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女生發型 » 馬尾魁岐溪邊協和大學
擴展閱讀
流行發型圖片 2020-08-19 19:50:42
梨形臉直發 2020-08-27 22:25:16
鹿晗棕色發型圖片 2020-08-28 03:41:15

馬尾魁岐溪邊協和大學

發布時間: 2021-03-11 09:14:10

1、福建協和大學的介紹

<

2、基督教在中國建立的大學

01.上海
滬江大學-University of Shanghai-美南浸信會、美北浸禮會-楊樹浦軍工路
聖約翰大學-St. John's-美國聖公會-滬西極司非而路
震旦大學-Universitè Aurore-法國耶穌會(天主教)-法租界呂班路

02.蘇州
東吳大學-Soochow University-美國衛理公會-蘇州天賜庄

03.南京
金陵大學-University of Nanking-美國衛理公會、長老會、基督會等-鼓樓
金陵女子大學-Ginling College-美國衛理公會等-寧海路

04.杭州
之江大學-Hangchow University-美南長老會、美北長老會-月輪山麓到二龍頭山麓

05.北京
燕京大學-Yenching University-衛理公會、美國公理會等-海淀
輔仁大學-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美國本篤會(天主教)-定阜大街

06.廣州
廣州嶺南大學-Lingnan University-美北長老會-河南康樂村

07.長沙
湘雅醫學院-Hsiang-ya Medical College-美國雅禮會-麻園嶺

08.武昌
華中大學-Central China University-美國聖公會、雅禮會、復初會,英國循道會、倫敦會-曇華林

09.濟南
齊魯大學-Cheeloo University-美北長老會 、英國浸禮會等-南關

10.福州
福建協和大學-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美國美以美會、公理會、歸正會,英國聖公會-鼓山麓閩江畔魁岐村
華南女子大學-Hwa Nan College-美國衛理公會-倉前山

11.成都
華西協和大學-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英國、美國和加拿大五教會-華西壩

12.天津
天津工商學院(預科學校)-Institut des Hautes Etudes et Commerciales-法國耶穌會(天主教)-天津英租界馬場道

3、1912年美國教會在中國開設12所私立大學指哪十二所?

西方基督教會在中國設立的十二所大學:

01.上海
滬江大學-University of Shanghai-美南浸信會、美北浸禮會-楊樹浦軍工路
聖約翰大學-St. John's-美國聖公會-滬西極司非而路
震旦大學-Universitè Aurore-法國耶穌會(天主教)-法租界呂班路

02.蘇州
東吳大學-Soochow University-美國衛理公會-蘇州天賜庄

03.南京
金陵大學-University of Nanking-美國衛理公會、長老會、基督會等-鼓樓
金陵女子大學-Ginling College-美國衛理公會等-寧海路

04.杭州
之江大學-Hangchow University-美南長老會、美北長老會-月輪山麓到二龍頭山麓

05.北京
燕京大學-Yenching University-衛理公會、美國公理會等-海淀
輔仁大學-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美國本篤會(天主教)-定阜大街

06.廣州
廣州嶺南大學-Lingnan University-美北長老會-河南康樂村

07.長沙
湘雅醫學院-Hsiang-ya Medical College-美國雅禮會-麻園嶺

08.武昌
華中大學-Central China University-美國聖公會、雅禮會、復初會,英國循道會、倫敦會-曇華林

09.濟南
齊魯大學-Cheeloo University-美北長老會 、英國浸禮會等-南關

10.福州
福建協和大學-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美國美以美會、公理會、歸正會,英國聖公會-鼓山麓閩江畔魁岐村
華南女子大學-Hwa Nan College-美國衛理公會-倉前山

11.成都
華西協和大學-West China Union University-英國、美國和加拿大五教會-華西壩

12.天津
天津工商學院(預科學校)-Institut des Hautes Etudes et Commerciales-法國耶穌會(天主教)-天津英租界馬場道

4、福建師范大學的歷史沿革

華南女子文理學院 1908年,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預科成立,選舉程呂底亞女士(Miss Lydia Trimble)為校長。學院預科先租賃倉前山倪厝弄的一處房子為宿舍。
1911年12月,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在倉前山新校址奠基。
1917年,華南女子文理學院開始創辦四年制本科專業,首先辦教育系、1921年第一屆本科生畢業。
1921年,華南女子文理學院決定向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申請學士學位的授予權。
1922年9月28日,得到紐約州立大學董事會的臨時承認證書。
1931年10月9日,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向中央教育部申請立案。為此,除了學院的課程設置按教育部規定進行了調整外,學院的教育經費也必須按教育部的規定達到了一定的定額。
1933年6月,教育部准許華南女子文理學院臨時立案,承認了中文、外語、教育、家政、數理、化學、生物等7個系。
1934年6月,華南女子文理學院獲教育部批准永久立案。同年9月21日又得到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董事會正式承認具有文學士與理學士兩個學位的授予權。
1935年,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加入美國基督教13所大學聯合託事部。
1938年6月21日,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內遷南平。
1941年,神州淪陷後,日寇入侵閩北、古田大湖阻擊戰是保衛閩北的關鍵戰役。高山峻嶺之間,糧食難以供應。南平駐軍決定趕制20萬塊光餅,穿紮成串,限期送往大湖。華南學院全體師生日夜奮戰,投入緊張的支前工作,並在每袋干糧里附一紙鼓舞士氣的短箋。大湖之役勝利了。學院師生的愛國行動得到軍民們的高度贊揚。
1941年,福州校舍彭氏樓失火,圖書館、實驗室和教室都付之一炬。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彭氏樓重建尚未竣工,延至1946年1月至3月分三批完成學院遷回福州的任務。1947年3月13日,波士頓大學校長親自給王世靜頒發了人文科學榮譽博士的學位。
1951年4月,院系調整,華南女子文理學院與福建協和大學合並成立福州大學。 福建協和大學 清宣統三年(1911),由世界基督教大會推舉的高等教育委員會會長高綽博士(Dr.John Goucher)來福州,與福建基督教六公會聯議創辦大學,幾經醞釀、籌備,於民國四年(1915)成立董事會,以俾益知(W.L.Beard)為主席,推選庄才偉(Ain C.Jones)為首任校長,校名定為福建協和大學((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
民國五年(1916)二月,該校於福州倉前山租舊俄商茶行正式開課,將福州的英華、格致、三一及閩南的英華、尋源五書院的高年級學生為一年級學生,總數有81人,但不招收女生。老師專任者5人,兼任者4人。
民國六年(1917),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承認協大是一所合格大學,並且參照美國大學畢業生的管理辦法,承認其畢業生同樣可取得學士學位。翌年,美國羅氏基金董事會鑒於協大辦學漸具規模,乃逐年指定一筆巨款,撥作添聘教授和購置設備之用。
民國八年(1919)一月,羅氏基金社撥助該校科學館的建築設備及常年維持費,並設科學講座六名。庄校長之兄嫂亦捐建文學院一座,及逐年圖書購置經費。
民國十一年(1922),學校擇定福州魁岐鄉為校址,於鼓山之麓,閩江之濱,建築新校舍。
民國十四年(1925),文學院、科學館及大小30座校舍先後落成,為紀念庄校長即以科學館命名Edwin C. Jones Memorial Science Hall。
民國十六年(1927),校董事會改組、高校長辭職回美,校務收回國人自辦,由校友林景潤繼任校長,並遵照國民政府頒布的私立大學規程報請立案。
民國十七年(1928),得何氏中國文化研究基金會的津助,擴充文學院各學系。
民國二十年(1931),國民政府教育部因協大隻有文、理兩科,不符合大學至少要有3個學院的規定,遂准以私立福建協和學立案。民國二十三年(1934)女生宿舍竣工,始兼收女姓。
民國二十五年(1936),得福建省政府補助,添設農學與農業經濟兩個學系,開辦農業試驗場。
民國二十六(1937),並在邵武設立閩北農林試驗場,作為發展農科學系的准備。
抗戰開始,協大就在民國二十七年(1938)五月遷到閩北山城邵武。
民國二十九年春(1940),教育部令農學系擴充為農藝學系及園藝學系,加上原有的農業經濟學系成立農科。同時將文史系分為中國文學系和歷史系,數理系改為物理系。
民國三十一年(1942)四月,教育部批准將私立福建協和學院改稱私立福建協和大學,文、理、農三科改稱文、理、農三學院。並頒發新校印。於同年10月16日啟用。學校辦學宗旨,據董事會章程(1929年2月經教育部立案)規定,是以博愛、犧牲、服務精神,研究高深學術,養成高尚健全人格,適應社會需求為宗旨。因而博愛、犧牲、服務亦定為協大校訓。
民國三十三年(1944)十月,福州第二次淪陷,魁岐鄉校舍遭日軍洗劫,留在校內的儀器、設備,無一倖存,連門窗地板也被拆毀,樹木被砍伐三分之二;文學院於民國三十三年(1944)十月被縱火焚燒,屋頂及非水泥部分全毀,膳廳、游藝廳及職員住宅,亦壁穿梯折,僅存外殼,總計校舍被毀損失達30餘萬美元。其中以沙氏考古館的損失最為慘重,館中所存古物3600餘件,包括夏、商、周以來的磁器、銅器、陶器、石斧等,是沙善德教授費數十年心血,耗巨資匯集的,均盪然無存。
民國三十四年(1945)五月,日軍撤離福州,八月宣告投降。抗戰勝利了,協大於十一月籌備復員,遷回福州。
民國三十五年(1946)夏,文學院及其他各部房舍先後修建完成,並添建臨時校舍如大禮堂、農學院辦公廳及教職員住宅等計共5座,五月一日宣告復課。經過數月艱巨的工程重整之後,高山蒼蒼,流水泱泱,始重聞昔日的弦歌了。九月二日林景潤校長休假赴美,十月二十日陳錫恩代校長及教師多人由美抵校。
1947年5月16日,協和大學學生自治會在中國地下黨組織領導下,發動全校絕大部分學生計600餘人,沖破國民黨的威脅與重重阻撓,組織福州市有史以來人數最多、聲勢浩大的三反(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大遊行,散發《告福州市民書》。隊伍沿著市區台江、小橋、洋頭口,穿過南門兜,一路直達鼓樓的國民黨省政府,向當局遞交《請願書》。
1951年1月,中央教育部決定接辦協和大學和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將兩校合並成立福州大學。兩校合並暨福州大學成立典禮,於1951年4月12日在福州魁岐原協大舉行。新成立的福州大學領導機構為校務委員會,由許彧青任主任,嚴叔夏、王世靜任副主任。 福建省立師范專科學校 福建省立師范專科學校(下文簡稱福建師專)為福建師范大學主要前身之一。該校於1941年6月1日,在抗戰烽火中誕生在福建戰時省會永安。
1940年,夏省政府未經教育部同意,從權設置了省立中等學校師資養成所(二年制),以應急需。鑒於該所受種種條件限制,對解救本省中等師荒未能大有作為,省政府和教育廳不久又派專人向教育部力陳創辦福建師專的迫切需要,才得到同意。
1941年4月,著手籌辦,6月1日獲電准成立,唐守謙被任命為校長,8月1日即正式開學。福建師專在學校的性質與任務上,同1907年成立的福建優級師范學堂一脈相承,在福建高等師范教育史上,起著承先啟後的重要作用。
1942年5月,乘春深水滿時節,順流而下遷校南平沙溪之濱的水南後谷。
1946年1月,校址由南平喬遷福建師范教育的發源地-福州烏石山。
1949年3月,發動了反飢餓、反迫害、反徵兵、反征糧聲勢浩大的遊行。
1949年8月,師專師生迎來了福州的解放。9月省軍管會接管了學校,仍稱福建省立師范專科學院。
1950年9月,該校即擴建為福建師范學院。 國立海疆學校 抗戰勝利前夕,國民政府決定在與台灣島一水之隔的福建省創辦一所高等院校,為即將回到中國的台灣培養教師和行政人員。
1944年5月,國民政府開始在福建籌建大專學制的國立海疆學校,先設師范和行政兩科。8月,選擇仙游縣私立金石中學舊址作為臨時校舍。1945年1月,開始招生。生源主要來自福建仙游、永春、晉江、漳州及廣東揭陽等地。2月,海疆學校正式開學。
1945年7月,學校奉准遷址南安縣九都鎮。南安九都時期的海疆學校,師資陣容較大,聘任了有許多知名教授。
1946年6月,國立海疆學校又遷往晉江。
1947年1月,首屆二年制學生畢業,畢業生大多服務於台灣等地。
海疆學校自創辦之初,就以「造就專門人才、輔助海疆建設、發展海外事業」為立校之宗旨。前後實際辦學僅僅6年,在全體教職工、校友及海內外各界人士和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載入了福建高等教育的史冊。
1950年,海疆學校停辦,師范科部分教師和學生並入福建省立師范學院。
1952年6月,福建省立師范學院並入由私立福建協和大學與私立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合並成立的福州大學。 私立福建法政專門學校 私立福建法政專門學校的前身為私立福建法政學堂,這是福建近代史上一所培養法政專門人才為主的高校,也是中國最早成立的私立法政專門學校之一。
1911年,私立福建法政學堂正式成立。校址位於福州烏石山西北一帶。
1912年,改稱私立福建法政專門學校。
1913年,經民國政府教育部批准立案。1914年7月,又經司法部認可。
1925年7月,私立福建法政專門學校改稱福建大學。1927年,又恢復稱為私立福建法政專門學校。
1929年,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明令廢止專門學校,私立福建法政專門學校再次改辦私立福建學院。
1932年2月,福建學院正式獲准立案。
1936年8月,依據福建省政府實施整理本省教育方案,調整各大學相同科系,福建學院專辦法科,農科歸並私立福建協和大學。
抗戰全面爆發後,學院初遷閩清十六都白雲渡。1941年4月,再遷浦城大同鄉。1942年6月,三遷返回閩清。
抗戰勝利後,私立福建學院及其附屬中學回遷福州烏石山原址辦學。
1951年夏季,私立福建學院奉令辦理結束,商科四系歸並當時由私立福建協和大學與私立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合並成立的福州大學,組成福州大學財經學院。
1952年9月13日,福州大學財經學院歸並廈門大學。 福建省研究院 1939年4月,福建省研究所成立,附設在廈門大學抗戰期間的遷校地長汀校內辦公,匯聚了一批很有學術建樹的專門人才。
1940年11月,福建省政府令福建省研究所改名為福建省研究院。
1945年,抗戰勝利後福建省研究院遷址福州。
國民黨統治時期,中央研究院在各省均不設立分支機構,福建省研究院可謂獨樹一幟。在福建省研究院創立和發展的僅十年歷史中,前半段處於抗戰烽火之中,後半段處在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反動統治之下。
在福建省研究院工作過的有薩本棟、王亞南、汪德耀、傅鷹、林鎔、鄭作新、黃震、朱洗、唐仲璋、何景、章振干、傅家麟等著名科學家和學者,以及共產黨員楊潮烈士等。
1950年初,福建省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歸屬廈門大學。
1951年,福建省研究院教育心理研究室獨立改為新教育研究所,動植物研究所和工業研究所合並為自然科學研究所,歸屬由私立福建協和大學與私立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合並成立的福州大學。
1952年,自然科學研究所撤銷,所屬大部分人員轉入福州大學生物系與化學系。 1951年4月,私立福建協和大學(1915-1951年)和華南女子文理學院(1908-1951年)合並成立福州大學。至1952年6月,福州大學先後並入福建省立師范學院(1941-1952年)、福建省研究院(1939-1951年)、私立福建學院(1911年-1951年)等單位。經中國高等院校1952年院系調整後,1953年9月,福州大學改稱福建師范學院。
1969年,因「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停辦,1972年5月復校,更名為福建師范大學,並沿用至今。
2003年,福建司法學校(1983-2003年)並入該校。
2003年11月,福建師范大學確立為首批八所福建省重點建設高校。
2007年11月,福建師范大學迎來百年華誕。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張克輝、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省長黃小晶、教育部副部長吳啟迪等出席慶祝大會。
2012年11月,教育部與福建省政府在福州簽署共建福建師范大學協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和福建省委常委、時任副省長陳樺代表雙方簽署協議。福建師范大學正式進入省部共建大學行列。
2012年12月,福建師范大學成立董事會,福建省政府省長蘇樹林任董事會主席。
2014年1月,福建師范大學確立為福建省重點建設三所高水平大學之一。
2014年10月15日,教育部、財政部公布2014年度「2011協同創新中心」認定結果,由廈門大學牽頭,復旦大學、福建師范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等核心單位參與的「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正式入選國家「2011計劃」,福建師范大學成為國家「2011計劃」核心參與高校。
備註:以上歷史圖片資料來源:福建師范大學校慶105周年紀念官網。

5、林蘭英就讀的福建協和大學在哪?

福建協和大學史略(1915-1950)

清宣統三年(1911),由世界基督教大會推舉的高等教育委員會會長高綽博士(Dr.John Goucher)來福州,與福建基督教六公會聯議創辦大學,幾經醞釀、籌備,於民國四年(1915)成立董事會,以俾益知(W.L.Beard)為主席,推選庄才偉(Ain C.Jones)為首任校長,校名定為福建協和大學((Fukien Christian University)。

民國五年(1916)二月,該校於福州倉前山租舊俄商茶行正式開課,將福州的英華、格致、三一及閩南的英華、尋源五書院的高年級學生為一年級學生,總數有81人,但不招收女生。老師專任者5人,兼任者4人。民國六年(1917)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承認協大是一所合格大學,並且參照美國大學畢業生的管理辦法,承認其畢業生同樣可取得學士學位。翌年,美國羅氏基金董事會鑒於協大辦學漸具規模,乃逐年指定一筆巨款,撥作添聘教授和購置設備之用。民國八年(1919)一月,羅氏基金社撥助該校科學館的建築設備及常年維持費,並設科學講座六名。庄校長之兄嫂亦捐建文學院一座,及逐年圖書購置經費。民國十一年(1922)學校擇定福州魁岐鄉為校址,於鼓山之麓,閩江之濱,建築新校舍,大小數十座饒有東方古典風味的精緻建築峙立江東,背倚鼓山,面俯閩江之流,遠山凝翠,江帆如畫,不愧為一所實施大學教育的好學府。

民國十二年(1923),庄偉才校長積勞病逝,由高智(John Gowdy))繼任。民國十四年(1925),文學院、科學館及大小30座校舍先後落成,為紀念庄校長即以科學館命名Edwin C. Jones Memorial Science Hall。

民國十六年(1927),校董事會改組、高校長辭職回美,校務收回國人自辦,由校友林景潤繼任校長,並遵照國民政府頒布的私立大學規程報請立案,民國十七年(1928)得何氏中國文化研究基金會的津助,擴充文學院各學系。民國二十年(1931)國民政府教育部因協大隻有文、理兩科,不符合大學至少要有3個學院的規定,遂准以「私立福建協和學院」立案。民國二十三年(1934)女生宿舍竣工,始兼收女性。民國二十五年(1936)得福建省政府補助,添設農學與農業經濟兩個學系,開辦農業試驗場,民國二十六(1937)並在邵武設立閩北農林試驗場,作為發展農科學系的准備。這時該校文學院共分文史、西哲、教育3學系;理學院共分生物、化學、醫預、數理4學系。

抗戰開始,福州地處沿海,深受日寇威脅,協大就在民國二十七年(1938)五月遷到閩北山城邵武。在邵武除借用漢美及樂德兩中學舊址的樓房數十餘座外,又新建才偉樓和高智樓,作為男生宿舍和圖書館。當時群山環抱中的邵武,便成為戰時的文化城,兩個中學的舊址,校舍矗立,綠樹如蓋,環境之幽靜、寬敞,於戰時可稱首屈一指。最難得的是該校重要的圖書,幾已全部運到了邵武,在戰時能夠儲備這樣完整豐足的圖書,的確是十分的可貴的。邵武校舍分為東、北門兩部,相距約2華里,文學院、農科及總辦公廳設在東門,理學院設在北門。當時校舍有樓房30餘座,大半是借用原有房屋,一部分系新建,林場佔地1000餘畝,遍植馬尾松。農場150畝,附設倉庫加工場、水碓及制茶試驗所。園藝場135畝,蕃殖各種果樹苗木,達20餘萬株,花卉2000餘盆,校內並自備電廠及印刷所。

民國二十九年春(1940),教育部令農學系擴充為農藝學系及園藝學系,加上原有的農業經濟學系成立農科。同時將文史系分為中國文學系和歷史系,數理系改為物理系。

民國三十一年(1942)四月教育部批准將"私立福建協和學院"改稱"私立福建協和大學",文、理、農三科改稱文、理、農三學院。並頒發新校印。於同年10月16日啟用。學校辦學宗旨,據董事會章程(1929年2月經教育部立案)規定,是以"博愛、犧牲、服務精神,研究高深學術,養成高尚健全人格,適應社會需求"為宗旨。因而"博愛、犧牲、服務"亦定為協大校訓。

民國三十三年(1944)十月,福州第二次淪陷,魁岐鄉校舍遭日軍洗劫,留在校內的儀器、設備,無一倖存,連門窗地板也被拆毀,樹木被砍伐三分之二;文學院於民國三十三年(1944)十月被縱火焚燒,屋頂及非水泥部分全毀,膳廳、游藝廳及職員住宅,亦壁穿梯折,僅存外殼,總計校舍被毀損失達30餘萬美元。其中以沙氏考古館的損失最為慘重,館中所存古物3600餘件,包括夏、商、周以來的磁器、銅器、陶器、石斧等,是沙善德教授費數十年心血,耗巨資匯集的,均盪然無存。

民國三十四年(1945)五月,日軍撤離福州,八月宣告投降。抗戰勝利了,協大於十一月籌備復員,遷回福州。民國三十五年(1946)夏,文學院及其他各部房舍先後修建完成,並添建臨時校舍如大禮堂、農學院辦公廳及教職員住宅等計共5座,五月一日宣告復課。經過數月艱巨的工程重整之後,高山蒼蒼,流水泱泱,始重聞昔日的弦歌了。九月二日林景潤校長休假赴美,十月二十日陳錫恩代校長及教師多人由美抵校。

民國三十六年(1947)一月六日林校長積勞成疾,卒於紐約。三月校董會聘陳錫恩博士繼任校長,六月底陳氏任期屆滿,赴美國加州大學復任。由校董會推楊昌棟博士代理校長。1948年10月,楊請辭職,12月校董會准楊休假,另組校政委員會主持校務。先後擔任校政委員會主席的有林冠彬、鄭德超、王調謦等教授。

學校的行政組織:校長由校董事會推選,下設校長室,校長室下分學制組織,管轄3個學院。並設教務、訓導、總務3處,秘書及會議2室。

此時,學校文、理、農3學院的學系設置是:文學院設中文、歷史、外語、教育四學系;理學院設物理、化學、生物三學系;農學院設農藝、園藝、農業經濟、農業教育四學系(民國三十二年文學院教育系被取消後轉辦此系,民國三十七年又停辦此系,復辦文學院教育系)。在理學院生物系和化學系中,設有醫學預科(簡稱"生物醫預"和"化學醫預"),專為北京協和醫院和山東齊魯醫學院培訓醫大前四年基礎課。學士學位要修滿136學分。

協和大學三個學院的成就,各有所殊,文學院中的文史系,後分為中國文學系和歷史系,出版《福建文化》、《協大藝文》等定期刊物。福建的國學,晚清以來,素具淵源。西洋哲學系,後來改為外文系,教授幾乎都屬於外國籍,某一時期陣容之強,為他校所不及。歷屆畢業生,或在東南亞一帶奠下了事業,或在全國各地工作,都不乏傑出人才。教育系,在福建是師資儲備之所,全省執掌學校行政者,不少出於此系,校中又附設社會教育推行委員會,深入農村,為農民輔導教育。該系畢業的,有一批無名英雄,視教育為終身事業,盡瘁於桑梓以終老。

理學院,設備最稱完善,如生物學系,實驗室中每人便有顯微鏡一架,該系著作較多,其中若干著作已刊入商務印書館的大學叢書,其他如單行本,或定期的刊物,都不乏出版。化學系的葯品與實驗器材之豐,為東南諸大學屈指可數者,無論那一種的實驗,該系都可應付裕如。物理系,則自備發電廠和修理廠,包括鋸木及一切機械的修理。化物兩系,平時也在刊物出版。

農學院,曾在邵武附設高級農校,訓練農業人才。農經、農藝、園藝、與農教四學系的研究風氣,也不在文理學院之後,東南各報副刊,時常為該院各系專辟旬刊或半月刊,刊載各種專題文章,作者中不少是各系學生,也不乏教授的作品。除農藝系附設農業試驗場外,園藝系也設有園藝試驗場,並有加工的產品外售。此外,每個系都辦有一種或數種不同名稱、不同內容的定期刊物。

福建協和大學是人才薈萃之所,有一批著名專家、學者、教授先後在這里任教。如著名文學家、文論家、教育家葉聖陶、郭紹虞,名儒陳寶琛入室弟子陳易園,嚴復的哲嗣、著名教授嚴叔夏,著名專古學家、甲骨文專家董作賓,著名歷史學家傅家麟,著名黃麻遺傳學者盧浩然,著名動物學家、兩棲爬行動物國際委員會委員丁漢波,著名微生物學家、"慶大黴素"發明者王岳,著名昆蟲學家、博士生導師趙修復,以及著名學者陳文淵、陳錫恩、陳興樂諸博士。

協大畢業生在科技、農業、教育方面有不少出類拔萃的人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的有鄭作新(中國鳥類世界聞名的學者,曾被美國國務院聘為客座教授赴美講學)、林蘭英(著名半導體物理學家)、黃維垣(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副院長、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所長)、唐仲璋(寄生蟲專家,廈大教授)、唐崇惕(寄生蟲專家、廈門大學教授)等。還有著名農業專家李來榮(原福建農學院院長,國際上著名園藝學家)、張先光(美國密執根州立大學教授,進入世界名人錄的著名禽病專家)等。

福建協和大學英文名為"福建基督教大學",但由於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宗教教育趨於淡化,師生思想逐漸進步。民國十六年(1927)一月,中共福州地委直接領導的進步團體"福建滌社"出版了《收回教育權專號》,該校教授陳錫襄就主持籌備召開"福州各界反抗文化侵略大會"。二十六年(1937)十月,協大百餘名師生舉行抗日救亡大會。本世紀30年代初,該校學生中就有共產黨員組織讀書會,進行革命活動。三十五年(1946)十一月,中共協大支部在學校駐地魁岐鄉舉辦民眾夜校,吸收100多名青年參加學習,並培養一批進步青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到本世紀40年代中期以後,該校已有3個共產黨支部,黨員學生數十人。歷來福州各校師生發動的愛國民主運動,該校都是主力之一。

1947年5月16日,協和大學學生自治會在我地下黨組織領導下,經過周密的策劃,發動全校絕大部分學生計600餘人,沖破國民黨的威脅與重重阻撓,組織福州市有史以來人數最多、聲勢浩大的"三反"("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大遊行,散發《告福州市民書》。隊伍浩浩盪盪地沿著市區台江、小橋、洋頭口,穿過南門兜,一路直達鼓樓的國民黨省政府,向當局遞交《請願書》。沿途群情激奮,受到了廣大市民的歡迎,有的紛紛加入遊行隊伍,此舉也得到了福州各大專院校學生的聲援和支持。

學校員生人數:1947年第一學期有教員63人,職員51人,學生587人,其中女生100人。

圖書設備:計有中文76,913冊;西文25,505冊;又中文雜志17,843冊;西文雜志15,605冊,總共合計135,857冊。

1951年1月,中央教育部決定接辦協和大學和華南女子文理學院,將兩校合並成立福州大學。兩校合並暨福州大學成立典禮,於1951年4月12日在福州魁岐原協大舉行。新成立的福州大學領導機構為校務委員會,由許彧青任主任,嚴叔夏、王世靜任副主任。

協和大學辦學35年,共培養畢業生1300多人。

6、福州有哪些大學?

1、廈門大學

廈門大學於1921年創辦,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並且在馬來西亞開設分校。廈門大學由教育部直屬,是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也是福建唯一一所985大學。

2、集美大學

集美大學前身是1918年創辦的集美學校師范部,1994年集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等五所學校合並組建集美大學。集美大學是由交通運輸部與福建省、福建省與廈門市共建高校。

3、福州大學

福州大學創辦於1958年,以理工科擅長。1997年福州大學進入國家「211工程」高校行列。福州大學是由教育部、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與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

4、福建協和大學

福建協和大學位於今天的福州市馬尾區魁岐村,創建於1915年,是一所教會大學。1919年,美國建築師墨菲受邀著手魁岐新校區的設計,經過10年時間建成大小30座校舍。

5、福建農林大學

福建農林大學地處海上絲綢之路門戶、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福州,前身是成立於1936年的福建協和大學農科和成立於1940年的福建省立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