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誰能給我一點古代女子發型大全(附圖),後宮嬪妃等級,服飾(附圖)。急用~~謝
後宮嬪妃等級不同的朝代是不一樣的,你要的是哪個朝代的。
致地說,夏殷以前,中國後妃制度比較簡略,文字記述也很模糊,大率將天子的配偶統稱為妃。如皇帝有四妃;帝嚳有四妃。正嫡叫元妃,其他的稱為次妃。
周代天子開始立後,正嫡便叫王後。
《周禮》規定:天子立一後,三夫人(正一品),九嬪(正二品),二十七世婦(正三品至五品),八十一御妻(正六品至八品)。共121人
五者相參,以定尊卑。與外朝六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相對應。六宮即前一宮,後五宮。後五宮指後一宮;三夫人一宮;九嬪一宮;二十七世婦一宮;八十一御妻一宮。後正位宮闈,體同天王;夫人坐論婦禮;九嬪掌教四德;世婦主知喪祭賓客;女御序王燕寢。
秦王贏政兼並六國,統一天下,自稱為皇帝,其正嫡便叫皇後。
漢帝國後妃制度繼承秦制,並明確規定皇帝的祖母稱太皇太後,母親稱皇太後,中國後妃制度的母後稱號就此確定,歷代相沿。
嬪御制度漢代時確立,漢代後宮制歷漢初四帝,以後漢武帝、漢元帝的訂立、增益。嬪御名號分為十四等:昭儀、婕妤、 娥、容華、美人、八子、充依、七子、良人、長使、少使、五官、順常、無涓,無涓這一等還包括共和、娛靈、保材、良使、夜者。
西漢初年帝王的正配叫皇後,其餘嬪御名號有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
武帝時又加婕妤、 娥、容華、充依。
元帝時加昭儀,又有五官、順常、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等。
東漢的後宮人數沒有什麼減少,但鑒於西漢外戚權重,改革後宮,嬪御名號只設四等。東漢光武帝並省前制,皇後之外,只立貴人、美人、彩女。後又加宮人、凡嬪妃四等。(後宮只立皇後、貴人。貴人金印紫綬依舊,但奉祿不過是數十斛粟。又設美人、宮人、采女三等,但卻沒有爵秩,只是賞賜充給而已。)
曹魏時出於文學的浪漫和對雅號的喜好,嬪妃分成12等:貴嬪、夫人、淑妃、淑媛、昭儀、昭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美人、良人。
魏太祖建國,皇後之下分後妃五等:夫人、昭儀、婕妤、容華、美人。
文帝增五等: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
明帝增淑妃、昭華、修儀三等。除順成。
太和時,明帝詔復夫人之制,位在淑妃之上,夫人以下爵凡12等;貴嬪,夫人位次皇後,爵無所視;淑妃位同相國,爵比諸侯王;淑媛位同御史大夫,爵比縣令;昭儀比縣侯;昭華比鄉侯;修容比亭侯;修儀比關內侯;婕妤視中二千石;容華視真二千石;美人視比二千石;良人視千石。
晉設三夫人:貴嬪、夫人、貴人;九嬪: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另有美人、才人、中才人。
北朝承魏晉制度,略有增損。「道武追尊祖妣,皆從帝謚為皇後。始立中宮。余皆或稱夫人,多少無限,然皆有品次。太武稍增左右昭儀及貴人、淑房等。後庭漸多矣。又魏故事,將立皇後,必令乎鑄金人,以成者為吉,又則不得古也。」
北魏孝文帝改定內宮:
左右昭儀視大司馬,三夫人視三公,三嬪視三卿,六嬪視六卿,世婦視中大夫,御女視元士。後來又置女職,以典內事:
內司視尚書令、仆;作司、太監、女侍中三宮視二品;監、女尚書、美人、女史、女賢人、女書史、書女、小書女五宮視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宮人視四品;表衣、女酒、女饗、女食、奚官女奴視五品。
南朝宋在晉制上有增有刪,至宋明帝時規定:以貴嬪、貴妃、貴姬為三夫人;以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為九嬪;以婕妤、容華、充華、承微、列榮為五職;另設散役包括美人、才人、良人。
南朝齊高帝建元元年,有司奏置貴嬪、夫人、貴人為三夫人;修華、修儀、修容、淑妃、淑媛、淑儀、婕妤、容華、充華為九嬪;美人、中才人、才人為散職。三年,太子宮置內職,良綈比開國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駙馬都尉。
南朝梁、陳以貴妃、貴嬪、貴姬為三夫人;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為九嬪;婕妤、容華、充華、承微、列榮為五職;美人、才人、良人為三職。
北周宣帝自稱為天元皇帝,皇太後便被尊為天元皇太後,又設正陽宮皇後、天皇太後、天皇後、天右皇後、天左皇後,後宮制度至此全亂了。
二年二月,改制詔為天制,敕為天敕。頌令:
尊天元皇後為天無皇太後,天皇太後李氏為天元聖皇太後,天元皇後楊氏為天元大皇後,天皇後朱氏為天大皇後,天右皇後元氏為天右大皇後,天左皇後陳氏為天左大皇後,正陽宮皇後稱皇後。
隋文帝楊堅得天下後,鑒於前朝的積弊,一一加以革新。後宮中也一改舊制,只設皇後正位宮闈。開皇二年,吩咐依照《周禮》著內官程式,省減後宮人數,規定嬪3人,掌教四德,視正三品;世婦9人,負責賓客祭祀,視正五品;女御38人,主管女工絲台,視正七品。
隋煬帝時,後妃、嬪沒有專職,「唯端容麗飾,陪從燕遊而已。」煬帝醉心此事,自製嘉名,以貴妃、淑妃、德妃為三夫人,呂第一;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為九嬪,品第二;婕妤12人,品第三。美人、才人15人,品第四。為二十七世婦;寶林24人,品第五。御女24人,品第六。采女37人,品第七。為御妻。總計120人。另有承衣刀人等,「皆趨侍左右,並無員數,視六品以下。」
唐代皇後以下,設四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二十六世婦:婕妤、美人、才人各9人;八十一御妻:寶林、御女、采女各26人。
唐開元時期,以皇後以下設四夫人不合舊制,「乃置惠、麗、華三妃,六儀,四美人,七才人,而尚宮、尚儀、尚服各二。」
兩宋嬪御的名號沒有準則,比較紛紜雜亂。大致地說,初入宮時,女子的名號有:侍御、紅霞帔。再進一步,封君,封夫人。南宋改君為夫人。君和夫人在人數和郡名上沒有一定。夫人以後,再進便是才人、美人、婕妤,然後進為昭儀、昭容、修媛、修儀、修容、充媛、婉容、婉儀、順容、貴儀等。再進為妃一級:貴妃、賢妃、德妃、淑妃、宸妃。宋後宮的顯著特色是無定位,由初級開始,隨寵遇增長,不斷晉級。
遼代皇後之下,有元妃、德妃、文妃、惠妃,各妃這間沒有什麼等級差別。元代除了皇後和各妃這兩個稱謂,後宮中再沒有別的名號。金代則復雜和完善一些。
金是女真人建立的王朝。金代明確規定,選後不取自庶族。金創國之初,後宮嬪妃沒有名號。到金熙宗時,始有貴妃、賢妃、德妃之稱。海陵王執政時,後宮寢多,寵妃有十二位:元妃、姝妃、惠妃、貴妃、賢妃、宸妃、麗妃、淑妃、德妃、昭妃、溫妃、柔妃。金世宗天定年間,後宮簡少。金章宗明昌時期,後宮規制大備。
金代後宮仿照漢制立了一套嬪御制度,明文確定:
皇後下設貴妃、賢妃、德妃三妃,正一品,同漢三夫人;
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正二品,同漢九嬪;
婕妤9人,正三品;美人9人,正四品;才人9人,正五品;同漢二十七世婦;
寶林27人,正六品;御女27人,正七品;采女27人,正八品,同漢八十一御妻。
另有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都不得是後宮內官。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朝代,元後宮除了正皇後以外,不有所謂的第二皇後、第三皇後,只要皇上高興,設多少皇後都行。
明代的後宮宮女很多。宮女被皇帝御幸以後,便獲得妃的名號,進入了皇帝嬪妃的行列。但明代後宮除了皇後的稱謂,只有妃這一級,沒有嬪。妃有貴妃、淑妃、寧妃、賢妃、恭妃、宸妃、康妃、庄妃、裕妃,貴妃在妃這一級中地位最高。
清代宮廷的後妃制度是在清入關以後坐鎮北京的第二位皇帝康熙皇帝玄燁確定的:
尊皇帝的祖母為太皇太後;母親為皇太後;太皇太後、皇太後住慈寧宮,太妃、太嬪隨住;
皇後坐鎮中宮,主持後宮事務;
皇後下設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分住東西六宮;
嬪以下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隨皇貴妃分住東西六宮。
清後宮制度規定,皇帝大婚之前,選八位比皇帝大的宮女,供皇帝進御,即獻身皇帝。八位宮女都有名分,授以宮中四個女官的職銜:司賬、司寢、司儀、司門。
2、古代嬪妃發型名稱 越多越好 ( 如:流雲髻 飛龍髻)
飛仙髻、垂掛髻、靈蛇髻、雙丫髻、拋家髻、朝雲近香髻、單螺、百合髻、凌虛髻、驚鵠髻、雙平髻、朝天髻、元寶髻、傾髻、隨雲髻
親你要圖的話,我可以上傳一下.
3、古裝仙女發型怎麼梳
1、 取額頭上部分頭發,摸上發膠,向後面大卷固定,如果想梳理得高聳一些,可以在裡面墊一些假發或者和頭發顏色接近得填充物;
2、 取前面右邊頭發同上步驟,打卷固定;左邊一樣步驟;
3、 後面的剩餘頭發全部固定在後腦勺上,固定穩當,因為還要在上面做假發和裝飾等;
4、 用一個假發接發(如同中間圖示那樣的),扭麻花(想蓬鬆一點就少扭幾圈,想結實一些,就多扭幾圈),然後用鋼夾固定,
注意,要一根接發的兩頭固定好之後再固定中部,一定要固定好,避免鬆掉或者變形,然後在接發中間交接的地方(也是發頭固定的地方)插上一朵大花,遮醜嘛;
5、 插上各種飾品,比如發簪,頭花等;整理好……
4、求一些華麗霸氣古裝發型圖片!要有正反面的
5、古代頭發怎麼做發型 女生好看的古裝發型扎法
6、古裝發型如何梳圖解
古代發型有很多,按其編法與發式可概括為幾種基本類型,簡述於下:
結鬟式
這類發型皆是結鬟而成,有的聳立頭頂,有的傾向兩側,有的平展,有的垂掛,婦女自身頭發有限,往往加上『假發」,首飾,巍峨華麗。這種高環發型有一至九鬟,是最尊貴的發式,多用來表示神話中之仙女,皇後貴妃與貴女流的發型(從八十七神仙圖卷與永樂宮壁畫的玉女等發式亦可見證)。未出室的少女也可採用,但裝飾不宜過分華麗。其形式有高鬟,有乎鬟,有垂鬟,有在頭頂,有在兩側,鬟數也可隨意結扎而定,變化很多,可靈活運用。
結鬟式梳編法,先把發攏結於頂,然後分股用絲繩系結,彎曲成鬟,托以支柱,高聳在頭頂或兩側,有巍峨瞻望之狀,再飾各種金釵珠寶,高貴華麗,多用於神女、後妃、貴婦與處女。
擰旋式
這是漢代末期始創的一種發式,編法是將頭發分成幾股,象擰麻花似地把發蟠曲扭轉而纏盤在頭上。據記載甄後入魏宮時,宮中有一綠蛇,甄後每日梳妝時,此蛇則盤纏成形,甄後仿效而梳成為髻,每天皆因蛇形變化而梳髻不同,因而號為「靈蛇髻」。擰旋式變化一般有側擰、交擰、疊擰等幾種形式。
這種發型靈活生動又饒有風韻,為神女與未出室的名貴女流所好用。這種發式變化的形式很多,可擰可盤,旋扭於頭頂、頭側,頭前,變化生動舒美。
盤疊式
這種發式在唐代的繪畫、雕塑與墓壁畫皆可見到,其形高聳而不走落,號為螺髻。這種「螺髻」主要以盤疊形式作成,其法是將頭發用絲線分股攏結系起,然後採用編、盤、疊等手法,把發髻盤疊成螺狀,放置在頭頂或兩側或前額與腦後,也可隨意盤疊各種形式,在造型中可靈活運用。
反綰式
這類發式據段成式之《髻鬟品》中記有魏武帝宮中的宮妃梳反綰臀的記載,隋唐這種發式也甚為流行。
反綰是將頭發攏高翻綰而成, 也屬於高髻的發式,其製法是將頭發往後攏結,用絲線結扎,再分若乾股,翻綰出各種式樣。有的梳編成驚鳥雙翼欲展的樣子,稱為「驚鵠髻」,也有梳編成單刀或雙刀的樣子,稱為「翻刀髻」,也有將多股的頭發翻綰成花式,稱為「百花」。綰成元寶,稱「元寶髻」。這種反綰梳編較難,多流行於盛唐,為後妃貴婦之盛裝。其形式與手法甚多,皆靠攏結翻綰或反綰而成。
這種發型多為宮妃、名貴女流所好用,未出室的少女常在反綰的髻下留一發尾,使之垂在肩後,稱為「燕尾」,亦稱「分髫髻」。歷代的稱呼雖不相同,但其基本發式是相似的,在造型時,可靈活變化與參考。
結椎式
這類發式在古代婦女的發型中,最為普遍,採用最廣,歷代都有採用,延續最長,從商周、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等歷代皆沿用。只是發型的高、平,低,及結椎在前、中、左右、後等變化不同而已。
這種發式的梳編法,是將頭發攏結在頭頂或頭側,或前額與腦後,在扎束後挽結成椎,用簪或釵貫住,可盤捲成一椎、二椎至三椎,使之聳豎於頭頂或兩側。主要有高椎髻,拋家髻、墮馬髻等幾大類。
對稱式亦稱雙掛式
這類發式從秦漢一直沿用下來,歷代皆有採用,其典型的發式是「雙丫髻」與「丱發」。 雙掛式之梳編法,是將發頂平分兩大股,梳結成對稱的髻或環,相對垂掛於兩側。這種發式多用於宮廷侍女、丫環侍婢或未成年之少女。據記載從秦開始,延續及近代,其中最典型的是雙丫髻及雙掛髻,這種發式在存世的古畫中特別多見。
「雙丫髻」
主要是宮廷侍女、侍婢丫環的發式,據傳秦始皇令宮廷侍女梳雙丫髻,穿背子與衫,歷代沿繼襲用,一直至清代仍是不變。這種發式是將頭發從頂中分兩大股,往兩側乎梳,並系結於兩側,再挽結成兩大髻,使其對稱放置在兩側。也可對稱結鬟,使之垂下,為民間少女所好用。
「丱發」
這是一種童發,男女皆可通用,因其形似「丱」,故稱「丱發」,其形制是將發分成兩大股,對稱系結成二椎,放置在左右兩側的頭頂上,並在髻中引出一小綹尾發使其自然垂下,最長可至肩,為歷代童發的主要發型。
7、古裝發型怎麼梳圖解,帶圖片
【步驟】
1、 取額頭上部分頭發,摸上發膠,向後面大卷固定,如果想梳理得高聳一些,可以在裡面墊一些假發或者和頭發顏色接近得填充物;
2、 取前面右邊頭發同上步驟,打卷固定;左邊一樣步驟;
3、 後面的剩餘頭發全部固定在後腦勺上,固定穩當,因為還要在上面做假發和裝飾等;
4、 用一個假發接發(如同中間圖示那樣的),扭麻花(想蓬鬆一點就少扭幾圈,想結實一些,就多扭幾圈),然後用鋼夾固定,注意,要一根接發的兩頭固定好之後再固定中部,一定要固定好,避免鬆掉或者變形,然後在接發中間交接的地方(也是發頭固定的地方)插上一朵大花,遮醜嘛;
5、 插上各種飾品,比如發簪,頭花等;整理好
【圖解1】
1、 正面打卷;
2、 右邊打卷;
3、 背後的效果;
4、 鏡子里正面得效果(沒有填充物);
5、 後面得接發材料;
6、 用假發接發扭麻花後固定、插花的背後製造圖(圖示是結實的扭發,同時使用了上下2根假發),真發是黃色的,假發是黑的,很明顯;
7、 插上發簪;
8、 整理;
9、 完工的背面很完美……正面,忘記拍了……
【圖解2】造型假發的全埠?7做的部分其他古裝實例
【注意事項】
1、 發夾要夠;
2、 使用發膠,避免過多雜發,碎發;
3、 避免鋼夾大面積穿幫;
4、 假發和真發顏色接近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