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和鎮的民族文化
一、簡介
水族端節端節,水語稱為「借端」。「端」,意為「歲首」或「新年」;「借」,意為「吃」。因此,端節亦可直譯為「吃年」,意為「過年」。又因水族的這個年節的日期以水歷為准,水歷把九月作歲首,歲首要過年,端節就定在九月初九日,通稱「水年」。分散居住的彝胞,為方便互相走訪,也有按地域約定時日過端節的。
端節(水年)是水族人民辭舊迎新、祭祀祖先、慶賀豐收和預祝新的一年幸福美滿的傳統節日。節日前夕,水族人民舂新米,釀新酒,縫新裝,籌備各色食品、果品,以備祭祖待客之用。除夕夜,人們將銅鼓或大皮鼓懸於庭中,盡情敲擊,以示辭舊迎新。初一凌晨,各家設素席,祭品有魚(水族把魚看作素菜)、新糯粑、新米飯、新米酒、豆腐、筍干、南瓜、花生、水果、糖、青菜等。其中尤以清蒸或清燉「魚煲韭菜」和「炕(烤)魚」為必不可少的祭品。水族民間有「無魚不成年」的說法。初一早上,家家戶戶殺雞宰鴨,准備豐盛的酒菜迎候登門拜年的客人。節間,各村寨還舉行「趕端坡」的娛樂交際活動。「端坡」會上,人們盡情賽馬、鬥牛、斗鳥進行各種歌舞活動。在廣西的南丹、環江、河池、宜州、融水等地居住的水族過「端節」民俗甚濃。
二、由來
水族端節是以水書水歷推算出來的,從頭至尾長達49天,是世界上延時最長的節日,又叫「瓜節」,水語稱「借瓜」或「借端」。相當於漢族的春節。
水歷將一年也分為12個月和四季,但把農歷九月作歲首,農歷八月當歲末,以十二地支記日,水歷每年十二月下旬至次年二月。每逢亥日,各地依傳統分批過節,要分7批(古代分9批)才能過完。端節保留著水族古代氏族部落慶谷熟、過新年的遺風。
三、重要性
水族的歷法和端節,准確詮釋了漢字「年」,「谷熟也」的本義。因谷熟而舉行的慶典,古代稱為過年。分析水族古文字"年",稻作文化無不滲透其間,上下彎拐橫畫表示收割的刀具,指摘刀、鐮刀;中豎,表示兩個收割期之間的間隔,指水稻生長的一個周期,即一年;中橫,表示均分一年為兩季的中點。而把一年分為冬夏兩季,這是古水歷的顯著特點。水歷年終12月,正是谷熟的秋收時段,端節也成為了辭舊迎新、慶賀豐收、祭祀祖先、聚會親友的節日。
四、傳說
相傳,在很古的時候,水族人背著銅鼓,扛著鋤頭犁耙成群結隊地去逃荒,可是到廣東和廣西都沒有辦法安定下來,搬到哪裡都不合心。大夥兒正在發愁的時候,天上飛來了一群諾仙術(諾仙術是水語中的一種鳥名,估計是鳳凰)。大家想,諾仙術肯定是來給大家帶路的,就跟著它走了。諾仙術順著大河向上飛,水族人也就隨著它的影子往大河上流搬家,到了岔河口的地方,諾仙術不見了。走哪裡好呢?這里人們又看見左邊一條河裡有條巨龍在游,人們說龍是吉祥的動物,就朝著左邊的河谷往上搬。大隊人馬走了,有些掉在後面的人來到岔河口,看見兩條河的沿岸都是山青壩子平,就沿右邊的河谷往上搬了。
大隊的人馬,不知道走多久,過了膽住(廣西的南丹一帶),來到三洞一帶。人們看見這里沒人住,還有好壩子,就打算在這里住下。因為怕地盤小,住不下那麼多人,又分頭到方圓三四百里的地方去察看。看到這些地方都不錯,就分開在這一帶安家。人們有了落腳地,總還是懷念老家,於是來到三洞拱登(祖公)的地方,商量往後過日子的事。大家議定三年後的水歷年底,都到三洞地方團聚。
三年過去了,人們帶著各種各樣豐收的果實來到三洞團聚,這時候,突然開來了一隊穿著古怪的人馬,拿著梭鏢、弓箭、砍刀和長矛圍攏來,說這一帶是他們祖先開發的,還說到處都埋有金銀財寶,硬要水族全部搬走。水族人說,那你們把埋藏的寶貝挖出來對證吧。那群人哪裡挖得出來,於是,雙方爭過來吵過去,最後動起手來。這天不是水族人團聚的日子么?大家人多,又有煮好的飯菜,於是便和那隊人馬來了個車輪戰,結果保住了這片土地,可是自己也死了不少人。大家連夜把戰死者安埋,拿包韭菜的燉魚來祭奠,讓他們的魂靈品嘗老家的美味,好生在新的疆土上安息。
中和鎮民族特色建築這一夜,拱登做了個夢,夢見一個頭發鬍子全白的老人對他說:「你們水族開辟這片土地,有人不服氣。他們打不贏,准備明天早飯後放瘟疫來毒害你們。早飯後,你們全部爬到那團怒姑端的山坡上去,傍晚回來就沒事了。」第二天,早飯過後,人們扶老攜幼爬上了那團怒姑端的山坡。到了坡上,大人們情緒還好,小孩則有的哭有的鬧,帶出來的馬也是有氣無力。於是大家就在一起在坡上賽馬,這大概就是端節賽馬的由來。太陽下了山,大家回到壩子上,見沒拉走的豬羊雞鴨都中瘟死了。
從此以後,每逢水歷年底,人們都從四面八方抬著果實來三洞地方團聚。大家懷念死去的戰死者,頭一晚和第二早,總要擺上祭品。一個家族擺一大攤祭品,大夥兒高興了,就你拉我來吃飯,我拉你過來喝酒。人太多了,轉都轉不開,只好從頭到二,一攤一攤的品嘗。大人們吃酒,小孩子吃一坨糯飯就飽了。大人們為了不讓小孩子掃興,就把供祭的各種糖片、瓜果散發給他們,還把銅鼓和木鼓吊起來讓他們打著玩。早飯後,怕有人又來下瘟疫,便上那團怒姑端的坡上去賽馬。久而久之,這些活動就成了水族端節的過節習俗。
這事兒還沒完,因為每年都抬著祭品往三洞跑很不方便,於是有人提議說年年都攏在一個地方團聚不好,應該讓大家輪流去各地看看,有人又提出把端節分開來過。最後,大家都同意分期分批來過端節。拱登抓了一簍活鯉魚屯在水裡,叫各支家族派一個人去抓魚,誰抓的魚最重,誰先過節。住在內外套地區的老大哥抓的魚最重,就過第一批,下邊抓到的魚重量不一致,就按魚的重量來排先後過節。這樣,拉佑、水東地方就過第二批,水婆、天星和水龍過第三批,三洞和中和過第四批端節。
定完順序選日子。拱登說「我們能在這里找個窩子,全托遠祖的洪福,遠祖過世的那天是狗場日(戌日),豬場天(亥日)安埋,就過豬場天,一輪一輪往下推。」剛排完,水潘家族來了,他們今年受了旱災,大家都很同情他們。水氣地方的寨老開玩笑地說:「水潘受災,我們幫不了忙,要是他們願過端,只要拿十二條白水牛來,我們就賣端節給他們過。『水潘家聽了,悄悄派人回來湊了銀錢,買得十二條水牛來。水氣寨老一見,說話算話,還真把端節賣給了水潘。可是和水氣同一批過端節的水婆認為不吉利,就是不同意水潘和他們同過。於是,拱登就選祖太過世的午日來給水潘過端。這樣,在第三、四批端節間,就增加了水潘的端節,端節成了五批。
後來,因為水族人的不斷繁衍遷移,端節增為八批。就這樣,每年水歷十二月到新年正、二月,水族百姓都來往走親串寨,歡度端節。端節一代傳一代,一直傳到了現在。
馬尾綉背包馬尾綉,是水族最古老又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種刺綉工藝。產地於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它是三都水族婦女獨特手工刺綉絕活,是三都縣的「三大寶」之一。2006年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她是中國刺綉的活化石。從古代發現馬尾巴的毛能把獸皮連成衣物,水族就一直沿用其進行綉作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馬尾綉的製作材料純為天然,有馬尾毛、絲線、棉線、植物纖維土布等。刺綉工具為針、底針、剪刀,她通過針法技巧和單線色彩相嵌錯進行綉作的一種手工平面造型藝術。製作過程非常復雜,包括捻、扎、編、結、挑、填、綉等七種形式,巧妙地把股綉、盤綉、平綉、戳綉有機地結合起來。刺綉品為水族民間色彩淡雅的單面刺綉,綉品古香古色、華美精緻、結實耐用。圖案主要有圖藤、水書為背景,有古樸、典雅、抽象的特徵,具有珍藏和使用價值。馬尾綉的成品主要有背帶、鞋、綉片、衣褲、包、帽、裝飾品等,特別是馬尾綉背帶和童帽是水族婦女作為富貴吉祥的象徵,每一件綉品都寄託著水族人民對大自然的原始崇拜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雖然製作馬尾綉的人還很多,但穿戴的人已不多。馬尾綉服飾多在節日里才穿戴,特別是在水族端節里。最關鍵的是人們的觀念發生了變化,姑娘們做出了衣服都壓在箱底里,改穿漢裝去了。 過去,馬尾綉被視為一位姑娘是否心靈手巧和這個家庭富有與否的象徵。
2、請給我介紹一下馬尾綉的過去和現在~
水族馬尾綉是水族婦女世代傳承的以馬尾作為重要原材料的一種特殊刺綉技藝。這種水族獨有的民間傳統工藝,分布在三都境內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龍等鄉鎮的水族村寨,是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一種現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藝術,被稱為刺綉的「活化石」,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 水族馬尾綉的起源已不可考,主要產品形式有馬尾綉背帶和馬尾綉花鞋等。四川成都織綉和其他民族的刺綉技藝也用馬尾為原材料,但只有水族才如此集中地將之用於背帶等綉品。 水族馬尾綉工藝有自己獨特的製作技藝與方法。第一步先取馬尾3至4根做芯,用手工將白色絲線緊密地纏繞在馬尾上,使之成為類似低音琴弦的預制綉花線。第二步再將這種白絲馬尾芯的綉線盤綉於傳統刺綉或剪紙紋樣的輪廓上。第三步用7根彩色絲線編製成扁形綵線,填綉在盤綉花紋的輪廓中間部位。第四步再按照通常的平綉、挑花、亂針、跳針等刺綉工藝綉出其餘部分。 馬尾綉工藝十分復雜,採用這種工藝製作的綉品具有淺浮雕感,造型抽象、概括、誇張。馬尾綉工藝主要用於製作背小孩的背帶(水語稱為「歹結」)及翹尖綉花鞋(水語稱為「者結」)、女性的圍腰和胸牌、童帽、荷包、刀鞘護套等。雖歷經時代和環境的變化,但其造型理念和程式化符號基本不變。馬尾綉背帶主要包括三部分,上半部為主體圖案,由二十多塊大小不同的馬尾綉片組成,周圍邊框在彩色緞料底子上用大紅或墨綠色絲線平綉出幾何圖案,而在上部兩側為馬尾綉背帶手,下半部為背帶尾,有精美的馬尾綉圖案與主體部位相呼應,「歹結」成為通體綉花的完整藝術品。製作這樣一件「歹結」要花一年左右的時間。水族中老年婦女製作「歹結」尾花,一般不用剪紙底樣,而直接在紅色或藍色緞料上用預制好的馬尾綉線盤綉,綜合運用結綉、平針、亂針,靈活自如,圖案美觀耐看。 水族馬尾綉最近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這一古老的原始藝術的保護帶來了更好的機遇。遺憾的是,由於社會變革等方面的原因,馬尾綉工藝傳承出現嚴重斷層,現代馬尾綉的工藝製品質量下降,人們已很少願意使用,對水族馬尾綉這一特殊的工藝門類應當進行搶救、保護。
3、水族馬尾綉的藝術特色
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是全國惟一的水族自治縣,位於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水族馬尾綉這種水族獨有的民間傳統工藝,分布在三都境內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龍等鄉鎮的水族村寨。
水族馬尾綉工藝獨特,刺綉製品十分精美,有媒體甚至譽之為刺綉藝術的活化石。
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心靈手巧的水族婦女創造了色彩斑斕的民族民間工藝,聞名遐邇的水族馬尾綉獨樹一幟,被譽為中國刺綉的活化石,堪稱世界一絕。
水族馬尾綉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風、圖騰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貴藝術資料。馬尾綉入選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這一古老的原始藝術的保護帶來了更好的機遇。
刺綉是流行於水族地區的民間藝術,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其藝術造型豐富多彩,充分體現了水族人民對生活的感受以及對美好事物的執著追求。水族刺綉技法的種類很多,有平綉、馬尾綉、空心綉、挑綉、結線綉及螺形綉等。
「馬尾綉」背孩帶:實際上是一塊刺綉華麗的「T」形「簾子」,上端兩邊有帶,「簾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兒。它的突出特點就是不用剪紙圖案做底樣,只憑經驗完成。首先將兩三根馬尾合股,用白色的比馬尾毛還細的絲線(把絲線剖拆成絲來用的)纏裹成「馬尾線」,然後刺綉者憑著自己的想像,用彩色「馬尾線」在背孩帶上鑲拼成各種幾何圖案和花草鳥雀圖案骨架(圖案主要是極富彈力的牛角花、水車紋、花椒紋、回紋、斜紋、方格紋、魚骨紋),再用針穿上白線將圖案固定。最後用結線綉和螺線綉將圖案骨架填滿,謂之「補花」,再綴上閃亮發光的「金線」,於是便構成一幅結構完整、形象生動、色彩鮮明、縝密精緻、豪華富貴的美麗畫面。黑、紅、黃、白幾色對比,形成層次分明的視覺效果。背孩帶不僅美觀大方,而且結實耐用,是母親給女兒准備的最好嫁妝。一件馬尾綉衣服往往要耗費一個婦女數年甚至十多年時間,因此它也是衡量姑娘女紅功底的標准。
「馬尾綉」綉花鞋:是一種翹尖布鞋,鞋尖呈尖形往上翻翹。製作方法是在鞋幫上先用彩色絲線刺綉成底色圖案,然後再採用馬尾綉的方法,用絲線纏馬尾,捲曲成各種幾何形圖案拼鑲在鞋幫上,然後邊緣鑲補。其工藝十分復雜,但刺綉出的圖案立體性強,精美別致,堪稱精美的工藝品。所以水族婦女也多在莊重場合或走親戚時才穿,配上豆漿印染的藍布上衣、百褶裙和銀胸飾,顯得十分典雅華貴。
水族刺綉十分豐富,不同地區的水族在掌握同一技法上有粗獷與精細之分,在掌握不同的技法上也各有所長。刺綉工藝有挑花、綉花、補花等,針法有馬尾綉、平綉、十字、打籽、亂針刺。但總體而言,水族「馬尾綉」(有的民族也稱為釘線綉),是水族刺綉中運用較多的技法之一,也是水族最古老、最具特色、最負盛名的一種刺綉,其工藝精湛,立體感、藝術感極強。水族生活中的很多物件都綉有「馬尾綉」,尤其婦女背小孩用的背孩帶,穿的綉花鞋,將水族「馬尾綉」的藝術價值體現得淋漓盡致,具有濃郁、獨特的民族風格,展現了水族婦女嫻熟的刺綉技藝。
水族刺綉的技法種類有平綉、馬尾綉、空心綉、挑綉、結線綉及螺形綉等。馬尾綉的主要產品形式有馬尾綉背帶和馬尾綉花鞋等。四川成都織綉和其他民族的刺綉技藝也有用馬尾為原材料,但只有水族才如此集中地將之用於背帶等綉品。
馬尾綉工藝十分復雜,採用此工藝製作的綉品具有淺浮雕感,造型抽象、概括、誇張。馬尾綉工藝主要用於製作背小孩的背帶(水語稱為歹結)及翹尖綉花鞋(水語稱為者結)、女性的圍腰和胸牌、童帽、荷包、刀鞘護套等。雖歷經時代和環境的變化,但其造型理念和程式化符號基本不變。
馬尾綉的歹結背帶是水族地區公認的最好背帶之一,往往要經過52道工序才能完成,水族人也常常把是否擁有馬尾綉背帶看作是否體面和富有的標志。馬尾綉背帶主要包括三部分,上半部為主體圖案,由二十多塊大小不同的馬尾綉片組成,周圍邊框在彩色緞料底子上用大紅或墨綠色絲線平綉出幾何圖案,而在上部兩側為馬尾綉背帶手,下半部為背帶尾,有精美的馬尾綉圖案與主體部位相呼應,歹結成為通體綉花的完整藝術品。製作這樣一件歹結要花一年左右的時間。水族中老年婦女製作歹結尾花,一般不用剪紙底樣,而直接在紅色或藍色緞料上用預制好的馬尾綉線盤綉,綜合運用結綉、平針、亂針,靈活自如,圖案美觀耐看。
馬尾綉用料考究且工藝繁雜,一般而言,刺綉一件成品需十來道工序,耗時一月之多。在形形色色的刺綉藝術品中,馬尾綉的獨特之處在於用馬尾刺綉,依然採用古老的亂針、扎針等刺綉技法。水族馬尾綉工藝有自己獨特的製作技藝與方法:
1、先取馬尾3至4根做芯,用手工將白色絲線緊密地纏繞在馬尾上,使之成為類似低音琴弦的預制綉花線。
2、將這種白絲馬尾芯的綉線盤綉於傳統刺綉或剪紙紋樣的輪廓上。
3、用7根彩色絲線編製成扁形綵線,填綉在盤綉花紋的輪廓中間部位。
4、按照通常的平綉、挑花、亂針、跳針等刺綉工藝綉出其餘部分。 馬尾綉的製作方法是,將兩三根白線纏繞在馬尾上(白色馬尾最佳),然後用纏好的馬尾盤在已描繪好的花紋輪廓上,接著在白線條的凹縫處綉、挑、補、梭各種彩色絲線,刺綉藝人憑自己的生活積累及藝術修養,在布面上挑綉各種圖案。所綉的這些圖案還只是一個空心的框架,還需要由螺形綉或結線綉來填充,最後再縫上金光閃閃的金線,一共要經過52道工序才算完成。
步驟
馬尾綉的製作過程非常繁雜,具體可以分為六個步驟:
第一步,製作馬尾線。即用絲線(多數以白色為主)將二至三根馬尾繞裹起來,做成馬尾線;
第二步,固定框架圖案。用一顆大針將馬尾線穿好,再用另一顆稍小的針穿上同色絲錢,然後一邊用馬尾線在布面上鑲成各種圖案,一邊用穿有絲線的小針專門將圖案固定在布面上;
第三步,「填心」。即用各色絲線(多以黑色、墨綠色和紫色為主)將固定好的圖案空隙部分填滿;
第四步,鑲邊。用橙色和墨綠色絲線在四周挑成「花椒顆」的鑲邊圖案;
第五步,訂「金錢」。在綉品上訂上閃亮的小銅片以增加綉品亮度;
第六步,裝訂。由於馬尾綉製作工序繁瑣細致,並且每一步都是純手工製作,人們為了方便操作,便將綉品分解成若干小片,待每一片都完工後,再用針線將它們按次序訂在一起。六道工序完工後,一件完整的馬尾綉工藝品就做成了。 馬尾綉綉品在水族人民的生產生活中具有深遠影響。馬尾綉背帶、馬尾綉尖角鞋、馬尾綉童帽等,在水族生活禮儀中具有不同的特殊意義。如水族女子出嫁後,生育第一個孩子時,馬尾綉背帶和馬尾綉銀佛童帽作為富貴吉祥的象徵,是外婆(或舅母)探視外甥的必備禮物。而且水族女子只有在嫁出後生育第一孩時,母子才能享受此殊榮。此後,該女子不管生育多少個孩子(在舊社會不執行計劃生育,女人能生多少便生多少),娘家都不會再送馬尾綉背帶,先前送的馬尾綉背帶便一直背孩子們都長大成人(背帶完成使命後如果還完好結實,就會成為該戶人家的「子孫背帶」)。
一般來說,每個水族女子一生中就只能接受娘家送的一副馬尾綉背帶,就算婚姻變故另嫁再生,娘家都不會再送。這種做法,一是因為馬尾綉背帶製作工序繁雜、價格昂貴、經久耐用。二是娘家人希望自家女兒從一而終,婚姻穩固,幸福美滿。三是母親對自己女兒及她的孩子們的良好願望。孩子是希望,是未來,母親希望女兒多子多福。在第一個孩子出生時,送去馬尾綉背帶和銀佛童帽,代表富貴吉祥,希望外甥健康成長,長命百歲。
4、貴州山都縣居住得有幾種少數民族?
要理解這個貴州三都縣的少數民族有多少種的話呢?還是要去這個民政局,或者去派出所才能夠了解到這個信息
5、貴州都勻有哪些特產
都勻毛尖茶
都勻毛尖茶產於貴州南部的都勻市。它以優美的外形,內獨特的風格列為中國容名茶珍品之一。都勻毛尖茶生產歷史悠久,迄今已有500多年。都勻毛尖「三綠透黃色」的特色,即干茶色澤綠中帶黃,湯色綠中透黃,葉底綠中顯黃。成品都勻毛尖色澤翠綠、外形勻整、白毫顯露、條索捲曲、香氣清嫩、滋味鮮濃、回味甘甜、湯色清澈、葉底明亮、芽頭肥壯。其品質優佳,形可與太湖碧螺春並提,質能同信陽毛尖媲美。
都勻風味四酸
都勻的風味食品中,四酸最具特色又最普及,不管是鄉村的農家菜還是城內街頭的小吃店或大酒樓,可謂隨處皆見。四酸即酸菜、蝦酸、香酸、糟辣酸。
都勻太師餅
貴州特產—都勻太師餅,是流傳於都勻的一種點心,系貴州風味小吃名點之一。太師餅皮酥,味香,咸甜皆備。太師餅外表呈扁鼓型,兩面呈黃色或淺黃色,圓周呈白色或淺黃色;餅面酥鬆,酥層清晰,不脫殼,不空心。內餡果料粗細適當,入口香甜酥鬆。
都勻沖沖糕
都勻沖沖糕是貴州省黔南州都勻市的特色小吃。沖沖糕有百餘年歷史,以其質柔軟香甜,色淡黃中偏紅,地方味濃厚,口感有韌性的特點廣受人們的喜愛。
6、水族馬尾綉真的非常「接地氣」嗎?
穿著馬尾綉服飾參會是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水仙馬尾綉有限公司負責人宋水仙的日常。
馬尾綉是由馬尾織成的綉品,在三都自治縣傳承上千年,有刺綉「活化石」美譽,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所有傳統手工藝在傳承之路上遇到的問題相似,非遺產品如何商品化一度困擾著宋水仙。
「非遺產品要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貼合,不能老是飄在空中。」開設世界第一家馬尾綉博物館、帶著產品參與海內外大小博覽會、建市場網路收購鄉親作品……今年53歲的宋水仙說,「非遺產品要緊跟時代,有目的性地針對不同年齡群體進行創作才是大眾喜歡的設計。」她透露,如今「接地氣」的馬尾綉前景大好,「農村婦女們也不再外出打工,而是重拾起針線籃,在家門口實現了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