順後直接塗抹在頭發上,給頭發補充營養,而且塗抹以後頭發立刻顯得烏黑明亮,很快就能梳出你想要的發型。
80年代的經典——爆炸式的發卷
80年代爆炸式的發卷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後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燙發逐漸普遍起來。爆炸式的發卷,厚而大氣的質感,鋼性的劉海,這么經典的發型,相信是眾多經歷過七八十年代的人們心裡的美好回憶。
80年代的經典——戀上洗發香波
80年代戀上洗發香波
那時的女性們漸漸從用香皂洗發慢慢轉變過來,我們就有了洗發膏。最早的牌子是海鷗牌的,藍色的膏體用大、小桶裝著,算是當時的高檔品牌了,藍的、紅的、黃的,不同的顏色我也不知道有什麼區別,只知道那玩意兒很香。
80年代的經典——初見護發素
80年代初見護發素
護發素比洗發水進入人們的生活還要晚一些,護發素的出現,打破了以往人們洗發的習慣。與傳統的發油和發蠟等相比,護發素沒有油膩感,不會使頭發顯得不自然或骯臟,而且能有效並均勻地附著在頭發上,使用了護發素的頭發會變得柔軟滑順,易於梳理。護發效果好,易於清洗。
90年代的經典——拷貝發型
90年代拷貝發型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隨著流行樂、搖滾樂的發展,香港的影視明星成了年輕一代刻意模仿的對象,在發型上尤其是「四大天王」對我們影響很深,到了90年代後期,大街上的美發店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了。什麼鋼絲燙、陶瓷燙、錫紙燙、離子燙,讓女士們的頭發也如千姿百態的墨菊開放。
90年代的經典——洗發水全新時代
90年代洗發水全新時代
1988年8月,來自寶潔的海飛絲去屑洗發露以其高品質的形象、新穎的包裝與國內前所未有的鋪天蓋地式的廣告攻勢,迅速抓住了消費者的心,接著又相繼推出了「飄柔」和「潘婷」兩大洗發水品牌。
90年代的經典——美容店護理染燙頭發
90年代美容店護理染燙頭發
多元化的年代裡美發時尚不再為某一種潮流所主宰,以往每個年代曾經流行過的元素,經過富有創意的排列組合,都在我們這個年代以新姿態重新上演。
21世紀的經典——個性化與高品質時代的到來
21世紀個性化與高品質時代的到來
洗護產品的深層清潔深層修護,人們已不再滿足簡單的洗凈和柔順,而是要求由內而外的健康清潔,因此,多效合一的洗護產品開始走進你我的生活。
21世紀的經典——護理產品全攻略
21世紀護理產品全攻略
護理產品的多元化與個性化,針對不同的發質和發質的狀況,護發產品層出不窮讓你的秀發受益匪淺。
21世紀的經典——燙發
21世紀燙發
除了洗護產品豐富,連風靡百年的燙頭發也是花樣百出,絕對讓你暈頭轉向。筷子燙、負離子燙、離子燙、陶瓷燙等等……
4、理發的歷史
我國很久以前是沒有「理發」一詞的,認為「頭發」受之於父母,不能隨便剃除。故當時男女都留長發,只是盤發的方式不同。理發的工匠稱為理發師,古時候稱作待詔、鑷工,俗呼為理發匠、剃頭匠等。古時的理發就是沐發與梳櫛。男女梳櫛,都得用梳子和篦子。直到滿清入關以前。古人挽發為髻古代男女到了成年,要行加冠與及笄之禮,要束發;對罪犯施髡刑,還有僅去須鬢的刑罰,這都需要專門的「櫛工」。由於各朝代對頭發的清潔衛生處理方法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稱呼,明代叫「篦頭」,清代叫「剃頭」,還有叫「剪頭」、「推頭」等。 理發與美容從遠古就已產生了。傳說伏羲時就已開始椎髻,不再散發。在發式上漢族已區別於少數民族的披發、斷發、或編發。
《詩經·小雅·采綠》寫女子采綠,想到丈夫要回來了,「予發曲局,薄言歸沫」。意思是說,我的頭發捲曲蓬鬆,快回家沫櫛洗梳。
《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寡君之使婢子侍執巾櫛,以固子也。」這說明古時貴族有專人為其梳理頭發。記載了春秋時期關於理發的 南朝梁的貴族子弟都理發剃面,出現了專職的理發師。
」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說南朝梁的貴遊子弟「無不熏衣剃面」。加上平民百姓也要理發,「櫛工」朝廷有櫛工外,為平民的私家「櫛工」也產生了。 「理發」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的文獻中,朱熹在註疏《詩·周頌·良耜》中「其比為櫛」一句里說明:「櫛,理發器也。
此時理發業已比較發達,有了專門製造理發工具的作坊。那時,對理發師有個特殊的稱呼叫「待詔」。後來,逐漸發展成一種技藝,一個行業。宋代時,私家理發業已形成了規模。當時的理發匠不但有店鋪,而且也有了行會,理發行會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四十年代。
宋洪邁《夷堅志乙》卷十二《成都鑷工》:「政和初,成都有鑷工,出行塵間,妻獨居,一髯髻道人來求摘須毛,先與錢二百」。
宋張端義的《貴耳集》中,也記載秦檜曾喚一鑷工為他櫛發,以五千當二錢賞給鑷工。
宋周密的《武林舊事·社會》就記載當時的臨安(杭州)有「凈發(梳剃)社」, 由於社會活動增多,人們便注重自己的形象。理發業空前發達。
紀昀在《烏魯木齊雜記》中說:「剃工所奉神曰羅祖,每賽會,剃工皆赴祠前。」舊時記載理發業行規行語與隱語的《凈發須知》,今存於《永樂大典》中。 滿清入關時。滿族貴族為了達到長久統治的需要,曾下「剃發令」,將漢族束發為髻改為金錢鼠尾,強制下令男子一律剃頭梳辮,當時有「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之舉。那時起,專門有朝廷的人挑著一幅剃頭擔子,後來掛鐵搭連的地方,原先是掛刀的地方,不肯剃發就立即砍頭。人們無奈去剃掉前額頂上的頭發。當時,到處都有理發挑子,理發工手執剃刀沿街叫賣,給人理發。
清順治年間,第一個理發店奉天府建立。 辛亥革命後,臨時政府明令剪辮。漢族的頭發與發式,也曾經歷過血風腥雨的考驗。從此以後,許多在日本的中國理發師紛紛回國開設理發店。
5、歷史最早一位發型師是誰
我國很久以前是沒有「理發」一詞的,認為「頭發」受之於父母,不能隨內便剃除。故當時男女都留長發容,只是盤發的方式不同。到了漢代,就有以理發為職業的工匠。
南北朝時代,南朝梁的貴族子弟都削發剃面,那時的理發業已經很發達,出現了專職的理發師。「理發」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的文獻中,朱熹在註疏《詩·周頌·良耜》中「其比為櫛」一句里說明:「櫛,理發器也。」
宋朝理發業已比較發達,有了專門製造理發工具的作坊。那時,對剃發有個特殊的稱呼叫「待詔」。後來,逐漸發展成一種技藝,一個行業。
我國創建的第一個理發店,是清順治年間在奉天府建的。辛亥革命以後,許多在日本的中國理發師紛紛回國開設理發店。
6、誰知道理發的歷史?
理發歷史
我國很久以前是沒有「理發」一詞的,認為「頭發」受之於父母,不能
隨便剃除。故當時男女都留長發,只是盤發的方式不同。到了漢代,就有以理發為職業的工匠。
南北朝時代,南朝梁的貴族子弟都削發剃面,那時的理發業已經很發達,出現了專職的理發師。「理發」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的文獻中,朱熹在註疏《詩·周頌·良耜》中「其比為櫛」一句里說明:「櫛,理發器也。」
宋朝理發業已比較發達,有了專門製造理發工具的作坊。那時,對剃發有個特殊的稱呼叫「待詔」。後來,逐漸發展成一種技藝,一個行業。
在元明兩朝,人們理發更為普遍。到了清朝,滿族貴族為了達到長久統治的需要,強制下令男子一律剃頭梳辮,「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人們無奈去剃掉前額頂上的頭發,理發業空前發展起來。當時,到處都有理發挑子,理發工手執鐵夾(音叉)沿街叫賣,給人理發。
由於各朝代對頭發的清潔衛生處理方法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稱呼,明代叫「篦頭」,清代叫「剃頭」,還有叫「剪頭」、「推頭」等。
我國創建的第一個理發店,是清順治年間在奉天府建的。辛亥革命以後,許多在日本的中國理發師紛紛回國開設理發店。
我們所稱的理發師、美容師,古時候稱作待詔、剃工、鑷工,俗呼為理發匠、剃頭匠、整容匠等。理發與美容從遠古就已產生了,傳說伏羲時就已開始椎髻,不再散發。在發式上漢族已區別於少數民族的披發、斷發、或編發,直到清兵入關以前。古人挽發為髻,古時的理發就是沐發與梳櫛。男女梳櫛,都得用梳子和篦子。《詩經·小雅·采綠》寫女子采綠,想到丈夫要回來了,「予發曲局,薄言歸沫」。意思是說,我的頭發捲曲蓬鬆,快回家沫櫛洗梳。《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寡君之使婢子侍執巾櫛,以固子也。」這說明古時貴族有專人為其梳理頭發。古代男女到了成年,要行加冠與及笄之禮,要束發;對罪犯施髡刑,還有僅去須鬢的刑罰,這都需要專門的「櫛工」。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說南朝梁的貴遊子弟「無不熏衣剃面」。加上平民百姓也要理發,「櫛工」朝廷有櫛工外,為平民的私家「櫛工」也產生了。最遲到宋代,私家理發業已形成了規模,宋洪邁《夷堅志乙》卷十二《成都鑷工》:「政和初,成都有鑷工,出行塵間,妻獨居,一髯髻道人來求摘須毛,先與錢二百」;宋張端義的《貴耳集》中,也記載秦檜曾喚一鑷工為他櫛發,以五千當二錢嘗給鑷工。宋元的理發匠被稱為待詔,正如賣茶水的被成為「茶博士」一樣,取其隨時待命而被召喚而已。當時的理發匠不但有店鋪,而且也有了行會,宋周密的《武林舊事·社會》就記載當時的臨安(杭州)有「凈發(梳剃)社」,元代據延祐元年(1314)長興州修建東岳行宮碑,碑陰刻辭中有「凈發行」的記載。理發行會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清兵初入關時,曾下「剃發令」,將漢人束發為髻改為剃發留辮。當時有「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之舉。那時,專門有人挑著一幅剃頭擔子,後來掛鐵搭連的地方,原先是掛刀的地方,不肯剃發就立即砍頭。辛亥革命後,才把辮子革掉。中國人的頭發與發式,也曾經歷過血風腥雨的考驗。
理發,(Hair care),又名 頭發護理,常見的是修剪頭發,簡稱剪發,令人外觀清潔整齊,有美化外型、美容之功用。 理發可以是家庭生活活動,家屬及朋友互相幫助。不過理發也可視為七十二行之一種專業,是發廊、理發店的理發師之職業。 理發通常指基本的頭發護理,而頭發的美化則稱為美發。但除了剪發,「理發全套」可能包括洗頭、吹頭發、染發、恤發、定型、美甲、按摩等。
7、古代人能理發嗎?古代「理發」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在今天我們看來,理發就是一件稀疏平常的事情。但是在古代理發卻是一件很大逆不道的事情,畢竟《孝經》裡面就提到了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所以如果理發簡直就是不孝的行為。可是在《左傳》裡面卻提到了在一些皇親貴族裡面卻專門有人為他們理發。而經過查資料考據,此理發非彼理發。在我們現在看來,理發就是剪頭發,但是在那個時候理發並不代表剪頭發。
在古時候的理發其實就是沐發與梳櫛。理發出現的時間其實很早,最早出現理發就是在遠古時期,。根據傳說,在伏羲氏時期那個時候就有了理發的雛形,那個時候的理發就是椎髻。最早就是在這時候,漢人就有了別於其他民族的發型了。而且因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所以古代的時候不管是男是女都是選擇留長發,而那個時候在理發的匠人也不叫理發師,而是稱之為待詔、鑷工,不過在民間倒是直接稱他們為理發匠。
在古代,不管男女,理發都是沐發與梳櫛。他們理發時所用的工具都是木梳和篦子。在清朝之前,成年人就要加冠以及及笄,也就是束發。而對待犯人就是把他的頭發全部剃光,不過也有把頭發還有胡須都一並剃掉的刑罰,而且在那個時候,這個刑罰堪稱酷刑。
理發逐漸流行起來。在南北朝時期,逐漸流行一個時尚,就是男人化妝。而在南宋時期,則是出現了專門理發的鋪子,漸漸的理發就成為了日常小事了。到了明朝末期就成了統治工具。清朝強勢入關,為了加強統治,就要求每一個人要剃頭並留辮,即使皇帝也不例外。而為皇帝剃頭的工匠還必須具備三個技能,第一,就是用左手拿著工具為皇帝剃頭,而且右手也不能為了圖方便就把手放在皇帝腦袋上面;第二,要刮頭發的時候,只能順著刮,不能逆著刮;第三,在剃頭的時候不能呼吸,因為不能讓濁氣污染了皇帝。而剃成功了自然就是有獎賞,但是失敗就是砍頭。
8、古代人能理發嗎,古代「理發」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古代的人也是需要理發,但是與現在的理發不同。古人理發就是簡單的梳洗一下頭發,而最早出現理發是在伏羲時期就有了。
我們都知道古人是比較封建迷信的,還有就是自古以來就一直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這樣的想法,所以古代哪怕男人也都有著長長的頭發,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古人要不要理發,理發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第一,理發最早從伏羲時期就有了。
我們知道,如果不理頭發的話,頭發會一直長,一直長,頭發太長對於日常生活也會造成一定影響的,所以哪怕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還是要定時對頭發進行修理的,要不然的話時間長了,大量的頭發也會滋生細菌。當然古人對於細菌是沒什麼概念,但是他影響幹活呀,所以肯定是要理發的,而且據說從伏羲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理發,民族之間也是用發型來進行區分的。
第二,古人理發的流程。
一開始是沒有理發這個稱呼的,畢竟古人們覺得”身體發膚受之父母”,所以對他們來說理發就是不孝,但是修理頭發的職業很早就有了,只不過他們不叫理發師,叫做鑷工,或者是待詔,俗稱剃頭匠。清朝的時候開始,才有了理發師的存在,因為清朝的發型比較特別,叫做“金錢鼠尾”,前後左右都剃光,只留下一小撮頭發,給他編成辮子,因為這個小辮子必須很細,所以被稱之為金錢鼠尾,而理這種發型也是必須要理發師的。
第三,漢朝開始有職業理發師。
從漢朝的時候開始,才正式有了以修剪頭發謀生的人,南朝的時候,正式有職業理發師,而理發這個詞最早是出現在宋朝的記載當中的,那個時候理發已經非常的普及,還有理發公會。
9、中國的理發是在哪個朝代開始的?根據是什麼/
南北朝時代,南朝梁的貴族子弟都削發剃面,那時的理發業已經很發達,出現了專職的理發師。「理發」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的文獻中,朱熹在註疏《詩·周頌·良耜》中「其比為櫛」一句里說明:「櫛,理發器也。」 宋朝理發業已比較發達,有了專門製造理發工具的作坊。那時,對剃發有個特殊的稱呼叫「待詔」。後來,逐漸發展成一種技藝,一個行業。
理發的歷史和理發師的歷史:
我們現在所稱的理發師、美容師,古時候稱作待詔、剃工、鑷工,俗呼為理發匠、剃頭匠、整容匠等。理發與美容從遠古就已產生了,傳說伏羲時就已開始椎髻,不再散發。在發式上漢族已區別於少數民族的披發、斷發、或編發,直到清兵入關以前。古人挽發為髻,古時的理發就是沐發與梳櫛。男女梳櫛,都得用梳子和篦子。《詩經·小雅·采綠》寫女子采綠,想到丈夫要回來了,「予發曲局,薄言歸沫」。意思是說,我的頭發捲曲蓬鬆,快回家沫櫛洗梳。《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寡君之使婢子侍執巾櫛,以固子也。」這說明古時貴族有專人為其梳理頭發。古代男女到了成年,要行加冠與及笄之禮,要束發;對罪犯施髡刑,還有僅去須鬢的刑罰,這都需要專門的「櫛工」。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說南朝梁的貴遊子弟「無不熏衣剃面」。加上平民百姓也要理發,「櫛工」朝廷有櫛工外,為平民的私家「櫛工」也產生了。最遲到宋代,私家理發業已形成了規模,宋洪邁《夷堅志乙》卷十二《成都鑷工》:「政和初,成都有鑷工,出行塵間,妻獨居,一髯髻道人來求摘須毛,先與錢二百」;宋張端義的《貴耳集》中,也記載秦檜曾喚一鑷工為他櫛發,以五千當二錢嘗給鑷工。宋元的理發匠被稱為待詔,正如賣茶水的被成為「茶博士」一樣,取其隨時待命而被召喚而已。當時的理發匠不但有店鋪,而且也有了行會,宋周密的《武林舊事·社會》就記載當時的臨安(杭州)有「凈發(梳剃)社」,元代據延佑元年(1314)長興州修建東岳行宮碑,碑陰刻辭中有「凈發行」的記載。理發行會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清兵初入關時,曾下「剃發令」,將漢人束發為髻改為剃發留辮。當時有「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之舉。那時,專門有人挑著一幅剃頭擔子,後來掛鐵搭連的地方,原先是掛刀的地方,不肯剃發就立即砍頭。辛亥革命後,才把辮子革掉。中國人的頭發與發式,也曾經歷過血風腥雨的考驗!
作為一個行業,也有自己信奉的祖師。清紀昀在《烏魯木齊雜記》中說:「剃工所奉神曰羅祖,每賽會,剃工皆赴祠前。」舊時記載理發業行規行語與隱語的《凈發須知》,今存於《永樂大典》中,可《凈發須知》凈發業的祖師是羅祖並稱羅真人,說:「羅真人住江東,七歲學藝通。丙戌年中舉,刀鉺動玄宗。」按此說羅祖應是唐明皇時人,但《凈發須知》又說羅祖於獻宗時,曾為皇帝「整頓龍顏」,皇帝賜給金玉真珠,不受而歸。但唐朝並無「獻宗」皇帝,傳聞恐有失實之處。民間還傳說,武則天時,她的兒子驢頭太子性格暴虐,誰為他剃頭都伺候不好,他動輒殺人。羅祖雖年幼,但手藝精湛。自動替師傅去為驢頭太子剃頭,挽救了天下的剃頭師傅,因而被尊為祖師。我國創建的第一個理發店,是清順治年間在奉天府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