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州馬尾船政學堂歷屆畢業生名單
福州馬尾船政學堂歷屆畢業生
製造班歷屆畢業生
第一屆計二十一名
魏 瀚 陳兆翱 鄭清濂 林怡游 李壽田 吳德章 楊廉臣 陳林璋 羅臻祿 池貞銓 林慶升 梁炳年 張金生 林日章 陳季同 鄭 誠 汪喬年 游學詩 林鍾璣 陳平國 蘇汝灼
第二屆計二十名
王慶端 李芳榮 魏 暹 陳才鍴 王福昌 王回瀾 陳伯璋 黃 庭 林鳴塤 黃成觀 胡維鐈 李聯奎 曾宗瀛 林介圭 陳功奎 古之誠 陳繼成 王 新 林桂昌 葉錫三
第三屆計十九名
王壽昌 陳慶平 高而謙 游學楷 陳長齡 林 藩 李大受 鄭守箴 林振峰 盧守孟 葉薌寅 王維楨 李壽萱 王韶聰 楊濟成 林志榮 許壽仁 柯鴻年 葛紹綏
第四屆計三十一名
施恩孚 林福貞 黃德椿 盧學孟 曾仰東 李譯詩 李壽川 石 琛 陳振家 胡有文 林鍾欽 劉冠同 許贊周 陳錫周 陳海瑞 吳德潛 丁平瀾 鄭守欽 魏子京 王慶安 陳兆翥 孫慶芳 高庄凱 陳寶暄 董廷瑞 薛啟昌 陳心楷 林 蠡 蔣樹藩 林蓬春 林芬榮
第五屆計十九名
許尚堅 高開成 林兆炳 陳炳年 董朝鈺 高 講 方兆鼎 鄭以撰 周文郁 張發義 姚紹鏐 楊承襄 周錫昌 樂耀賢 姚濟川 陳常棣 黃步沄 盧則賢 陳伯成
第六屆計二十五名 (光緒三十一年冬畢業)
李世中 李孟實 李向瀗 沈靚扆 沈靚宸 蕭 寬 鄭鎔寬 鄭秉謙 王思斌 陳錫齡 陳挺元 曾廣昌 楊葆謙 陳貞海 王鴻金 張 沁 陳為干 楊茂貞 黃曾溶 張大榕 王宜漢 蘇方傑 廖宗和 賈 勷 林紹亨
第七屆計八名 (光緒三十四年冬畢業)
周葆燊 鄭穎孚 陳德湜 林福臻 蘇寶崇 王愫昌 楊俶謙 陳大齡
第八屆計三十五名 (民國十年夏畢業)
郭仲錚 廖能容 方尚德 張 功 魏子琅 張寶騏 葉燕貽 陳立庠 鄭義瑩 林家鉞 林鏗然 丁振棨 何 健 阮兆鰲 吳仲森 吳奮圖 陳兆良 楊齊洛 陳世傑 汪繼泗 鄭壽彭 姚英華 金廷槐 黃 勛 汪培元 陳自奇 柯文琪 張士森 蔣弼庄 嚴文福 李毓英 王懷綱 張宗渠 何爾燧 陳聲芸
以上共八屆計一百七十八名
航海駕駛班歷屆畢業生
第一屆計三十三名
羅豐祿 何心川 蔣超英 劉步蟾 葉伯鋆 方伯謙 林同書 鄭文成 林泰曾 李達璋 嚴 復 沈有恆 邱寶仁 陳毓淞 林永升 葉祖珪 陳錦榮 黃 煊 許壽山 林承謨 柴卓群 鄭溥泉 黃建勛 張 成 林國祥 葉 富 呂 翰 黎家本 鄧世昌 李 田 李 和 梁梓芳 卓關略
第二屆計十三名
薩鎮冰 葉 琛 鄧聰保 林穎啟 吳夢良 陳錫三 江懋三 鄭文郁 陳文慶 唐宸科 林國裕 盧華大 盧鴻傑
第三屆計八名
林履中 許濟川 林森林 戴伯康 陳 英 藍建樞 韋振聲 史建中
第四屆計二十六名
許兆箕 楊則哲 黃裳治 陳伯涵 林占熊 唐 佑 鄺 聰 丁兆中 林文彬 劉冠雄 李鼎新 陳兆藝 黃倫蘇 曹廉正 關 景 丁沁波 陳善元 羅熙祿 何品璋 王培成 謝子勛 陳兆麟 梁祖勛 謝潤德 何金勝 吳松森
第五屆計九名
林幫光 程璧光 梁鴻春 陳恩燾 王 漣 張 珍 石文銘 陳宗器 丁澄瀾
第六屆計十名
翁祖年 劉 容 黃鳴球 葉大俊 鄭文超 翁守瑜 張哲溁 劉聯芳 沈叔齡 陳應謙
第七屆計十一名
溫桂漢 陳兆蘭 羅忠堯 李國圻 陳常綏 葉 琅 陳大懿 翁守恭 陳福烘 邱志范 羅忠溶
第八屆計十六名 (留美學生回華補習)
陳鉅庸 詹天佑 吳應科 歐陽庚 蘇銳釗 陸永泉 楊兆楠 鄧詠鍾 徐振鵬 容尚謙 黃季良 薛有福 鄧士聰 吳其藻 宋文翙 鄧桂廷
第九屆計十三名
賈凝禧 羅忠銘 周獻琛 朱聲岡 高承錫 鄭文英 林葆懌 許贊虞 曾瑞琪 林韻珂 林敬熥 張秉奎 陳懷羔
第十屆計七名
林文光 沈正增 羅忠清 游於藝 林鑒殷 林敬章 關慶祥
第十一屆計十一名
陳鏡瀾 黃以雲 林靖瀾 黃鍾瑛 林秉成 周敬熔 孫 筠 張海鰲 周兆瑞 卓大賓 蔡馨書
第十二屆計十三名
吳光宗 陳傑年 魏祖培 王宗香 許繼祥 江寶容 陳家濂 任幫鼎 曾慶沂 陳兆用 陳心蔚 陳文彬 陳大昭
第十三屆計九名
陳尚衍 黃 燮 林炳樞 陳旋樞 游福海 周思賢 林喬椿 鄭孝增 鄭大濂
第十四屆計十二名
沈希南 黃樹聲 李景曦 陳家鋆 林頌庄 林振瑩 張景南 余叔典 藍希雍 葉心存 黃郁章 葉 琦
第十五屆計五名
陳玉璋 王 麒 劉鳴岐 張哲培 林 熔
第十六屆計十三名 (光緒三十年冬畢業)
高幼欽 賴汝壽 常書誠 魏子榮 梁同懌 歐陽駒 許建廷 張增存 賈 勤 陳訓泳 王葆謙 李國堂 林鴻滋
第十七屆計七名 (光緒三十一年冬畢業)
李孟斌 李景灃 魏子浩 薩 夷 林 蟾 賈 理 陳爾燊
第十八屆計十六名 (光緒三十三年夏畢業)
林秉衡 林鏡寰 林元銓 楊雋聲 姚啟飛 周國鈞 劉熙德 陳毓澄 張哲訓 蘇學經 蔡傳泰 廖德星 林傳銘 張嘉麟 胡有年 黃年生
第十九屆計九名 (光緒三十四年冬畢業)
汪肇元 陳祖祺 陳孔耀 林舜藩 孫維城 沈 燮 葉心傳 葉寶琦 張同渠
以上共十九屆計二百四十一名
管輪班歷屆畢業生
第一屆計二十二名
何朝先 陸麟清 郭成志 卓關邦 梁逸卿 李阿富 黎阿本 陳景康 黎晉駱 李亞文 林鶴齡 楊進寶 彭就勝 張永清 馮瑞金 周榮貴 陸三興 楊 光 余貞順 洪得意 胡金元 鄭官合
第二屆計三十一名
龐銘世 伍兆佳 劉蔭霖 林 泉 區賢燦 載慶濤 羅蔭皆 陳兆鏘 陳如璧 郭文進 龐廷楨 曾光時 潘錫基 劉昭亮 郭乃安 陳治安 李福齡 梁祖全 鄭守恆 黎弼良 馬應波 劉冠南 王齊辰 劉義寬 何林英 張玉明 盧鴻彬 葉大銀 梁祖群 梁福藻 黃顯章
第三屆計七名
王 桐 張茂福 黃履川 胡爾楷 劉善述 陳鶴潭 陳如衡
第四屆計十五名
王考鳴 吳保和 劉 康 陳伯祥 周敬讓 盧毓英 張斌元 任邦珍 陳翼宸 林亨豫 梁季愷 葛希顏 沈念祖 陳寶璋 林朝鼎
第五屆計十名
潘琮璋 林傅善 鄭華鍾 曾光世 周文祺 梁志柱 洪光安 王兆陶 陳忠捷 陳開鐮
第六屆計八名
梁 蓉 吳景泰 林以熔 江大榮 梁敬埏 陳 銓 黃本周 陳芳卿
第七屆計十名 (光緒二十二年畢業)
潘兆清 劉貽遠 唐德炘 陳承植 董朝鏞 陳翊汾 黃天鰲 李伯壬 林雲龍 陳大豫
第八屆計六名 (光緒二十九年冬畢業)
常朝干 鄭 璣 高近宸 魏 懷 沈秉楷 陳忠鎡
第九屆計五名 (光緒三十一年冬畢業)
周光祖 林錫康 梁敬搓 葉宜彬 陳聲揚
第十屆計六名 (光緒三十三年夏畢業)
韓玉衡 楊 逾 李孟衍 葉天庚 鄭友益 陳培松
第十一屆計六名 (宣統三年冬畢業)
吳明觀 張嘉燨 王道斌 葉心衡 蘇學雍 陳詩濤
第十二屆計三十一名 (民國九年六月畢業)
邱景垣 邱思聰 蘇鏡潮 薩本炘 林學濂 陳奇謀 周瀾波 林惠平 張 岑 黃以燕 鄭鼎銘 陳兆俊 馬德建 呂文周 李孔榮 馮廷傑 魏子元 周 烜 姚法華 余 堃 方 倫 王振中 賈 劼 凌 棨 鍾 衍 蔡學琴 盧行健 鄭翔鸞 阮宣華 梁 煊 陳飛雄
第十三屆計二十四名 (民國十年冬畢業)
謝仲冰 唐擎霄 許孝焜 蔣松庄 黃貽慶 陳爾恭 林一梅 陳 瑜 唐兆淮 沈靚安 康 志 黃子堅 周謹崧 黃立瑩 張用遠 許桐蕃 傅春濱 林家晉 陳承志 方明淦 楊際舜 沈靚笏 曾 紀 歐陽昆
第十四屆計二十九名 (民國十三年冬畢業)
江守賢 何家澍 蔣 銑 陳 鼎 劉 潛 孟孝鈺 程 璟 曾貽謀 吳 鍔 王賢鑒 鮑鴻逵 林緝誠 林仲逵 林鏕民 楊 健 陳耀屏 傅宗祺 林克立 唐岱滎 方新承 林善騮 鄭英俊 梁永翔 張永綏 薛大丞 高憲參 鄭友寬 林 凱 林谷士
以上共十四屆計二百一十名
馬尾船政前後兩學堂共畢業學生六百二十九名
2、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福建船政學堂創辦於哪一年?
1866年
新華網福州7月7日電 10年前消失的中國第一所大學---船政學堂將重歸福州市馬尾故地。據悉,馬尾區准備在現區屬的二十四中內重建船政學堂,並擴大規模消息傳出後,海內外5000多名船政校友紛紛致電福建船政校友會,表示願為復辦船政學堂竭盡全力。
船政學堂創辦於1866年,是中國第一所高等學府,曾培養出北大第一任校長嚴復,中國第一批海軍名將劉步蟾、薩鎮冰等,中國第一代工程專家魏翰、詹天佑等,並締造了中國近代史上53個第一。由於歷史原因,船政學堂於1994年7月搬遷至福州倉山,合並到福建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自去年上半年以來,船政校友和中國海軍中將張序三、李鼎文將軍呼籲復辦船政學堂的消息,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在今年全國政協會議上,第1144號和1606號提案都要求重建船政學堂。為此,馬尾區成立了馬尾船政學院籌備領導小組,由區主要領導任組長,專項負責。區里還多次組織馬尾船政學堂校友會和專家學者,探討船政學堂校址以及辦學方案。據了解,船政學堂可能取名船政學院。
據介紹,目前健在的船政校友有5000多名,分布在海內外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以中國內地和台港澳、美國居多,這些人中有部長、院士、海軍將領、航海教授、海運及企業集團主管等。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每一個大型海運集團都有船政校友,海峽兩岸設有航海系的高等學府內也都有船政校友任教。前些時候,福建船政校友會向在冊的世界各地校友發了5000多份建議信,將國內全力弘揚船政文化的消息告訴海內外校友。校友們欣喜異常,奔走相告,紛紛致電福建省校友會,建議復辦的船政學堂近期可名為「福建船政學院」,辦到一定規模後,升格為「福建船政大學」。
船政校友們還決定通過以下方式為復辦船政學堂貢獻力量:復辦船政學堂,若需公辦民助,自己願意捐款;願意捐獻自己積累的大量航海教材、輪機教材、學術資料、教案;願意義務到船政學堂做客座教授;願意牽線讓船政學堂與世界知名的航海大學聯合,聘請教授到馬尾講學,共同科研攻關,嫁接最先進的航海、輪機教學模式。
福州船政校友會的近20位校友日前在福州再次開會研究,准備就復辦船政學堂向世界各地的船政校友會徵集建議,還計劃於今夏舉辦"海峽兩岸船政校友復辦船政學堂研討會",准備動員世界各地的船政校友力量,加快船政學堂復辦速度。(劉琳)
3、馬尾船政學堂的歷史地位
流傳千年的科舉制度,是封建時代中國知識分子出人頭地,進入上層社會的最重要途徑。整個社會的教育體系就是圍繞著這個制度建立起來的。從國子監到縣學,乃至民間的書院、私塾,都是以登科及第為辦學目標。當明清科舉考試的形式成為八股制藝後,青年士的頭腦就被徹底禁錮起來,任何生動活潑的自然科學知識,都成為不登大雅之堂的旁門術數,因而造成近幾百年來中國科技發展的萎縮。鴉片戰爭前,今文經學家們提倡經世致用。戰後,林則徐、魏源倡導「師夷長技以制夷」。在洋務運動中,自然科學和軍事技術開始受重視,新式軍事院校也應運而生。
福建船政學堂是中國近代第一所海軍學校。它的創辦和船政局的建立幾為同時。創始人是左宗棠。
學堂開始招生時,設想的生源主要為本地資質聰穎、粗通文字子弟。但在科舉盛行的時代背景下,這種破天荒建立的軍事技術學校對士子吸引力不大,因此後來把招生一直擴展到廣東、香港一帶。報名者必須填寫三代名諱、職業、保舉人功名經歷填寫保結,並要取其父兄及本人的保證書。第一次招生考試的試題是「大孝終身慕父母論」。
當時參加報考的,主要是家境貧寒之士。其次是受到外國影響的家庭和商人子弟、外國學堂學生。獲得考試第一名的福建侯官人嚴宗光(後改名嚴復),身世遭遇就很具有代表性。嚴宗光父祖兩代皆為中醫。他自己從小進私塾,再加上父親的輔導,打下了較好的學業基礎。不久,父親因搶救霍亂病人受到傳染,不治而亡,家道急驟中落。聽說船政學堂衣食住全由官家供給,每月還有四兩紋銀的補貼,便決定前去報名。嚴宗光的叔叔是個舉人,母子倆請他作保,舉人對此種新學堂絕無好感,當即回絕,後來只能瞞著他私自填寫保結,還引來一場爭吵。宗光和母親只得痛哭跪求,才算了事。嚴宗光在考試時面對試題觸景生情,文章自然寫得情文並茂,大得沈葆楨的贊賞。
這次招生共錄取嚴宗光、羅豐祿、林泰曾、劉步蟾、方伯謙、林永升、黃建勛、蔣超英、葉祖珪、邱寶仁、何心川等幾十個人,年齡約為12~15歲。另外從香港招來張成、呂翰、鄧世昌、葉富、林國祥等,皆已學過英文,基礎較好。1867年1月6日,學堂正式開學。此時校舍未成,便假城南定光寺(白塔寺)的空房作教室。在暮鼓晨鍾的古剎里,飄出了誦念A、B、C、D的朗朗書聲。無可辯駁地宣示著一個新時代的開端。
除了白塔寺外,學校還在仙塔街、亞伯爾順洋房設置臨時校舍。未幾,船政局在馬尾新蓋的學堂落成,旋將三處學生一並遷入。學堂分作兩部分,前學堂以法語授課,包括製造專業和設計專業。製造專業是前學堂的主要專業,它的培養方向,主要是船體和蒸汽機的設計製造人員。設計專業是日意格的說法,在中文文獻中稱作「繪事院」,目標是培養繪圖員。後學堂以英語授課,包括駕駛專業和管輪(輪機)專業。它為後來的海軍事業培養了大批軍官。學堂還附設藝圃,培養技術工人。
船政學堂正式辦學後,面向全國招生,無論滿漢民族皆可報考。但除了閩、粵兩省外,僅有其他省籍學生一二人而已。廣東及外省人,主要報名學習駕駛。學製造的,全是福建人。即使在駕駛班,福建人也佔了多數。這自然是由於學堂設在福建,且福建又地處沿海,得風氣之先的緣故。到後來,福建人不僅遍布海軍上下,其他海軍學堂也由福建人或與船政局有關系的人主持。在舊中國海軍中,福建人獨多。福建人互相推薦、援引,對於發展海軍事業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形成小圈子,排斥非閩系人士,就帶有強烈的封建地域集團的色彩,以致被人稱作「閩黨」。
1874秋,英國軍艦「田鳧」號訪問了馬尾。海軍軍官壽爾記載了當時他所看到的船政學堂的情景,大致上能夠反映早期船政學堂的狀況:
「我訪問學校那天,學生大約五十人,第一班在作代數作業、簡單的方程式。第二班正在一位本校訓練出來的教師的指導下,研習歐幾里幾何學。兩班都用英語進行教學。命題是先寫黑板上,然後連續指定學生去演算推證各階段;例題的工作完成後,便抄在一本美好的本子上,以備將來參考。我查閱其中幾本,它們的整潔給我很深刻的印象。有的口授的題目是用大寫的。當我們想到用毛筆繕寫的中國文字和用鋼筆橫書的拼音語言間的區別時,便更知道這是一件非凡的事。學生每天上學六個小時,但課外許多作業是在他們自己的房間里做的。星期六休假。學生們一部分來自廣州和香港,一部分來自福州。這些從南方來的,常是最伶俐的青年,但是他們勞作上不利之處是不懂官話;不懂官話在政府工作便沒有升遷的希望。因此他們每天化一些時間同一位合格的本地老師學官話……海軍學校招收學生的方法是在福州城所有明顯的地點遍貼告示。規定年齡為十六歲以下,但這項並未很嚴格執行,因為有一些由香港方面的廣告招收而來的學生是在二十歲以上。報名學生,給以中國經典知識的考試。直到最近,學校未曾錄取過對自己國家的經典與文獻沒有相當知識的學生。……嘉樂爾先生的職務並不伸展到學生們的私人住宿區去,那是一位官吏管理的。廣州和福州的學生分開住,用不同的廚師。嘉樂爾先生稱贊這些學生,說他們勤勉與專心工作,也許超過英國的學生。因為他們不管他在場不在場,都堅毅地工作,未曾給他麻煩。從智力來說,他們和西方的學生不相上下,不過在其他各方面則遠不如後者。他們是虛弱孱小的角色,一點精神或雄心也沒有,在某種程度上有些巾幗氣味。這自然是由撫育的方式所造成的。下完課,他們只是各處走走發呆,或是做他們的功課,從來不運動,而且不懂得娛樂。大體說來,在佛龕里呆著,要比在海上作警戒工作更適合他們的脾胃。」
除了近代科學知識外,還要學習傳統文化。沈葆楨談到:「每日常課外,令讀《聖諭廣訓》、《孝經》,兼習策論,以明義理……蓋欲習技藝不能不藉聰明之士,而天下往往愚魯者尚循規矩,聰明之士,非范以中正必易入奇邪。今日之事,以中國之心思通外國之技巧可也,以外國之習氣變中國之性情不可也。且浮澆險薄之子,必無持久之功。他日於天文、演算法等事,安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謹始慎微之方,所以不能不講也。」這是中體西用理論的早期表述,也是洋務派對西方科學技術的基本態度。在很大程度上,他們與保守頑固派有著相通之處。在19世紀70年代前後,洋務派是中國社會對世界形勢和中國面臨的危機了解得最多的一個社會集團,沈葆楨又是其中的佼佼者。然而他對於中西文化的看法不過如此,人們又怎能祈求洋務派倡導的「自強」運動取得根本勝利呢?
1871年,船政後學堂的外籍教師嘉樂爾收到一封裝飾精美的來信:
「 James Carroll夫子教席:
惟同治五年,閩浙總督大人左奏請設船政局,以為強國之一法。皇上命令前江西巡撫沈在福州府的Chung-Tzé興建所需的宿舍,派日意格先生等盡力協助此事業。沈大人建立一所海軍學堂,招收一批學生,聘請英國紳士James
Carroll先生為教師,授航海原理,迄今五載。生等已修完了功課,即將航海,一試本領。為著這個航行,我們已做了廣泛的准備。在離去之先,我們--你的忠實的學生--對於你的照顧及不倦的訓誨,表示感激之忱……從今而後,我們要去對付颶風、控制狂浪、窺測日星的行動,了解暴風的規律,勘察海島,調查岩石的性質。我們從老師所學習到的一切,在日後生活的經驗中,將被證實為真確。這樣地,最可怕的困難成為平易,最險惡的情況成為靜謐。我帝國政府將以制度為例范,推廣至於無窮……我們和你分別,雖覺難過,但我們為政府服務之心甚切,是以不能不把個人的意願放於次要地位。我們的愛國心將不減少,我們的離去,老師,將為你所喜悅與贊許。
你忠實的學生(二十三人簽字)」
不久,嚴宗光、劉步蟾、林泰曾、葉祖珪、方伯謙、、林永升、邱寶仁等18人與前學堂的部分學生登上「建威」艦,開始了他們渴望已久的海上遠航。這次航習,先後到達廈門、香港、新加坡、檳榔嶼,歷時四個月。扣除各碼頭停泊時間,實際在洋面75天。海天盪漾,有時數日不見遠山,有時島嶼縈回,沙線交錯,練習艦經受各種考驗。去時由教習躬督駕駛,各學員逐段謄注航海日記,測量太陽和星座的位置,練習操縱各種儀器。返航時學員們輪流駕駛,教師將航海日記仔細勘對。
這一時期,朝野對於海軍事業日益重視,本來應是海軍教育發展的大好時機,然而隨著沈葆楨調離船政局,船政學堂的管理就日益鬆懈下來。1880年12月17日,江南監察御史李士彬奏稱:「聞福建船政初開局時……局中學生督課綦嚴。勤者獎之,惰者革退。近則專恂情面,濫竽充數,不一而足」。1884年10月23日,船政大臣張佩綸更指出,沈葆楨創校時,詳立章程,遴選俊秀,學校十分整肅。近十餘年來,考校生徒不無徇濫,而泰西機巧日辟,船政經費日絀,不免因陋就簡,狃一得以自封,偷惰寬疲,後學堂尤甚。他飭令洋教習將水師將弁應讀之書,應學之技,增購洋書,開足課程,並取天津水師學堂章程,以補閩學疏漏。船政學堂作為中國第一所海軍學校,竟要向開辦才三年的天津學堂學習,可見其內部的鬆弛混亂已十分嚴重。
在歷史研究的過程中做些橫向比較,有時是很有興味的。就在半月前,10月6日,美國海軍部長威廉·錢德勒簽署了一道命令,決定在羅德島新港的一所貧民院里,建立美國海軍軍事學院。美國雖然在很早就開始使用蒸汽艦和鐵甲艦進行作戰,但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忽視海軍建設。南北戰爭時,海軍艦船曾達700多艘,到了戰後,大量軍艦退役,或出售給商人改為商船。至1880年時,僅剩下48艘軍艦,還都是過時的老傢伙。波特海軍上將稱其為「畫在中國人的古代碉堡上的龍,只能起嚇唬敵人的作用」。美國海軍力量退居世界第12位,排在丹麥、中國、智利之後。1875年4月8日,在盧斯海軍准將倡導下,國會批准招募750名16~18歲的少年進入學院學習。先在港內接受預科訓練,然後到練習艦上學習火炮、船藝和其他技能。這個做法和船政學堂是十分相似的。接著,美國醞釀已久的海軍改革開始出台。盧斯擔任第一任海軍軍事學院院長。他邀請馬漢中校開設海軍歷史課。第一學年結束時,海軍軍事學院的全部設備,包括1張特拉法爾加角海戰圖,4張借來的課桌和12把借來的椅子。盧斯將軍說:「不僅沒有教官,也沒有課本」。人們對於海軍軍事學院能夠存在幾年抱有很大的懷疑。在當時,即使英國格林尼茨皇家海軍學院也只教技術課程,盧斯卻設想「運用現代的科學方法,研究如何將海戰從單純的經驗階段上升到科學的高度。」兩年後,馬漢出任第二任院長。盡管官方人士仍然橫加干預,阻撓學院研究戰略問題,只要求安排技術發展方面的課程,但馬漢不屈不撓,堅持海軍戰略研究,將他在學院授課的講義修訂成《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年》一書,從而確立美國海軍發展的基本理論,為美國海軍事業的巨大發展奠定了基礎。如今,美國海軍軍事學院無疑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海軍院校之一。
簡單地拿中美之間的海軍教育以及海軍力量做對比,也許並不合適,因為兩國的政治、經濟制度不同,建設海軍的目的也有很大的差異。但從美國注重海軍教育之後極大地推動了本國海軍事業的發展,而中國新辦的海軍學校日益腐敗的事實中,可以總結出許多值得汲取的歷史教訓。
4、福建船政學堂學生的狀況對中國近代海軍建設有什麼影響?
福建船政學堂是中國第一所高等學府,曾培養出劉步蟾、薩鎮冰等第一批海軍名將,為我國的海軍建設提供了濃厚的思想底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馬尾船政學堂的歷史人物
船政學堂的學風極為嚴謹,在教學中十分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前學堂的學生到各船廠實習,而後學堂的學生則上練船實習,船政為此專門製造和購買了數艘練船。1871年船政學生(其中包括劉步蟾、嚴復、方伯謙、林泰曾等)駕駛練船「建威」完成了北起遼東南至新加坡的遠洋訓練。1877年船政首此派出留學生赴英、法等國學習。李鴻章曾盛贊馬尾船政學堂為「開山之祖」,作為中國近代海軍搖籃的馬尾船政學堂將永遠彪炳史冊。
由船政學堂畢業的部分歷史名人:
前學堂: 魏翰(造船專家、民國時任海軍造船總監、福州船政局長)。
後學堂: 劉步蟾;鄧世昌;嚴復;葉富;羅豐祿;林永升;林泰曾;葉祖珪;薩鎮冰;詹天佑;劉冠雄。
6、福州船政學堂的福州船政之最
1、 船政是近代規格最高的專業管理機構;
2、 船政是遠東近代最大的造船廠;
3、 船政學堂是中國最早的科技專科學校;
4、 船政創設的繪事院是中國近代最早的技工校;
5、 「萬年青」號是中國生產的第一艘千噸級艦船;
6、 在馬尾創辦了中國第一所航空中專學校——勤工學校;
7、 船政生產的「揚武號」是遠東首創最大的巡洋艦;
8、 船政生產了中國第一艘鐵脅木殼船——「光榮號」
9、 船政自製了中國第一艘鐵甲艦——「龍威號」;
10、船政生產了中國第一艘鋼甲魚雷艦;
11、船政生產了中國第一艘獵雷艦;
12、船政生產了中國第一艘折疊式水上飛艇;
13、由船政生產的軍完成了中國近海軍的第一次遠航;
14、船政所造的軍艦組成了中國近代第一隻艦隊;
15、船政是晚清造船最多的工廠;
16、船政是中國近代規模最大的國防工業基地;
17、船政製造並安裝了中國最早的船舶逍18、 遙裝置;
19、船政辦起中國第一家電報學堂;
20、船政鋪設了中國第一條海底電纜——電信絲路;
21、船政創了五大長期聯名22、 上奏的先例;
23、船政最早試用了電燈;
24、船政自製了中國第一架探照燈;
25、船政自製了中國第一台實用的蒸汽機;
26、船政創辦了中國第一所魚雷所;
27、船政最早用機器製作銅錢;
28、船政學堂發生了中國近代最早的一次學潮;
29、在船政船廠爆發了中國近代最早的工潮;
30、在甲午、甲申兩海戰中船政學堂培養的軍官舍31、 身報國的人為數最多;
32、船政創立了東南第一家客郵;
33、船政學堂教學上最早進行革心;
34、船政編著第一本中法詞典《福州船政學校常用技術詞典;
35、船政培養出譯界奇才——嚴復36、 ;
37、中學西傳第一人——陳季同38、 是船政學堂第一屆畢業生;
39、船政學堂學生林紓、王壽昌40、 最早把外國小說介紹到中國;
41、船政培養出中國鐵路界第一人——詹天佑;
42、近代第一個著名43、 造船專家——魏翰是船政學堂第一屆畢業生;
44、船政學子馬建忠編著了中國第一部古漢語語法專著——〈馬氏文通〉;
45、船政受到清最高當局的重視,46、 攝政王巡視船政時屬罕見;
47、孫中山參觀福州船政局;
48、船政創辦中國第一所飛機潛艇學校;
49、馬尾飛機製造工程處是中國航空器的搖籃;
50、馬尾飛機製造工程處造出中國第一架自己生產的飛機;
51、馬尾飛機製造工程處設計出世界第一個水上飛機站;
52、馬尾飛機製造工程處製造的飛機是第一次用於作戰的中國飛機;
53、船政是中國近代海軍的搖籃;
54、在馬尾成立中國海軍最早的學術團體——製造研究社;
55、船政儲才館是最早的海軍聯歡社;
56、在馬尾創辦了中國第一所海軍大學;
57、第一屆海軍全軍運動會在馬尾召開;
58、船政學堂是近代公派留學生最多的學校;
59、在馬尾設立中國第一個海軍講武堂;
60、船政工廠最早替佛塔安裝避雷針;
7、馬尾船政學堂的介紹
馬尾船政學堂是中國第一所近代海軍學校,在船政大臣沈葆禎的主持下於1866年在福州設立。初建時稱為「求是堂藝局」,為求人才沈葆禎主持了求是堂藝局的首次錄取考試,親自為考試制定、批閱試卷,求是堂藝局首次錄取考試的第一名考生就是後來成為北洋水師學堂教習的嚴復。1867年馬尾造船廠建成後搬遷至馬尾遂改名為船政學堂。在沈葆禎的苦心孤詣下船政學堂培養出了中國的第一批近代海軍軍官和第一批工程技術人才,由船政畢業的學生成為了中國近代海軍和近代工業的骨幹中堅。
8、馬尾船政學堂的簡介
船政學堂,分為前後兩學堂。前學堂為製造學堂,又稱「法語學堂」。回目的是培育船答舶製造和設計人才,主設有造船專業。開設有法語、基礎數學、解析幾何、微積分、物理、機械學、船體製造、蒸汽機製造等課程。優等生後被派往法國學習深造。後學堂為駕駛學堂,亦稱「英語學堂」。旨在培養海上航行駕駛人員和海軍船長,主要專業為駕駛專業,以後增設了輪機專業。下設英語、地理、 航海天文、 航海理論學等課程, 學習優異者選送英國留學。學生稱為藝童,堂長稱為監督。同年為了培養工程繪圖人才在前學堂內又附設了繪事院。1868年沈葆禎為了培養技術工人又在前學堂內增設一所技工學校——藝圃,藝圃的藝徒半天上課半天學習,學習期限3年,畢業後擇其優者隨前學堂學生赴法國各大船廠實習,其餘分配於船政各廠。
9、創辦了第一所海軍學校船政學堂的人是誰?
左宗棠
同治五年(1866年)6月,左宗棠上《試造輪船先陳大概情形折》,折中寫道:「臣愚以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師不可,欲整理水師,非設局監造輪船不可。……輪船成,則漕政興,軍政舉,商民之困紓,海關之稅旺,一時之費,數世之利也。」(《左宗棠全集》書牘卷七)為此,他決心整理水師,在馬尾設局造船,培養人才。7月14日,同治皇帝准奏,以「實系當今應辦急務」令其辦理。10月,左宗棠奏請江西巡撫沈葆楨擔任船政大臣,總理船政。11月,左宗棠又奏請開設求是堂藝局。自此,中國近代船政就在東南一隅的福州誕生了。
10、中國清末最早的海軍學堂是馬尾船政學堂嗎
是的。
福州船政學堂是中國清末最早的海軍學堂。同治五年五月十三日(1866年6月25日)左宗棠奏准在福州設馬尾船政局,局內設有船政學堂,亦名求是堂藝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