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植被與森林資源
據2003年資料,浙江全省林業用地為9 821.85萬畝,有林地8 308.8萬畝,綠化程度92.4%,森林覆蓋率59.4%,名列全國前茅。活立木總蓄積量13 846.75萬m3。全省竹種資源豐富,竹林總面積1 200多萬畝,毛竹總株數11.43億株,經濟林面積近2 000萬畝。森林植被十分豐富,全省有高等植物288科,1 471屬,4 600餘種,素有「中國東南植物寶庫」之稱。
(一)植被類型
浙江植被以常綠闊葉林為其典型植被,但因長期以來,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加之生境復雜,因此目前所見到的浙江植被,類型較多,並非單一的常綠闊葉林。全省珍貴、稀有植物種類繁多,屬國家二級保護的植物就有:百山祖冷杉、伯樂樹、夏臘梅、普陀鵝耳櫪、連香樹、長柄雙花木、香果樹、福建柏、銀杏、七子花、鵝掌楸、天目鐵木、金錢松、白豆杉、華東黃杉、長葉榧、舟山木姜子、蛛網萼、杜仲、獨花蘭(草本)、黃山梅(草本)21種。浙江自然植被主要有如下8類。
1)針葉林:以馬尾松林分布最廣,山地丘陵均可見之;次為杉木林(包括柳杉林),分布在海拔1 200m以下土層較厚的避風山坡;另有黑松林,主要分布於沿海丘陵山地及海島上。此外,在海拔800m以上山坡,可見黃山松林,金錢松林;在臨安百丈峰有江南油杉林和華東黃杉林;淳安及仙居還有柏木林等,分布較零星。
2)常綠闊葉林:以殼斗科中青岡櫟屬、栲屬、石櫟屬,樟科的紅楠屬、紫楠屬,山茶科的木荷諸種類組成的常綠闊葉林為最多而典型。浙西北丘陵山地,以苦櫧、青岡櫟及石櫟林為常見;浙南山地則又有鉤栗栲及絲栗栲林,米櫧、甜櫧林,多穗石櫟、深山含笑林及細柄蕈樹林等;東南沿海各縣山谷中,還可見華東楠林、羊舌樹和少葉黃杞林。
3)常綠、落葉闊葉林:為次生的樹林。浙南、浙北山地均有。樹種較復雜,其常綠樹種往往以青岡櫟、木荷、苦櫧、甜櫧、紅楠等為主;落葉樹種以落葉櫟屬及楓香為主,在海拔1 000m以上的山地則有水青岡屬。
4)落葉闊葉林:多為次生林。在浙南、浙北丘陵及山地上均可見到。以白櫟、麻櫟、短柄槍、栓皮櫟、茅栗、化香等種類為主;在海拔較高處還有鵝耳櫪、水青岡、青錢柳、椴樹等。
5)針闊葉混交林:也是一種次生林。是針葉林向闊葉過渡的階段。浙南和浙北丘陵山地均見。
6)竹林:全省各地盛產多種竹,品種在100種以上,但大面積生長的為毛竹林,遍布浙南、浙北丘陵山地,垂直分布可達海拔900m左右,經濟價值大。
7)灌草叢:多為次生的植被,因原有森林植被遭到不斷的濫伐而形成;也有因生境條件嚴峻,如山頂,森林難以長成而發生灌草叢。多由白櫟與短柄袍的小樹及胡枝子類、柃木類,以及映山紅等和草本如芒、白茅、野古草、芒萁等組成。局部山頂有雲錦杜鵑或鈍齒冬青灌草叢。
8)草甸、沼澤和水生植被:草甸,多見於山頂平緩地、河邊泛濫地及沿海沙灘或鹽漬土上,沼澤見於積水低窪處。水生植被則為生長於河、湖、溪中之植物。
此外,還有人工植被(或栽培植被),包括糧、棉、麻、菜、綠肥等草本栽培植被和桑、茶、果等木本栽培植被,以及林糧間作物等。
根據本省生態環境條件與優勢植物群落組合分布特點,全省可分為3個植被區、5個植被片。
1)浙皖山丘青岡苦櫧林栽培區。下分:錢塘江下游、太湖平原和天目山、古田山丘陵山地2個植被片;
2)浙閩山丘甜櫧、木荷林區。下分:天台、括蒼山山地、丘陵島嶼和百山祖、九龍山丘陵山地2個植被片;
3)浙南、閩中山丘栲類、細柄蕈樹林區以及雁盪丘陵低山植被片。
(二)森林資源的區域分布
本省森林資源區域分布隨地形和社會經濟條件不同而異,數量上由西南向東北漸趨減少,林種分布也有顯著差異。
西南和西北沿浙閩、贛、皖邊界山地森林資源最為豐富,主要為用材林。其中慶元、龍泉、景寧、遂昌、松陽、開化、淳安、臨安等縣森林蓄積量合計超過全省半數,是主要木材產地。
中部及沿海、沿江低山丘陵也有一定的森林資源。主要用材樹種為馬尾松,普遍培養小徑材,因而林質差,用材產量低。經濟林主要產品有竹筍、柑橘、油茶、油桐、板栗、香榧、山核桃、白果、棗、柿、烏桕、漆、棕片等。
北部平原和沿海、沿江平原森林資源貧乏,但近年來平原綠化和防護林建設有了發展,森林資源有所增長。
竹林主要分布於天目山區和四明山區。特用林主要由風景林、自然保護區、種子園和科學實驗林構成,分布於全省各風景區和科研基地。隨著旅遊和林業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而日益重要。
2、七八九月份都有哪些蜜源植物開花
(一)分 布
福建山地、丘陵面積大。森林面積共達500萬公頃(1990年),加上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大部分地區土層較厚,廣大山區蘊藏著豐富的野生蜜粉源植物,以及農作物、果樹、蔬菜、瓜類,全省可供蜜蜂採用的蜜源植物共有500種以上。福建的主要山脈:鷲峰山—戴雲山—博平嶺,自東北走向西南,縱貫境內,造成該山脈南北兩大區域氣候條件差異,因此相應形成不同種類的蜜粉源植物分布區。
東南沿海地區,即從霞浦和寧德的東南部沿海地帶經羅源、連江、福州、閩侯、閩清、水口、福清、莆田、仙游、永春、安溪、華安、南靖、永定的下洋等一線為界的東南部地區,包括漳州地區、廈門地區、泉州地區、莆田地區大部分、福州地區以及寧德地區小部分。該區屬亞熱帶氣候類型,為亞熱帶植物的生長、發育和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該區土壤類型是亞熱帶典型的赤土性紅壤,此外,還有赤土、磚紅壤、黃壤、沖積土、水稻土、鹽土等。該地區的蜜源植物種類繁多,糧油作物類主要有水稻、甘薯、玉米、油菜、芝麻、花生、蠶豆等;綠肥作物類主要有紫雲英、田菁等;果樹類主要有柑桔、荔枝、龍眼、橄欖、黃皮果、芒果、蒲桃、枇杷、香蕉、西番蓮、柿、梨、桃、李、杏、葡萄等,近野生、半野生果樹主要有山橄欖、板栗、桃金娘等;經濟植物類和林木類主要有三葉橡膠、茶、油桐、千年桐、烏桕、大葉桉、檸檬桉、無患子、女貞、泡桐、攀枝花、珊瑚藤、柳、檉柳、八葉五加、馬尾松、漆樹、木荷、石楠、山烏桕、楠木、石櫟、米櫧、紅栲、南嶺栲、閩粵栲等;栽培蔬菜和瓜類主要有白菜、蘿卜、芥菜、甘藍等的留種部分,以及南瓜、西瓜、黃瓜、甜瓜、冬瓜、葫蘆瓜等;其他野生草木蜜粉源主要有黃瑞木、野漆樹、鹽膚木、水蘇、石齊寧、廊茵、辣蓼、箭蓼、益母草、金櫻子、菝葜、古買賣、石斑木、崗柃、柃木等。此外,惠安以南沿海至東山的大陸海岸的淤泥海灘,有桐花樹等紅樹林樹種中的良好蜜源植物。
閩西北和閩中東地區,其南部界線是東南沿海地區的界線,北部界線自政和以南、建陽以南、順昌桃花山與七合山、泰寧的大田、建寧的黃坊一線為界,包括寧德地區大部、建陽地區南部、三明地區和龍岩地區。該區屬暖溫帶南部季風氣候類型。土壤主要類型是紅壤、黃壤、灰棕壤,兼有砂壤土、水稻土等。該區糧油作物類蜜粉源除甘薯外,基本與東南沿海地區相似;綠肥作物類蜜源有紫雲英;果樹類蜜粉源主要有柑桔、柿、桃、李、柰、板栗、棗、杏、梅等,閩清、尤溪等部分地區有少量橄欖、龍眼、西番蓮、枇杷等;經濟植物和林木類蜜粉源主要有烏桕、山烏桕、大葉桉、檸檬桉、無患子、千年桐、油桐、泡桐、女貞、木荷、茶、楠木、石櫟、紅栲、閩粵栲、米櫧、青崗櫟、格氏栲、甜櫧、馬尾松等;栽培蔬菜瓜類蜜粉源,其種類與東南沿海地區相同;其它草木蜜粉源主要有黃瑞木、柃木、鹽膚木、漆樹、山蒼子、毛冬青、白花籠、水蘇、益母草、杜鵑花、烏飯、金櫻子、薊類及蓼屬植物等。
3、長江中下游地區有哪些硬木樹種
生長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亞熱帶植被
1.自然植被明顯的南北過渡性。長江中下游平原以北為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喬木層以落葉闊葉樹為主,夾有少量耐寒的常綠喬木樹種。大多以殼斗科樹木為建群種,有栓皮櫟、麻櫟、槲櫟等,其他常見的落葉成分有鹽膚木、黃連木、漆屬、化香等,常綠樹種有苦櫧、青岡、石櫟等。
典型常綠闊葉林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平原以南的廣大地區,200~1000m間都有分布。群落外貌四季常綠,喬木一般高15~20m,總郁閉度0.7~0.9以上,上層喬木以殼斗科、樟科、山茶科和木蘭科的常綠樹種為主,例如苦櫧、甜櫧、羅浮栲、細葉青岡、木荷、紅楠等。林中經常混入一些針葉樹種,例如粗榧、江南油杉、白豆杉、銀杉、刺柏等。
本區植被的南北過渡性,還體現在針葉林的南北地域差異上。本區廣泛分布的馬尾松林和杉木林,均屬於暖性常綠針葉林。馬尾松林以天然林為主,也有大面積的人工林。分布在北部或海拔較高處的杉木林中,混生的植物種類較單純。分布在本區南部海拔較低處的杉木林,混生的植物種類較多。
本區的竹林分布廣泛,種類甚多,例如毛竹、剛竹、淡竹等。
平原丘陵地區的自然植被已遭到破壞,除人工培植的馬尾松林、杉木林、竹林以外,大部分已辟為耕地或為次生草灌荒坡。在居民點附近和河湖沿岸,有成帶或成片的闊葉喬木林,常見的有楓楊、垂柳、小葉楊、楝、合歡、桑等。湖沼地區有沼澤草本植物和水生植物。濱海鹽漬地帶,還有鹽生植物。
本區有許多經濟價值很高的植物,如落葉闊葉樹中的檫木、楓香、木荷,常綠闊葉樹中的樟、楠、栲、櫧等,都是上等工業木材和建築用材。針葉樹中的杉木是速生優質木材,20年樹齡的胸徑可達20cm,每公頃面積的木材蓄積量可達100~125m3。馬尾松是一種適於土壤瘠薄環境的速生樹種,木材抗腐力強,是荒山造林、水土保持的先鋒樹種和薪炭林樹種。廣布於區內的竹類,特別是毛竹,3~5年即可成材,是工業、工藝和建築的重要用材。
本區還有大量的亞熱帶的特有經濟植物。木本油料植物有油桐、烏桕、油茶等。油桐的子實可以榨油,是工業上防腐、防水、制漆的重要原料,普遍分布於長江以南,以湖南洪江、漵浦最為著名。
4、福建柏有哪些特徵?
(Fujian cypress)
學名:Fokie-nia hodginsii(Dunn)Henry et Thomas。因模式標本采自福建福州,故名福建柏。柏科,福建柏屬(該屬僅一種)。
形態和用途
喬木,高達20米,胸徑50厘米,幼苗初期具刺形葉,後全為鱗形葉;著生鱗葉的小枝扁平,排成平面,近平展,下面之葉有白粉,鱗葉交互對生,兩側之葉長5~10毫米,中央之葉長4~7毫米。雌雄同株,球花單生小枝頂端。球果近球形,徑2~2.5厘米,褐色;種鱗6~8對,熟時張開,木質,盾形,頂部中央微凹,有一小尖頭,發育的種鱗具2粒種子。種子長約4毫米,上部具兩個大小不等的翅。花期3~4月,球果翌年10~11月成熟。
木材輕,收縮度小,強度中等,質地略軟,紋理勻直,結構細致,加工容易,切面光滑,油漆性欠佳,膠粒性良好,握釘力中等,易乾燥,干後材質穩定,耐久性良好,是建築、傢具、細木工、雕刻的良好用材。樹形美觀,樹干通直,適應性強,為優良的園林綠化樹種。
(朱政德)
地理分布和生物學特性
分布於中國南亞熱帶北部和中亞熱帶的南部中山丘陵地帶。主要地區為福建、江西、廣西、浙南、粵北、川東南、黔東南、雲南中部海拔1800米以下。尤以福建中部山地為多。常與甜櫧、南嶺栲、木荷、白克木、細柄阿丁楓、馬尾松、鐵杉、黃山松等混生於常綠闊葉林中,個別地方偶有小片純林。越南北部亦有少量分布。
要求溫暖濕潤的氣候。年平均氣溫15℃以上,1月平均氣溫5℃以上,絕對最低溫度不低於-12℃,年降水量1200毫以上,且分布較均勻。在微酸性至酸性,有機質較多,腐殖質層較厚(10~12厘米)、疏鬆的壤土上生長良好。稍耐乾旱瘠薄。在粘質、沙質土壤及局部沙質土上也能生長。淺根性樹種,側根較發達,穿透力較強。幼年能耐一定的庇蔭,可在林冠下造林。10年以後喜光,伐去上層木,才能生長良好。樹形通直,主幹發達。
造林技術
①采種:福建柏3~10年生即開花結實。每年2~3月開花,翌年10月前後種子成熟。霜降至立冬球果呈草黃色時採集。球果攤曬後,篩取種子,袋裝干藏。出種率23.5~40%,千粒重5.0~6.0克,發芽率60~70%。②育苗:選日照時數短,水源充足,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的地方作圃地。2~3月播種。播種前,溫水浸種。每公頃播60~75公斤。幼苗出土後,需精細撫育管理。夏季要搭棚遮蔭。1年生苗高30~40厘米。選壯苗出圃造林。每公頃產苗45~75萬株。③造林:造林地在山區以中低山山谷兩側,山坡中、下部的陽坡為宜,丘陵地帶則以陰坡、半陰坡為宜。造林前要細致整地,挖明穴回表土。每公頃植3000~4500株。冬季或早春造林,造林前苗木要沾根處理。造林後連續撫育3~4年。10年後可開始第一次間伐,強度20~30%(株數)。第二次在16~20年進行,每公頃保留1500~2100株。福建柏天然更新能力強,天然林中林下幼樹(苗)很多,可採取人工促進天然更新,或用野生苗移植造林。扦插也易生根。
主要病蟲害有猝倒病、白蟻等。
(俞新妥)
5、池州市和安慶市的鄉土樹種有多少?能提供50種以上最好!
一、用材林樹種市內用材林樹種眾多,約有500餘種,主要栽培樹種有:杉木、馬尾松、黑松、黃山松、柳杉、檫樹、水杉、池杉、側柏、柏木、園柏、加拿大白楊、響葉楊、赤楊、旱柳、河柳、麻櫟、小葉櫟、青岡櫟、小葉青岡、茅栗、白櫟、石櫟、青栲、苦櫧、甜櫧、大葉樺、光皮樺、柘樹、青桐、黃連木、木荷、朴樹、喜樹、泡桐、香椿、臭椿、紅椿、苦楝、楓香、三角楓、榿木、江南榿木、中槐、刺槐、楓楊、榆樹、櫸樹、南京椴木、糙葉樹、 木、短柄枹、雷公鵝耳櫟、山胡椒、山槐、合歡、喜樹、1—69、1—72、1—63楊等。二、經濟林樹種據調查,經濟價值較高經濟林樹種近400種,分為果品、澱粉、油料、纖維、葯物等五類。常見或人工栽培面積較大的有:油桐、油茶、烏桕、板栗、栓皮櫟、錐栗、大別山核桃、棗樹、拐棗、杏樹、柿樹、桃樹、李樹、梨樹、蘋果、葡萄、櫻桃、石榴、柑桔、香橙、獼猴桃、枇杷、漆樹、桑樹、茶葉、杜仲、厚朴、山蒼子、鹽膚木、望春花、皂莢、青檀、三椏、棕櫚、油橄欖、楊梅、黃檀、山楂、山胡椒、結香、小構樹、山茱萸等。三、觀賞樹種市內觀賞樹木約400多種,其形態特徵各異,觀賞價值也不同,有些樹種、樹形高大雄偉,給人以壯麗感受;有些葉形奇特,顏色多變,給人以美的印象;有些有鮮艷、清香的花;有些果實豐碩而美麗。最常見的有:懸鈴木、羅漢松、雪松、廣玉蘭、紫玉蘭、白玉蘭、冬青、女貞、樟樹、梓樹、楸樹、欒樹、重陽木、黃楊、魚鱗黃楊、雀舌黃楊、、紅花油茶、桂花、月桂、紫荊、紫薇、垂柳、龍柏、塔柏、園柏、刺柏、千頭柏、海桐、木槿、無花果、夾竹桃、南天竺、木芙蓉、杜鵑、映山紅、梔子花、含笑、深山含笑、金錢松、紫楠、苦櫧栲、甜櫧栲、映山紅、天女花、梅花、山臘梅、柳葉臘梅、無患子、鵝掌楸、五角楓、梧桐、十大功勞、棕櫚、落羽杉、銀鵲樹、牡丹、石楠、紫藤、榔榆、山茶、絲綿木、槐樹、水馬桑、野薔薇、四照花、爬山虎、凌宵、木通、金縷梅等。四、珍稀樹種市內有優良、珍稀樹種超千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近百種。主要有:銀杏、金錢松、大別山五針松、三尖杉、安徽槭、粗榧、紫楠、三葉赤楠、華瓜木、紅豆杉、香果樹、藍果樹、連香樹、多枝杜鵑、黃山杜鵑、雲錦杜鵑、魚鱗黃楊、天目杜鵑、天目木姜子、天目紫莖、凹葉厚朴、天竺桂、黃山花椒、安徽槭木、杜仲、青檀、銀鵲樹、紅椿、紅花油茶、方竹、巨紫荊、海螺望春花。五、引進樹種刺槐、黑松、火炬松、濕地松、華山松、白皮鬆、紅松、雪松、水杉、池杉、落羽杉、1—69楊、1—72楊、1—63楊、川楝、紅楝子、鉛筆柏、日本扁柏、薄殼山核桃、油橄欖等。六、竹類毛竹、淡竹、水竹、桂竹、苦竹、箬竹等。
6、如圖表示某山地針葉林群落向常綠闊葉林群落演替過程中馬尾松利甜櫧的年齡結構,Ⅰ~Ⅴ表示植株的年齡由小
A、對復於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制大的個體調查種群密度時適宜用標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個體小、活動能力小的動物以及蟲卵等種群密度的調查方式常用的是樣方法.所以統計不同群落中馬尾松和甜櫧的個體數量時要用樣方法,A正確;
B、該山地的群落演替是針葉林群落向常綠闊葉林群落演替,所以屬於次生演替,B正確;
C、根據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針闊混交林和常綠闊葉林中的甜櫧都屬於增長型,其種群密度將會越來越大,C正確;
D、在針葉林群落和針闊混交林群落中,馬尾松種群的年齡結構均屬於衰退型;但在常綠闊葉林群落中,馬尾松種群的年齡結構屬於增長型,D錯誤.
故選:D.
7、新疆與福建的差異.
土 地陸地面積12.40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1.3%,居全國第23位。其中,山地、丘陵占陸域的80%; 海域面積13.63萬平方公里。全省海岸線總長6128公里,其中大陸線3752公里,居全國第一位。大小島嶼1546個,佔全國1/6;擁有泉州灣、廈門灣、福州灣、興化灣、湄州灣、沙埕港、三都澳等眾多天然港灣。 氣 候福建氣候區域差異較大,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內水熱條件和垂直分帶較明顯,氣候復雜多樣利於發展農業多種經營。年均氣溫在17-21℃,沿海全年高於10℃。冬季溫暖,1月沿海平均氣溫7-10℃,山區6-8℃。夏季炎熱,平均氣溫20-39,並多台風。無霜期內陸260-300天 ,閩東南沿海300-360天,可一年三熟,適宜甘蔗等喜高溫作物和亞熱帶植物生長,其他地區可一年兩熟,適宜種植水稻和茶樹等。年降水量1400-2000毫米,從東南向西北遞減。季節分配不均,有較明顯雨季和乾季;3-6月為雨季,佔全年降水50-60%,7-9月是台風季,降水量較多,年際變化極大,容易發生水旱災害;10月至次年2月為,降水較少。年日照時數為1700-2300小時。沿海及島嶼地區有效風能達2500-6500千瓦時/平方米。風能和台灣海峽油氣資源有良好的開發利用前景。福建地處泛北極植物區的邊緣地帶,是泛北極植物區向古熱帶植物區的過渡地帶。植物種類較為豐富,以亞熱帶區系成分為主,區系成分較復雜。全省植物種類有4500種以上。據近年陸續進行的調查統計,全省木本植物共有1943種(含變種153種),分屬142科、543屬,約佔全國木本植物種的39%,科的81%,屬的55%。木本植物中,裸子植物有9科、31屬、61種和2變種。以我國特有的馬尾松為主,海拔1000米以上出現黃山松。杉木廣布全省,還有柳杉、福建柏、油杉等,是構成常綠針葉林的主要成分。被子植物以殼斗科和樟科種類最多,其中許多種類是省內森林植被的建群種、優勢種或主要樹種。金縷梅科、山茶科、茜草科、木蘭科、蝶形花科、蘇木科、含羞草科、桑科、大戟科、紫金牛科、山礬科、五加科、薔薇科、桃金娘科、芸香科、野牡丹科、杜英科、安息香科、山龍眼科、夾竹桃科、石楠科等與森林植被的組成關系較為密切。殼斗科在福建有6屬、60種;樟科有12屬、66種、9變種和1變型;木蘭科有9屬、35種;金縷梅科有11屬、20種、6變種;桑科有8屬、40種;蝶形花科、蘇木科和含羞草科也有一定的種類。 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地帶 </B> 1、季風常綠闊葉林 2、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B>小塊狀星散分布於海拔400~500米以上至1200米以下的深山大嶺,其上層喬木以殼斗科樹種為主;主要優勢種有羅浮栲、米櫧、栲樹、甜櫧、鉤栗、黧蒴栲、紅鉤栲、閩粵蚊母樹,並散生有青剛櫟、細柄蕈樹、猴歡喜、黃杞、黃樟、樟樹及少量落葉樹種的楓香、山烏桕、赤楊葉等。在林緣或陽坡處多為木荷、桃葉古楠、楊梅或馬尾松等多樹種混生。中下層喬木不多,常見的有香葉樹、紅皮樹、廣東厚皮香、石楠以及上層喬木幼樹。 3、天然次生植被 </B>面積小,林相極不整齊。多分布於荒山荒地上,呈現不同階段的演替系列,常見灌木草叢中散生著馬尾松與楓香、木荷等組成的針闊混交林以及馬尾松林等,局部地區有杉木林、竹林。 4、海岸植被 </B>有三種類型,在海灘港灣有秋茄、木欖、桐花樹、白骨壤、老鼠勒、海漆等組成的紅樹林,由於人為砍伐,多呈矮灌狀間分布;不受海潮侵及的海岸有星散分布的海岸叢林,組成種類的露兜樹、黃槿等,常見灌木有苦檻蘭、苦郎樹、單葉蔓荊等;沿海還分布有人工營造的木麻黃林防護林。草本植物廣布於沙質海灘上,有鹵地菊、虎尾草等。 5、栽培植被 在土壤貧瘠、乾燥的山地,現有森林植被多為栽培的馬尾松林。在水肥條件較好的地段,人工營造的杉木林,福建柏林,長勢良好。薪炭用材樹種如相思樹、桉樹、木麻黃等,分布較為普遍。油茶、油桐、竹林以及果樹等經濟林,小塊狀分布於丘陵、台地及平原。 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 </B> 地帶內相對穩定的森林植被為常綠闊葉林,但因森林開發利用時間較長,原始林已少見,出現了許多天然次生以及人工營造的各種針葉林、針闊混交林等。主要森林植被類型有: 1、常綠闊葉林 2、常綠針葉林 </B>主要有馬尾松林、杉木林和黃山松林,局部地區有小片柳杉林、福建柏林和油杉林。馬尾松林分布最廣,上限一般在海拔1000米左右,1000米以上則為黃山松林所替代。馬尾松林林木稀疏,生長高大,林中常混生長甜櫧、木荷、楓香、細柄蕈樹等。灌木層常見有繼木、石斑木、黃瑞木、映山紅、烏飯樹、鹽膚木、柃木等。在岩石裸露山地或海拔較高的山脊,下草常由白茅、芒、野古草等組成,或以芒萁等組成,或以芒萁占優勢。其次是杉木林,分布范圍較廣,除少量混生於天然林外,幾乎為人工營造。建陽、邵武、沙縣等12縣(市、區)是杉木中心產區,生長良好,結構簡單,林相整齊。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多為繼木、鹽膚木、吊鍾花、山莓、桂竹、蕨、皺葉狗尾草等。杉木常與闊葉樹、馬尾松或毛竹混交,喬木層優勢樹種不甚明顯。柳杉林在閩東北海拔500米以上山地呈星散或小塊狀分布,林中有時混生一些闊葉樹種或叢生竹。福建柏林分布於閩中、閩東地區海拔300~900米左右的低山丘陵地,常與其它樹種混生,居喬木亞層,純林極少。油杉林在閩西地區的低平地帶或村莊附近常見,多雜生於其它闊葉樹林沿,偶有小片純林。 3.竹林 </B>主要是毛竹、其次有剛竹、簍竹、籬竹、黃竹、茶稈竹、苦竹。紫竹等。竹林大部分處於半自然狀態,部分為人工經營。毛竹分布范圍廣,海拔千米的高山尚可見生長良好。竹林群落結構簡單,一般由單一竹種組成,變有混生其它喬木樹種,杉竹混交林在閩北地區較常見。林下灌木層不明顯,可能與挖筍等人為活動有關。 4、灌木林 分布頗廣,但面積不大,多由常綠闊葉林屢受破壞後逆行演替而成。常綠灌木林多見於山地丘陵地氏,組成種類有青剛櫟、嶺南石礫、卡氏烏飯樹、老鼠刺、黃瑞木、冬青、虎皮楠、烏葯、毛葉石楠、桃葉石楠。楊梅等。北部地區高海拔山地有落葉灌木林,以包樹或水亞木占優勢。村莊附近荒坡的次生夏綠灌叢亦有白櫟占優勢的。群落內還常混生馬尾松以及一些落葉樹種如楓香、豆梨、黃檀、楤木等。 5、栽培植被 主要有油茶、油桐、板栗、錐栗、烏桕、茶及果樹等,呈小片或星散分布。 新疆遠離海洋,深居內陸,四周有高山阻隔,海洋濕氣不易進入,形成明顯的溫帶大陸性氣候。氣溫變化大,日照時間長(年日照時間達2500-3500小時),降水量少,空氣乾燥。新疆年平均降水量為150毫米左右,但各地降水量相差很大。 一般說,冬季氣溫北疆高於南疆,夏季氣溫南疆高於北疆。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在准噶爾盆地為零下20℃以下,該盆地北緣的富蘊縣絕對最低氣溫曾達到零下50.15℃,是全國最冷的地區之一。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在號稱「火洲」 的吐魯番為33℃以上,絕對最高氣溫曾達至49.6℃,居全國之冠。由於新疆大部分地區春夏和秋冬之交日溫差極大,故歷來有「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 之說。 山脈與盆地相間排列盆地與高山環抱、喻稱「三山夾二盆」。北部阿爾泰 新疆烏魯木齊市政府新大樓 山、南部為昆侖山系;天山橫亘於新疆中部、把新疆分為南北兩半、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准噶爾盆地。習慣上稱天山以南為南疆、天山以北為北疆。 山脈 新疆北部有阿爾泰山,南部有昆侖山、阿爾金山和天山。天山作為新疆象徵,橫貫中部,形成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和北部的准噶爾盆地。習慣上把天山以南地區叫南疆,天山以北地區叫北疆,把哈密、吐魯番盆地叫東疆。 水資源 </B> 新疆三大山脈的積雪、冰川孕育匯集為500多條河流,分布於天山南北的盆地,其中較大的有塔里木河(我國最大的內陸河)、伊犁河、額爾齊斯河(流入北冰洋)、瑪納斯河、烏倫古河、開都河等20 多條。許多河流的兩岸,都有無數的綠洲,頗富「十里桃花萬楊柳」的塞外風光.新疆有許多自然景觀優美的湖泊,總面積達9,700平方公里,佔全疆總面積的0.6%以上,其中著名的十大湖泊是:博斯騰湖、艾比湖、布倫托海、阿雅格庫里湖、賽里木湖、阿其格庫勒湖、鯨魚湖、吉力湖、阿克薩依湖、艾西曼湖。 新疆境內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大冰川,共計1.86萬余條,總面積2.4萬多平方公里,佔全國冰川面積的42%,冰儲量2.58億立方米,是新疆的天然「固體水庫」。新疆的水資源極為豐富,人均佔有量居全國前列。大沙漠佔全國沙漠面積的2/3,其中塔里木盆地中的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面積為33.67萬平方公里,是我國最大的沙漠,為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僅次於阿拉伯半島上的魯卜哈利沙漠。准噶爾盆地的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面積48,000平方公里,為我國第二大沙漠。新疆沙漠中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和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 新疆水土光熱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全區農林牧可直接利用土地 新疆五彩灣 面積10.28億畝,佔全國農林牧宜用土地面積的十分之一以上。全區農用地面積9.46億畝;現有耕地6160.65萬畝,人均佔有耕地3畝,為全國人均數的2.1倍;另有可墾荒地7300萬畝,佔全國可墾荒地的13.9% ;後備耕地2.23億畝,居全國首位。新疆是全國五大牧區之一,在「三山」和「兩盆」周圍有大量的優良牧場,牧草地總面積7.7億畝,僅次於內蒙古、西藏,居全國第三。新疆水資源量約佔全國的3%,共有大小河流570條,地表水年徑流量884億立方米(其中伊犁河165億立方米,塔里木河150億立方米,額爾齊斯河117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量5500立方米,是全國人均數的2.25倍。地下水可開采量252億立方米。冰川面積2.4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42%。由於新疆地處亞歐大陸腹地,氣候乾旱,水資源受季節因素影響,時空分布極不均衡,地表水蒸發量大,致使一些地方水資源不足。太陽能理論蘊藏量1450—1720千瓦時/平方米
8、自然條件
(一)區域地質
福建省在大地構造上屬華南褶皺系的一部分。區內地層發育比較齊全,岩漿活動頻繁,地質構造復雜。
中生代以來,福建省地殼陸續上升。在山丘坡地上,風化殼層物質發育成為各種類型的土壤。在盆地、河谷和低窪地區,由於外來泥沙物質的堆積,形成平原、河流階地等,其表層物質經成土作用也形成各種類型的土壤。
福建省岩石分布具有明顯規律性。沉積岩主要分布在鷲峰山——戴雲山構成的閩中大山帶以西的西部地區,火山岩主要分布在鷲峰山——戴雲山構成的閩中大山帶及其以東的東部地區,變質岩主要分布在閩中大山帶以西的武夷山脈、閩中谷地和閩西南地區,火成岩則在全省各地均有出露。
福建省自上元古界至第四系地層多有出露。早古生代及其以前形成的沉積岩都發生不同程度的變質作用。沉積岩、變質岩、火山岩在全省的分布相對均勻。全省各時代地層分區特徵比較明顯。北部及西北部以晚元古代變質岩地層為主,屬地槽型的巨厚沉積。中部及西南部出露震旦紀至晚白堊世的淺變質岩、沉積岩及噴出岩,尤以晚古生代准地台型沉積發育。政和——大埔一線以東的東部地區則以大面積晚侏羅——早白堊世陸相火山岩地層佔主導地位,岩石類型復雜,厚逾萬米。上第三系及第四系地層全省皆有零星分布,但在沿海地區比較發育。
全省出露地表的岩石在濕熱或溫濕氣候條件下,均受到比較強烈的化學風化和生物作用,形成磚紅壤性紅壤、紅壤和黃壤等。主要岩石和沉積物分布特徵如下。
1.石灰岩
福建省石灰岩分布在三個地層中:中石炭統黃龍組地層以石灰岩為主,夾有白雲岩,主要分布在福建省西南部明溪——胡坊隆起帶的兩側;晚石炭統船山組地層以石灰岩為主,質地較純,夾有少量白雲岩,主要分布在順昌、南平以南及德化和南靖以西的廣大地區;下二疊統棲霞組含有硅質結核。
由於氣候比較濕熱,全省出露在地表的石灰岩經過風化和成土作用發育形成含有CaCO3的石灰土。石灰土質地主要為粘土,植被覆蓋比較好,但是一旦植被受到破壞,土壤有機質就會迅速分解,乾旱趨於嚴重,肥力迅速下降,重新恢復植被難度很大。
2.紫紅色鈣泥質碎屑岩
紫紅色鈣泥質碎屑岩分布在上白堊統地層中,為一套紫紅色、泥質鈣質為主膠結、礫石含量較多的粗碎屑岩。岩石形成之後,在風化和成土作用下,形成了覆蓋在母岩之上的紫色土,土壤中含有少量CaCO3。紫色土土層淺薄,結構鬆散,易造成水土肥流失,肥力低。陡坡地宜以育林為主,平緩地可適當開墾為農地和果園。
3.其他沉積岩
除了上述石灰岩和紫紅色鈣泥質碎屑岩發育形成了比較年輕的土壤外,其他大量分布的沉積岩(包括正常沉積岩、火山碎屑岩)在風化剝蝕和成土作用下,形成了常見的土壤,如磚紅壤性紅壤、紅壤、黃壤等自然土壤。
4.侵入岩
福建省自晚元古代開始,各主要大地構造演化階段均有岩漿活動,主要有加里東期、華力西-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馬拉雅期。全省侵入岩出露面積 40316.4 平方千米,約占陸地面積的33%,在華南各省中規模居前列,是福建省磚紅壤性紅壤、紅壤和黃壤的主要母岩。在各期的侵入岩中,燕山早、晚期侵入岩規模最大。侵入岩岩類齊全,岩性繁多,其中以酸性和中酸性岩類占絕對優勢。酸性和中酸性岩類占 97.42%,中性岩類占 2.44%,超基性和基性岩類佔0.14%。
5. 變質岩
自晚元古代以來,福建省遭受到多次強烈的構造運動、岩漿活動等,同時,在各大地構造旋迴中岩石發生不同性質的變質作用,形成不同變質成因類型的變質岩,包括區域變質岩以及接觸變質岩、構造(碎裂)變質岩等。但是,就變質作用范圍和變質作用強度來看,以早古生代及其以前的岩石發生的區域變質作用最大,形成了出露面積 27000 平方千米左右的加里東期區域變質岩(包括混合岩)。
6. 噴出岩
福建省噴出岩類型多樣,有超基性、基性、中性、中酸性、酸性火山岩(包括次火山岩)及其相應的火山碎屑岩類,是全省磚紅壤性紅壤、紅壤和黃壤的主要母岩。在空間分布上十分廣泛,但是,鷲峰山——戴雲山及其以東地區明顯多於西部地區。晚元古代噴出岩分布在閩西北及閩西等地,石炭紀及晚三疊-早侏羅世噴出岩零星分布在閩西、閩中和閩北地區,晚侏羅-早白堊世噴出岩廣布全省,戴雲山以東部地區最為發育;新生代噴出岩分布零星,於閩南海濱地帶和閩西的明溪、寧化等地較集中出露。以晚侏羅-早白堊世火山活動的強度和規模最大,出露面積達 38000 平方千米。
7. 第四紀沉積物
福建省各地均有第四紀地層分布,不同成因的沉積物類型比較齊全。其中,殘積、坡積物全省均較發育,覆蓋在山地丘陵基岩上;經過河流等外力搬運沉積的物質則主要集中在沿海平原地帶以及山區河谷兩側及山間盆地中。沿海平原地區,除了河流搬運沉積的物質外,還有海相、海灣相、湖泊相沉積物。由於新構造運動頻繁,河流階地廣泛出露。全新統沉積物構成Ⅰ級階地,更新統沉積物構成Ⅱ級以上階地。Ⅰ級階地沉積物呈灰、灰黑色,Ⅱ級階地則呈黃色,Ⅲ級階地呈紅色,Ⅳ級階地呈棕色、棕黃色。
相對於覆蓋在山坡基岩上的殘積、坡積物而言,沿海平原、山間盆地、河谷平原上的沉積物厚度大,是發育土壤的重要母質。在這些地區發育形成的土壤,是福建省最優質的土壤,高產田都分布在這些地區。
(二)地形地貌
福建省位於歐亞板塊的東南部,境內峰嶺聳峙,河谷、盆地穿插其間,基本地形特徵如下。
1. 地勢自西北向東南下降,橫斷面略呈馬鞍形
在西部和中部形成北北東向斜貫全省的兩列大山帶:西列是以武夷山脈為主體的閩西大山帶;中列是由鷲峰山、戴雲山和博平嶺等山脈組成的閩中大山帶。這兩大山帶之間為互不貫通的河谷、盆地,俗稱閩中大谷地。東部沿海為丘陵、台地和平原地帶。
2. 山地多,平原少
山地面積6.48萬平方千米,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53.38%;丘陵和台地面積3.10萬平方千米,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 25.53%;平原和水面面積 2.56 萬平方千米,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 21.09%,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
3. 水系發育,河網密度大
境內河流總長度約 1.3 萬千米,河網密度每平方千米超過 0.1 千米。閩江為全省最大河流,全長 577 千米,流域面積達 6.1 萬平方千米。主要河流走向多與山脈垂直,支流與山脈平行,形成典型的外流區單向性的格狀水系,屬山地性河流,多峽谷險灘,河床比降大,多在萬分之五以上。境內降水量大,徑流量相當可觀,水利資源蘊藏量十分豐富。
4. 海岸線曲折,港灣眾多,島嶼星羅棋布
福建省陸地海岸線總長 3752 千米,僅次於廣東省,居全國第二位。海岸線多呈鋸齒狀,其曲折程度居我國沿海各省份之首。全省有大小港灣 125 個,自北向南有沙埕港、三都澳、羅源灣、湄洲灣、廈門港和東山灣等 6 個特大深水港灣。這些港灣多深入內陸,與半島相間出現。沿海共有島嶼 1500 多個,較大的有海壇、金門、南日、馬祖等島嶼,原有的廈門島、東山島等已分別有跨海海堤與陸地相連形成半島。
(三)氣候條件
福建省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大致以閩中山帶為界,分為閩東南沿海地區南亞熱帶氣候帶和閩東北、西北與西南地區中亞熱帶氣候帶兩大氣候帶。由於全省境內山巒起伏,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受地形、地貌等非地帶性因素的影響,水熱條件區域差異以及垂直分異較為明顯,從而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局部小氣候,為耕地的發育及其開發利用提供了優越的水、熱等自然條件。總體而言,福建省氣候表現為季風氣候顯著、雨熱同季、熱量豐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氣象災害頻繁等特點。
1. 季風
福建省夏季由於受副熱帶高壓的控制,盛吹來自東南海洋的偏南風,濕潤多雨,台風頻繁,南北地區普遍高溫;冬季由於受冷高壓的控制,勁吹來自大陸的偏北風,乾燥少雨,氣溫南高北低,南北地區溫差較大;春夏之交,冷暖氣流相互交錯,氣候濕熱,春雨綿綿;夏秋之際,晴熱少雨。盛行的季風氣候造就了季節分明、冬季寒冷乾燥、夏季溫暖濕潤的氣候特徵,具體表現為中亞熱帶地區四季分明,而南亞熱帶地區則熱涼兩季,冬季極不明顯。
2. 熱量與日照
福建省年均太陽輻射量 427 ~ 532 千焦 / 平方厘米,並隨著地勢從西北向東南下降而呈遞增趨勢。太陽輻射量的季節性變化與氣溫變化基本一致,氣溫最高、太陽輻射能最強的月份為7 ~ 8 月,月均氣溫為 25℃~ 29℃,月均太陽輻射量為 54.5 ~ 67 千焦 / 平方厘米;氣溫最低、太陽輻射能相對較弱的月份為 11 月~翌年 2 月,月均氣溫為 11.65℃,月均太陽輻射量為20.9 ~ 29.3 千焦 / 平方厘米。全省年均氣溫為 14.6℃~ 21.3℃,最熱月平均氣溫在 28℃左右,最冷月平均氣溫為 6.2℃~ 13.1℃,呈從沿海向內陸、南部向北部、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區降低的規律;全省≥ 10℃積溫為 5000℃~ 7800℃,無霜期 235 ~ 365 天。全省熱量條件區域性差異明顯,南亞熱帶地區年均氣溫為 19.5℃~ 21.2℃,≥ 10℃積溫為 6500℃~ 7800℃,無霜期 350 天以上,這不僅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和多熟制種植,提高耕地的復種指數,而且適宜於發展喜溫經濟作物生產。中亞熱帶地區年均氣溫為 17.5℃~ 20.3℃,≥ 10℃積溫為 5000℃~ 6500℃,無霜期 260 ~ 300 天,不適宜喜溫經濟作物的正常生長。由於受多山地貌的影響,福建省熱量垂直分異十分明顯,局部氣候更是千姿百態。全省熱量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遞減,海拔每上升 100 米,冬季和夏季的氣溫分別下降 0.4℃~ 0.5℃和0.6℃~ 0.7℃,≥ 10℃積溫減少 220℃~ 250℃,致使在中亞熱帶山區的一個縣甚至一個鄉鎮的小范圍內由於海拔落差大而存在著作物布局和熟制的明顯差異,如中亞熱帶南部地區海拔 600 米以下為雙季稻區,600 ~ 800 米為單雙季稻混種區,800 米以上則為單季稻區;而中亞熱帶北部地區 300 ~ 400 米以下為雙季稻區,300 ~ 500 米為單雙季稻混種區,500 米以上則為單季稻區。
福建省年日照時數為 1700 ~ 2300 小時,在全國屬中下水平。日照時數的空間分布呈現從東南向西北遞減、隨海拔高度增加而遞減的特點。東南沿海日照時數為 2000 ~ 2300 小時,西北內陸為 1800 ~ 2000 小時,山區農業區為 1700 ~ 1800 小時。在季節分配上,70% ~ 75%的日照時數集中在 3 ~ 10 月,與喜溫作物旺盛生長的季節相適應。其中,3 ~ 6 月日照時數為 520 ~ 560 小時,佔全年的 26% ~ 28%;7 ~ 10 月日照時數為 860 ~ 940 小時,佔全年的43% ~ 47%;11 月~翌年 2 月日照時數為 500 ~ 600 小時,佔全年的 25% ~ 30%。
3. 降水
受海洋季風氣候的明顯影響,福建省雨量十分充沛,年均降水量 1000 ~ 2100 毫米,其中 80% 的區域年均降水量在 1500 ~ 2100 毫米。受地形起伏造成的局部環流的影響,全省降水量隨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提高,降水量分布由東南向西北遞增,閩東南沿海地區年降水量1000 ~ 1700 毫米,閩西北地區則達 1700 ~ 2000 毫米,其中武夷山和鷲峰山區為福建省的多雨中心,年降水量高達 1900 ~ 2100 毫米,戴雲山和博平嶺山區為次多雨中心,年降水量達1700 ~ 1900 毫米。全省降雨季節分布不均,干濕季分明。常年 3 ~ 6 月是雨季,時段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 50% ~ 60%,該期降雨呈現雨區廣、雨量多、雨期長、強度大、年際變幅小等特點,期間常因久雨而導致土壤漬澇,並影響春收作物後期生產以及春播作物的正常生長;7 ~ 9 月時段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 20% ~ 40%,該期降雨呈現因台風影響而年際變幅大的特點,台風年份常出現台風襲擊下的狂風暴雨天氣而發生洪澇災害,無台風年份常出現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晴熱乾旱和輻合區制約下的局部雷陣雨天氣,沿海地區常持續晴旱少雨,若與秋旱相接,則旱情較為嚴重,而內陸地區常因熱雷雨的調節,旱情相對不明顯;10 月~翌年 2 月則是全省的乾季,時段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 15% ~ 20%,常出現秋旱,但對作物生長影響不大。
4. 氣象災害
福建省災害天氣頻繁,主要氣象災害有旱、澇、風、寒和冰雹等,其中以乾旱和洪澇尤為突出。全省乾旱災害時空分布呈現以下特點:①東南沿海乾旱多且旱情重,乾旱頻次由東南向西北降低且旱情減輕。福州——南安——平和一線以東為全年的重旱區,平均每年 1.5 次乾旱;柘榮——德化——武平一線以西、以北為輕旱區,平均每年 1 次乾旱;兩線的中間地帶則為次旱區。②以夏旱為主,其次是秋冬旱。全省平均夏旱占 40%,秋冬旱占 38%,而春旱僅占 22%。③大規模的乾旱約每 11 年為 1 個周期,與太陽黑子活動周期相呼應。全省洪澇主要有梅雨型洪澇和台風型洪澇,梅雨型洪澇常發生於閩江、汀江等沿河各地和下游平原地區,台風型洪澇則發生於沿海地區,尤以晉江、九龍江下游為常見。全省風害主要有台風、大風、冷空氣活動造成的沿海大風和局地強對流天氣下的大風,其中台風、大風的破壞性最強。全省寒害主要有倒春寒、梅雨寒和秋寒,其中秋寒對農業生產的危害最大,是影響福建省晚稻產量的一個重要氣候因素,並且北部的秋寒較為嚴重。
(四)水文條件
福建省境內河系發育,溪流密布,水資源總量 1197 億立方米,是我國水資源豐富的省份之一,但水資源的時空分布極不平衡,導致旱澇災害經常發生。
1. 地表水
福建省最主要的地表水資源是大氣降水,但降水在季節上有顯著變化,而且地區分布不均勻,正常年徑流深由西北向東南遞減。全省多年平均年產水量為90萬~116萬立方米/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年徑流深為 500 ~ 1500 毫米,其中閩江流域及閩東北山區徑流深為 800 ~ 1400 毫米,沿海地區為 600 ~ 900 毫米,海島則小於 600 毫米。除大氣降水外,地表水資源還包括河流、湖泊、河溝、坑塘和水庫的水。福建省境內河網密布,密度大於 1.1 千米 / 平方千米,水系呈格子狀分布,河流流程短促但水量豐富,全省共有 29 個內河水系,663 條河流,河流總長 13569千米,其中流域面積大於 50 平方千米的河流有 597 條,大於 500 平方千米的一級河流有 12 條,河流流量以閩江最大,其次為九龍江,各河流的多年平均流量總和為 2706.82 立方米 / 秒,總水量為 853.57 立方米。
2. 地下水
福建省地下水資源儲藏量較大,合計達 407.71 億立方米 / 年,絕大部分為基岩裂隙水,按100 米深度計,其儲存資源 344 億立方米 / 年。由於受地貌、構造、岩性及大氣降水的控制,地下水富水性分布不均。據 1950 ~ 1979 年全省 10 個分流域水系控制點的實測資料,全省淺層地下水天然補給量為 254 億立方米。盆地間往往缺乏水力聯系,各自構成獨立的水文地質單元;山區地下水極不均一,以岩溶水為主;平原地區第四紀鬆散堆積層和岩溶盆地為福建省主要富水地段,蘊藏著豐富的地下水資源,而基岩地區地下水則較為貧乏。以平均最枯流量法計算,全省地下水天然資源為 179 億立方米 / 年,其中宜集中開採的岩溶水和鬆散堆積層的地下水約26.96 億立方米 / 年,這些地下水埋存較淺,礦化度低,絕大部分可以開采利用。
(五)土壤資源
根據第二次土壤普查數據,福建省土壤類型可劃分為鐵鋁、初育、半水成、鹽鹼和人為 5個土綱,赤紅壤、紅壤、黃壤、石質土、粗骨土、紫色土、石灰土、新積土、風砂土、潮土、山地草甸土、濱海鹽土、酸性硫酸鹽土和水稻土等 14 個土類,其中以紅壤、赤紅壤和水稻土三大土類占優勢,合計約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 77.21%。
1. 紅壤類
赤紅壤和紅壤屬鐵鋁土綱,是亞熱帶氣候條件下土壤發生脫硅富鐵鋁過程的產物,由於成土過程中生物循環旺盛、風化淋溶作用強烈,致使土壤鹽基物質大量淋失,鐵鋁氧化物相對富集,表現出鹽基飽和度低、酸性強、養分較貧乏、保肥供肥性能弱等共同特徵。赤紅壤是福建省東南沿海地區分布最廣的地帶性土壤,主要分布於漳州、廈門、泉州和莆田等市海拔200 ~ 400 米以下的濱海低丘台地、河流階地及沿海島嶼,其中以漳州市和泉州市分布面積最大,約占福建省赤紅壤總面積的 80.22%,耕作赤紅壤的主要土壤類型包括赤土、赤砂土和黑赤土。紅壤是福建省面積最大、分布最廣的土壤類型,主要分布於龍岩、三明、南平、寧德和福州等市的低山丘陵地帶和河谷台地,其中以龍岩市、三明市和南平市的分布面積最大,約佔全省紅壤總面積的 63.67%,耕作紅壤的土壤類型主要包括紅泥土和紅泥砂土。
2. 水稻土類
水稻土屬人為土綱,是自然土壤在人為長期淹水種稻條件下,發生水耕熟化為主導的成土過程而形成的耕作土壤類型,是福建省分布最廣的耕作土壤,其中以南平、三明、龍岩和漳州的分布面積最大,約佔全省水稻土總面積的 60.35%,主要土壤類型有烏泥田、灰泥田、黃泥田、黃泥砂田、紅土田、青泥田、冷爛田、鹹土田和埭田等。根據水稻土分布的地形部位可將水田劃分為濱海平原田、平洋田、山壠田和梯田等類型。分布於沖積平原和河谷平原的平洋田(多為烏泥田、灰泥田)約占 25%,分布於坡地的梯田(多為黃泥田、紅土田)約占 35%,分布於山間谷地的山壠田(多為青泥田、冷爛田)約占 30%,分布於濱海平原的濱海平原田(多為埭田)以及分布於其他地形的水田土壤約占 10%。坡地梯田生產條件較差,有機質含量低,耕作層淺薄,土壤肥力低,灌溉條件差,單位面積產量較低;山壠田雖然有機質含量較高,但地下水埋深較淺,土體排水不良,普遍存在冷、爛、酸、銹、毒等障礙因素,土壤有效肥力低,產量也不高;分布在沖積平原、河谷平原和濱海平原的水田土壤,耕作層深厚,土壤肥力高,水源及灌溉條件好,經過人類長期的改造利用和定向培肥,已成為福建省糧食和經濟作物的高產區。
3. 其他土類
除紅壤、赤紅壤和水稻土外,與農業生產關系較為密切的土壤類型還包括紫色土、石灰土、新積土、風砂土和潮土。以上土壤均屬初育土綱,是在各種岩石殘積物或經搬運再堆積的母質上發育形成,因受侵蝕或堆積作用的影響或因母岩本身的某種特徵滯緩了成土作用,致使土壤處於初期發育階段。紫色土由紫色母岩風化發育而形成,主要分布於閩西北及閩東的低山丘陵區,以龍岩、三明和南平市的分布面積較大,約佔全省紫色土總面積的 89.42%。紫色土的土壤性狀主要繼承母岩的特徵,土體鬆散,土層淺薄,抗蝕性弱,土壤侵蝕嚴重,致使土層不斷更新而延緩土壤的發育,肥力不高。石灰土系石灰岩風化物發育的土壤,主要分布於閩西北地區和海拔 500 米以下的石灰岩山地丘陵的坡麓或溶蝕窪地,以三明市分布面積最大,約佔全省石灰土總面積的 62.48%。石灰土的土層一般較淺薄,質地較粘,土壤多呈中性至微鹼性,生物富集作用明顯,有機質含量豐富,鹽基飽和度較高,礦質養分較為豐富。新積土系由流水新搬運堆積物發育而成,主要分布於溪流、江河沿岸的低河漫灘及新河心洲,以福州市和漳州市分布面積較大。新積土成土時間短,生物富集作用弱,剖面發育不明顯,土壤性狀及肥力狀況受母質特徵支配,一般呈中性至微酸性反應。風砂土是由風力搬運堆積發育而成,多發生於沿海平直海岸的突出部,主要分布於福州市和漳州市,約佔全省風砂土總面積的 76.49%。風砂土土壤發育微弱,質地砂,有機質含量低,礦質養分貧乏,土壤肥力低。潮土屬半水成土綱,是河流沖積平原上的旱作土壤,主要分布於閩江、晉江、九龍江及其較大支流沿岸的超河漫灘和一級階地,以福州、泉州、漳州和南平分布面積較大,約佔全省潮土總面積的 82.96%。該類土壤的地下水位較淺,由於毛細管作用,夜潮現象較為明顯,土體常處於濕潤狀態,並有明顯的干濕交替,土壤生物積累較少,有機質含量不高,土壤多呈微酸性反應,肥力較低。
(六)植被狀況
福建省地處我國東部濕潤森林區,分屬南亞熱帶季雨林和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兩個植被地帶。受緯度、海拔及地形部位因素的影響,境內氣候條件區域差異明顯,導致植被類型復雜多樣,植物種類繁多。由於長期受人為活動的影響,原生植被多遭破壞,現狀植被以次生植被為主,主要有馬尾松林、杉木林、竹林和灌叢林等,僅在局部區域尚可追溯其地帶性植被的基本特徵。
1. 自然植被
福建省自然植被包括南亞熱帶季雨林、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常綠針闊混交林、常綠針葉林、灌叢、草本和山地草甸等。南亞熱帶季雨林分布於閩東南沿海地區的丘陵台地,目前僅在南靖縣和溪尚存一片發育成熟、保存較好的南亞熱帶季雨林,其餘地區的原生植被均不同程度地被破壞,主要喬木樹種有華南栲樹、卡爾錐栗、米櫧、烏來石櫟和大葉赤楠等。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主要分布於閩西南、閩中、閩東北和閩西北地區,由於水熱及土壤條件的差異,各地的植被結構、樹種構成等均有不同,閩西北和閩中地區主要樹種有青岡櫟、栲樹、甜櫧、石櫟屬和苦櫧等,閩西南、閩東北地區除上述中亞熱帶主要樹種外,還有某些南亞熱帶的樹種,如烏來石櫟、鵝掌柴和厚殼桂等。常綠針闊混交林零星分布於海拔 1300 米以下的丘陵山地,主要樹種有馬尾松、油杉、紅豆杉、建柏、木荷、甜櫧、青岡櫟和楓香等。常綠針葉林主要樹種有馬尾松、杉木、油杉、柳杉、建柏、鐵杉、三尖杉、紅豆杉、黃山松和竹柏等,其中以馬尾松和杉木分布最廣,馬尾松林廣泛分布於海拔 1100 米以下的丘陵山地區,杉木林多屬人工營造純林。灌叢主要分布於村落附近和人類活動頻繁的丘陵山地區,多屬過渡性次生林,沿海丘陵低山區的灌叢樹種多為喜熱陽性旱生樹種,如桃金娘、車桑子等多刺蔓性植物,戴雲山和武夷山的丘陵區灌叢樹種主要屬耐寒陽性植物,以木、柃木、烏飯和杜鵑等為主,中山區則多屬落葉性灌木,主要有白櫟、山胡椒和杜鵑等。草本群落廣泛分布於丘陵低山區,尤其是閩東南沿海低山區,均屬森林破壞後的次生植被,通常分為高草植物群落(以五節芒為主)和中低草植物群落(主要有鷓鴣草、莎草及芒萁等)。山地草甸群落主要分布於海拔較高的中山頂部的緩坡地段,以禾本科、莎草科、菊科、龍膽科、傘形科、金絲桃科等草本植物占優勢,主要草種有芒、野古草、知風草屬、野菊和地耳草等。
2. 農業植被
福建省地處亞熱帶氣候區,水熱資源豐富,十分適宜於多種農作物、亞熱帶果樹和茶樹等的生長。全省大田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甘薯、大麥、小麥、大豆和馬鈴薯等,其中水稻在全省分布極為普遍,馬鈴薯主要分布於閩北和閩西北的南平市、三明市、龍岩市以及閩東的寧德市,大麥、小麥和甘薯主要分布於寧德市、福州市、莆田市、泉州市和漳州市,大豆則主要分布於內陸地區的三明市和南平市及沿海地區的福州市、莆田市和泉州市。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油菜、黃紅麻、甘蔗、烤煙、蔬菜和西瓜等,遍布於全省各縣(市、區),其中甘薯、花生和甘蔗主要分布於閩東南沿海地區,而烤煙則主要分布於閩西南、閩西北和閩北的龍岩市、三明市和南平市。全省果樹品種達 3000 多種,主要有柑橘、龍眼、荔枝、枇杷、香蕉、菠蘿、橄欖、楊梅、芒果、獼猴桃、桃、李、奈、葡萄和青梅等。全省茶樹品種達 400 多種,果樹和茶樹均遍布於全省的平原、台地和山地丘陵區,其中龍眼、荔枝、枇杷、香蕉、菠蘿、橄欖、楊梅、芒果、葡萄和獼猴桃等主要分布於閩東南沿海低丘、平原和台地區,而奈和青梅等則主要分布於閩中、閩北丘陵山地區。
9、有關福建省的常識,急急急急
是海西的中心咯
PS:可以問得清楚一點嗎?這樣的問題很乏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