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皇室有「舞馬」的娛樂節目,那麼唐朝隕落後,那些馬及舞馬的技藝又去了哪裡?
據傳唐朝覆滅後,大部分舞馬落到了軍閥田承嗣的手裡,和其他馬關在一起。有一次,田承嗣軍營里奏樂,這些舞馬就開始搖頭擺尾,養馬的人很害怕就報告給田承嗣,田承嗣覺得這些馬成精了,就下令把馬兒都殺死了,所以舞馬就這樣消失了。
隨著後人的考古發現,讓人們又看到了曾經搖頭擺尾起舞的馬兒。1970年,在陝西西安的何家村挖出了兩件唐朝時期的窖藏文物,這些文物十分精美且做工精細,推測是屬於皇家的器物。
這些文物中有一個銀壺,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這個銀壺是扁圓形狀的,壺身很飽滿,就像古時游牧民族掛在馬身上的皮囊。這個壺的蓋子是蓮花瓣形的,而且和弧形的提梁之間有環鏈相連著。顯然這個銀壺是當時皇族外出遊歷時掛在馬背上的水壺。
最值得學者們注意的就是銀壺上有一隻金色的馬兒,馬的脖子上系著彩色的緞帶,尾巴上揚顯得神采奕奕。馬的造型很特別,前腿站立,後腿彎曲,嘴裡還叼著一個金色的小杯子,這和史書上對唐玄宗千秋節時用馬銜杯來祝壽的描寫一致,因此可得唐朝時期真的有精彩的舞馬表演了。
唐朝疆域廣大,西北的優質牧場上駿馬成群。據統計,唐太宗貞觀初年國中只有馬三千匹,而到了唐高宗麟德年間,全國馬匹已經達到七十萬六千匹。這些馬中,一些有著西域良馬血統的駿馬被選為御馬,由閑廄使來管理。
2、古代戰馬為什麼尾巴要打結
在西域人看來,馬尾束結後,可能會減少前進阻力。對打馬球的人來說,馬尾束結後,騎手更能視野開闊,揮桿自如。從審美角度看,在西域人看來,馬尾束結後,也許會讓馬匹顯得更壯實。
唐代自高祖末年起,根據軍隊需要,設立了專門主管養馬的機構,把用茶葉、陶瓷、絲綢等物資交易來的西域馬匹,進行飼養和調訓。從唐太宗貞觀年間到高宗麟德年間(前後四十年),唐代馬匹由幾千匹發展到七千多萬匹。
唐太宗曾經騎過的六匹戰馬(即「昭陵六駿」)颯(音薩)露紫、拳毛騧(音刮)、仕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音追),都來自西域,都帶著西域戰馬的特徵—束結馬尾。
(2)馬尾巴上綁有有色緞帶擴展資料:
馬尾束結並沒有實際作用。
據據動物學家的說法,馬尾巴具有多種功能:馬尾巴是馬的保護「器官」,用以保護馬的後軀和生殖器;馬尾巴是馬的平衡「器官」,當馬快速奔跑時,尾巴高揚,保持軀體重心平衡;馬尾巴還是馬的清潔「器官」,用以清潔後軀,趕走蚊蠅。
但奇怪的是,在唐代,軍用馬匹幾乎都把馬尾束結起來。束結後的馬尾巴,顯然就沒有了動物學家所講的馬尾巴的功能了。
3、張飛大鬧長坂坡100字概括~~要點要全。。什麼張飛在馬尾巴上綁草叫了三聲什麼的。。謝謝了~~~
無痕 4級 2008-10-26
故事描抄述諸葛亮出山不久,曹操起兵征伐劉備,張飛令部下將樹枝縛於馬尾,在林後賓士,獨自挺矛立馬於長坂橋接應趙雲,他雙眼圓睜,虎須倒豎,向追兵大喝:張翼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喊聲未絕,喝斷了橋梁水倒流,曹營戰將畏懼而退。
4、為什麼古時候的人們要在馬尾巴上打一個結?
馬是古代主要的馱載畜力和騎兵乘騎,作為古代戰爭的重要裝備,為了防止馬在奔跑時馬尾內的披散,容對鄰近的馬造成障礙,騎手通常會將馬過長的尾梢綰起來,也就是一般所說的「打結」,有點像古人把自己頭上的長發盤起來,那樣可以不用經常給馬打理過長的尾巴,在連年征戰的古代,這是很實用的做法。還有一種說法,據說在馬的尾巴上打結以後,這個結會在馬奔跑時有節奏地拍打馬臀,起到類似鞭策的作用,使馬跑得更快。總之,這樣的做法被騎馬的人傳承下來,以致於到後來,給馬進行這樣的打扮成為一種習慣,在許多以馬為主題的工藝品上都體現了這種裝飾性很強的綰尾。
天馬的尾巴上打結,大概也是這個原因吧!
綁上簡單省事方便,不然風吹亂了
6、為什麼 馬踏飛燕 的馬尾巴上還有個結
尾巴末梢打結這種細微的藝術處理,具有濃厚的中國特色和風格。更加體現出其不被束縛、天性奔放自由,有別於其他以馬為題材的藝術品的特性。這一細節足以顯示出古代設計者的獨具匠心與精益求精。
7、馬尾巴上的毛為什麼能釣魚
因為馬尾巴上的毛很結實,釣魚非常好用,也是純天然的,你可以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