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短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海底森林
略 1.文章用設問方法開頭,為了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2.短文從三方面介紹了海底森林:一海底森林的構成;二海底森林生長很茂盛;三海底森林的作用。 3.海底森林不但給海洋動物提供食物,而且是它們的樂園,還是小魚小蝦的「避風港」。
2、求寫關於課外讀物的推薦文(兩篇),就是要寫了推薦給別人的文章。五百字左右,最好還要點評好壞
你的問題讓我不是很清楚你到底需要怎樣的回答,我先按自己的理解作答,有問題可以繼續追問!
最漂亮的溺水者。加西亞.馬爾克斯。
有這樣一種短篇小說,你在看完前面一兩段甚至一兩句話的時候起,就一直在等待一個轉折,或者說一種揭示。因為小說看起來是從中段寫起的,寫著寫著總需要交代前因後果。馬爾克斯的 《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水者》 就是這樣一篇小說,只不過他到最後都沒有對溺水者的身份有所交代。他只是順著自己的思路寫,最後把讀者們也帶進去了。
至於溺水者的名字「埃斯特溫」,我查找了相關資料,發現這在西語中是個很平常的名字,沒有什麼特別。然而在村民們眼中,他是一具最理想的屍體,世界上最美的溺水者。
__________節選
海面上漸漸漂過來一個黑乎乎的東西,先發現的孩子們炫耀地說那是一艘敵船。過了一會兒,他們又發現那件漂浮物上沒有掛旗幟,也沒有桅桿,於是又認為是一條鯨魚。一直到它漂到岸邊,他們從它身上取下那些黑乎乎的馬尾藻、水母和遇難船隻的碎片後,才發現是一個淹死的人
……
自己可以去閱讀全文!
3、求一篇介紹百慕大三角的文章
百慕大三角,位於北大西洋的馬尾藻海,是由英屬百慕大群島、美屬波多黎各及美國佛羅里達州南端所形成的三角區海域,據稱經常發生超自然現象及違反物理定律的事件,面積約390萬平方千米(150萬平方英里)。在這個地區,已有數以百計的船隻和飛機失事,數以千計的人在此喪生。從1880到1976年間,約有158次失蹤事件,其中大多是發生在1949年以來的30年間,曾發生失蹤97次,至少有2000人在此喪生或失蹤。這些奇怪神秘的失蹤事件,主要是在西大西洋的一片叫「馬尾藻海」地區,為北緯20°-40°、西經35°-75°之間的寬廣水域。這兒有世界著名的墨西哥暖流以每晝夜120-190千米流過,且多漩渦、台風和龍卷風。不僅如此,這兒海深達4000-5000米,有波多黎各海溝,深7000米以上,最深處達9218米。
1948年12月27日22點30分,一架DC—3型大型民航班機,從舊金山機場起飛,途經百慕大海域上空,地面指揮塔曾聽到機長驚詫的話聲:「這是怎麼回事?都在唱聖誕歌哪?」誰也沒有想到這句話里所包涵的意味是什麼。
28日凌晨4點30分,班機還向機場發過電訊——「接近機場,燈光可見,准備降落。」機場做好接受著陸的各項准備。
可是這架DC—3型班機始終沒在機場降落。它在降落前就消失了,機組人員和全部乘客無一生還。
飛機一分鍾前還與機場保持著正常聯系,這次失蹤彷彿是在一瞬間之內發生的。就像天空破了個洞,飛機一下掉進洞里,無聲無息了。
1944年,古巴籍的貨船「魯比康」號在同一海域同樣出現人去船空的奇案。當人們登上這艘漂浮不定的船時,只有一隻狗孤獨地躺在甲板上。
1963年,美國籍油輪「瑪林·凱思」號穿過這片海域,航行的第2天,船上的報務員還向岸上通報說:「航行正常,位置北緯26度4分,西經73度。」但這是「瑪林·凱思」號傳給世界的最後訊息,它從此失蹤了。誰也無法想像這樣一艘裝有現代化導航和通訊設備的油輪,竟然連一點油花都沒留下,就從這片海域上失蹤了。
1935年8月,義大利籍的貨輪「萊克斯」號的水手們,親眼看到美國籍縱帆船「拉達荷馬」號被海浪漸漸吞沒,他們奮不顧身地從海上救起了「拉達荷馬」號溺水的水手。但5天之後,「萊克斯」號的水手卻驚訝地發現,「拉達荷馬」竟然漂浮在海上。這並不是幻覺,因為「萊克斯」號上的水手,連同被他們救起的「拉達荷馬」號上的水手,一同登上了「拉達荷馬」號縱帆船。
一艘已經沉沒了的船,怎麼可能又重新漂游海上呢?人們無從解釋。
百慕大三角謎神秘莫測,它到底是人造的還是自然形成的?它與百慕大海域連續發生的海難和空難有什麼關系?這些都有待於人們的進一步探討。百慕大這個黑洞,至今還沒有看見底。
你也許得讀快一點啊,如果你認為少了或者多了我還可以刪減或增加。你也可以指出語句不通的地方我可以修改,望採納。
以上資料來源於網路百慕大三角http://ke.baidu.com/link?url=JJQaFzJzdFvd3v_xonRppwejqD2QwP9Y7zb-RdEZXeepa_UpVgn9Qajrp6
4、找幾篇有1000字左右初中地理論文
哥倫布發現美洲與海洋地理科學
海洋地理科學是推動航海實踐活動的主要基礎與前提之一,而航海活動實踐又反過來成為海洋地理科學發展的最重要條件與動力,二者互促互進。海洋地理科學亦是浸透包容在航海史、科學史,乃至整個文明史中。今年是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510周年,在追憶紀念這位偉大的航海家之際,從海洋地理科學的角度研究哥倫布的航海作用,對於拓展對哥倫布航海研究的界域,創新研究內容,突出時代特色,具有重要意義。
一、海洋地理科學與哥倫布西航思想及行動的形成
對哥倫布遠航成功,多有貶詆者。如說哥倫布是個「騙子」、「一個瘋子」、「神經很不正常」、「整個一生之中心理狀態都有某種混亂」,說他的發現是「偶然的成功」等[1]。從海洋地理科學的角度看,這些說法是毫無根據的。
1.遠航前的哥倫布掌握了較為深厚廣博的海洋地理學知識。
哥倫布所處的時代,西歐人對「遠東」還不甚了解。《馬可波羅游記》中關於東方「黃金」的描寫引起了西歐社會國王、封建貴族、僧侶以及商人日益熾熱的慾望。西歐人以極大的熱情進行探險,配合尋找新航路。到哥倫布從事探險時,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南已進行了幾十年探險並取得成就。馬可波羅的著作深深吸引了哥倫布,他反復仔細閱讀,不僅精讀,還做了研究。坐落在西班牙塞維爾的哥倫布紀念館中,至今還保存著一部拉丁文的《馬可波羅游記》,書上有哥倫布做過的眉批。一個富庶的、遙遠的東方深深地吸引著他。
自14歲上船後,哥倫布先在波爾多菲諾,後來又在科西嘉島當少年見習水手,以後又成為正式水手。地中海、北大西洋一帶是他的海上家園。1476年,哥倫布在一次商船海戰中,因船隻毀掉,漂渡到葡萄牙。當時,葡萄牙人正以極大的熱情從事沿非洲海岸向南的探險,旨在尋找一條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去東方的航路。他們已經發現了非洲沿海、大西洋上的一些島嶼,同時也向北方探險航行。哥倫布在葡萄牙應募參加了去布里斯托爾、加爾維和冰島的第一次遠航。在葡萄牙的航海期間,哥倫布進一步學習掌握了天文、地理、潮汐、風向等知識,其中與航海有關的學科知識尤為豐富。他熟悉並會操縱多種類型的船隻,了解並會使用當時的航海儀器,掌握航海技術,研究繪制海圖。他狂熱地學習、搜集各種航海方面的資料,學會使用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拉丁四種語言,成為一名航海專家。正如他自己於1501年所說的那樣:「我從小置身海洋上,為的是在海上航行,且一直堅持至今。航海的技巧激勵那些忠於航海事業的人在探索這個世界的秘密。充分地研究了天文學以及幾何算術,我能全神貫注、得心應手地畫出地球的形狀和地球上的城市。」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哥倫布形成了向西航行的思想。2.堅信「地圓」說,深信向西航行可到東方。
科學是不斷發展的,它的正確性及對社會實踐的作用是有其時代性和相對性的。哥倫布所處的那個時代,海洋地理科學有許多內容今天看來是錯的,但當時卻是先進的,它也指導了人們的實踐,起了應有的作用。地球是圓形的學說被公認並成為正統觀點是近代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古代和中世紀,人類對於自己生活其上的大地的形狀,說法多樣。公元前6世紀的畢達哥拉斯和後來的柏拉圖可能是最早提出大地是一個圓球形概念的哲學家。他們宣稱的地球位於宇宙中心,天體環繞它進行圓周運動。著名學者波昔多尼曾在倡導大地球形說的基礎上,推想從地中海向西航行可到達印度。公元2世紀,著名地理學家托勒密寫成了古典天文巨著《大綜合論》,其中認為地球是一個位於中心保持不動的球體,而天體則環繞它轉圈子。托勒密撰寫的《地球指南》共8卷,是一部影響深遠的綜合性地理學著作。書中採用經緯網,將地球分為360度,對地球的周長、各地名稱,陸地、海洋及形狀、溫差等各方面都進行了論述[2](pp.142-148)[3](pp.175-180)。當然,因時代的局限,這本書的錯誤是相當大的,但它是那個時代地理學的結晶。
隨著社會發展,12世紀以後古希臘學術著作和中世紀穆斯林的學術思想又重新被西歐吸收,被譯成拉丁文。在西歐興起收集翻譯古希臘文化的熱潮是由於社會對新知識需求的增加。到哥倫布時代,譯成拉丁文的古希臘和穆斯林作家的作品數量多、學科廣。哥倫布運用所學的拉丁語,讀了大量古希臘著作,特別是托勒密天文學和地理學。他還學習了中世紀學者的有關著作,逐漸接觸「地圓說」。
在馬可波羅的游記中,講到希邦格(日本)離印度海岸不遠。此外,比哥倫布稍早些年的法國地理學者皮埃爾?戴利的《世界的樣子》一書(一譯《幻想世界》,Imagine Muudi),對哥倫布的影響極大。該書是根據亞里士多德和中世紀思想家羅哲爾?培根的觀點而成,亞里士多德認為地球表面水域與陸地比例是1:6。該書把歐洲和亞洲說成是向兩邊延長著的「長長的」陸地,而在兩大洲之間的海(指歐洲以西和亞洲以東的水域)便成了狹小而「短小的」了。書中還指出,「伊比利亞半島的末端和印度東端彼此相距並不太遠……顯而易見,順風有幾天就能到達」,並斷言:「綿延於西班牙和印度之間的海洋不甚寬廣。」[4](pp.76-77)另外,據基督教《舊約》記載:「到了第三天,你應將水集合於大地的第七個部分,使其餘六個部分乾涸。」古希臘的學術觀點與宗教文獻相吻合,對於既追求學術知識又虔信宗教的哥倫布產生了特殊的作用。
哥倫布還在航海實踐中,從各地搜集了很多不被其他船員們重視的、能夠證明在大西洋遙遠的地方有塊陸地的證據。例如,如果西風持續地猛吹,海上飄來既非歐洲人也不是非洲人的屍體。另外,他聽其他船員講到,在離葡萄牙海岸450海里的地方,曾撈上一個木頭製品,顯然不是用金屬工具做的,但小巧玲瓏。在亞速爾群島附近常常沖來一些陌生的樹乾和其他不為西歐人所認識的東西。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觀察,「地圓說」更為哥倫布所深信。
3.綜合推算與西航思想的最後形成。
根據古希臘地理學成果,參照馬可波羅書中關於日本、中國位置的記載,以及中世紀西歐學者的著作,哥倫布的西航思想日臻成熟。早在15世紀70年代末,哥倫布就給贊成從西路航海去印度的學者、義大利的托斯堪內里寫信。托氏對地理學特別是「地圓說」有許多獨到見解,其中關於地球周長、經緯度及西歐與東方的距離等都有說明。他認為,在陸地上從里斯本向東測量,已知的大陸包括整個地球表面有230個經度,從西班牙出發向西只需走130個經度就能到達大陸的東側(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還有太平洋)。托斯堪內在研究馬可波羅的書之後認為,從里斯本向西航行5000海里就可直達偉大的可汗王國(中國)。另一條海路繞安蒂利亞島,「經過兩千海里,您會碰上妙不可言的奇邦格(日本)……」。他還畫出了北大西洋地圖。哥倫布專門拜訪了托斯堪內,向他求教並獲得有關資料。托斯堪內的許多結論與亞里士多德,以及《舊約》、《世界的樣子》等文獻中的說法有出入。如《世界的樣子》中斷言,中國位於迦納利群島以西三千餘英里[4](pp76-77)。哥倫布雖然贊同托斯堪內的許多觀點,但對托所制之路線有不同看法,認為太長了,因而需要自己計算。
要實踐航行,哥倫布還面臨兩個問題,都和向西航行到亞洲的距離有關。其一是,如果地球是360度,那麼1度有多長?其二,地球上已知陸地向東伸延有多長?根據《舊約》及亞里士多德關於陸地佔6/7的說法,位於歐洲和亞洲之間的海洋只佔360度的1/7,即51個經度,又考慮到《世界的樣子》及《馬可波羅游記》中的說法,哥倫布運算的結果是從西向東陸地面積佔290度。這樣,他的答案是,地球上海洋佔70度。但1度有多長呢?根據古希臘托勒密的推算,以及中世紀穆斯林學者測量同一子午線兩個點等幾種測量方法,1度是62.5海里。也有一些地理著作說1度的長度不到10海里。哥倫布接受了環球距離較小的數字。
由於地球是圓形,在不同緯度上的兩個經度之間的距離又不同,那麼,在里斯本或亞速爾群島的緯度上,兩個經度間距離是多少呢?根據當時的數據知識及葡萄牙航海機構研究者們的計算方法,哥倫布計算出1度等於50海里。按這個標准計算,距所要去的東方目標不足3550海里(事實上沿北緯28度線,從加那利群島到日本的距離是10600海里),可見,由於條件的限制,哥倫布的計算結果是錯誤的。按這個結果,西渡大西洋到東方確是要容易得多[5]。
然而正是這個「錯誤」,使哥倫布最終堅定了信心。這個理論與找黃金、辟航路、傳播基督教的熱情和冒險精神結合在一起,促使哥倫布開始著手實施西航計劃。他在多次向葡萄牙國王申請未獲準的情況下,又來到西班牙,經過多番奔波磨難,沖破重重阻力,最終促成行動。
哥倫布向西探航並發現美洲並非是「不理智的行為」,也不是「偶然的成功」,更不是僅憑「黃金夢」、「宗教狂熱」來支配冒險活動的。他是一個有科學頭腦、獨到見解、注重實際的偉大航海家。
二、發現美洲對海洋地理科學的貢獻
哥倫布在航海活動中對海洋地理科學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第一個進入「美洲地中海」,發現了幾乎全部巴哈馬群島、大小安的列斯群島,足跡遍及現在的幾十個美洲國家和地區,對海洋地理、水文狀況進行了勘察,獲得了不少發現,這里僅提及以下幾個方面。
1.為環球航路的開辟、「地圓說」的最後證實打下了基礎。
古希臘的科學文化在西歐上古末期和中世紀早期遭到嚴重破壞。中世紀時期關於地球的概念是按《聖經》中的解釋,由幻想構成的地圖,認為大地是一隻圓盤,浮在水面上,天是由四根台柱支撐的穹窿,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在大地中心,中間是陸地,周圍為水所環繞,有亞、非、歐三塊大陸塊。在中世紀前和中期的基督教西歐,這種觀點占統治地位。十二三世紀以後,「地圓說」開始在歐洲興起,哥倫布接觸到了「地圓說」,又從《馬可波羅游記》中了解到東方,結合航海的實踐及見聞,堅信這一觀念。盡管哥倫布是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但在地球形狀這個問題上,卻背離了基督教學說。正因為他相信「地圓說」,根據當時所能接觸到的各種有關地理科學知識進行了周密的推算,得出地球的大約周長以及從西歐向西航行到東方的距離,使他的航行有了科學理論基礎。雖然他的計算結果與實際相差較大,然而這種「錯誤」的理論是導致他發現美洲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應當指出,主張從西歐向西航行到亞洲,所遇到的不僅僅是與自然界的危險作斗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與社會的、人為的困難作斗爭,還要克服意識形態、思想觀念上的種種阻力。當時絕大多數人不相信地圓學說,不相信向西航行可到東方。當時,盡管有幾個國家在進行探險,有許多航海家,不怕風浪、不畏海盜,但卻害怕駛進「地獄」,據說「地獄」的入口就在大西洋中的某處。在哥倫布第一次航行的水手中,還有人把這一傳說看做是最可怕的危險。然而哥倫布以自己大膽的設想、科學的計劃和無畏的精神沖破了這一障礙,西航成功了。他雖未找到真正的東方,卻發現了美洲,通過這一發現,為後繼者鋪墊了環球航海成功的路。麥哲倫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根據哥倫布的航海情況,又在他實踐的基礎上實現的。麥哲倫環球航行成功,在海洋地理科學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意義相當深遠。因此,哥倫布的航海活動不僅是開辟了一條通達美洲的航路,也是證實「地圓說」,並為以後開辟環球航路創造了條件,他開辟了航海活動的新時代,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
2.對海洋地理的勘測、發現和利用。
在航海過程中,哥倫布始終仔細觀察、勘測所經海洋的水文、地理、氣象等情況,計算航程,判別方位和經緯度,精心繪制地圖並詳細記載航海日誌。他的《航海日誌》內容豐富,被稱為「地理大發現時代最感人肺腑的文件之一」,為後人研究西印度群島、大西洋及中南美洲的海洋地理及航海科技史提供了寶貴的原始資料[6]([p.18]。他的海洋地理勘察、觀測、發現及運用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位於北緯20°到30°,西經40°到75°之間大西洋中神秘的馬尾藻海,是海洋地理的一大奇觀,有些自然狀況至今難以解釋。據考古發現,古代腓尼基人已到達馬尾藻海。可是在中世紀,科學還深深地被禁錮在神學之中,馬尾藻海卻被認為是居住在深海中的神,能隨便改變自己的形狀,甚至可以突然消失,所以人們對其畏懼,一直無所認識。哥倫布第一次航經馬尾藻海時,幾乎被阻隔在那裡。他是第一次詳細記載馬尾藻海的人,從此人們才開始對馬尾藻海進行真正的科學考察
。
哥倫布對大西洋風向、洋流的發現和利用也有貢獻。這些都是憑借他的豐富知識、經驗、勇敢精神和聰明善斷的天賦,在航海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比如第一次的航行返航時,為了防止觸礁,躲開了東北信風帶,在海上航行了48天。第二次航行時又逆信風北上用了93天。經過兩次航行知道了有信風和偏西風的存在。他是第一個發現並利用大西洋中風系的探險家。同時,他也認識到海流的作用。他在很早以前就聽到和見過歐洲西部海面上常有熱帶果實,珍奇雕刻、木材和異地人的屍體,在去美洲的航行中,又親眼見到了後來被確認為是北赤道洋流的海流。同時,哥倫布還在當時航海儀器比較落後的情況下,發現了地磁的偏向因地區的不同而有差異(磁偏角、磁傾角)的現象。這些發現都是人類首次對海的認識,也很快被後人所運用。
也可以看看這里:http://www.51papers.com/dili.asp
5、海底兩萬里文章目錄的小標題有何特別之處試作分析?
海底兩萬里文章目錄的小標題有何特別之處
每章標題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情節.
第一部
第
小說第一部原版插圖(50張)一章 飛逝的暗礁
第二章 贊成與反對
第三章 「悉聽尊便,先生!」
第四章 尼德·蘭
第五章 冒險行動
第六章 全速前進
第七章 種類不明的鯨
第八章 Mobilis in mobile(動中之動)
第九章 尼德·蘭的怒火
第十章 水中人
第十一章 「鸚鵡螺號」
第十二章 一切都用電
第十三章 一些數目字
第十四章 黑潮
第十五章 邀請信
第十六章 漫步海底平原
第十七章 海底森林
第十八章 太平洋下四千里
第十九章 瓦尼科羅群島
第二十章 托雷斯海峽
第二十一章 在陸地上的幾天
第二十二章 尼摩艇長的閃電
第二十三章 強制睡眠
第二十四章 珊瑚王國
第二部
第
小說第二部原版插圖(58張)一章 印度洋
第二章 尼摩艇長的新建議
第三章 一顆價值千萬的珍珠
第四章 紅海
第五章 阿拉伯海底隧道
第六章 希臘群島
第七章 地中海里的四十八小時
第八章 維哥灣
第九章 消失了的陸地
第十章 海底煤礦
第十一章 馬尾藻海
第十二章 抹香鯨和長須鯨
第十三章 大浮冰
第十四章 南極
第十五章 大事故還是小插曲?
第十六章 缺氧
第十七章 從合恩角到亞馬遜河
第十八章 章魚
第十九章 墨西哥灣暖流
第二十章 北緯47度24分,西經17度28分
第二十一章 大屠殺
第二十二章 尼摩艇長的最後一句話
第二十三章 尾聲
6、誰知道關於評論《老人與海》的書或論文
《老人與海》敘述的是古巴老漁夫桑提亞哥84天未捕到魚了,同行都遠離他,最崇敬他的孩子也離開了他。第85天他又獨自一人乘船出航到很遠的地方竟捕捉到一條比小船還長兩英尺的大馬林魚。可大馬林魚是魚中豪傑:它機靈、沉著、「搏鬥起來一點也不驚慌」,老人被它拖了兩天兩夜,還不斷被它掀起的大浪摔倒在船上,被它牽走的釣索勒得背脊生痛,兩手血肉模糊。當時老人只要割斷繩索就可以擺脫困境,但他沒有這樣做,而是靠喝冷水、吃生魚片加大體力,最終制服了大魚,獵獲了他夢寐以求的目標。但在歸途中,又被成群的鯊魚輪番侵食。桑提亞哥拼出全力搏鬥,最終還是輸給了鯊魚。當他回港上岸時,老人帶回的只是一艘空船和自己疲憊不堪的身軀,因為大馬林魚被鯊魚吃得只剩下一副骨脊。所幸的是極度睏乏的老人在夢里夢見了那藍色的海洋和勇猛的獅子,而最崇敬他的孩子也一直守在他身旁。
《老人與海》是根據真人真事的故事加工而成的小說,所以它既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力作,又是一部有多層寓意且寓意很深的作品。發表後立刻被譯成多種文字。各國文學評論界對作品的藝術造詣都無一例外地給予很高評價。桑提亞哥的"硬漢"而又矛盾的形象、作品的結尾及隱喻無處不在啟發人們細細思索,反復吟味。
作品中的主人公桑提亞哥在故事的開頭就處於不利地位,同行都認為他「倒了血霉」。但他認為「痛苦對一個漢子來說,算不上什麼。」在第85天,他又明知其難為卻勇其為地「駛向更遠的地方」,終於捕到一條力量比他大得多的大馬林魚。可頗有心計的馬林魚用沉穩剝奪他的睡眠、用苦刑折磨他的身體,但不認輸的老人決心跟它「奉陪到死」。
當馬林魚被鯊魚咬去大約四十磅肉時老人還不曾沮喪,甚至很英雄地想著:「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他,可就是打不敗他。」海明威就這樣借主人公桑提亞哥的話表達了他自己認為在當時人們應有的生存信念。
海明威曾經還說過:「我試圖描寫一個真正的老人,一個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條真正的魚和許多真正的鯊魚。然而,如果我能夠寫得足夠逼真的話,他們也能代表許多其他事物。」分析這段話,再結合書中許多內證,我們便可解讀《老人與海》中許多作者隱含的思想依託。
一、「一個真正的老人,一個真正的孩子。」
如前所述,在桑提亞哥的身上,寄寓著作者的理念:一個真正的人,從失敗中走來,還得繼續面對未來。面對,是獲得成功的前提,勇敢面對,才有獲得成功的希望。
老人成功了。那條碩大的馬林魚鬥智斗勇但沒能斗得過老人的意志。雖然老人最終敗在鯊魚群中,那是因為「駛得太遠」,孤軍奮戰之故。在兩天兩夜的搏鬥中,老人一直就自信有加:「我是個不同尋常的老頭兒。」並堅持著一條生命法則:「一個人並不是生來就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他,可就是打不敗他。」為什麼「打不敗他?」一個真正的人,在逆境中也是一名飆起的硬漢。老人雖然身陷困境,但他始終心中有孩子,夢中有獅子,書中的孩子----曼諾林就如同他過去強壯有力的自己;當然無疑,也是他將來獵取更大目標的自己;夢中的獅子則如同他的人生目標,無疑也是他的力量動力。老人「愛它人,如同愛這孩子一樣。」
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海明威,面對著戰爭後遺症給社會帶來的混亂和毀滅、給人們帶來的遺憾和幻滅,他覺得人們要在社會中生存下去就必須具有老人那種"打不敗"的硬漢子精神。書中的孩子就實現了作者的這一願望。面對「倒了血霉」,但仍堅韌不拔的老人,孩子仰慕地稱贊道:「好漁夫很多,還有些很了不起的。但頂呱呱的只有你。」還說「男子漢就該這么干。」當老人獲得的成功又化為烏有時,孩子樂觀而又執著地反復說「我不在乎。我昨天逮住了兩條。然而我們現在要一起釣魚,因為我還有好多事要學。」
「你得趕快好起來,因為我還有好多事要學,你可以把什麼都教給我。」
由此看來,作者在桑提亞哥的身上寄寓的「真正老人的老人」形容再鮮明不過了:經歷了創傷和失敗又能勇敢地面對,實質上就是一種滄桑硬漢的形象,更是一種英雄行為。是英雄就能產生傳達力和滲透力。而這個「真正的老人」用他未被打敗且表現得十分勇敢的張力替作者成功地完成了對「一個真正孩子」成長為英雄似的硬漢的誘導責任。
二、「真正的大海,一條真正的魚和許多真正的鯊魚。」
人與海的對抗本身就意味著是以渺小的力量去與偉大的合力作較量,再加之為「老人」與海,這就註定了是一場打不贏的戰爭。故事的結尾雖寄意渺小的人類只要憑著一股不被打敗的意志和與強大拼殺的物質條件(結實的身體)及拼殺技巧,即使暫時不能取勝,也能與之抗衡且不被打倒。但熱力四散的作品往往在大架子下面還涵蓋許多作者有意鋪下的其他耐人尋味的細節。仔細品味故事細節,我們不難看出「真正的大海」之所以「真正」,其實就在於它有旖旎的風光和大小都各具風格的馬林魚、鯊魚、飛魚、金槍魚、鯕鰍魚……,大海的胸懷是寬廣而厚重的:上承日月光華,下容海藻生靈。雖然有殘暴的時候,但多數時候是"仁慈並十分美麗的。"老人愛海,他目之所極的海洋,大抵都是色調明麗且極富動感:「深藍色的水中穿梭地閃出點點紅色的浮游生物,水在陽光照耀下變幻出奇異的光彩。」「水面上幾攤被太陽曬得發白的黃色馬尾藻和一隻緊靠著船舷浮動的僧帽水母,它那膠質的浮囊呈紫色,具有一定的外形,閃現出彩虹般的色彩。」老人曾說:「海里有我們的朋友,也有我們的故人。」即算是那個差不多就要把他拖垮的馬林魚,在老人看來,它就像是「我的兄弟」,還有搶奪他的戰利品的鯊魚是「生就一副好體格,能游得跟海里最快的魚一般,周身的一切多很美。」金槍魚「壯實而氣血旺盛」,鯕鰍「躍出水面的當兒,在最後一線陽光中確實像金子一般在空中彎起腰子撲打著,一次次躍出水面,像在做雜技表演。」海里蘊藏的這些有靈性的生物,就好比是大海的孩子,平時他們在大海的溫床上遵循著自己的生活原則,但一旦有來犯的人類,它便又合成一股強勢對抗著。海明威筆下的故事情節與其說是老人與魚的拼殺,不如乾脆說就是老人與海的搏鬥。馬林魚把老人折磨得鮮血淋漓是得益於海水的助力;鯊魚戰敗了老人也是憑借了海水的推力。大海對魚的關護全然不同於人類母親對孩子的拘囚或忤拗,而是讓它的孩子在遭遇不測之時同心戮力地反擊、進攻直至獲勝。「真正的大海」就這樣孕育著自己「沉著、健壯、似乎是毫無畏懼而信心十足的魚。」無怪乎老人也不得不對這樣「真正的魚」發出禮贊似的心靈告白,「你要把我害死了啦,魚啊 。不過你有權利這樣做。我從沒見過比你更龐大、更美麗、更沉著或更崇高的東西,老弟。來,把我害死吧。我不在乎誰害死誰。」強悍的群鯊蜂擁而來:「灰鯖鯊游得那麼快,那麼健壯,武器齊備,以致所向無敵。」登多索鯊是「美麗而崇高的,見什麼都不怕。」「加拉諾鯊是最可惡的鯊魚,既殺生又吃腐,但就是這些大海的復仇之子」,實現了作者筆下的「一些真正的鯊魚」的構想。
英國當代著名小說家、評論家安東尼·伯吉斯在評論《老人與海》時寫過這樣的見解:「這個樸素的故事裡充滿了並非故意賣弄的寓意……作為一篇干凈利落的陳述性散文,它在海明威的全部作品中都是無與倫比的。每一個詞都有它的作用,沒有一個詞是多餘的。」我們讀著這絕非多餘的海的深博和魚的強勢的描寫忽又悟出作者匱贈我們的第二個啟示:善待海洋,和平相處!
三、「代表"的"許多其他事物」。
如前所述,《老人與海》既是寫實的優秀作品,但又不乏深層寓意。作品中諸多細節表達了作者對世間萬物皆同理的看法。老人釣魚的過程就涵載了如同兒童學步、青衿求學、獵人捕魚、科學探險……等諸多事物的運作規律。下面擷其幾點簡要析來:
首先,老人桑提亞哥不斷夢見獅子的心理佳境,就暗含了作者對人生奮起的基本要求。海明威認為,一個人對事物的遠見是最最重要的,作家對事物的遠見是作品的來源。那麼,芸芸眾生如果對自己所追求所駕馭的事業也有自己的遠見,即各人夢中有獅子,那麼這份遠見或者說這頭獅子就會成為牽引人生奮斗的力量。
第二,桑提亞哥一連幾天被釣索勒、被海浪摔、被大魚牽引的小船晃得頭暈、惡心,但他在心裡不斷地抬充自己:「你是行的。你永遠是行的。」「我要與你們奉陪到底!」桑提亞哥的這種"奉陪到底"的決心正是作者極力推崇的人生奮斗過程中極其寶貴的堅忍耐挫的意志。
第三,老人一面與捕到的大魚周旋較量,一面又不斷地喝水吃魚。邊吃還邊想著,為了長力氣,要常吃白色海龜蛋。「在五月份連吃了整整一個月,使自己到九、十月份能身強力壯,去逮地道的大魚。」這些看似閑筆,其實正是非文學大手不及的藝術點睛。任何付出都不能空腔釋能,如兒童成長要食物營養、青衿求學要讀書營養、作家寫書要生活營養、科學發明要技術營養……世間萬物皆相通,做任何事物的過程中補充能量,養精蓄說都是不可須臾放鬆的關節。
還有一種對《老人與海》作象徵意義的理解,認為小說中許多義象表明了作者對文學創作過程的描述。如「他是個獨自在灣流中一條小船上釣魚的老人」,象徵著作家離群索居的寫作生活,老人如同鍥而不舍且雄心勃勃的作家、大魚如作品的崇高境界、鯊魚為文藝批評者;釣魚技術則又象徵創作技巧。的確,作家的生活就是一種孤寂生涯;作家勞動的艱辛正如海明威自己所言:「你不得不去你必須去的地方,不得不幹必須乾的工作,並且不得不看你必須看的事物。」以尋找寫作源泉。大馬林魚與鯊魚,前者為接受審視的作品,後者為審視品味作品的書評人物,作品與批評之間並非對立而是合二為一的。當我們讀到老人帶著大馬林魚回歸途中被鯊魚搶食時,自然會聯想到馬林魚的味美肉鮮。那麼順此思路繼而想像一部成功的作品能被眾多書評者如此追蹤並解析,本身就印證了它的品質高意象美。
以寫實而達到了象徵寓意是《老人與海》的主要藝術特色。這是海明威藝術造詣達到爐火純情的程度所至。正如一個優秀的詩人在他努力再現原汁原味生活的詩作中不經意地援用了典故一般,並未刻意追求,只是底蘊深厚使然。
7、麻煩找幾篇初中地理論文或調查報告,約1000-2000字。(越多越好)
哥倫布發現美洲與海洋地理科學
海洋地理科學是推動航海實踐活動的主要基礎與前提之一,而航海活動實踐又反過來成為海洋地理科學發展的最重要條件與動力,二者互促互進。海洋地理科學亦是浸透包容在航海史、科學史,乃至整個文明史中。今年是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510周年,在追憶紀念這位偉大的航海家之際,從海洋地理科學的角度研究哥倫布的航海作用,對於拓展對哥倫布航海研究的界域,創新研究內容,突出時代特色,具有重要意義。
一、海洋地理科學與哥倫布西航思想及行動的形成
對哥倫布遠航成功,多有貶詆者。如說哥倫布是個「騙子」、「一個瘋子」、「神經很不正常」、「整個一生之中心理狀態都有某種混亂」,說他的發現是「偶然的成功」等[1]。從海洋地理科學的角度看,這些說法是毫無根據的。
1.遠航前的哥倫布掌握了較為深厚廣博的海洋地理學知識。
哥倫布所處的時代,西歐人對「遠東」還不甚了解。《馬可波羅游記》中關於東方「黃金」的描寫引起了西歐社會國王、封建貴族、僧侶以及商人日益熾熱的慾望。西歐人以極大的熱情進行探險,配合尋找新航路。到哥倫布從事探險時,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南已進行了幾十年探險並取得成就。馬可波羅的著作深深吸引了哥倫布,他反復仔細閱讀,不僅精讀,還做了研究。坐落在西班牙塞維爾的哥倫布紀念館中,至今還保存著一部拉丁文的《馬可波羅游記》,書上有哥倫布做過的眉批。一個富庶的、遙遠的東方深深地吸引著他。
自14歲上船後,哥倫布先在波爾多菲諾,後來又在科西嘉島當少年見習水手,以後又成為正式水手。地中海、北大西洋一帶是他的海上家園。1476年,哥倫布在一次商船海戰中,因船隻毀掉,漂渡到葡萄牙。當時,葡萄牙人正以極大的熱情從事沿非洲海岸向南的探險,旨在尋找一條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去東方的航路。他們已經發現了非洲沿海、大西洋上的一些島嶼,同時也向北方探險航行。哥倫布在葡萄牙應募參加了去布里斯托爾、加爾維和冰島的第一次遠航。在葡萄牙的航海期間,哥倫布進一步學習掌握了天文、地理、潮汐、風向等知識,其中與航海有關的學科知識尤為豐富。他熟悉並會操縱多種類型的船隻,了解並會使用當時的航海儀器,掌握航海技術,研究繪制海圖。他狂熱地學習、搜集各種航海方面的資料,學會使用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拉丁四種語言,成為一名航海專家。正如他自己於1501年所說的那樣:「我從小置身海洋上,為的是在海上航行,且一直堅持至今。航海的技巧激勵那些忠於航海事業的人在探索這個世界的秘密。充分地研究了天文學以及幾何算術,我能全神貫注、得心應手地畫出地球的形狀和地球上的城市。」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哥倫布形成了向西航行的思想。2.堅信「地圓」說,深信向西航行可到東方。
科學是不斷發展的,它的正確性及對社會實踐的作用是有其時代性和相對性的。哥倫布所處的那個時代,海洋地理科學有許多內容今天看來是錯的,但當時卻是先進的,它也指導了人們的實踐,起了應有的作用。地球是圓形的學說被公認並成為正統觀點是近代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古代和中世紀,人類對於自己生活其上的大地的形狀,說法多樣。公元前6世紀的畢達哥拉斯和後來的柏拉圖可能是最早提出大地是一個圓球形概念的哲學家。他們宣稱的地球位於宇宙中心,天體環繞它進行圓周運動。著名學者波昔多尼曾在倡導大地球形說的基礎上,推想從地中海向西航行可到達印度。公元2世紀,著名地理學家托勒密寫成了古典天文巨著《大綜合論》,其中認為地球是一個位於中心保持不動的球體,而天體則環繞它轉圈子。托勒密撰寫的《地球指南》共8卷,是一部影響深遠的綜合性地理學著作。書中採用經緯網,將地球分為360度,對地球的周長、各地名稱,陸地、海洋及形狀、溫差等各方面都進行了論述[2](pp.142-148)[3](pp.175-180)。當然,因時代的局限,這本書的錯誤是相當大的,但它是那個時代地理學的結晶。
隨著社會發展,12世紀以後古希臘學術著作和中世紀穆斯林的學術思想又重新被西歐吸收,被譯成拉丁文。在西歐興起收集翻譯古希臘文化的熱潮是由於社會對新知識需求的增加。到哥倫布時代,譯成拉丁文的古希臘和穆斯林作家的作品數量多、學科廣。哥倫布運用所學的拉丁語,讀了大量古希臘著作,特別是托勒密天文學和地理學。他還學習了中世紀學者的有關著作,逐漸接觸「地圓說」。
在馬可波羅的游記中,講到希邦格(日本)離印度海岸不遠。此外,比哥倫布稍早些年的法國地理學者皮埃爾?戴利的《世界的樣子》一書(一譯《幻想世界》,Imagine Muudi),對哥倫布的影響極大。該書是根據亞里士多德和中世紀思想家羅哲爾?培根的觀點而成,亞里士多德認為地球表面水域與陸地比例是1:6。該書把歐洲和亞洲說成是向兩邊延長著的「長長的」陸地,而在兩大洲之間的海(指歐洲以西和亞洲以東的水域)便成了狹小而「短小的」了。書中還指出,「伊比利亞半島的末端和印度東端彼此相距並不太遠……顯而易見,順風有幾天就能到達」,並斷言:「綿延於西班牙和印度之間的海洋不甚寬廣。」[4](pp.76-77)另外,據基督教《舊約》記載:「到了第三天,你應將水集合於大地的第七個部分,使其餘六個部分乾涸。」古希臘的學術觀點與宗教文獻相吻合,對於既追求學術知識又虔信宗教的哥倫布產生了特殊的作用。
哥倫布還在航海實踐中,從各地搜集了很多不被其他船員們重視的、能夠證明在大西洋遙遠的地方有塊陸地的證據。例如,如果西風持續地猛吹,海上飄來既非歐洲人也不是非洲人的屍體。另外,他聽其他船員講到,在離葡萄牙海岸450海里的地方,曾撈上一個木頭製品,顯然不是用金屬工具做的,但小巧玲瓏。在亞速爾群島附近常常沖來一些陌生的樹乾和其他不為西歐人所認識的東西。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觀察,「地圓說」更為哥倫布所深信。
3.綜合推算與西航思想的最後形成。
根據古希臘地理學成果,參照馬可波羅書中關於日本、中國位置的記載,以及中世紀西歐學者的著作,哥倫布的西航思想日臻成熟。早在15世紀70年代末,哥倫布就給贊成從西路航海去印度的學者、義大利的托斯堪內里寫信。托氏對地理學特別是「地圓說」有許多獨到見解,其中關於地球周長、經緯度及西歐與東方的距離等都有說明。他認為,在陸地上從里斯本向東測量,已知的大陸包括整個地球表面有230個經度,從西班牙出發向西只需走130個經度就能到達大陸的東側(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還有太平洋)。托斯堪內在研究馬可波羅的書之後認為,從里斯本向西航行5000海里就可直達偉大的可汗王國(中國)。另一條海路繞安蒂利亞島,「經過兩千海里,您會碰上妙不可言的奇邦格(日本)……」。他還畫出了北大西洋地圖。哥倫布專門拜訪了托斯堪內,向他求教並獲得有關資料。托斯堪內的許多結論與亞里士多德,以及《舊約》、《世界的樣子》等文獻中的說法有出入。如《世界的樣子》中斷言,中國位於迦納利群島以西三千餘英里[4](pp76-77)。哥倫布雖然贊同托斯堪內的許多觀點,但對托所制之路線有不同看法,認為太長了,因而需要自己計算。
要實踐航行,哥倫布還面臨兩個問題,都和向西航行到亞洲的距離有關。其一是,如果地球是360度,那麼1度有多長?其二,地球上已知陸地向東伸延有多長?根據《舊約》及亞里士多德關於陸地佔6/7的說法,位於歐洲和亞洲之間的海洋只佔360度的1/7,即51個經度,又考慮到《世界的樣子》及《馬可波羅游記》中的說法,哥倫布運算的結果是從西向東陸地面積佔290度。這樣,他的答案是,地球上海洋佔70度。但1度有多長呢?根據古希臘托勒密的推算,以及中世紀穆斯林學者測量同一子午線兩個點等幾種測量方法,1度是62.5海里。也有一些地理著作說1度的長度不到10海里。哥倫布接受了環球距離較小的數字。
由於地球是圓形,在不同緯度上的兩個經度之間的距離又不同,那麼,在里斯本或亞速爾群島的緯度上,兩個經度間距離是多少呢?根據當時的數據知識及葡萄牙航海機構研究者們的計算方法,哥倫布計算出1度等於50海里。按這個標准計算,距所要去的東方目標不足3550海里(事實上沿北緯28度線,從加那利群島到日本的距離是10600海里),可見,由於條件的限制,哥倫布的計算結果是錯誤的。按這個結果,西渡大西洋到東方確是要容易得多[5]。
然而正是這個「錯誤」,使哥倫布最終堅定了信心。這個理論與找黃金、辟航路、傳播基督教的熱情和冒險精神結合在一起,促使哥倫布開始著手實施西航計劃。他在多次向葡萄牙國王申請未獲準的情況下,又來到西班牙,經過多番奔波磨難,沖破重重阻力,最終促成行動。
哥倫布向西探航並發現美洲並非是「不理智的行為」,也不是「偶然的成功」,更不是僅憑「黃金夢」、「宗教狂熱」來支配冒險活動的。他是一個有科學頭腦、獨到見解、注重實際的偉大航海家。
二、發現美洲對海洋地理科學的貢獻
哥倫布在航海活動中對海洋地理科學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第一個進入「美洲地中海」,發現了幾乎全部巴哈馬群島、大小安的列斯群島,足跡遍及現在的幾十個美洲國家和地區,對海洋地理、水文狀況進行了勘察,獲得了不少發現,這里僅提及以下幾個方面。
1.為環球航路的開辟、「地圓說」的最後證實打下了基礎。
古希臘的科學文化在西歐上古末期和中世紀早期遭到嚴重破壞。中世紀時期關於地球的概念是按《聖經》中的解釋,由幻想構成的地圖,認為大地是一隻圓盤,浮在水面上,天是由四根台柱支撐的穹窿,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在大地中心,中間是陸地,周圍為水所環繞,有亞、非、歐三塊大陸塊。在中世紀前和中期的基督教西歐,這種觀點占統治地位。十二三世紀以後,「地圓說」開始在歐洲興起,哥倫布接觸到了「地圓說」,又從《馬可波羅游記》中了解到東方,結合航海的實踐及見聞,堅信這一觀念。盡管哥倫布是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但在地球形狀這個問題上,卻背離了基督教學說。正因為他相信「地圓說」,根據當時所能接觸到的各種有關地理科學知識進行了周密的推算,得出地球的大約周長以及從西歐向西航行到東方的距離,使他的航行有了科學理論基礎。雖然他的計算結果與實際相差較大,然而這種「錯誤」的理論是導致他發現美洲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應當指出,主張從西歐向西航行到亞洲,所遇到的不僅僅是與自然界的危險作斗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與社會的、人為的困難作斗爭,還要克服意識形態、思想觀念上的種種阻力。當時絕大多數人不相信地圓學說,不相信向西航行可到東方。當時,盡管有幾個國家在進行探險,有許多航海家,不怕風浪、不畏海盜,但卻害怕駛進「地獄」,據說「地獄」的入口就在大西洋中的某處。在哥倫布第一次航行的水手中,還有人把這一傳說看做是最可怕的危險。然而哥倫布以自己大膽的設想、科學的計劃和無畏的精神沖破了這一障礙,西航成功了。他雖未找到真正的東方,卻發現了美洲,通過這一發現,為後繼者鋪墊了環球航海成功的路。麥哲倫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根據哥倫布的航海情況,又在他實踐的基礎上實現的。麥哲倫環球航行成功,在海洋地理科學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意義相當深遠。因此,哥倫布的航海活動不僅是開辟了一條通達美洲的航路,也是證實「地圓說」,並為以後開辟環球航路創造了條件,他開辟了航海活動的新時代,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
2.對海洋地理的勘測、發現和利用。
在航海過程中,哥倫布始終仔細觀察、勘測所經海洋的水文、地理、氣象等情況,計算航程,判別方位和經緯度,精心繪制地圖並詳細記載航海日誌。他的《航海日誌》內容豐富,被稱為「地理大發現時代最感人肺腑的文件之一」,為後人研究西印度群島、大西洋及中南美洲的海洋地理及航海科技史提供了寶貴的原始資料[6]([p.18]。他的海洋地理勘察、觀測、發現及運用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位於北緯20°到30°,西經40°到75°之間大西洋中神秘的馬尾藻海,是海洋地理的一大奇觀,有些自然狀況至今難以解釋。據考古發現,古代腓尼基人已到達馬尾藻海。可是在中世紀,科學還深深地被禁錮在神學之中,馬尾藻海卻被認為是居住在深海中的神,能隨便改變自己的形狀,甚至可以突然消失,所以人們對其畏懼,一直無所認識。哥倫布第一次航經馬尾藻海時,幾乎被阻隔在那裡。他是第一次詳細記載馬尾藻海的人,從此人們才開始對馬尾藻海進行真正的科學考察
。
哥倫布對大西洋風向、洋流的發現和利用也有貢獻。這些都是憑借他的豐富知識、經驗、勇敢精神和聰明善斷的天賦,在航海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比如第一次的航行返航時,為了防止觸礁,躲開了東北信風帶,在海上航行了48天。第二次航行時又逆信風北上用了93天。經過兩次航行知道了有信風和偏西風的存在。他是第一個發現並利用大西洋中風系的探險家。同時,他也認識到海流的作用。他在很早以前就聽到和見過歐洲西部海面上常有熱帶果實,珍奇雕刻、木材和異地人的屍體,在去美洲的航行中,又親眼見到了後來被確認為是北赤道洋流的海流。同時,哥倫布還在當時航海儀器比較落後的情況下,發現了地磁的偏向因地區的不同而有差異(磁偏角、磁傾角)的現象。這些發現都是人類首次對海的認識,也很快被後人所運用。
8、200字美文摘抄
溪 水
透明的溪水,明凈得就像母親的眼睛。
春天,你的眼裡是一片斑斕;
夏天,你的眼裡是一片濃綠;
秋天,你的眼裡是一片澄碧;
冬天,你疲倦了——合上眼睛,也停止了唱歌。
你攝取藍天的雲朵、黃昏的晚霞、夜空的星星;還留下我兒時的身影。
呵!這溪邊沙沙作響的甘蔗林,帶甜味的風,曾把我童年的夢吹拂!我躺在你的身邊,感到靠在母親胸膛上的幸福……
你是我們生活里的一支古老的歌——
你望見騎毛驢的迎親的隊伍來了,幾支嗩吶奏出悲哀的音樂;
你望見幾個壯實的漢子,抬著笨重的木棺來了,把老人送上山坡;
你也聽見:山腳下的獨輪車,帶著吱吱啞啞的聲音,在貧窮的土地上呻吟而過……
如果沒有你,誰給我們留下自然的彩色;
誰給我們記載山民的悲哀和歡樂呢?
透明的溪水,你給了我一雙能夠分辨色彩的眼睛。
當我在你身邊,發現自己成為一個少年時,就不得不遠行了。
你像養育我的母親一樣,送我出山吧!
我的感受:
文章開頭把溪水視為「母親的眼睛」,接著寫出了春夏秋冬「眼睛」里流露出的色彩,這既是對溪水的歌唱,也是對母親的歌唱,因為這溪水裡曾「留下我兒時的身影」,曾讓我享受過母愛般的幸福:她記住了山溝里發生的一切,記住了「山民的悲哀和歡樂」,並把養大了的「我」送出了山去。溪水是歌,母親是歌,文章本身也是一支哀怨的抒情山歌。溪水啊,我的「母親」。母親啊,就如同這溪水。母親啊。,你看著我長大,無微不至地照顧我。我留戀與你在一起的時候,與你在一起的感覺。我感受到了母愛!請原諒我兒時的淘氣,請原諒我小時候不懂事!這一切,就讓我現在來「彌補」。我愛你,我的母親
9、地理論文1000字
哥倫布發現美洲與海洋地理科學
海洋地理科學是推動航海實踐活動的主要基礎與前提之一,而航海活動實踐又反過來成為海洋地理科學發展的最重要條件與動力,二者互促互進.海洋地理科學亦是浸透包容在航海史、科學史,乃至整個文明史中.今年是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510周年,在追憶紀念這位偉大的航海家之際,從海洋地理科學的角度研究哥倫布的航海作用,對於拓展對哥倫布航海研究的界域,創新研究內容,突出時代特色,具有重要意義.
一、海洋地理科學與哥倫布西航思想及行動的形成
對哥倫布遠航成功,多有貶詆者.如說哥倫布是個「騙子」、「一個瘋子」、「神經很不正常」、「整個一生之中心理狀態都有某種混亂」,說他的發現是「偶然的成功」等[1].從海洋地理科學的角度看,這些說法是毫無根據的.
1.遠航前的哥倫布掌握了較為深厚廣博的海洋地理學知識.
哥倫布所處的時代,西歐人對「遠東」還不甚了解.《馬可波羅游記》中關於東方「黃金」的描寫引起了西歐社會國王、封建貴族、僧侶以及商人日益熾熱的慾望.西歐人以極大的熱情進行探險,配合尋找新航路.到哥倫布從事探險時,葡萄牙人沿非洲西海岸向南已進行了幾十年探險並取得成就.馬可波羅的著作深深吸引了哥倫布,他反復仔細閱讀,不僅精讀,還做了研究.坐落在西班牙塞維爾的哥倫布紀念館中,至今還保存著一部拉丁文的《馬可波羅游記》,書上有哥倫布做過的眉批.一個富庶的、遙遠的東方深深地吸引著他.
自14歲上船後,哥倫布先在波爾多菲諾,後來又在科西嘉島當少年見習水手,以後又成為正式水手.地中海、北大西洋一帶是他的海上家園.1476年,哥倫布在一次商船海戰中,因船隻毀掉,漂渡到葡萄牙.當時,葡萄牙人正以極大的熱情從事沿非洲海岸向南的探險,旨在尋找一條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去東方的航路.他們已經發現了非洲沿海、大西洋上的一些島嶼,同時也向北方探險航行.哥倫布在葡萄牙應募參加了去布里斯托爾、加爾維和冰島的第一次遠航.在葡萄牙的航海期間,哥倫布進一步學習掌握了天文、地理、潮汐、風向等知識,其中與航海有關的學科知識尤為豐富.他熟悉並會操縱多種類型的船隻,了解並會使用當時的航海儀器,掌握航海技術,研究繪制海圖.他狂熱地學習、搜集各種航海方面的資料,學會使用義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拉丁四種語言,成為一名航海專家.正如他自己於1501年所說的那樣:「我從小置身海洋上,為的是在海上航行,且一直堅持至今.航海的技巧激勵那些忠於航海事業的人在探索這個世界的秘密.充分地研究了天文學以及幾何算術,我能全神貫注、得心應手地畫出地球的形狀和地球上的城市.」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哥倫布形成了向西航行的思想.2.堅信「地圓」說,深信向西航行可到東方.
科學是不斷發展的,它的正確性及對社會實踐的作用是有其時代性和相對性的.哥倫布所處的那個時代,海洋地理科學有許多內容今天看來是錯的,但當時卻是先進的,它也指導了人們的實踐,起了應有的作用.地球是圓形的學說被公認並成為正統觀點是近代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古代和中世紀,人類對於自己生活其上的大地的形狀,說法多樣.公元前6世紀的畢達哥拉斯和後來的柏拉圖可能是最早提出大地是一個圓球形概念的哲學家.他們宣稱的地球位於宇宙中心,天體環繞它進行圓周運動.著名學者波昔多尼曾在倡導大地球形說的基礎上,推想從地中海向西航行可到達印度.公元2世紀,著名地理學家托勒密寫成了古典天文巨著《大綜合論》,其中認為地球是一個位於中心保持不動的球體,而天體則環繞它轉圈子.托勒密撰寫的《地球指南》共8卷,是一部影響深遠的綜合性地理學著作.書中採用經緯網,將地球分為360度,對地球的周長、各地名稱,陸地、海洋及形狀、溫差等各方面都進行了論述[2](pp.142-148)[3](pp.175-180).當然,因時代的局限,這本書的錯誤是相當大的,但它是那個時代地理學的結晶.
隨著社會發展,12世紀以後古希臘學術著作和中世紀穆斯林的學術思想又重新被西歐吸收,被譯成拉丁文.在西歐興起收集翻譯古希臘文化的熱潮是由於社會對新知識需求的增加.到哥倫布時代,譯成拉丁文的古希臘和穆斯林作家的作品數量多、學科廣.哥倫布運用所學的拉丁語,讀了大量古希臘著作,特別是托勒密天文學和地理學.他還學習了中世紀學者的有關著作,逐漸接觸「地圓說」.
在馬可波羅的游記中,講到希邦格(日本)離印度海岸不遠.此外,比哥倫布稍早些年的法國地理學者皮埃爾?戴利的《世界的樣子》一書(一譯《幻想世界》,Imagine Muudi),對哥倫布的影響極大.該書是根據亞里士多德和中世紀思想家羅哲爾?培根的觀點而成,亞里士多德認為地球表面水域與陸地比例是1:6.該書把歐洲和亞洲說成是向兩邊延長著的「長長的」陸地,而在兩大洲之間的海(指歐洲以西和亞洲以東的水域)便成了狹小而「短小的」了.書中還指出,「伊比利亞半島的末端和印度東端彼此相距並不太遠……顯而易見,順風有幾天就能到達」,並斷言:「綿延於西班牙和印度之間的海洋不甚寬廣.」[4](pp.76-77)另外,據基督教《舊約》記載:「到了第三天,你應將水集合於大地的第七個部分,使其餘六個部分乾涸.」古希臘的學術觀點與宗教文獻相吻合,對於既追求學術知識又虔信宗教的哥倫布產生了特殊的作用.
哥倫布還在航海實踐中,從各地搜集了很多不被其他船員們重視的、能夠證明在大西洋遙遠的地方有塊陸地的證據.例如,如果西風持續地猛吹,海上飄來既非歐洲人也不是非洲人的屍體.另外,他聽其他船員講到,在離葡萄牙海岸450海里的地方,曾撈上一個木頭製品,顯然不是用金屬工具做的,但小巧玲瓏.在亞速爾群島附近常常沖來一些陌生的樹乾和其他不為西歐人所認識的東西.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觀察,「地圓說」更為哥倫布所深信.
3.綜合推算與西航思想的最後形成.
根據古希臘地理學成果,參照馬可波羅書中關於日本、中國位置的記載,以及中世紀西歐學者的著作,哥倫布的西航思想日臻成熟.早在15世紀70年代末,哥倫布就給贊成從西路航海去印度的學者、義大利的托斯堪內里寫信.托氏對地理學特別是「地圓說」有許多獨到見解,其中關於地球周長、經緯度及西歐與東方的距離等都有說明.他認為,在陸地上從里斯本向東測量,已知的大陸包括整個地球表面有230個經度,從西班牙出發向西只需走130個經度就能到達大陸的東側(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還有太平洋).托斯堪內在研究馬可波羅的書之後認為,從里斯本向西航行5000海里就可直達偉大的可汗王國(中國).另一條海路繞安蒂利亞島,「經過兩千海里,您會碰上妙不可言的奇邦格(日本)……」.他還畫出了北大西洋地圖.哥倫布專門拜訪了托斯堪內,向他求教並獲得有關資料.托斯堪內的許多結論與亞里士多德,以及《舊約》、《世界的樣子》等文獻中的說法有出入.如《世界的樣子》中斷言,中國位於迦納利群島以西三千餘英里[4](pp76-77).哥倫布雖然贊同托斯堪內的許多觀點,但對托所制之路線有不同看法,認為太長了,因而需要自己計算.
要實踐航行,哥倫布還面臨兩個問題,都和向西航行到亞洲的距離有關.其一是,如果地球是360度,那麼1度有多長?其二,地球上已知陸地向東伸延有多長?根據《舊約》及亞里士多德關於陸地佔6/7的說法,位於歐洲和亞洲之間的海洋只佔360度的1/7,即51個經度,又考慮到《世界的樣子》及《馬可波羅游記》中的說法,哥倫布運算的結果是從西向東陸地面積佔290度.這樣,他的答案是,地球上海洋佔70度.但1度有多長呢?根據古希臘托勒密的推算,以及中世紀穆斯林學者測量同一子午線兩個點等幾種測量方法,1度是62.5海里.也有一些地理著作說1度的長度不到10海里.哥倫布接受了環球距離較小的數字.
由於地球是圓形,在不同緯度上的兩個經度之間的距離又不同,那麼,在里斯本或亞速爾群島的緯度上,兩個經度間距離是多少呢?根據當時的數據知識及葡萄牙航海機構研究者們的計算方法,哥倫布計算出1度等於50海里.按這個標准計算,距所要去的東方目標不足3550海里(事實上沿北緯28度線,從加那利群島到日本的距離是10600海里),可見,由於條件的限制,哥倫布的計算結果是錯誤的.按這個結果,西渡大西洋到東方確是要容易得多[5].
然而正是這個「錯誤」,使哥倫布最終堅定了信心.這個理論與找黃金、辟航路、傳播基督教的熱情和冒險精神結合在一起,促使哥倫布開始著手實施西航計劃.他在多次向葡萄牙國王申請未獲準的情況下,又來到西班牙,經過多番奔波磨難,沖破重重阻力,最終促成行動.
哥倫布向西探航並發現美洲並非是「不理智的行為」,也不是「偶然的成功」,更不是僅憑「黃金夢」、「宗教狂熱」來支配冒險活動的.他是一個有科學頭腦、獨到見解、注重實際的偉大航海家.
二、發現美洲對海洋地理科學的貢獻
哥倫布在航海活動中對海洋地理科學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第一個進入「美洲地中海」,發現了幾乎全部巴哈馬群島、大小安的列斯群島,足跡遍及現在的幾十個美洲國家和地區,對海洋地理、水文狀況進行了勘察,獲得了不少發現,這里僅提及以下幾個方面.
1.為環球航路的開辟、「地圓說」的最後證實打下了基礎.
古希臘的科學文化在西歐上古末期和中世紀早期遭到嚴重破壞.中世紀時期關於地球的概念是按《聖經》中的解釋,由幻想構成的地圖,認為大地是一隻圓盤,浮在水面上,天是由四根台柱支撐的穹窿,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在大地中心,中間是陸地,周圍為水所環繞,有亞、非、歐三塊大陸塊.在中世紀前和中期的基督教西歐,這種觀點占統治地位.十二三世紀以後,「地圓說」開始在歐洲興起,哥倫布接觸到了「地圓說」,又從《馬可波羅游記》中了解到東方,結合航海的實踐及見聞,堅信這一觀念.盡管哥倫布是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但在地球形狀這個問題上,卻背離了基督教學說.正因為他相信「地圓說」,根據當時所能接觸到的各種有關地理科學知識進行了周密的推算,得出地球的大約周長以及從西歐向西航行到東方的距離,使他的航行有了科學理論基礎.雖然他的計算結果與實際相差較大,然而這種「錯誤」的理論是導致他發現美洲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應當指出,主張從西歐向西航行到亞洲,所遇到的不僅僅是與自然界的危險作斗爭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與社會的、人為的困難作斗爭,還要克服意識形態、思想觀念上的種種阻力.當時絕大多數人不相信地圓學說,不相信向西航行可到東方.當時,盡管有幾個國家在進行探險,有許多航海家,不怕風浪、不畏海盜,但卻害怕駛進「地獄」,據說「地獄」的入口就在大西洋中的某處.在哥倫布第一次航行的水手中,還有人把這一傳說看做是最可怕的危險.然而哥倫布以自己大膽的設想、科學的計劃和無畏的精神沖破了這一障礙,西航成功了.他雖未找到真正的東方,卻發現了美洲,通過這一發現,為後繼者鋪墊了環球航海成功的路.麥哲倫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根據哥倫布的航海情況,又在他實踐的基礎上實現的.麥哲倫環球航行成功,在海洋地理科學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意義相當深遠.因此,哥倫布的航海活動不僅是開辟了一條通達美洲的航路,也是證實「地圓說」,並為以後開辟環球航路創造了條件,他開辟了航海活動的新時代,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
2.對海洋地理的勘測、發現和利用.
在航海過程中,哥倫布始終仔細觀察、勘測所經海洋的水文、地理、氣象等情況,計算航程,判別方位和經緯度,精心繪制地圖並詳細記載航海日誌.他的《航海日誌》內容豐富,被稱為「地理大發現時代最感人肺腑的文件之一」,為後人研究西印度群島、大西洋及中南美洲的海洋地理及航海科技史提供了寶貴的原始資料[6]([p.18].他的海洋地理勘察、觀測、發現及運用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位於北緯20°到30°,西經40°到75°之間大西洋中神秘的馬尾藻海,是海洋地理的一大奇觀,有些自然狀況至今難以解釋.據考古發現,古代腓尼基人已到達馬尾藻海.可是在中世紀,科學還深深地被禁錮在神學之中,馬尾藻海卻被認為是居住在深海中的神,能隨便改變自己的形狀,甚至可以突然消失,所以人們對其畏懼,一直無所認識.哥倫布第一次航經馬尾藻海時,幾乎被阻隔在那裡.他是第一次詳細記載馬尾藻海的人,從此人們才開始對馬尾藻海進行真正的科學考察
.
哥倫布對大西洋風向、洋流的發現和利用也有貢獻.這些都是憑借他的豐富知識、經驗、勇敢精神和聰明善斷的天賦,在航海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比如第一次的航行返航時,為了防止觸礁,躲開了東北信風帶,在海上航行了48天.第二次航行時又逆信風北上用了93天.經過兩次航行知道了有信風和偏西風的存在.他是第一個發現並利用大西洋中風系的探險家.同時,他也認識到海流的作用.他在很早以前就聽到和見過歐洲西部海面上常有熱帶果實,珍奇雕刻、木材和異地人的屍體,在去美洲的航行中,又親眼見到了後來被確認為是北赤道洋流的海流.同時,哥倫布還在當時航海儀器比較落後的情況下,發現了地磁的偏向因地區的不同而有差異(磁偏角、磁傾角)的現象.這些發現都是人類首次對海的認識,也很快被後人所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