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需要一篇參觀戰爭紀念館的觀後感急!!!急!!急!!快~~~拜託~~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觀後感 熱點新聞 加入時間:2005-8-11 9:06:26 辦公室 點擊:1586 相關信息
一段歲月,波瀾壯闊,刻骨銘心。
一種精神,穿越歷史,輝映未來。
2005年7月22日,在聲學所所辦和黨委的組織下,我們來到盧溝橋畔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參觀了《偉大勝利——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型主題展覽》。
從1937年7月7日,隨著盧溝橋畔的第一聲槍響,中華民族開始偉大的抗日救國戰爭,到1945年9月9日,日本帝國主義無條件投降。在這場歷時8年的抗戰中,中國軍民傷亡3500餘萬人,財產損失6000億美元。中國的抗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付出沉重代價和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這場展覽中,我們首先感受了在那個危難時刻,中華民族一致抵禦外敵的那種「團結」的精神。在中國共產黨的倡導下,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四萬萬同胞在愛國主義旗幟下團結起來,匯成浩浩盪盪的抗日洪流。從國民黨數百萬軍隊在正面戰場的奮起抵抗: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保衛武漢……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和新四軍讓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海洋:平型關大捷、百團大戰、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再到台港澳同胞捐款捐物,海外華僑認購國債回國參戰,不同黨派和團體捐棄前嫌,共赴國難……「到了這個最危險的時刻」,整個中華民族聚合了中國近代歷史進程中空前的團結精神,形成了真正戰勝日本侵略者的無堅不摧的力量源泉。
隨著緩緩移動的參觀人流,楊靖宇,佟麟閣,左權,張自忠……一個個熟悉而崇高的名字印入大家的眼簾。國難當頭,英雄輩出。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犧牲時,年僅37歲;東北抗聯將領楊靖宇犧牲後,日軍發現他的胃裡盡是枯草、樹皮和棉絮,竟無一粒糧食;打完最後一顆子彈,狼牙山五壯士毅然砸槍跳崖;被敵圍困河邊,誓死不屈的8位女戰士挽臂沉江……「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正是無數抗日先烈的愛國奉獻精神凝聚起了中華民族不屈的脊樑。可以說,沒有數不清的仁人志士為國奉獻的崇高精神,中國抗戰的勝利是不可能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也絕不會是在1945 年。
走出展覽館,大家的心中充滿著崇高與悲壯的情懷,但是卻沒有多少作為「勝利者」的喜悅。傷亡3500餘萬人,財產損失6000億美元,這一個個鮮明的數字讓我們不能有絲毫的輕松和愉快。在這場戰爭中,由於國家的孱弱,民族承載了更多的苦難,付出了更高的代價。從來不會有人懷疑抗戰史是一部勝利史,但只有在民族復興的軌跡清晰地勾勒出回歸大國的坐標時,我們才可能最終體驗到「勝利」的完整涵義。
今天,當我們走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時,我們應當謹記團結奉獻的抗日精神,把滿腔愛國之情化為發憤學習和工作的強大動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因為,我們都不能忘記那段歷史:落後就要挨打!(水聲二支部)
http://www.jvcon.com/bbs/forum_posts.asp?TID=32
2、劉步蟾的人物事跡
劉步蟾,字子香;1852年(清朝咸豐二年)出生於福建省。《海軍實紀》一書,對他年少時的情形作過這樣的概括:「幼穎異,少沉毅,力學深思。及長,豪爽有不可一世之慨。」可見劉步蟾的家境富裕,自幼便有條件讀書受教育,聰明好學。
1866年(清朝同治五年),清政府在福州馬尾創辦了福州船政局及船政學堂(海軍學校),開始建造軍艦並培養海軍學生。船政學堂分為培養造艦人才的前學堂和培養海軍駕艦戰官的後學堂。次年,年僅14歲的劉步蟾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船政後學堂,成為這所中國最早的海軍學校的第一期正式學員,立志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海軍軍官。劉步蟾學業勤奮,「學習駕駛、槍炮諸術,勤勉精進,試迭冠曹偶」,最後以全班第一名的佳績畢業。在畢業前的實習中,劉步蟾在「建威」號練習艦上實習航海駕駛,曾隨艦巡航至南洋群島、直隸(今河北省)灣、遼東灣等處口岸。1872年,清政府對來自福建和廣東兩省的海軍駕駛班學生進行綜合會考,劉步蟾再一次獲得第一名的最佳成績。從福州船政學堂畢業後,劉步蟾即投身於蔚藍色的海洋,成為一名海軍軍官。1873年,日本以台灣居民誤殺琉球漁民為由,出兵侵犯台灣。次年,劉步蟾奉命前往台灣勘測港口及航道;事畢後被任命為「建威」號練習艦的管帶(艦長)。這是他首次擔任一艘軍艦的艦長,當時年僅22歲,可謂英雄少年,風華正茂。 1875年(清朝光緒元年)秋,福州船政局正監督日意格(法國人)返回歐洲,由船政大臣剛剛升任兩江總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的沈葆楨,派劉步蟾等人隨同日意格共赴歐洲,到英、法等國考察學習槍炮、水雷等海軍武器裝備。1876年春,劉步蟾從歐洲游歷歸國,被保舉推薦為都司。早在1873年底,陝甘總督左宗棠、船政大臣沈葆楨、閩浙總督李鶴年、福建巡撫王凱泰就聯名上奏朝廷,建議選派船政學堂優秀畢業生,前往英、法兩國留學深造;此項建議也獲得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和恭親王愛新覺羅·奕欣的大力支持;但未能立即付諸實踐。
1876年夏,李鴻章前往煙台,就「馬嘉理案」與英國代表舉行談判(後簽定了《煙台條約》)。在此次談判期間,李鴻章多次應邀參觀了在煙台海面上停泊的英、法、德等國的軍艦;他敏銳地注意到英國軍艦上有日本青年軍官在隨艦接受訓練。此事促使李鴻章下定決心要派遣中國海軍留學生到國外學習,他當即在煙台就詳細擬訂了派遣海軍留學生出國培訓的計劃和章程。1877年,此事終於兌現:福州船政局選派第一批學生出國留學深造;學業優異並已有過歐洲實地閱歷的劉步蟾自然首先就被選入其中。
與劉步蟾一同出國留學的同學中,有他當年的同班同學林泰曾(後任北洋艦隊左翼總兵)、嚴復(後來成為著名的啟蒙思想家)、薩鎮冰(後曾任海軍統制、海軍總長、代理國務總理等職)等30人,可謂人才濟濟。是年5月上旬,這批留著長辮子的中國留學生乘船到達法國;學習造艦的留學生留在法國的馬賽,其餘學習駕艦指揮的學生於中旬到達英國首都倫敦。
經過中國首任駐英國公使郭嵩燾的協調安排,劉步蟾等三人直接被派往英國海軍地中海艦隊實習,並獲准軍官伙食和床位待遇;其餘九人分別被派往格林尼茨皇家海軍學院和大西洋艦隊學習。在近三年的留學期間,劉步蟾曾擔任地中海艦隊旗艦「馬納多」號的見習大副,表現出眾,深得英國海軍方面的好評和李鴻章的褒獎。正是通過對留學生學業情況的了解,李鴻章才對劉步蟾有了很好的印象;這一點,對劉步蟾後來的海軍生涯有著重大的影響。 1879年,經英國海軍部考核,劉步蟾獲得優等文憑後回國。此時,操著滿口標准英語的劉步蟾已成為一名閱識豐富的海軍軍官。李鴻章見他穎達英俊而學有心得,是可充大用的海軍人才,遂令其留職於北洋,攫升游擊並賞戴花翎,充任「鎮北」號炮艦管帶。回國之初的劉步蟾對國內海軍海防的薄弱狀況甚感憂慮(當時最大的軍艦只有千餘噸);因此他和同學林泰曾一起將留學心得寫成題為《西洋兵船炮台操法大略》的條陳,上呈給李鴻章,提出「非擁有鐵甲等船自成數軍決勝海上,不足臻以戰守為妙」,建議實行積極的海上防禦戰略。1880年,清政府向德國訂購「定遠」號、「鎮遠」號鐵甲戰列艦和「濟遠」號穹甲巡洋艦;劉步蟾奉派赴德國駐廠監造,並研究槍炮、水雷技術。同年冬,他又被派為駐英國海軍隨員,接收向英國訂購的「超勇號」和「揚威」號撞擊巡洋艦。1885年秋,劉步蟾將「定遠」號戰列艦等接駛回天津大沽,即被任命為「定遠」號戰列艦的管帶,攫升參將,旋升為副將,獲賞「強勇巴圖魯」勇號。此時,清廷吸取了中法戰爭失敗的教訓,大舉興辦海軍,組建了以光緒皇帝的父親愛新覺羅·奕譞(醇親王)為首的總理海軍事務衙門(簡稱海軍衙門)。
隨著多艘新軍艦相繼之購入,北洋艦隊於1888年秋正式組建成軍。劉步蟾作為旗艦「定遠」號的管帶,出任北洋艦隊右翼總兵,獲得清廷頒發的頭品頂戴。時年僅36歲的劉步蟾就成為具有一品頂戴的高級海軍將領,正可大展宏圖。劉步蟾「自幼束發習海軍,數十年衽席風濤,遠涉重洋,不辭艱險,而膽識才幹,亦屢經磨練而長進。」他為中國近代海軍、特別是北洋艦隊的創建和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當時海軍海防大舉興辦,極缺人才和經驗,加之北洋艦隊提督丁汝昌是陸軍行伍出身的將領而不懂全新的海軍業務,因此接受了多年良好正規教育訓練的劉步蟾自然被委以各項建軍之重任。中國第一部正規的海軍法典《北洋海軍章程》等一系列重要的海軍法規文獻,多是由劉步蟾參加或負責具體擬訂的。
由於艦隊提督丁汝昌是海軍門外漢,因此北洋艦隊的訓練工作亦由劉步蟾具體負責主持。當時擔任「定遠」號總管輪的陳兆鏘(後在民國時期晉升為海軍中將)在其九十高齡時回憶說:「丁乃行伍出身,未涉海軍門徑,凡關操練及整頓事宜,悉委步蟾主持。每夏秋之間,則駐防操演,巡弋遼東、高麗一帶;或率兩、三艦,往日本各口岸,冬、春則巡察南洋群島,習以為常。」劉步蟾不負上命所望,「治軍嚴肅,凜然不可犯」,深得官兵們的擁戴。北洋艦隊組建之後,清廷為之沉醉,便停止了增購軍艦擴建海軍的步伐。劉步蟾對此深為憂慮,他認為「日本增修武備,必為我患」。為此,他特別親自面謁李鴻章,進言按年添購鐵甲戰艦以擴建海軍。當李鴻章未置可否時,劉步蟾進一步慷慨直言道:「相公居其位,安得為是言!且平時不備,一旦僨事,咎將誰屬?」劉步蟾的此番直言,引得四座悚然不已,而李鴻章竟也為他這一片赤誠坦盪之情所感動。但由於封建朝廷的昏庸腐敗,劉步蟾的一系列加強海軍海防的建議和主張,都未獲採納。 數次的西歐之旅,廣泛地接觸西方新事物,使劉步蟾接受了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對中國的一些封建傳統習俗感到不滿。他在西方看到男女平等,對女兒的孩子和兒子的孩子都同樣稱為孫子(grandson)或孫女(granddaughter);稱自己父母之父母為祖父(grandfather)或祖母(grandmother),而不稱外祖父或外祖母,便在自己家中照樣實行起來。他看到西方婦女都識字而不纏足,便讓自己的女兒效法。當時社會上有很多人吸毒,劉步蟾對此深惡痛絕,他嚴誡家人和子女:「永遠不許吸鴉片,家中以後有吸鴉片者,就不是我的兒孫!」
在創建海軍海防的過程中,為解決技術和人才的不足,清政府曾從西方招募了一些洋人擔任顧問和教習。北洋艦隊組建成軍之後,同樣聘募了一批洋人負責顧問和教習工作。由於這些洋員來自不同國度,且素質亦不盡相同,因此有時會與中國官兵發生一些沖突。英國海軍軍官琅威理曾兩度受聘為北洋艦隊總教習(提督丁汝昌的總顧問),他在軍事訓練方面頗有專長,為建軍之初的北洋艦隊的整訓作出了不少的貢獻;因此清政府破例賞他以提督官階,以示崇優。但琅威理從此則每每以「艦隊副提督」自居,飛揚跋扈著意攬權,竟連丁汝昌手下的左、右翼總兵也不被他放在眼裡。而《北洋海軍章程》明確規定,艦隊僅設一名提督、兩名總兵,根本就沒有「副提督」的官位編制員額。
1890年冬,北洋艦隊巡泊於香港,提督丁汝昌有一天離艦上岸公辦,右翼總兵劉步蟾按規定撤下提督旗,改掛上自己的總兵旗。此舉立即惹怒了驕橫的總教習琅威理,他向劉步蟾爭執說:「提督離職,有我副職在,何為而撤提督旗?」劉步蟾認為此事關繫到艦隊的主權問題,因此豪不相讓地回答說:「水師慣例如此」。琅威理表示不服,於是這場升旗的紛爭一直鬧到李鴻章那裡,李鴻章當即回電支持劉步蟾;琅威理因此憤然辭職,回國後四處訴說自己在中國受到了侮辱。這場升旗風波,也顯示出劉步蟾對國家主權的明確觀念。
1894年春,曾在中國海關緝私船上任職的英國海軍後備役少尉泰萊,由海關總稅務司赫德(英國人)介紹,到北洋艦隊擔任總教習漢納根(德國人)的顧問兼秘書。泰萊自恃有赫德的背景,在艦隊里狂妄自大野心勃勃;但他的多次越權舉動都被劉步蟾予以堅決制止。泰萊還夥同漢納根等人向清政府建議,從智利等國購買8艘新式巡洋艦,招募外國海軍官兵駕駛,另外組建一支新軍;駛抵中國後,與北洋艦隊合成一軍,撤去中國提督,「另派一洋員擔任全軍水師提督」。其實,他們就是想由自己來指揮這支艦隊;這實際上就是1863年李泰國建立「中英聯合艦隊」(即「阿思本艦隊」)計劃的再版。劉步蟾洞悉其險惡用意,全力從中作梗,致使泰萊等人的美夢泡了湯。由此可以看出,有著豐富西方閱歷的劉步蟾雖然在很多方面接受了西方的科學文明,但他始終是一位堅強的民族主義者,並且最終在血火交融的海上戰場為保衛本民族免遭外族入侵與蹂躪而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苟喪艦,將自裁
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在朝鮮西海岸中部的豐島附近海面偷襲中國運兵船隊。8月1日,中日兩國政府正式向對方宣戰。劉步蟾鄭重立下了「苟喪艦,將自裁」的誓言,決心與日軍在海上戰場血戰到底。其實,劉步蟾對來自日本的侵略,始終就有充分的警覺。早在跨出福州船政學堂大門後不久的1874年,年輕的劉步蟾就在發生了日本侵犯台灣事件之後,奉命駕艦赴台灣勘測港口及航道;圓滿完成任務後就被任命為艦長。此後,劉步蟾始終對日本的軍備擴張持有高度的戒備之心。1891年,北洋艦隊訪問日本。日本方面邀請丁汝昌、劉步蟾等北洋艦隊高級將領上岸赴宴,惟獨劉步蟾婉言謝絕上岸,他對丁汝昌說:「日人姦宄無信,膽敢妄為,深恐假宴會,乘我不備,偷襲我艦,我必留艦預防不測。」 1895年2月10日,山東省威海灣內外,炮聲隆隆,硝煙彌漫。侵華日軍不僅從劉公島以外的海中以艦隊布陣,完全控制了威海灣內殘存的北洋海軍的出路,而且以陸軍佔領了威海衛陸上的全部中國炮台。這樣,海岸、海上,內外夾擊,使北洋海軍只能固守在劉公島上和傍島的威海灣內。 這時,只見威海海面上有一艘中國巨艦,仍頑強地抗擊海上、陸上的敵人,不時發射出憤怒的炮彈。原來這就是具有6000匹馬力、7500噸的北洋海軍旗艦「定遠」號。這艘鐵甲艦的噸位和巨炮口徑都超過當時日軍的所有艦只,它的管帶(艦長)又是我國第一批官費留英的學生劉步蟾。他不光熟悉海戰技術,而且英勇善戰。定遠艦上的海軍士兵多是沿海勞動人民的子弟,不但平時訓練刻苦,而且熱愛祖國,戰時非常勇敢。就在四、五個月以前的中日黃海大戰中,劉步蟾在海軍提督受傷後,代替了丁汝昌督戰,成為整個黃海大戰中中國海軍的主要指揮者,重創了敵人。然而,就是這位劉步蟾,卻在這一天不得已親自下令「沉船」。原來「定遠」艦已受重傷,艦上的彈葯也已經用盡。為了不使艦只落入敵人手中,劉步蟾才毅然決定沉船。就在定遠艦沉入祖國海灣內的當晚,劉步蟾也在劉公島自殺殉國了。
1895年2月4日,日軍魚雷艇偷襲威海衛,以魚雷擊中定遠左舷。清軍將定遠艦移至淺灘擱淺,當作炮台使用。2月9日,陸上之日軍佔領威海衛附近的清軍炮台,以岸炮擊傷定遠。10日,管帶劉步蟾下令炸毀定遠號以免資敵。定遠號沉沒後劉步蟾亦自殺。
3、4年級寫的愛國主義影片觀後感咋寫?(地雷戰)!!急需急需!!!
今天爸爸去學校接我,對我說:「今天我又給你下載了一部電影《地雷戰》,要是作業寫完了就可以看看」。回到家裡,我就迫不及待的想看這部電影,趕快寫完作業,寫完作業我整整一個晚上,看玩一遍後,我又反復的看這部電影經典的部分。電影那緊張動人的情節,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里。
晚上,我躺在床上怎麼也睡不著。仍沉浸在這部影片的一幕幕場景中……在我的眼前,浮現出了村民們頂烈日、冒嚴寒,辛辛苦苦造地雷的場景。我彷彿聽見了村民們在高喊:「響了一個,又響了一個!」我彷彿又看見了一群鬼子被地雷炸得鬼哭狼嚎、血肉橫飛……
影片中有這樣一段「順口溜」:「鬼子少了咱就干,鬼子多了咱就轉,躲在暗地打冷槍,埋好地雷遠遠看,鬼子挨炸又挨打,一個人影看不見」。這就是民兵們對付鬼子的最好辦法。民兵們就是按照這種打法,和日本鬼子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戰斗。在戰斗中,村民們運用自己的智慧,製造了許多地雷,有踏雷、拌雷、飛雷、子母雷、蠍子雷等等。其中最厲害的地雷,要數「天女散花」了。這可是村民石大爺苦思冥想發明和製造出來的。這種雷,只要人一踩上去就會爆炸,爆炸時石頭飛上天,落下來就會砸死日本鬼子。
鬼子雖然一次次的挨炸,但他們並不甘心。他們先用「探雷器」去探雷,然後把雷起出來(有一次他們挖了一顆「臭粑粑雷」看了這是太開心了)。但民兵們也有辦法對付他們。他們發明了「蠍子雷」。這種雷,當鬼子去起雷時,就會有一個小小的鐵夾子蹦起來引爆地雷,把鬼子炸得魂飛魄散、屁滾尿流。
看了這部電影,使我更了解了當年的抗日戰爭,了解了過去人民的智慧和抗日的艱苦。我知道,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千千萬萬個抗日英雄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那些人民英雄的聰明才智和高尚品格,將永遠銘刻在我的心裡。我們從現在起,一定要好好學習,學好本領,決不辜負先烈們的鮮血和希望,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美好富強!
4、薩鎮冰的人物生平
咸豐九年(1859年),薩鎮冰生於福州澳橋,即今福州鼓樓區東大路附近。薩鎮冰家庭是著名的福州色目人薩氏家族。始祖為輔佐元世祖經略吐蕃有功的色目人(屬西突厥部落葛羅祿)答失蠻,元代中期賜姓薩,後為蒙古族同化,明後更「從漢俗,弗稱氏」。故如今其後人有的自認蒙古族,有的自認漢族,有的自認回族。因為先祖曾經世居雁門,故常稱為雁門薩氏。元代末期一支後人遷居福州,名列福州八大家族。始祖薩拉布哈,為元世祖忽必烈所信任,使掌兵權,「元統年間,家於閩」世居榕城朱紫坊。薩鎮冰家族中人才輩出,包括元朝詩人薩都剌、明朝宣德時禮部侍郎薩都琦,近代曾經出任廈門大學校長的薩本棟和中山艦殉難時的艦長薩師俊等。其父薩怡臣,字懷良,號納吉,是道光年間的秀才,以塾師為業,家貧。 幼年時乳母將其安置在族叔名醫薩覺民家,得學經書。
同治八年(1869年),由於時主福建船政的沈葆楨與薩鎮冰之父薩怡臣關系較好,經其父推薦,薩鎮冰考入福州船政學堂(馬尾船政學堂)二期, 學習天文、駕駛,畢業時名列第一。 同學中還有鄧世昌。同治十一年(1872年),薩鎮冰從船政學堂畢業,在「揚武」練船實習。
同治十三年(1874年),任「海東雲」船二副,巡防颱灣。參加閩台海域的緝私捕盜巡航。光緒元年 (1875 年), 調福建水師巡洋艦旗艦揚武任職。游歷新加坡、小呂宋等地。 光緒二年(1876年)冬,他與葉祖珪、劉步蟾、方伯謙、嚴復等作為福建船政第一批留學生出國,被派往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學習駕駛。臨行前其父題聯「家有健兒馳海上;國御頑夷賴棟梁」,送子赴英。光緒三年(1877年)春,進入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
光緒六年(1880年)4月,期滿回國。時值李鴻章在天津創辦北洋水師學堂。光緒七年(1881年)薩鎮冰分配到南洋水師任驅逐艦「澄慶」炮船大副。光緒八年(1882年)調任天津水師學堂教習。
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馬江海戰中方的慘敗刺激了薩鎮冰,他在教習的崗位上再也呆不下去,多次請求上前線,兩年後如願以償,調到「威遠」艦任管帶。
光緒十一年(1885年),調任「康濟」號練船管帶。光緒十二年(1886年),薩鎮冰任威遠練艦管帶。光緒十四年(1888年)晉為參將。光緒十五年(1889年)署精練左營游擊。 光緒二十年(1894年)5月,薩鎮冰晉升副將銜實授精練左營游擊,同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日本海軍在鴨綠江口豐島突然襲擊北洋水師艦隊,挑起了甲午戰爭,戰火很快蔓延到黃海、渤海、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讓薩鎮冰感到遺憾的是,他未能指揮軍艦參加黃海海戰。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1月,威海衛之戰打響,薩鎮冰奉命駐守日島。惡劣的生活環境,加上勞累過度,薩鎮冰病倒了,夫人陳氏聞訊從福州趕來探視,被薩鎮冰下令撤開扶梯,不準夫人登艦。左右將士極力相勸,薩鎮冰斷然答道:「此地非同尋常,此時非同尋常,怎能允其登艦?告她當我已死,令其速回!」 1月底,日島衛戰爆發,時值隆冬,大雪紛飛。日軍以18艘艦艇分四批輪番進攻,並從已被日軍佔領的威海衛南北炮台以猛烈的炮火狂轟日島,在十分險惡的情況下,薩鎮冰始終沉著指揮反擊,英勇抵抗了11天,最後在接到提督丁汝昌的命令下才撤回劉公島。2月3日,威海陸地悉數被日軍佔領,劉公島已是孤島。丁汝昌在屢次拒絕投降後,於2月11日夜飲葯殉國。三天後,北洋海軍威海營務處提調道員牛昶昞與伊東祐亨簽訂《威海降約》。北洋練習艦康濟號被解除武裝,交還中國。
甲午戰爭以清軍失敗告終,殘存下的所有海軍官兵遭革遣返鄉,薩鎮冰也回到福州。此時他父母已逝,不久妻子也過世了,薩鎮冰囊空如洗,家計維艱,連兩個子女也無法撫養,只好到官紳家庭當塾師掙錢糊口,過了半年。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兩江總督張之洞禮聘他當吳淞炮台總台官,升他為自強軍幫統。1898年,清政府議重建海軍,分別向英國和德國定購了「海天」、「海圻」等艦,並開復北洋海軍副將葉祖珪的革職處分,授為北京海軍水師統領。葉祖珪認為薩鎮冰的學識、經驗、為人等均遠勝於己,遂向朝廷推薦由薩鎮冰來任水師統領一職,薩鎮冰堅持不受,於是清廷便授予薩鎮冰擔任幫統兼「海圻」號管帶。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通濟練習艦管帶, 旋調任北洋海軍幫統。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兼帶海圻巡洋艦。八國聯軍侵華之後,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議和大臣中有人提出將「海天」、「海圻」等5艘大型軍艦出售,撤銷一切防務,以表示中國絕無對外備戰之意,以此討好外國人,此提議一經提出,即遭到薩鎮冰等的強烈反對,後來在葉祖珪等愛國將領的抗議下被廢除。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葉祖珪調駐天津,薩鎮冰開始統領全部北洋海軍艦艇。薩鎮冰到任之後,成立了負責培訓士兵的海軍練營。海軍練營設在東炮台附近,「正當海邊,且內有餘屋」。薩鎮冰認為,這些舊營房稍加整修,就可以用作海軍學校的校舍。 自甲午戰爭結束後不久,清政府開始重建北洋海軍。此時,急需大批海軍人才,而北洋原有的海軍學校——天津水師學堂,在八國聯軍之役中已毀於兵燹。於是,薩鎮冰奉命擇址另建海軍學校。經過反復論證,最後他把校址選在了煙台。當時,曾作為北洋海軍基地的天津、旅順、青島、威海等港口相繼被列強瓜分,在剩下的北洋港口中,煙台的條件相對較好。選擇在煙台建校也有「就地取材」的考慮。他在甲午戰爭中曾親眼目睹文登、榮成籍的水手勇猛善戰。因此,他決定在煙台建校,以便多招收一些煙、威一帶的學生入校學習。隨即開始對北洋海軍進行整頓,薩鎮冰不尚空談,經常乘坐艦只在海上游弋視察,並親自指導海軍官兵練習航海駕駛技術以及演放魚雷、打炮靶、備戰操練等戰鬥技術。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升任北洋海軍統領,仍兼帶「海圻」艦。冬天,煙台海校正式開辦,當時稱「水師學堂」,附設在海軍練營內,薩鎮冰親自為學校制訂了「開辦水師學堂章程」。為適應快出人才的需要,薩鎮冰進行了大膽改革,把學制從原來的5年縮短為3年,只保留駕駛專業,專門培養海軍指揮軍官。煙台海校創建不久,便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升任總理南北洋海軍兼廣東水師提督,擔負起重組北洋水師、復興海軍的重任。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中國首次派遣海軍學生赴日本留學,煙台海校就有24人入選,居各海軍學校之首。同年,又有兩人被選派到美國留學。此時,薩鎮冰已成為中國海軍的第一號人物,總理南北洋海軍。在他的建議下,清政府決定擴大煙台海校的辦學規模。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煙台海校的新校在金溝寨村以南建成,正式命名為「煙台海軍學堂」。新校三面環山,東面臨海,距離煙台港口約7華里,校園佔地90餘畝,校內建築中西結合。薩鎮冰對新校建設十分重視。新校落成之際,正值煙台海校第二屆學生畢業,薩鎮冰親自監考,還為學校題寫了「才儲作楫」四個字,寄託對學校的厚望。後來,這4個字被製成匾額,懸掛在學校的屋樑上 。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薩鎮冰奏陳清政府今後每年派艦訪問華僑較集中的南洋各地撫慰僑胞。清政府採納薩鎮冰建議,由他率「海圻」、「海容」二艦前往新加坡、印尼、越南等地撫慰僑胞,南洋各地僑胞甚多,閩籍華僑尤為集中,這是近代中國政府要員宣撫華僑的始端,薩鎮冰也在華僑中廣為傳頌。
宣統元年(1909年),薩鎮冰被委為籌備海軍大臣和海軍提督,他上任後合並了過去分裂的南北水師,建立起統一的指揮系統,下分巡洋、長江兩艦隊,還統一了官制、旗式、軍服、號令,這是中國近代海軍第一次實行的科學管理。宣統元年(1909年)8月24日至9月24日,載洵、薩鎮冰等人從北京出發,巡視了廣東、福建、浙江、江西、湖北、安徽、直隸、山東、江蘇等9個沿海(及長江)省的海防情況,考察了海軍學堂、船塢,並參加了象山辟港典禮。10月16日,載洵、薩鎮冰等乘船赴歐洲考察海軍,廖景方、曾以鼎等23人隨同前往英國留學海軍。載洵一行先後訪問了義大利、奧地利、德國、英國的海軍學校和船廠,並向義大利訂購炮艦1艘,向奧地利訂購驅逐艦1艘,向德國訂購驅逐艦3艘、江防炮艦2艘,向英國訂購巡洋艦2艘。宣統二年(1910年)8月24日,載洵、薩鎮冰乘船前往美國、日本考察海軍,參觀了船廠及其他海軍機構,向美國訂購巡洋艦1艘,向日本訂購炮艦2艘。 宣統三年(1911年)10月爆發了武昌起義,被清政府指令率艦隊前往武漢江面炮轟起義軍,駐劉家廟及武漢、九江之間。10月17日,在海軍炮火轟擊下,革命軍佔領的武昌劉家廟車站失守。當時革命軍雖已得武昌,而清軍與革命軍仍在對峙。革命軍政府都督黎元洪,早年畢業天津水師學堂,又曾在威海北洋艦隊當過兵,與薩鎮冰有師生之誼。黎元洪致函其師薩鎮冰,情真意切陳明大意,信件先後通過海軍起義軍官朱孝先,瑞典籍紅十字會人員柯斯遞送。在給各艦管帶的信中寫道:「漢族存亡之機,在諸船主一臂之助。孰無心肝,孰無血誠,孰非炎黃子孫,豈肯甘為(滿族)奴隸,殘害同胞?請勿猶豫。」但薩鎮冰無動於衷。在薩鎮冰看來,革命是清廷的叛逆,當然也是他的敵人。10月31日,清軍見民軍節節抵抗,難於長驅直入,馮國璋(馮國璋當時為清朝第1軍總統,即軍長)竟決定縱火燒房,使民軍無存身之處。清軍雖使用大火把民軍逼出漢口,卻激起了全國民眾的強烈憤慨。廣大海軍官兵本來就不清政府的黑暗統治,不願為清廷打民軍。水兵有起義傾向,當馮國璋下令艦隊炮擊武昌時,官兵們把炮彈都打到江堤邊和稻田裡。在配合陸軍攻擊漢陽時,也僅派出「海容」艦及幾條舢板和汽艇應付。海軍的消極厭戰,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陸軍的作戰。當時,英國駐漢口領事朱爾典在給英國外交部的電文中就明白寫道:「水師提督薩鎮冰所統之艦隊,自始至今對於清軍行為殊淡漠。」
薩鎮冰目睹清政府搖搖欲墜,各省紛紛獨立的局面,既不願為清廷殉葬,也不願公然易幟加入革命軍,對黎元洪回信說:「彼此心照,各盡其職。」黎元洪收到信後又致書薩鎮冰:「吾師抱救國之卓見,熟察現勢,必知專制政體之必亡。」薩鎮冰不想做清廷的罪人,又不願當那為後人唾罵的歷史罪人,於是選擇了一條中間的道路。在此情形下,薩鎮冰乃以有病需醫為由離開艦隊,搭乘英商太古公司輪船赴滬。
宣統三年(1911年)11月1日晚,薩鎮冰與下級告別,乘坐的「江貞」號軍艦發出信號燈:「我去矣!以後軍事,爾等艦艇好自為之。」 棄艦改乘英國商船前往上海。他以離艦出走向部下暗示對起義的默許,從而解除了各艦官兵的顧慮。11月袁世凱組閣,任薩鎮冰為海軍部長。11月2日,由副官湯薌銘等以他的名義命令軍艦退向九江,而湯薌銘等於中途反正,參加革命。1912年,他從教就任吳淞商船學校校長。1913年,薩鎮冰督辦淞滬水陸警察事宜。1914年任北洋政府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辦事員。1916年,黎元洪繼任大總統後,他又出山任海軍臨時總司令、海軍總長、粵閩巡閱使。1917年任海軍總長、海疆巡閱使。
1918年,馮國璋成為大總統,他入閣任海軍總長、任福建清鄉督辦。1919年再任海軍總長。1919年5月9日,國務總理靳雲鵬在直皖兩系軍閥爭斗中難能為繼辭職,5月14日,總統徐世昌請海軍總長薩鎮冰暫代國務總理。直皖戰爭爆發後,張作霖入關助直,薩鎮冰感到他的看護內閣使命已經完成,1919年8月9日,辭去本兼各職,仍留任海軍總長。
1921年5月14日,他卸了海軍總長職務,遂回閩任福建省清鄉督辦。1922年10月15日,北洋政府任命他為福建省省長、福建軍務會辦,期間聘黃乃裳為高等顧問。1922年11月31日解職。1923年2月,軍閥王永泉等策動毛一豐掀起「倒林(森)擁薩」風潮,他由福州南台中洲海軍公所遷入城內省長公署,擔任了「自治」省長。1926年7月,廣東革命政府在國共合作下舉行北伐。1926年9月,何應欽率東路軍入閩,北洋軍閥孫傳芳系的福建陸軍第一師師長張毅率殘部退敗漳州,見福州守軍單薄,企圖奪取福州。 1926年11月30日,張毅部竄至烏龍江南岸,受到陳季良將軍兵艦沿江截攔,張毅部已渡江的兩千多人繳械,張毅倉皇退守南港(今南通鎮)瓜山。兵痞出身的小軍閥張毅把吃敗仗的怨恨統統發泄在南港百姓身上,一路燒殺、搶掠姦淫,使南港九十三鄉哀鴻遍野、民不聊生。「是時,廬舍田園,焚毀蹂踐,一無完土。男女死六十餘人。其逃入山中者,坑谷皆滿」。「自古靈瓜山至於新岐,橫縱二十里,炊煙斷絕」。其中,東厝街(今南通街)遭焚毀,情況尤為慘重。此時,薩鎮冰剛辭去省長職務,救災已不是他的職責。他見南港百姓在水深火熱中,不顧年近古稀,奔赴南港,組織發動民眾救災,重建家園。他以「三山野老」的身份,邀請福州各界人士與商紳開會,詳細介紹南港兵災狀況,發起成立「福州兵災救濟會」,籌集資金六萬余元。他親自督辦救濟事宜,購建材、買糧食,置衣被、買葯品,運到南港,及時救濟災民。隨後,薩鎮冰發起成立「南港兵災善後會」,各界人士與海外華僑踴躍損款。薩鎮冰把募集到的十餘萬元善款用於重建東厝街與災民住房。東厝街數十家店鋪經張毅兵痞洗劫焚毀後,一片焦土。薩鎮冰在這片廢墟上建起了幾十間店鋪,用花崗石鋪就了二百多米的街道。他又蓋起了十幾幢雙層直筒型木瓦房(當地人稱火廣厝),使無家無歸的災民得到安頓。
1926年12月,國民革命軍攻佔福建,薩鎮冰卸省長職,駐南港分發糧食、財物賑濟災民,此後主要從事社會公益和慈善事業。1927年至1929年三年中,薩鎮冰住祠堂,睡公所,不分晝夜從事賑災工作。南港九十三鄉百姓稱薩鎮冰為救苦救難的「薩菩薩」,為感念他的功德,人們在「蘇州橋」北頭建「薩公長壽亭」來紀念。
1933年,薩鎮冰赴閩西、閩東,並在龍岩、霞浦、南平等地督導災民建屋、鋪路、修路、築橋、築堤、勸耕、施賑。在福州倡設孤兒院、工藝傳習所、收容所等安置孤兒、殘疾者,提倡醫生義診,接受福州開元寺住持寶松和尚等聘請,為佛教醫院董事長。他函電海外閩僑募集巨資,佛教醫院建成後以濟世救人為本,施醫贈葯,僧尼、居士及貧民受惠存活者甚眾。 1933年,薩鎮冰支持和贊助李濟深等的福建事變(十九路軍閩變),擔任在福州成立的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延建省省長。1934至1935年居福州,主持修編《雁門薩氏家譜》。1935年,他到了山西雁門,訪薩氏祖籍地。
1937年,從福建省政府的邀請,前往南洋考察,並宣慰僑胞。1938年取道安南(今越南)回國。抗日戰爭期間,他歷經四川、貴州、湖南、雲南、廣西、陝西、甘肅等地,宣傳抗日救國。 1940年在西安時,薩鎮冰曾出發前往延安,半途被朱紹良派員接回重慶,將他送到辰溪水雷所休息。1945年秋,日本軍國主義宣布無條件投降,86歲的薩鎮冰從重慶飛往上海小住。
1946年,薩鎮冰回到故里,居住在福州中山路仁壽堂。此堂是他80歲高齡之時,由陳兆鏘、陳培錕等20多位鄉親捐資建贈的。薩鎮冰被授予國軍海軍二級上將並除役。1948年,薩鎮冰90誕辰,福建省會各界人士為他祝壽,成立籌備會,由當時的省政府、省參議會以及地方知名人士參加。當時,薩鎮冰拍有乘馬一照,自題:「行年九十,壯志猶存,乘茲款段,北望中原」作業答謝紀念。
1949年8月,國民黨政府崩潰前夕,解放軍進駐福州之際,「代總統」李宗仁來到福州,在福州佛教醫院(他有小恙住院)見了薩鎮冰,轉達蔣介石之意,力勸他前往台灣,薩鎮冰以病為由堅決推辭了,並發文擁護中國共產黨。他晚年走上與中國共產黨合作的道路,為迎接解放軍進入福州城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任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中央人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等職。
1951年,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爭第三次戰役後打進了漢城,薩鎮冰得知此事,回想起57年前的甲午悲歌,當即作詩一首:五十七載猶如夢,舉國淪亡緣漢城,龍游淺水勿自棄,終有揚眉吐氣天。
1952年4月10日,薩鎮冰於福州病逝,享壽94歲。臨終前不久,薩鎮冰寫道:「國疆昔小而今大,民治雖分終必聯,人類求安原有道,俗情狃舊尚無邊,忘懷富貴心常樂,從事勤勞志益堅,所望群公齊努力,相扶世運順乎天。」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均發來唁電。中央人民政府給費治喪,福建人民政府為其舉行公祭。
5、福州馬尾有什麼好玩的?
馬尾是福州市東南約20公里的一個小市鎮,位於閩江口北岸。相傳當地有塊石頭,形如馬,頭向羅星塔,尾向市鎮,小鎮故而得名。馬尾作為我國近代工業的搖籃和海軍發源地,曾名噪一時。
馬尾馬尾造船廠是福建省最大的造船基地;聳立江濱的千年古塔——羅星塔為閩江門戶標志;東南10公里處,有閩江七景之一的金剛腿風景區。登臨塔頂,港口碼頭、開發區盡收眼底。江岸兩旁有古炮台,可在此看到當年煙火彌漫的中法戰役戰場,還可到昭忠祠憑吊為國捐軀的先烈。
馬尾船政文化游
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倡導西學的洋務運動應運而生。1866年,中國洋務運動領袖之一左宗棠為「富國強兵」,在馬尾創辦了船政,彈丸之地就成為洋務運動的試驗區。它以建造艦船和培養人才為主體,拉開了中國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序幕,締造了在中國近代史上輝煌的船政文化,創造了中國歷史上五十三個第一,取得了近代中國先進科技、新式教育、工業製造、西方經典文化翻譯傳播等豐碩成果,孫中山先生評價船政「足為海軍根基」,福州馬尾也被史學家譽為中國近代史上的活化石。
船政學堂,作為近代中國新式教育的發端,是中國第一個引進西方自然科學教材和創建先進教育制度的科技專科學校,也是中國近代師資力量最雄厚的學校,孫中山先生曾計劃來船政學堂讀書,因阻於中法馬江之戰未能成行,可見這個學校影響的深遠。它以「船政根本在於學堂」為指導思想,從成立到1946年,創建了中國第一家電報學堂、第一所海軍大學、第一所飛機潛艇高等學校、第一個航空中專和第一個技工學校,它還創造了我國近代公派留學生最多的記錄。這里培養出了一代豪傑:有著名的思想家、翻譯家、教育家嚴復,有鐵路之父詹天佑,有著名的造艦專家魏瀚,有海軍名將薩鎮冰,有主持製造中國第一架飛機的福州船政局局長陳兆鏘,有中國近代著名的外交家羅豐祿,有譯界泰斗林紓、王壽昌,有東學西傳第一人陳季同……,他們都為中國近代化的進程寫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馬尾船政創造了近代遠東最大的造船工業基地,歷史上號稱「船政十三廠」,佔地600多畝,船廠規模之大,被列為遠東第一、亞洲第一,當時日本造船業也自嘆不如,到後來才迎頭趕上。這里是晚清造船最多的工廠,在短短的40年間共製造各式兵商輪船40餘艘,占這一時期中國造船總量的82.3%。這里有中國生產的第一艘千噸級艦船、第一艘鐵脅木殼船、第一艘鐵甲艦、第一艘鋼甲魚雷艦、第一艘折疊式水上飛艇、第一艘獵雷艦和近代遠東最大的兵艦。這里是中國產業工人的發祥地,造船工人總數占當時全國產業工人總人數的三份之一。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眾多的國家級文物,有當時遠東最大、世界第二的石砌船塢「一號船塢」;有世界上僅存的最古老的造船廠房;有保存完好的全國第一座造船設計院——繪事院……
馬尾船政堪稱中國海軍的搖籃,船政培養了中國第一代海軍人才,打造了近代中國第一支海軍艦隊-福建水師,它比北洋水師整整早了十四年,中日甲午戰爭黃海大戰中中方十二艘軍艦上的艦長都是船政學堂的畢業生,其中有十個人甚至是同級、同班的畢業生,所以著名的歷史學家唐德剛先生這樣評價道:「空前絕後的鴨綠江口黃海大戰也是馬尾船校以一校一級大戰日本一國呢!」。在這里,還發生了震驚中外的被譽為「中國的珍珠港事件」的中法馬江海戰,福建水師官兵所表現出的英雄氣概倍受後人的崇敬與謳歌。
馬尾船政還是中國航空的發源地,1918年這里創設了中國第一個飛機製造工程處,中國第一架水上飛機從這里起飛,此後13年間,馬尾共生產17架飛機……
無數個第一,讓中國船政在中國近代發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是中國人民涵泳百年的歷史驕傲。2004年以來,福州市政府深入挖掘船政文化內涵,著力打造船政文化主題公園,主要景點有羅星塔園、馬限山園、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中法馬江海戰紀念館、海博廣場、船政輪機車間、一號船塢、繪事院、船政精英館、梅園監獄、英領事分館等,遊人在這里可以看到船政精英們的足跡,領略中國近代史上的輝煌。同時,馬尾作為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台商投資區和科技園區為一體的現代化港口新城,也是人們旅遊的極好去處.
6、福州馬尾船政學堂歷屆畢業生名單
福州馬尾船政學堂歷屆畢業生
製造班歷屆畢業生
第一屆計二十一名
魏 瀚 陳兆翱 鄭清濂 林怡游 李壽田 吳德章 楊廉臣 陳林璋 羅臻祿 池貞銓 林慶升 梁炳年 張金生 林日章 陳季同 鄭 誠 汪喬年 游學詩 林鍾璣 陳平國 蘇汝灼
第二屆計二十名
王慶端 李芳榮 魏 暹 陳才鍴 王福昌 王回瀾 陳伯璋 黃 庭 林鳴塤 黃成觀 胡維鐈 李聯奎 曾宗瀛 林介圭 陳功奎 古之誠 陳繼成 王 新 林桂昌 葉錫三
第三屆計十九名
王壽昌 陳慶平 高而謙 游學楷 陳長齡 林 藩 李大受 鄭守箴 林振峰 盧守孟 葉薌寅 王維楨 李壽萱 王韶聰 楊濟成 林志榮 許壽仁 柯鴻年 葛紹綏
第四屆計三十一名
施恩孚 林福貞 黃德椿 盧學孟 曾仰東 李譯詩 李壽川 石 琛 陳振家 胡有文 林鍾欽 劉冠同 許贊周 陳錫周 陳海瑞 吳德潛 丁平瀾 鄭守欽 魏子京 王慶安 陳兆翥 孫慶芳 高庄凱 陳寶暄 董廷瑞 薛啟昌 陳心楷 林 蠡 蔣樹藩 林蓬春 林芬榮
第五屆計十九名
許尚堅 高開成 林兆炳 陳炳年 董朝鈺 高 講 方兆鼎 鄭以撰 周文郁 張發義 姚紹鏐 楊承襄 周錫昌 樂耀賢 姚濟川 陳常棣 黃步沄 盧則賢 陳伯成
第六屆計二十五名 (光緒三十一年冬畢業)
李世中 李孟實 李向瀗 沈靚扆 沈靚宸 蕭 寬 鄭鎔寬 鄭秉謙 王思斌 陳錫齡 陳挺元 曾廣昌 楊葆謙 陳貞海 王鴻金 張 沁 陳為干 楊茂貞 黃曾溶 張大榕 王宜漢 蘇方傑 廖宗和 賈 勷 林紹亨
第七屆計八名 (光緒三十四年冬畢業)
周葆燊 鄭穎孚 陳德湜 林福臻 蘇寶崇 王愫昌 楊俶謙 陳大齡
第八屆計三十五名 (民國十年夏畢業)
郭仲錚 廖能容 方尚德 張 功 魏子琅 張寶騏 葉燕貽 陳立庠 鄭義瑩 林家鉞 林鏗然 丁振棨 何 健 阮兆鰲 吳仲森 吳奮圖 陳兆良 楊齊洛 陳世傑 汪繼泗 鄭壽彭 姚英華 金廷槐 黃 勛 汪培元 陳自奇 柯文琪 張士森 蔣弼庄 嚴文福 李毓英 王懷綱 張宗渠 何爾燧 陳聲芸
以上共八屆計一百七十八名
航海駕駛班歷屆畢業生
第一屆計三十三名
羅豐祿 何心川 蔣超英 劉步蟾 葉伯鋆 方伯謙 林同書 鄭文成 林泰曾 李達璋 嚴 復 沈有恆 邱寶仁 陳毓淞 林永升 葉祖珪 陳錦榮 黃 煊 許壽山 林承謨 柴卓群 鄭溥泉 黃建勛 張 成 林國祥 葉 富 呂 翰 黎家本 鄧世昌 李 田 李 和 梁梓芳 卓關略
第二屆計十三名
薩鎮冰 葉 琛 鄧聰保 林穎啟 吳夢良 陳錫三 江懋三 鄭文郁 陳文慶 唐宸科 林國裕 盧華大 盧鴻傑
第三屆計八名
林履中 許濟川 林森林 戴伯康 陳 英 藍建樞 韋振聲 史建中
第四屆計二十六名
許兆箕 楊則哲 黃裳治 陳伯涵 林占熊 唐 佑 鄺 聰 丁兆中 林文彬 劉冠雄 李鼎新 陳兆藝 黃倫蘇 曹廉正 關 景 丁沁波 陳善元 羅熙祿 何品璋 王培成 謝子勛 陳兆麟 梁祖勛 謝潤德 何金勝 吳松森
第五屆計九名
林幫光 程璧光 梁鴻春 陳恩燾 王 漣 張 珍 石文銘 陳宗器 丁澄瀾
第六屆計十名
翁祖年 劉 容 黃鳴球 葉大俊 鄭文超 翁守瑜 張哲溁 劉聯芳 沈叔齡 陳應謙
第七屆計十一名
溫桂漢 陳兆蘭 羅忠堯 李國圻 陳常綏 葉 琅 陳大懿 翁守恭 陳福烘 邱志范 羅忠溶
第八屆計十六名 (留美學生回華補習)
陳鉅庸 詹天佑 吳應科 歐陽庚 蘇銳釗 陸永泉 楊兆楠 鄧詠鍾 徐振鵬 容尚謙 黃季良 薛有福 鄧士聰 吳其藻 宋文翙 鄧桂廷
第九屆計十三名
賈凝禧 羅忠銘 周獻琛 朱聲岡 高承錫 鄭文英 林葆懌 許贊虞 曾瑞琪 林韻珂 林敬熥 張秉奎 陳懷羔
第十屆計七名
林文光 沈正增 羅忠清 游於藝 林鑒殷 林敬章 關慶祥
第十一屆計十一名
陳鏡瀾 黃以雲 林靖瀾 黃鍾瑛 林秉成 周敬熔 孫 筠 張海鰲 周兆瑞 卓大賓 蔡馨書
第十二屆計十三名
吳光宗 陳傑年 魏祖培 王宗香 許繼祥 江寶容 陳家濂 任幫鼎 曾慶沂 陳兆用 陳心蔚 陳文彬 陳大昭
第十三屆計九名
陳尚衍 黃 燮 林炳樞 陳旋樞 游福海 周思賢 林喬椿 鄭孝增 鄭大濂
第十四屆計十二名
沈希南 黃樹聲 李景曦 陳家鋆 林頌庄 林振瑩 張景南 余叔典 藍希雍 葉心存 黃郁章 葉 琦
第十五屆計五名
陳玉璋 王 麒 劉鳴岐 張哲培 林 熔
第十六屆計十三名 (光緒三十年冬畢業)
高幼欽 賴汝壽 常書誠 魏子榮 梁同懌 歐陽駒 許建廷 張增存 賈 勤 陳訓泳 王葆謙 李國堂 林鴻滋
第十七屆計七名 (光緒三十一年冬畢業)
李孟斌 李景灃 魏子浩 薩 夷 林 蟾 賈 理 陳爾燊
第十八屆計十六名 (光緒三十三年夏畢業)
林秉衡 林鏡寰 林元銓 楊雋聲 姚啟飛 周國鈞 劉熙德 陳毓澄 張哲訓 蘇學經 蔡傳泰 廖德星 林傳銘 張嘉麟 胡有年 黃年生
第十九屆計九名 (光緒三十四年冬畢業)
汪肇元 陳祖祺 陳孔耀 林舜藩 孫維城 沈 燮 葉心傳 葉寶琦 張同渠
以上共十九屆計二百四十一名
管輪班歷屆畢業生
第一屆計二十二名
何朝先 陸麟清 郭成志 卓關邦 梁逸卿 李阿富 黎阿本 陳景康 黎晉駱 李亞文 林鶴齡 楊進寶 彭就勝 張永清 馮瑞金 周榮貴 陸三興 楊 光 余貞順 洪得意 胡金元 鄭官合
第二屆計三十一名
龐銘世 伍兆佳 劉蔭霖 林 泉 區賢燦 載慶濤 羅蔭皆 陳兆鏘 陳如璧 郭文進 龐廷楨 曾光時 潘錫基 劉昭亮 郭乃安 陳治安 李福齡 梁祖全 鄭守恆 黎弼良 馬應波 劉冠南 王齊辰 劉義寬 何林英 張玉明 盧鴻彬 葉大銀 梁祖群 梁福藻 黃顯章
第三屆計七名
王 桐 張茂福 黃履川 胡爾楷 劉善述 陳鶴潭 陳如衡
第四屆計十五名
王考鳴 吳保和 劉 康 陳伯祥 周敬讓 盧毓英 張斌元 任邦珍 陳翼宸 林亨豫 梁季愷 葛希顏 沈念祖 陳寶璋 林朝鼎
第五屆計十名
潘琮璋 林傅善 鄭華鍾 曾光世 周文祺 梁志柱 洪光安 王兆陶 陳忠捷 陳開鐮
第六屆計八名
梁 蓉 吳景泰 林以熔 江大榮 梁敬埏 陳 銓 黃本周 陳芳卿
第七屆計十名 (光緒二十二年畢業)
潘兆清 劉貽遠 唐德炘 陳承植 董朝鏞 陳翊汾 黃天鰲 李伯壬 林雲龍 陳大豫
第八屆計六名 (光緒二十九年冬畢業)
常朝干 鄭 璣 高近宸 魏 懷 沈秉楷 陳忠鎡
第九屆計五名 (光緒三十一年冬畢業)
周光祖 林錫康 梁敬搓 葉宜彬 陳聲揚
第十屆計六名 (光緒三十三年夏畢業)
韓玉衡 楊 逾 李孟衍 葉天庚 鄭友益 陳培松
第十一屆計六名 (宣統三年冬畢業)
吳明觀 張嘉燨 王道斌 葉心衡 蘇學雍 陳詩濤
第十二屆計三十一名 (民國九年六月畢業)
邱景垣 邱思聰 蘇鏡潮 薩本炘 林學濂 陳奇謀 周瀾波 林惠平 張 岑 黃以燕 鄭鼎銘 陳兆俊 馬德建 呂文周 李孔榮 馮廷傑 魏子元 周 烜 姚法華 余 堃 方 倫 王振中 賈 劼 凌 棨 鍾 衍 蔡學琴 盧行健 鄭翔鸞 阮宣華 梁 煊 陳飛雄
第十三屆計二十四名 (民國十年冬畢業)
謝仲冰 唐擎霄 許孝焜 蔣松庄 黃貽慶 陳爾恭 林一梅 陳 瑜 唐兆淮 沈靚安 康 志 黃子堅 周謹崧 黃立瑩 張用遠 許桐蕃 傅春濱 林家晉 陳承志 方明淦 楊際舜 沈靚笏 曾 紀 歐陽昆
第十四屆計二十九名 (民國十三年冬畢業)
江守賢 何家澍 蔣 銑 陳 鼎 劉 潛 孟孝鈺 程 璟 曾貽謀 吳 鍔 王賢鑒 鮑鴻逵 林緝誠 林仲逵 林鏕民 楊 健 陳耀屏 傅宗祺 林克立 唐岱滎 方新承 林善騮 鄭英俊 梁永翔 張永綏 薛大丞 高憲參 鄭友寬 林 凱 林谷士
以上共十四屆計二百一十名
馬尾船政前後兩學堂共畢業學生六百二十九名
7、福州芙蓉園在哪
芙蓉園:被剮去「眼睛」的園林
省級文保單位的芙蓉園位於福州市法海路花園弄,曾是福州四大園林之一,如今卻鮮為人知。
漫步進門,當年小橋流水,曲徑通幽的風光已盪然無存:各種私自搭蓋的房子擠佔了原本的景緻,亂拉的電線纏繞著這個古老的建築,而晾曬在院子里的衣物成了這里最搶眼的風景。
這座園子留下了太多故事。它的歷任主人都赫赫有名。第一任主人南宋陳韋華作為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南宋時稱為芙蓉別館。
此後的主人明代謝汝韶則是個顯赫的地方官,他在轄區內推行的「一條鞭法」政策後來成了張居正改革的最重要內容。明萬曆年間,東閣大學士葉向高將其辟為別墅。清光緒年間,湖南布政使龔易圖著力經營,將其全面修葺,建成了福州一大著名的私家園林。此後主人陳兆鏘曾任馬尾船政局長,在他的主持下,中國成功製造出了第一架水上飛機。
芙蓉園從宋代至今,其基本結構依然保存完好,整個園林充分利用了空間,即使在十分狹小的地方,也很別致地蓋起了亭、閣等建築,園內各種建築都十分齊全,卻不會顯得擁擠,這是福州園林的一個特點。而整個園林迴廊曲折,彼此相通,每走一步,就會有新的景緻映入眼簾,「移步換景」的特點讓芙蓉園別具特色。
水是建築的「眼睛」,芙蓉園原有三口水池,與安泰河的流水潮汐相通,假山園林便是圍繞這三口水池修建起來的。整個園林樓閣依水,水榭臨池,花亭、月窗、小橋、霞洞……堪稱將中國園林的藝術發揮到極致。然而,這三口水池其中一個在上個世紀就被填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