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臭蟻的扁平虹臭蟻
開放分類: 生物、昆蟲、自然、動物
Iridomyrmex anceps Roger,1863:164;工蟻,印度、馬來西
亞、澳大利亞
分布:上海、浙江、安徽、湖南、福建、廣東、廣西、雲南;印度,緬甸,馬來西亞,斯里蘭卡,澳大利亞。
工蟻:3.0-4.0mm,體茶色或黑褐色,上顎和跗節色淡。密披絲狀柔毛,散生少量立毛。上顎鐮刀狀,5-9齒。
雌蟻:6.5-7.5mm,上顎12齒。
地面營巢,常堆成小型蟻冢,工蟻的活動迅速,有較強的捕食能力,能捕食馬尾松毛蟲等多種害蟲(蕭剛柔,1992)。
2、這是什麼蟲子?有沒有毒
民間常叫洋辣子,是一種樹毛蟲。品種屬於馬尾松毛蟲。對人具有毒素,部分鳥類天敵可以抵抗毒素。對魚尚不明確。所以盡量不要嘗試。
馬尾松毛蟲(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又名松毛蟲,俗稱「狗毛蟲」,屬鱗翅目枯葉蛾科,國內分布於秦嶺至淮河主流以南各省,是我國南方重要的森林害蟲,主要為害馬尾松、濕地松、油松、火炬松。
接觸松毛蟲毒素後局部疼痛、刺癢,約半小時左右該處出現丘疹、斑丘疹或風團,數小時至數天可見結節紅斑、水皰、皮下小結或皮下血腫,同時可伴有低熱、乏力、頭痛、周身不適、精神不振及食慾缺乏等全身不適症狀。接觸松毛蟲毒毛或被其毒毛污染物、毛刺進入皮膚,毒素經皮吸收而中毒發病。毒素含有蟻醛類和類組胺等物質,與骨組織有親和力,先影響以蛋白多糖和膠原為主要成分的有機質的生成,進而可使骨鹽溶解,主要累及關節和骨組織,詳細的機制尚不十分明了。
3、馬尾松毛蟲形態是怎樣的?
馬尾松毛蟲雄成蟲體小,體長20~28mm,翅展36~49mm,觸角分枝長而近乎羽狀,體茶褐色至黑褐色,前翅自翅基到外緣有5條黑褐色波狀橫紋,近翅外緣橫紋由8~9個黑點組成,近翅基1/3處有一小白點,後翅無斑紋。
雌成蟲體長18.4~29.4mm,體色淺,觸角分枝短。幼蟲有棕紅及灰黑色兩類,一般為6齡,不同齡期形態有一定的差異,一般胸部2、3節著生深藍色毒毛帶,兩帶之間叢生黃毛。自3齡起,腹部1~6節背面均有黑色長毛兩束,貼體鱗片有銀白、金黃或黑褐色等混生。
4、螞蟻與毛毛蟲戰斗情景25字
用螞蟻防止松毛蟲屬生物防治,最大優點是無污染。使用農葯有污染,會破壞生態環境,弊處較大,現有許多科學家提倡生物防治害蟲。生物防治害蟲有以蟲治蟲、以鳥治蟲和以菌治蟲三大類。以蟲治松毛蟲還可用赤眼蜂,寄生蠅;以鳥治蟲可用喜鵲,山雀,啄木鳥等;以菌治蟲可用白僵菌(真菌)治馬尾松毛蟲,病毒初提液防治松毛蟲等。
5、松毛蟲的天敵
松毛蟲的天敵:卵期有赤眼蜂,黑卵蜂,幼蟲期有紅頭小繭蜂、兩色瘦姬蜂,幼蟲和蛹期有姬峰、寄蠅和螳螂、胡蜂、食蟲鳥等捕食性天敵,以及真菌(白僵菌)、細菌(松毛蟲桿菌等)、病毒的寄生。松毛蟲是屬鱗翅目枯葉蛾科松毛蟲屬昆蟲的統稱。又名毛蟲、火毛蟲,古稱松蠶。食害松科、柏科。中國最早的記載見於1530年廣東《龍川縣志》:「明嘉靖九年,大旱時連年發生,毛黑,食松葉盡而立枯,作繭松枝上,冬末乃化盡。」至今,松毛蟲仍是森林害蟲中發生量大、危害面廣的主要森林害蟲。成蟲呈枯葉色,前翅中外橫線雙垂,波狀或齒狀,亞外緣斑列深色落葉松毛蟲,中室端具小白點。雄蛾觸角近乎羽狀,雌蛾呈短櫛狀。陽具尖刀狀,表面多有小刺,抱器發達。卵幾十粒或幾百粒成一堆或排列成行。初產為黃色、淡綠,漸變粉紅和紫褐色。幼蟲具長毛,中、後胸有毒毛。末齡幼蟲體長47~100毫米。體色有棕紅、灰黑、黑褐、煙黑、灰褐等色,花斑明顯成不明顯,兩側有長毛,全體滿布白、黑、棕色長毛或短毛。
6、馬尾松毛蟲防治主要方法?
1. 加強預測預報
要有專人負責,常年觀察蟲情,以便出現大發生徵兆時,及時採取措施。
2.
營林技術防治
造林密植,疏林補密,合理打枝,針闊混交,輪流封禁,保持郁生,造成有利於天敵而不利松毛蟲的森林環境。
3.
化學葯劑防治
松毛蟲防治原則上不使用化學農葯噴霧、噴粉、噴煙。若必需採用,則應選擇葯劑,在大面積發生初期防治小面積蟲源地,迅速壓低蟲口。
4. 招引益鳥
在蟲口密度較低、林齡較大的林分,可設置人工巢箱招引益鳥。布巢時間、數量、巢箱類型根據招引的鳥類而定。
5.
自然防治。
蟲口密度雖然大,松葉被害率達70%以上,但松毛蟲寄生率高,蟲情處於下降趨勢時,不進行葯物防治。安全區發生松毛蟲為害時,偶災區小面積發生時不進行葯物防治,任其自然消長。
7、松毛蟲將對當地生態環境造成怎樣的影響?
日本弓背蟻營地下巢,巢深 0.36—1.40 m。巢四周圍由土粒堆成扇形、火山口狀或由蟲糞等堆成墳狀。每巢以有卵0-953粒,幼蟲29—2302頭,繭0—1357隻,工蟻43-4012隻,無翅雌蟻1—3隻。一般蟻巢內同時存在以上各種蟲態,冬季則缺英和卵。每年秋季產生有性蟻,曾記錄一蟻巢有雄蟻482隻,雌蟻 56隻。 有性蟻越冬後於第二年春天婚飛,在安徽省潛山縣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有性蟻進行婚飛、交配。雌蟻交配後脫翅,尋找適當場所築巢,建立新蟻群。此活動在雨後或悶熱天氣下集中在l—2天完成。雄蟻交配後很快死亡。 日本弓背蟻卵期16-19天,幼蟲期10-28天, 預蛹期6—7天,蝸期14—19天。工蟻壽命為l-2年。幼蟲的發育歷期受工以照顧程度的影響。蟻巢增大到一定程度後,部分工蟻會遷出原巢到附近建立新巢。日本弓背蟻喜在地表裸露、土壤松軟的地方建巢。 工蟻晝夜活動,高溫和日照強烈時活動減少,大雨時停止外出活動,雨前及雨後活動頻繁。一般活動距離 5 m左右,最遠在 18 m以上。每年在旬平均氣溫 10℃以上開始外出活動,低於此溫度時進入休眠。 日本弓背蟻食性很廣,其食物種類主要是蚜蟲、介殼蟲分泌的蜜露、植物腺體分泌物和小型節肢動物。對1—3齡松毛蟲有較強的捕食作用。1—3齡馬尾松毛蟲幼蟲遇到該以後分別有70%、23.3%和10%被捕食。日本弓背蟻主要通過上樹活動對松毛蟲產生影響,其影響有兩方面:直接捕食和驚落松毛蟲,被驚落的松毛蟲又有部分被捕食或餓死。在安徽潛山每畝有56個日本弓背蟻蟻巢的馬尾松林,釋放1齡馬尾松毛蟲幼蟲7天後,有蟻樹比無以樹蟲口低 19.7%。日本弓背蟻對馬尾松毛蟲的影響與松毛蟲齡期、蟲口密度及蚜蟲數量有關:松毛蟲越大,越不易被捕食和驚落;蚜蟲越多,使更多地上樹螞蟻趨向蚜蟲;松毛蟲越多,被驚落的數量越大。雖然蚜蟲的存在減少了上樹螞蟻進攻松毛蟲的比例,但它卻可吸引螞蟻上樹,且其蜜露是螞蟻長期穩定的食物來源。 日本弓背蟻的天敵有中華蟾蜍、綠啄木鳥、樹麻雀、蟻小蜂、蜘蛛等。安徽丘陵地區中華蟾蜍數量較大,是該蟻的主要天敵。日本弓背蟻與疑蟻蟋蟀和以巢跳蟲科Cyphodridae昆蟲共生。 利用日本弓背蟻抑制松毛蟲的發生,需要保護現有種群,尤其是婚飛後尋找建巢場所的雌蟻。此外,在婚飛期間通過大量收集雌蟻,釋放到目的地,增加蟻群數量,提高其控制松毛蟲的效果。 日本弓背蟻是資源昆蟲柞蠶的天敵,對養蠶業威脅很大,為預防其危害的發生,可在蟻巢周圍撒放螞蟻葯和用土掩埋巢口,徹底消滅蟻群。 查看圖片
8、如何防治馬尾松毛蟲
松毛蟲在中國發生面積大,經常成災的有落葉松毛蟲Dendrolimus saperans、馬尾松毛蟲D.punctatus、油松毛蟲D.punctatus tabulaeformis、赤松毛蟲D.punctatus spectabilis、思茅松毛蟲D.kikuchii和雲南松毛蟲D.houi6種。為針葉樹大害蟲。專門取食松柏科樹木針葉。
【形態特徵】
落葉松毛蟲
成蟲 前翅寬大,外緣直,有三條明顯橫斑紋,亞外緣斑8個,排成「3」字形,最後兩斑的連線與外緣平行,中室白斑大而明顯。幼蟲 體長63~80毫米。頭褐黃色,中後胸節背面毒毛帶明顯,體側由頭至尾有一條縱帶。各節帶上白斑不明顯,每節前方由縱帶向下有一斜斑伸向腹面。
赤松毛蟲
成蟲 前翅狹長,外緣傾斜,中橫線和外橫線白色,中間為一深褐色寬頻,亞外緣線最後兩斑的連線與外緣相交,中室白斑小而明顯。幼蟲 末齡體長50~70毫米。初齡幼蟲體暗黃色,頭部黑色,3齡後體背面出現黃褐色花斑,體深褐色,密生灰白色長毛,背面為灰白色或棕黃色貼體倒伏鱗片覆蓋,各節體背兩側有藍黑色對稱毒毛叢。
油松毛蟲
成蟲 中橫線內側和齒狀外橫線外側有一淡線紋,似雙重線,亞外緣線最後兩斑的連線與外緣相交,中室白斑小而不明顯。幼蟲 初孵幼蟲頭部棕黃色,體背黃綠色,老熟幼蟲體長54~72毫米,灰黑色,體側有長毛。
馬尾松毛蟲
成蟲 體長20~30毫米,翅展36~56毫米。體灰白、黃褐或灰褐色,前翅有3~4條不顯著的波狀橫紋,近外緣有9個黑斑,翅中央有1個白點。幼蟲 體色有黑白與紅黃兩型;胸部背面有2叢深藍色毒毛,腹部各節背面有藍黑色片狀毛,體側有白色長毛。
【生物學特性】
馬尾松毛蟲河南1年2代、廣東3~4代、其他省2~3代,以幼蟲在針葉叢中或樹皮縫隙中越冬。另外3種1年1代或2年1代,以幼蟲在樹下越冬。夜間交尾、產卵、飛翔。雌蛾體粗笨,雄蛾較活潑,飛翔力亦較強。卵呈堆狀或排列成行,粉紅、紅褐色。幼蟲具長毛,中、後胸有毒毛,老熟後結繭化蛹,毒毛成排豎立於繭上。松毛蟲的發生與環境條件及森林生態系統有關。凡是混交林、經營管理合理,形成復雜的生物群落的林分,既有松毛蟲發生,也出現多種松毛蟲的天敵,不易發生災害。如果營造大面積的純松林,間伐撫育不當,灌木植被貧乏,失去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則陽坡山窪首先會形成松毛蟲的發生基地,然後擴散蔓延,甚至猖獗成災。
【防治措施】
(1)改善松林環境
封山育林,提高自然控制能力。
(2)天敵的保護和利用
保護杜鵑、大山雀等鳥類;松毛蟲黑卵蜂、松毛蟲赤眼蜂均為卵期寄生蜂,可人工繁殖和散放。Bt、白僵菌、松毛蟲質型多角體病毒有些已商品化生產,用於大面積防治。
(3)物理和人工防治
燈誘成蟲;人工摘卵、捕蟲、采繭;在樹干胸高處捆塑料薄膜阻止越冬幼蟲上樹。
(4)化學防治
2.5%溴氰菊酯、20%殺滅菊酯常量或超低量噴霧,1~2毫升/畝,20%滅幼脲1號膠懸劑,25~50克/公頃,效果達80%以上,殘效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