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長發育評估怎麼做的?
生長是小兒整體和各器官量的增長,如身高、體重的增加;發育是功能的成熟過程,是質的增加,如大腦的發育;小兒生長發育總處於質變和量變的動態變化之中,小兒機體處於不斷生長發育中,並呈一定規律性,生長發育評估是通過掌握小兒生長和發育的各項指標數據,從而掌握其生長發育規律,從而達到治療和保健的目的,促進小兒健康成長。目前生長發育評估主要途徑是結合骨齡鑒定進行評估。
目前能做生長發育評估的基本都是大醫院,但是大醫院面向的群體主要是病理的兒童,如果你的孩子沒問題,一般他們不會給予過得意見,但是現在很多人做生長發育評估還是想知道一下自己小孩的身高問題,會不會長得太快或者太慢,因為現在性早熟的現象太多了;
如果只是想做一下生長發育評估,可以選擇去醫院拍攝骨齡片來鑒定,但是可能一般小醫院做不了,另外也可以自己手機下載一個評估軟體在線評估。推薦一款APP嘗試一下,
【長多高】是一款兒童身高預測的軟體平台,它依託多年專業運動員生長發育指導經驗和體育科研力量,結合骨齡鑒定技術,通過在線提交生長發育各項基礎數據和骨齡片,由專業評估人員進行評估,2-3個工作日得出詳細生長發育報告並預測兒童18歲的身高值。
俗稱是家長口袋裡的身高預測專家!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2、求助兒童發育評價方法的的等級評價比較是怎麼算的?
X代表均數,2S代表兩(2)個標准差。
均數是由全省體檢的許多兒童的平均體重;它呈正態分布,可以用統計學算出其標准差。以根據均數及標准差制定出全省各年齡組的標准值並頒布,製成一個省兒童的體重標准。這個工作量非常的大,時間跨度為幾年或十幾年。
我們給每位兒童體檢時,如圖假如小寶寶是2個月,稱得的體重是6.7KG,該體重超出均數的2個標准差,再查離差法的表,屬於大於X+2S,我們就可以給兒童評價為「上等發育」。任何的體重都是根據這個原理來操作評價的。通俗易懂,這種辦法最常用。
你所提供的表,好象少了一個等級吧?在小學生里是多增加一個肥胖等級的。
3、如何進行嬰幼兒生長與發育評估
如何正確評估生長情況
生長情況的判斷,我們可以找到確切值來測量,它的參考對象不是鄰家的孩子的身高體重。媽媽常常在說:我們家孩子不如誰誰誰家孩子長得胖、不如誰誰誰家孩子長得高、不如誰誰誰家孩子吃得多——這是鄰家孩子的標准。人家孩子不會爬就會走了,不會爬就會走正常么?人家孩子五個月20斤是正常的么?你需要知道正確的科學的評估方法--生長曲線。
我們主要學會使用四個曲線:體重、身高、頭圍、勻稱度。
一、體重
體重是一個評估生長的敏感數據,孩子發燒三天、腹瀉兩天體重都會降,丟失水分多了,體液減少了,體重就下降了。所以,測體重是一件特別容易、也是特別不容易的事情。
1、如何測量
醫院測量,由於測量時間,衣服,紙尿褲是否有尿,孩子是否哭鬧掙扎都會影響。所以,體重測量可以在家選擇相對固定時間(是否剛吃飽也要統一)、盡量脫光衣服,保障尿片干凈或是不穿尿片,選擇同一個稱來測量,我們需要記錄的是變化,而不是一個絕對值。我們不會說你的孩子差一點十斤,你家孩子有問題。關鍵是原來多少,長了多少,變化多少。所以,體重是最容易的事情,也是最不容易做准確的事情。
2、體重增長的規律
體重的增長規律,在出生後第一年是增長最快的一年,為生長的第一個高峰。體重增長速度隨著年齡增長而減緩。前三個月體重的增加約等於後六個月的體重增加,體重增長是一個非勻速增長的過程。
3、如何看體重的生長曲線
在判斷具體生長曲線的時候,生長太快和太慢都是不好的(曲線短時間內跨越兩個區間)。體重快速增長,心肺功能無法快速增長,過快增長的體重會造成心肺功能很大的負擔,發育會出問題,胖小子並不是好事。
有的家長問,一個月該長幾斤,這個觀點就不可取了。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生長軌跡,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沒有一個制式生長的,不要跟別家孩子比較,只需關注自家孩子的變化。
4、如何正確理性看待生長曲線
生長曲線的正常范圍是3%-97%,高於97%、低於3%都是異常的。中間50%是平均水平,但這個平均水平並不是達標數據,並不是一定要達到50%以上,如果都在50%,這個曲線就不存在了。一定是一半孩子在50%以下,一半孩子在50%以上,這樣才能得出平均值。
關鍵是看自己孩子的曲線趨勢,不要看具體數值。
二、身高(長)
身高(長),躺著量的叫身長(2歲前),站著量的叫身高(2歲及以上),兩個測量方法會有一些差異,因為骨頭之間因為姿勢問題,緊密度不一致。
兩歲前的孩子,在醫院測量大多不配合,哭鬧掙扎都可能導致數據不準確。家長可以選擇在家測量身長,建議在孩子睡熟的時候,利用兩本書,一本頂頭頂,一本頂腳底,測量兩本書之間距離來測量。兩歲以後的孩子能夠站著量了,測量數據就相對准確。
三、頭圍
頭圍,是指頭的最大圍徑,反映腦和顱骨的發育。家庭測量頭圍,就是尋找五個點:倆眉毛尖、倆耳尖對著的顱骨、枕骨凸隆,這五點的連線即為頭圍。用粗一點的線比一下,再用尺子量。
四、勻稱度
勻稱度,是對發育指標間關系的評價,包括體型勻稱、身材勻稱。每個孩子勻稱度都不同,並不能但看體高或體重的單一數據,而是看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所以,是以身長為標准,去了解體重。需要關注的是孩子在這一個身高的時候應該多少體重,而不是這個年齡的時候應該多少體重。
體塊指數(BMI)
體塊指數(BMI)=體重(KG)/身高(M)的平方,可用於評估超重和肥胖,只作為有效的篩查工具,而不是診斷工具。對於兒童而言,BMI具有年齡和性別特異性,所以需要使用曲線進行測量,在正常范圍即可,無需苛求50%標准值,超重、過輕需警惕。且BMI曲線並不是勻速上升的,因為孩子體型的變化,正常曲線是一個勾狀的。
如何正確評估發育情況
發育不能用數字指標來衡量。智商60和63分沒有區別,嬰幼兒發育包括6個方面:運動、語言、認知、個人-社會、心理、行為。發育是家長用心跟孩子交流的,發育存在的問題,大多數是家長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無法投入全身心跟孩子交流,對於孩子的發育甚至是保姆更了解。運動是發育的基礎,運動的基礎是骨骼肌肉的發育,包括顱骨、脊柱、長骨。運動功能的發育,主要是肌肉發育,包括粗大運動、精細動作。
一、顱骨發育1、顱骨發育規律
怎麼關注顱骨,頭頂看顱骨就是五塊骨頭,額骨2、頂骨2、枕骨1。成人的骨縫被纖維緊密連接,所以摸不到縫隙。嬰兒的骨縫為什麼能摸到縫,因為嬰幼兒在三歲之前(最起碼是兩歲內),是腦子頂著骨頭長。骨縫大,這是個生理過程,要留給腦子發育的空間,與缺鈣無關,封死了腦子就不長了。建議缺鈣、缺鋅、缺DHA的醫生,是因為自己解釋不清這個生理發育原理。
小貼士:顱骨發育有自己的規律,家長無需過度擔心,囟門部位有八層組織,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脆弱。有時能夠看到血管搏動,是因為八層組織中有血管,小月齡時,纖維層比較薄,所以能看到血管搏動。
2、顱骨發育異常
嬰兒平躺睡的時間太長,容易出現頂骨落在額骨上頭,即頭頂出現發夾型凸起。
頭型異常的情況:斜頭畸形(即嚴重偏頭,可能導致機能障礙,比如大小臉、弱視、聽力差異、影響牙齒排列等。枕禿部位若不為正中間,則可能存在偏頭)、不對稱短頭畸形(平頭+偏頭)、短頭畸形(即平頭),舟狀頭(窄頭)。方顱也與缺鈣無關,方顱是外力造成的,也是因為長時間平躺,後方骨頭擠壓造成。
如何糾正:小月齡時,清醒時多趴,減少後腦勺接觸床面的時間。睡覺時,可以自製帽子來矯正睡姿,即在扁下去的部位多縫一些棉花墊高,人為讓平躺時實際上已經側了,讓突出部位作為著力點。
頭型追求一個正常的狀態,頭型對稱。只有很嚴重的畸形需要治療,如確實存在頭型異常自行難以糾正,可以戴矯正頭盔(需定製)。
二、脊柱發育
脊柱發育,包括頸曲、胸曲、腰曲、骶曲。
孩子脊柱發育有自己的規律,要鼓勵趴,趴的時候,鍛煉頸後肌和腰背肌肉。趴著時候抬頭,頸前曲才能形成。孩子腰背肌肉發育成熟,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和動作,獨立做起來的時候,胸後曲才形成。孩子下肢肌肉發育足以使他自己站起來時,腰前曲就形成了。
三、長骨發育
長骨的發育,最准確的是測量骨齡。骨齡即骨發育的年齡,骨齡和年齡不一定相符。
關於「骨密度」與「微量元素測試」
骨密度沒有必要測試,骨密度偏低,代表有空間吸收更多的鈣,有更多的鈣進入支撐骨頭。若骨密度不低,說明孩子就不長了。長骨頭是骨頭兩頭長,從而把骨頭拉長,所以骨頭的兩端是骨骼發育的地方。
測骨齡常用部位是用左手腕,常用的方法是X線照相(要在醫生指導下操作,不是可以隨意做的,適用長得過快或者過慢的孩子,普通的孩子不推薦測)B超的骨密度是沒有意義的。孩子永遠不是縮小的成人。
微量元素檢查,也沒有意義。首先,取的是樣本是血,血里的微量元素不足以代表實際的微量元素含量。以鈣為例,鈣都是落在骨頭上的,落到血里的比例不足以代表實際的鈣量;其次,孩子一般體檢取指尖血,指尖血是血液+組織液,較稀,不準確,靜脈血相對較准;對孩子的骨骼生長不要簡單粗暴地以「缺鈣」來定義!
四、牙齒
乳牙一共20顆,第一乳牙萌出的年齡:多於6-10個月之內。>13月未出牙稱為出牙延遲。乳牙出齊的年齡:2-3Y。
遺傳有決定關系,父母出牙早晚決定孩子的出牙早晚。
牙不是磨出來的,是長出來的。不可以外力幫孩子磨牙。讓孩子的牙齒慢慢長出來,用紗布擦牙的方式不可取。
長需要時間,種一個種子是需要等待的,不是拔出來的。
乳牙萌出的順序,沒有絕對的規律可言,孩子不一定會按順序長牙。
4、怎樣評估孩子的生長發育?
、體重的增長:體重是代表體格發育尤其是營養狀況的重要指標。正常足月兒出生時體重為3.13.3公斤,男孩比女孩稍重。生後由於喂養不足、尿便的排出等原因可使體重稍有下降(約200250克),稱生理性體重下降(俗稱塌水膘)。一般生後34天體重開始回升,逐漸回升到出生體重,以後體重迅速增加,年齡越小增加越快,最初3個月生長最快,平均每天...
5、嬰幼兒發育評估方法的簡介
作者是長期從事兒童醫療、保健、科研工作的一線專家。本書本書科學性強、通俗易懂、圖文並茂、形式活潑,適合於年輕父母、幼兒教師、保育人員和醫務工作者閱讀。
6、學前兒童生長發育的評價指標有哪些
1、身長
身長是衡量骨骼發育的重要指標。足月正常新生兒的平均身長為50厘米(一般男孩子略大於女孩)。第一年末,身長的增加約為出生時的50%,即25厘米,滿1歲時,身長可達75厘米;第二年,約增10厘米;第三年,約增7厘米。以後每年約增4—6厘米。
1歲以後到l2歲的平均身長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身長(厘米)=年齡×5+80。
2、體重
體重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應兒童的營養狀況和骨骼、肌肉、器官等的發育情況。正常新生兒的體重約為3200克(男孩子一般稍大於女孩)。多數新生兒在出生2—3天內,出現生理性體重下降,此後體重迅速增加。前3個月每個月增加1000克,第4—6個月平均每月增加600—700克,後半年每月約增加300克。
影響兒童身長體重的因素很多,如種族、遺傳、喂養方式、生活條件和疾病等。應當指出2—3歲以後的小兒身長、體重個體間差異很大,不能因個子小就視為異常,應全面檢查後再做評價。
3、頭圍
3歲以前的頭圍可以反映腦和顱骨的發育情況。新生兒的平均頭圍約為34厘米,2歲時約為48厘米,8歲時約51厘米。生後第一年是頭圍增長最快的一年。由於嬰兒的顱骨骨化尚未完成,有些骨的邊緣尚未連接起來,有些地方僅由結締組織膜相連,這些部分就是囟門。
嬰兒有前囟和後囟,前囟在12—18個月閉合,後囟在2—4個月閉合。早閉多見於小頭畸形,晚閉多見於佝僂病、呆小病和腦積水。前囟飽滿見於顱內壓增高者,是腦炎、腦膜炎的重要體征,囟門凹陷,常見於脫水或極度消瘦的兒童。
4、胸圍
胸圍的大小可以表示胸廓、肋骨、胸肌、背肌、皮下脂肪及肺的發育情況。新生兒的胸圍平均為32厘米,比頭圍小2厘米,1歲時46厘米,2歲時49厘米,以後從2歲到7歲每年約遞增1厘米。從第6個月開始,胸圍和頭圍逐漸接近;到12—18個月時,是胸圍和頭圍大小的交叉期。
頭、胸圍交叉時間的遲早與兒童的營養狀況有關,營養好,交叉時間較早;反之,則較晚。
5、坐高
坐高(sitting height,M23)是頭頂點(v)至椅面的垂直距離。即頭頂到坐骨結節的長度 。學術上一般採用身高減坐高表示腿長。
馬氏軀干腿長指數=[(身高-坐高)/坐高]×100,是探討腿身比最可靠和最具有參照價值的量化指標,為研究兒童生長發育的腿身比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