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於馬的資料
英文名horse
哺乳綱奇蹄目馬科馬屬草食性家畜。馬在古代曾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活動的主要動力。隨著動力機械的發明和廣泛應用,馬的役用價值在一些工業發達國家明顯下降,田間作業幾乎都為拖拉機所取代,馬匹主要用於馬術運動和生產乳肉,飼養量大為減少。但在有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馬仍以役用為主,並是役力的重要來源。
起源和馴化 馬屬動物起源於6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初期 ,其最原始祖先為原蹄獸 ,體格矮小,四肢均有 5 趾,中趾較發達。生活在5800萬年前第三紀始新世初期的始新馬 (圖1 ),或稱始祖馬,體高約40厘米。前肢低,有4 趾;後肢高,有3趾。牙齒簡單,適於熱帶森林生活。進入中新世以後,乾燥草原代替了濕潤灌木林,馬屬動物的機能和結構隨之發生明顯變化:體格增大,四肢變長,成為單趾 (圖2);牙齒變硬且趨復雜。經過漸新馬、中新馬和上新馬等進化階段的演化,到第四紀更新世才呈現為單蹄的揚首高軀大馬。
家馬是由野馬馴化而來。中國是最早開始馴化馬匹的國家之一,從黃河下游的山東以及江蘇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及仰韶文化時期遺址的遺物中,都證明距今6000年左右時幾個野馬變種已被馴化為家畜。馬的馴化晚於狗和牛。
生物學特性 不同品種的馬體格大小相差懸殊。重型品種體重達1200千克,體高200厘米;小型品種體重不到200千克,體高僅95厘米,所謂袖珍矮馬僅高60厘米。頭面平直而偏長,耳短。四肢長,骨骼堅實,肌腱和韌帶發育良好,附有掌枕遺跡的附蟬 (俗稱夜眼) ,蹄質堅硬,能在堅硬地面上迅速賓士。毛色復雜,以騮、栗、青和黑色居多;被毛春、秋季各脫換一次。汗腺發達,有利於調節體溫,不畏嚴寒酷暑,容易適應新環境。胸廓深廣,心肺發達,適於奔跑和強烈勞動。食道狹窄,單胃,大腸特別是盲腸異常發達,有助於消化吸收粗飼料。無膽囊,膽管發達。牙齒咀嚼力強,切齒與臼齒之間的空隙稱為受銜部,裝勒時放銜體,以便駕御。根據牙齒的數量、形狀及其磨損程度可判定年齡 (圖3),聽覺和嗅覺敏銳。兩眼距離大,視野重疊部分僅有30%,因而對距離判斷力差;同時眼的焦距調節力弱,對 500米以外的物體只能形成模糊圖像,而對近距離物體則能很好地辨別其形狀和顏色。頭頸靈活,兩眼可視面達330°~360°。眼底視網膜外層有一層照膜,感光力強,在夜間也能看到周圍的物體。馬易於調教。通過聽、嗅和視等感覺器官,能形成牢固的記憶。平均壽命30~35歲,最長可達60餘歲。使役年齡為3~15歲,有的可達20歲。
類型 全世界馬的品種約有200多個,中國有 30 多個 。主要可分為小型地方品種、乘用型、快步型、重挽型、挽乘兼用型。飼養管理方式主要有群牧管理、舍飼管理和幼駒培養及調教。
馬 mǎ <名>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馬眼、馬鬃、馬尾之形。「馬」是漢字的一個部首。本義:家畜名)
單蹄食草大型哺乳動物 [horse]。史前即為人類所馴化,用作馱畜、挽畜和乘騎;它和其他現存的馬屬和馬科動物的區別是尾毛和鬃毛長,後腿飛節內下方有一塊胼胝,還有一些非固定特徵(如體型較大,蹄子較大,頸稍呈弓形,頭小,耳短)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愈《馬說》
又如:馬伯樂(相馬的人);馬首(屬馬的人);馬牌子(官府養馬的夫役,他們身上都掛有腰牌作憑證);馬曹(官署名。專門管馬);馬圈(養馬的地方);馬祭(祭祀馬神);馬絆(系馬用的繩子);馬褐(馬的護衣);馬禍(馬的異象。古代以為災變之兆);馬圖(傳說中龍馬背負出水的圖)
「碼」的古字。古代用 以計算的籌碼。近世也用以計數 [code]
為勝者立馬。——《禮記·投壺》
又如:馬子(籌碼)
姓
關於馬的詞彙:
兒馬,公馬
騍,母馬
駒,小馬
騸,去勢喪失生育能力的馬
驃,黃色的馬
騮,黑鬃黑尾的紅色馬
駰,淺黑帶白色的馬
驊,棗紅色的馬
驪,黑色的馬
騧,黑嘴的黃色馬
騏,青黑色的馬
騅,黑色白蹄的馬
驄,青白相間,類似蘭色的馬
龍,純白色的馬
駑,跑不快的馬,劣馬
關於馬的文化:
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七位。 中國人有姓馬的。馬姓是常見的姓氏之一。除了漢族以外,其他少數民族也有不少姓馬的。馬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雲南回族幾乎清一色地姓馬。
昭陵六駿:(古代君王的馬)
昭陵六駿是指陝西禮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每塊石刻寬約2米、高約1.7米。六駿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後騎過的戰馬,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為紀念這六匹戰馬,李世民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閻立德之弟),用浮雕描繪六匹戰馬列置於陵前。
「昭陵六駿」造型優美,雕刻線條流暢,刀工精細、圓潤,是珍貴的古代石刻藝術珍品。六駿中的「颯露紫」、「拳毛騧」1914年被打碎裝箱盜運到美國,現藏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塊也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這組石刻分別表現了唐太宗在開國重大戰役中的所乘戰馬的英姿。
拳毛騧:黃皮黑嘴,身布連環旋毛。平劉黑闥時所乘,身中九箭。李世民贊曰:「月精按轡,天馬行空,弧矢載戢,氛埃廓清。」
什伐赤:虎牢關大戰逐個擊破王世充、竇建德時所乘,臀中五箭。
白蹄烏:平薛仁臬時所乘,無箭傷。李世民贊曰:「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
特勒驃:白里沁黃,平宋金剛時所乘,無箭傷。
青騅:平竇建德時所乘,四蹄騰空,身中五箭,其中前體一箭,後體四箭。
颯露紫:征洛都王世充時所乘,前胸中箭,丘行恭與李世民換騎,並為颯露紫拔箭。李世民贊曰:「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詟三川,威凌八陣。」浮雕里附一人,仿丘行恭拔箭。
【ma】
馬
gee;horse;horseflesh;neddy;steed;equine;
馬
(1)
馬
mǎ
(2)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馬眼、馬鬃、馬尾之形。「馬」是漢字的一個部首。本義:家畜名)
(3)
單蹄食草大型哺乳動物 [horse]。史前即為人類所馴化,用作馱畜、挽畜和乘騎;它和其他現存的馬屬和馬科動物的區別是尾毛和鬃毛長,後腿飛節內下方有一塊胼胝,還有一些非固定特徵(如體型較大,蹄子較大,頸稍呈弓形,頭小,耳短)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愈《馬說》
(4)
又如:馬伯樂(相馬的人);馬首(屬馬的人);馬牌子(官府養馬的夫役,他們身上都掛有腰牌作憑證);馬曹(官署名。專門管馬);馬圈(養馬的地方);馬祭(祭祀馬神);馬絆(系馬用的繩子);馬褐(馬的護衣);馬禍(馬的異象。古代以為災變之兆);馬圖(傳說中龍馬背負出水的圖)
(5)
「碼」的古字。古代用 以計算的籌碼。近世也用以計數 [code]
為勝者立馬。――《禮記·投壺》
(6)
又如:馬子(籌碼)
(7)
姓
馬
(1)
馬
mǎ
(2)
[方]∶發怒時把臉拉長像馬臉 [draw face]。如:馬起面孔叫他們出去
(3)
駕著馬 [take horse;control a horse]
裘馬過世家。――《聊齋志異·促織》
(4)
又如:裘馬揚揚
馬
(1)
馬
mǎ
(2)
大的[big]。如:馬道(大路);馬包(被包。中間開口、兩旁可以塞進東西的長布袋);馬船(大型官船);馬溜子船(航行速度較快的大船)
馬鞍
mǎ ān
[saddle] 一種用包著皮革的木框做成的座位,內塞軟物,形狀做成適合騎者臀部,前後均凸起
馬鞍形
mǎ ānxíng
[the shape of a saddle――a falling-off between two peak periods] 馬鞍子的形狀――用來形容或比喻兩頭高起、中間低落的事物
馬幫
mǎbāng
[caravan;train of horses carrying goods] 馱運貨物的馬隊
馬鞭
mǎbiān
[horsewhip] 趕馬用的鞭子,多用皮條編成
馬弁
mǎbiàn
[bodyguard of an officer] 舊時軍官的護兵
馬表
mǎbiǎo
[stopwatch] 跑表,秒錶,最初用於賽馬計時
馬鱉
mǎbiē
[leech] 水蛭
馬兵
mǎbīng
[cavalry man] 騎兵
馬泊六
mǎbóliù
[procurer] 男女關系的牽線人
閑常也會做牽頭、做馬泊六,也會針灸看病。――《金瓶梅詞話》
馬不停蹄
mǎbùtíngtí
[continuous;hurried journey without a stop] 奔波忙碌,不得休息。比喻時刻不停頓地前進
馬步
mǎbù
[pas de cheval] 像馬步似的芭蕾舞步
馬車
mǎchē
(1)
[cab;chariot;horse-drawn carriage;buggy]∶馬拉的車
用馬車拉煙草
(2)
[cart]
(3)
重型雙輪車,沒有彈簧,用於普通農業作業和運輸貨物
(4)
任何用馬拉的輕載雙輪車
馬齒莧
mǎchǐxiàn
[purslane] 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有倒卵形多汁液的肥葉,遍生於東西兩半球,在某些地區是一種討厭的野草,可當蔬菜和涼拌菜食用
馬褡子
mǎdāzi
[large rectangular bag hung on a horse] 褡在馬身上的大型褡褳
馬達
mǎdá
[motor] 機械動力源,如汽油發動機、電動機
馬大哈
mǎdàhā
(1)
[careless;heedless]∶粗心大意
(2)
[scatterbrain;careless and forgetful person]∶輕浮而粗心大意的人
馬刀
mǎdāo
[sabre;saber] 騎兵作戰用的略彎的長刀
馬到成功
mǎdào-chénggōng
[begin successfully;win instant success;gain an immediate victory] 戰馬一到,立即成功。比喻成功容易而且迅速
馬德里
mǎdélǐ
[Madrid] 西班牙首都。為歐洲地勢最高的都城,人口315萬
馬燈
mǎdēng
[baron lantern;hurricane lamp] 一種手提式的煤油燈,能防風擋雨,夜行時可掛在馬身上
馬店
mǎdiàn
[inn specially opened to receive members of a caravan] 供馬幫客人住宿的客店
馬隊
mǎì
(1)
[a train of horses carrying goods]∶成隊的馬,多用於運輸貨物
(2)
[caravan]∶商隊;一隊馱畜
(3)
[cavalry]∶騎兵的隊伍
馬販子
mǎfànzi
[horse dealer;nagsman] 馬匹兜售員,馬匹拍賣員,馬匹推銷員,(特別是在馬匹拍賣場上)被雇來騎馬和展覽馬的人
馬房
mǎfáng
[livery stable;stable;shed for horses] 供出租存放馬車和馬的馬廄並有設備提供使用
馬蜂
mǎfēng
[hornet] 大黃蜂,胡蜂科任何比較大的社會性黃蜂,是強有力善飛翔的昆蟲,具有有力的螫針,通常用浸軟的似紙漿般的木漿造巢,食取動物性或植物性食物
馬蜂窩
mǎfēngwō
[hornet's nest] 馬蜂的巢穴。比喻令人不好對付的人和集體
他這一說可捅了馬蜂窩了
馬夫
mǎfū
(1)
[horsekeeper;groom;buggy driver]∶喂養馬的人
(2)
[mafoo]∶中國舊稱養馬的孩子或馬童
馬革裹屍
mǎgé-guǒshī
[be wrapped in a horse's hide;death under shield;die on the battlefield] 用馬皮包裹屍體,指軍人戰死沙場
馬褂
mǎguà
[mandarin jacket worn over a gown] 舊時男子穿在長袍外面的對襟的短褂。以黑色為最普通。原來是滿族人騎馬時所穿的衣服
馬號
mǎhào
[parking area for horses] 養馬的處所
馬號
mǎhào
[cavalry signal;bugle] 騎兵用的較細長的軍號
馬赫
mǎhè
[Mach] 飛機、火箭等在空氣中移動的速度與音速的比。由奧地利物理學家馬赫(Ernst Mach)得名
馬赫數
mǎhèshù
[Mach number] 表示物體運動速度對周圍空氣中的音速之比的數
馬後炮
mǎhòupào
[belated effort] 象棋術語,借喻過時的舉動
檢討有屁用,田已經耕過了,哪個要他放馬後炮
馬虎
mǎhu
[careless;negligent;skimping;sloppy] 漫不經心;不介意;疏忽;輕率
這人太馬虎
馬甲
mǎjiǎ
(1)
[armor on horse]∶馬身披的鎧甲
(2)
[vest] [方]∶背心
馬架
mǎjià
(1)
[方]
(2)
[small shed;shack]∶小窩棚
(3)
[tripod]∶用來背東西的三角形的木架。也叫「馬架子」
馬韁繩
mǎjiāngshéng
[twitch] 扎住馬上唇的一圈繩索或皮帶、附帶交織而成的手柄,作為控制裝置
馬嚼鐵
mǎjiáotiě
[curb bit] 一種有分叉的硬馬嚼子,通過分叉可對馬頜施加力量起杠桿作用
馬嚼子
mǎjiáozi
[bar bit] 馬籠頭套在馬口內的部件,其銜鐵是一根堅固的金屬棍,有時包著橡皮
馬腳
mǎjiǎo
[cloven hoof;sth.that gives the game away] 比喻破綻或隱私
露出馬腳
馬廄
mǎjiù
[stable;shed for horses] 養馬的房舍
可養20匹馬的馬廄
馬駒
mǎjū
[foal] 馬的幼畜,尤指一歲以下的小馬
馬具
mǎjù
[harness] 在馬身上配備的器具、物品,如馬鞍子、馬蹬等,供騎馬用
馬可·波羅
mǎkěbōluó
[Marco Polo] (1254―1324)義大利人,曾於1275年來中國,在元朝任職17年。著有《馬可波羅行記》,介紹他在東方的見聞
馬克思
mǎkèsī
[Karl Marx] (1818.5.5―1883.3.14) 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和領袖。生於普魯士萊茵省特里爾城的一個律師的家庭里。主要著作有《神聖家族》、《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1848 年至 1850 年法蘭西階級斗爭》、《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政治經濟學批判》、《資本論》、《法蘭西內戰》、《哥達綱領批判》
馬克思列寧主義
mǎkèsī-lièníngzhǔyì
[Marxism-Leninism] 馬克思主義和列寧主義的統稱。由列寧從馬克思的學說中發展,或被認為是列寧發展的共產主義的理論和實踐
馬克思主義
mǎkèsīzhǔyì
[Marxism] 馬克思、恩格斯和他們的追隨者制訂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原則和政策;尤指由馬克思創立或同馬克思相聯系的一種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包括勞動價值論、辯證唯物主義、經濟決定人類活動和社會制度、階級斗爭是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以及相信隨著資本家階級對工業的日益增大的集中控制和隨之而來的階級對抗的加劇和勞動者的苦難,將導致無產階級以革命奪取政權和無產階級專政
馬口鐵
mǎkǒutiě
[tinplate;galvanized iron sheet;tinned iron sheet;white sheet] 鍍錫的薄鐵片
馬褲
mǎkù
[riding breeches] 專為騎馬方便而設計的一種膝部以下瘦小、以上肥大的褲子
馬快
mǎkuài
[servant] 舊時衙門里偵緝逮捕罪犯的差役
馬拉松
mǎlāsōng
[Marathon race] 42195米超長距離賽跑。比喻時間持續得很久的事
馬力
mǎlì
[horsepower] 功率單位,1馬力等於每秒鍾把75公斤重的物體提高1米所作的功
馬列
mǎ-liè
[Marxism-Leninism]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簡稱
我看還是毛主席的說法,學馬列主要是學一個立場,一個觀點,一個方法
馬鈴薯
mǎlíngshǔ
(1)
[potato]
(2)
一種直立草本植物,葉為羽狀復葉,花白色、黃色、藍色或紫色,漿果紫色,原產於美洲南部和中部的高原,廣泛栽培(尤在溫帶地區)作蔬菜
(3)
此植物的塊莖。也叫「洋芋」、「土豆兒」、「山葯蛋」等
馬六甲海峽
mǎliùjiǎ hǎixiá
[the Strait of Malacca] 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連接安達曼海和南海。長約1000公里,最寬處約40公里,航道最深處25米
馬籠頭,馬勒
mǎlóngtóu,mǎlè
[bridle] 轡,用以御馬和約束馬的馬首挽具,包括絡頭、嚼子(口銜)、韁繩,還有其他附屬物
馬路
mǎlù
[road;avenue;street] 供車馬行走的寬闊平整的道路;公路
馬騾
mǎluó
[mule] 公驢和母馬雜交所生的家畜,力氣較大
馬馬虎虎
mǎmɑ-hūhu
(1)
[caleless;casual]∶不仔細
在科研中不應馬馬虎虎地對待一個哪怕不起眼的數據
你的頂髻做得馬馬虎虎
(2)
[not so bad;so-so]∶還過得去
他的英語馬馬虎虎
馬匹
mǎpǐ
[horses] 馬的總稱
馬屁
mǎpì
[flattery] 為了某種目的或利益而對人諂媚奉承的言行
馬屁精
mǎpìjīng
[subservient;flatterer;flunkey;apple polisher] 阿諛奉迎的人;拍馬者
馬前卒
mǎqiánzú
[pawn] 舊指在車馬前奔走的僕役,現指為人效勞、跑腿、供人差遣的人
馬群
mǎqún
[manada] 指一群同族野馬,包括一匹公馬、幾匹母馬和一些幼駒
馬賽克
mǎsàikè
[mosaic] 可以拼成圖案的小型彩色瓷磚,方形或六角形,也指用這種瓷磚拼成的圖案
馬上
mǎshàng
(1)
[immediately;right off]∶立刻;立即
大家坐好,電影馬上要開映了
我馬上就和你在一起
(2)
[on horseback]∶在馬背上
馬上比武
馬上比武
mǎshàng bǐwǔ
[tournament] 起源於中世紀的一種騎士比武;參加者分成兩隊,穿盔甲,持長矛或劍,一對一地比武,表現武藝和英勇,獲得優勝者由為這次比武選出來的女士發給獎品
馬勺
mǎsháo
[ladle] 木製的大勺,用來盛飯、盛粥
馬市
mǎshì
[horse market] 以金帛或茶、鹽同邊區民族換馬的地方
馬嘶
mǎsī
[neigh] 發出高而拖長的典型屬於馬的嘶鳴聲
馬首
mǎshǒu
(1)
[head of a horse]∶馬頭
(2)
[head of the general's horse as guide]∶指作戰時主將的馬首所向
馬首裂。――明·魏禧《大鐵椎傳》
瞻余馬首。――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馬首是瞻
mǎshǒushìzhān
[take the head of the general's horse as guide] 戰爭中士兵看主將馬頭或進或退,喻指跟隨別人行動,以別人的楷模為榜樣
馬術
mǎshù
[horsemanship] 騎馬的技術
馬術表演
馬蹄
mǎtí
[horse's hoof] 馬的蹄子
馬蹄鐵
mǎtítiě
(1)
[horseshoe]∶馬掌,即釘於馬、驢、騾子蹄下的 U 字形鐵片,以使蹄耐磨且不易受傷
(2)
[horseshoe magnet]∶U 字形磁鐵
馬蹄形
mǎtíxíng
(1)
[U-shaped;shape of a hoof]
(2)
三面構成U字形而一面是直線的形狀
(3)
U字形
馬桶
mǎtǒng
[clossstool;commode;nightstool] 大小便用的有蓋的桶
馬頭琴
mǎtóuqín
[a bowed stringed instrument with a scroll carved like a horse's head] 一種兩弦的弦樂器,有梯形的琴身和用馬頭裝飾的琴柄,為蒙古族人民喜愛的樂器
馬尾松
mǎwěisōng
[masson pine] 亞洲東部的一種材用松樹,是一種有價值的、裝飾用多樹脂木材
馬戲
mǎxì
[circus] 原指人的馬技表演,現指有動物參加的雜技表演,這些動物都經過專門訓練
馬歇爾計劃
mǎxiē ěr jìhuà
[Marshall plan] 1947年6月5日,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發表所謂美國「援助」歐洲復興的演說。後來美國政府據以制訂的《歐洲復興方案》,就被稱為「馬歇爾計劃」
馬靴
mǎxuē
[riding boots;gambado] 騎馬穿的長筒靴子,泛指長筒靴子
馬衣
mǎyī
(1)
[cover for a horse;horsecloth]∶遮蓋或裝飾馬匹的布
(2)
[capa prieto]∶裝飾性的馬衣
馬扎
mǎzhá
[campstool] 一種可折疊的小型坐具,腿交叉作為支架,上面綳皮條、繩等。攜帶方便
馬掌
mǎzhǎng
[horseshoe] 馬蹄下邊的角質皮層;馬掌上釘的馬蹄鐵
馬
(馬)
mǎ ㄇㄚˇ
(1)
哺乳動物,頸上有鬃,尾生長毛,四肢強健,善跑,供人騎或拉東西:~匹。駿~。~到成功。~首是瞻(喻跟隨別人行動)。
(2)
大:~蜂。~勺。
(3)
姓。
鄭碼:XA,U:9A6C,GBK:C2ED
筆畫數:3,部首:馬,筆順編號:551
gee;horse;horseflesh;neddy;steed;equine
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的考古發現證明,自父系氏族公社時期限,人們就開始馴化馬。許多古籍中有「相土作馬乘馬」的記載,作乘馬就是用四匹馬駕車,作為運載的工具。
化夏自古有祭馬的民間風俗。春祭馬祖,夏祭先牧,秋祭馬社,冬祭馬步。馬祖是天駟,是馬在天上的星宿;先牧是開始教人牧馬的神靈;馬社是馬廄中的土地神;而馬步為馬災害的神靈。漢族民間信仰馬王爺,農家於農歷六月二十三日祭祀,祭品為全羊一隻。
蒙古族有馬奶節和賽馬節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八月末舉行,為期一天。這天,牧民們穿上節日服裝,分別騎著馬並帶著馬奶酒,趕到指定地點,然後准備節日食品。太陽升起時開始賽馬,參賽的馬匹為兩歲小馬。比賽結束後,人們分別入席,在馬頭琴的伴奏下,縱情歌唱,開懷暢飲,一直到夜色降臨,人們才載著余興紛紛散去。佤族過春節時要喂馬吃糯米飯,並觀察馬在廄中的姿態以占吉凶,以為頭朝東方為幸運年,朝向西方是不吉利的兆頭。
在湖北,傳說新娘出嫁時,本家歷代亡靈都會跟從前往,途中可能會撞著各種煞神附身,會給男家帶來不利。所以,迎親的這一天,男方會請方士一人,在門外設一香案祭告天地和車馬神,並殺雞以驅鬼。祭畢,抓米撒在新娘的彩轎上,表示打掉煞神。新郎也同時向花轎四周行禮,禮畢方可入內。
在東北地區,有漢、滿族踏馬杌的婚俗,新娘下車後,足踏馬杌,腳不沾地,以避邪祟之擾。貴州苗族有「背馬刀提親」的婚俗。青年男女相愛,經男女雙方家中議婚三次之後,就要背馬刀前往正式提親。
2、誰有動物馬的圖片及介紹?
馬
Equus caballus
英文名horse
哺乳綱奇蹄目馬科馬屬草食性家畜。馬在古代曾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活動的主要動力。隨著動力機械的發明和廣泛應用,馬的役用價值在一些工業發達國家明顯下降,田間作業幾乎都為拖拉機所取代,馬匹主要用於馬術運動和生產乳肉,飼養量大為減少。但在有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馬仍以役用為主,並是役力的重要來源。
起源和馴化 馬屬動物起源於6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初期 ,其最原始祖先為原蹄獸 ,體格矮小,四肢均有 5 趾,中趾較發達。生活在5800萬年前第三紀始新世初期的始新馬 ,或稱始祖馬,體高約40厘米。前肢低,有4 趾;後肢高,有3趾。牙齒簡單,適於熱帶森林生活。進入中新世以後,乾燥草原代替了濕潤灌木林,馬屬動物的機能和結構隨之發生明顯變化:體格增大,四肢變長,成為單趾;牙齒變硬且趨復雜。經過漸新馬、中新馬和上新馬等進化階段的演化,到第四紀更新世才呈現為單蹄的揚首高軀大馬。
家馬是由野馬馴化而來。中國是最早開始馴化馬匹的國家之一,從黃河下游的山東以及江蘇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及仰韶文化時期遺址的遺物中,都證明距今6000年左右時幾個野馬變種已被馴化為家畜。馬的馴化晚於狗和牛。
生物學特性 不同品種的馬體格大小相差懸殊。重型品種體重達1200千克,體高200厘米;小型品種體重不到200千克,體高僅95厘米,所謂袖珍矮馬僅高60厘米。頭面平直而偏長,耳短。四肢長,骨骼堅實,肌腱和韌帶發育良好,附有掌枕遺跡的附蟬 (俗稱夜眼) ,蹄質堅硬,能在堅硬地面上迅速賓士。毛色復雜,以騮、栗、青和黑色居多;被毛春、秋季各脫換一次。汗腺發達,有利於調節體溫,不畏嚴寒酷暑,容易適應新環境。胸廓深廣,心肺發達,適於奔跑和強烈勞動。食道狹窄,單胃,大腸特別是盲腸異常發達,有助於消化吸收粗飼料。無膽囊,膽管發達。牙齒咀嚼力強,切齒與臼齒之間的空隙稱為受銜部,裝勒時放銜體,以便駕御。根據牙齒的數量、形狀及其磨損程度可判定年齡 (圖3),聽覺和嗅覺敏銳。兩眼距離大,視野重疊部分僅有30%,因而對距離判斷力差;同時眼的焦距調節力弱,對 500米以外的物體只能形成模糊圖像,而對近距離物體則能很好地辨別其形狀和顏色。頭頸靈活,兩眼可視面達330°~360°。眼底視網膜外層有一層照膜,感光力強,在夜間也能看到周圍的物體。馬易於調教。通過聽、嗅和視等感覺器官,能形成牢固的記憶。平均壽命30~35歲,最長可達60餘歲。使役年齡為3~15歲,有的可達20歲。
類型 全世界馬的品種約有200多個,中國有 30 多個 。主要可分為小型地方品種、乘用型、快步型、重挽型、挽乘兼用型。飼養管理方式主要有群牧管理、舍飼管理和幼駒培養及調教。
馬 mǎ <名>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馬眼、馬鬃、馬尾之形。「馬」是漢字的一個部首。本義:家畜名)
單蹄食草大型哺乳動物 [horse]。史前即為人類所馴化,用作馱畜、挽畜和乘騎;它和其他現存的馬屬和馬科動物的區別是尾毛和鬃毛長,後腿飛節內下方有一塊胼胝,還有一些非固定特徵(如體型較大,蹄子較大,頸稍呈弓形,頭小,耳短)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愈《馬說》
又如:馬伯樂(相馬的人);馬首(屬馬的人);馬牌子(官府養馬的夫役,他們身上都掛有腰牌作憑證);馬曹(官署名。專門管馬);馬圈(養馬的地方);馬祭(祭祀馬神);馬絆(系馬用的繩子);馬褐(馬的護衣);馬禍(馬的異象。古代以為災變之兆);馬圖(傳說中龍馬背負出水的圖)
「碼」的古字。古代用 以計算的籌碼。近世也用以計數 [code]
為勝者立馬。——《禮記·投壺》
又如:馬子(籌碼)
姓
關於馬的詞彙:
兒馬,公馬
騍,母馬
駒,小馬
騸,去勢喪失生育能力的馬
驃,黃色的馬
騮,黑鬃黑尾的紅色馬
駰,淺黑帶白色的馬
驊,棗紅色的馬
驪,黑色的馬
騧,黑嘴的黃色馬
騏,青黑色的馬
騅,黑色白蹄的馬
驄,青白相間,類似蘭色的馬
龍,純白色的馬
駑,跑不快的馬,劣馬
關於馬的文化:
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七位。 中國人有姓馬的。馬姓是常見的姓氏之一。除了漢族以外,其他少數民族也有不少姓馬的。馬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雲南回族幾乎清一色地姓馬。
昭陵六駿:(古代君王的馬)
昭陵六駿是指陝西禮泉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壇東西兩側的六塊駿馬青石浮雕石刻。每塊石刻寬約2米、高約1.7米。六駿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後騎過的戰馬,分別名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為紀念這六匹戰馬,李世民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閻立德之弟),用浮雕描繪六匹戰馬列置於陵前。
「昭陵六駿」造型優美,雕刻線條流暢,刀工精細、圓潤,是珍貴的古代石刻藝術珍品。六駿中的「颯露紫」、「拳毛騧」1914年被打碎裝箱盜運到美國,現藏於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其餘四塊也曾被打碎裝箱,盜運時被截獲,現陳列在西安碑林博物館。
這組石刻分別表現了唐太宗在開國重大戰役中的所乘戰馬的英姿。
拳毛騧:黃皮黑嘴,身布連環旋毛。平劉黑闥時所乘,身中九箭。李世民贊曰:「月精按轡,天馬行空,弧矢載戢,氛埃廓清。」
什伐赤:虎牢關大戰逐個擊破王世充、竇建德時所乘,臀中五箭。
白蹄烏:平薛仁臬時所乘,無箭傷。李世民贊曰:「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
特勒驃:白里沁黃,平宋金剛時所乘,無箭傷。
青騅:平竇建德時所乘,四蹄騰空,身中五箭,其中前體一箭,後體四箭。
颯露紫:征洛都王世充時所乘,前胸中箭,丘行恭與李世民換騎,並為颯露紫拔箭。李世民贊曰:「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詟三川,威凌八陣。」浮雕里附一人,仿丘行恭拔箭。
馬
商官名。常奉命征伐和射獵。《殷虛馬契前編》卷三第三十一第二片:「貞肇馬左右中人三百」。可知「馬」分左、右、中三隊,每隊百人。後世馬司之官,或從此出。
秦始皇七匹名馬 《古今注》:一曰追風,二曰白兔,三曰躡景,四曰追電,五曰飛翩,六曰銅爵,七曰晨鳧
周穆王八駿 《拾遺記》:
一名 絕地,足不踐土。二名 翻羽,行越飛禽。三名 奔宵,野行萬里。四名 越影,逐日而行。五名 逾輝,毛色炳耀。六名 超光,一形十影。七名 騰霧,乘雲而奔。八名 挾翼,身有肉翅。
驊騮、綠耳、盜驪、騏驥、纖離。
《水注經》:湖水出桃林塞之誇父山,其中多野馬。造父於此得驊騮、綠耳、盜驪、騏驥、纖離。乘以獻周穆王,使之馭以見西王母。
雷首良馬
《穆天子傳》:壬戌天子至雷首,犬戍觴天子雷首之阿,乃獻良馬四六。
翠龍
揚雄《河東賦》註:詩古曰:「翠龍,穆天子所乘馬也」。
玉馬
《瑞應圖》:玉馬者,王朝清明尊賢則至。
(馬肅)(馬霜)。括弧內字為合字。鍵盤上打不出來。驦
《左傳》:唐成公有兩驌驦馬。一雲驌驦,馬色如霜紈。
沙丘馬
伯樂對秦穆公曰:「臣有所與九方皋,……」。
秦始皇七匹名馬
《古今注》:一曰追風,二曰白兔,三曰躡景,四曰追電,五曰飛翩,六曰銅爵,七曰晨鳧。
楚騅
《史記》:項王駿馬名騅,常騎日行千里。及敗至烏江,謂亭長曰:「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不忍殺,以贈公。」
九逸
《西京雜記》:漢文帝自代還,有良馬九匹,皆天下駿足也。名曰浮雲、赤電、絕群、逸群、紫燕騮、祿螭驄、龍子、嶙駒、絕塵,號九逸。有來宣能御。
烏孫、天馬
《張騫轉》:元狩中得烏孫馬好,名曰天馬。及得宛汗血馬益壯,更名烏孫馬曰西極馬,宛馬曰天馬。
宛天馬
宛王蟬封與漢約,歲獻天馬二匹。孟康曰:「言大宛國有高山,其上有馬不可得,因取五色母馬置其下,與集生駒皆汗血,因號天馬子。
蕭稍
《神異經》:大宛有良馬,鬣至膝尾垂於地,名曰蕭稍。
象龍
《馮奉世轉》:宣帝時至大宛,得名馬象龍而還。
步景
《洞冥記》:東方朔游吉雲之地。得神馬高九尺,股有旋毛如日月之狀;如月者夜光,如日者晝光,毛色隨四時之變。
西王母稅此於芝田,因食芝田之草。東王公棄之清津,因其而返,繞日三匝,入漢關,馬上睡眼不覺而至,名步景。
黃門四駿
《西域贊》:蒲稍、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於黃門。註:孟康曰:「四駿馬名」。
大驪
光武以所乘大驪贈孝忠。
赤兔
《曹操傳》:呂布有駿馬名赤兔,常騎乘之。時人為之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
的盧
《馬政論》曰:「顙上有白毛謂之的盧。」又曰:「上有旋毛及白毛者,謂之的吻,凶。」俗雲的盧非也。劉備避樊城之難,過檀溪,謂所乘馬的盧曰:「今日急,不可不努力。」馬達備意,一躍三丈。又庚亮所乘馬名的盧,殷浩以為不利主,勸市之。亮曰:「豈有已之不利,移之人者。」
絕影
《後漢書》:曹公所乘馬名絕影。
白鶴
《拾遺記》:曹洪與魏武所乘之馬名曰白鶴。時人諺曰:「憑空虛躍,曹家白鶴。」
紫(馬辛)。xin.括弧內為合字。
《魏志》陳思王表文帝曰:「臣於武皇帝世得大宛紫騂馬一匹,教令習拜。
驚帆
《古今注》:曹今有名馬名驚帆,言其馳驟烈風舉帆之疾也。
蒙古馬
蒙古馬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較為古老的馬種之一,主要產於內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馬種。蒙古馬體格不大,平均體高120~135厘米,體重267~370千克。身軀粗壯,四肢堅實有力,體質粗糙結實,頭大額寬,胸廓深長,腿短,關節、肌腱發達。被毛濃密,毛色復雜。它耐勞,不畏寒冷,能適應極粗放的飼養管理,生命力極強,能夠在艱苦惡劣的條件下生存。8小時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
哈薩克馬
產於新疆的哈薩克馬也是一種草原型馬種。其形態特徵是:頭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頸細長,稍揚起,耆甲高,胸銷窄,後肢常呈現刀狀。
現今伊犁哈薩克州一帶,即是漢代西域的烏孫國。兩千年前的西漢時代,漢武帝為尋找良馬,曾派張騫三使西域,得到的馬可能就是哈薩克馬的前身。到唐代中葉,回紇向唐朝賣馬,每年達十萬匹之多。其中很多屬於哈薩克馬。因此,中國西北的一些馬種大多與哈薩克馬有一些血緣關系。
河曲馬
河曲馬也是中國一個古老而優良地方馬種,歷史上常用它作貢禮。原產黃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因地處黃河盤曲,故名河曲馬。它是中國地方品種中體格最大的優秀馬。其平均體高132~139厘米,體重為350~450千克。河曲馬頭稍顯長大,鼻樑隆起微呈現兔頭型,頸寬厚,軀干平直,胸廓深廣,體形粗壯,具有絕對的挽用馬優勢。馱運100~150千克,可日行50千米。河曲馬性情溫順,氣質穩靜,持久力較強,疲勞恢復快。故多作役用,單套大車可拉500千克重物。是良好的農用挽馬。
西南馬
西南馬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及廣西一帶。特點是體形小,善走山路。西南馬頭較大,頸高昂,鬃、尾、鬣毛豐長。身體結構良好,肌腱發達,蹄質堅實。善於爬山越嶺,可馱運貨物100千克以上,日行30~40千米,是西南山區一支很需要運輸力量。其中較著名的有四川建昌馬、雲南麗江馬和貴州馬等。
三河馬
三河馬是血統極為復雜的的馬種。20世紀初,一些俄國貴族來到中國東北,他們帶來了奧爾洛夫馬、皮丘克馬等良種。日本佔領時期,又帶來了純血馬、盎格魯阿拉伯馬等馬種。這些馬通過與當地馬種雜交,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三河馬。
三河馬體格較蒙古馬高大,它形態結實緊湊,外貌俊美,胸廓深長,肌肉發達,體質結實,背腰平直,四肢強健,關節明顯。毛色主要為騮毛、粟毛和黑毛三種。平均體高140~147厘米,體重330~380千克。三河馬氣質威悍,但性情溫馴,耐粗飼,適應較粗放的群牧生活。它屬挽乘兼用經濟類型。乘馬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時間。單馬拉起載重五百多千克的膠輪大車,半小時可走完10千米。
伊犁馬
伊犁馬是以新疆的哈薩克馬為基礎,與前蘇聯頓河馬、奧爾洛夫馬等雜交而成。當地牧民稱它「二串子馬」。六十年代後,伊犁馬的培育主要以頓河馬為主,其頓河馬的血液達到了50%以上。
伊犁馬伊犁馬平均體高144~148厘米,體重400~450千克。它體格高大,結構勻稱,頭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頭頸高昂,四肢強健。當它頸項高舉時,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澤漂亮,外貌更為俊美秀麗。毛色以騮毛、粟毛及黑毛為主,四肢和額部常有被稱作「白章」的白色斑塊。伊犁馬性情溫順,稟性靈敏,擅長跳躍,宜於山路乘馱及平原役用。在126千米的長途競賽中,負重80千克,7小時12分鍾就可到達。是優秀的輕型乘用馬。
荷蘭溫血馬 Dutch Warmblood (KWPN)
要說有哪一個品種的馬,像明星一樣快速竄紅,那就是荷蘭溫血馬。這是個新的品種,荷蘭在1958年才開始有血統登記簿,然而現在已成為世界上最成功、最流行、最受歡迎的馬術競賽與騎乘用馬。荷蘭溫血馬可說是二十世紀的新產品,有別於二十世紀以前就有的溫血馬,它是專門為了馬術競賽用而培育出來的溫血馬。雖然這是荷蘭人所創造的品種,但其實應該算是一個歐洲品種,因為除了荷蘭之外,還有英國、西班牙、法國和德國的血統。
荷蘭溫血馬的起源來自於荷蘭兩個本地的品種,海爾德蘭馬(Gelderlander)與格羅寧根馬(Groningen) ,事實上這跟當地的土壤息息相關。海爾德蘭在荷蘭中部,當地的土壤為沙地,所發展出來的馬屬於較輕型。而格羅寧根當地則都是硬質的黏土,成長出來的馬就屬於較重型的。然而兩個品種的基因卻是可以兼容的,因此培育者就常常在海爾德蘭馬的血統中加入格羅寧根馬的血統,來增加海爾德蘭馬的重量,反之亦然。
海爾德蘭馬與格羅寧根馬這兩個品種都是自中世紀以來在荷蘭與其鄰近區域就有的品種。海爾德蘭馬有安達盧西亞馬(Andalusian)、義大利的那不勒斯馬(Neapolitan)、諾曼馬(Norman)、Norfolk Roadster、德國的奧登堡馬(Oldenburg)、荷爾斯泰因馬(Holstein)、英國的盎格魯-諾曼馬(Anglo-Norman)、哈克尼馬(Hackney)與純血馬(Thoroughbred)的血統。而格羅寧根馬則是由丹麥的佛里斯馬(Friesian)與德國的奧登堡馬(Oldenburg)兩種品種交叉產生的。
自古以來荷蘭的農夫靠馬生活,很早就建立了嚴格的培育馬的方法,來淘汰品種中健康與性格的缺點,以及智能不足的馬。這種嚴格篩選的作法,造就了今天的荷蘭溫血馬。工業革命之後的機械化,使得馬的用途轉為休閑騎乘與運動,荷蘭人以此為目的再一次成功的展現他們的培育技術。
海爾德蘭馬與格羅寧根馬這兩個品種有一些令人激賞的共同特點:華麗的動作、良好的基本構造、具有風採的質量、穩健成長的能力、溫馴合作的氣質。荷蘭人引進英國純血馬,以增加它的勇氣,並改善有時會發生的缺陷,例如過長的背、太短的脖子、太短太弱的前肢等。相當輕盈的動作也是純血馬帶來的,而為了要去除隨著純血馬而來的難以駕馭的特質,不但靠引進其它荷蘭本土血統,也引進法國的塞拉法蘭西馬(Selle Francias)、德國的漢諾威馬(Hanoverian)與荷爾斯泰因馬(Holstein)血統,以改良出最後的品種。另外也引進英國的哈克尼(Hackney),以培育漂亮的挽馬,也有些人繼續培育傳統海爾德蘭馬型態的馬,最後竟演變成三種類別的荷蘭溫血馬
3、馬的介紹
Equus caballus
英文名horse
哺乳綱奇蹄目馬科馬屬草食性家畜。馬在古代曾是農業生產、交通運輸和軍事等活動的主要動力。隨著動力機械的發明和廣泛應用,馬的役用價值在一些工業發達國家明顯下降,田間作業幾乎都為拖拉機所取代,馬匹主要用於馬術運動和生產乳肉,飼養量大為減少。但在有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馬仍以役用為主,並是役力的重要來源。
起源和馴化 馬屬動物起源於6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初期 ,其最原始祖先為原蹄獸 ,體格矮小,四肢均有 5 趾,中趾較發達。生活在5800萬年前第三紀始新世初期的始新馬 (圖1 ),或稱始祖馬,體高約40厘米。前肢低,有4 趾;後肢高,有3趾。牙齒簡單,適於熱帶森林生活。進入中新世以後,乾燥草原代替了濕潤灌木林,馬屬動物的機能和結構隨之發生明顯變化:體格增大,四肢變長,成為單趾 (圖2);牙齒變硬且趨復雜。經過漸新馬、中新馬和上新馬等進化階段的演化,到第四紀更新世才呈現為單蹄的揚首高軀大馬。
家馬是由野馬馴化而來。中國是最早開始馴化馬匹的國家之一,從黃河下游的山東以及江蘇等地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及仰韶文化時期遺址的遺物中,都證明距今6000年左右時幾個野馬變種已被馴化為家畜。馬的馴化晚於狗和牛。
生物學特性 不同品種的馬體格大小相差懸殊。重型品種體重達1200千克,體高200厘米;小型品種體重不到200千克,體高僅95厘米,所謂袖珍矮馬僅高60厘米。頭面平直而偏長,耳短。四肢長,骨骼堅實,肌腱和韌帶發育良好,附有掌枕遺跡的附蟬 (俗稱夜眼) ,蹄質堅硬,能在堅硬地面上迅速賓士。毛色復雜,以騮、栗、青和黑色居多;被毛春、秋季各脫換一次。汗腺發達,有利於調節體溫,不畏嚴寒酷暑,容易適應新環境。胸廓深廣,心肺發達,適於奔跑和強烈勞動。食道狹窄,單胃,大腸特別是盲腸異常發達,有助於消化吸收粗飼料。無膽囊,膽管發達。牙齒咀嚼力強,切齒與臼齒之間的空隙稱為受銜部,裝勒時放銜體,以便駕御。根據牙齒的數量、形狀及其磨損程度可判定年齡 (圖3),聽覺和嗅覺敏銳。兩眼距離大,視野重疊部分僅有30%,因而對距離判斷力差;同時眼的焦距調節力弱,對 500米以外的物體只能形成模糊圖像,而對近距離物體則能很好地辨別其形狀和顏色。頭頸靈活,兩眼可視面達330°~360°。眼底視網膜外層有一層照膜,感光力強,在夜間也能看到周圍的物體。馬易於調教。通過聽、嗅和視等感覺器官,能形成牢固的記憶。平均壽命30~35歲,最長可達60餘歲。使役年齡為3~15歲,有的可達20歲。
類型 全世界馬的品種約有200多個,中國有 30 多個 。主要可分為小型地方品種、乘用型、快步型、重挽型、挽乘兼用型。飼養管理方式主要有群牧管理、舍飼管理和幼駒培養及調教。
馬 mǎ <名>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馬眼、馬鬃、馬尾之形。「馬」是漢字的一個部首。本義:家畜名)
單蹄食草大型哺乳動物 [horse]。史前即為人類所馴化,用作馱畜、挽畜和乘騎;它和其他現存的馬屬和馬科動物的區別是尾毛和鬃毛長,後腿飛節內下方有一塊胼胝,還有一些非固定特徵(如體型較大,蹄子較大,頸稍呈弓形,頭小,耳短)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韓愈《馬說》
又如:馬伯樂(相馬的人);馬首(屬馬的人);馬牌子(官府養馬的夫役,他們身上都掛有腰牌作憑證);馬曹(官署名。專門管馬);馬圈(養馬的地方);馬祭(祭祀馬神);馬絆(系馬用的繩子);馬褐(馬的護衣);馬禍(馬的異象。古代以為災變之兆);馬圖(傳說中龍馬背負出水的圖)
「碼」的古字。古代用 以計算的籌碼。近世也用以計數 [code]
為勝者立馬。——《禮記·投壺》
又如:馬子(籌碼)
姓
關於馬的詞彙:
兒馬,公馬
騍,母馬
駒,小馬
騸,去勢喪失生育能力的馬
驃,黃色的馬
騮,黑鬃黑尾的紅色馬
駰,淺黑帶白色的馬
驊,棗紅色的馬
驪,黑色的馬
騧,黑嘴的黃色馬
騏,青黑色的馬
騅,黑色白蹄的馬
驄,青白相間,類似蘭色的馬
龍,純白色的馬
駑,跑不快的馬,劣馬
關於馬的文化:
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七位。 中國人有姓馬的。馬姓是常見的姓氏之一。除了漢族以外,其他少數民族也有不少姓馬的。馬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雲南回族幾乎清一色地姓馬。
4、誰來介紹一下馬
5、關於馬的繪畫,攝影,郵票,雕塑,音樂等藝術品的圖和介紹。
我的百科 我的貢獻草稿箱百度首頁 | 登錄
新聞 網頁 貼吧 知道 MP3 圖片 視頻 百科 幫助設置
添加到搜藏 返回網路首頁
三彩馬在網路中為本詞條的同義詞,已為您做自動跳轉。編輯詞條 唐三彩馬目錄[隱藏]
唐代三彩馬的由來
唐代三彩馬的造型
唐代三彩馬的裝飾
唐代三彩馬的鑒定
唐代三彩馬的清洗
故宮博物院藏「唐三彩馬」
注釋:圖為故宮博物院藏「唐三彩馬」。
[編輯本段]唐代三彩馬的由來
馬是唐代文化藝術中最常見的題材。唐太宗李世民取得政權後,為了追念跟隨他征戰四方、同生共死的六匹戰馬,曾命當時的能工巧匠在昭陵雕刻了「昭陵六駿」,這一舉世聞名的藝術珍品,對唐代馬文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今天,通過館藏名貴唐三彩馬仍然可以深深地感受到這一點,在它們的身上,我們或多或少都能看到昭陵六駿的影子。
作為中國藝術瑰寶,唐三彩馬可以多方位地折射出唐文化的絢麗光彩,不僅為人們提供了認識中國唐文化歷史價值的寶貴實物資料,而且也使得一批又一批中外藏家為它的藝術魅力所傾倒。唐三彩馬具有巨大的投資保值潛能,因而長期受到國內外商家的關注,並穩坐中國陶瓷藝術品拍賣最高價的寶座。
根據考古發現,唐三彩是在高宗時期才開始生產的,因為在此之前的墓葬中沒有發現過三彩器。高宗時唐王朝國力日漸強盛,統治階級的奢侈之風也愈演愈烈。達官顯貴們期盼死後仍能享受榮華富貴,因而在自己的墓穴中總要隨葬大批珍寶和三彩器,從而使厚葬之風日盛。由於社會需求激增,使三彩器生產出現過度發展之勢,唐王朝不得不設立專門機構負責管理和節制,並頒布規定對隨葬三彩器實行限制,如規定各級官員的隨葬品數量為:「三品以上九十事(件、套);五品以上六十事;九品以上四十事」,並規定各種器物的高度應在一尺之內。但根據考古發掘,當時的隨葬冥器數量和高度大都超過了規定。有的三彩馬已高達1米以上。唐朝末年,由於國力日衰,三彩器生產也開始逐步萎縮,質量大不如前。宋遼時期各地仍有三彩作坊存在,但工藝和裝飾已與唐代三彩器有了明顯的不同。
[編輯本段]唐代三彩馬的造型
三彩馬形體碩大、構造復雜,無法使用普通手工拉坯法來完成,所以多用模製法成型。雖然是合模製作,但所有三彩馬都各具特點,幾乎找不出完全一樣的三彩馬來。從現存三彩馬可以看出,唐代三彩匠師們不僅對馬的外貌特點十分熟悉,而且對馬的神態、秉性也有深入的了解。因此,塑造起來得心應手。他們不僅使三彩馬在外形上做到了十分逼真,而且充分發揮了藝術想像力,恰當地運用了藝術誇張的手法,使馬的內在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
從唐三彩馬的造型看,大致可以把它們劃分為五類。
一是奔馬俑。如騰空奔馬俑,1966年西安出土,現藏西安市文物管理處。唐代三彩雕塑者抓住了奔馬四蹄騰空一瞬間的景象,塑造了一匹極具動感的三彩馬,其「竹批雙耳峻,風入四蹄輕」的形象有著十分強烈的視覺效果,讓人回味無窮。奔馬俑在出土彩繪陶器中屢有發現,但在出土唐三彩中卻極為罕見。據現有資料顯示,國內館藏三彩器中掛藍釉騰空騎馬俑僅此一件,國外尚未發現有類似的三彩馬俑。
二是提腿馬俑。唐三彩提腿馬俑通常是三蹄落地,右前蹄抬起 。這匹掛藍釉三彩馬的構思非常精妙,三蹄踏於三角形底板之上,前腿直,後腿弓,右前腿略微抬起,腿部肌肉突顯矯健。唐代匠師抓住了馬的特點,塑造了一匹栩栩如生、異常健美的戰馬形象。
三是馬上人俑。馬上人俑是唐三彩馬中的重要品種。三彩馬上人俑的坐騎一般都採用立姿,而馬上人則多姿多彩,既有狩獵射箭者,又有打馬球者;既有胡人,也有漢人;既有男人,還有女人。馬上胡人通常都是深目高鼻,落腮鬍子,面容粗獷,肌肉發達,反映出強悍豪放之氣。馬上女俑則婀娜多姿,衣著華麗,發髻高聳,體態豐腴,颯爽英姿。
四是馬拉車俑。在三彩馬俑中,馬拉車俑較罕見。拉車馬體形雖然不大,但造型格外逼真。馬頭高昂,雙目圓睜,仰天長嘯,同時馬尾上翹,富有生氣,使一件靜態的作品突顯動感。
五是立馬俑。立馬俑是唐三彩中最常見的品種,即四腿直立於長方形底板之上的三彩馬,但三彩立馬中也不乏精品。該馬高40厘米,通體呈白色,伸頸低頭,裝飾工藝極為精湛,任何細部都處理得一絲不苟,比如梳理整齊的馬鬃,杏葉形的飾片和鞍韉上的綠邊飾等,無一不是如此。該馬1959年出土於陝西西安市,現藏陝西省博物館。
[編輯本段]唐代三彩馬的裝飾
唐代三彩馬的裝飾非常豐富,裝飾手法變化多端,使人大有常見常新的感覺。其裝飾手法主要有:
綵帶裝飾法。這是一種利用釉料本身的流動性,在底釉的一定部位刷上濃厚的各色釉汁,任憑其自然流淌而形成的一條條斑駁的彩色條帶的裝飾手法,是三彩馬最為常見的一種裝飾手法。
點彩裝飾法。即用毛筆在馬的軀體上點染各色釉汁斑點,或在深色底釉上點淺色斑點,或在淺色底釉上點深色斑點,使之疏密有致,呈現出自然天成的效果。通常點藍彩馬比較名貴。如圖9 和圖15。圖15的這匹點藍彩立馬,系民國初年流失海外的三彩器,現藏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這匹三彩馬不僅造型新穎獨特,而且運用貼花法在鞍披上貼塑了馬蹬子。這在三彩馬的裝飾中是絕無僅有的。
貼花裝飾法。即將模印好的各種裝飾物貼在三彩馬的一定部位,使馬顯得更加華貴莊重。常見的裝飾物有馬鞍、披毯、鈴鐺、寶相花等。
絞胎裝飾法。又稱攪胎,即模仿大理石紋路的一種裝飾手法,其操作方法,過去說法不一,經過國內科研工作者的多年努力現已基本掌握。從出土三彩器看,唐三彩的絞胎紋實際上有三種藝術表現形式:其一是器身用絞胎技術製作而成,即先用白、赭兩色瓷土分別製成薄泥片,然後層層疊加,拉坯或手捏成型,使坯胎呈現大理石或類似樹木年輪的紋路。其二是貼面絞胎,即將絞胎紋薄片貼在器物外面,使器物的局部呈現絞胎紋。其三是仿絞胎。1971年乾縣唐代懿德太子李重潤墓出土的射箭馬上人俑,即為仿絞胎三彩的代表作。該馬俑高36厘米,現藏陝西省博物館。其器身大理石紋實際上不是通過絞胎技術整體成形製作成的,而是用筆畫在胎體上,然後施釉,再入窯燒制而成。其器身紋路顯得更加勻稱得當,且線條流暢,色澤圓潤,其藝術表現力遠勝於絞胎紋。
拉毛裝飾法。即在馬鞍部位通過刻畫形成一種粗毛毯的效果。這種裝飾手法在三彩駱駝身上經常見到,三彩馬身上較少見。有一匹極為名貴的拉毛三彩立馬,高75厘米,通體棕褐色,頭小頸長,雙耳直立,鞍革詹俱全,革帶是飾綠色蟾蜍紋杏葉,鞍外貼塑大塊綠色毛毯,體態矯健骨肉勻稱,使人過目難忘。1981年出土於河南洛陽安菩墓,現藏河南省博物館。
[編輯本段]唐代三彩馬的鑒定
唐三彩在本世紀初被發現時,並未引起國內收藏界的注意,主要因其是殉葬冥器,不甚吉利。但外國人無此顧忌,大肆收購,終使大批三彩器精品流出國門。當國內收藏界醒悟時,三彩資源已近枯竭。此後,唐三彩這個代表著盛唐文化結晶的古代藝術品被成千上萬的作偽者弄得面目全非了。特別是近年來國內的收藏熱有增無減,唐三彩的經濟價值在國際性拍賣活動中扶搖直上,又進一步激活了作偽者的貪婪。在此大背景下,各種三彩贗品以前所未有的數量湧入國內市場,使收藏者真假難辨。但假的終究是假的,只要收藏者真正把握了唐三彩的特點,鑒定唐三彩的真偽並不困難。
(一)釉
一般書籍在論及唐三彩鑒定時都把造型、胎、釉作為鑒定的三要素。但在高仿唐三彩贗品花樣不斷翻新的情況下,已很難從胎和造型上發現高仿唐三彩的破綻了。惟有把握唐三彩釉面特點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唐三彩真品表面釉層較厚,一般在0.12至0.15毫米左右,釉中氣泡很少,用肉眼觀察,表面裂紋不明顯,更不會有橫七豎八的長紋開片。由於多用刷釉法,釉面均勻,如用淋釉法上釉,也只是在器物底部釉厚處才能見到厚薄不均的情況。從本質上講,唐三彩是一種亮釉,其光澤亮麗柔和,具有古瓷器表面的瑩潤感。而贗品通常表面有一種耀眼的「賊光」,這主要是由於仿品釉內玻璃質成分過高所至。但對於高仿唐三彩來講,用肉眼已很難從釉面光澤來分辨真偽,必須藉助高倍放大鏡。由於唐三彩都是出土器,在地下埋藏了1000多年,其釉表會形成一種極其特殊的物理現象,即民間所說的「翹皮紋」或「芝麻釉」,看上去是一些細碎的小開片,大小均勻,透明而淺淡,片紋兩旁的釉微向上翹,很少分離,故片紋中一般沒有雜質浸入的現象。但表面脫釉嚴重的三彩馬俑,片紋會有分離現象。而仿品一般開片都較大,片紋也較長,橫七豎八很不穩定,兩者之間是有差異的。迄今為止,作偽者還無法仿出與真品唐三彩一樣的「翹皮紋」來。因此,有無「翹皮紋」是唐三彩鑒定中最過硬的依據。
(二)造型
真品唐三彩馬從造型上看,一般都是頭小頸長,體壯膘肥,臀部發達,腿部強勁有力,處處都可透出一種內在的、真實的美。其眼睛、耳朵、筋骨、肌肉等局部雕琢精細,刀工嫻熟,符合實體馬的特點。而仿品往往是只見其形,不見其神,各部器官比例失調,線條生硬。高仿唐三彩馬在外形上一般無可挑剔,但在馬的神態上總會有一些破綻。特別是官墓出土的三彩馬,其裝飾物很多,件件飾物做工都一絲不苟,十分到位。而仿品則很難做到處處都天衣無縫。真品三彩馬都是使用模製法成型,雙模左右拼合而成,局部修胎。馬肚中間留有一孔洞,透過孔洞可以清楚地看到馬脊處留有合模時的痕跡,並可看到器壁上留有一些不規則的手工痕跡。而仿品內部通常是平滑的。真品三彩馬尾部和身軀均連為一體,特別是尾部常有殘損。仿品中器型較大者往往採用分件製作,有的在馬尾部留有插孔,燒成後再插入,然後再上釉二次燒制而成。因此,馬尾部破綻往往難以掩飾。
(三)胎
真品唐三彩馬的胎料大都經過反復淘洗,雜質很少,用肉眼觀察比較柔軟細膩。但陝西與洛陽的唐三彩馬在胎質上還是有一些區別的。陝西三彩馬胎質多數為白色,或白中閃紅,胎中細小顆粒多一些,顯得略微粗糙一些,手感不如洛陽產那樣細膩。有些產品坯體修整略顯草率,不如洛陽產光潔。有的底部有短小「窯縫」。用放大鏡觀察,可看到細微的鐵褐色雜質,胎體分量略重於洛陽產三彩馬。而洛陽產三彩馬的胎質更為潔白細膩。其所用瓷土性質同高嶺土一樣,具有堅柔粘韌的特性。基本色調為白色,也有白中略微泛黃的。露胎處手感極為細潤,但硬度仍然很高。仿品通常由於原料淘洗不凈,使胎質雜質較多,顯得比較粗糙。有些仿品火候掌握不當,會使胎質過硬,叩之會發出類似瓷器的清脆聲。對於高仿三彩馬來講,僅從胎質已無法可靠地辨別其真偽了。遇到這種情況就只能從其他方面來考慮了。
(四)化妝土
唐三彩馬的底板和馬上人的頭部一般都不上釉,唐代工匠在製作三彩馬時總要在底板和馬上人的頭部刷上一層白色的化妝土,然後再根據需要,在馬上人的頭部用各種顏料上色開相。由於三彩馬在地下埋藏了上千年,出土後的三彩馬底板和馬上人面部的化妝土常常會出現斑駁脫落的現象,這種自然形成的缺陷呈現了一種自然美,也是我們辨別真偽的一個重要依據。
(五)其他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方法可以辨別唐三彩馬的真偽。比如,唐三彩馬大都站立於一塊底板之上,通常立馬的底板都是長方形的,菱形、前缺角和中空底板比較少見。提腿三彩馬的底板大多是三角形的,其他形狀的較為罕見。每匹馬的底板尺寸、厚薄都有一定規律可循,一般都與馬的形體相對應,大馬配大底板,中馬配中底板,小馬配小底板。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一匹三彩馬的底板與馬軀體不匹配的。仿品提腿馬的底板一般都做成長方形,且缺乏陳舊感,遇到這種三彩馬,應格外小心。
[編輯本段]唐代三彩馬的清洗
三彩馬在地下埋藏了上千年,總會沾染上各種污物,出土後一般都難以顯露出本身的光彩,需要進行必要的清洗,以便除去污物。首選方法是使用清水清洗或用機械法除污。但三彩馬的底板和馬上人的頭部通常不上釉,有些三彩馬只是局部施釉,在清洗這些沒有釉的部位時應格外小心。可以用毛筆輕輕刷,或用棉球蘸上水輕輕擦拭除去污物。如三彩馬表面受到石灰質(碳酸鹽)、石膏質(硫酸鹽)和硅質(硅酸鹽)等化學物質的侵蝕,用清水是很難清除的,必須使用化學除污法。比如,可以用10%的鹽酸進行清洗。在不影響彩釉的情況下,對石膏質沉積物,也可以用硝酸進行清洗;對硅質沉積物一般用機械法除垢,也可以用1%的氫氟酸去除,但氫氟酸有劇毒,應盡量避免使用。如三彩馬表面同時有多種不明沉積物,通常按照先石灰質,後石膏質,最後硅質的程序清除。
[編輯本段]故宮博物院藏「唐三彩馬」
【名稱】:唐三彩馬
【類別】:陶器、唐三彩
【年代】:唐代
【文物原屬】:
【文物現狀】:鄭振鐸先生捐贈,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簡介】:
高76.5cm。
此馬兩耳上聳,雙目圓睜,直立於托板上,表現出佇立時寧靜的神態。頭戴絡頭,身披攀胸和秋帶,上掛杏葉形飾物,馬背配鞍,外包鞍袱,下襯雕花墊和障泥,尾系花結。通體施白、綠、赭三色釉。
此件唐三彩作品造型准確,比例勻稱,挺拔有力的四腿刻畫得尤其生動。
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視,與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統有關。李世民將騎馬狩獵視為大丈夫三大樂事之一,讓閻立本畫出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六駿樣本,命工匠雕刻成石質浮雕,永遠陪伴其左右。唐玄宗李隆基馴養舞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節上應節踢踏,翩翩起舞。詩人李白吟出」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之佳句。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馬眾多,反映出唐人對馬的喜愛。
網路中的詞條內容僅供參考,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
(尤其在法律、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專業人士。 本詞條對我有幫助
188
參考資料:
故宮博物院文物資料(撰稿人:胡國強)
http://www.dpm.org.cn/China/phoweb/Relicpage/17/R8219.htm
[我來完善]相關詞條:
更多
唐三彩駱駝站街鎮
開放分類:
文物,陶器,故宮博物院,唐三彩
合作編輯者:
碧海風、qiaolinq、unabated、卟能卟享、冷月痴情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需進一步完善,百科歡迎您也來參與編輯詞條 在開始編輯前,您還可以先學習如何編輯詞條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約 6980 次
編輯次數:11 次 歷史版本
最近更新:2009-05-04
創建者:冷月痴情
什麼是突出貢獻者突出貢獻者
冷月痴情 十二級 版本
歷史上的今天
熱門詞條榜
&;2009 Bai 權利聲明
6、古代有哪些名馬順便介紹一下
一旦談及古代中國的名馬,人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西周穆王的「八駿」。《內穆天子傳》載雲:「(容穆)天子之駿,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華騮、綠耳。」[1]《拾遺記》雖然也提及「八駿」,但是其名與《穆天子傳》迥異:「王馭八龍之駿:一名絕地,足不踐土;二名翻羽,行越飛禽;三名奔霄,夜行萬里;四名超影,逐日而行;五名逾輝,毛色炳耀;六名超光,一形十影;七名騰霧,乘雲而奔;八名挾翼,身有肉翅。遞而駕焉,按轡徐行,以匝天地之域。」[2]
此外,唐太宗所寵愛的六匹戰馬,即所謂的「昭陵六駿」,也頻為後世之人道及。昭陵遺址在今陝西省醴泉縣西北的九峻山上,太宗當初曾經親自撰文,為文德皇後立碑於此,並刻六匹愛馬之石像。《冊府元龜》載雲,唐太宗貞觀十年(636 年)十一月,謂侍臣曰:「朕自征伐以來,所乘戎馬,陷軍破陣,濟朕於難者,刊石為鐫真形,置之左右,以伸帷蓋之義。」[3]《金石錄》雲:「右《唐昭陵六馬贊》。初,太宗以文德皇後之葬,自為文,刻石於昭陵;又琢石象平生征伐所乘六馬,為贊刻之。皆歐陽詢八分書。」[4] 這六駿的名字分別是:颯露紫、特勒驃、拳毛
7、六駿圖八駿圖的區別
《六駿圖》畫家杜若飛在「神六」上天後,一天一宿不睡,激情創作了一丈二尺長的國畫長卷《六駿圖》。六匹馬象徵著「神一」到「神六」中國航天飛船的歷程,同時也取「六六大順」之意。這次創作他沒有遵循以前許多畫家畫群馬常是「一馬當先,萬馬奔騰」的構圖,而是六馬並駕,這就有很大的創作難度。為了保證畫面的完整性,經過和張培公商量,最終決定用飄逸的馬鬃、馬尾彼此相聯,進行呼應。
《八駿圖》是從六朝起就很流行的一幅畫。畫的是周穆王游昆侖山時為之駕車的八匹良馬。關於八駿的名目,各書記載不同。晉王嘉《拾遺記》中記載:「八駿之名,一曰絕地,二曰翻羽,三曰奔霄,四曰越影,五曰逾暉,六曰超光,七曰騰霧,八曰挾翼」;《穆天子傳》中記載為:驊騮、騄耳、赤驥、白羲、渠黃、逾輪、盜驪、山子(柳宗元的《觀八駿圖說》即採用這種說法)。到柳宗元時代,有許多著名的作家、詩人忽然寫作了不少有關《八駿圖》的詩文。著名的就有白居易《新樂府》中的《八駿圖》、元稹的五言古詩《八駿圖》、李觀的《周穆王八駿圖序》等等。這一文學現象可能與唐德宗的望雲騅馬有關。元興元年三月,因李懷光叛亂,唐德宗臨幸梁州,七月反京。關於這件事,元稹在《望雲騅馬》歌序中說道:「德宗皇帝以八馬幸蜀,七馬道斃,唯望雲騅來往不頓,貞元中老死天廄。」李肇《國史補》也談到了這件事,他說望雲騅:「後老死飛龍廄,貴戚多塗寫之。」看來,當時對於「八駿」的推崇,借著德宗的愛驥,達到了一個新的高潮。
8、古代戰馬為什麼尾巴要打結
在西域人看來,馬尾束結後,可能會減少前進阻力。對打馬球的人來說,馬尾束結後,騎手更能視野開闊,揮桿自如。從審美角度看,在西域人看來,馬尾束結後,也許會讓馬匹顯得更壯實。
唐代自高祖末年起,根據軍隊需要,設立了專門主管養馬的機構,把用茶葉、陶瓷、絲綢等物資交易來的西域馬匹,進行飼養和調訓。從唐太宗貞觀年間到高宗麟德年間(前後四十年),唐代馬匹由幾千匹發展到七千多萬匹。
唐太宗曾經騎過的六匹戰馬(即「昭陵六駿」)颯(音薩)露紫、拳毛騧(音刮)、仕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音追),都來自西域,都帶著西域戰馬的特徵—束結馬尾。
(8)昭陵六駿馬尾擴展資料:
馬尾束結並沒有實際作用。
據據動物學家的說法,馬尾巴具有多種功能:馬尾巴是馬的保護「器官」,用以保護馬的後軀和生殖器;馬尾巴是馬的平衡「器官」,當馬快速奔跑時,尾巴高揚,保持軀體重心平衡;馬尾巴還是馬的清潔「器官」,用以清潔後軀,趕走蚊蠅。
但奇怪的是,在唐代,軍用馬匹幾乎都把馬尾束結起來。束結後的馬尾巴,顯然就沒有了動物學家所講的馬尾巴的功能了。
9、馬的簡介
中國的馬種大體可分為兩類;一是地方品種,如蒙古馬、哈薩克馬、河曲馬、雲南馬等;二是培育品種,如內蒙古的三河馬、新疆的伊犁馬等。
蒙古馬
蒙古馬是中國乃至全世界較為古老的馬種之一,主要產於內蒙古草原,是典型的草原馬種。蒙古馬體格不大,平均體高120~135厘米,體重267~370千克。身軀粗壯,四肢堅實有力,體質粗糙結實,頭大額寬,胸廓深長,腿短,關節、肌腱發達。被毛濃密,毛色復雜。它耐勞,不畏寒冷,能適應極粗放的飼養管理,生命力極強,能夠在艱苦惡劣的條件下生存。8小時可走60公里左右路程。經過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歷來是一種良好的軍馬。
哈薩克馬
產於新疆的哈薩克馬也是一種草原型馬種。其形態特徵是:頭中等大,清秀,耳朵短。頸細長,稍揚起,耆甲高,胸銷窄,後肢常呈現刀狀。
現今伊犁哈薩克州一帶,即是漢代西域的烏孫國。兩千年前的西漢時代,漢武帝為尋找良馬,曾派張騫三使西域,得到的馬可能就是哈薩克馬的前身。到唐代中葉,回紇向唐朝賣馬,每年達十萬匹之多。其中很多屬於哈薩克馬。因此,中國西北的一些馬種大多與哈薩克馬有一些血緣關系。
河曲馬
河曲馬也是中國一個古老而優良地方馬種,歷史上常用它作貢禮。原產黃河上游青、甘、川三省交界的草原上,因地處黃河盤曲,故名河曲馬。它是中國地方品種中體格最大的優秀馬。其平均體高132~139厘米,體重為350~450千克。河曲馬頭稍顯長大,鼻樑隆起微呈現兔頭型,頸寬厚,軀干平直,胸廓深廣,體形粗壯,具有絕對的挽用馬優勢。馱運100~150千克,可日行50千米。河曲馬性情溫順,氣質穩靜,持久力較強,疲勞恢復快。故多作役用,單套大車可拉500千克重物。是良好的農用挽馬。
西南馬 西南馬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及廣西一帶。特點是體形小,善走山路。西南馬頭較大,頸高昂,鬃、尾、鬣毛豐長。身體結構良好,肌腱發達,蹄質堅實。善於爬山越嶺,可馱運貨物100千克以上,日行30~40千米,是西南山區一支很需要運輸力量。其中較著名的有四川建昌馬、雲南麗江馬和貴州馬等。
三河馬 三河馬是血統極為復雜的的馬種。20世紀初,一些俄國貴族來到中國東北,他們帶來了奧爾洛夫馬、皮丘克馬等良種。日本佔領時期,又帶來了純血馬、盎格魯阿拉伯馬等馬種。這些馬通過與當地馬種雜交,逐漸形成了今天的三河馬。
三河馬體格較蒙古馬高大,它形態結實緊湊,外貌俊美,胸廓深長,肌肉發達,體質結實,背腰平直,四肢強健,關節明顯。毛色主要為騮毛、粟毛和黑毛三種。平均體高140~147厘米,體重330~380千克。三河馬氣質威悍,但性情溫馴,耐粗飼,適應較粗放的群牧生活。它屬挽乘兼用經濟類型。乘馬跑1千米只需1分10秒時間。單馬拉起載重五百多千克的膠輪大車,半小時可走完10千米。
伊犁馬
伊犁馬是以新疆的哈薩克馬為基礎,與前蘇聯頓河馬、奧爾洛夫馬等雜交而成。當地牧民稱它「二串子馬」。六十年代後,伊犁馬的培育主要以頓河馬為主,其頓河馬的血液達到了50%以上。
伊犁馬伊犁馬平均體高144~148厘米,體重400~450千克。它體格高大,結構勻稱,頭部小巧而伶俐,眼大眸明,頭頸高昂,四肢強健。當它頸項高舉時,有悍威,加之毛色光澤漂亮,外貌更為俊美秀麗。毛色以騮毛、粟毛及黑毛為主,四肢和額部常有被稱作「白章」的白色斑塊。伊犁馬性情溫順,稟性靈敏,擅長跳躍,宜於山路乘馱及平原役用。在126千米的長途競賽中,負重80千克,7小時12分鍾就可到達。是優秀的輕型乘用馬
10、馬的資料!
馬的傳說!!!!!!!!!!!!
關於馬娘娘其人及傳說(一)
(2005-05-11 14:51:26)
【東方衛報版報道】權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在獅子山指揮伏兵8萬打敗了勁敵陳友諒40萬人馬,為大明王朝建都南京奠定了基礎,因此朱元璋與獅子山有不解之緣。朱元璋夫人馬娘娘卻在因〃獅子盤綉球〃而得名的綉球山,留下了許多美麗的故事。這是一種巧合,是一種機緣,具有傳奇色彩。
大腳馬娘娘,芳名秀英,皖北宿州人,生於公元至順三年(公元1332年)八月初八,時值壬申,肖猴,幼年失怙。在以三寸金蓮為美為貴,婦女皆纏足的元代,馬秀英堅不裹腳,故被人稱為〃馬大腳〃。馬秀英十二歲時為其父好友紅巾軍首領郭子興收養,二十一歲時嫁給朱元璋,與其共同渡過十五年患難與共的征戰生涯。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立國號為大明,建元洪武,冊立馬秀英為皇後。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八月,積勞成疾的馬皇後在南京病故,終年五十一歲。死後被溢為孝慈高皇後,葬於鍾山之陽,即朱元璋死後合葬的明孝陵。
大腳馬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