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前兒童生長發育的形態指標包括什麼?
學前兒童生長發育的形態指標包括體重、身長(身高)、坐高(頂臀長)、頭圍、胸圍。
1、體重
體重是指人體的總重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兒童的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內臟重量及其增長的綜合情況,也作為計算葯量的重要依據。與身高相結合可用以評價機體的營養狀況和體型特點。
2、身長(身高)
身長是指人體站立時顱頂到腳跟的垂直高度,是最基本的形態指標之一,常被用以表示全身生長的水平和速度。身高方面表現的個體差異,比體重所表現的更大。身高方面的異常,大多由於先天性的骨骼發育異常與內分泌疾病所致。
3、坐高(頂臀長)
坐高是坐位時從顱頂點至臀部接觸底座平面的垂直高度,可表示軀乾的生長情況,與身高比較時可說明下肢與軀乾的比例關系。
4、頭圍
頭圍(head circum ference): 從眉間點為起點,經枕後點至起點的圍長。
頭圍能反映顱和腦的大小以及發育情況,是判斷大腦發育障礙,如腦積水、頭小畸形等的主要診斷依據。兒童出生時,頭圍已達到成人頭圍的65%左右,10歲時則達到成人頭圍的95%以上。
新生兒頭圍平均值為34 cm,1周歲時為45 cm,2周歲時為47 cm,3~4歲共增長1.5 cm,以後增長得更少。所以對頭圍的監測在出生後頭2年尤為重要。
5、胸圍
胸圍表示胸廓的容積以及胸部骨骼、胸肌、背肌和脂肪層的發育情況,並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身體形態及呼吸器官的發育狀況,以及體育運動的效果。
生長是指身體各器官、系統的長大和形態變化,是量的改變;發育是指細胞、組織和器官的分化完善與功能上的成熟,是質的改變。
(1)生長發育的形態指標擴展資料:
影響因素
影響小兒生長發育的因素有以下幾方面:
一、 遺傳:遺傳因素對小兒的生長發育有一定影響。如父母身材的高矮、皮膚的顏色、毛發的多少以及形態等,對子女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二、 精神因素:專家認為得不到撫愛的兒童,由於體內分泌的生長激素比較少,故他們的平均身高可能低於同齡兒童。
三、 營養:營養對生長發育至關重要。嬰幼兒期需要合理的飲食結構,否則不但影響正常發育,而會影響日後的智能。
四、睡眠:兒童入睡後,腦垂體的前葉就能分泌出一種生長激素。如睡眠不足,生長激素就可能受阻,形成精神性侏儒症。
五、 鍛煉:利用自然條件進行體格鍛煉對增強兒童體質,提高發育水平和降低發病率有很大作用。日光、空氣、水能促進新陳代謝、消化、吸收和血液循環,有利生長發育。
六、 疾病:長期消化功能紊亂、反復呼吸道感染、內分泌系統疾病以及大腦發育不全等,對小兒生長發育都有直接影響。
七、 環境和氣候:人體學研究已經證明,秋季長重,春季長高。從地區來看,熱帶發育較早,寒帶生長迅速。此外,合理的生活制度、清鮮空氣、沒有噪音和污染的環境,均有利於小兒體格和精神的發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生長發育
2、請簡述形態指標的概念?
生長發育的形態指標是指身體及其各部分在形態上可測出的各種量度(如長、寬、圍度以及重量等),最重要和常用的形態指標是體重和身高。
此外,代表長度的還有坐高、手長、足長、上肢長、下肢長;代表寬度的有肩寬、骨盆寬、胸廓橫徑和前後徑;代表圍度的有頭圍、胸圍、上臂圍、大腿圍、小腿圍;代表營養狀況的有皮褶厚度。
1.體重
體重是指人體的總重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兒童的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內臟重量及其增長的綜合情況,也作為計算葯量的重要依據。與身高相結合可用以評價機體的營養狀況和體型特點。
正常足月新生兒出生體重平均為3千克左右,出生後3—4個月體重達6千克左右,1歲時達9千克。1歲內嬰兒的體重可按以下公式估算:
1—6個月 體重(千克)≈出生體重(千克)+月齡×0.7 kg
7—12個月 體重(千克)≈6 kg+月齡×0.25 kg
2歲時,兒童體重平均為12千克左右,此後平均每年增加2千克,故2—10歲兒童的體重可按下式估算:
體重(千克)≈年齡×2+8
定期測量體重可了解兒童的生長發育狀況和營養狀況,並作為指導兒童喂養及早期發現疾病的依據。測量前應排完大小便、赤腳、只穿背心短褲。測量須使用專門的人體測量杠桿秤,站或蹲在秤台中央。1月以內的嬰兒用特製的嬰兒磅秤,讓兒童卧於秤盤中進行測量。使用前先校正零點,測量誤差不得超過0.1千克。
用體重評價兒童的營養狀況時一般用兩種方法:①按年齡的體重。按兒童年齡分組,用體重的均值作為標准,以均值±10 %作為正常范圍,大於l0%為超重,大於20%以上為肥胖;相反,小於10%為輕度營養不良,小於20%一40%為中度營養不良,小於40%以上為重度營養不良。②按身長(身高)的體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准,用不同數值的身長(身高)所應有的體重為基準,不分年齡和性別,用百分位數法列表,使用時按照兒童的身長(身高)值查出標准體重,如果所測兒童的體重位於第20百分位數到第80百分位數之間,說明該兒童的體重屬正常范圍。
2.身是(身高)
身長是指人體站立時顱頂到腳跟的垂直高度,是最基本的形態指標之一,常被用以表示全身生長的水平和速度。身高方面表現的個體差異,比體重所表現的更大。身高方面的異常,大多由於先天性的骨骼發育異常與內分泌疾病所致。
與出生時的身長相比,1周歲時的身長約為1.5倍,4歲時為2倍。2歲以後,兒童的平均身高可按下面公式估算:
身高≈(年齡×5)+75厘米
3歲以下的兒童可用量床測身長(卧位時顱頂點到腳跟的垂直長度);3歲以上的兒童可用身高計測身高(站立時,顱頂點到腳跟的垂直高度)。在使用身高計測量兒童身高時,受測兒童脫去鞋帽,取立正姿勢鶼立在身高計的底板上,上肢自然下垂,足跟並攏,足尖分開。足跟、骶骨部和肩胛間三點靠在身高尺上,軀干自然地挺直,兩眼平視前方,頭部保持正直。測量者將滑測板輕壓受測者頭頂,測量者的眼睛與滑測板呈水平位。讀數時,以厘米為單位,至小數點後1位。
3.坐高(頂臀長)
坐高是坐位時從顱頂點至臀部接觸底座平面的垂直高度,可表示軀乾的生長情況,與身高比較時可說明下肢與軀乾的比例關系。
3歲以下兒童應卧位測量頂臀長。嬰幼兒平卧於量板上,使之身體伸直、兩腿並攏,用兩手將兒童頭貼緊固定於正中位置。測量者左手將兒童兩腳提起,使小腿與大腿成直角,右手將活動板貼住臀部,測得值即為頂臀長。
3歲以上兒童坐位測量,稱坐高。受測兒童坐於高度相宜的矮凳上,先令其身軀前傾,骶部緊貼至尺或牆壁,然後坐直,對頭、肩的位置與測身高時相同,兩大腿伸面與身軀成直角而與地面平行,且兩腿靠攏,兩足平放在地面,足尖向前。測量者以手移動滑測板輕壓顱頂點後進行讀數。讀數時以厘米為單位,至小數點後1位。
3、體質的評價指標中身體形態發育指標包括什麼?
包括人體各部大小、人體重量、性徵、骨骼、體形及體姿等。人體形態與人體的體質存在著密切的關系。
人體的形態結構是人體心理、生理功能及一切行為的基礎。換句話說,人體的形態結構是體質的基礎。體格是指反映人體生長發育水平、營養狀況和鍛煉程度的狀態,一般通過觀察和測量身體各部分的大小、形狀勻稱程度以及身長、體重、胸圍、肩寬、骨盆寬度、皮膚和皮下軟組織等情況來判斷,為反映體質的標志之一。
(3)生長發育的形態指標擴展資料:
體質健康測試注意事項:
1、用戶在測試時須穿運動服、運動鞋;並在正式測試開始前半小時,自行做好准備活動,避免發生意外傷害事故。
2、體質健康測試,必須用戶本人參加,對弄虛作假,根據《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中出現違規、違紀行為》的相關規定給予處理。
3、凡因疾病原因,不能參加《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測試的用戶,填寫免於執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申請表,到校醫院開具證明,經輔導員簽字、學院蓋章、體育學院核准,可以免於參加測試。
4、每個用戶在校期間每年的體側成績存入學生個人畢業檔案,已有部分用人單位要求畢業生提供4年體側成績作為選人條件,對於測試成績較差或免測的學生影響較大,對於部分用戶不認真對待測試後果是很嚴重的。
4、生長發育評價中最重要和最長用的形態指標
你幾歲啊
5、學前兒童生長發育的形態指標包括_
生長發育的形態指標是指身體及其各部分在形態上可測出的各種量度(如長、寬、圍度以及重量等),最重要和常用的形態指標是體重和身高。
此外,代表長度的還有坐高、手長、足長、上肢長、下肢長;代表寬度的有肩寬、骨盆寬、胸廓橫徑和前後徑;代表圍度的有頭圍、胸圍、上臂圍、大腿圍、小腿圍;代表營養狀況的有皮褶厚度。
1.體重
體重是指人體的總重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兒童的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內臟重量及其增長的綜合情況,也作為計算葯量的重要依據。與身高相結合可用以評價機體的營養狀況和體型特點。
正常足月新生兒出生體重平均為3千克左右,出生後3—4個月體重達6千克左右,1歲時達9千克。1歲內嬰兒的體重可按以下公式估算:
1—6個月 體重(千克)≈出生體重(千克)+月齡×0.7 kg
7—12個月 體重(千克)≈6 kg+月齡×0.25 kg
2歲時,兒童體重平均為12千克左右,此後平均每年增加2千克,故2—10歲兒童的體重可按下式估算:
體重(千克)≈年齡×2+8
定期測量體重可了解兒童的生長發育狀況和營養狀況,並作為指導兒童喂養及早期發現疾病的依據。測量前應排完大小便、赤腳、只穿背心短褲。測量須使用專門的人體測量杠桿秤,站或蹲在秤台中央。1月以內的嬰兒用特製的嬰兒磅秤,讓兒童卧於秤盤中進行測量。使用前先校正零點,測量誤差不得超過0.1千克。
用體重評價兒童的營養狀況時一般用兩種方法:①按年齡的體重。按兒童年齡分組,用體重的均值作為標准,以均值±10 %作為正常范圍,大於l0%為超重,大於20%以上為肥胖;相反,小於10%為輕度營養不良,小於20%一40%為中度營養不良,小於40%以上為重度營養不良。②按身長(身高)的體重。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准,用不同數值的身長(身高)所應有的體重為基準,不分年齡和性別,用百分位數法列表,使用時按照兒童的身長(身高)值查出標准體重,如果所測兒童的體重位於第20百分位數到第80百分位數之間,說明該兒童的體重屬正常范圍。
2.身是(身高)
身長是指人體站立時顱頂到腳跟的垂直高度,是最基本的形態指標之一,常被用以表示全身生長的水平和速度。身高方面表現的個體差異,比體重所表現的更大。身高方面的異常,大多由於先天性的骨骼發育異常與內分泌疾病所致。
與出生時的身長相比,1周歲時的身長約為1.5倍,4歲時為2倍。2歲以後,兒童的平均身高可按下面公式估算:
身高≈(年齡×5)+75厘米
3歲以下的兒童可用量床測身長(卧位時顱頂點到腳跟的垂直長度);3歲以上的兒童可用身高計測身高(站立時,顱頂點到腳跟的垂直高度)。在使用身高計測量兒童身高時,受測兒童脫去鞋帽,取立正姿勢鶼立在身高計的底板上,上肢自然下垂,足跟並攏,足尖分開。足跟、骶骨部和肩胛間三點靠在身高尺上,軀干自然地挺直,兩眼平視前方,頭部保持正直。測量者將滑測板輕壓受測者頭頂,測量者的眼睛與滑測板呈水平位。讀數時,以厘米為單位,至小數點後1位。
3.坐高(頂臀長)
坐高是坐位時從顱頂點至臀部接觸底座平面的垂直高度,可表示軀乾的生長情況,與身高比較時可說明下肢與軀乾的比例關系。
3歲以下兒童應卧位測量頂臀長。嬰幼兒平卧於量板上,使之身體伸直、兩腿並攏,用兩手將兒童頭貼緊固定於正中位置。測量者左手將兒童兩腳提起,使小腿與大腿成直角,右手將活動板貼住臀部,測得值即為頂臀長。
3歲以上兒童坐位測量,稱坐高。受測兒童坐於高度相宜的矮凳上,先令其身軀前傾,骶部緊貼至尺或牆壁,然後坐直,對頭、肩的位置與測身高時相同,兩大腿伸面與身軀成直角而與地面平行,且兩腿靠攏,兩足平放在地面,足尖向前。測量者以手移動滑測板輕壓顱頂點後進行讀數。讀數時以厘米為單位,至小數點後1位。
6、幼兒生長發育的形態指標有哪些各有什麼意義
新手媽媽很多斗會覺得,自己家孩子是不是長的有點慢,或者是怎麼總覺得自己孩子比別人的矮一點,那麼,今天,就來一起學習嬰幼兒生長發育的主要指標和測量吧。
1、嬰幼兒生長發育的主要指標
(1)形態指標
最重要和常用的形態指標為身高和體重
(2)生理功能指標
常用的有握力和背肌力,為骨骼肌肉系統的基本指標,肺活量為呼吸系統的基本指標,脈搏和血壓,為心血管系統的基本指標。
2、測量時間
一歲以內的嬰兒每三個月一次
1-3歲的嬰幼兒每年2次
一般每半年為嬰幼兒測量一次身高,每隔1-3個月測量一次體重。
3、測量方法
(1)體重
正常嬰兒出生時評論體重3kg,前半年平均每月增加700-800g,後半年平均每月增加250g,一歲時約為9kg,2歲到青春前期平均每年增加2kg,至青春前期又出現體重迅速增加。
一歲以內:
0-6個月體重(kg)=出生體重+月齡*0.7
7-12個月體重(kg)=6+月齡*0.25
1-10歲體重(kg)=2*年齡(足歲)+7(或8)
(2)身高
新生兒出生時身長平均50cm,第一年增長最快增加25cm,一歲時達到75cm,第二年平均增長10cm,到青春期前,平均每年增長5-7cm。進去青春期後出現第二次身高快速增長,一年內男孩子可增加9-10cm,女孩子為8-9cm。
2-10歲身高的推算:身高cm=(年齡*7)+70cm
3歲以內,躺著測量,3歲以後站著測量。
(3)頭圍
頭圍大小間接反應了顱骨及腦的發育。出生後2年頭圍增加迅速,新生兒頭圍平均34cm,6個月時平均42cm,1歲時約為46cm,2歲時約為48cm,以後頭圍增加速度放緩,5歲時頭圍52cm(成人54cm)。頭圍過小,為頭小畸形,頭圍過大,則可能為腦積水或其他疾病。
測量方法:測量者位於嬰幼兒的前方,用左手拇指將軟尺零點固定在嬰幼兒右側眉弓上緣,軟尺從右向後頸枕骨粗隆,繞過左眉弓上緣回至零點,讀數但0.1cm。
(4)胸圍
胸圍代表肺,胸廓及胸部肌肉的發育。新生兒胸圍32cm,一般在12-18個月時胸圍與頭圍相接近。2歲以後,胸圍大於頭圍。1歲內如果營養狀況良好,胸圍可以超過頭圍。
(5)上臂圍
反應上臂肌肉,皮下脂肪,骨骼發育的綜合測量,間接地反映嬰幼兒的營養狀況。
1歲以內臂圍增加迅速,1-5歲間增加1-2cm,5歲以下兒童,臂圍超過13.5為營養好,12.5-13-5為營養中等,小於12.5為營養不良。
7、生長發育的形態指標
哪裡咯