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州馬尾屬於哪個商業圈
不屬於任何商圈,離台江萬達約20分鍾車程,離東百元洪城約30分鍾,到萬寶商圈約45分鍾。
2、有沒有關於福州馬尾地區的詳細資料?
一、馬尾區 馬尾區概況: 馬尾區面積約為13.5平方公里,人口約12萬人左右,其中有約1.25%身居海外。它地處閩江口,依託地下位置的優越,成為福建省會福州市的一個重要通商口岸和引資渠道,特別是近年來黨對沿海開放地區的政策的傾斜,使馬尾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高。 1、居民的生活水平 馬尾區居民生活水平正在向小康水平發展,據區委會公布的數據:戶年約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占總戶的約20%。戶均面積約100平方里,人均約18平方米。各類現代化的家用電器的普及為87%左右。各類休閑設施也較齊全。 2、居民的受教育水平 馬尾區居民的受教育水平也比舊時代有了很大的增長,各類院校星羅棋布地分布在區的各個行政村,其中師大二附中做為省級重點中學,源源不斷地向高校輸送高質量生源。還有二十四中做為市級重點職業中專,也不斷地向當地企業輸送掌握一定技術的技術人員。 3、各類區政設施 自建區以來,區委就十分重視區政設施建設,據不完全統計,區委以投入數億資金用於區政建設,現在馬尾區中已有的IC卡電話亭數百處。 二、各類人文景觀 1、磨溪位於鼓山東側快安村,是有名的游覽景點。磨溪原名龍溪,全長期25 華里,發源於鼓山,清道光年間沿溪處處磨坊,故名「磨溪」。其中有「情侶岩」、「南宮拜石」、「羅漢巡山」等景點。 2、羅星公園位於馬尾羅星山,面積2.33米。羅星塔俗稱磨心塔,是一座空心石塔,高31.5米,塔座直徑8.6米,原為古代港口航海燈塔的標志,是以公認的海上重要航標之一,世界郵政地名稱為「中國塔」。 3、昭忠祠位於馬尾馬限山東南麓,是中法戰爭馬江戰役烈士埋骨處,後山岩壁上有「仰止」、「鐵心同心」等摩崖石刻。墓西是馬限山炮台遺址。 4、福建船政學堂是中國最早的高等教育學府,也是中國海軍的搖籃,航空事業的發祥地。近代中國第一艘軍艦「萬年青」號在馬尾竣工下水,1919年,中國自己製造的第一架雙桴雙翼「甲型1號」在馬尾起飛。 5、另有一些名勝,如: (1)馬江忠魂:1884年中法馬江海戰遺址。 (2)浮礁岩馬:馬尾馬限山前江有一長型礁岩叫馬礁,落潮時像一匹駿馬。馬尾因此得名。 (3)七星祝壽:馬尾紅山村後山上有七塊岩石,猶如少女婷婷玉立。 以上各類人文景觀經區政府的多年保護,重修,已成為人們節假口游覽的好去處。 三、馬尾區各大開發項目 馬尾區在近內已經先後完成了各類工程的開發: 1、江濱大道的建成,江濱大道全長8.公里,由馬尾區羅星塔至金牛公園,使從馬尾區到市區的時間大縮短,並加快了馬尾區有經濟發展。在江濱大道靠江邊,風景優美,空氣怡人,成為人們晚上散步、休閑的好去處。 2、位於青州的青州大橋的建設正在進行中,據施工單位的總工程師稱,青州大橋有望在國慶期間正式開放通車,屆時,從馬尾區出發到長樂國際機場的行程將大大縮短為只需15分鍾。再也不用從市區繞道前往了。 3、位於青州的新港區與舊港區的萬噸級貨運碼頭已經與世界上數十個國家通航,據稱報告稱,新舊港口的年吞吐量達到數千萬噸。另外新港區將會成為台灣與祖國大陸三通的試點口岸,屆時閩台兩岸的文化交流將進入歷史性階段,為祖國的和平統一盡了一份力量。 4、而位於港區對面的保稅區不但提供了倉儲、貨運的全面的、快捷的各項服務,還在保稅去內形成保稅制度,為招商引資立下了汗馬功勞。 5、即將動工的羅長高速公路(羅源至長樂)也將延伸至馬尾區,為馬尾區的經濟騰飛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6、白眉水庫的興建徹底解決了當地居民和企業的生產用水。 7、做為三星級賓館的「海上明珠」,內部完善的設施,周刊的服務,使投資者有賓至如歸的感覺,從而進一步改善了投資的款環境。 8、新建的「馬江醫院」內部環境優雅,設備齊全,毫不遜色於市大型醫院。從此,馬尾居民足不出區,就可以享受到優質、保障的醫療服務。 9、新建成的游樂場使馬尾區居民的休閑內容更加豐富多采。 10、商貿街的建成引來的許多充滿希望的商家,使馬尾的經濟更加繁榮。 11、位於快安村的著名的「中華映管」,專門生產電子顯象管,號稱「百億電子城」,也是全面最大的由外商投資的電子城。另外附近又有許多大中型工廠,如:JVC、多多良、元斗、東聯等等,為開發區的經濟發展增添了許許生機。 以上的各項工程使馬尾成為了一個海陸空立體化的沿海城市,從而使馬尾區成為了福州市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樞紐。綜上所述馬尾經濟開發區在黨的政策下,依託優越的地理位置,已經開發成功,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馬尾區的經濟發展將更上一層樓。
3、福州市馬尾區在市區還是鄉間
在福州市的郊區。距離福州市區大約20公里左右。目前有四趟公交車能夠直達馬尾。均只要一元。
4、馬尾區在哪個省
福州市馬尾區,屬於福建省
5、馬尾區的行政區劃
民國期間
民國38年境內仍屬林森縣,馬江鎮、閩亭鎮、嘉登鄉(琅岐)均屬第三區。馬江鎮設10保、126甲;閩亭鎮設11保、174甲;嘉登鄉設12保、178甲。共計33保,478甲。 共和國成立後
1949年8月15~17日,馬江鎮、閩亭鎮、琅岐鄉相繼解放。是時,區公所址在閩安鎮,轄有馬江鎮、閩亭鎮、嘉登鄉,仍設33保。1949年12月,馬江鎮、閩亭鎮劃為閩侯縣第三區,閩琅鎮為第二區,設區公所,為縣派出機構。1950年,境內開始民主建政,廢除保甲制,建立鄉鎮政權。1950年4月22日,第二區劃設1鎮6個鄉,第三區劃設2鎮8鄉。
2013年馬尾區轄三鎮一街(馬尾鎮、亭江鎮、琅岐鎮,羅星街道),共62個村委會、13個社區(居委會),行政區域土地總面積276平方公理 。 馬尾位於東經119°37′,北緯25°29′,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閩江下游北岸,距閩江口17海里,是福建省的軍商要港,福州的水上門戶。
這一帶正是烏龍江、白龍江與琴江三江交匯的地方,三江自閩安鎮、長門流入東海。東南臨江與長樂市隔江相望,東北毗鄰連江縣琯頭鎮,西與晉安區鼓嶺鄉接壤,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區內地形總趨勢呈西北高(海拔標高500~800米),東南低(海拔標高1~10米)。海拔標高10米以上低山丘陵山地佔73.18%,海拔標高10米以下平原區佔16.82%。琅岐鎮則為中間高四周低,最高白雲山海拔標高275米,平原區海拔標高1.5~3.5米(海拔標高,高程均為黃海高程系)。
地質構造處在中國東南沿海華廈系第二復式隆起帶東緣福州盆地東側,屬江口溺谷海灣型游沙堆積,區內第四系厚度一般為30-40米,自山邊沿江增厚,基岩為變質火山岩和花崗岩。 民國36年(1947年),全境總人口61101人。其中,漢族61099人,占總人口99.99%,滿族、苗族各一人。1952年,全區總人口78563人,其中,漢族78548人,占總人口的99.98%,少數名族有滿族9人,苗族5人。
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全區155862人,其中,漢族155543人,占人口總數的99.79%;13個少數民族總共318人,佔全區人口總數的0.20%;與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對比,除侗族、瑤族人口保持不變外,蒙族增加6人、回族增加51人、藏族增加2人、壯族增加13人、滿族增加14人、白族增加1人、土家族增加4人、畲族增加175人、布依族增加1人,與第三次人口普查相比,苗族減少121人,黎族、高山族各減少1人。
漢代,馬尾境內已有民居。兩晉、南朝至唐,北方漢人紛紛南遷。明代倭寇之患,影響境內人口的增長。清代,閩安設左右兩個標營,官兵1500人,將弁兵員大都攜眷定居,逐漸成為當地住民。同治年間創辦船政,匠工達2600人,人口增加。清末境內(已含亭江、琅岐,下同)已建村莊62個。
民國時期,尤其在抗日戰爭期間,人口銳減。抗日戰爭勝利後,人口有所增加。民國34年(1945年)年底,人口57970人。民國38年3月,增加至60697人。
1950~1959年,出現第一次人口出生高峰期,年平均出生2290人,平均出生率為29.34%。1960~1961年,國民經濟暫時困難,出生人口從1959年的2209人,下降到1961年的1036人,同期出生率從26.33%下降到12.94%;而死亡率從1959年6.52%上升到1961年9.18%。1961年,人口自然增長率僅4.88%。1962~1973年,是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期,年平均出生達3268人,平均出生率33.18%,比第一次高峰期每年平均增加978人。1974~1986年,貫徹落實人口政策,控制人口增長,出生率迅速下降,年出生人數從1973年的3922人下降到1986年的2337人,同期出生率從34.46%下降到16.81%。1987~1994年,計劃生育成效明顯,出生率下降,從1987年的14.22%,下降到1994年的10.80%。但由於人口再生產的慣性作用,這一時期年平均出生2361人,仍比1986年增加24人,出生人數和出生率出現不協調的情況。1997年,馬尾區人口154956人,比1949年的60656人,增加94300人。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馬尾常住人口為231929人。
1997年,馬尾區人口154956人,比1949年的60656人,增加94300人。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馬尾區人口數為231929,所佔比重為3.26%。 (公路)
民國17年(1928年),福建省公路局開始籌建福(州)馬(尾)公路。民國19年,福州市段(南門至水部)路基及部分路面竣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20世紀50年代初,省公路工程處削低望樓山,填平君竹港西段,建成從中岐(馬尾舊鎮)直通羅星塔的公路。1973~1976年,全線改建為瀝青路面,路基寬7.5~9.0米。1984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和福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將福州至馬尾公路改建成一級公路。104國道福州至馬尾段總長19.3公里,路基寬23米,橫斷面採取中間分隔,上下分行,主車道各寬7.5米,路面為碎石鋪底,瀝青混凝土鋪面,橋梁為鋼筋混凝土結構。1990年10月1日,全線正式通車。1995年5月,馬尾君竹至長安段公路按一、二級標准進行拓寬改建,鋪設水泥混凝土路面,寬24米,橫斷面採取中間分隔,上下分行,主車道寬8米。1997年建成通車。
(鐵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20世紀50年代中期,福(州)馬(尾)鐵路的路基工程動工修築。1959年已完成大部分,因受投資資金限制,無法鋪軌。1970年7月,福建省革命委員會決定重修福馬鐵路。9月動工,組織民工修築路基續建工程,橋涵、鋪軌工程由南昌鐵路局第一、二工程團鋪設;通信、信號工程由福州電務段負責,房建工程由福州建築段施工。1971年8月1日建成通車。該支線從福州東站接軌,終點是馬尾青洲。全長21.25公里,全線共有小橋15座,長277.8延米、涵洞38座。鐵路道口22個,其中有人看守的11個,無人看守的11個。 (航道)
馬尾港航道屬河海相通航道,自馬尾至福州萬壽橋為閩江內河航道,馬尾至閩江口入海處為通海航道。
從馬尾(羅星塔)至閩江口七星礁,全長50公里(包括川石島至外攔門沙15公里),航道狀況復雜。馬尾至川石島長35公里,兩岸多山丘石岩,河面寬窄相間。1988年1月,一期整治工程竣工後,基本能乘潮通行萬噸級海輪。1991年實施通海航道二期整治工程,1997年,乘潮可通航2萬噸級海輪。
(碼頭)
清代及其以前,馬尾地區沒有建設專門碼頭,海輪進港均停泊在羅星塔錨地(12個泊位),以小船盤駁。民國25年(1936年9月),在羅星塔下右傍岸興建石砌駁岸碼頭,設置兩道鐵引橋和兩艘浮船,可供4000噸級、吃水14尺(合4.66米)的海輪靠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馬尾地區碼頭設施仍處於落後狀態,1959年,羅星塔浮碼頭(民國25年建造)修復1座。至90年代已初具規模。
6、福州市馬尾區有哪些街道鄉鎮?
馬尾有羅星街道,馬尾鎮、亭江鎮、琅岐鎮。就這些
7、福州市包括哪幾個區???
福州有六個區,分別是:鼓樓區、晉安區、馬尾區、台江區、倉山區、長樂區。
鼓樓區:洪山鎮、東街、南街、安泰、水部、溫泉、鼓東、鼓西、華大、五鳳。
晉安區:茶園、王莊、象園街道,新店、岳峰、鼓山、宦溪鎮、壽山、日溪鄉。
馬尾區:琅岐鎮、羅星街道、馬尾、亭江。
台江區:茶亭、洋中、後洲、新港、瀛洲、蒼霞、義洲、上海、寧化、鰲峰街道。
倉山區:螺洲鎮、倉前、下渡、臨江、三叉街、對湖、上渡、金山、倉山、城門。
長樂區:吳航、航城、營前、漳港街道,梅花、金峰、潭頭、玉田、江田、古槐、文武砂、湖南、文嶺、松下鎮,羅聯、猴嶼鄉。
(7)福州馬尾是什麼區擴展資料:
福州,別稱榕城,簡稱「榕」,隸屬於福建省,位於福建省東部、閩江下游及沿海地區,是福建省省會,福建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城市之一。福州建城於公元前202年,歷史上曾長期作為福建的政治中心。
福州位於歐亞大陸東南邊緣,地處中國東南沿海、福建省中東部的閩江口,與台灣省隔海相望。西鄰南平、三明,北接寧德市,南接莆田市,東瀕東海,居於亞太經濟圈中國東南的黃金海岸。
全市陸地總面積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786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60平方公里。全市海域總面積11.09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137公里。
福州漢族人口居多, 漢族人口佔全市人口總數的98.69%。全市有43個少數民族,約8.87萬人,佔1.32%,其中畲族人口4.7萬人,約佔少數民族總人口的52.86%。超過千人的少數民族有畲族、回族、滿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9個民族。
8、馬尾算福州市區嗎
算,福州五區里包含它.嚴格意義上的市區只指二環內,現在發展了,慢慢輻射至三環.當然周邊一些地方也有其各自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